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佛(3)
第六章 转化
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是转化的法门。转化运用得当,可使人由无明变得有智慧。“转化”(transformation)一词,此处使用代表的意义是特指一个人内在革命性的转变。怛并非改变本质,而是指真正的本质得以显现。佛法的修持是转化的历程,透过净化把原本就存在的本质,做最好的张显。它使你能克服种种的二元对立与染污,使被遮蔽的怫性、你的究竟的认同,得以显现而证悟。它不是把人变成另外一个原本不是的东西,也不是输入什麽新的物质,它是使你转化为究竟的本然的自己。
修持佛法并不是使坏人变成好人,而是透过转化,使坏人改进,渐渐地反应出他本来的善的自性。就像前面曾说过的,因为人入皆本具佛性,所以这是可能的。究竟上是没有坏人的,究竟上每个人都是善的、聪明的。完美的。有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善良面,即使是在敌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善。不管他们看起来有多麽的壤,或曾做何等罪大恶极之事,敌人也会有他可爱之处及优点。由他们的壤之中,仍偶尔会闪现佛的自性的灵光。由相对的染污转化为究竟的完美,是每个人必走的路,不论是我们自己或我们敌人,每个人都要去完成的。转化可以透过修持佛法而达成。
中世纪的冶金师宣称他们可以化铅为金。铅与黄金比,是没有价值的东西,炼金师想要找特殊的元素或称哲学家的宝石,将较顿性。较没有价值的物质,转变成无价之宝。以中世纪的冶金师的想法来比喻佛法所说的转化,这个相对的世界就是铅,究竟的佛性是黄金,点石成金的魔法术就是真实持久的怫性的了悟,这需要花很多心血才能达到,怛了悟的一刻,就像突然的奇迹。
有时我们自己感到迷惑,有时觉得别人陷在迷惑当中,我们看到自己。他人许许多多的染污,当然,我们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以佛法为准则,我们将发现没有任何人在究竟上是染污的。迷惑的。迷惑及染污只是相对的缺点,只要对转化的方法稍有了解,我们就有展现潜能的工具了。有此了解,修行就变得比较容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目标就是要了悟我们究竟的潜能,怫陀所教授的禅修或其他方法,顿时也变得有意义多了。坐在蒲团上,安静自己的心,让明觉进入,就变成很实际的。不再那麽怪异的一件事了。以一颗平常心,做我们所能做的,日复一日,终达证悟。
当我们想去了解佛陀是怎麽样的一个人,开悟的菩萨又是什麽模样,则转化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因为佛陀即纯然。完全的转化。他的究竟潜能已完全的开展,不再有什麽需要发展了,他是解脱者,他无可限制。他显示众生最终的目的地给我们看。佛陀也曾是我们中间的一份子,但经由他的努力,他转化了。菩萨尚未完全的转化,怛已很接近,菩萨的潜能尚未完全地开展,而且尚未达无限。在究竟上我们跟佛陀没有两样,但在相对的发展上,我们是无明的、染污的,以及平凡的——相对于佛陀则他是已经完全证悟的生命。究竟上,大家相同,所有的潜能,都已具备在那里!
知道如何转化,将相对的环境转为究竟潜能的显现,是相当大的一步。仅是智性上的了解,就足以转化一个人的世俗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成为一种转化的行为,这也是怫陀对于解脱最基本的告诫:解脱不是创造新东西,是由你的内在解脱。转化就像蚕蛾或蝴蝶生命的历程,美丽的蝴蝶是由蛹,孵化出来的,它生命的开始,是条又丑又毛茸茸的毛毛虫。经过充满危险。痛苦的历程,成虫蝴蝶破茧而出,自由翱翔、振翅,及展现它彩虹般的双翼。蝴蝶早已在毛虫之内,佛性及究竟的解脱也早在所有众生之内。经过艰苦历程之後,神迹般的证悟到未来。众生由有限。无明、痛苦,及至于是个坏人,转化为无限、聪明。有悲心的菩萨,最终证悟成怫。释尊教授转化的方法,再详细不过,佛法教我们如何将每一种的染污转化为智慧,将每一种限制转化为无限的解脱。以上是我们由转化的角度来看佛法。
转化的方法
依传统,佛教徒以皈依怫、法。僧三宝为修行的开始,皈依後,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因为众生皆具有佛性,所以可以说每个众生都是佛教徒,所以,皈依只是一个正式的形式。
这样对佛法的了解——即众生内在鲜活的本质——己超越只把佛教当做一种宗教或派别的限制。佛教,事实上,已受限于它的名称,它被视为是“教”,就已陷入肤浅的巢臼。佛教徒变作形成某个社群的藉口,佛法变成是种生意,这些都与真正的佛法无关,当然,因为有某些原因,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人们总是这样处理事情,这也是种染污的一部份,是无法避免的。把这点放在心上,我们应该越过这个陷阱,修习真正的佛法。佛法真正的修持,不需要日本昂贵的锣与铃。西藏的地毡及供桌、中国的瓷瓶和明朝的佛像。而是要诚实的自我评鉴。省察,每一刻每一刻都不忘唾弃如蛹般的染污,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管你使用何种语言,什麽样的配备,以及屋内如何地装饰。
由皈依佛宝、法宝、僧宝开始,我们以佛为榜样的皈依佛宝,佛是究竟证悟的导师,成佛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皈依佛法为修行的道路,在道上渐渐进步而达最终目的地。僧宝是我们的老师,是修行的向导,是修行道上提供我们协助的朋友。佛法的“皈依”,不同于一般依靠某人或某事的皈依,那种皈依随时有可能倒塌。佛法僧是永远可信的精神皈依。
正确的皈依就是种转化的行为,传统上,皈依被视为转化的第一步,但这只是肤浅的看法,一个生命可能在很久以前,甚至几辈子以前,就已开始转化了,此生的皈依,只是依循正规的仪式式,确认或再确认要行转化的承诺。
皈依佛,提供渴望证悟的人,无穷地信心与鼓励,佛陀没有任何一点是不可信赖的。正确的皈依应该是:一个人能全然地毫不动摇的信赖佛陀。这是可能的,且不危险,因为佛陀是个完全的证悟者,他不会带领任何人走向迷途,殊胜的信心,应可在刚开始的这一刻就建立。当一个人皈依时,他已经在做一种转化了,他一辈子寻寻觅觅,不信任任何事物,因找不到可信赖者而感到失望:转而得到一个无限安全之处,对一个已证悟。超越了一切的生命(已成就了一切的佛陀)产生了深刻的信心。
另一层次的皈依佛宝,是视成佛为我们活著的究竟目的。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直到成佛为止,成佛是最高的成就。释尊也是由一个平凡有染污的人开始,与我们大家一样从皈依三宝开始,释尊後来证悟成佛。知道这点,我们皈依时,就有了目标,知道自己究竟的潜能及日後的目的地为何,无可否认的,若能使一个被染污牺牲的弱者,既无信心又无方向,转变为有目标、有安全感的人,则是一大功德。
皈依法宝则信心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佛法提供我们达到目标的方法。若无方法,则证悟的念头无异只是个理论上的可能罢了。佛法清楚的界定了一步步的过程,让我们去除现在所有的种种染污,渐渐开展我们的心灵,而达最终的了悟。与佛陀同世,而能亲自聆听佛陀开示的人,是有其限制的,因为时间就是个限制。佛陀不能在其亲身讲法的期间,就传授超过八万四千法门的方法,然而这些法教已足够适用于各种不同限制的众生。这麽多的法门,足够我们用以成就证悟,若我们依照佛法清楚的指示去实践,我们一定可以有完全的信心,此道路能带引我们达到证悟。由于对转化方法的无知,一个人仍会陷于迷惑和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若他知道佛法有很详尽的指导,有张清楚的地图,指示每一个位置的遵循方向,如何前进,渐渐解脱,直到最终的证悟,则他马上能够转化。
僧宝——菩萨、精神导师、心灵的朋友——能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向僧宝学习,一同修持,与他一同分享在修行道上的经验。以上是僧伽在藏传佛教里的字义。佛陀的法教是殊胜的,但若没有僧宝,一般人很难了解佛法的深意。有人可能对佛法的某个主题感兴趣,找佛书来看,觉得很棒,就依著自己的理解去修持,但这样会有所遗漏。你如何判断你理解与修持是正确的呢?若无心灵巳有相当证悟又有实修经验者的指导,你不能确定你的修持方法是正确的。而没有经验的人又如何知道呢?没有正确的指导,又不清楚正确的觉受为何,一个人可能愈做愈错,严重的错误,会阻碍你的进步。
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他们已实修过佛法,他们持有佛陀二千五百年前传递到今天的无间断的传承。我们由僧宝处学习,知道什麽才是正确、纯净。无偏差的教导。这些法教都经过大成就者的检验,在代代相传的过程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检验。这样的传承,带有很强的加持力,加持在虔信与慈悲心中再被强化。傅承始自佛陀传予他的弟子,再由弟子传子弟子,弟子成为实行者,再成为老师,如此代代相传。在这麽长的传递过程里,傅承的加持能量不断被累积。
皈依僧宝是领受相同传承。接受在你之前修行者所获得的相同加持的第一步。这里面有加持,有殊胜的法教和守则。皈依僧宝,就是找到了正确的伴侣,你对他有信心,能向他学习正确的法门;而且可以由他那里获得佛陀无间传承的加持,所以,皈依僧宝与皈依法宝相似。法宝是佛陀的法教,而僧宝持有法宝,所以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当然,找到正确的老师非常重要,僧宝必须具足资格,不仅是知识上的,而且实修上的证量皆应具足,此外,还要具足慈悲心。如何选择上师,佛陀也有开示的。
转化的进一层修持,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在大乘及金刚乘的传统里都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及蕴酿菩提心的四种方法——慈。悲、喜、舍——是转化的基本。没有这些,是不可能进步的,因为若无此,则个体会继续耽于可怜的贪、嗔、痴、慢、妒里面,若是没有菩提心,那麽看到别人成功自己就会受苦,自己遭遇不幸时痛苦更大。菩提心将这些转向,让别人的快乐成为自己的快乐,即使是自己遇到不幸,也都变成快乐之因,因为这是我们净化恶业,由恶业中学习的机会,这就是一种转化,转化使我在轮回中的生命,起了剧大的改变,生活不再是难以忍受的事,生命成为喜悦与进步的源泉,发展菩提心就是转化。虽然,发愿菩提心也有正式的仪式——受菩萨戒——但真正的菩提心是由内心深处发出的,是我们每天都要发的愿心。只要菩提心在的一刻,殊胜的转化就继续进行著。
