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禪宗典籍550種提要(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言生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001. 《论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兼论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
  1002. 《论刘禹锡和佛教禅宗》
  1003. 《论近代的“人间佛教”》
  1004. 《论慧能佛教伦理观的基本特征》
  1005. 《论慧能的佛教伦理观》
  1006. 《论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007. 《论佛教对于“神”的理解》
  1008. 《论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1009. 《论佛教的美学思想》
  1010. 《论佛教的“顿悟”》
  1011. 《论敦煌佛教艺术的想象力》
  1012. 《论苯教丧葬仪轨的佛教化——敦煌古藏文写卷P.T.239解读》
  1013. 《略谈五台山佛教的特点》
  1014. 《略说中国佛教南北禅宗的异同》
  1015. 《略论中国佛教的特质》
  1016. 《略论小乘佛教在我国傣族地区的传播》
  1017. 《略论西藏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与汉地佛教宗派之比较》
  1018. 《略论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及演变特征》
  1019. 《略论宋代佛教寺院的学院》
  1020. 《略论神会及其佛教哲学思想》
  1021. 《略论罗马基督教兴盛与印度佛教衰落原因之比较》
  1022. 《略论古代印度佛教的部派及大小乘问题》
  1023. 《柳宗元在永州与佛教的关系》
  1024. 《柳宗元与佛教》
  1025. 《灵山寂寞又重兴——南岳佛教巡礼》
  1026. 《临潼新近出土的佛教珍贵文物》
  1027. 《了解佛教结构及其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入门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评介》
  1028. 《辽燕京的佛教与寺院》
  1029. 《辽代佛教的主要宗派和高僧》
  1030. 《梁武帝与佛教综论》
  1031. 《梁漱溟的佛教人生论——以〈究元决疑论〉为主对象》
  1032. 《李贽与佛教》
  1033. 《乐山大佛与佛教》
  1034. 《拉萨佛教祈祷大法会热闹非凡,班禅为数万教徒膜顶祝福》
  1035. 《拉卜楞寺历世嘉木祥活佛与西藏佛教的联系》
  1036. 《孔望山佛教造像时代考辨》
  1037. 《空王之道助而意境成——谈佛教禅宗对意境认识生成的作用》
  1038. 《康熙对西藏佛教的政策》
  1039. 《开拓佛教文化的研究——读〈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1040. 《九华山佛教的一般特色》
  1041. 《荆楚佛教圣地──八分山》
  1042. 《今日姑苏之佛教》
  1043. 《金刚乘佛教流传中的几点质疑》
  1044. 《金代五台山佛教史》
  1045. 《简述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历程》
  1046. 《简论中国佛教的佛性学说与因果观》
  1047. 《简论佛教的中国化》
  1048. 《集佛教经典大成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开始出版》
  1049.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1050. 《慧能佛教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1051. 《胡耀邦会见日本佛教界朋友》
  1052. 《汉唐时期新疆佛教流行情况述略》
  1053. 《韩愈攮斥佛教的动机与效果》
  1054. 《国外佛教研究一瞥》
  1055. 《国家兴旺发达,佛教前途光明——访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
  1056. 《广州早期的佛教传播》
  1057. 《关于中世纪的日本佛教》
  1058.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佛教影响的研究》
  1059. 《关于佛教在渤海国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初探》
  1060. 《关于佛教与晚唐山水诗的综合思考》
  1061. 《关于佛教起源的几点思考》
  1062. 《关于“佛教是无神论研究”小议》
  1063. 《古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及中印文化交流》
  1064. 《古代库车的佛教与佛教遗址》
  1065. 《佛与佛教徒》
  1066. 《佛教自有秦传入中国说》
  1067.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1068. 《佛教中的自然科学》
  1069. 《佛教中的龙》
  1070. 《佛教造像的宗教和艺术意义》
  1071. 《佛教在中国兴衰嬗变的见证──白马寺》
  1072. 《佛教在中国民俗化初探》
  1073.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1074.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1075.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076. 《佛教在台湾》
  1077. 《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的作用》
  1078.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1079. 《佛教在呼和浩特地区的传播》
  1080. 《佛教在藏汉两地初传时期之比较》
  1081. 《佛教与中日两国文化——中日第二次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1082. 《佛教与中国政治》
  1083. 《佛教与中国哲学》
  1084.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085. 《佛教与中国文化——访方立天》
  1086. 《佛教与中国文化》
  1087. 《佛教与中国社会——访全国知名佛教研究专家方立天教授》
  1088. 《佛教与中国伦理》
  1089.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090.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政治》
  1091. 《佛教与泰国的社会生活》
  1092. 《佛教与儒教》
  1093. 《佛教与美学》
  1094. 《佛教与和平》
  1095. 《佛教与道教——以汉译〈佛说无量寿经〉为例》
  1096. 《佛教艺术初探》
  1097. 《佛教医药学浅谈》
  1098. 《佛教研究的一次多学科的空前盛会》
