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典籍550種提要(1)
【弁言】
【肇论】
【传法正宗论】
【了堂惟一禅师语录】
【永济融掸师语录】
【宝藏论】
【传法正宗定祖图】
【缁门警训】
【伏师祗园禅师语录】
【善慧大士语录】
【虎丘绍隆禅师语录】
【禅林类聚】
【季总彻禅师语录】
【心王铭】
【自得禅师语录】
【续传灯录】
【二隐谧禅师语录】
【无心论】
【松源崇岳禅师语录】
【增集续传灯录】
【芝严秀掸师语录】
【观心论】
【宏智正觉禅师广录】
【禅宗正脉】
【懒石聆排师语录】
【二入四行论】
【天童颂古直注】
【宗门玄鉴图】
【法玺印禅师语录】
【少室六门集】
【密庵和尚语录】
【宗门正灯录】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
【第六门血脉论】
【天童如净禅师语录】
【禅关策进】
【昭觉丈雪醉祥师语录】
【绝观论】
【天童如净禅师遗录】
【道余录】
【石霜尔瞻禅师语录】
【信心铭】
【虚堂和尚语录】
【二隐谧禅师语录】
【山晖禅师语录】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人天眼目】
【石雨禅师法檀】
【鸡肋集】
【王梵志诗集】
【丛林公论】
【密印禅师语录】
【法澜澄禅师语录】
【寒山诗】
【丛林盛事】
【恕中无愠禅师语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
【最上乘论】
【北涧居简禅师语录】
【无趣如空禅师语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
【楞伽师资记】
【西山亮禅师语录】
【元幻性冲禅师语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金粟语录】
【传法宝纪】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
【笑岩集】
【介庵进禅师语录】
【修禅要诀】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
【密云禅师语录】
【一初元禅师语录】
【大乘无生方便门】
【淮海原肇禅师语录】
【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
【莲月印正禅师语录】
【大乘五方便】
【介石智朋禅师语录】
【浮石禅师语录】
【月幢了禅师语录】
【真妄颂】
【初物大观禅师语录】
【林野奇禅师语录】
【断愚真智禅师语录】
【大乘北宗论】
【元叟行端禅师语录】
【费隐禅师语录】
【达变权禅师语录】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痴绝道冲禅师语录】
【古瓶山牧道者究心录】 【方融如玺禅师语录】
【乐道歌】
【柳塘外集】
【古雪哲禅师语录】
【不禅师师语录】
【六祖坛经】 【五家正宗赞】
【朝宗忍禅师语录】
【神鼎云外泽语师语录】
【曹溪大师别传】
【真心直说】 【大方禅师语录】
【檀溪梓舟禅师师语录】
【永嘉证道歌】
【雪庵从瑾禅师颂古】 【天宁法舟济禅师语录】
【虚舟行禅师师语录】
【证道歌注】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
【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
【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
【景德传灯录】
【三宜盂禅师语录】
【石磷宗禅掸师语录】
【永嘉禅宗集注】 【传灯玉英集】
【石雨禅师法檀】
【自闲禅祥师语录】
【神会禅话录】
【天圣广灯录】
【象田即念禅师语录】
【予暹禅师语录】
【神会和尚遗集】
【建中靖国续灯录】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内绍禅师语录】
【显宗记】
【联灯会要】
【寿昌见如谧禅师语录】
【灵灵树远禅师云岩集】
ISSN 1562-059X
世界弘明哲学季刊
2000年12月号
论佛教·附录
恒毓(博士)[1]
《世界弘明哲学季刊》编委会主席
电子信箱:buddhahy@bigfoot.com
为便于人们对中国大陆佛教、佛学研究现状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是为本论的探讨进行铺垫,兹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78~1997年转载和编目的有关作品篇目整理如下:[2]
【A类】[3]
1.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
2. 《鲁迅与佛教》
3. 《近代福建佛教向东南亚传播与当地华侨社会》
4. 《金元之际的邢州禅宗名僧——兼及当时佛教传播的社会背景》
5. 《金代女真人与佛教》
6. 《山东博兴县出土北朝造像等佛教遗物》
7. 《佛教哲学的致思趋向及其现代启悟》
8. 《佛教信仰与日本文化精神》
9. 《德宏傣族小乘佛教》
10. 《认识藏传佛教的重要前提》
11. 《满族与佛教》
12. 《闲谈佛教的乐舞》
13. 《慈善的佛教内涵及现实意义》
14. 《1996年中国大陆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15. 《略论中国佛教的伦理文化及其对小说“对惩”论的影响》
16. 《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17. 《论中国佛教的新罗化过程》
18. 《选择与重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
19. 《中华佛教第一宗——试论天台宗的形成和特点》
20. 《佛教大国的穆斯林》
21. 《泰国佛教趣闻》
22. 《共书佛教“黄金纽带”的新篇章——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随笔录》
23. 《河西回鹘之佛教》
24. 《岭南佛教传播的轨迹》
25. 《论晚清佛教的复兴》
26. 《坚实而富于创新的学术追求——评〈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
27.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
28.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
29. 《中国汉传佛教简论》
30. 《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的形成》
31. 《我为什么会是一个佛教徒》
32. 《论敦煌斋文与佛教行事》
33. 《〈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
34. 《莲花与佛教》
35. 《佛教对亚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6.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艺术思维的影响》
37. 《杰雅提拉克的佛教民族主义思想》
38. 《藏传佛教文献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39. 《金阁寺佛教简史》
40. 《论“江东佛教风格”的形成》
41.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42. 《鉴真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
43. 《传统佛教思想的近代性格》
44. 《元代藏传佛教教育家萨班和八思巴》
45. 《刘宋初期的皇权政治与佛教》
46. 《唐太宗与佛教》
47. 《论宋代佛教的地域差异》
48. 《成都发现南朝佛教造像》
49. 《魏晋玄学的衰落及其与佛教的合流》
50.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密宗》
51. 《民国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
52. 《莲花生及其对藏传佛教的贡献》
53. 《藏传佛教与茶》
54. 《藏传佛教在阜新》
55. 《浅议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6. 《中国藏传佛教传播的文化生态学考察》
57. 《佛教“三界唯心”论与“美是心影”说》
58. 《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59. 《藏传佛教一定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珠康·土登克珠委员访谈录》
60. 《中央王朝对甘青藏传佛教寺院敕赐匾额简说》
61.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嘛呢”及嘛呢调》
62. 《佛教的“无相之美”与“佛教之美”》
63. 《从小乘佛教的“傣化”看人为宗教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64. 《早期印度佛教中的蕴与我》
65. 《佛教在泰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66. 《略论近代上海佛教文化》
67. 《甘肃藏传佛教研究及其文献述评》
68. 《藏传佛教的民间化发展轨迹及表现特征》
69. 《十三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的高僧噶玛拔希》