禅修的方法:静心与明觉
禅修是很重要的进步法门,两个主要的方法是“止”(shamatha)和“观”(vipassana)的修持,在英文里是“静心”与“明觉禅修”,藏文称为“息内”(shinay)及“拉桶” (lhatong)。修“息内”的目的是要使心灵平静,修“拉桶”的目的是要发展明觉。心静与明觉是相关连的,它们总是并行,只是在解释和修持上我们将它分为二个步骤。
因为众生受轮回的影响太重,所以需要修“止”。轮回以无明为基础,无止境的显现,依十二因缘而不朽。面对愈陷愈深的轮回的影响,个体真正的潜能失落了,一切行为都被染污带著走。以个人为例,受到欲望、愤怒、嫉妒、骄傲的驱使,陷入深黑的无明当中。轮回充满了五毒的驱策因缘,个体要从中解脱,必定要发展出某个程度的能力。这种心灵的韧力,得自于“止”的禅修。
一个人原本很容易受到环境中物理、心理、情绪因素的影响,透过修“止”,可以使此人转化,变得稳定。平静,较不容易受外境的干扰。修“止”可以转化一个易受周遭事物影响。没有安全感的人,成为能主控、有安全感的人。由于心灵平静,而能看清生活中的事物,所以增加了安全感。我们大多数人常因怀疑自己而感到困扰,因为我们发现连自己都不值得信任。有时我们掩饰这些不当,因为我们不能忍受看到自己的迷惘,不能接受自己是无明的、不安的。我们花精力去掩饰,如此我们更是不会进步。但不论我们怎麽伪装,事实仍是事实,我们终会为自己带来麻烦,因为不能见到事情的实相,所以小问题变成大困难,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烧毁数百公顷的森林地。“止”的禅修,可以帮助一个人看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并且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哪里弱、哪里强,短处在哪里,平静的心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来。当心静止时,很容易看清楚事物,“止”的禅修,可使你的心平静。平静的心,可使个体转化,因受外境影响而杂乱的人生,经由转化,而成为喜悦单纯的人生。诚实而清楚的看问题,则问题容易解决,而不需耗费宝贵的时间及能量。能做到此点,此人即是有能力、有安全感、有知识,乃至有智慧的人,他们可以平静的看待事情。“止”的禅修,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样的礼物。
“观”是一种明觉,是种殊胜的潜能,由修“止”所得的平和。宁静中发展出来。若是“止”与[观”修得不好,其他正向的事就很难发展。平凡人很容易造作恶业,做坏事比做好事要容易。“止”与“观”修好了,则造作善业的能力就与造恶业齐鼓相当。当“止”与(观”修持进境更深,则造作善业就比造恶业要容易。这是一种转化态度与习性的方法,是得力于心灵的平静与明觉。
五种染污与五种智慧(五毒与五智)
密续里面有转五毒为五智的方法,五智分别代表五方佛。密续是佛陀法教四大类中的一类,这个分类不是怫陀自己所造,而是佛陀弟子集结记录佛的法教,才分为律部、经部。阿昆达磨部及密绩四大类的。五毒与五智的教授也出现在经部里,不过详细的教授与修持法门,是记载在密续当中。
无明是缺乏智慧,当你没有智慧时,你就有了无明,无明与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像是手掌的两面,密续是如此讲述染污的。因为,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究竟的潜能是智慧时,我们就处在无明里。然而,透过无明,我们最终可以获得智慧。
密续是甚深教法,所以不可能把五毒与五智的关系,限定在一种型态里。密续中见地与实修两种法教,是随时在进化的,这是密续的特质,它说明真理的各个面向。并没有一个固定、快速的公式,可以说明五毒与五智的互动,但有一个一般性的描述。五毒是指思想与行为的负面型态,五智则指思想与行为的正面型态。两者的关连,是究竟潜能的两个面向。
法界虚空之智慧(法界体性智)的另一面,是无明。法界虚空如空性,使任何事物成为可能,为每件事保留了空间,此智以昆卢遮那佛(Vairochana)为代表。
自我或我执可以转化为平等性智,以宝生佛(Ratnasamb-hava)为代表。欲望和贪执,可以转化为妙观察智,与阿弥陀佛(Amitabha)相关,嫉妒转化为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佛(Amogasi-ddhi)为代表。愤怒与攻击与大圆镜智相连(像镜子的智慧,镜子可以反射任何事物),空性则像镜子,因为空性的缘故,所有的存在都能被反映出来。就好像我们说,相对上一切事物都可能发生,因为究竟上一切事都不曾发生,此智与不动佛(Ashok-bya, 又译作阿闪佛)有关。
由密续的观点来了解转化,则所有负面的事,在究竟上都是正面的。所以,如果你转化负面,则它自然会成为正面,因为正面才是它的究竟本质。任何事物都与密续观点有关。之所以有无明,是因为有它究竟的本质。智慧。转化是密续的原则,此点甚为重要。正确的修持,就是正确的转烦恼为智慧。只是心理想要修持密续法门以转化染污是不够的,个体第一步先要有巩固的基础,才能修持进阶的法门。为巩固基础,则需修持适当的前行。加行,才能达到稳固的阶段。然後,再修持密续,转化才能发生,若基础不稳就修密续,是得不到功效的。
佛陀说一位具格的密续修持者,因为他知道转化的原则,就在一切的生活行持中修持,他迅速的获致证悟。某人若有许多的染污,但他很虔诚的想要修持密续,并且非常精进,佛说,那麽此人可以在大约十六生中,获致完全的证悟。但这必须是一个非常虔诚、投入的修行,这样的成就颇为罕见。佛陀还说,若依密续而修,甚至可能在一秒钟内获致证悟。为什麽?当然,因为究竟上我们原本是佛。若能充分了解这一点,你的佛性就能显现。佛陀不是指禅修中乍现的佛性,而是真正全然的。殊胜的证悟。虽然证悟不需超过刹那的时间,但我们必须记得,证悟的能力,是经年累月、生生世世的努力所累积来的。佛陀的话,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怠情。我们不能因为有密续的修持法门就以为会自动成佛而松懈,我们必须时时用功,毫不懈怠。
若是我们了解自己的潜能,有此觉知而成为一个佛教徒,那是相当幸运的,因为我们已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我们也很幸运的值遇佛法仍存之时,佛法不只是图书馆里的一堆藏书,而是活的传承,它是佛陀亲自传授,代代相承传递下来的,它活于历代大成就者所写下来的忠言及论述中。
在伟大的上师帕当巴桑杰(Phadampa Sangye,意译:先父佛。中译:帕当巴桑杰是十二世纪初南印度僧,将怫法传入西藏,成为“希解派”的创始人。)一本很重要的著作里,他谈到修持:“你可以考验你自己,是否当烦恼一升起时,对治之方就立刻到来,若是如此,那麽你修得不错;若是你需要对治之方时,它不在那儿,而你被烦恼所制,那麽你的修持就还不够,还需要努力。”这是很好的忠告。他还说:“有虔诚心而没有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有慈悲心而没有虔诚心也是不完整的,你必须具备慈悲心与虔诚心两者,才是完整的。”他接著又说:“快乐与幸运不见得每次都带来好结果,所以不必因你的幸运与快乐而骄做,也不必太过沉溺其中;痛苦不儿得总是壤的,有许多事可以由逆境及痛苦中学得,所以当不幸降临时,不要太泄气。”他还劝告修行者,不要等待你所求的环境的到来,应该善用你此刻所拥有的环境,这点非常重要。
帕当巴桑杰警示:“宗派主义,喜欢某个法教,不喜欢某个法教,是种最大的障碍,是佛法修持者最可耻的一件事,这种态度应该要避免。”他说:“思考与想像是无边际的,去想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不要浪费时间去做无意义的思考。。
最後一个他的注解是:“自我是最邪恶有力的东西,所以,要好好的钉住自我”
当佛陀在传法的时候,他能教的没有任何限制,但是闻法的人们,却只听到他们所能理解的部份。有些人潜能好,所以证悟得快。有些人的潜能还没解脱到较高的层次,所以要花长一点的时间才证悟。有些人染污多,有些人染污少,所以证悟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依个人情况而定。每个人所合适的修持法门亦不相同,某个法门或许可以加速一个人的证悟,另个法门步调慢而平稳,这也要依各别需求而定。适于此人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彼,证悟唯一的路,是依个人自己合适的步调来作转化。
我们的指导应来自于具有经验的上师。我们不要跟别人作比较,也不要想登陆月球,然後在登月失败时又感到沮丧。如莲花生大师所说的,就我们现有的环境来修持,即使最平凡的一天,也充满了转化的时机。真实的去看待佛法,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它,也不要用夸大的眼光来看它。众生的身高。体重、肤色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看起来各个不同,每个人都有些微的差异,我们都能经由个体各自独特的转化,而成就证悟。
第七章 证悟
除非我们自己证悟,否则无法真正知道证悟为何,虽然如此,对证悟有愈丰富的了解是愈好的,此点甚为重要,佛陀在任何层次的法教,都强调众生在究竟上是完美的。正因为这个完美潜能尚未全然的觉醒及开展,所以我们才要去完成这伟大的目标 ——证悟成佛。未证悟的众生,是轮里的众生,是我执常存的染污,或云生活在相对世界里的众生。那些已证悟的众生,即是佛。
“佛” (Buddha)这个字,藏文称作“桑杰” (Sang gye)把他的境界描写的非常清楚,“桑”是觉醒之意,“杰”是开展的意思。所以“桑杰”就是全然的觉醒,全然的开展,即是全然的证悟。要达到最後一刻的证悟,可能要花费数百万世的生命,持续努力才能达成。当那一刻来到,当所有的努力结成果实,当个体完全觉醒。开展,那麽究竟的目的地——成佛便达到了。
以这个对“佛”的简单的定义为基础,我们可以去检验了悟的不同层次,先前已介绍过的“菩萨地”,就是在描述菩萨的了悟次第。在完全证悟之前,了悟有很多个层次,由于了悟是一刻接一刻的连续历程,所以我们不可能就每一步做说明。在你发愿要求进步的当儿,你的了悟程度已经在进步。有这种想法,知道自己可以更好,也期待自己更好,这本身就是种了悟。从此刻开始,到你真正变得更好,到你又有更深一点的认识,到你有更深的期许求进步,这每一刻,都是个了悟。我们不可能在一本书中描述完整,但当我们慢慢进步时,我们就会体会到这些觉受。
