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初期佛教“空之法说及义说”(3)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郁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注 154) 见`Pts`Ⅱ.p182。

(注 155) 参阅《漏尽经》:“云何有漏从忍断耶?比丘!
精进断恶不善修习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
身体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
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比丘!复当堪忍饥渴、
寒热、蚊虻蝇蚤虱、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
之;身遇诸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
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
、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见大正. 1-432下)
;参阅《无碍解道》〈第三十二章〉“已解之慧
是忍智。”已解色等五阴....无常、苦、无我、
空而能堪忍。(见`Pts`Ⅰ.p.106)

(注 156) 见`Pts`Ⅱ.p183。
156 页
(11) 确立慧、谛、舍、寂止,(注 157)而舍离五盖....
等等障碍;确立出离即欲贪空....《无碍解道》名为“确立
空” (注 158);
(12) “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注 159) 六
触入处分明,把握色等五阴....无常、苦、无我、空;舍离
五盖....等等障碍;深解出离即欲贪空《无碍解道》名为“
深解空” (注 160);
(13)种种“欲贪”是“异性”,出离欲贪之“出离”
是“一性”;思惟出离一性,使欲贪盖空....一切烦恼是异
性,阿罗汉道是一性;由思惟阿罗汉道一性,使异性之一切
烦恼空;《无碍解道》名为“一性空异性空”(注 161)。
以上, 《无碍解道》根据“佛法”所衍绎种种空之名相
,方便学者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乃至正断舍断贪、嗔
、痴,证解脱。
(十六) 有为空 (`Sk.samskra-sunyata`)
1. 《增一阿含第42品第3经》:“吾先以有四事之教,
由此得作证,亦复与四部之众,说此四事之教;云何为四?
一切行无常,是谓一法;一切行苦,是谓二法;一切行无我
,是谓三法;涅槃谓灭尽,是谓第四法之本。”(注 162)
2. 《杂阿含 195 经》:“一切无常;云何一切无常?
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
、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
如是。....如无常经,如是[一切]苦、空、无我,亦如是
说。” (注 163)
3. 《杂阿含 273 经》:“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
,[当念]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
;触俱,生受、想、思。此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
所。”(注 164)
───────────

(注 157) 《D.33.`Sangiti-suttanta`.》“`Cattari
adhitthanani`. (有]四确立;[谓:])
`Panna-adhitthanam`(慧确立、)`saccadhitthanam`
(谛确立、)`cagadhitthanam`(舍确立、)
`upasamadhitthanam`.(寂止确立。)”
(见DⅢ.p.229)

(注 158) “确立”─《无碍解道》:“确立之慧是[防止]
心退转之智。” (见`Pts`Ⅰ.p.108f);“确立空
”见`Pts`Ⅱ.p.183。

(注 159) 见大正. 2-11中。

(注 160) “深解”─《无碍解道》:“触之慧是深解之智。”
(见`Pts`Ⅰ.p.106)

(注 161) 见`Pts`Ⅱ.p.183;《无碍解道》〈大品,智论.
第三十六章〉:“异性之慧是由思[防止]退转
之智也。”(见`Pts`Ⅰ.p.108)

(注 162) 见大正. 2-749上。

(注 163) 见大正. 2-50上。

(注 164) 见大正. 2-72下。
157 页
《经》中“一切行无我”之“一切行”,“一切空、无
我”之“一切”及“一切空行”之“一切行”指空相应随顺
缘起之“六六法”──“狭义之诸有为法”,亦即是“有情
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一切行无我”、“
一切空、无我”、“一切空行”即是《施设论》、《大毗婆
沙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杂阿毗昙心论》等所说
之“有为空”。(注 165)
(十七) 无为空 (`Sk.asamskrta-sunyata`)
1. 《杂阿含 293 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
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
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
;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注 166)
2. 《杂阿含 890 经》:“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
、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
(注 167)
有情因无明而生我、我所见,于“有为法”生灭无常,
见我不可得时,转缘“无为法”是我。“广义之无为”如虚
空无为,所以无我、空;“狭义之无为”指灭尽贪、嗔、痴
、一切烦恼,无我、无我所、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即
以“无为法”无生、住、异、灭相说“无为空”(注 168)《
杂阿毗昙心论》以“无为法”无我而说“无为空”(注 169)
(十八)有为无为空 (毕竟空)
1. 《Dhamma-pada》:“`Sabbe dhamma anatt ti yada
pannaya passati`;(彼依般若观此:“一切法是无我也。”)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a`.
───────────