70. 《谈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71. 《从张议潮起义看他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72. 《论朱元璋的佛教情缘》
73. 《鄂城六朝文物的佛像装饰与南方佛教》
74. 《佛教文化与唐代传奇小说》
75. 《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与佛教》
76. 《五台山与尼泊尔佛教文化交流》
77. 《台湾当代佛教的入世转向刍议》
78. 《藏文〈贤愚经〉与佛教戏曲流变考》
79. 《云南明清佛教版画》
80. 《论美国佛教传播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81. 《略论美国佛教弘布中的“信仰自由”问题》
82. 《佛教在日本物语文学中的不同影响——〈源氏物语〉与〈平家物语〉的比较》
83. 《东亚佛教文化圈的研究构想》
84. 《东亚佛教的未来不是梦》
85. 《开展“东西佛教文化”研究(笔谈)》
86. 《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一种重要力量》
87. 《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
88. 《〈西游记〉的佛教思想》
89. 《佛教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创获》
90. 《佛教劝善书略谈》
91. 《试谈僧肇中道观的佛教哲学思想》
92. 《也探佛教的九句因和因三相》
93.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94.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95. 《对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几个问题的思考》
96. 《丹增会长访问正法山普传寺,中意佛教徒希望增进彼此了解》
97.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98. 《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几个问题》
99. 《显通寺佛教史略》
100. 《圆照寺佛教简史》
101. 《“外八庙”建筑与藏传佛教》
102. 《藏传佛教画论典籍〈佛身影像相〉》
103. 《略论大乘佛教哲学空有二宗的理论实质》
104. 《指空在中韩两国传播佛教文化的业绩》
105. 《毛泽东与佛教》
106. 《塔院寺佛教简史》
107.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
108. 《东吴立国与江南佛教》
109. 《中国佛教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
110. 《印度佛教文学的审美特征》
111. 《新加坡佛教的传扬与社会功效》
112. 《台湾的佛教与政治》
113. 《贵州佛教文化与典籍》
114. 《大理国佛教崇拜的社会化现象》
115. 《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七星经〉回向文研究——兼论回鹘佛教之功德思想》
116. 《中国佛乐在德国教堂——记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德国“国际宗教音乐节”》
117. 《漫谈佛教与诗歌》
118. 《我国早期的重要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
119. 《初谈佛教石窟供养人》
120. 《简论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
121. 《佛教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122. 《论佛教与当代民俗生活的相互影响》
123. 《佛教“唯识无境”论对美学意境的影响》
124. 《佛教应有之改革》
125. 《佛教密宗奥义及其修持》
126. 《蒙古族佛教叙事诗〈摩诃萨埵传〉初探》
127. 《从庆州、雷峰二塔经卷看佛教功德观与印刷术产生发展之关系》
128. 《犍陀罗语与佛教在中亚的传播》
129. 《民初佛教复兴运动和日本〈二十一条〉》
130. 《宋朝与高丽佛教文化交流》
131. 《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
132. 《试述梁武帝力促佛教僧制的中国化》
133. 《梵净山佛教开山建刹考略》
134. 《月氏人最早向中国传播佛教文化》
135. 《佛教入藏及其演变的环境考察》
136. 《对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的两种传说的考察》
137. 《十五年来魏晋南北朝佛教研究》
138. 《日本的新佛教音乐明治大正篇》
139. 《佛教与泰国文化》
140. 《避世厌世,还是入世益世?——佛教人生观辨》
141. 《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谈佛教禅定与其他外道的一个根本区别》
142. 《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几个特点》
143.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
144. 《民国时期佛教与基督教思潮关系考》
145. 《印度部派佛教争鸣的历史意义》
146. 《佛教与中世纪东北亚的政治变革》
147. 《抗战初期佛教徒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史料选》
148. 《读〈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
149. 《近代以来日本佛教真言宗在华的宗教活动》
150. 《略述清政府平定准噶尔战争中的藏传佛教》
151. 《明治时代的日本佛教改革运动》
152. 《浙江宋代佛教与中日茶文化交流》
153. 《宋明州高丽宝云义通大师事迹考——兼论其在佛教史上的作用》
154. 《金代佛教发展述略》
155. 《新罗王子与佛教圣地九华山》
156. 《评〈中国佛教思想史〉》
157. 《评〈日本佛教史〉》
158. 《佛教与全真教的成立》
159. 《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
160. 《唐代衡山佛教》
161. 《魏晋时期楼兰鄯善地区佛教研究札记——卢文沙门名号考证》
162. 《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同异——析宋齐之际佛道两教的夷夏之辩》
163. 《小乘佛教对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的影响》
164. 《游戏精神与澄明之境——佛教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存在深度模式”》
165. 《中国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评》
166. 《〈庄子〉轮回说——中印佛教思想会通研究》
167. 《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
168. 《佛教与近代日本思想——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佛教观概述》
169. 《佛教的盛衰与金陵的佛寺》
170. 《元代云南汉地佛教重考——兼驳“禅密兴替”说》
171. 《江西古代佛教文化概说》
172. 《弘一大师与近代闽南佛教》
173. 《黎庶昌与佛教》
174.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辨析——兼谈高昌回鹘佛教的社会文化意蕴》
175. 《南北边贸及聘使对佛教交流的作用》
176. 《菩萨顶的佛教历史》
177. 《变文与佛教》
178. 《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文献及其价值》
179. 《中世纪藏传佛教与蒙古统治者——兼论民族宗教与外族的关系》
180. 《从明末三大高僧看明末佛教与官场的关系》
181. 《鲁迅对佛教的探求及其遗存的佛典》
182. 《藏传佛教在岷州》
183.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之肇端》
184. 《藏传佛教浅说》
185. 《北凉王朝与高昌佛教》
186. 《汉传佛教僧人礼则》
187. 《五代十国佛教研究》
188. 《古代佛教信众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189. 《锦州佛教史简述》
190. 《佛教传入广西时间考》
191. 《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石窟遗像模式》
192. 《汉三国时期武昌佛教文化遗存》
193. 《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看佛教传入的原因》
194. 《中华佛教文化城奠基典礼举行》
195. 《清西陵佛教音乐初探》
196. 《中国佛教中的非佛教因素》
197. 《莲花与渐 菩提兴嬗——试论佛教的中国化》
198. 《蒙古与吐蕃关系中佛教文化的作用》
199. 《〈藏〉外话佛教——关于〈藏外佛教文献〉的访谈录》
