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印顺的缘起论--从康德知识论出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水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顺的缘起论--从康德知识论出发

陈水渊
圆光佛学研究所讲师
圆光佛学学报(1997.10)
圆光出版社发行
页 91-104


--------------------------------------------------------------------------------
.

页 93


提要

本文旨在研究印顺的缘起论。正文分三个主题:1. 康
德知识论与八不缘起。2. 缘起中道的方法论与辩证法。3
. 中观之诸法实相。前两个主题也涉及印顺思想对康德与黑
格尔哲学的批判吸收,由之揭显其吸收西洋哲学以诠释佛法
,开扩对其思想的整体认识,也证实他吸收新学以表彰佛法
的宗旨。八不缘起的结构乃其思想最突出的表示,其形构八
不缘起有吸收康德知识论,但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述缘起呢?
八事四对展示缘起重于知识论的进路,中观之诸法实相是表
述缘起的另一进路,属于存在的解析,两者合之形成缘起的
真理。缘起中道的方法论就是他的方法论。本文就从缘起的
真理论与方法论来研究其缘起论。至于缘起的实践论尚待研
究处理。
关键词: 1. 缘起论 2. 八不缘起 3.中道方法 4. 康德知识论
5. 中观


一、前言


   印顺法师其学广治佛法,体系整然,并抉择东西文明。
其整治佛法及抉择东方文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但其对西
方思想的吸收与批判,似乎比较隐默。其回顾性的综述也没
明确提到与西学的互动。加以来台之后五十年来,很少涉及
对西方思想的评论。研究或发扬其思想的著作也罕提及印顺
思想与西洋哲学的关系,无形中窄化了对它的认识。本文就
从康德 (Kant) 知识论出发,以揭显印顺思想对西洋哲学的
批判吸收(注 1 ),并见其人其时代的思想转变。
  印顺形成“八不缘起”的思想乃其对龙树缘起思想的诠
释。所谓八不缘起是指 << 中论.观因缘品 >> 第一开宗明
义的两个颂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


页 94

中第一”(注 2 )。 他早在一九四0年代,已于 << 中观
今论 >>,“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注 3 )。广
泛抉择诸家时,就已批判康德的“批判哲学”,适度地吸收
,作为建构缘起论的方便。这点,他是隐态地进行。本文揭
显他的隐态工作,可以更清楚认识他如何施设建构缘起论。
这也能印证,面对时代挑战,他的宗旨是善巧借用世间的新
学以阐发佛法,促使佛法发生新的作用(注 4 )。 这是现
代华人佛教大师难得的格度。但其批判吸收,是否完全恰如
其分地应用呢?
  八不缘起乃印顺思想的心脏,以此为基,由缘起而贯通
其思想。 这点笔者已于 < 试窥印顺法师的思想大要─以缘
起贯通 > (注 5 )指陈。该文分十五点,以缘起贯串其“
因果系统及各环节的进一步应用”,试著更广泛地重构其所
自成的“完整体系”。但因应文稿要求,全文重在表彰其要
义,对缘起的基础义理也只作概要的解释。本文将顺著对他
批判吸收康德知识论的线索,研究其缘起论。
  康德哲学,特别是知识论,与佛教哲学的关系,不只印
顺法师,西洋、印度、中国都有学人注意到(注 6 )。 本
文只集中于印顺思想如何吸收康德的知识论,并讨论其顺之
而形成的八不缘起是否恰当表述,接著讨论其八不缘起中道
的方法论,这就涉及与黑格尔 (Hegel) 辩证法的关系。 最
后讨论他对缘起真理的另一表述,“中观之诸法实相”。本
文就是探讨其缘起的真理与方法,并反省其中与康德及黑格
尔的互动。


二、正文

1:康德的知识论与印顺的八不缘起

1.1:康德的知识论。 康德的知识论首先应置于其整个哲学
来看待。他认为自由是整个批判哲学的拱心石。在此,知识
论乃划下知识的必然界域及清除通往自由之路的幻相,自由
之路则是透过道德的神学,辅以判断力批判 (自然目的论与
美学 )。康德的自由之路乃以西方的神学为最高点,这当然
是缘起批判的内容。即使是意志自由,在印顺看来也还是以
心灵实体为依的我执,仍有自在,有所主宰。整个康德建构
起来的形上世界,对印顺而言,就是自性见的表现,是俱生
我执的自性见进行自性分别活动之后的分别我执。印顺当然
不可能应用这个

