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3)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321 頁


3.「唐汾州人路伯達」(卷五七,頁721中)

按《法苑珠林》前二條為「隋陽州人卞士瑜」、「隋雒州
人王五戒」,注稱「右此二驗出《冥報記》」此下「耿伏生」
、朱氏」兩條不注,再後一條「路伯達」始注云,「右此三驗
出《冥報》,但果如此,則可統注云「右此五驗出《冥報記》
」,不必分作兩注。且考宋、宮本皆作「《冥報拾遺》」,其
宮本早於高麗藏本(即大正藏底本),或應如宮本作「出《冥
報拾遺》」。

(三)1.「唐曹州人方山開好獵現報受苦」(卷六四,頁77
3中)
2.「唐汾州人劉摩兒好獵現報受苦」(卷六四,頁77
3中~ 773下)
3.「唐隴西李知禮好獵現報受苦」(卷六四,頁773下
~ 774上)
按《法苑珠林》百卷本前四條為「隋王將軍」、「隋姜
略」、「隋冀州小兒」、「唐李壽」,注稱「右四驗出《冥
報記》,此下「方出開」、「李摩兒」兩條不注,再後一條
「李知禮」始注云,「右三驗出《冥報記》,果真如此,則
可統注云,「右七驗出《冥報記》」,不必分作兩注。百廿
卷本則「方山開」、「劉摩兒」兩條均注「出《冥報記》」
顧「李知禮」條又注云,「右三驗出《冥報拾遺》,與前注
不符。又考宋、元、明、宮本皆作「右三驗出《冥報拾遺》
」,合此觀之,當出《冥報拾遺》也(63)


丙、《冥報拾遺》

(一)「唐董雄念觀音」(卷二七,頁485上~485中)按大
正藏五一冊,《冥報記》卷中,其文末有「臨時病篤
在家,李敬玄來問疾,具說其事,臨病癒攝職,問臺
內宮吏,與玄說不殊,雄亦自說其事,而精厲彌篤,
雄今見在,為□厲令。」云云,《法苑珠林》無此文
,且注云「出《冥報拾遺》」,又比此條約少百六十
字,豈《冥報拾遺》亦曾別出此條耶?

(二)「齊有仕人姓梁」(卷三六,頁577下~578上(按大
正藏五一冊錄有《冥報記》中有「齊有仕人姓梁」,
文末「臨舅高經州說云,見齊人說之災」,《法苑珠
林》缺此兩句,且引題「出一驗出《冥報拾遺記》」
,《冥報拾遺》亦無「記」字,恐採自《冥報記》而
誤加「拾遺」兩字。又「災」當「云爾」或「云」之
訛。

(三)「唐釋徹師」(卷九五,頁989下)按此條事實與大正
藏五一冊,《冥報記》卷上,「釋僧徹」同,唯文繁
簡迥異,亦許餘令書復有臨書之處。

丁、高僧傳

(一)「南吳建業金像從地出像緣」(卷十三,頁383中)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見《高僧傳》及《旌異記》
等」,考大正藏五○冊,《高僧傳》卷一,「康
僧會

────────────
(63)同前注。

322 頁

傳」載有此事,知此條乃道世依梁,慧皎《高僧傳》
改寫。

(二)「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卷十三,頁383中~383
下),按《法苑珠林》此條注云:「見《高僧傳》及
《旌異記》等」,考大正藏五○冊,《高僧傳》卷十
三,「釋慧達傳」載有此事,知此條乃道世依梁,慧
皎《高僧傳》改寫。

(三)「唐簡州三學山寺神燈」(卷三五,頁568上),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右此一驗出《高僧傳》」
,慧皎為梁人,不可能說唐事。又宋、元、明、宮本
此條注出「《唐高僧傳》」,故此條應正名為《唐高
僧傳》。


戊、梁高僧傳

(一)「魏沙門釋曇鸞」(卷五,頁304中~304下),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右一出《梁高僧傳》」,然
現今《梁高僧傳》未有此傳,又大正藏五○冊,《續
高僧傳》卷六有「釋慧曇鸞傳」,與《珠林》內容同
,知此當更正為出《續高僧傳》(即《唐高僧傳》)


(二)「梁沙門釋慧韶」(卷五,頁305上),按《法苑珠林》
此條注云:「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然現今《梁高
僧傳》未有此傳,又大正藏五○冊,《續高僧傳》卷六
,「釋慧韶傳」載有此事,故今當更正「出《續高僧傳
》即《唐高僧》)」。