(注 165) 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何等为有为空?
有为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欲界
空;色界,色界空;无色界,无色界空,非
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有为空。”
(见大正. 8-250中)
二. 《杂阿毗昙心论》:“有为空[者,谓有为
法作无我思惟;]亦如是。”
(见大正. 28-925下)

(注 166) 见大正. 2-83下。

(注 167) 见大正. 2-224中。

(注 16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何等为无为空?无为
法名为无生相、无住相、无灭相。无为法,无为
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为无为
法。”(见大正. 8-250中下)

(注 169) 《杂阿毗昙心论》:“无为空[者,谓无为法空
,作无我思惟;]亦如是。”(见大正. 28-925下)
158 页
(是时,彼于苦厌离;斯道乃[导至]清净!)”(注 170)
2.《S.22,90.Channo.》:“`Sabbe sankhara anicca`,
(一切诸行是无常;)`sabbe dhamma anatta ti`.
(一切诸法是无我也。)”(注 171)
3.《A.3,134.`Uppada`.》:“`Uppada va bhikkhave
Tathagatanam anuppada va Tathagatanam`( 诸比丘!
如来出世或如来未出世,) `thita'va sa dhatu
dhammatthitata dhammaniyamata`(彼界实常住,法住性、
法定性,[即此:]) sabbe dhamma anatta`.(一切诸法是
无我。)”(注 172)
4.《增一阿含第31品第 4经》:“一切法无我,此第三
法本当共思惟!”(注 173)
“一切诸法”、“一切法”是有情意根所对,乃至佛五
眼所对“一大法界”;包含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一切法
无我”即是“一切法空”、“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空”。龙树
菩萨于《大智度论》即如是言:“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
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
、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是名毕竟
空。”(注 174)《杂阿毗昙心论》对一切法空,说是“有为
无为空”:“有为无为空[者,谓:]有为无为空,[作无
我思惟]亦如是。” (注 175)
(十九) 无始空 (`Sk.anavaragra-sunyata`)、无边际空
1.《 S.15,1.`Tinakattham`. 》:“`Bhagava etad
avoca`:(世尊斯言:)`'Anamatagga yam bhikkhave samsaro
pubbakoti na panna-yati`,(诸比丘!其始不可量之轮回本
际是不被认知,)avijjaniva-rananam sattanam
tanhasamyojananam sandhavatam samsaratam`.(令无明所
盖、渴爱所系之诸有情流转之、轮回之!)”(注 176)
2. 《杂阿含 133 经》属“见相应”,世尊自问自答:
“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
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注 177)
───────────