页 95

形上世界来说明缘起论。
印顺采用来说明缘起论只有康德的知识论本身。 依<<
纯粹理性批判 >> (注 7 )来划分, 可以分成如下的两部
分:第一部分含先验 (transcendental) 感性论、先验分析
论,成立知识的建构原则;第二部分含先验辩证论及其后的
先验方法论,确立理性理念作为知识的轨约原则及批判根源
于理性的先验幻相。第一部分在主体上的成素分别是感性直
观的时间与空间、知性概念的范畴。知识的建构首先是对像
透感性直观呈现在主体,知性概念进行综合,而先验统觉则
是知性综合的最高统一;第二部分有两个工作重点,消除根
源于纯粹理性的先验幻相,也就是批判传统的形上学,这是
历来比较龙树与康德哲学的重点;另方面确立纯粹理性的理
念是知识的轨约原则,只是知识必要的主观格律,而不是客
观原则。
1.2:观察印顺八不缘起对康德知识论的吸收, 可将上述两
部分作重组。首先,将其对传统形上学的批判独立开来,很
显然这就是学者们比较的重点。其余的部分是知识的先天成
素,对很多康德其后的西洋哲学家,知识的先天成素就是康
德知识论的重点。这部分的康德知识论就是分析及推证普遍
必然性的知识在主体的先天 (a priori) 成素。感性直观的
时间与空间、知性概念的范畴都是建构性的,但知性追求知
识的统一系统乃源于理性理念的主观规制使用之追求统一性
,所以理性理念对知识论的完备有其必然性(注 8 )。 这
些知识成素与印顺形成“有.时.空.动” (<< 中观今论
>> 第七章的标题 ) 可能也有互动。
1.3:康德批判传统形上学的工作就是批判传统形上学的三
大部门:批判第一部门理性心灵学,乃纯粹理性误推,才误
以为可以认识心灵实体;批判第二部门的纯粹理性的四组二
律背反 (antinomy), 历来比较中观学的八不缘起与康德对
形上学的批判,重心在此;批判第三部门的理性神学,乃纯
粹理性的理想,才误将存在作为上帝的述词。穆谛 (T.R.V.
Murti) 比较康德对三部门的批判与佛陀所不回答记别的十
四个问题(注 9 ), 由此出发广论康德与龙树、及西洋哲
学与印度哲学。陈锦鸿则集中比较“龙树的八不中道与康德
的二律背反”(注 10 )。印顺也注意到康德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乃每组相互矛盾的正反命题,又都可以藉归谬法证
明对方不能成立,而自己的论题可以成立。印顺则说“怎样
成立自己,他人也照样的可以成立他;用某种方法破斥他人
,他人也可以使用同一理由来反问自己,也就无法成立了。
同一认识以及大致共同的方法,是会遭遇同一命运的。如佛
弟子用无常去破斥外道的常,外道也可以用常来破斥你的无