己、唐高僧傳

(一)「齊沙門釋普明」(卷十七,頁409上~409中)按《
法苑珠林》此條云:「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然大正藏五○冊,《續高僧傳》卷十九,卷二○皆有
「釋普明傳」所載事實皆不同《法苑珠林》,若此條
果出於《唐高僧傳》,當可校補今本之不足。


四、引書方式

如前所言,《法苑珠林》雖為類書體,卻是道世有其深
意來編纂;這樣的看法,亦可由其引書方式中證明它有別於
中土類書的編纂。我國古代類書都是根據第一手的原始文獻
,而且編纂者也不加主觀論斷,這是傳統工具書的編纂方式
。(64)而《法苑珠林》則不然。

關於《法苑珠林》所引據外典的引書方式,可分從其形
式及其內涵,作一說明:

────────────
(64)載克瑜、唐建華兩人共同主編,《類書的沿革》一本
書中談到我國古代類書的特點有三:第一、編纂類書
時,不加入編撰者的主觀論斷;第二、類書一般都有
原文出處;第三、我國類書所依據都是第一手的原始
文獻;第四、從編排的結構上來看,類書是按類排比
的。(見《類書的沿革》,頁2~3,四川省圖書館學
會編印,1981年)

323 頁

(一)形式上

《法苑珠林》之引書方式,其形式就其標示書名之方
法與位置而言:


甲、標示書名之方法有:

1.引作者並加書名及篇名;如卷六一,崔鴻《十六國春秋
‧北涼錄》。(65)
2.引作者及書名;如卷三六,顧微《廣州記》。(66)
3.引書名加篇加;如卷三六,《周易‧繫辭》。(67)
4.引書名;如卷二八,《博物志》,(68)此為引書之常
例。
5.引篇名;如卷九七,「郊特生」、「祭義」。(69)
6.引眾書之名;如卷十三,「見高僧傳及旌異記等」(70)
,其或因兼採書而為之,或諸書皆敘一事,果如前者,
道世引文己經其改寫,若是後者,以今本《高僧傳》為
例,引文亦經道世割裂,故其引文,當非第一手的原始
文獻,亦可由此得證。
7.未明出處者;
(A)如卷五三,「秦太守趙正」、「晉沙門釋僧叡」、「
晉沙門支孝龍」、「晉沙門康僧淵」四驗、(71)卷
五四,「晉抵世常」、(72)卷五六,「晉張氏」、
「晉劉伯祖」二驗、(73)卷九四,「晉庾紹之」。
(74)
(B)另有如卷十三及卷十四之感應緣計有四七驗,(75)
亦見於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76)又卷
三八之感應緣計有二○驗,(77)亦見於道宣《集神
州三寶感
────────────
(65)見大正藏五三冊,頁749上。
(66)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3下。
(67)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4上。
(68)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96中。
(69)見大正藏五三冊,頁999上。
(70)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83下。
(71)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84中~685上。
(72)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94下~695上。
(73)見大正藏五三冊,頁712中~712下。
(74)見大正藏五三冊,頁978上~978中。此驗下有「宋蔣小
德」、「宋沙門竺慧熾」兩則故事,注稱「右此二驗出
《冥祥記》」,故「晉庾紹之」當未注引書處之條目,
但周樹人《古小說鉤沈》將此驗錄為出《冥祥記》,倘
是如此,「二驗」當為「三驗」之傳刻錯誤,但今未有
《冥祥記》全本,周氏之錄,或有待商榷處。

324 頁

錄》卷上,(78)次序略有更動。卷三九之感應緣「
臨海天台山石梁聖寺」、「東海蓬萊山聖寺」、「抱
罕臨河唐述仙谷寺」、「相州石鼓山的林聖寺」、「
巖州林慮山靈隱聖寺」(目錄有、有容缺)、「晉陽
冥寂山聖寺」、「代州五台山大孚聖寺」、「雍州太
一山九空仙寺」、「終南山大秦嶺竹林寺」、「梁州
道子午關南獨聖寺」、「終南圻谷炬明聖寺」,實計
有十驗,(79)亦見於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
下。(80)

由此看來,道世與道宣兩人確有共同引用原典或相互傳
鈔的情形,以致出現其標目、順序文字內容皆同的引文,
又皆未註明引書出處。

乙、標示書名之位置

(1)註於文末;道世註明引書出處之位置,多以小字註
於文末,如卷四四「君臣篇」之感應緣,引有五驗
,依次為「燕臣莊子儀」、「漢王如意」驗末註云
:「右二驗出《冤魂志》」,「漢靈帝」、「漢□
、「漢靈帝」驗末註云:「右三驗出《搜神記》」
。(81)偶見以大字書於文末,如卷三二「妖怪篇
」之感應緣,「周仲尼謂季恒子曰」,文末大字書
「右出《國語》」。(82)

