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与参与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对今天的物理学家来说,心灵所认识的对象同心灵本身是不能分开的。科学家再也不可能用完全的客观态度来观察事物。他们的心同对象无法割裂开来。约翰·维勒(John Wheeler)建议我们用"参与者"这个字眼来代替"观察者"。因为假如有"观察者",主体和客观之间就必然有着严格的界限,但对于"参与者"而言,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就显得模糊不清了,乃至消失,因而直接体验才有可能。这种"参与者"与"观察者"的想法,非常接近禅观修练。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禅观的时候,根据《四念处经》(The SatipatthanaSutta),我们是在从身体内部来静观身体(观身如身)。这意味着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个与自己不相关的客体 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客体来观察。禅观不是拿心灵的认识对象来进行一番测量和思考,而是直接体验它。这就叫做"无分别想 "(Nirvikalpajnana)。
将心与对象割裂开来的分别习惯,在我们身上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我们只有通过渐渐地禅修,才能清除它。《四念处经》提出四种修观的对象:色、受、心、法。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们都修这种观法。这四分法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修习禅观,而不是为了我们分析事物。在这部经中所有物质现象都称被称作"法"(心的对象)。当然,我们可以观察色和受,甚至心也可以归到"法"的范围,成为观照的对象。在这部经中所有现象,包括物质现象,都被看作法,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从一开始佛教就反对把心和对象割裂开来的做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