页 96

常。你若以理由来成立无常,外道也可以理由来立他的常,
究竟谁是真理?…康德的二律背反完全暴露此一论理的缺点
” (注 11)。印顺看到二律背反的妙处,就借来说明缘起论
。可以确定的,印顺成立缘起的八不有看到康德的二律背反
的妙处。但其对八不的各“不”的证明是“出入诸家”,善
取中国、印度、西洋哲学的各式论证,而以其缘起中道的方
法论为准则 (下详 )。
  四组二律背反的第一组乃量方面,涉及世界在时间的有
或无起点,世界在空间的有界限或无界限。比较印顺思想,
明显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第二组二律背反乃性质方面,世
界可否由不可再分的极微原子构成。印顺思想对极微论者的
批判就置于空间的问题 (如 << 中观今论 >>, 页一三一 )
。第三组是关系方面,除了服从机械因果律的世界一切事物
之外是否另有一无制约的自由原因。这问题,康德依现象与
物自身的区分,认为可以两立。现像必然服从机械因果律;
无制约的自由原因则属物自身的领域。现象的机械因果律就
是康德的运动力学的原理,属于印顺思想中缘起来去的运动
相;物自身的无制约的自由原因,印顺看来这是连系著心灵
主体的自由,也就可以包含理性心灵学的问题,必属自性见
的执著。第四组是样态方面,世界中是否有不受制约的绝对
必然者存在,为世界的部分或是世界之原因。对康德而言,
绝对必然者的概念,可引申到神性的存在。若由理性神学证
成,则受批判,若属道德神学则是道德要求的必然设准。但
就印顺思想而言,绝对必然者就是自性有,引申为神性的存
在也是自性见。
  对康德而言,批判传统形上学的三大部门就穷尽其对形
上学的批判。它们可分别放入印顺的八不缘起的四对之中。
印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张八不四对乃诸法的基本通性,
破此八事就已遍破一切法,确立诸法空相。如说:“八不所
不的八事四对,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龙树总举此八
事四对而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虽只是不此八事,实已
总不了一切法。八事四对,为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
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从此即可通达诸法毕竟空的实相
”(注 12 )。认定八不四对为根本,普遍必然总摄一切法
,不尽恰当(注 13 )。但以八不为普遍论法或许受康德的
知识论的启发。
1.4:康德知识论的必然先天成素, 这些成素保证现象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在印顺思想看来,对现象作绝对必然性的决
定当然是自性执的表现。而这些成素中也可以从“有.时.
空.动”来重整。建构性的感性直观的时间与空间,在印顺
思想则是时间与空间;知性概念的范畴最主要是进一步解释
运动,印顺思想

页 97

中则是运动。轨约性的理性理念形成最基本的有,保证其统
一性、差异性、连续性,这当然就是有,自性有。对康德而
言,决定现象的知识就必然是感性、知性、理性成素的统一
作用,其协力合作而决定对象。对印顺思想,“这四对,说
明法的四相。无论是小到一极微,大到全法界,没有不具备
此四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注 14 )。
他在 << 中观论颂讲记 >> 解释八不的颂文也强调这八者“
包含了世间的根本而最普遍的法则,…为一一法所必备的”
(注 15 )。当然这八不的结构也支配著讲记(注 16 )。
就知识的成素,学者们也有各种不同的分析,如牟宗三将“
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置于知性原理中(注 17 )。以
八事四对为缘起的普遍必然结构,正是自性见的分别我执,
不合于缘起的真义。
1.5:康德的知识论, 若就其在第一批判中的知识论意义,
积极面是分析推证知识的先天必然成素,消极面是批判传统
形上学,消除根源于理性的先验幻相。历来对康德知识论与
中观哲学的比较,都重于康德对形上学的批判,尤其是二律
背反的部分。印顺思想在其八不四对的结构中捉住两面。透
过对康德知识论的批判吸收,使其整构出八事四对的必然普
遍结构,以之总破一切法。但也因康德知识论的强度,使其
表述脱逸缘起的合理分际。缘起就不能有决定相,立于知识
论的层次,分析人的自性见的内在结构,这不能有必然的结
构。若有必然的结构,则人的自性见的表现就不是缘起的无
决定相。这八不若放在论典对五蕴的分析,显然是属于行蕴
的不相应行法,但这部分各家各论非常分岐,特别是南方上
座部对法的分析根本就不立不相应行法(注 18 )。这也可
以反证在认识论的层次上分析自性见的必然结构并不恰当。
虽然八不缘起过于强调八事的普遍必然、总破一切法,但将
自性见开展为八事的认识范畴,这就是批判哲学的再批判,
揭示缘起相待的幻有,批判对科学知识的迷信,否定各种自
性见,批判形上学的玄想。
1.6:八不缘起的普遍必然结构, 这是 << 中观今论 >> 与
<< 中观论颂讲记 >> 很突出的思想。 但来台湾后的晚期的
思想则不强调八不是普遍必然的结构, 如 << 空之探究 >>
仍开一节“八不缘起”,但已不重视其为普遍必然的结构(
注 19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论“龙树的思想”更不
重视八不的结构(注 20 )。其前后思想的不同表述,再以
他对缘起有与自性有的辨别来说。 << 中观今论 >> 指出,
“中观者以为有,决不是自性有;同时,无自性也不是都无
,无自性是不碍其为有的。…依中观者说:有是无自性的有
,自性即究极自性不可得。…中观者说无,是