  1099. 《佛教兴起的历史背景》
  1100. 《佛教文化与精神文明》
  1101.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僧祐〈出三藏记集〉》
  1102. 《佛教为什么能战胜道教——读〈太平广记〉的一点心得》
  1103. 《佛教谭概》
  1104. 《佛教思想泛论》
  1105. 《佛教思想的现实化及其与基督教神学的联系》
  1106. 《佛教史籍在历史编撰上的贡献》
  1107. 《佛教圣地九华山》
  1108. 《佛教胜地普陀山亟待保护》
  1109. 《佛教譬喻经文学》
  1110. 《佛教理论中国化初探》
  1111. 《佛教理论与意境范畴的生成转化》
  1112.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1113. 《佛教进入蒙古的历史》
  1114. 《佛教节日知多少》
  1115. 《佛教基本学说和早期宗教生活》
  1116. 《佛教后弘期的西藏文化发展概况》
  1117. 《佛教和中国文化》
  1118. 《佛教和中国古代哲学》
  1119. 《佛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冲突与融合》
  1120.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121. 《佛教汉化与精神文明》
  1122. 《佛教概况》
  1123. 《佛教改革家──惠能》
  1124. 《佛教顿悟说与现代直觉思维》
  1125. 《佛教对中国古代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及二者之差异》
  1126. 《佛教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1127.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1128. 《佛教对藏族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1129. 《佛教对藏文文化影响之比较研究》
  1130. 《佛教的中国化与僧肇的哲学思想》
  1131. 《佛教的学术机构──金陵刻经处》
  1132. 《佛教的生命观——日本池田大作〈论生命〉一书介绍》
  1133. 《佛教的审美教育》
  1134. 《佛教的传入中国——从宗教到哲学》
  1135. 《佛教的避苦求乐思想——佛教伦理思想漫谈之一》
  1136.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1137. 《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新说》
  1138. 《佛教传记综述》
  1139. 《佛教初传我国述略》
  1140. 《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略论》
  1141. 《佛教“灵魂”理论浅探》
  1142. 《佛道诗禅——关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对话》
  1143. 《访日本著名佛教学者牧田谛亮博士》
  1144. 《法门寺佛指舍利的隐现与唐代佛教》
  1145. 《顿悟与渐修——兼论中国佛教修行观的特点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
  1146. 《敦煌资料与初期西藏佛教研究》
  1147. 《敦煌佛教艺术的再认识》
  1148.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
  1149. 《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产生》
  115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反思——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1151. 《读汤用彤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学术论著》
  1152. 《读〈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两种》
  1153. 《东亚地区佛教圣地五台山和五台山信仰在日本的传播》
  1154. 《东汉、魏、晋时期佛教汉化问题刍议》
  1155. 《第十五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开幕》
  1156. 《德宏小乘佛教教派及改革》
  1157. 《德宏傣族小乘佛教的教派和宗教节日》
  1158. 《当代老挝和南越的佛教》
  1159. 《大足佛教石刻〈父母恩重经变像〉跋》
  1160. 《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变革》
  1161. 《大乘佛教》
  1162. 《从幼年天子到佛教高僧》
  1163. 《从印度佛教的传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1164. 《从文化人类学看佛教》
  1165. 《从龙门造像史迹看武则天与唐代佛教之关系》
  1166. 《从汉晋胡僧看东南地区胡人、佛教之早期史》
  1167. 《从观音的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
  1168. 《从承德外八庙看藏传佛教在清代前期的作用》
  1169. 《传播与异变——佛教精神与中印文化互动关系考探》
  1170. 《茶叶与中国佛教》
  1171. 《藏族著名佛教大师布敦及其〈善逝教法史〉》
  1172. 《藏传佛教诸派在青海的早期传播及其改宗》
  1173. 《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兴盛及其发展》
  1174. 《藏传佛教与五台山》
  1175. 《藏传佛教女尼考》
  1176. 《藏传佛教密宗》
  1177. 《藏传佛教进步人士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积极作用》
  1178. 《藏传佛教古刹──卓尼禅定寺》
  1179. 《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
  1180. 《藏传佛教噶举派形成史》
  1181.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
  1182. 《布里亚特佛教史考证》
  1183. 《渤海以旧国、中京、东京为王都时期的佛教试探》
  1184. 《苯教——藏传佛教与岷县汉族群众的信仰》
  1185. 《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的传播》
  1186. 《北京佛教丛谈》
  1187. 《八十年代国内隋唐五代佛教社会史研究回顾》
  1188. 《阿育王和早期佛教》
  1189. 《阿育王法与佛教的法不应混同》
  1190. 《1989年中国佛教研究概述》
  1191. 《1988年中国佛教研究概述》
  1192. 《1987年中国佛教研究概述》
  1193. 《1976年以来中国佛教研究概述》
  1194.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人物简介补正》
  1195. 《〈中国佛教思想史〉序》
  1196. 《〈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简介》