(注 170) 见Dhp. v.279。

(注 171) 见SⅢ.p.133;参阅《杂阿含262经》
见大正.2-66中。

(注 172) 见AⅠ.p.286。

(注 173) 见大正. 2-668下。

(注 174) 见大正. 25-289中下。

(注 175) 见大正. 28-925下。

(注 176) 见SⅡ.p.178 参阅大正No.99(940)
(见大正. 2-241中)。

(注 177) 见大正. 2-41下。
159 页
轮回之本际其始不可量 (`ana-mata-agga`)、不可知,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引《施设论》而称“无边际空”
(注 17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以法之初来处不可得谓“
无始空”。(注 179)
(二十) 本性空(`Sk.prakrti-sunyata`)、性空
1. 《杂阿含 299 经》:“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
我所作,亦非余人所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
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
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注 180)
2. 《杂阿含 232 经》:“佛告三弥离提:‘眼空──
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
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
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
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注 181)
透过缘起之此有故彼有,有为法住,法尔如是;透过缘
起之此无故彼无,涅槃无为,法尔如是。盖缘起法者,非佛
所作,亦非余人所作,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故;
如是,《施设论》及《大毗婆沙论》说:“本性空”,《摩
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性空”(注 182)
(二十一) 无所有空(`Sk.akincanya-sunyata`)、无所行空
、无事空
1.《杂阿含 567 经》:“贪者是[有]所有,恚、痴
者是[有]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复次,无诤者空于贪,
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法]空,非我、非我所。
”(注 183)
───────────

(注 178) 见大正.27-540上;《阿毗昙毗婆沙论》译作:
“无始空”。

(注 17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何等为无始空?若法
初来处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
是名无始空。”(见大正.8-250下)

(注 180) 见大正. 2-85中。

(注 181) 见大正. 2-56中。

(注 18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何等为性空?一
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
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
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
(见大正.8-250下)

(注 183) 见大正. 2-150上。
160 页
2.《S.41,7.Godatta.》“Rago bhante kincanam
doso kincan=am moho kincanam`,(诸尊!贪是有所有,恚
是有所有,痴是有所有;)..`Yavata kho bhante
akincanna cetovimuttiyo`(哦!诸尊!就无所有心解脱而言
,)`akuppa tasam cetovimutti aggam akkh=ayati`.(不动
心解脱被称为其等[解脱]之首。)`Sa kho pana ak-uppaceto
vimuttisunna ragena sunna dosena sunna mohena`.(复次,
彼不动心解脱以贪是空、以恚是空、以痴是空也。)”(注 184)
由“无色禅那 (`aruppajjhana`) ”,度识无边处想达
“无所有处等至 (`akincannayatana samapatti`)”,出定
作观而成就“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法空
,非我、非我所。”如是具足住于“无所有、无诤”;宜谓
“无所有空”。
然《施设论》名为:“无所有空”(注 185)或“无所行
空”(注 186)是指无诤之无所有,或另有所指,尚无资料可
断定;《杂阿毗昙心论》指无彼彼物,谓“无事空”。
(注 187)
(二十二) 散空(`Sk.anavakara-sunyata`)
1. 《杂阿含 122 经≒ S.23,2.Satto. 》: “佛告罗
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
界,当散坏、消灭。....’”(注 188)
龙树菩萨引此《经》证明“散空”:“如经中说:‘佛
告罗陀:“此色众破坏、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
是名散空。”(注 189)
2. 《杂阿含 301 经= S.12,15.`Kaccayanagotta`.》
:“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
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注 190)
龙树菩萨引此《经》亦证明“散空”:“如迦旃延经说
:‘观集谛则无“无见”;观灭谛则无“有见”。’如是种
种因缘,是名散空。”(注 191)有为法依缘而起,亦依缘而
灭;有为法终究离散归空。
───────────

(注 184) 见SⅣ.p.297。

(注 185) 《阿毗昙婆沙论》引《施设经(论)》
(见大正.28-347下)

(注 186)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引《施设论》
(见大正.27-540上)