(2)冠於文首;道世引述內教經論,則以正文書經名於
前,援引外典若此者較少,如卷三六「華香篇」之
感應緣有「搜神記曰」、「續搜神記曰」、「異苑
曰」、「述異記曰」、「幽明錄曰」、「許邁別傳
曰」等等。(83)

(3)首尾皆書:文首以書名冠之,文末復夾有小註。如
卷六「六道篇‧畜生部」感
────────────
(75)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83上~389中,計十五驗、頁388
上~391上,計二十一驗、頁391上~391中,計四驗、
頁392上~392下,計六驗,共計有四十六驗。
(76)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錄》卷中錄有五十緣,除「東晉
徐州太子思惟像緣十二」、「宋江陵金像出樹光照緣十
九」、「隋釋明憲五十菩薩像三十七」、「唐遼口山崩
自然出像緣五十」等四則外,其餘皆同注六九所引之四
十六驗。(見大正藏五二冊,頁 413下~423上)
(77)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85上~588下,共二○驗
(78)《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錄有二十驗,所引皆同於
注七一所引之驗。(大正藏五二冊,頁404上~410)
(79)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94下~597中。
(80)見大正藏五二冊,頁423中~426上。
(81)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28中~628下。
(82)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27上~527中。
(83)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2下~574上。

325 頁

應緣列有「西國行記人畜交孕」,分述二則故事,文首
曰:「奘法師西國記」,文末夾有小註曰:「右二驗出
奘法師傳」。(84)

(二)內涵上

道世引據外典,多集中於感應緣處,並夾注有「略引○
○驗」之語,後列冠有標題之目錄。感應中,援引故實後,
文末若有注明引書出處者,則曰「右此○○驗出某書」、右
00驗見某書」。理論上而言,其目錄所列注有引書之目,
應同於感應緣中引書之則數,但事實並非如此,時有目錄所
無之故實,亦有目錄引為一驗,但內容為二則(以上)故實,
更有一驗中,包涵數則故實引文;甚有同一則故實,分別出
現於不同篇中,將探討其所具意義。

甲、目錄與內容之實際驗數有異

(1)目錄無,內容增之;如卷三二,「變化篇」之感應緣中
有「馬化狐」、「人化域」、「萇宏」、「人化□」、
「宣騫母」等五則引文,(85)且未注有出處,徵引時,
若不細心明辨,易錯當引作某書。(86)
(2)目錄一驗,內容為二則故事;如卷五「六道篇‧諸天部
」之感應緣目錄有「晉沙門釋慧嵬」驗,內容包含「釋
慧嵬」、「釋賢護」兩則故事,文末註曰:「右一出梁
高僧」,(87)考《梁高僧》中「釋慧嵬傳」後恰接「釋
賢護傳」。(88)《法苑珠林》中,「釋慧嵬」文末接「
續有」二字,表示道世當知此為二人,卻仍錄屬同一則。
(3)目錄一驗,內容載有多則故事;如卷十九「敬僧篇」之
感應緣目錄末有「神州諸山聖僧」驗,內容引有「竺曇
猷」、「釋圓通」、「釋道勤」三人,(89)卷二八「神
異篇」感應錄目錄末有「諸傳雜明神異記」驗,內容引
有「述證記曰」、「神異經曰」、「地鏡圖曰」、「晏
子春秋曰」、「述異記曰」、「吳錄曰」、「搜神記曰
」、「地鏡圖曰」、「博物志曰」、「抱朴子曰」、「

────────────
(84)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21上~321下。
(85)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31中。
(86)汪紹楹,《搜神記‧搜神後記校注》,即誤將此五則編
目為105「馬化狐」、106「人化域」、269「萇宏」、
356「人化□」、 357「宣賽母」皆作引自《搜神記》,
然此五則引文,道世未注明引書處,此為汪紹楹誤列為
引自《搜神記》。
(87)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04上。
(88)見大正藏五0冊,頁396中~396下。
(89)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29上~429下。

326 頁

綽子曰」、「玄中記曰」等十數則引文,卻包含於一驗
中。(90)
(4)目錄有某驗,內容缺之,如卷十四「敬佛篇」之感應緣
目錄有「唐簡州佛跡神光照光緣」驗,(91)內容引文卻
缺此驗。