200. 《佛教文化与〈世说新语〉》
201.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评说》
202. 《关于藏族佛教宁玛派哲学的几个问题》
203. 《近期佛教研究著作扫描》
204. 《略论大乘佛教哲学空有二宗的理论实质》
205. 《中国佛教行像仪式》
206. 《佛教的接受与传统命运观的改变》
207. 《印度佛教人生理想论略说》
208. 《泰国上座部佛教文化述评》
209. 《佛教在当代泰国政治中的作用》
210. 《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从佛教艺术及禅学的演变得到的启示》
211. 《佛教与〈目连救母〉杂剧的诞生》
212. 《宗教弱化现象试探——肃南裕固族藏传佛教的调查研究》
213. 《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浅说》
214. 《藏传佛教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传播与发展》
215. 《加德满都的藏传佛教圣迹》
216. 《西藏佛教界的爱国主义传统》
217. 《略论佛教文化与山岳名胜》
218. 《佛教文化的影响》
219. 《佛教与新时期文学的融合》
220. 《佛教学术交流的桥梁: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221. 《简论中国佛教的特点》
222. 《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
223. 《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点》
224. 《俳谐向禅式文化的演变——日本佛教文化研究》
225. 《青海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综述》
226. 《佛教净土思想与南朝崇尚洁净文风》
227. 《景教与佛教关系之初探》
228. 《佛教论“以圆为美”及其美学影响》
229. 《论佛教文化对耀州窑的影响》
230. 《佛教中国化漫议》
231. 《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探析》
232. 《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
233. 《佛教传入藏区若干因素试探》
234. 《藏传佛教桑耶羌姆考察报告》
235. 《佛教文物的研究与收藏》
236. 《我国佛教研究的现状和走向》
237.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238. 《佛教在当代柬埔寨政治中的作用》
239. 《三亚建设东南亚佛教文化区》
240. 《试论正确处理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教育的关系》
241. 《佛教善业泥像》
242. 《浅谈佛教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243. 《谈谈我的佛教汉语研究》
244. 《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
245. 《中国佛教在交趾的传播与影响》
246. 《日本佛教改革决心定 和尚公开招募试者众》
247. 《佛教现代化略论》
248. 《谈谈佛教学术研究的现代化问题》
249. 《泰国的佛教与泰国的工业化》
250. 《佛教与当代泰国社会》
251. 《大邑雾中山——中国第二个佛教传播地》
252. 《藏传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
253. 《历史进程中的藏传佛教》
254. 《略谈佛教之“空”》
255. 《佛教诗偈初探》
256. 《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雕塑之兴起、发展与演变》
257.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258. 《殊像寺佛教简史》
259. 《辽庆州白塔佛教文物安置规矩与建塔缘起考》
260. 《蔚县几座佛教寺院调查考略》
261. 《碧山寺佛教简史》
262. 《藏地佛教寺院羌姆流派》
263. 《现代适应中的藏传佛教寺院学校》
264. 《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祭典中的三类角色》
265. 《陕西麟游县东川寺、白家河、石鼓峡的佛教遗迹》
266. 《五台山佛教和“例时作法”》
267. 《佛教界宗仰的一代楷模——圆瑛法师》
268. 《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的出家与成名初探》
269. 《传入日本的中国佛教疑伪经典》
270. 《突厥佛教的源流与古突厥语佛典的出现》
271. 《略论汉文佛教典籍的产生与流传》
272. 《论佛教基督教对中西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273. 《〈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
274. 《哪一个佛教,哪一个道教——谈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275. 《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
276. 《云在青山水在瓶——佛教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几点联系》
277. 《因明,佛教逻辑学析疑》
278. 《中国佛教的东传和日本民俗》
279. 《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
280. 《印度佛教美术与神秘主义》
281. 《印度佛教的中国化》
282. 《试述佛教僧侣在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83. 《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
284. 《尼泊尔佛教》
285. 《佛教造像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286. 《佛教传入羯罗拿苏伐剌那国之始末》
287. 《“思想研究”——日本佛教研究的新方法》
288. 《圆佛教基本教理浅析》
289. 《现代泰国佛教的活动及思潮》
290. 《新加坡的佛教及其节日》
291. 《日本佛教略述》
292.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点》
293.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新进展——记“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294.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
295.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藏分会名誉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在庆祝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96. 《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世界佛教徒大会》
297. 《赵朴初会见并宴请日本佛教代表团》
298. 《在庆祝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99. 《西安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纪要》
300.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举行大会》
301. 《近五百多宗教界人士在拉萨隆重集会庆祝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成立三十周年》
302. 《大理地区男性观音造像的演变——兼论佛教密宗的白族化过程》
303. 《试论〈福乐智慧〉中的佛教思想》
304.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四次变革及其原因》
305. 《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
306. 《从〈太平经〉看道教称谓对佛教称谓的影响》
307. 《鸠摩罗什与龟兹佛教艺术》
308. 《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史的影响》
309. 《苻坚、姚兴与佛教》
310.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311. 《中正殿与清宫藏传佛教》
312. 《中国早期佛教供养人服饰》
313.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与佛教》
314.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评曾祖荫〈中国佛教与美学〉》
315. 《中国古代的佛教笔记》
316. 《中国佛教史与法门寺研究》