(注 187) 见大正. 28-925下。

(注 188) 见大正. 2-40上;SⅢ.p.189。

(注 189) 见大正. 25-292上。

(注 190) 见大正. 2-85下;SⅡ.p.17。

(注 191) 见大正. 25-292上。
161 页
(二十三) 自相空(`Sk.svalaksaa-sunyata`)
1. 《杂阿含46经》:“若可碍、可分是名色受阴....
诸觉相是受受阴....诸想是想受阴....为作相是行受阴....
别知相是识受阴....”(注 192)
2. 《 S.22,79.`Siha`.(2) 》“`'Ruppati'ti kho
bhikkhave tasma'rupan'ti vuccati`.(哦!诸比丘!‘恼
坏之’云云,因此,‘色’被称呼。) ....`'Vediyanti'ti
kho bhikkhave tasma 'vedana' ti vuccati`.(哦!诸比丘
!‘感受之’云云,因此,‘受’被称呼。) ....
`'Sanjanati'ti kho bhikkhave tasma 'sanjana'ti
vucc=ati`.(哦!诸比丘!‘想念之’云云,因此,‘想’
被称呼。) .. 'Sankhatam abhisankharonti'ti kho
bhikkhave tasma 'sankha=ra'ti vuccati`.(哦! 诸比丘!
‘对造作众现行之’云云,因此,‘诸行’被称呼。)....
'Vijanai'ti kho bhikkhave tasma'vi=nnanan'ti vuccati`.
(哦!诸比丘!‘识别之’云云,因此,‘识’被称呼。)
....”(注 19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对五阴之“法相”非固有、无不
变之自相,依缘集起,依功能命名;而言:“何等为自相空
?自相名色──坏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
相,识──识相;如是等有为、无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
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自相空。”(注 194)
(二十四) 诸法空(`Sk.sarva-dharma-sunyata`)
1. 《A.10,58.`Mula`.》“`Chandamulaka avuso sabbe
dhamma`,(诸贤!一切诸法是依诸欲为根本;)....
phassasamudaya sabbe dha=mma`,(一切诸法是依诸触集起;
) ....”(注 195)
2.《中阿含113.诸法本经》:“一切诸法以欲为本....
以更乐(更乐,触之异译)为和....”(注 196)
“狭义之一切诸法”,以有情之立场叙述,无明触及三
界欲贪所展现之世间一切诸法;亦即:五阴,六内、外处,
十八界谓“一切诸法”。如是,一切诸法缘生、缘灭,一切
诸法空、无我;是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言:“何等为
诸法空?
───────────

(注 192) 见大正. 2-11中下。

(注 193) 见SⅢp.p86f。

(注 194) 见大正. 8-250下。

(注 195) 见AⅤ.p.107。

(注 196) 见大正. 1-602下。
162 页
诸法名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
、声、香、味、触、法,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
、法界、意识界;是诸法,诸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
性自尔。是名诸法空。”(注 197)如是“诸法空”与
〈§二.( 六 ) 〉“一切空”名异义同。
(二十五) 不可得空(`Sk.anupalambha-sunyata`)
1. 《杂阿含23经》:“佛告罗*侯罗:‘....当观若所
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
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
、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
过去....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罗侯罗!比丘如是知、
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
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罗侯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
及外境界一切相, 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此)
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注 198)
2. 《杂阿含199经》:“佛告罗侯罗:‘....[当观]
诸所有眼──若过去....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
不相在;如实[平等慧]正观。罗侯罗!耳、鼻、舌、身、
意亦复如是。罗侯罗!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
,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罗侯罗!如是比丘(超)越于
二、离诸相、寂灭、解脱。罗侯罗!如是比丘断诸爱欲、转
去诸结....究竟苦边。’” (注 199)
3. 《杂阿含465经》:“佛告罗侯罗:‘....[当观]
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
、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究竟苦边。”(注 20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何等为不可得空?求诸法不
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不
可得空。”(注 201)阴、处、界即是狭义之诸法。龙树菩萨
即以众──五阴、界──六界、入──六内处中,我法、常
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又言:“(行者)不得三毒
、四流、四缚、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结、十恶,诸
弊、恶、垢、结等都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注 202)
───────────

(注 197) 见大正.8-250下。

(注 198) 见大正.2-5上中。

(注 199) 见大正.2-51上。

(注 200) 见大正.2-118下~119上。

(注 201) 见大正.8-250下。

(注 202) 见大正.25-295下。
163 页
(二十六) 无法空 (`Sk.abhava-sunyata`)
(二十七) 有法空(`Sk.svabhava-sunyata`)
(二十八) 无法有法空(`Sk.abhava-svabhava-sunyata`)
《杂阿含 301 经》:“佛告 * 散陀迦旃延:‘世间有
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
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著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
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
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
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
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
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
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注 203)
《阿含经》依无自性(空相应)缘起说“有”、说“无
”;异学乃依自性(非空相应)非缘起而有二种依──执“
有”、执“无”。龙树菩萨据此言:“无法空者,有人言:
‘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法空者,诸法
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复次,观无法
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注 204)
今将所述“种种空”表解如下:
───────────