页 98

异灭的无;无性即自性无”(注 21 )。“有是无自性的有
”, “无自性是不碍其为有的”, 所以他据宗略巴
(Dzong-ka-ba) 的 << 菩提道次第广论 >> (注 22 ),引
用随喜月称 (Chandrakirti) 辨明“有与有性,无与无性”
。 但晚年于 << 空之探究 >> 则严明指陈, 玄奘法师译的
<< 般若经 >> 出现“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 乃是玄
奘法师受唯识有宗的自性见影响的表现(注 23 )。
  其前后思想有此转变,就时代上的外缘,或许是大陆时
期身处太虚学团之中,含摄各种思想资粮,也回应它们。来
台之后,政治控制,印顺法师本人就身受其害,思想界变得
封闭,教学界尤甚,亦缺论学的学团。另方面,大陆时期所
接受的西方思想还是以近代重知识论的学风为主,若接触台
湾八十年代后流行的西方思想,不太可能主张八不的必然普
遍结构。 另方面,<< 妙云集 >> 上、中编所代表的来台前
思想,较多注重大乘三系的辨明,隐含与其时代大乘学者的
论辩 (如支那内学院的唯识学、法尊的藏传中观论、太虚大
师及其他的真常论者 ),当然也有涉及原始佛教的 << 佛法
概论 >> 及 << 唯识学探源 >>、<< 性空学探学 >>, 但这
仍是基于大乘中观学的三系工作。晚期思想掩关之后,综合
研究北传的部派论典, 研究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
探讨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 这些就比较以早
期佛教为主。掩关后的不同写作重点,或许也使其看清楚前
期思想中自性见的影子(注 24 )。

2:缘起中道的方法论与辩证法

就印顺思想而言,康德知识论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缘
起法的根本性质”为“相对性与内在的矛盾性”(注 25 )
。从缘起的相对性来说,依于缘起法的相依相待,生是由于
灭、待于灭、不离于灭的,就是缘起的生与灭;就缘起的内
在矛盾性来说,依于缘起法的相凌相夺,即生的灭,即灭的
生,即否定“生”“灭”的实性,就是缘起的不生与不灭。
换言之,缘起的相对生灭就否定生的自性否定灭的自性,缘
起的生灭即不生不灭。
表述缘起法的方法就是中道的方法论,中道的方法论不
同于印度的因明学,也不同于西洋的形式逻辑,这种中道的
方法论是“近于辩证的逻辑”(注 26 )。若以辩证的逻辑
来表彰观察缘起法, 则缘起法就是“近于辩证法”(注 27
)。缘起法以中道的方法表述,近于辩证法以辩证的逻辑表
述。康德知识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既不了知缘起的真理,也不
了知中道的认识方法。换言之,康德哲学虽自称是先验哲学
,使用先验方法分析知识于主体的先天成素、及推证先天成