  1197. 《〈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
  1198. 《〈西游记〉与佛教》
  1199. 《〈纳伊济·托音传〉——一册珍贵的蒙古佛教史史料》
  1200. 《〈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两部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1201. 《〈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传播和发展》
  1202. 《“圆圈现象”及其在藏传佛教中的象征意义》
  1203. 《“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
  1204. 《“佛教的亲戚”阿育王》
  1205. 《“第一届佛教和民族文化国际会议”在印度召开》
  1206. 《21世纪的世界和佛教的作用》
  1207. 《在“死”的问题上道学对佛教的批判》
  1208. 《印度教与佛教问题》
  1209. 《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历史命运之比较》
  1210. 《试论杜甫的遁世思想和道教佛教思想》
  1211. 《试论〈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年代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1212. 《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分别在汉召开代表会议》
  1213. 《论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214. 《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
  1215. 《佛教圣地的耶稣像》
  1216. 《佛教何能战胜道教》
  1217. 《佛教和道教对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1218. 《佛教、伊斯兰教历史演变之比较》
  1219.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交州佛教及其同中原佛教的关系》
  1220. 《朱元璋尊崇佛教的原因及后果》
  1221. 《唐代中国与朝鲜佛教渊源考》
  1222. 《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
  1223. 《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对日本飞鸟时期佛教艺术的影响》
  1224. 《中国的佛教音乐》
  1225. 《我国佛教音乐调查述要》
  1226. 《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艺术学术讨论会》
  1227. 《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佛教艺术学术讨论会在龙门举行》
  1228. 《南北朝至唐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
  1229. 《狼山的佛教十八高僧瓷砖壁画》
  1230. 《国际佛教艺术磋商会议在京举行》
  1231. 《敦煌佛教艺术在历史上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
  1232. 《敦煌佛教艺术和古代于阗》
  1233. 《从佛教艺术中探求藏文书籍装帧的民族风格》
  1234. 《北京佛教音乐团成立》
  1235. 《印度早期佛教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236. 《赵朴初要求佛教界贯彻“两会”精神,为祖国繁荣昌盛做更大贡献》
  1237. 《恰扎活佛在日喀则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还需两至三年》
  1238. 《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探讨》
  1239. 《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
  1240. 《赵朴初副主席在四川视察时指出:峨眉山应保持佛教名山的特色,认真落实宗教政策》
  1241. 《李瑞环会见佛教协会人士时强调,要重视和关心宗教工作》
  1242. 《坚持履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读孙中山给“佛教会”的一封信》
  1243. 《佛教界和藏族群众庆贺十一世班禅坐床》
  1244. 《多层次的理想人格——佛教伦理思想漫谈之三》
  1245. 《佛教的社会理想——佛教伦理思想漫谈之二》
  1246. 《藏传佛教艺术论著〈画经〉美学思想初探》
  1247. 《法门寺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
  1248. 《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
  1249.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传教移植的比较宗教研究》
  1250. 《泰国佛教的动向》
  1251. 《佛教和斯里兰卡现代社会》
  1252. 《略论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哲学特点》
  1253. 《略论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哲学思想》
  1254. 《佛教梵语文献学》
  1255. 《现代缅甸的佛教研究》
  1256. 《乌兹别克的佛教遗迹》
  1257. 《试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哲学思想》
  1258. 《日本佛教研究概况》
  1259. 《论佛教哲学在思想史上的挑战》
  1260. 《佛教的起源》
  1261. 《〈印度佛教史〉绪言》
  1262. 《薛瑄与佛教》
  1263. 《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与道教、佛教》
  1264. 《元代西北地区的佛教》
  1265. 《佛教禅宗对王阳明哲学的影响》
  1266. 《南宋的心学与佛教》
  1267. 《从智圆的〈闲居编〉看北宋佛教的三教合一思想》
  1268. 《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
  1269. 《南北朝至唐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
  1270. 《早期佛教般若学和贵无派玄学的关系》
  1271. 《南朝佛教的异端范缜》
  1272. 《儒学与佛教》
  1273.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1274. 《中国早期佛教形神论与其他形神论之比较研究》
  1275.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研究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的意义》