(注 203) 同注(190)。

(注 204) 见大正.25-296上。
164 页
┌───────────┐
│ 种种空 之 表解(二) │
┌───────┴───────────┴──────┐
《阿含经》《无碍 《舍利 《施设论》《摩诃般若 《杂阿毗
解道》 弗阿毗 《大毗婆 波罗蜜经》昙心论》
昙论》 沙论》 《大智度论》
1.内空‥‥12.内空‥1.内空‥1.内空‥‥1.内空‥‥ 1.内空
2.外空‥‥13.外空‥2.外空‥2.外空‥‥2.外空‥‥ 2.外空
3.内外空‥14.俱空‥3.内外‥3.内外空‥3.内外空‥ 3.内外
: 空 空☆
: 2.空空‥4.空空‥‥‥‥‥‥4.空空 :
: : : 4.有为空‥7.有为空‥ 4.有为空
: : : 5.无为空‥8.无为空‥ 5.无为空
: : : : 9.毕竟空‥ 6.有为无
: : : : 5.大空 :为空☆
: : : 6.无始空 10.无始空 :
: 3.行空 : : : :
: 4.变易空 ‥‥‥‥‥‥‥‥11.散空 :
: : : 7.本性空 12.性空 :
: : : 8.无所有空‥‥‥‥‥ 7.无事空
: 6.相空 ‥‥‥‥‥‥‥‥‥13.自相空 :
: 7.镇伏空: : : :
: 8.彼分空: : : :
: 9.正断空: : : :
: 10.安息空: : : :
: 11.出要空: : : :
: 15.同分空: : : :
: 16.异分空: : : :
: 17.寻求空: : : :
: 18.摄受空: : : :
: 19.获得空: : : :
: 20.通达空: : : :
: 21.一性空: : : :
: 22.异性空: : : :
: 23.忍空 : : : :
: 24.确立空: : : :
: 25.深解空: : : :
: : : : 15.不可得空 :
: : : : 16.无法空 :
: : : : 17.有法空 :
: : : : 18.无法有法空☆
4.大空 : : : : :
5.世间空 ‥1.世间空☆ : : :
6.一切空 ‥:‥‥ 5.大空‥:‥‥‥ 14.诸法空☆ :
7.第一义空26.胜义空6.第一义9.胜义空 6.第一义空 8.第一
8.究竟无上- 空 义空
-清净之空 5.最上空 ‥‥‥10.空空‥(18.空空)△‥9.空空
165 页
※ 0. 表中,横向虚线相连者,空义相同或类似。
※ 1. 内空、外空、内外空(俱空),此等三种空之类集,从
《中阿含191大空经》开始,经过《阿毗昙》...乃至
《大乘经、论》 (除《无碍解道》例外)皆列于类集
之首三位;为发趣种种“空观”之基础。
※ 2. 胜义空(第一义空)、究竟无上清净之空、 (多数之“
空空”) 等,列于末二位;为逮得种种“空观”之究
竟成就。
※ 3.“大空”在《阿含经》、《阿毗昙》及《大乘经、论》
名同而异义。
※ 4. 《杂阿含经》及《相应部经 Samyutta-nikaya》皆有
“世间空、一切空、第一义空”之名相;然而,“大
空”惟出现于《杂阿含经》,“究竟无上清净之空”
惟出现于《尼柯耶》。“世间空、一切空、第一义空
、大空、究竟无上清净之空”都是“空义”之精髓;
出自“初期佛教”之“佛法”。
※ 5. 《无碍解道》注重修心、发慧、离染、证解脱而将“
镇伏空、彼分空、正断空、安息空、出离空、内空、
外空、俱空、同分空、异分空、寻求空、摄受空、获
得空、通达空、一性空、异性空、忍空、确立空、深
解空 ”等观空之分析。
※ 6. “无所有空”与“无事空 ”、“变易空”与“散空
”,各为同义异名。
※ 7. 《阿含经》之“一切空”、《舍利弗阿毗昙论》之“
大空”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之“诸法
空”,各为同义异名。
※ 8. ☆号,内外空、有为无为空、无法有法空、诸法空等
各行,同为“一切法空”。
※ 9. △号之前,“(18. 空空)”依《大智度论》义:“以
空破十七空,故名为空空。”补上。
※10. 说明“空空”之理由,各《经》《论》间,互有异、
同。
※11. 《经、论》类集空之名相,排列之次序互有异、同之
处;正表示“观空”之方便,各有部分相同亦有部分
相异。各各相应于结集者、著作者、编集者之根机、
性行矣。
以上,〈本篇论文〉首先叙述代表“初期佛教”之《四
部阿含经》及《 `Panca nikaya` 》之种种空“名相”之法
说、义说。其次,言及“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经、
论》部分继承“初期佛教”对空名相之法说、义说;另有依
“初期佛教”之《经》教,对空附加新义或创新名相,适应
时代教化亦一并略说。最后,各《经、论》“空类集之内容
、次第、相互同异”以“表解”整理。
初期佛教《相应阿含修多罗》详论“无我”略言“空”
,到《四部阿含》集成时,对“空”之《记说》多处出现;
而“以‘空’代替‘无我’之演变”之证明,以及有关“空
三昧”、“空观”及“其他空之教说”,当于续篇报告。
[ 本篇论文曾于本所研究员论文研讨会中提出讨论,承
蒙同事们热烈讨论并有所指教,在此再次道谢!]
166 页
The `Desana` and Vibhanga of `Sunna`
in Early Buddhism
Yang Yu-wen
Research Fellow,
Chung-Hwa In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Ven, Yin-shung's masterpiece "The Exploration of