页 99

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康德知识论总还是以形式逻辑表
述的“生是生非灭、灭是灭非生”,而非辩证的逻辑所表述
的“生是生也可以是灭”、“灭是灭,也是生”。
很显然,印顺在这里的辩证法与辩证逻辑是有取于黑格
尔 (Hegel) (注 28 ),当然也有根本的不同。 “近于辩
证法”的缘起法,是“从正而反而综合的过程,即顺于世俗
假名的缘起法, 开展生灭 (变 ) 的和合、相续的相对界”
(注 29 ),这就表达缘起法的“相对性”,缘起的世间是
生灭相待、生灭相续的。辩证开展的缘起法又“即反而正而
超越 (反的双遮 ) 的开显, 即顺于胜义性空的缘起法,契
合无生的无常、无我的绝对界”(注 30 ),这就表达缘起
法的内在矛盾性,双遮生与灭,开显缘起不生不灭的胜义空
性,契合绝对界。其根本不同在于,缘起法的相依,即显诸
法的内在矛盾无自性。诸法的缘生幻有与诸法的不自性生,
即是诸法的真相,不待唯心的绝对精神之辩证发展诸法才成
为真实。
缘起中道的真理与缘起中道的方法论统一相行,缘起相
对界就是缘起法在“法体、时间、空间、运动”上表现为八
事 (有无、断常、一异、来去 ),缘起的绝对界就是缘起的
八不。经由对康德知识论的批判消化,确立八不缘起的普遍
必然性。这四对八事为一切所必备,其内在关系不是理上有
前后次第,也不是在时间上有生起的前后关系,只是说明的
过程上有次第。其内在交错的关系如下表(注 31 )。

有无 法体
断常 时间
一异 空间
来法 运动

   四对八事的内在交错关系,也是印顺思想发展出来的诠
释系统。既然八事作为缘起的普遍必然结构不符合缘起的不
可决定相,八事的内在交错关系也不能是缘起的必然生起相
。但作为揭示种种自性见的表现,确然有对治的价值。发展
出这样的诠释表,当然有取于教理史的种种问题。也或许是
有取于康德认识论的先天成素的关系,认识机能的作用是对
象呈现在感性时空而知性概念进行综合,又赖理性理念促成
知识系统的统一性与保证现象的成为具体单一的有。也可能
是有取于辩证法的精神,黑格尔正是以辩证法的动态发展重
组贯穿康德的认识机能与成素,重溯自己独特的体系。印顺
在形构八不缘起的真理与方法论,显然有批判消化康德与黑
格的地方,这乃是其应用新学发扬缘起的宗

页 100

旨。但由于康德与黑格尔哲学正是西洋哲学两座最有力的自
性见火山,欲取其用而不蒙受一尘确然不易。


3:中观之诸法实相

中观之诸法实相是印顺思想表述缘起法的另一杰作。由
之也可以反证,受康德或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八不缘起的表
述有自性见的阴影。中观之诸法实相是进行中道观察事实诸
法的九个普遍共通的必备相状,或是中观家主张的诸法实相
。这九个是性、相 (第一组 )、体、作、力 (第二组 )、因
、缘、果、报 (第三组 ),简单地说,就是法“体”的成“
性”与特“相”的显用 (作与力 ) 之因缘与果报。 诸法“
应作如此观察者,即因为这些是法法所共有的,存在于时空
而变动不居者,必然具备这些,所以这些即是诸法共通的法
则”(注 32 )。时空存在的诸法全都必备的,所以是共通
的。但它们只是共通中主要的,并非观察这九相就可遍观一
切的共相,亦非蕴涵著其余诸相都可归属于这九相。它们是
必备的就比较有争议,例如南方上座部分析心法为八十九心
,有二十个唯作心,只有作用而没有果报(注 33 )。
这诸法实相可说是另一种范畴论,属于存在进路的分析
(注 34 ),八相四对则是认识进路的范畴。其论八不四对
有普遍、必然、总摄的特性,就可形成缘起法的决定相。诸
法的九相则不是含摄一切共相,只是共通中的主要的,没有
对缘起作绝对的决定,亦即符合缘起的不可决定性,所以最
后提出的因果网也极能表显缘起。这“中观之诸法实相”乃
回应佛教内部派以来诸宗派对诸法的论究,当然也有回应印
度或西洋哲学的地方,但可确定的是并非在康德或其他西哲
的影响下形成的。
缘起的八相四对与“中观之诸法实相”乃印顺思想中对
缘起最系统的表述。相对于西方的主流形上学传统,同一个
哲学家并不可能兼存二套范畴系统。但印顺思想中,缘起的
八相四对与中观之诸法实相则是悟入缘起的相助观法,同是
为了表彰缘起中道的无自性,自性空,它的方法则是缘起中
道的方法论。上来已研究缘起的真理论与方法论。至于缘起
的实践论,则是“从法住智到涅槃智”, << 妙云集 >> 中
的诠释相当一致(注 35 )。但在 << 空之探究 >> 之后开
启一种甚深的抉择(注 36 ),图对初期大乘的兴起有合理
的解释。这之间的思想转变须再作研究。