綜觀上述,其感應緣目錄時與實際內容發生驗數不符的
情形,此或道世前後增修的疏失,抑或後輾轉傳鈔、刻的訛
誤,乃至好事者的增刪,以致感應緣引文如此錯亂,則不得
而知。一般學者不明《法苑珠林》引文情況時,將以輯佚,
認為原書即為如此,易生誤會。

乙、引文故實重出

(1)同一故實,出處相同,在不同篇中;如卷五「六道篇‧
諸天部」感應緣有「宋侖氏二女」(92)及卷二六「入道
篇」感應緣有「宋東宮侖二女」(93)皆云出自《冥祥記
》,故實同,側重點有異,前者偏重於其姊妺二人昇天
之經過,以符合「諸天部」之要旨;後者側重於昇天後
,返家便精進修行,以符合「入道篇」之篇旨。

由此可知,若將《法苑珠林》所引外典材料,當作原始
文獻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如此兩則相同故事,出處亦同,文
句敘述有異,如此意味著至少有一則是經道世改寫處理過。
以卷五「六道篇‧諸天部」感應緣中「魏沙門釋曇鸞」驗為
例,云出自《梁高僧傳》(實應作《唐高僧傳》,前篇已探
討過),(94)今比對《唐高僧傳》卷六,「釋曇鸞傳」,(95)
發現道世為配合篇旨,故有省文、改寫之舉。由此反映出道
世所引之外典,並非一字不漏抄錄原文,其文句、重點、時
經道世主觀意識的更動;故將《法苑珠林》所引外典部分,
作為輯件書材料看待時,應審慎考量,把所謂「輯佚書」所
載內容當作原始文獻的真實面貌,是不無疑問的。

(2)同一故實,出現不同引書中,且列於同一篇中;如卷十七
「敬法篇」之「觀音驗」中有兩則「晉沙門竺法純」,一
則云出自《冥祥記》,(96)一則云出自《梁高僧》。(97)
兩驗皆敘竺法純遇船難,口誦觀世音而得救的事件始末。
────────────
(90)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95下~496中。
(91)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87下。
(92)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04上~304中。
(93)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53中。
(94)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04中~304下。
(95)見大正藏五0冊,頁470上~470下。
(96)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0下。
(97)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10下。

由此透露出道世隱含有以史實印證佛法之不誣的目的,
不同引書的同一故實,引用於同一篇目中,或可臆測於編纂
《法苑珠林》過程中,引書部份已做不同類別的歸納,俾從
不同書籍中,擇出同一本事,以配合該篇(部)之要旨。

綜上所述,道世所據外典資料,不全為原始文獻的真實
風貌,自有其為配合篇旨而增刪之文,因此《法苑珠林》不
純為匯編材料不加編者意見,以利翻檢的工具書編纂形式,
亦可明矣。

關 鍵 詞: 1.《法苑珠林》 2.《冥祥記》 3.搜神記》
4.《搜神後記》 5.《幽明錄》

328 頁
A Study of the Non-buddhist Books Quoted
in Fa Yuan Chu Lin

Chen Yu-jen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Summary
Fa Yuan Chu Lin (法苑珠林)has long been the
major source of materials for those who compile lost
books. The real intention of Fa Yuan Chu Lin is to
safeguard Buddhism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of
"glossary" books. It also implie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harmonizing the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s. Therefore, in the book the Buddhist
stori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categori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readers' reading
and checking. Besides, it also quoted over 100 non-
Buddhist books by following the custom that making
quotation in "glossary" books should have its
source.

Fa Yuan Chu Lin made many quotations from
non-Buddhist books. Some of these books are lost and
some incomplete today. Therefore, the materials of
Fa Yuan Chu Lin are quite valuable and much
emphasized by the scholars who undertake the
compilation of lost books. For example, Chou Shu-Jen
took many relevant materials from Fa Yuan Chu Lin in
compiling Ku Hsiao Sou Ko Chuen (古小說鉤沉)or
modern edition of Shou Shen Ki (搜神記), Shou Shen
Hou Ki (搜神後記), Yi Yuan(異苑), etc. But
because some scholars lack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monk Tao hsih's compiling Fa Yuan Chu
Lin, a lot of problems exist. If we don't clarify
the problems, the result of compiling lost books
will be affected.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amine the details of
how monk Tao Hsih quoted non-Buddhist books. The job
is done through three steps: the detailed table of
the contents, the clarification of doubts and the
ways of the quoted books.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