`sunna`" elucidates fluently the `sunna` of `agama`,
Sectarian, Prajnna and even Nagarjuna. This work
leads scholar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unna`
and inspir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o read again
the four `agamas` and the five nikayas. This paper
is thus resulted. Ven, Yin-shung says, "The `sunna`
of `agama` is the way of liberation which emphasizes
on practice. "His enlightening view is mainly based
on this opinion. He also touches on the `desana` and
`vibhanga` of `sunna`. Regar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nna`, he describes,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an Buddhism, in two chapters--the `Sunna` of
Sectarian Buddhism and the `sunna` of Prajnna. Thanks
to these clarifica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sana` and vibhanga
of `sunna` as contained in the four `agamas` and the
five nikayas.
Firstly,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Pali nikayas
and the Chinese `agamas` to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sunna` .
Secondly, in `agamas` and nikayas there are already
"the separate establishment" or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l `sunna`, external `sunna`, internal-external
`sunna`, worldly `sunna`, great `sunna`, ultimate
truth `sunna`, absolute-unsurpassed-purified `sunna`,
etc." The instruc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sunna`
are mad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mind,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to purify one's wisdom and view, and, to
realize nirvana. Therefor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rm "`sunna`" was extended or even new term was
167 页
invented in later ages of Sectarian Buddhism and
`Mahayana` Buddhism. These "extended meanings" and
"invented meanings" can be clearly traced back to
`agama` or nikaya.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only
deal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by referring
to the `sutras` and abhidharmas. In future, the
author will write another paper to prove that while
primitive Buddhism drew up the anguttara nikaya,
"'`sunna`' was used to replace 'non-self'". As to
"the correct practice of the `sunna` samadhi and the
`sunna` view" and "other teachings regarding
`sunna` " will be treated at last.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