317. 《中古社会与佛教的新论著——〈汉唐佛教社会史论〉介绍》
318. 《浙东佛教史论纲》
319. 《张掖河流域13~14世纪的藏传佛教遗迹》
320. 《章嘉呼图克图与五台山佛教》
321. 《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中的楚文化因子》
322. 《在传播佛教中有影响的两位蒙古族女性》
323. 《云南上座部佛教四十年》
324. 《云龙山风景区发现瑰宝 唐宋佛教造像保存完好》
325. 《远化细推知有味——关于三十年代佛教研究史的随想》
326. 《元明清时期蒙古汗王与藏传佛教各派的关系及其影响述略》
327. 《元佛教》
328. 《元代蒙古族佛教箴言诗》
329. 《印度早期的佛教与丧葬》
330. 《也谈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
331. 《徐霞客与佛教》
332. 《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文化贡献考实》
333. 《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的贡献》
334.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佛教的兴盛》
335. 《五台山与斯里兰卡佛教》
336. 《五凉佛教及其东传》
33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家具的影响》
338. 《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传播与“西南丝路”》
339.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佛教概说》
340.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政治化特征》
341. 《吐蕃佛教与西域》
342. 《吐蕃佛教漫论》
343. 《天台宗与近代上海佛教》
344.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345. 《陶弘景与佛教史实考辨》
346. 《唐临与佛教思想在潮州的传播》
347. 《唐代五台山佛教史》
348.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349. 《唐代佛教略论》
350. 《唐代佛教对士大夫处世态度的影响》
351. 《唐代佛教对诗歌活动的影响》
352. 《唐代佛教传入吐蕃及其演变》
353. 《唐代的史学与佛教》
354.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355. 《汤用彤的佛教史和比较宗教学研究》
356. 《谈李白诗歌中的佛教意识》
357. 《太行山发现北朝佛教摩崖刻经 专家称之为“石刻宝窟中又一瑰宝”》
358. 《傣族佛教源流——印度文化圈佛教的传播》
359. 《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
360. 《宋濂的佛教观》
361. 《宋代民间信仰中的佛教因素》
362. 《四川早期佛教造像滇缅道传入论——兼与吴焯先生商榷》
363. 《司马氏与中国佛教传播日本》
364. 《蜀汉至隋代的四川佛教》
365. 《试论苏轼的佛教观念及其影响》
366. 《试论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学说的发展》
367. 《试论佛教曹洞宗对〈易〉的利用》
368. 《试论北凉佛教对高昌的影响》
369. 《试论北朝山西佛教的发展》
370. 《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371. 《释“和尚”——兼谈中印文化交流初期西域佛教的作用》
372. 《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
373. 《山家派知礼的佛教哲学思想》
374. 《日本古代佛教民族特色的形成》
375. 《人生似幻化,终为归空无——初论陶渊明“新自然说”与魏晋佛教之关系》
376.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
377. 《清代及其以后的四川藏传佛教》
378. 《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
379. 《南诏时期佛教传播中的变异现象及原因探索》
380. 《南朝佛教义理的流播与尚形诗风的形成》
381. 《南北朝时期南北佛教界的交往》
382. 《南北朝佛教教团阶级结构述论》
383.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
384. 《明清时期的佛教信仰》
385. 《民初佛教革新运动述论》
386. 《论早期佛教造像南传东吴首先传入武昌》
387. 《论早期佛教造像东渐的“时空差”》
388. 《论王夫之对佛教的批判》
389. 《论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390. 《论僧祐在六朝佛教史上的地位》
391. 《论日莲后期的佛教思想》
392. 《论康生会的佛教教育思想》
393. 《论汉晋时期的佛教》
394. 《论汉地佛教丛林制度的社会功能》
395. 《论古代印度商人的起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396. 《论东晋前期南北佛教的交往》
397. 《论藏传佛教史上首次盛会——丙辰法会》
398. 《略论五代北宋时期的五台山佛教》
399. 《略论林语堂的佛教观》
400. 《略论藏传佛教史上的女密宗师玛吉拉珍及其能断源》
401. 《六朝陶瓷艺术与佛教》
402. 《六朝佛教与美学》
403. 《柳宗元与佛教禅宗的问题》
404. 《刘禹锡与佛教》
405. 《辽道宗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406.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
407. 《李白与佛教》
408. 《孔望山佛教造像时代及其相关问题》
409.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佛教徒》
410. 《论佛教对王国维、苏曼殊、李叔同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411. 《九江佛教传戒活动的调查——兼谈加强传戒活动的管理》
412. 《九华山佛教史述略》
413. 《近代思想与佛教文化》
414. 《近代佛教哲学研究及思想体系的建立》
415. 《锦州佛教简史》
416. 《锦阳唐代佛教造像初探》
417. 《金代特林佛教文化考》
418. 《柬埔寨的上座部佛教与十三世纪危机》
419. 《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刍议——读〈阿毗昙心序〉》
420. 《辉煌灿烂的唐代佛教音乐》
421. 《忽必烈与佛教》
422.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
423. 《汉魏佛教与何晏早期玄学》
424. 《汉唐间洛阳佛教述略》
425. 《汉晋之际佛教发展的思想基础》
426. 《汉晋胡僧及佛教初传中国摭遗》
427. 《汉晋佛教比较研究》
428. 《汉传佛教七众饮食》
429. 《汉传佛教的梵呗与呗器》
430. 《汉·三国佛教遗物的图像学——西王母和佛》
431. 《贵州禅宗大师厂石及其佛教解脱论》
432. 《贵州禅宗大师厂石的佛教认识论研究》
433. 《关中早期佛教传播史料钩稽》
434. 《古代湖南佛教的传播及发展》
435. 《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和影响》
436. 《佛教与中国古代教育》
437. 《佛教与十六国社会》
438. 《佛教与六朝越窑青瓷片论》
439. 《佛教与岭南》
440. 《佛教与韩孟诗派诗歌思想》
441. 《佛教与古代图书》
442. 《佛教与古代黔灵山旅游业》
443. 《佛教与茶文化——略谈宋代的“水丹青”和“水书法”》
444. 《佛教研究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中国黄教的兴起》
445. 《佛教文化与中国近代变革》
446. 《佛教涅槃论》
447.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通俗化倾向的推进》
448. 《佛教初传中国时期的形态研究》
449. 《佛教初传与早期中国佛教艺术》
450. 《佛教被中国古代社会接纳的原因》
451. 《佛教伴随中国印刷术发展的历史考查》
452. 《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代佛教密宗文化》
453. 《东亚的佛教交流——以十至十三世纪(宋代)为中心》
454. 《东魏北齐佛教的发展和排佛思想》
455. 《东南地区的早期佛教建筑》
456. 《东晋南朝时期湖南佛教的流布》
457.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
458.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
459. 《道安其人与佛教之“释”姓》
460. 《傣族民间叙事诗的繁荣与小乘佛教》
461. 《从中原佛教遗迹探讨河南佛教发展轨迹》
462. 《从两尊观音遗像看唐宋南诏大理国的佛教》
463. 《从P:3913谈唐代佛教诸派之关系》