佛法对于一些较特别的证悟层次有所说明,在此稍作解释,有助于我们了解证悟的过程。当一个人觉醒到他一定要求进步,不论哪个领域,那麽此人就会开始寻找有效的方法,去解脱内在的潜能,求证悟就从这里开始。典籍里提到有个重要的成就阶段,是“一味”的人类心灵。这是人道众生在身体、情绪生理条件的限制下,所能成就的最高次第。透过我们前面所提过的种种修持方法,一个人可以在人类的环境里成就“一味”清明的心。清明的心可以使有益的行为自然的发生,此时有害的行为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做得出来,而善行随时会自发的出现。不需费力就可以看得清楚,这是我们获得的这个人身,与心灵间的连系的一种最佳表现了。这是平凡众生,运用人道的环境,所能成就的最高次第。这个以上,就必须有特殊的修持,才能再向上发展,更高阶的个体,也可能住在人的身形内,但他们的成就是源于更高境界的心灵。
人类最高层次的了悟,可以透过禅修。持戒。修身、修心的方法来成就。这是依人道有限的身体。情绪。外境的条件,而达的成就。当人道的条件被善用,能达平衡,其成果,我们称为一个完美的人类,是人道范围内最好、最有智慧的人。“一味”的人类心灵——就是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类——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我们要表现出人类拥有的最佳潜能:每个人都从最坏的环境里做最大的努力;每个人都面对事实,不找藉口。不伪装、不无知;每个人都能自己面对生命现况中的每件事。一个完美的人类,在遇到各种环境时,都能面对它和处理它,而不是被情境所影响。甚至,做的每件事都是有益的。这是证悟的基础,由“一味”人类心灵开始,持续的在证悟道上的各个次第里实践。
再上一层的了悟,已超越了人的情绪。情况。身体的限制,这是“大成就者”(mahasiddhas)的层次。“大成就者”了悟的次第,与伟大的菩萨、[慈悲者”一样,都已超越了人类身体及环境的影响。“大成就者”及开悟菩萨,已认识到外在的实存都是相对的,内在的情绪及思想也都是相对的。由于他们已认识。澈悟相对真理,所以,他们比“一味”心灵的完美人类,受到较少的限制。
完美人类与更高次第成就者间的差异,在于完美。仁慈。有智慧的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化现,但“大成就者”及开悟的菩萨,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有许多个化现。当一个“大成就者”或菩萨了解到:时间、情绪、外境,及所有现象都只是种相对的存在,那麽外在实相的影响力就不再有用,变成一种不相干的限制了。人的身体对于情绪的影响,变得不相干,更甚者,这些“大成就者”可以操控人道的现象,相对的实存成为他们可运用的工具,这就是为什麽“大成就者”或伟大的菩萨能够显现神迹,由于殊胜的理解,他们已能超越种种的界线,这也是为什麽他们可以穿墙而过了。
这种能力不是肤浅的魔术,那是殊胜的神迹,它的来源不同。它来自于个体对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认识,以及对空性有所了知之故。精神导师们能够示现神迹,是由于他们殊胜的理解,不受外在相对真理的二元影响所致。“大成就者”及菩萨已经解脱他们自己的二元,所以,他们与外界平凡人间的特殊关系,也成为是一种神迹事件了。伟大是“大成就者”示现的神迹,诸如能够超越时间。穿过物质元素的影响——如能在水上行走、在空中浮起、坐在刀刃上,或是操控元素,如降雨或止雨——证明了他们已理解、能掌控外境的相对存在。时间、空间。物质,在极细微的层面上,也能为他们所掌控。依我们普通人类的经验,初地菩萨可以同时在一百个地点化现,对于平凡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但对菩萨来说却是稀松平常。在此必须强调的重点,是那些能示现神迹者,都是以慈悲心、智慧为出发点的,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利益他人。
如果你为了要有神奇的能力,而愿学佛、成就菩萨,这是不正确的动机。正确的动机是为了要;“益众生而欲成就佛果。神迹只是个副产品,它只是证悟道上发生的一些事,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如果你为了要有神力而学佛,那是又错误又浪费时间的事。如果你想要学变魔术,那很容易开始,就是去参力,一个魔术师协会,你一定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你不必要透过佛法来学到这些,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当伟大的菩萨获致证悟。成佛,就是证悟的最高境界了,此上没有再高的证悟,也无再需进步之处。要解释这个境界的证悟,实在是个挑战,但感谢释尊。感谢过去一切伟大的上师,我们可以由他们身上知道一点。他们让不可能的难题成为可能。可以由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题目,一是证悟本身的定义,另一是检验它如何显现——证悟是什麽样子,以及它显现成什麽样子。
此刻,证悟就在我们自己之内,是我们心灵的究竟本质。虽然,心的究竟本质遍存于我们自身之内,但我们仍是不能真正理解它。我们有许多的问题和怀疑,我们甚至怀疑心灵的存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怀疑,他们可能要花几百辈子的时间才能找到心灵。这个问题与怀疑,可以持续几辈子,但我们究竟的、纯净的本质永久不变的存在那里。
究竟本质,透过努力及修行,可以渐渐开显、解脱。解脱的历程可能很久,直到本质的完全显现,解脱成佛。佛性具有无限制的性质,它长期以来都只是个潜能,当它完全自由时,就是证悟。
当我们打坐。禅修时,心灵可能会有种纯净。无限的感受,怛只有很短暂的时间。不过,如果禅修有进境才会有此觉受。这是禅修正确的验象之一。我们也可能在其他极端地情境里,乍见这种感受,诸如有件极欢喜之事,或是濒临死亡经验等等。若我们在那些时刻里,观察我们的自心,我们会发现,事实上心中一点事也没有。但我们在那个时刻,是看到我们的情绪,那就错综复杂得很了!不论我们经验到的是快乐或是痛苦,那都是真的情绪。但关照的若是我们的心,则一点儿事也没发生。能乍见证悟的那一刻,就是我们看到事情本然了。
有句谚语与无明和智慧有关:“没有任何东西比无明造成的伤害更大,没有任何东西,比智慧带来的利益更多。”智慧能够看到无明所看不到的东西,了解无明所了解不到的事物,即使世界毁灭了,也只能毁灭身体,毁灭不了心灵。毁灭世界不会延宥心灵的了悟,连一秒都不会。相对地,无明却会延著证悟,达几百万代生命之久。对我们而言,整个宇宙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使我们能达到证悟,如果你没有智慧,也不知什麽是智慧,那麽没有任何人能帮忙你知道。帮忙你了解任何事。当你有智慧时,你就了解了。当你发展智慧,证悟会随之而至,所以,开展智慧有大利益,无明与傲慢带来无穷的伤害。
当心灵的无限潜能完全解脱时,各种事业、理解。智慧、慈悲一一一切的一切——都变成无限的。你成就了佛果,超越任何限制。佛是没有时间。物质。因。绿的负担的。若世上所有众生同时虔心祈请佛陀加持,则佛的加持在同一时刻、平等地达到每个众生身上,每个众生觉受到的加特或有不同,须视个体业力而定。众生也可以在同一刻领受不同方式的法教。依密续用语,佛陀无限的化现与开示,称为“法身”,即证悟之乘“法身”。
接下来探讨证悟如何显现,显现成什麽样子。这必须依证悟者化现所在的个体而定。一般而言,有两类主要的显现方式。第一类是高层次的一类,即证悟後以较高层次的了悟者的型态化现,如初地菩萨以上的果位;第二类属低层次的一类,即化现为未开悟。平凡众生的模样,包括仁慈、智慧、完美的人类(译注:即前述的“一味”心灵者)。传统上,解释证悟者所显现的方式,是以三“身”(Kayas)来描述的,透过这三种型态,证悟者化现为各种层次的众生。
三身就是“法身” (dharmakaya)。“报身”(sambhogakaya)及“化身”(nirmanakaya) 。“法”指涉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空性。“法身”是一切事物本质的形象,它就是一切事物。“报身”意指完全,没有任何遗漏,全部包含在内,[报身”是指巳获全然开展之身体。“化身”是指心灵在身体内的化现与显现。个体依他自己发展的程度高低,可以同时化现成一个或无数个“化身”,当一个人证悟时,他的心是“法身”;语、能量、表达是“报身”;身体是“化身”。
我们现在所觉知到的心,在学习、思考。理解,感到困惑等等,因为它被染污所遮蔽。心与身,哪一个受限较多呢?很显然,身体受到的限制较大,心灵,则不管它现在在哪里,它可以扩展达到无止境的觉知。心的潜能基本上是无限的,虽然,相对上,此刻的心灵较小,这是由于基本的无明,称作轮回。我们一直限制住自己心灵的无限潜能,把心放在一个叫做“我”的小盒子里去。这是为什麽无限的心,成为了有限的心。在大手印传承里有个殊胜的祈愿文,是第三世噶玛巴所作的“大手印祈愿文”,里面很清楚的讲到,一个人拥有的是无限的本质,但却总是把它错误的理解成是“我”。“法身”即是究竟无限的本质,是心灵的实相,它已完全的净化及了悟。
祈愿文中常常念诵到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如何弘扬殊胜法教以利益一切众生。十方诸佛即意味著无数众生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获致证悟,“在所有的方向”获证悟。这不表示只有藏传佛教才是唯一证悟之道,它表示只要何处有清明与真理,何处就可以找到正法及正道。依正法而修,众生就得证悟。这是我们看待“法身”无限本质的另一种方式。
证悟时,心灵完全显现其“法身”。完全证悟的表达、语言,就显现于“报身”。“法身”只有完全证悟成佛的个体,才能经验得到;“报身”则可以为他人所经验到,只有高度证量的个体,才能知觉到“报身”,“报身”有五种恃质。在典籍里“三身”都有详细的解释,但此处谈得大多,则会偏离主题,下面只是做个简短的介绍。
“报身”的五种特质
第一特质是“报身”如何在高证量的个体化现。主要的特质是,不受因。缘。善业。恶业所左右。没有任何事可以让“报身”的个体,经验到贪、嗔、妒、及自我,也就是环境变成为完美的环境,同理人类也变成完美的众生。“报身”就是纯净。完美的外境,它除了善以外什麽都不发生。此“报身”外境,即是所谓的“报身净土”,此种净土遍存于佛所化现处。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时间上面,典籍说,在“报身净土”里,时间是超越限制的。在时间是受限的情况里,大部份过去事被遗忘,大部份未来事不可知,就是现在这个时段,也有很多事被遗漏。一旦当“报身”显现,时间解脱了所有的阻碍及扭曲,全知、知道未来、知道过去——这一切都变成稀松平常。