  1276. 《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
  1277. 《资料丰富,基础扎实——评郭朋同志的〈隋唐佛教〉》
  1278. 《朱熹理学与佛教哲学》
  1279. 《中日佛教史上洛阳的佳话》
  1280. 《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收获》
  1281. 《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协会》
  1282. 《中国的佛教》
  1283. 《魏晋时代的鄯善佛教》
  1284. 《萨囊彻辰略去佛教“未来劫”解析》
  1285. 《全国佛教学术讨论会在古都西安举行》
  1286. 《南北朝的佛教神权和神权斗争——中国古代神权史论丛之一》
  1287. 《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
  1288. 《论佛教哲学在思想史上的挑战》
  1289. 《晋宋佛教般若学派与魏晋玄学在哲学思想上的歧异》
  1290. 《国外西藏佛教研究概述》
  1291. 《关于“无善无恶”论思想史的意义——读荒木见悟先生〈佛教与阳明学〉、〈明末宗教思想研究〉》
  1292. 《佛教中唐入滇考》
  1293. 《佛教在龟兹》
  1294. 《佛教概谈》
  1295. 《佛教的理事说与朱熹的理气观》
  1296. 《佛教传入中国论考》
  1297. 《佛教常识答问》
  1298. 《佛教“格义”法的起因》
  1299. 《从拉卜楞寺的护法神看佛教的象征主义——兼谈印藏佛教简史》
  1300. 《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
  1301. 《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1302. 《需要系统的梵文佛教文献目录》
  1303. 《揭开印度宗教的神秘面纱——读〈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
  1304. 《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
  1305. 《读〈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
  1306. 《周恩来与中国佛教“居士”》
  1307. 《毛泽东与佛教文化》
  1308. 《毛泽东对佛教及其地位的评价》
  1309. 《中国佛教在日本佛教初传时期的流传情况——飞鸟、奈良及平安前期日本佛教的特点》
  1310. 《越南佛教史概述》
  1311. 《伪满洲国佛教概说》
  1312. 《〈印度佛教史〉简介》
  1313. 《东南亚的政治佛教——僧伽在泰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1314.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
  1315. 《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科学思潮》
  1316. 《论陆学之消化佛学》
  1317. 《玄学、佛学与山水之趣》
  1318.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庆祝建院10周年》
  1319.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
  1320. 《晚明情感论与佛学关系之研究》
  1321. 《止观学说中的实践哲学意义——兼论佛学现代化》
  1322.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建院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京举行》
  1323. 《简论僧肇的佛学思想》
  1324. 《慧远和鸠摩罗什佛学思想之交涉述论》
  1325. 《红学与佛学的世纪末反省——〈红楼梦与清代佛教〉后言》
  1326. 《近代佛学从经世到学术的命运走向》
  1327. 《“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之一》
  1328. 《慧能佛学修为观试绎》
  1329. 《人格范型的历史性蜕变——梁启超鲁迅与佛学关系的比较研究》
  1330. 《佛学中美对教育思想的资鉴》
  1331. 《论欧阳竟无的佛学贡献》
  1332. 《杨度的佛学思想》
  1333. 《朱嘉理学与天台佛学的关系》
  1334. 《晚明童心说之学术渊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
  1335. 《本体论与汉代佛学之发展》
  1336. 《隋唐佛学与儒学的变革》
  1337.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1338. 《寒山子佛学思想探析》
  1339. 《六岁班禅开始佛学修炼生活》
  1340. 《佛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341. 《欧美的佛教与佛学研究》
  1342. 《甘肃成立伊斯兰教经学院和佛学院》
  1343. 《朱熹佛学思想简论》
  1344. 《中国近代哲学与佛学的会通》
  1345. 《章太炎与佛教的关系及其佛学特色》
  1346. 《由抄书成长起来的佛学巨匠》
  1347. 《印简及其佛学》
  1348.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1349. 《陶潜与佛学》
  1350.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
  1351. 《诗学“清空”与佛学空宗》
  1352. 《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佛学经世思想》
  1353. 《论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
  1354. 《鲁迅与佛学问题之我见》
  1355. 《鲁迅与佛学》
  1356. 《梁漱溟佛学思想简论》
  1357. 《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
  1358. 《佛学宗师鸠摩罗什》
  1359. 《佛学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360. 《佛学大师的儒学情结——欧阳竟无的儒学复兴说》
  1361. 《佛学初传与中国佛教的建立》
  1362. 《道一禅师的佛学贡献》
  1363. 《赤松和尚的佛学认识论初探》
  1364. 《〈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略评——〈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评介》
  1365. 《20年代初太虚的佛学思想》
  1366. 《禅学何以成为中国最流行的佛学——兼论禅学的中国化》
  1367. 《支遁佛学思想述要》
  1368. 《湛然对天台佛学思想的发展》
  1369. 《音韵与佛学研究浅谈》
  1370. 《以佛学禅见释“意境”》
  1371.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的新佛学思想》
  1372. 《浅谈佛学与理学的主客体论》
  1373. 《旅行家、佛学家、翻译家——玄奘》