页 101


三、结论

   缘起乃印顺思想的核心,其有诸多表述,缘起八不四对
与九个诸法实相是其最系统的施设。而缘起八事四对具有普
遍必然的决定性,似乎有自性见的影子,这乃受西哲康德 (
或包含黑格尔 ) 影响的痕迹。 其缘起中道的方法论也有自
认为类似于辩证的逻辑,由此方法论究的缘起法则似于辩证
法,显然与黑格尔哲学有互动。中观之诸法实相则是表述缘
起的另一佳构,主要是回应部派以来对法的论究。八相四对
或九个诸法实相都是悟入缘起的观察方法,以中道的方法论
进行。这就构成缘起的真理与方法。
  印顺思想立本缘起中道,善取佛教内部,乃至中国、印
度、西洋思想来论述。但来台湾之后,由于政治因素等,缺
少新思想的外缘,其学尚于专究佛教。其虽比较隐态地批判
吸收西洋哲学,本文的揭露已彰显其对西学的回应。

注  释

?注 1:笔者于读硕士班时,初习印顺长老的 << 中观今论
>>,就感到该书与康德知识论有互动。后来有一机
缘与明复法师同乘计程车,或许他知道我是读哲学
的,特别提到印顺长老通达西方思想,特别是康德
哲学。

?注2:参见三枝充 , << 中论偈颂总览 >>( 东京:第三
文明社,1985 年 12 月初版 ),页五。 其余的中
译本及梵藏文也可参考本书。

?注3:印顺,<<中观今论 >>( 民国三十六年冬在浙江四明
雪窦寺说,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五月
十二版 ),< 自序 >,页三。这种话在印顺法师的
所有著作是难得一见的,但他在该书真的是“出入
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

?注4:印顺,<<性空学探源 >>( 民国三十三年秋讲于四川
北培汉藏教理院,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年
九月十三版 ),页一三。

?注5:陈水渊 , <试窥印顺法师的思想大要─以缘起贯通
>(<< 法光学坛 >> 第二期, 台北:法光佛学研究
所,民国八十六年 )。

?注6:A.P.Tuck ,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holarship-On the Western
Interpretation of Nagarju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这是一本“论龙树的西
方诠释”的专著,特是第二章谈到以康德知识论架
构治理龙树哲学。始于斯彻巴特斯基
(Stcherbatsky) 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穆谛

页 102

(T.R.V.Murti) 五0年代将斯氏的工作“印度化”
(穆谛隐含在印度教的背景下论述 ), 系统化地比
较二者,之后蔚为一种研究方向。华人郑学礼在其
Empty Logic (Hsueh- li, Cheng,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cation, Delhi, 1991 ) 也开
专节讨论“龙树与康德的形上学批判”。陈锦鸿于
< 康德的二律背反与龙树的八不中道 >( 发表于第
一届比较哲学哲学会议,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哲
学研究所主办,1997,6.14-15) 延续其方向。牟宗
三于 << 现象与物自身 >>(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 民国六十四年初版,七十三年八月四版 ) 是另
一体系的呈现,缘起的八不属于无执的存有论,八
相则是执的存有论的领域,分属物自身与现象,而
是主体的一心开二门。<< 佛性与般若 >>( 台北:
学生书局, 民国六十六年六月出版 ) 第一部的第
二章“中论之观法与八不”、第三章“龙树之辩破
数与时”, 乃上一书的开展。 这有点类似印顺于
<< 中观今论 >> 的方式,<< 今论 >> 第六、七章
讨论八不与八相,第八章“中观之诸法实相”。但
,牟先生是立本于儒学,不同于印顺法师之立本于
佛家的中观学。斯氏之西学、穆谛之印度教、牟宗
三之儒学、印顺之佛学,四家都同研究龙树与康德
哲学,各有不同的缘起!
?注7:Kant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by
N.K.Smith,( 台北:马陵书局翻印,民国七十四年
)。

?注8:这点H.S.Baumgartner特别强调,见于其 <<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 ] 导读 >>( 李明辉译,台北:联经
出版公司,民国七十七年 ),页一四六。

?注9:穆谛(T.R.V.Murti),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London: Allen andUnwin, 1970) ,
P.38.