464. 《创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侨日高僧隐元禅师》
465. 《陈独秀与佛教文化》
466. 《藏传佛教在今天》
467.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论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
468. 《藏传佛教各派及其在青海地区传播流行概况》
469. 《藏传佛教对元代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470. 《北元蒙古社会思潮与佛教》
471. 《北朝皇后与佛教》
472. 《白居易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473. 《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京都中日学术讨论会综述》
474. 《“衰相现前” 崇禁失据——唐后期诸帝与佛教述论》
475. 《“吉贝”、“劫贝”的北浸与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的历史渊源和传播路线》
476. 《宗晓与佛教净土宗文化》
477. 《专家研讨佛教文化景点现状和发展》
478. 《周恩来与中国佛教“居士”》
479. 《中州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友好往来》
480. 《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
481. 《中亚的佛教》
482. 《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综述》
483. 《中日佛教徒广泛合作——山西省佛协与日本爱知县佛教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
484. 《中日佛教佛性论比较》
485. 《中日第四次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486. 《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在京举行》
487. 《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
488. 《中国文化指归与佛教传播的原因》
489. 《中国汉传佛教的节日与浴佛》
490. 《中国佛教中的个性问题》
491. 《中国佛教协会发表声明,汶上县出土所谓“神牙”之说失实》
492. 《中国佛教文化漫说》
493. 《中国佛教文化的体系思考》
494. 《中国佛教徒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495. 《中国佛教南宗禅的无法之法》
496. 《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美学思想初探》
497. 《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
498. 《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大师高丽义天》
499. 《智慧法轮、佛教文化之我见——兼与谢慈悲先生商榷》
500. 《赵朴初与日本佛教界客人座谈》
501. 《战后日本佛教的变化与发展》
502. 《增加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访玉佛寺住持真禅法师》
503. 《早期佛教与叔本华人生哲学异同论》
504. 《云南佛教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
505. 《云南德宏上座部佛教节日及仪式》
506. 《云冈与佛教文化》
507. 《与佛教有关的贬义俗语的文化审视》
508. 《印度佛教与藏传佛教》
509. 《印度佛教艺术的传播》
510. 《印度佛教塔堂窟概述——兼谈对中国石窟的影响》
511. 《义天与辽和高丽的佛教文化交流》
512. 《一衣带水,心心相印——中日佛教交流回顾与展望》
513. 《一个世纪来的国内藏传佛教研究》
514. 《一个当代人眼中的佛教健康观》
515.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516. 《新时期中国佛教研究状况综述》
517. 《新时期文学中佛教发生的深层原因》
518. 《新疆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519. 《孝亲观——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儒化》
520. 《现代中国佛教》
521. 《现代越南佛教》
522. 《现代斯里兰卡佛教》
523. 《现代缅甸佛教复兴与佛教民族主义》
524. 《现代老挝的佛教》
525. 《现代柬埔寨的佛教》
526. 《显密圆融 见行并重——试论藏传佛教特色之一》
527. 《西域佛教、佛教艺术在徐海地区的传扬》
528. 《西行求法僧文化人格片论——丝路佛教文化现象研究》
529. 《西双版纳佛教建筑年代新证》
530. 《西城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531. 《西域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纪要》
532. 《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获——阿里高原皮尖、东嘎石窟考古调查记》
533. 《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
534. 《西藏佛教高僧团即将访台》
535. 《西藏佛教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征》
536. 《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
537. 《五台山佛教文化圈内的华严思想——五台山系华严思想的特征和发展》
538. 《五台山佛教文化》
539. 《天台山佛教文学述评》
540. 《探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奥秘——在首届中日五台佛教学术会议上的讲话》
541. 《探求人与世界的真实——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审美真实论的启示和影响》
542. 《谈谈佛教与中国民俗》
543. 《谈谈佛教与环境的保护和美化》
544. 《太虚法师与“佛教社会主义”》
545. 《太虚大师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发展》
546. 《台湾佛教》
547. 《他空见——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佛性论》
548. 《四川早期佛教遗物辨识》
549. 《顺应时代的佛教文化》
550. 《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551. 《首次藏语系佛教研讨会在京召开》
552. 《试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
553. 《试论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554. 《试论日本政治与现代佛教》
555. 《试论佛教中国化的世俗基础》
556. 《试论佛教在日本化过程中的文化现象》
557. 《试论佛教概念及其演变》
558. 《试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559. 《试论佛教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560. 《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561. 《试论佛教的道德原则》
562. 《什么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界说与现状》
563. 《生死涅槃说探讨——佛教的死亡意识分析》
564. 《山岳佛教文化溯源探微》
565. 《山西佛教造像艺术概述》
566. 《山东诸城佛教石造像》
567. 《僧肇“有无观”、“体用论”之探讨——兼谈佛教中国化问题》
568. 《日本学者对佛教传入中国的研究》
569. 《日本佛教研究的新方法》
570. 《日本佛教文学研究概观》
571. 《日本佛教文化中的中华文化因子》
572. 《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由来》
573. 《日本佛教的支柱与特征——论祖师信仰》
574. 《日本对佛教的接受与吸收》
575. 《日本的神道与佛教》
576. 《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族别、地域发微》
577. 《浅议佛教的中国化》
578. 《浅谈中国佛教音乐》
579.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80. 《浅谈佛教的入藏及社会作用》
581. 《浅谈藏传佛教对“一江两河”流域人口的影响》
582. 《浅论中国民间佛教传说》
583. 《浅论日本华侨、华人的佛教信仰与中日文化交流》
584. 《浅论〈西厢记〉与佛教的关系》