  1374. 《跨海结缘盛事多——访赴台归来的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
  1375. 《佛学与中国现代作家》
  1376. 《佛学与哲理、禅趣诗刍议》
  1377. 《佛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分析》
  1378. 《佛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佛教中国化》
  1379. 《佛学对儒家价值理想建构的影响》
  1380. 《佛学——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变革社会的精神支柱》
  1381. 《佛学》
  1382. 《佛教精神之承继与高扬——谭嗣同的“应用佛学”及其价值取向》
  1383. 《读〈佛学与儒学〉》
  1384. 《从科技术语想到佛学术语》
  1385. 《藏传佛学是一门独立学科》
  1386. 《1994年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综述》
  1387. 《1993年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概况》
  1388. 《化晦涩的佛学语言为浅显的哲学论述——〈天台宗佛学导论〉评介》
  1389. 《庄子思想与中国佛学的发展》
  1390.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见闻》
  1391. 《中国佛学与近代哲学》
  1392. 《中国佛学的心性论——兼论中印佛学兴衰的原因》
  1393. 《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方立天著〈慧远及其佛学〉》
  1394. 《支遁及其佛学思想》
  1395. 《在精神生活的深层开掘——再论佛学思想对许地山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1396.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佛学研究专著》
  1397. 《杨度的佛学思想与晚期的思想转变》
  1398. 《严北溟和佛学研究》
  1399. 《心性本净与心性本觉——吕澄先生在佛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1400. 《西藏佛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
  1401. 《西藏佛学研究和佛学教育的现状》
  1402. 《西藏佛学分会就大法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1403. 《谭嗣同与佛学》
  1404. 《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简述》
  1405. 《女学僧的摇篮——访四川尼众佛学院》
  1406. 《民国年间的上海佛学书局》
  1407. 《论昭明太子的佛学思想》
  1408. 《论一行的佛学思想》
  1409. 《论神会的佛学思想》
  1410. 《论慧能禅宗佛学的中国化特点——〈坛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
  1411. 《论佛学在中国的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影响》
  1412. 《略论中印佛学心性论》
  1413. 《略论隋唐佛学的演变过程》
  1414. 《略论李贽的寺院生活及佛学思想》
  1415. 《略论佛学与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416. 《吕澄先生在佛学研究上的贡献》
  1417. 《柳宗元与佛教及佛学的关系》
  1418. 《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1419. 《近代佛学研究述评》
  1420. 《近代佛学思想家杨文会》
  1421. 《佛学与心理学》
  1422. 《佛学研究生在苏联》
  1423. 《佛学不等于佛教》
  1424. 《佛门添喜事,今有新传人——访培养青年僧侣的上海佛学院》
  1425. 《佛门传奇人物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大法师》
  1426. 《佛教与中国的佛学研究》
  1427. 《佛教和佛学的主题——神不灭论》
  1428. 《访四川尼众佛学院》
  1429. 《德清及其佛学》
  1430. 《道家思想对隋唐佛学的渗透和影响》
  1431. 《党的政策好,慧灯有传人——访上海佛学院》
  1432. 《当代著名佛学家吕澄先生》
  1433.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1434. 《从佛学到佛教——佛教中国化的实质》
  1435.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与佛学》
  1436. 《般若学和唐宋诗论——佛学与诗学初探》
  1437. 《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
  1438.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举行法会,庆祝班禅转世灵童真身认定》
  1439. 《宗炳绘画美学的佛学底蕴》
  1440. 《现量说——从佛学到美学》
  1441. 《论晋宋佛学对谢灵运山水审美观的影响》
  1442. 《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
  1443. 《佛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分析》
  1444. 《评吕澄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1445. 《试论瞿秋白思想中的佛学意识》
  1446. 《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
  1447.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佛学思想》
  1448. 《试论佛学心学及浙东学派对谭嗣同的影响》
  1449.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1450. 《认识的渐变和突变——从〈坛经〉看中国佛学中的顿渐两派》
  1451. 《刘勰与佛学》
  1452. 《继承儒学精华,弘扬民族文化——儒学与佛学的关系》
  1453. 《张载在批判佛学中建立的哲学体系论析》
  1454. 《漫论本土佛学思维性格》
  1455. 《辩佛学根本问题》
  1456. 《禅宗佛学的解脱论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1457. 《〈爱莲说〉并非“佛学因缘说”——兼与〈中国思想史〉商榷》
  1458. 《中国哲学史中的佛学影响》
  1459. 《玄奘“乘危远迈”的佛学原因》
  1460. 《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1461. 《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1462. 《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
  1463. 《近百年来我国佛学研究拾零》