“报身”显现的第三个特质,是完全。个体有所有的东西、所有的智慧、所有善的特质,变成完全等同于证悟,不再缺任何东西了。个体化现为“报身”,成为加持之源。智慧之源、一切无限与究竟事物之源。
第四类特质在说明谁可以经验到“报身净土”,就是证量达到初地菩萨以上的了悟境界者,即要有高层次的了悟者,才能够经验到“报身净土”。
第五类特质,与“报身”的表达方式及影响力有关。到此,我们已讲过了“报身”的完美外境。完美时间知觉、完美证悟特质的体现,及哪些完美生命能经验它。由这样的完美所发展出的事业,则是果地的教授。它成为一种究竟的教学。究竟的显现,此教授将使其他己获高层次证量的生命,能向上提升层次,更向上提升到接近佛果之境地。任何由“报身”所化现之事物,使能经验到此化现之生命,能成为他所是,即证悟。这是最後的教授,是果的教授。以上是“报身”的五种特质。
成佛,表示心是“法身”,细微身是“报身』,物质身则是“化身”。“化身”可以被所有的众生经验到。这是像人类一样,发展还不够高阶的众生——平凡众生、动物。灵魂、各类众生——所能知觉到的佛。“化身”是显现出来可以看见的身体。佛陀示现给众生的相有许多:一个朋友。一个启发者、一个老师,或只是一个因缘令那个人能进步,变得更好。怫陀的法教,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刻,讲最恰当的话。此刻所讲教示,即是一个例子,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佛陀的“化身”所说,从二千五百年前到现在仍然鲜活。
佛陀很清楚的在他的法教里说,此刻的身体是“化身”的种子,此刻的语言是“报身”的种子,此刻的心则是“法身”的种子。在检验这各个层次特质的差异之後,我们应可了解完美的众生与我们所称的证悟者之间,有什麽不同。两者实有天壤之别。然而,只要众生能以完美的行为。完美的动机,及如禅修等有效的方法,来知觉身。口、意,那麽,它们的种子。本质,就得以全然解脱。这就是为什麽每个众生,都有潜能显现“法身”。“报身”、“化身”。许多经藏,都描写暇满人身难得,是最珍贵能获致证悟的车乘,而且,每个众生都有此一潜能。
一个简单比喻,可以用来描述了悟的不同层次。当你刚开始读书识字时,你必须由字母——a,b,c,d—— 开始学起,要记得它们的字型。发音等等。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可能很复杂,甚至对成人而言,要学一个新语言也是很困难的,要费一段功夫才能掌握它们。在字母学会之後,开始学单字,a-p-p-l-e变成apple,之後还要学文法、字汇,终于你开始阅读简单的文章,然後是较难的文章及复杂的文章。就像学习阅读一样,证悟是一渐近的历程。没有突然证悟这件事。证悟的一刻,是经过很长的一段学习,进步、理解的时光,也许是好几辈子的时间。佛陀完全证悟是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当时他是悉达多太子,萨迦国王之子,他的证悟也不只是由他那辈子所做的修持而来,那是数百万世发展的果实。
高层次的了悟者,“法身”会以某种形式显现,因为他们证悟的层次,己相当接近法身。“法身”显现的环境,会以“净土”对高阶了悟者化现。“法身”向高阶了悟者示现的时间,是不动不摇。对于高了悟者而言,“法身”的显现是种完美的化现,不缺任何东西、不遗漏任何东西,每件事物都是完整的。完美的。在密绩里,称这种显现为“报身”。
当“法身”向平凡众生示现时,由于众生未证到初地果位,所以众生经验到“法身”依各自的容量大小而定。“法身”的显现,可使平凡众生成为高度了悟的众生,它提供这种环境,让进步发生。“法身”的显现,加速众生认识时间与外境是相对的。无常的。“法身”在这种层次上的化现,可以协助众生了解如何净化他们的环境、改善他们的环境。它会帮助众生克服思想上、情绪上的染污。
“法身”的显现是无限的,它总是帮助平凡众生进步,获得更高层次的了悟。它的利益永远是正向的,它不会加重众生的染污,反而会帮助他们克服染污。“法身”向平凡众生的显现,称为“化身”。此三“身”皆是佛陀的心所化现出来,它们不是三件不同的东西。
每位众生的目标都是证悟,这个永驻的目标,不是平常那种外在的认识,而是发自内在的目标。当我们能使一切事物都正确时——我们的禅修。行为、生活型态——我们究竟的潜能是能够完完全全的觉醒。此刻,在我们之内的,我们的心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因为我们尚未证悟,所以它们未能以自性身显现。相对上,我们的身、语。意三门都有很多的缺点,这就是轮。轮的障碍,遮蔽了我们清楚地去知觉我们的“法身”、“报身”、“化身”。若我们连知觉都知觉不到,就更不用说展现它们了。我们缺乏认识的原因是由于无明,所有其他的染污都是无明的产物。证悟是我们最终完全清楚这些染污,且是不退转的认识,并完全净化所有的染污,于是我们成佛了。佛教徒的愿望是我们大家都将了悟这究竟潜能,“我们”包括了所有的众生 ——我们的朋友。我们的敌人。石头下的生命、海中的居住者,以及小小地球所知之外的遥远处的众生——愿所有众生皆证悟。这是每位佛教徒最纯净的愿心。
第八章 大手印
“大手印”(Mahamudra)这个字本身,就规范了此教法的本质。“马哈木卓”(大手印)是梵文,译成藏文是“洽加千坡”(phyag rgya chen po )。梵文的“木卓”在藏文是“洽加”,意思是一种姿态。运动或象征。梵文的“马哈”在藏文是“千坡”,意指伟大、雄伟,亦有无尽、无限的意思。“洽加“千坡”两字连用,就代表一切的现象、一切的宇宙的姿态与运行,及一切化现的无边无际,这些者。是由同一个源头所化现出来的。以上是我们对大手:,初步的了解,所有相对世界里显现的事物,都是究竟本质的一种姿态。
如论藏所解释,大手印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指所有的物理与心理现象,者;是究竟本质之印。就像在一张纸上签名及盖印一样,个体可以由任何途径达到解脱,因为任何事的本质者。是究竟真理。究竟本质是任何现象的标记,“大手印”是佛法的一种,它包含了所有的法教,集所有法教之精华于一,大手印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教法。
佛法的源头,是怫陀的开示。任何论藏皆是怫陀的弟子及後夹的大成就者,从佛陀至1现在,依经藏及密续所记载之怫的言语,所做的论述。这是由佛陀传递至今无间断的传承,止、种活的传承,绝对必须要依佛法正确的修持法门来实修。
“大手印”法教的来源有三:佛陀说的话。怫法的论著的经文及口传。在藏文里佛陀所说的话称作“卡(ka),本意是“令”。这些由印度当时的梵文译为藏文的经文,即是 加用(jajung),这些经文从大约一千年前以前,就开始被学者们带入西藏,它们成为藏传怫教的经典,即《甘珠雨》(《Kangyur》,经藏)及《丹珠尔》(《Tengyur》,论藏)。“面盎”(Menga)是口传的意思,即上师对弟子的口口相传,教授“大手印”的一些特别的密椟,包括“密集金刚 (Guhyasamaja),“胜乐金刚 (Chokrasammvara),“喜金刚l(Hevajra),“大幻化网”(Mahamaya)及1时轮金刚”(Ka1achakra)。许多这个层次的密续法教,都是以“大手印”为基础法教的。
这里面有一类的法教,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文,即“丹珠尔1(论藏),是佛陀在印度的弟子所写的论著,这些论著的作者,都是佛教在印度早期的“大班智达1 (mahapanditas,大学者)及大成就者。印度八十四1大成就者”(mahaslddhas)之一的因渣菩提曾写了本书,叫做〈耶喜楚巴〉(《Yeshe Trupa>),或作《智慧成就>(《The Accomplishment of Wisdom》),就是这类论著里的一本代表作品。
佛教史里的八大学者与证悟上师之一的龙树,曾写过一本著作,很详细的解释“大手印”,这是另一部论著。八大成就者的另一位提婆,则写了《心灵的净化〉(《Purificaiion of mind>)一书,也是“大手印”的渊源。
龙树、提婆、世亲——领受《弥勒五论》(〈Five Teachingsof Lord Maitreya〉)法教的无著——都是印度伟大的上师,他们都写过有关大手印的法教。萨惹哈(Saraha)是另一位大师,他写的四本书辑成一套,一本谈身。一本谈语。一本谈心,最後一本则是前三者的统合。
还有许多著作,是伟大的菩萨如弥勒尊者。观世音菩萨所傅授,这些法教也是“大手印”的来源。观世音菩萨的《森尼玛凑》(3CWnyi mar tso),或作《息心X及弥勒菩萨的法教《究竟一乘宝性论》(《Mahayana。anuttara。tantra》),都是“大手印”的重要典籍。八十四“大成就者”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法教及傅记,还有论著中另一群关于三十位女成就者的故事,都是“大手印”法教的来源。
第三类的源头是“面盎”(Menga),口传或口头的教授,从佛陀开始,一直不断完整的传递下来,傅给印度的大师们,再由大师们带到西藏,西藏的大师们再无间的傅到现在。这是[大手印”法教里非常殊胜的一部份,在领受口傅以前,必须做好许多准备的工作。
学习“大手印”法教的第一阶段,是听闻。提问题、学习及理解。每个问题都有解答,问题本身就是必有答案的证据,否则就不会是个问题。这就是为什麽在听闻及思维之後提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问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听闻。提问。理解,是第一步的法教。
第二阶段的“大手印”法教又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译注:思维、笃定。实修)。当有了智性的理解之後,就必须开始去思维它(或译为:沈思。冥想)。智性的理解可以是犀利的,令人感到满意的,但也可能是肤浅的。虽然人们总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所有重要的。该知道的东西,但大多时候,智性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如果大部份智性的理解都不仅止于表面的理解,今日的世界,就不会有这麽多的问题,是导因于短视,及没有设想到後果。思维可以深化我们的理解,未探索到的领域可以被检查到,所有的分歧可以被察觉,如此的理解才能完整,思维是非常地有益的。