585. 《齐己诗中人间佛教思想初探》
586. 《七人谈〈佛教图书评论〉》
587. 《婆罗门教神话和佛教神话比较研究》
588. 《欧洲各国的佛教》
589. 《尼泊尔佛教的兴衰》
590. 《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副教授提出佛教造像早期有一个南方传播系统》
591.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592. 《纳西族的藏传佛教》
593.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佛教研究》
594. 《美国佛教研究管见》
595. 《毛泽东与佛教文化》
596. 《毛泽东对佛教及其地位的评价》
597. 《论中国民俗佛教》
598. 《论中国佛教伦理化的契机》
599. 《论夏丐尊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600. 《论王琰的〈冥祥记〉和佛教短篇小说》
601. 《论日本佛教系统的新兴宗教》
602. 《论美国佛教的发展》
603. 《论龙门造像题记在北朝佛教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604. 《论凉州佛教及阻渠蒙逊的崇佛尊儒》
605. 《论宫体与佛教》
606. 《论佛教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
607. 《论丰孙岂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608. 《略说藏传佛教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609. 《略述美国的佛教研究》
610. 《略论中国少数民族佛教信仰之确立》
611. 《略论西域佛教对徐海地区的影响》
612. 《略论四川早期佛教造像》
613. 《略论佛教哲学的基本范畴——缘起》
614. 《略论佛教与儒道的互补》
615. 《略论佛教像事及其艺术》
616. 《略论佛教对杜甫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617. 《龙门石窟中高昌人造像题记试析——兼论高昌在佛教流传于中国的历史地位》
618. 《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
619. 《两岸同根的台湾佛教》
620. 《历史上的藏传佛教与藏区法律》
621. 《李瑞环会见中韩日佛教界人士》
622. 《理学与中国佛教》
623. 《理性与中国佛教》
624. 《觉悟——佛教的人学归宿》
625. 《九华山佛教文化》
626. 《井上靖与中国佛教》
627. 《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佛教的当代意义之蠡测》
628. 《金瓶掣签在佛教界反响热烈》
629. 《将释典儒宗细讲习——郑廷玉的佛教戏评述》
630. 《简谈佛教故事画的民族化特色》
631. 《简论藏传佛教格鲁派政权奠基人罗桑却吉坚赞》
632. 《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
633. 《黄金纽带谱新篇——赵朴初谈中韩日三国佛教交流》
634. 《狐精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
635. 《弘扬“友好·合作·和平”主题——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京圆满结束》
636. 《好有好报——李雪健谈佛教文化》
637. 《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
638. 《汉语佛教语词浅析》
639. 《汉传佛教僧人的柱仗、禅杖和锡仗》
640. 《汉地佛教在吐蕃传播述论》
641. 《汉藏佛教异同论》
642. 《韩国佛教的发展过程及其与中国的双向交流》
643. 《国外收藏刊布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研究》
644. 《贵州禅宗大师丈雪及其佛教活动》
645. 《贵州禅宗大师厂石和尚及其佛教宇宙观》
646. 《龟兹佛教研究进展迅速》
647. 《龟兹佛教僧团对龟兹的社会影响》
648. 《广结盛谊 深入研究——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裕怀在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649. 《关于印度初期佛教研究的几个问题》
650. 《关于西藏佛教研究的两个问题》
651. 《关于上座部佛教在古代东南亚传播的几个问题》
652. 《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几个问题》
653. 《关于佛教与气功关系的几点思考》
654. 《关于佛教初传龟兹》
655. 《龚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征》
656. 《高昌与高丽佛教文化交流的三份文献》
657. 《佛教中国化过程试析》
658. 《佛教中道思想之研究》
659. 《佛教止观法略述》
660. 《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
661. 《佛教哲学的否定型认识及其与婆罗门教哲学的渊源关系》
662. 《佛教在印度尼西亚》
663. 《佛教在泰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64. 《佛教在美国》
665. 《佛教与中外文化交流》
666. 《佛教与中国艺术精神》
667.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
668. 《佛教与中国文学》
669. 《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
670. 《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671. 《佛教与理学在本体论上的联系》
672. 《佛教与奥义书的几个概念的比较》
673. 《佛教有条“南传之路”——中日学者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674. 《佛教音乐的传人及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675. 《佛教艺术漫谈》
676. 《佛教文化在台湾》
677. 《佛教文化与中国语文传统的理论与方法》
678. 《佛教文化与中国英雄史诗》
679. 《佛教文化现代功能三论》
680. 《佛教文化是什么》
681. 《佛教文化浅谈》
682. 《佛教文化景点发展现状研讨会综述》
683. 《佛教文化对朝鲜诗歌文学的影响》
684. 《佛教唯识论的主体认知结构分析》
685. 《佛教思想在〈福乐智慧〉中的积淀》
686. 《佛教思想与苏轼的创作理论》
687. 《佛教蜀身毒道传播说质疑》
688. 《佛教生根中国原因探析》
689. 《佛教神通观》
690. 《佛教美育一瞥》
691. 《佛教莲花意象与唐宋诗词》
692. 《佛教经济学的要素》
693. 《佛教界高僧在京举行座谈会》
694. 《佛教海上传入中国之研究》
695. 《佛教海路传入中国论》
696. 《佛教对中国文艺的影响》
697.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698. 《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699. 《佛教对印度科学与政治的影响》
700. 《佛教对艺术传神论的启示和影响》
701. 《佛教对缅甸独立以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702. 《佛教对传统八大藏戏中女性形像的影响及其客观效果》
703. 《佛教对朝鲜族乐舞文化的影响》
704. 《佛教的最高神释迦牟尼》
705.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706. 《佛教的饮食习俗》
707. 《佛教的时间与空间》
708. 《佛教的标志“卍”应以右旋为准》
709. 《佛教并非宿命论》
710. 《佛教八识论的生物学根据及其认识论意义》
711. 《反切源于佛教说辨析》
712. 《法显与中斯佛教文化交流》
713. 《法国掀起佛教热》
714. 《峨嵋山与五台山佛教》
715. 《峨嵋山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716. 《峨眉山与藏传佛教》
717. 《峨眉山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
718. 《峨眉山佛教文化》
719. 《敦煌回鹘文佛教遗书三种》
720. 《敦煌佛教文化与体育》
721. 《动物精怪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
722. 《东方佛教对西方理性的启示》
723. 《东北佛教文化述论》
724. 《第一部系统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佳作——读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
725. 《德格佛教文化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726. 《道学与佛教——议论的场合与范畴》