  1464. 《关于佛学对柳宗元的影响及其“禅理”诗的评价问题——与邓潭洲先生商榷》
  1465. 《佛教人才培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4]
  1466. 《佛教的神灵观》[5]
  1467. 《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声明》[6]
  1468. 《佛教文化与现代化》[7]
  1469. 《关于佛教的形象与形象观》[8]
  【B类】[9]
  1. 《山东博兴县出土北朝造像等佛教遗物》
  2. 《试论北凉佛教的影响》
  3. 《“外八庙”的藏传佛教文化》
  4. 《从一枚金制佛像看金初佛教的盛行》
  5. 《论晚清佛教的复兴》
  6. 《从张议潮起义看他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7. 《论朱元璋的佛教情缘》
  8. 《唐太宗与佛教》
  9. 《刘宋初期的皇权政治与佛教》
  10. 《成都发现南朝佛教造像》
  11. 《略论近代上海佛教文化》
  12. 《介绍一面与佛教有关的汉代铜镜》
  13. 《东吴立国与江南佛教》
  14. 《十五年来魏晋南北朝佛教研究》
  15. 《山东广饶佛教石造像》
  16. 《宋朝与高丽佛教文化交流述略》
  17. 《宋明州高丽宝云义通大师事迹考——兼论其在佛教史上的作用》
  18. 《试述梁武帝力促佛教僧制的中国化》
  19. 《中国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评》
  20. 《从明末三大高僧看明末佛教与官场的关系》
  21. 《元代云南汉地佛教重考——兼驳“禅密兴替”说》
  22. 《辽庆州白塔佛教文物安置规矩与建塔缘起考》
  23. 《试论佛教对朱熹的影响》
  24. 《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文化贡献考实》
  25. 《耀县药王山佛教遗像碑》
  26. 《陕西麟游县东川寺、白家河、石鼓峡的佛教遗迹》
  27. 《陕西麟游县麟溪桥佛教摩崖造像》
  28. 《佛教净土思想与南朝崇尚洁净文风》
  29. 《汉三国时期武昌佛教文化遗存》
  30. 《丝绸之路与佛教传播》
  31. 《青州发现大型佛教造像窖藏》
  32. 《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看佛教传入的原因》
  33. 《佛教与近代日本思想——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佛教观概论》
  34. 《佛教与中世纪东北亚的政治变革》
  35.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佛教徒》
  36. 《近代以来日本佛教真言宗在华的宗教活动》
  37. 《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雕塑之兴起、发展与演变》
  38. 《佛教在泰国》
  39. 《巴米安的佛教艺术》
  40. 《阿富汗佛教圣地巴米安》
  41. 《佛教圣地婆罗浮屠佛塔》
  42. 《缅甸佛教之城的遗址现已成为游览区》
  43. 《印度佛教古城──瓦腊纳西》
  44. 《泰国的佛教、寺和佛像》
  45. 《缅甸佛教圣地──蒲甘》
  46. 《佛教圣地兰毗尼》
  47. 《访斯里兰卡的佛教圣地》
  48. 《中国佛教石窟寺》
  49. 《为何名山多寺庙——兼谈佛教故事》
  50. 《西南佛教祖庭双桂堂》
  51. 《五台山佛教的兴衰》
  52. 《马寺钟声——记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53. 《徐霞客与佛教》
  54. 《洛阳与佛教的传播》
  55.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
  56. 《佛教曹洞宗的发祥地——洞山》
  57. 《云南著名佛教胜地——鸡足山》
  58. 《九华山佛教考》
  59. 《佛教圣地——五台山》
  60. 《佛教“曹洞宗”发祥地洞山逢渠桥整修一新》
  61. 《佛教前期的四次结集》
  62. 《阿育王和早期佛教》
  63. 《论古代印度商人的起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64. 《佛教与缅甸的反帝独立斗争》
  65.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66.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67. 《中国佛教的东传和日本民俗》
  68. 《斯里兰卡的佛教复兴与僧伽罗民族主义》
  69. 《明治政府的佛教政策》
  70. 《印度佛教述论》
  71. 《谈谈早期佛教》
  7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
  73. 《佛教兴起的历史背景》
  74. 《“佛教的亲戚”阿育王》
  75. 《佛教徒为何多集中在北半球》
  76. 《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兼谈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关系》
  77. 《陈独秀与佛教文化》
  78. 《瞿秋白与佛教》
  79. 《伪满洲国佛教概说》
  80.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
  81. 《佛教神秘主义——〈大同书〉的逻辑起点》
  82. 《佛教文化与改革者的情怀——论佛教文化对清末维新派、革命派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83. 《太平天国与佛教》
  84. 《佛教的学术机构——金陵刻经处》
  85. 《近代思想与佛教文化》
  86. 《近代中国关于日本佛教在华传教权的争夺》
  87. 《论近代的“人间佛教”》
  88. 《谭嗣同的佛教信仰略议》
  89. 《孙中山先生与佛教》
  90. 《实践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的革命先驱孙中山1912年给“佛教会”的一封信》
  91. 《评梁启超的佛教救世思想》
  92. 《论龚自珍的佛教信仰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93. 《朱元璋与佛教》
  94. 《元代西北地区的佛教》
  95. 《辽燕京的佛教与寺院》
  96. 《从智圆的〈闲居编〉看北宋佛教的三教合一思想》
  97. 《要注重对佛教、道教、敦煌学的研究》
  98. 《唐代五台山佛教掠影——园仁〈行记〉初探》
  99. 《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产生》
  100. 《丝绸之路东段的几处佛教石窟——泾川王母宫与南、北石窟寺考察》
  101. 《佛教在我国开始兴盛的时间问题》
  102. 《北凉佛教简论》
  103. 《读〈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
  104. 《从道安的佛教思想看魏晋的佛玄交融》
  105. 《论孔望山佛教造像的年代问题》
  106. 《白马寺的兴建和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
  107. 《康熙对西藏佛教的政策》
  108. 《从承德外八庙看藏传佛教在清代前期的作用》
  109.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110. 《朱元璋对佛教的改造和利用》