?注10:同注六。

?注11:同注三,页五二。

?注12:同注三,页九五~九六。

?注13:如杨惠南认为龙树的八不并非基本且遍摄,他说:
“事实上这四对概念并没有含括世间所有可能的现
像” (<<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 >>,台北:东大图书
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六月初版 ),页一六八。在缘
起的世界中成立普遍必然的知识结构就是自性见的
分别我执。又如吴汝钧也从梵文学指出八不没有什
么必然性, 见其 <<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析 >>( 台
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版 ),页一七

?注14:同注三,页九一。

?注15:印顺, <<中观论颂讲记 >>( 民国三十一年讲于四
川法王学院,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二
月八版 ),页五一。

页 103

?注16:如第十五品的科判就因八不的结构而作安排。该品
也因八不的结构而批判月称 << 显句论 >> 专重自
有,“所破太狭了” (同注一五,页二五三 )。

?注17: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 >>( 同注六,页三六九
)。

?注18: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General Editor Bhikkhu Bodhi,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Kandy,1993), P.25.

?注19:印顺, <<空之探究 >>( 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
七十四年八月初版、七十九年十月五版 ),页二一
八~二三三。

?注20:印顺, <<印度佛教思想史 >>( 台北:正闻出版社
,民国七十七年四月初版、九月二版 ),页一二六
~一四七。

?注21:同注三,页一一三。

?注22:宗略巴,<< 菩提道次第广论 >>( 法尊译,美国:
大觉莲社,民国七十八年十月出版 ),页四二○。
或见 E.Napper, 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 (WisdomPublications, Boston, 1989)
, P.199.

?注23:同注一九,页一四一。

?注24:例如D.J.Klupahana于 The Philosophy of Middle
Way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cation, Delhi,
1991, 此书乃 << 中论 >> 的英译及研究 ) 就严
拒进入形上学的战场来讨论 << 中论 >> 的思想,
放弃他早年跟随穆谛以形上学路线诠释龙树。

?注25:同注三,页四七。

?注26:同注三,页四八。

?注27:同注三,< 自序 >,页七。

?注28:当代的东方思想家似乎是一进入康德哲学就想超越
它,有取于黑格尔。穆谛与牟宗三就是如此。

?注29:同注三,页七。

?注30:续注二九。

?注31:同注三,页九二。页九四有另一表,请自行参考。

?注32:同注三,页一四七。

?注33: Buddhaghosa, Visuddhimagga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1975), P.456. << 清净道论
>>( 下 )( 中译本,叶均译,台南:中华教百科文
献基金会,1991),页三三。

?注34:当代西洋哲学家怀德海 (Whitehead) 的“范畴总
纲”就是存在的进路,可参见沈

页 104

清松的 << 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 >>( 台北:
牛顿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 ) 第十章。 也有人取
怀氏的进路诠释 << 中论 >> ,参见注六 Tuck 的
专书,P.114。

?注 35: << 妙云集 >> 处处散说此义, 如 << 中观今论
>> 页二三七~二三八, << 性空学探源 >>( 同注
四 ) 页七~八, << 成佛之道 >>( 增注本 )( 台
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页二二四,“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俗不依真,正观法如
是”,这颂文与长行是最清楚的标准解释。此中的
说明基本上同于“说一切有部与赤铜鍱部的论书”
,如他推崇的觉音之 << 清净道论 >>。 该论如何
开展“从法住智到涅槃智”,可参见笔者与护法法
师合著之 << 清净道论要义 >>( 即将由法源中心
出版 ) 第八章第三节。

?注 36:<< 空之探究 >>( 同注一九 ) 页一五二,特别是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同注二○ ) 页七二还结
合次第见谛与一念见谛。这里的解释似乎有新的发
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