727. 《当代泰国佛教的改革运动和改革思潮》
728. 《傣族小乘佛教》
729. 《傣族佛教徒的宗教生活》
730. 《傣族佛教和原始宗教的关系试析——兼析两者长期共存的原因》
731. 《大雪临济禅师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732. 《达摩波罗与僧伽罗佛教民族主义》
733. 《从张胜温画〈梵像卷〉看南诏大理佛教》
734. 《从早期雕像看印度佛教的像教崇拜》
735. 《从民间丧俗看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36. 《从民间传说看紫溪山佛教的衍变》
737. 《从蒙古喇嘛内齐陀音一世的活动看满洲清政权对藏传佛教的扶植和限制》
738. 《从贺井塔看整董土司与小乘佛教之关系及其影响》
739. 《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
740. 《从出土文物看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的传播》
741. 《从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功能看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742. 《赤松的佛教哲学思想初探》
743. 《茶——佛教的供养品》
744. 《曹植与佛教音乐》
745. 《藏地佛教在北部怒族中的传播溃化及其影响》
746. 《藏传佛教在海内外》
747. 《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学》
748. 《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浅探》
749. 《藏传佛教四十年》
750. 《藏传佛教名僧录 史苑新蕾吐芬芳——〈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评介》
751. 《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
752. 《藏传佛教密宗传奇》
753. 《藏传佛教觉囊派哲学思想初探》
754. 《藏传佛教觉囊派简介》
755. 《藏传佛教活佛的转世》
756. 《藏传佛教格鲁派学衔——格西》
757.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
758. 《藏传佛教的特异区域》
759. 《藏传佛教的乐谱文化》
760.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考释》
761. 《避暑山庄的佛教文化》
762. 《白族“大本曲”与佛教文化》
763. 《奥地利的佛教研究》
764. 《安藤昌益对佛教的批判》
765. 《爱国爱教,抗敌为民——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法师》
766. 《〈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即将出版》
767. 《〈聊斋志异〉与佛教》
768. 《〈佛教密宗真言义释〉序》
769. 《“中国与日本的佛教逻辑”及“西藏与蒙古的佛教逻辑”》
770. 《“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调查资料》
771. 《“西域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述略》
772. 《“三”与佛教文化》
773. 《“峨眉山与巴蜀佛教文化”研讨会综述》
774. 《1991年中国佛教研究概述》
775. 《1990年中国佛教研究概述》
776. 《1990年佛教研究略述》
777. 《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佛教寺院及其特点》
778. 《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
779. 《云南中甸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大宝寺小考》
780. 《云南佛教寺庙概览》
781. 《五台山佛教札记》
782. 《五台山佛教简史》
783. 《五台山佛教的天台学》
784. 《试论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代佛教密宗的关系》
785. 《陕西青龙寺佛教造像碑》
786. 《融合·演变·出新——谈傣族佛寺艺术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关系》
787. 《论塔尔寺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788. 《龙华寺佛教文化考述》
789. 《拉卜楞寺的佛教艺术》
790. 《晋至唐中叶门阀士族与佛教寺院的关系——从〈开业寺碑〉谈起》
791. 《江浙早期佛寺考——“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
792. 《国际法门寺佛教学术讨论会综述》
793. 《贵阳弘福寺开山祖师赤松的生平及其佛教活动》
794. 《佛教寺院中的饮食生活》
795. 《法门寺文化学术成果斐然——一九九二年国际法门寺佛教学术讨论会举行》
796. 《长安城寺院的分布与隋唐时期的佛教》
797. 《炳灵寺及其藏传佛教壁画艺术》
798. 《阿育王寺与海外佛教界的往来》
799. 《〈且梁安周造寺功德碑〉与北京高昌佛教》
800. 《梵净山四十八大座佛教脚庵兴衰纪略》
801. 《中国佛教天台宗概说》
802. 《印度佛教东传与天台宗》
803. 《天台宗山家派知礼的佛教哲学思想》
804. 《天台宗佛教思想的印度渊源》
805. 《天台宗的佛教哲学思想》
806. 《四十年来天台佛教研究综述》
807. 《斯里兰卡佛教林居派及其向泰柬老傣地区的传布》
808. 《略论天台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809. 《佛教宗派史上的谱系》
810. 《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的时间及路线》
811. 《佛教东传与天台宗》
812. 《吠檀多学派与佛教》
813. 《中朝两国佛教典籍流通考》
814. 《试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
815. 《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写经》
816. 《漫说〈坛经〉——丝路佛教文化现象研究之五》
817. 《论智顗佛教经录思想与方法》
818. 《佛教典籍与近代汉语口语》
819. 《从东亚地区对佛教典籍的接受情况来看罗什汉译〈妙法莲华经〉的特色》
820. 《〈圆觉经〉与佛教修养理论》
821. 《竺道生和惠能在中国佛教史上实现的变革及其比较研究》
822. 《禅宗的意义世界——从文化学角度对中国化佛教的解释》
823. 《禅悟与诗悟——佛教在认识、思维理论上对古代诗论的影响》
824. 《梵语佛教文学概述》
825. 《综述格鲁派佛教传入蒙古的社会历史条件》
826. 《庄子“大美”与佛教“摩诃”的比较》
827. 《朱熹青少年时代对佛教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828. 《朱元璋对佛教的改造和利用》
829. 《周宁县佛教徒普遍知法守法——“阿弥陀佛”并非与法无缘》
830.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831. 《中日佛教的比较》
832. 《中日第二次佛教学术会议在京举行》
833. 《中国早期佛教形神论与其他形神论之比较研究》
834. 《中国早期佛教雕塑艺术研究》
835. 《中国佛教中的孝》
836. 《中国佛教艺术审美特质的形成及转换》
837.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
838.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四——不空三藏》
839. 《中国佛教四大天王》
840.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841. 《中国佛教史学述论》
842.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843. 《中国佛教史的时代划分》
844. 《中国佛教的宗派》
845. 《中国佛教的圆融之路》
846. 《中国佛教的特征》
847. 《中国对佛教的接受——“理”的一大变化》
848. 《中古佛教寺院为社会文化中心说》
849. 《政治和尚太虚与近代佛教革新运动》
850. 《赵朴初在中国佛协五届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说新中国佛教史上历史性转折已实现》
851. 《赵朴初谈佛教文化》
852. 《怎样认识佛教徒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853. 《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
854. 《早期佛教的社会思想和伦常观》
855. 《在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预备会上的欢迎辞》
856. 《杂谈佛教对我国固有文化的影响》
857. 《源于佛教的成语》
858. 《元代五台山佛教史》