透过思维使理解深化後,笃定就会产生,很深切的确定你的了解,也很了解自己知道的是什麽,没有怀疑,这就是思维的结果。在笃定感产生後,这些理解就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不管一个人知道多少,理解多少,除非能够运用,否则这些理解对于成长一点作用都没有。第二阶段的三个步骤是思维。笃定。实修。所以,整个的学习过程是听闻。思维,深仳巩固,与付诸实行。富这些都能做到,知识与理解就有很高的价值及很大的意义。
以上是基本教授,从此之後“大手印”的修持,就愈来愈专精,因为各有各的禅修方法。[大手印 的禅修练习有三项原则:根。道、果。
对于根。道。果的了解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基本上,根是指提供成长的基础的因与绿。若我们想种一棵橘子树,我们必须要有新鲜健康的种子。我们种下种子。照顾树的成长,若一切顺利,几年之後我们就可以吃到甜美的橘子。想要成长、求证悟的众生,也同样地要有一个健康的因与绿,让他们去发展,才可能最终结成果实。这是“大手印”对于根的最基本的解释。
如果你看到某人现在不是个好人,而你希望这个人能变得好一点,你会想要教他禅修。念诵祈祷文等等,或至少你会解释给他听,尝试让他了解,他应怎麽做才能进步。在你做这些事之前,你必须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进步的可能,这就是根,否则你的努力都将白费,就像想从水里搅拌出酥油来一样徒劳无功。一个邪恶的众生,也必须要有因与缘,才可能进步成为一个好人。有个佛法文献中的例子,央掘摩罗(Angulima1a,意译为指蔓)是位强盗及凶手,他获此名,是得自于他把人的手指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但他後来抛弃一切恶行,成为佛陀的弟子,最後成为伟大的圣者。我们都知道许多的反例,人们有许多机会去成长,但他们总是没有这麽去做,他们甚至没有好因与好缘,去善用这些机会。
从密绩的特殊观点及佛法的普遍观点来看,任何人。任何事,在究竟上都是完美的。这就是为什麽最壤的人也能成为完美,如果此人能够净化染污及累积美德,那麽此人就为环境中的种子,月,内在的完美本质,提供了成长的环境,这就是根。它又将我们带回了起点,即众众生皆具有佛性。所有现象者。是空,空性是所有现象的本质,每个众生的本质是佛性、是空性。是“法身”。大家应该还记得,依据佛陀的法教,在究竟上没有负面、软弱,或染污这些东西,这些全是相对的事物,他们究竟上是证悟的。
佛教徒总是祈愿,愿一切众生解脱轮苦海,而获证悟。因为有根,所以这样的祈愿,不是像在作梦,而是可实现的愿望。若根不存在,这样的祈愿就是浪费时间,虽然是个好想法,但完全不切实际。因为有根,有诸佛菩萨的事业,有佛教徒的事业,祈愿他人得解脱,才变成可能的。有效的。运送一大堆的货物走很长的一段路,只有马,或只有车,或只有车夫,是办不成事的。必须要三者都具备,一起工作,才能将货物运达。同样的道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只有禅修也不足,或只有实践也是不行,三者必须一起,才会有所成就。
修行之道,达证悟方止。不管是以十辈子的时间,或是百万世的时间,从实修开始到最後证悟佛果。不论我们是平凡众生或是菩萨,也不论我们成就的次第,在完全证悟之前,每一刻都是道。虽然,不同层次的了悟,可以被形容为不同层次的果实,怛依“大手印”的定义,根、道。果的果,是指最後的成果,成佛。中间层次的了悟、成长。果实,都只被视为是道。
道是回答如何克服相对地障碍的答案,道是活的不是死的,道不仅只是历史。道是一种经验、一种修持,及一种指示——我们的道是活的。我们当然应该感激道。不过此道亦非唯一的道路,若我们以为此道是唯一的道,则我们对于道的理解,就还不够深入。把每件事做得完美,把每件事做对,这就是道。
一个“大手印”的修持者,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我们绝不放弃。若我们的道是遵循“大手印”的法教,则我们是被告知,如何处理贪、嗔、慢。妒——任何负面的情境。透过[大手印,我们学习如何禅修,这是我们对治自己负面的想法、情绪。生活环境的起始点。我们多少了解什麽是佛性,了解我们是谁。当然,看自己照片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我们认得出自己。但在西藏人这张面孔,这个具历史性的名字之後的我又是谁?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应不只姓名。面孔及情境。认识我们外貌之馀,鲜活、纯净、了悟的自性,就是道。
果,我们很容易就看得见,道的结果。目标。目的就是果。当我们认识自己是谁,就是果的开始。只是有能力认识自性还不够,了悟此一认识,才是证悟,才是果。
(大手印”的伟大上师,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The 3rdKarmapa, Rangjung Dorje)在一个著作里,描述根、道。果。在他殊胜的祈愿文里,他综合了修持“大手印”的意义。
不需拿走任何东西,且不需增加任何东西。
当你以殊胜的眼光来看待殊胜的意义时,
你会很殊胜地见到殊胜的意义。
然後你解脱了。
道是无限的,它是依我们各人的相对染污。短处。习性、障碍的多寡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道是药方,经由道,我们与自己相处也与别人相处。所以,道的定义是依据个体应如何实现而定的,我们无法说道一定要如何走。道是个人化的,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讨论的是佛陀法教,提供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们能认同我们的道。佛陀亲口所宣说的,理清个体许多的问题,这是个有系统的方法。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佛与佛的法教,以及了解如何去实践。理解这些之後,我们就要依之实行,求进步,用很多方法去实行:听闻、问问题。思维。禅修,念诵祈愿文。行善事等等。
关于禅修,第一件事就是要有能力做正确的禅修。我们都有潜能,怛潜能必须被开发,已往成就的大师的话,可以激发我们的进步,这些话,有很多是他们禅修的体悟,这绝对是教法与传承重要的一部份。在刚刚所引第三世大宝法王的四句话里,伟大的上师是在讲心灵。禅修。理解及解脱——即“大手印”。他说,不论任何事物,佛都在其中,并未拿走什麽,也未增添什麽,想要见到一切事物的实相,是必须以完美的。真诚的眼光,来观察完美的真理。
人们总是爱问如何能一世即获证悟,理论上而言,没错,个体确实可以一辈子就成佛,甚至不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只需要片刻的时间,因为佛性本自具足。但就实际的角度而言,一辈子是不够的。若是弟子能达到以最高精进修持的百分之五十来努力,那麽他也需两辈子的时间才能证悟。若这个弟子能做到百分之百,那也需要一辈子的时间,但这种情况通常很罕见。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百分之负一精进的那一类,所以我们必须花上百万辈子的时间,才可能证悟。一个人证悟所需的时间,要依个人的努力多寡,投注于修行的程度而定。证悟本身,连一天的时间都不需要,就像站在高山的山顶上俯视全景,只在一瞬间,就一目了然,当然,这可能要花上几年的准备,再加上几天或数周的时间汗流浃背登到山顶,那里你可以俯瞰一切。
《大手印祈愿文》接下来的四句与“大手印(法教里重要的禅修基础有关,谈“止”的禅修,以发展出平静及明觉。将心灵比喻为大海,思想比喻为海浪,是种隐喻。这四句描述安静、平和的心灵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粗与细的念头,就像海浪在于静的状态。
心灵如不动的海,全然的平息,
不受到任何迷惑与昏沈的染污。
愿海的平静能保持安静、不动摇。
此介绍所有禅修最重要的基础,如果心灵是平静的,一切就简单了;如果心灵不平静,简单的事也变得复杂。若事情变得复杂且迷惑时,很自然地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厘清迷惑,排除困难,然後才能继续向前进。若无困惑,事情变得很清楚,那麽你做的每个努力,都直接利益。增进你的成长,你不浪费时间,也不浪费精力在迷惘上,这是禅修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心灵达到平静的阶段之後,有四句话描写往下的另一个阶段。心灵的平静使人轻松、愉快,而下一阶段则将此仅是平静但不够清明的心,带入清明。犀利的状态。这四句描写侗察。清明的“观”的重要,这要比只是宁静又进一层。
凝视一个物体,物体不存在。
物体以心而见。
当凝视心灵时,心也不存在。
存在的本质是空性。
当同时凝视物与心,二元的焦点自己解脱。
愿我们能了解明光,心的自性。
当你凝视无法被凝视的心时,你看见了看不到的非常清楚的意义。到了那个时候,一切有关“这个是”。“这个不是”的怀疑。便完全的停止,你不再有怀疑。愿大家都能了解这无误的本质。
当你已修成了“止”,你的心是保持平静的,然後你就可以观察纯净、平和的心,当你检查你的心时,你对于“这个是”与“这个不是 将不再有怀疑。此时,不是你所看的东西有什么改变,变成另一种东西,而是你看到了自己,自己的本质。以上是第三世噶玛巴对于“观”的描述。
接下来还有四句是关于“慈悲”,介绍真诚、神圣慈悲心的定义,慈悲心有很多个层次。如大家所知的,由普通的照顾关怀,到伟大的慈悲心,第三世大宝法王这样写道:
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佛,
但因为他们认不得它,
他们循环於轮回痛苦之中。
愿找升起对众生纯正、无限的慈悲心。
当你看到某人在痛苦之中,而升起慈悲心,这是普通的慈悲心,此点很重要,但普通的慈悲心不同于神圣、深层的慈悲心。因为普通慈悲心有可能发自于个人的我执。你可能看到某人处于痛苦中,而你并未处于痛苦中,这时你对那个人升起怜悯,)这样不是不好,怛称不上完整的慈悲心。完整的慈悲心是当你知道众生的本质不是无明与痛苦,众生的本质是佛,但众生不认识自己的本质,所以才会制造痛苦。经验痛苦,于是,你升起慈悲心。这时的慈悲心才是完整的,你是基于纯正的理解、尊敬。慈悲,而不是对痛苦者施舍般的同情。
表面上的修行成果,是你做的每个修持都得到结果。修行的成果有二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这种表面上看得见的成果,第二阶段的成果就是证悟。修行者若能步步达成第一阶段的成果,则第二阶段的证悟便会发生。第一种成果在藏文叫“难1(nyam),第二阶段的成果叫“透巴”(tokpa)。