  111. 《薛瑄与佛教》
  112. 《明朝政府在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政策述论》
  113. 《明永乐年间内府刊本佛教经籍》
  114. 《明代五台山佛教史》
  115. 《北元蒙古社会思潮与佛教》
  116. 《金代特林佛教文化考》
  117.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佛教的兴盛》
  118. 《党项王朝的佛教及其元代遗存——帝师制度起源于西夏说》
  119. 《辽代佛教的主要宗派和高僧》
  120. 《佛教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中国黄教的兴起》
  121. 《论宋代佛教寺院的土地占有及其经营》
  122. 《宋代居士佛教初探》
  123. 《宋代河西藏族与佛教》
  124. 《宋朝礼与佛教》
  125. 《论宋代佛教寺院内部的阶级关系》
  126. 《忽必烈与佛教》
  127. 《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
  128. 《北宋王朝与五台山佛教》
  129. 《元明清时期蒙古和藏传佛教各派的关系及其影响述略》
  130. 《五代吴越国的佛教文化》
  131. 《武则天与唐代佛教》
  132. 《唐宣宗复兴佛教再认识》
  133. 《柳宗元在永州与佛教的关系》
  134. 《试述佛教僧侣在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35. 《再论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
  136. 《唐代经济和佛教兴衰》
  137. 《唐代佛教教育学宗旨与内容初探》
  138. 《陕西临潼出土一批唐代佛教珍贵文物》
  139. 《莫高窟佛教史迹画内容考释》
  140. 《论唐代反佛教运动及其影响》
  141. 《临潼新近出土的佛教珍贵文物》
  142. 《广元新发现的佛教造像》
  143. 《法门寺佛指舍利的隐现与唐代佛教》
  144. 《敦煌资料与初期西藏佛教研究》
  145. 《唐代中国与朝鲜佛教渊源考》
  146. 《泾河流域的佛教石窟》
  147. 《南诏大理文物精粹——赴瑞士〈中国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展览〉巡礼》
  148. 《绵阳唐代佛教造像初探》
  149. 《洛川县寺家河唐代佛教密宗造像石窟》
  150. 《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代佛教密宗文化》
  151. 《“衰相现前” 崇禁失据——唐后期诸帝与佛教述论》
  152. 《唐太宗与佛教》
  153. 《唐代禅宗对我国佛教的改革》
  154. 《浅谈唐代渤海的佛教》
  155. 《论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156. 《柳宗元与佛教》
  157. 《汉唐时期新疆佛教流行情况述略》
  158. 《谈隋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态度与影响》
  159. 《试论北朝山西佛教的发展》
  160. 《山东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艺术》
  161. 《论龙门造像题记在北朝佛教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162. 《南北朝人名与佛教》
  163. 《山东省高青县出土佛教造像》
  164. 《曹植与佛教音乐》
  165. 《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
  166. 《魏晋隋唐佛教特权的盛衰》
  167. 《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168. 《隋以前的川蜀佛教》
  169. 《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及其社会原因》
  170.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政治》
  171. 《东汉、魏、晋时期佛教汉化问题刍议》
  172. 《西行求法僧文化人格片论——丝路佛教文化现象研究之三》
  173. 《六朝陶瓷艺术与佛教》
  174.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
  175. 《东晋南朝时期湖南佛教的流布》
  176.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
  177. 《大月氏的佛教》
  178. 《佛教自有秦传入中国说》
  179. 《关于武则天与佛教的几个问题》
  180. 《唐代佛教略论》
  181. 《隋唐民间佛教浅议》
  182. 《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
  183. 《太行山发现北朝佛教摩崖刻经 专家称之为“石刻宝窟中又一瑰宝”》
  184. 《北朝皇后与佛教》
  185. 《南北朝佛教教团阶级结构述论》
  186. 《论凉州佛教及沮渠蒙逊的崇佛尊儒》
  187. 《佛教与十六国社会》
  188.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佛教概说》
  189.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的佛教》
  190. 《从两尊观音遗像看唐宋南诏大理国的佛教》
  191.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与佛教》
  192. 《云龙山风景区发现瑰宝 唐宋佛教造像保存完好》
  193. 《馆藏佛教造像铭文研究》
  194. 《论汉晋时期的佛教》
  195. 《汉唐间洛阳佛教述略》
  196. 《汉晋佛教比较研究》
  197. 《佛教海上传入中国之研究》
  198. 《佛教被中国古代社会接纳的原因》
  199.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
  200. 《中日佛教关系史上又一因缘——日僧无初禅师曾住持潭柘寺》
  201. 《再论连云港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题材》
  202. 《魏晋时代的鄯善佛教》
  203. 《唐代古文运动和佛教》
  204. 《论汉唐间百戏中的“象舞”——兼谈“象舞”与佛教“行象”活动及海上丝路的关系》
  205. 《明太祖与佛教》
  206. 《论耶律楚材的佛教思想——兼释他的“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济世方针》
  207. 《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
  208. 《论隋唐佛教宗派的思想特点》
  209. 《略论罗钦顺对佛教唯心论的批判》
  210.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
  211. 《孔望山佛教造像年代考辨》
  212. 《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题材》
  213. 《孔望山东汉摩崖佛教造像初辨》
  214. 《关于蒙古可汗与佛教萨迦派首领的结合——兼谈成吉思汗是否给贡嘎宁博写信的问题》