859. 《印度古代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860. 《印度佛教述论》
861. 《印度佛教史略》
862. 《印度佛教建筑造像》
863. 《印度佛教的传播对古代亚洲国际交往的影响》
864. 《一些专家学者提出:重视对佛教研究》
865. 《一本研究我省明清佛教活动的资料——德化县新近发现乾隆版本〈九仙临峰谱〉》
866. 《也谈藏传佛教后弘期》
867. 《也说佛教的中国化》
868. 《要重视佛教人材的培养工作》
869. 《阳明学与佛教(禅)》
870. 《杨度学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论的特征》
871. 《杨度的“新佛教论”》
872. 《颜之推“归心”佛教析》
873. 《延安地区发现一批佛教造像碑》
874. 《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三朝〈高僧传〉》
875. 《研究中国佛教,要有横向联系,也要加强研究方法——全国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概述》
876. 《雪域的佛教》
877. 《宣传“平等”的杰出思想家——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
878. 《新疆佛教由盛转衰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根源》
879. 《小乘佛教述略——傣族佛教渊源谈》
880. 《小乘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和路线》
881. 《祥云·卷草·如意——佛教纹饰的中国化历程》
882. 《现阶段我省藏传佛教存在原因及发展特点》
883. 《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
884. 《系统介绍佛教哲学的一部新著》
885. 《西双版纳傣族佛教建筑艺术浅谈》
886. 《西欧社会与佛教》
887. 《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影响》
888. 《西藏佛教格鲁派祖师布顿大师及其著述》
889. 《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
890. 《西藏佛教对藏区雕版印刷业的影响》
891. 《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述略》
892. 《西藏佛教大祈愿法会史事述略》
893. 《昔日中亚佛教一瞥》
894. 《五至七世纪中叶西域佛教之变迁》
895. 《五台山与唐代佛教音乐》
896. 《五台山与上海佛教》
897. 《五台山与尼泊尔佛教》
898. 《五台山与蒙元时代的佛教》
899. 《五台山佛教寺庙释名》
900. 《五台山佛教对当地民俗的影响》
901. 《五台山佛教东传新罗及传播者慈藏》
902. 《五台山佛教的兴衰》
903. 《五凉佛教史简议》
904. 《五代五台山佛教史》
905. 《五代吴越国的佛教文化》
906. 《五代佛教的发展》
907. 《武则天与唐代佛教》
908. 《乌兰夫会见新加坡佛教徒》
909. 《我国唐宋以后佛教的特点》
910. 《我国藏传佛教的形成与藏族文化的关系》
911. 《我的佛教研究》
912. 《魏晋隋唐佛教特权的盛衰》
913. 《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914. 《魏晋北朝河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兴盛》
915. 《晚唐时期宣丰境内佛教兴盛原因探赜》
916. 《唐寺塔基下的罕见奇珍——临潼县庆山寺遗址出土一批佛教文物》
917. 《唐代禅宗对我国佛教的改革》
918. 《唐代五台山佛教掠影——园仁〈行记〉初探》
919.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历史画卷——圆仁〈入唐江〉读后》
920. 《唐代文学与佛教》
921. 《唐代佛教政策简论》
922. 《唐代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
923. 《唐代佛教和孝亲观》
924. 《谈谈源于佛教的成语几种构成形式》
925. 《太平天国与佛教》
926. 《泰国佛教现状一瞥》
927. 《泰国佛教点滴》
928. 《泰国的婆罗门教和佛教》
929. 《台湾佛教概述》
930. 《隋以前的川蜀佛教》
931. 《隋唐以前佛教哲学内部的顿渐之辩》
932. 《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佛教僧侣考》
933. 《隋唐时代的僧侣和佛教的门僧制》
934. 《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综述》
935. 《苏轼何时开始接触佛教》
936. 《宋代五台山佛教》
937. 《宋代居士佛教初探》
938. 《宋朝礼与佛教》
939. 《斯里兰卡的佛教复兴与僧伽罗民族主义》
940. 《试谈五台山佛教音乐》
941. 《试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历史及其作用》
942. 《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及其社会原因》
943. 《试论王维的佛教思想》
944. 《试论人间佛教思想体系》
945. 《试论佛教在广西久传不兴的原因》
946. 《试论佛教美学思想》
947. 《试论佛教“差别”一词的哲学意义》
948. 《试论藏传佛教对蒙古社会的影响》
949.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四十年》
950. 《上海佛教协会活动日趋活跃》
951. 《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
952. 《桑耶寺的创建与佛教在西藏的传播》
953. 《日本佛教团的结构和特点》
954. 《日本佛教的特点》
955. 《任继愈谈佛教与东方文化》
956. 《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学习太虚大师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体会》
957.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协副会长正果法师强调,佛教徒要热爱祖国》
958. 《全国佛教徒对西藏人民寄以良好的节日祝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代表中国佛协向自治区致贺信赠礼品》
959. 《全国“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学术讨论会召开》
960. 《清朝藏传佛教政策》
961.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概述》
962. 《青海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社会——苏莽寺与仲巴活佛转世体系》
963. 《浅议佛教的日本化》
964. 《浅析佛教哲学的一般思辨结构》
965. 《浅谈早期佛教的历史作用》
966. 《浅谈云南的佛教典籍》
967. 《浅谈藏传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968. 《浅谈〈红楼梦〉和佛教思想》
969. 《齐梁浮艳雕绘文风与佛教》
970. 《菩提达摩与梁武帝——元朝佛教史上的一件疑案》
971. 《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
972. 《评〈西藏佛教密宗艺术〉》
973. 《毗昙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974. 《欧洲和北美的佛教研究:过去和未来》
975. 《欧大年〈民间佛教徒的宗教〉介绍》
976. 《年轻喇嘛熟读经书 西藏佛教后继有人》
977. 《尼泊尔佛教的传入问题》
978.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
979. 《南北朝人名与佛教》
980. 《奈良佛教六宗及早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981. 《莫高窟佛教史迹画内容考释》
982. 《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
983.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984. 《莫高窟第290窟的佛教故事画》
985. 《明州佛教》
986. 《明治政府的佛教政策》
987. 《明永乐年间内府刊本佛教经籍》
988. 《明代五台山佛教史》
989. 《面对佛教史的一段沉思》
990. 《缅甸佛教点滴》
991. 《弥勒信仰在佛教初入中国的阶段和其造像意义》
992. 《漫谈佛教石经幢》
993. 《漫话佛教》
994. 《洛阳与佛教的传播》
995. 《论中国佛教与少林武术》
996. 《论唐代反佛教运动及其影响》
997. 《论太虚法师的佛教革新》
998. 《论隋唐五代山水画的发展与佛教的影响》
999. 《论宋代佛教寺院内部的阶级关系》
1000. 《论神会的佛教哲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