“难”的阶段先发生,它有很大的威力,“难”是在证悟前很特殊的征兆及体验。许多修行者,他们没有具格上师的指导,或是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会在“难”的阶段里产生很大的障碍。“难”不是成就,它只是个征兆,一种经验。“难”本身没有什麽特别的意义,它只是表示你的实修有用,如此而已,若修行者认为这表示成就,他将停在那裹不再进步。如果一个人执著于“难”,那麽可能会导致很大的伤害,因为此人这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证悟,已等同于诸佛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一样。然而,此人若非真正已经证悟,那麽就大错而特错了。所以,当第一阶段的成果“难”被经验到的时候,修行者最好能忽略它,也不必为它感到兴奋,不要变成执著于“难”,大师们这样比喻,“难”就像是雾,它自来自去,所以,你不用去执著于它。
“透巴”是真正的了悟,也就是证悟,它最後到来,是最终的成果。在迈向成就完全的证悟的道上,有时经验到初步的“难”及“透巴”。个体依个人之修持,应是先经验到“难”才会成就“透巴”。这也是为什麽佛教徒必须要有具格的上师,及无间的傅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唯一的途径,你能确定自己经验到“难”及“透巴”,以及许多其他的经验是什麽。
在此,提供修持者,尤其是刚入门的人一些经验谈,或许会稍有帮助。初学者常常会失了平衡,因为他们以一种非常新鲜、新奇的眼光,看到佛法及修行是这麽的完美,所以很受鼓舞,获得很大的启示,这是种个人的经验。得遇如此有效地通往证悟之道,确实是非常殊胜。正因为它的特殊,初学者常是努力太过。初学者是应该要护持住他们的发心。虔诚及信心,但必须要很小心的保持身心的平衡。初学者很容易就油尽灯枯,因为他们一下子想要做太多的事,反而变得不利。最好是能按步就班的做适度地、平衡地修行。
初学者通常身。心都太紧张,譬如某人做皈依大礼拜,他希望做得愈完美、愈精进。而且愈多愈好,伴随著念皈依文与祈愿文则是念得愈大声,次数愈多愈好。初学者看到修行的急迫性,看到了无常,也看到了所有的染污及迷惑,所以他们想要如拼命般的修行,如此造成了他们的紧张。当然,数量是有它的重要性,但质”:量更重要,所以,试著放松身体。放松心理,当你念诵祈愿文的时候,尝试打从心里面来念——不是只有口头念、念得大声。次数多,而是要仔细的去感觉。理解,及真正表达心意的去念。生命消逝得很怏,无常总是在那儿,确实有迫切性,但欲速则不达,看起来速度快并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理解不是这样得来的,我们必须给它时间。
就像小孩想要种一棵盆栽树,但他们很快就失去了耐心,所以,每天都砍掉一点什麽的,结果树只有死路一条。盆栽树需要花十年的细心照顾才能长成,就像一棵盆栽,你必须给自己时间及空间去求真正的进步。“大手印”给了修行者世上所有的空间,让你可以将生活的每一刻都溶于修行当中,积少可以成多,积沙可以成塔:透过思维众生苦,透过简单的“止”。“观”禅修,透过观呼吸等简单的修持,自然可以慢慢累积出成果,这些都是基本的、有效的基础法门,是进阶修持法门的根基,它们使我们对“大手印”的知识、理解更加精微,引导我们获致证悟。
解脱心理的造作,是“大手印”。解脱两边,是“大中观”。包容一切,是“大圆满”。愿我们能坚定,了解了一,就了解了全部。
2、皈依
泰˙锡度仁波切1981年于欧洲访问时的演说
摘录自法露杂志社翻译出版的修行之道
当我们谈‘皈依’时,听起来好像是我们求护于外,其实我们所皈依者是内在的,是佛、法、僧的内在本质。皈依有其外在的对象,例如,佛是二千五百年前成觉者释迦牟尼,法是我们渴望奉行的释迦牟尼之教,僧是在修行之道上指引我们和陪伴我们的法师或长者。
然而,内在的、真正的贩依对象是佛,不仅是指那已修行成正觉的佛,也指那人人具备,令我们皆能如释迦牟尼一样成佛的种子~佛性。我们有时说‘皈依’,有时说‘礼敬’;实则皈依不只是礼敬,因为皈依的意思是,积极利用那能把我们内在的,应现的佛性完全释放出来的机会。
法是道。即使我们人人都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我们所受的苦还是那么多,所得的乐还是那么少。这并非因为我们不想要快乐才得不到快乐,而是因为我们缺乏快乐之道。若不依道而行,证觉~究竟解脱~即为极难达到的了悟阶段,而此一我们所须遵循之道,就是那从佛住世时起直到现在,一切大师及伟人所曾遵循并藉以成佛之道。礼敬法、皈依法,乃是对自己立下行道的誓约,表示自己有行道的信心。
同样的,皈依僧并非仅指皈依外在僧宝的对象,如比丘、比丘尼等等。它的意思是我们需要一位法师或老师引导我们行道,也就是需要一位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当然,没有老师我们也能有所成就,但那只不过是到书店去买几本佛书来读,再依其中所教的方法自己修行而已。我们可以这么做,但我们所得的结果决不会圆满,因为我们没有得到传承的传法。譬如,按摩也是如此。看起来按摩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如果你只买一本按摩方面的书,照书本所讲的来依之而行,结果,被你按摩的人,很可能使他们发疯,生出多种疾病等等。所以,遵照传承佛法已修过并具有引导我们修道所需之经验的人即是僧。我们皈依僧,乃是以僧为我们在解脱道上的向导和伴侣。
如是,我们先皈依外在的佛~释迦牟尼,皈依外在的法~佛陀之教,以及皈依外在的僧~接受诸法师与菩萨的指引。然后,我们皈依内在的佛~佛性,皈依内在的法~成觉之道,以及皈依内在的僧~依我们传承的指引如法而行。
受皈依戒并非只是念诵皈依文。诚心诚意受皈依戒时,我们所得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戒,也是皈依的真谛,此时,皈依者有一种誓志修道的感觉和自信,都会在我们内心产生出来。那是誓志认真努力求取我们应得和配得的解脱,怀着对引导我们之正见的信心而皈依。
在戒师前受戒比自誓受戒更为可靠。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太狡猾了,老是想要把最好的给自己,结果反而害了自己。我们若自誓受戒,当时可能很认真,后来就很容易变得马马虎虎。例如,你可能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抽烟了。’但是后来一想:‘我并没有真正对谁作此保证。没关系,可以抽。’这就是我们用来欺骗自己的诡计。由此看来,从代表传承者处受皈依戒是很重要的。
只是受皈依戒还不够,我们必须还要用之于道。因此,我们就该问问自己:‘皈依佛的意思是什么?’皈依佛的意思是把我们内在的佛性释放出来,所以凡无法令我们达此目的者,我们都不可皈依。例如,在西藏有很多地方神: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山神,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神,甚至每一棵树有不同的树神。藏人尊敬这些神,但并没有视其为皈依处的意思。我们只是想要与其为友,对此地之神也都可以这么做~尊敬而不皈扳依。皈依是把皈依对象当作我们的目标,而我们的目标不是成神。神也许比我们强,但我们并不想成为山神、湖神或树神。不过,我们需要诸神的协助,因为世间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诸神和其他众生。在此相对的世间,我们若不尊敬他们,就会惹很多麻烦,故有尊敬他们的必要。(例如,此地兴建大厦时,实在不尊重真正的地主~神祇,而只管挖地建屋,结果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虽然看不见,可是感觉得到。建者应先求当地神祇允其占用建地,就和买地差不多。)皈依的要点是,既然我们皈依的目的在求大解脱,故凡不能令我们得大解脱者,我们都不可皈依。
皈依法是指以佛法的教导为解脱之道,此中含有不可为自私的缘故而伤害任何众生的意思。我们要下定决心,并应注意那破坏此决心的可能。例如,我们若因病菌感染而生了病,那就可能必须服药杀菌,而杀比伤害尤甚。我们既已下定决心说:‘从今天起,我决不伤害任何众生’,我们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守此诺言。无论做任何事,只要违反三宝之一,就是破戒。若破了戒,我们就应对自己破戒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有罪;这不是一种绝望的羞愧和有罪感,而是认错。我们既已在师父、佛、法、僧前皈依,破戒就如欺骗了他们。有罪的感觉是当我们面对他们时所感到的困窘,羞愧则处于我们的内心,尽管我们所做的事不为他人所知。只是觉得羞愧和有罪将会造成一种绝望的情境,而佛法乃是要我们利用羞愧和有罪感发展出自信,相信自己有永不再犯同样过错的能力。知己之过,我们就要发露忏悔,把坚强、清净的心念说出来。这是处理羞愧和有罪感的正确方式。因此,皈依法意即依佛法的教导而行。
皈依僧乃是与僧同行于道,因为他们能引导我们达到正确的目标,此即为何我们不应与‘坏’人太亲近。所谓‘坏’人就是能以其不善之性来影响我们的人。这听起来也许很怪,可是极有道理。一个在生活中充满暴力的人,喜欢偷盗、杀生等等的人,我们称之为不善之人。究竟说来,我们不能如是称之,因为即使这种人也有佛性。但是在相对的方面来说,这种人既与不善境界有关,我们就不应在自己还不够坚强时和他们来往,否则,非但不能对他们有所助益,反而会被他们引入歧途。一旦我们自己够坚强了,我们就不应再排斥他们,而应尽可能帮助他们,因为我们誓志获得解脱,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那些‘坏’人比‘好’人更需要帮助。所以,我们必须暂时远离他们,以后再亲近他们。这是皈依的第三面。
以上三种与皈依对象有关的誓约,是三个主要的皈依誓约。接下来还有三种与代表佛、法、僧者有关的誓约。代表佛的是佛像,代表法的是经本,代表僧的是比丘、比丘尼、菩萨等等的任何形象。我们对其表示尊敬的方式是以普世皆同的价值观为依据。无论在世界何地,人体的上半身都是受到尊敬的,下半身就差一点。这种态度不只是西藏人才有。因此,我们不可坐在或踩在佛像和经本上,而是要尊敬它们,把它们供奉在高处。虽然修学佛法的人会这么做,可是有些商店等地都把佛像当衣架或灯台来用,似乎是以佛为仆,这就是不敬。