  215. 《关于佛教大藏经的一些资料》
  216. 《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
  217. 《藏语系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
  218. 《“真唯识量”探讨——玄奘为反驳小乘佛教正量部提出的一个三支比量》
  219. 《我国藏传佛教的形成与藏族文化的关系》
  220. 《古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及中印文化交流》
  221. 《佛教后弘期西藏文化发展概况》
  222. 《佛道诗禅——关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对话》
  223. 《新疆佛教由盛转衰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根源》
  224. 《新疆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
  225. 《五台山与蒙元时代的佛教》
  226. 《开拓佛教文化的研究——读〈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227. 《简述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历程》
  228. 《从印度佛教的传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229. 《佛教与中国政治》
  230. 《佛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冲突与融合》
  231.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232. 《试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历史及其作用》
  233. 《十世纪前佛教在江西的传播》
  234. 《关于佛教传入藏区的时代问题》
  235. 《德宏傣族小乘佛教的教派和宗教节日》
  236. 《从语言学看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7. 《佛教与古代图书》
  238. 《延安地区发现一批佛教造像碑》
  239. 《关于汉译佛教文献的编目、分类和解题》
  240. 《西藏高原佛教考古获重要发现 阿里西部发现绘有精美壁画的石窟遗存》
  241. 《激扬民族正气的〈明季滇黔佛教考〉》
  242. 《唐代的史学与佛教》
  243. 《中国佛教在日本佛教初传时期的流传情况》
  244. 《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协会》
  245. 《中国的佛教》
  246. 《西藏佛教著名法会——传召及其由来》
  247. 《台州国清寺和佛教天台宗东传日本》
  248. 《佛教传入中国论考》
  249. 《从北大到五明佛学院》
  250. 《谭嗣同与梁启超的应用佛学》
  251. 《晚明童心说之学术渊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
  252. 《试论佛学心学及浙东学派对谭嗣同的影响》
  253. 《梁启超佛学思想述评》
  254. 《梁启超晚年的佛学研究》
  255. 《章太炎与佛教的关系及其佛学特色》
  256. 《章太炎的革命论与“佛学王学铸溶为一”》
  257. 《佛教精神之承继与高扬——谭嗣同的“应用佛学”及其价值取向》
  258. 《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
  259.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260. 《中国佛学与近代哲学》
  261. 《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262.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263. 《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佛学经世思想》
  264. 《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265. 《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266. 《近百年来我国佛学研究拾零》
  267. 《略论隋唐佛学的演变过程》
  268.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269. 《玄奘“乘危远迈”的佛学原因》
  270. 《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
  271. 《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
  272. 《认识的渐变和突变——从〈坛经〉看中国佛学中的顿渐两派》
  273. 《论佛学在中国的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影响》
  274. 《佛教与中国的佛学研究》
  275. 《章学诚论“佛学不该称经”质疑》
  --------------------------------------------------------------------------------
  [1] 作者恒毓(Hengyucius),《世界弘明哲学季刊》编委会主席,中国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江南文化研修学院教授。长期以来,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思想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的方法论探讨,除了有《金刚经悬解》、《现代佛学文库·印光卷》、《普贤行愿品指归》和《佛道儒心性论比较研究》等近百万字的专著之外,在海内外还有数十篇相关论文发表。
  [2] 欲了解其具体的内容和出版情况,请查阅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发行的相关复印资料,本论不作介绍。对于其中所存在的一些文字错误,我们在整理时已经作了必要的更正。
  [3] A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指的是马列、社科、哲学、政治、法律和经济类。此类原本有1593篇,这里删去了重复收录的部分和一些意义不大的篇目。
  [4] 《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讨论摘要》之五
  [5] 《关于宗教神灵观的讨论》之五
  [6]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7] 笔谈
  [8] 《读藏杂识》之五
  [9] B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指的是文化、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和其他类。此类原本有292篇,这里删去了重复收录的部分和一些意义不大的篇目。不过,B类、A类之间尚有不少重复,这是学科的交叉所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