尊敬的本质是要有清净的心意和态度,并不在于行为。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从前有一个人在行路时看见地上有一尊佛像。他想:‘如果人们从佛像上面走过,他们就造了恶业。’于是他把佛像捡起来放在路边。因为他的动机是好的,所以他造了善业。又有一个人走过来,心想:‘这尊佛像躺在这里日晒雨淋,必将毁坏。’他想予以保护,左右一看,找到了一只破旧不堪的鞋,就拿过来把佛像盖上。在正常的情况下,这当然是极要不得的事,可是由于他的动机纯正,此一行为给他造了善业。接着又走过来一个人,他看见鞋在佛像上,心想:‘把鞋放在佛像上太可恶了。’于是他把鞋拿起来丢了。这个人也造了善业。随后又有一个人看见这尊佛像躺在路边,他心想:‘这太不敬了,不应让它留在那里。’于是他捡起佛像,把它放在墙头,因而也造了善业。由此可知,造善业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动机。动机是最重要的,表示尊敬的方式则可有多种。礼敬外在之像,礼敬代表佛之身、语、意者,可转自心,令起敬意。是故遵守礼仪,至为重要。
此后我们还要立下其他誓约,如以慈悲心和同情心对待一切众生等等。首先我们要想:‘但愿我能帮助他人,成为他人的医药。’因为先有此愿,此后我们才会真正的去实行,做出帮助他人的事。这两个阶段分别各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此二者之戒乃随我们利他之心的增长依次而受。我们都是佛教徒,我很小就成为佛教徒了。可是,我并不只为佛教徒工作,也不只为使人成为佛教徒而工作;我是为所有的人工作,佛教既然是以佛法中伟大的智慧利益所有的人,我也满足于为所有的人工作。我们必须放弃以下这种错误的想法:‘我要为佛教工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应该用佛法来为所有的人工作。我们心中应有此了解,念念不忘实行此项誓约。我们必须小心保持警觉,不要忘记我们是为一切众生工作,并非为佛教工作。这一点极关紧要,否则,我们的工作就变成为佛教招人的游戏而毫无意义了。这是皈依戒,皈依目标和有关之誓约的基本观念。
受皈依戒的实际仪式中包括跟着师父念三遍皈依文。
此文内容主要是:
各位师父、诸佛菩萨,请听我言。从自今日直到成佛,我皈依佛~我本性之例。我皈依法~令我本性得解脱及成就之道。我皈依僧~我于道中之伴侣及向导。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请认可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求皈依三宝者。
由于现在和自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具有佛性,所以本质上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教徒。只念上面的这一段皈依文并不能使我们成为佛教徒,要有正当的意愿才能成为佛教徒。一切众生,天、人、畜生等等,本质上都有佛性,究极究实,皆与佛教徒无异。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基督徒’或‘印度教徒’等名词,蒙蔽了真义、减损了真义。究竟说来,人人都有佛性。例如,回教之遍在神秘派的教义中就说‘阿拉’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回教徒向阿拉祈祷,其实是向自己的佛性祈祷,只不过所行之道稍有不同而已。当耶稣基督抱起一只小羊,说:‘我是牧羊人,一切人皆如我的小羊’,其意与佛教完全相同。在佛教中,最伟大的菩萨被称为‘如牧羊人者’。牧羊人照顾羊群而不为自己打算;羊饿了就带它们去吃草,羊渴了就带它们去喝水,天冷了带它们去晒太阳,天热了带它们去树荫下。大菩萨之利生行为就是如此。
佛法的实质就是这样,永远集中于一点,集中于一义,亦即‘如实’,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念皈依戒文时,我们必须体会此义。真正得戒是在第三遍念完后师父弹指之时。那时,我们从十方三世一切佛,从师父手中的经本所代表之法,以及从已受具足戒和未受具足戒的在戒场师兄师姊所代表之僧得到皈依。在我们之前的皈依者是我们的师兄师姊,在我们之后皈依者是我们的师弟师妹。已受皈依戒,已正式发誓求大解脱,我们就必须保持对完成此誓的信心。诚心发誓,自会有行动随之。
我们虽说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但实际上我们起初只能相对的利益众生,以后才能究竟的利益众生。要想究竟的利益众生,非成佛莫办;要想成佛,并不须要到什么地方去求去找。我们所须要做的只是用净除白己所有诸障碍的方法,来成就自身本具的大解脱。觉悟成佛以后才有力量帮助他人,因此我们誓必要成佛觉悟的诺言必须出自内心。然后我们献上一种供养来象征这一坚定的誓约,那就是献上自己的一点头发来作为供养的象征,因为我们身体上最重要的部分是头,而发又位于头顶上。献上一撮我们的头发于佛龛之前,即表示把我们的身行、口语和意念献给解脱道。然后,我们受赐新名,也就是法名,法名是用来加强我们与解脱道之间的关系。
3、三乘佛法浅释
三乘佛法浅释
泰˙锡度仁波切于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九日
讲于高雄隆多噶察林中心(高雄智慧林)
今天应本中心要求,我为各位讲解三乘佛法,即小乘、大乘、金刚乘佛法。
三乘佛法皆传自释迦牟尼佛,虽然在历史上或相对的来说,佛陀自证悟后仅传法四十五年,但在究竟的层面上,佛陀的法教是无限的。遍满时空并超越其限制。不论佛法是由佛陀弟子记录成册或某人直接接受佛陀的传承,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法教,一般均将其分为四大类。或四种不同层面的佛法。他们分别是‘经’、‘律’、‘论’、‘密续’。至于小乘、大乘、金刚乘的定义有时被人以不同的地域或法门来区分。事实上,三乘真正界定的方式在于当一个人在接受及修持某法门时,其本身对此法教了解的深浅或着重点不同而定。以小乘举例来说,当一个人所接受及修持的法门以戒律为主,并着重一些‘论’藏及少部份的‘经’藏,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小乘行者。如一个人所学及修持总含经、律、论三藏,及少部份的密续,则是大乘行者。而一位行者对经、律、论、密续做了全部的修持,将是一位金刚乘行者。故我们可以看出三乘佛法界定的方式在于其对此四种法教所修持的多寡及理解能力而定。但一般人事实上却经常以地域的不同来区分。譬如当我们看到来自尼泊尔、西藏、喜马拉雅或蒙古来的行者,就说他是修持金刚乘佛法的。来自中国、日本或韩国的行者,就说他是修持大乘佛法的。而来自南亚国家、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及高棉等地的则说他是修持小乘佛法的。
这些看法确实存在于一般人心中,但实乃谬见。我之所以称其为谬见有其理由。因为也许某行者虽来自盛行小乘佛法的地区,且外在亦像小乘行者,但他心中了知真正的佛法并或许修持的为金刚乘法教。又或者一位行者来自大家所公认金刚乘佛法的西藏、蒙古或喜马拉雅地区,而其本人也属于金刚乘某传承的弟子,但他对佛法的了解与修持可能仅止于小乘。但由于大家对佛法表象的认知而将地域当作三乘的代表,长久来也习以为常了。另外一种常以表象区分三乘佛法的就是饮食。譬如我们看见一位行者所食荤素不忌,我们则说其为小乘。而素食行者且不忌时辰的,我们称为大乘行者。荤素不忌但不食水产及狗肉的行者,我们说他是金刚乘行者。以此法区分是非常表象的。他们饮食不同是因为其生活习惯。我在此提出是因为常常看到人们以此表象区分三乘佛法。
下面我以不同的修持观点来说明区分三乘佛法。这要比用地域、饮食、僧服的颜色或剃发的方式实际的多。其实某些地区的小乘行者不但剃发,还剃眉毛。而某些地区的大乘行者只剃头发,但要在顶上烧戒疤。而金刚乘行者只剃发不烧戒疤。这些都只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风俗习惯或历史背景不同而已。以此区分仍为表象。
现在我们导入正题。首先佛陀所传小乘佛法的‘律’藏在训练我们‘身’及‘语’方面。虽然其中也包含了‘意’的训练,但大部份还着重‘身’及‘语’。譬如教我们‘身’的正确行为及‘语’的谨言慎行。而其目的在发展我们‘意’的正确心态,使心更为明晰平静。用‘戒’及‘禅修’使心趋于平静,进而克服轮回之痛苦。此即小乘佛法之精义。
在‘论’藏中,佛陀谈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如心理学、原子学、分子学、物理学、精神科学及各种层次的数学等的科学。佛陀将此巨细无遗的教示后人在使其了解一切以克服无明。而无明即是对事物的认知不足。这些皆记述于佛陀最好的法教之一的‘论’藏中。
在‘经’藏中,佛陀开示了身、语、意方面的修持。但主要却着重于‘意’的训练。而其中之精义即为‘菩提心’与‘空性’。事实上,除此二者之外,佛陀在经藏中几乎已说明了一切。其所教之目的在使众生脱离轮回之境证至佛果。所包含之见、修、行各法均已载入其中。
‘密续’是佛陀甚深之法教,其精义为‘转化’。转化之意在阐明众生转化成佛之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不像是一个人学成毕业,学校给你一张毕业证书并在上面签名盖章,证明你已毕业成佛了。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由一个无明众生终至转化证悟成佛乃因每一众生之本质即为佛。在法教中称为‘佛性’。而转化的方法及意义是无明众生经由‘身’、‘语’及最重要的‘意’之训练证悟成佛。虽在究竟层面上,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但相对的来说,虽然你具有佛性,但尚未证至佛果,故仍有差异。这些转化的真义均载于佛陀密续法教中。特别是其中所述的‘法身’、‘报身’、‘化身’之观念。举例来说,我们的身体、语言及心意,分别具备了化身、报身及法身的潜能。‘心意’的另一个名辞即前面所说之‘佛性’。因此,整个密续法教即在教导我们转化,如何由众生转化成佛。
以上我们可以了解佛陀如何以这四种不同概念示教。
我来台多次,但发现人们似乎对此四种法教的定义并不很清楚。或许是对其不了解。譬如我常听到有人在读一本佛典,而人们就说他在念经。事实上他读的可能是‘论’藏、‘律’藏或‘密续’。你应确知他读的是哪一‘藏’而下定论。而不能说只要看到佛书都称为‘经’。这就像你不能看到一个人戴着帽子却硬说他戴着鞋子一样的张冠李戴。‘经’、‘律’、‘论’、‘密续’是佛法中不同种类的法教。它们各自的主题都定义的非常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混淆。因此,我们每一位都应对此四种法教内所包含之内容详加了解,才不会在进入小乘、大乘、金刚乘佛法中有观念上的误差。
由于我个人是修持金刚乘法教,各位有些已在金刚乘佛法上有所修持并且想听一些有关于此的观点。以下我将就此加以详述。
前面我们提到一位金刚乘行者应同时修持佛陀经、律、论、密续四种法教。举例来说,他应如同小乘行者一样接受身、语方面的训练,再加上一些‘意’的修持。亦应如大乘行者般接受菩提心,六波罗蜜多及空性的训练。由此进而认知,了解何谓‘佛性’,并激发转化自己的身、语、意。再由‘意’的潜能将我执的轮回转化成法身。为达此境,他们接受传承灌顶,禅修的观想以及祈请文的法教。经过这些训练,才是一位真正的金刚乘行者。假如我们对经、律、论没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而自认自己什么都行是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金刚乘的行者。我们常听说金刚乘佛法是最高深的活教。此话没错。但它为什么是最高深的呢?譬如这里有一栋三层楼房。那第三层一定是最高的。可是这第三层是建基在第一、二层楼之上。没有一、二层,即无第三层。假使你身在第三层楼的高度,而下面没有一、二层,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你一旦摔下来可是有两层的高度,会摔的很重的。因此,当我们所说的‘高’,那是因为有了很深的基础才将你垫高的。假如没有这些基础,你比小乘还‘低’。故我们可知金刚乘佛法的确是佛陀法教中最高的。但先决条件是先经过小乘、大乘的训练才使其‘高’。否则它将是‘高’的相对。
一位金刚乘行者首先应接受身、口、意方面的训练。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心不可能平静。一个不平静的心,亦不可能明晰。心不明晰,不但无法了解菩提心及空性,更可能对其造成误解。所发之菩提心将不纯净。而经由身、语、意渐进的训练才能使心平静明晰。由此而上,才能对密续中的‘佛性’有所了悟。也才能‘观到’、感到自己佛性的潜能。在此之前,你只是相信或期盼有这回事,但并不真正认知它。因为你从末体验过‘佛性’,而且对它也没有概念。所以‘转化’对你也没什么意义。你甚至不知到底要转化什么。因此,基本身、语、意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对治降服自心使其明晰。明晰的心来自于平静的心。我们总不能说丢喝一百杯咖啡来平静自心吧!那会使人发疯的。平静自心是来自身、语、意的训练。但这也要有此认知才行,否则这种训练对你来说只是一种惩罚,如同处处受限制的监狱囚犯。事实上,修行不是如此的。它的意义在运用方法来克服使自己混乱、不明晰的‘心’,使其平静、明晰。修行是一种快乐,一种荣耀,而非惩罚。如能对这些甚深的定义能了解,将有助于我们真正看清修行的价值。
当心不明晰时,每一件事看起来都非常困难且不可能真正明了事物。举例来说,在佛陀法教中曾提到,在相对上,每一件事皆缘由其因。此即因果或‘业’。而佛陀又说,究竟上,众生的本质即是佛。因此整个宇宙皆为佛土。这是佛陀在金刚乘佛法中一项非常简单、明确的一个法教。但如果你的心不够清明的话,这么简单而且有正面意义的法教将被误解。并由此一连串误解到其他的法教。例如人们常常会想,既然一切事物皆由于因果业力,则对每一件事都抱悲观困惑之心。也有人前来述说抱怨他的家务事,事实上这种事在每一个家庭都会发生。就好像有生就有死,有色身就有病痛一样,是很自然且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为奇。但一个人只注意到自己的事那问题就大了。如果把眼界放开看看周遭的话,就会发现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此就不会小题大作而能轻易处理事物。整个问题也立即改观。因为事情不会一直在那。每一件事不论好坏皆为无常。人们之所以对此认识不清是由于没有一颗明晰的心。
另外常常有人前来对我说他发生了某某事,问这是否为‘业’?我回答说:‘佛陀曾讲,每一件事物皆由于因果’。然后他不再谈论此事。但紧接着又间:‘我在股市损失了不少钱,这是否为我的业?’我刚刚才告诉他一切事物皆为业力的显现,而股市当然不例外。过了一会他又问:‘医生要我开刀动手术,这是否为业?’这样不断的反覆其辞问的原因在于没有一颗明晰的心。因为如此,他连别人所说的都听不清楚又怎会明确的了解别人的意思呢?就好像手指虽小,如放在眼前,它可遮天,让你什么也看不见。将手指移开,原来它只有那么小。同理也可对照许多其他的事。因此,心一旦明晰,则一切所见均将不同,反之亦然。明晰的心源自于平静的心。心如平静,则自渐明晰。这也是佛陀为何以禅修来训练我们的道理。
如果我们能清楚的‘观’到,会发现不论在家中或外面所遭遇的问题都是误解。由于没有明晰的心,对事情连听、说、看都无法适当的表达或接受,以至于将事情弄得复杂而使之呈现负面的作用难以控制。如果我们究其根源,会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我这不是谈论空性)。在西藏常有一个故事引以为喻。有两个国家交战十八年,死亡数千人。而战端的起因仅为面子问题。因为在一个宴会上,每人都有一个面包。而其中一人只得到半块而感到不悦。因此,为了这半块面包,两国交战十八年,成千的百姓死亡。不论这故事是事实还是虚构,但许多事情都是像这样发生的。如我们探究起因,其实不过小事一件。甚至比半块面包还微不足道。
一旦我们有了小乘的基础,接下来一件很重要的修持就是菩提心。修行不具菩提心,则不可能进入金刚乘。否则金刚乘佛法对你而言将不具任何意义。菩提心之意为我愿一同与众生解脱轮回同证佛果。具有如此真诚的菩提心,才具备了进入甚深金刚乘佛法之条件。我之如此说的原因乃因金刚乘法教的精义是‘转化’。究竟的转化即是成觉。成觉之意为无限的解脱与自在。假如证悟成觉而不去度化众生,则成觉本身亦不可能‘无限’。所以没有所谓有限制的佛果。成佛必定是无限的。而有限制的佛陀即非佛陀。故转化成觉的目的与定义就在助一切众生解脱。它也就是菩提心的定义。因此,欲成觉而不具菩提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也是纵使你有修持,而且能够‘明心’,但如不具菩提心,这种明心将是你个人的事而非佛果。佛果比明心这件事超越许多。它是无限的解脱成觉,是为一切众生解脱轮回,是无限的目的。
假若没有小乘与大乘的基础与了悟而宣称自己是金刚乘行者并可利益众生,将使你丧失或毁掉你多生劫所累积之善业。如同你所建立的一切被大火摧毁。而我执将像是那一把火。因此,我们需牢牢的记住,金刚乘最重要的在于奠下根深的基础。否则由于一念的我执,将种下极深的恶业。
另一件事我想提醒各位,常常很多人在累积功德,但却不知有哪些事会经易的毁掉它。如果不了解此事的话,虽然我们一时积了一点善业,却会在一念之间毁掉累世所积之功德。而此中最严重的即为我执。如果我们认不出我执而加以控制的话,后果极为严重。举例来说,当我们做了一件功德,那是好事。但如一时骄傲自己所做,则不但其善业没有了,连带过去多世所积善业也因傲慢而毁于一旦。因此当我们做完一件功德后,通常的作法是将此迥向给一切众生。不可像拿着武器般的护为己有并展示给世人看。我们应该诚执谦恭的将它迥向给众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何我们修完法后要虔诚、恭敬的迥向的原因。当你做完回向以后,才是真正的布施利益他人。但并不是说你不可记住或谈论你的善行,而是不可将之误用或心生傲慢。你觉得为此善行快慰是好的,但不要产生我执傲慢。快慰是正面的意义,而傲慢则是负面的恶业。
希望今天所教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最后一件我刚刚想到我们应该做的事。作为一位金刚乘行者,在参加任何一次开示、修法、禅修或各种形式的法会时,都应有这是为了成觉的想法。常常有人要求我给他们赞巴拉,因他们认为会带来财富。但你应该想一想你为何要赞巴拉。它的目的是为了修行者克服贫穷的限制与痛苦而在成觉之路上有所帮助。有了财富,可以行善帮助家庭及他人以至于提升自己终至成觉利益一切众生。因此,赞巴拉虽是一个例子,但我们所做每一件事都应以成觉利益众生为目的。否则为求赞巴拉得到财富是全然无效的。我们得到财富的目的是为众生,而此目的需真心诚意的去实践,不是挂在嘴边。如此,赞巴拉或其他你所祈求的智慧、健康、财富等诸佛菩萨的加持才会实现。否则枉然。
今天我以这基本的法教与各位分享。如有刚踏入金刚乘佛法的弟子,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助益。如果你已修持了金刚乘佛法,也希望能对你有所提醒。但无论如何,这些基本的原则应常记在心。一件事情说了千遍仍不记得,也是无用。如能一次就牢记,将获益良多。参加法会的目的即在提醒你并照着终身实行所学,这才是今天开示的目的。我诚挚的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永远别忘了成觉的重要。最后一件事我想提醒各位,这也可能对你的修持有所助益。我常常看到有些弟子修法时似乎绷的太紧了些。修法应该是轻松自在的。但他们看起来好像是要藉着咒语的力量全神贯注在某样东西,认为可以用神力使它燃烧一样。这是幻想。他们之所以如此乃因过去传承中的一些祖师确有神通的示现。如密勒日巴曾飞行于空中。不仅是他,就在最近的五、六十年前,西藏仍有许多大成就者显示
飞行于空的能力。这不是传说,而是事实。另外像大家所熟知的大宝法王亦曾留其足印于岩石上。这些都是神通。但它不是拼命想要就可以得到。就像功夫一样,只要经过训练就有轻功或劈砖的能力。如为了神通而修金刚乘,将永远无法达到。金刚乘的神通是由于转化后的成果。将化身的色身潜能,转化至涅槃的宇宙,外在色身的神通自现。密勒日巴的飞行于空并不是为了卖票作秀,而是对他来说,走路与飞行并无差异。神通的显现在于一切均已被转化。故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成觉而非为了某些神效。我常常对人说,如果你想点燃一支蜡烛,不必费心二十年的苦修,只需到隔壁杂货店花几块钱去买包火柴就能办到了。不需要如此辛苦来修神通。如果有了神通而心仍然愚痴无明,那你可能会把人家的房子都烧了。因此,尚未成觉而有神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被误用,而对谁都没有好处。希望各位不要再将神力与神通误解了,它们的定义完全不同。
今天的开示到此为止。不要因为最后对神通的开示不如你意而感到失望。如果能好好的修持佛法,你会发现每一件事,包括你自己身体的化现都是一项奇迹。最后我们将今天的功德一起回向给所有众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