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极乐家乡赤脚便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愿赋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极乐家乡赤脚便上
  愿赋居士著
  (上)
  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极重要的经典之一,这是“忆佛念佛”“如母忆子,如子忆母”的典故;说明了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成佛(圆通)的方式。
  他说“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又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诸佛如来的大慈悲心,对众生的怜念;无不彻入心扉骨髓,以种种方式要济拔众生脱离生死之苦海,而登入安乐佛道的袵席。就像母亲在忆念怜爱子女,但,如果孩子逃逝无踪影,母亲该有多么痛心悲苦啊!虽然忆爱又有何用呢?每当读到经文“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就觉得心如绞痛,为之大恸不已!浮现出一幅白发苍苍的老母,倚闾望子归来而老泪纵横伤心的情景。这种以如母忆子的至情至性,而来规劝“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是多么贴切且令人震撼!
  最后经文说到“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解释为:念佛必须要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摄住,有如禅定,同时不能有其他妄念,只能念念都在念佛才是净念相继。最先听到这种说明时觉得很奇怪,前面说“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那是多么温馨体贴至情至性的方式,这是众生尚能做得到的,怎么最后却又变成要我们念佛摄住六根不生妄念呢?这样我们就不一定做得到了!那,到底在教我们一个法门或两种法门呢?
  还有,经文中问举例“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个譬喻和前者“母子相忆”与后者“都摄六根”有何关系?否则,不会举出此例的。此例又是怎么一回事?涵意又如何?……此文接着是大势至菩萨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念佛心”应该是指前面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嘛!
  如此经常思惟。二年前九月二十九日晚上二点半,忽然想到:染香人身上的香气,并不是自有也不是自生,而是从香料薰染而来的,也就是由外而来。我们会念佛,能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起真正的信心,并不是由我自己能生起;有如先有母亲的忆念,然后才能促使子女的忆念;所以经文才先写“如母忆子”,接着才写“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因之他力的念佛,在于说明我们能生起对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信心,这信心也是由佛回施而来的。名号即如香料,薰陶了我们,以香为光,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故曰“香光庄严”。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偈》所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旨意。
  忽然弄懂了大势至菩萨何以用“染香人”为例时,不禁在大势至菩萨法像前跪拜称谢。
  最近在奉读上慧下净法师编译的《选择本愿念佛集要义》,读到日本法然上人(西元一一三三——一二一二)在《西方指南钞》中,说明:“言以名号为本愿之体者,此亦是发愿,使称念成佛名号之众生,往生故;信而称念之众生,必得往生,故言‘以名号为本愿之体’也。……言以名号为本愿之体者,乃因念佛行者之往生,是名号之用也。……阿弥陀佛之名号者,胜余佛名号之本愿故也;若不立本愿者,虽称名号,不能破无明,不能成报土之生因,则与诸佛之名号相同。然而,阿弥陀佛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为使此愿成就,经兆载永动之修行,今已成佛;此大愿业力附随故,胜于诸佛之名号;若称念者,依彼佛愿力决定往生也!法然上人为使我们能体会,再以譬喻说明:“例如身著香味所薰之衣,虽谓其源是彼香味,然而衣服之香味薰身故,则成为其人之香。本愿薰力之香味,薰于名号之衣,又此名号之衣一旦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者,名号之衣香薰身故,决定往生之人也。”
  这个譬喻,正是注解了前述经文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应化而来,他曾手刻大势至菩萨像,以偈“法然本地身,大势至菩萨”藏于像内;也写《圆通偈》予其门人等种种示现。他在《十二个条问答》说:“莫思以我行之力,我心之巧得往生;应信依佛愿力之不思议,使不能往生之人,亦得往生,命若终者,佛必来迎。此心深信,犹如金刚,不受一切破坏;此心深信彻至临终者,十人即十人往生,百人即百人往生。”《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的大悲誓愿,即是众生称念名号,此名号之衣,即自然紧紧的拥抱著念佛人,此即经云“摄取不舍”也!也就是法然上人所说“此大愿业力附随故”。
  有些人担心临终遇到境现、情牵、阻挠、恶缘……等等,那是业报的浮现,佛在五劫的思惟中,都已包容、都已考虑及之的!念佛的众生,其往生是由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是名号之香已薰念佛人之身故。此,所以说“莫思以我行之力,我心之巧得往生”,乃全由佛愿力所成就之故也!“命若终时,佛必来迎!”此多么令人大安心大庆幸哉!盖,这是自然而然的,或许吾人尚“不知而得”,“不求而得”,但,佛是在于履行他的承诺,在执行他的誓愿。所以我们不必期待!不必犹豫!不必怀疑!如果我们在内心的深处,尚有一丝丝不敢承担;尚有一丝丝地期待来迎,就是对于“自然而然”的事有了疑虑,反而是疑惑佛智了!所以说“此心深信,犹如金刚,不受一切破坏;此心彻至临终者,十人即十人往生,百人即百人往生”此等深信心者,乃真实信心之念佛人。  
  (下)
  记得家母在世时,有一次她问我称念“阿弥陀佛”和“南无阿弥陀佛”有何不同?因为有人教她称念四字名号,这样一天可以多念几次佛;而她已习惯称念六字名号,改称四字名号,觉得很不顺口又不自然。
  我向家母比喻:假定我还是一个小学或初一的学生,当放学回到家,看到母亲您,向您叫著“妈妈!妈妈!”这就像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回到家,看到您,连书包也没放下,一面跑一面叫著“妈妈!妈妈!”,跑过去抱住您,这就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母亲听了,表示已能体会其意义了。我接著又说,如果我回家看到隔壁的二伯母,您想我会不会一面叫伯母,一面跑去拥抱她呢?母亲笑著说“我看不会吧?”那,如果我去舅父家,看到舅父母对我们恩情很重,我会不会也一面叫舅母,一面跑去拥抱她呢?母亲想了一下说“我想也不会吧?”
  我说是的!我不可能跑去拥抱二伯母及舅母,但我怎会跑去抱母亲您呢?为您生育我、疼爱我、照顾我,这份亲情无可取代。我再说,那我在回家的路上,是不是一面走一面想好:回到家时,看到您,必须把书包不要放下,并且一面跑一面叫您,去拥抱您,这样预先就设计好的呢?母亲笑说“不会这样啦!这是天生自然的!”
  我说对的!这是出于亲情,天生自然而发出的行为,不是故意造作的。但是,这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您,所以我才会自然而然会去拥抱您;也就是我之所以会这么做,并不是由我自己发出的,是从母亲您那里发出来的!并不是我之所能!这个会自然发出去迎向您、拥抱您,就是“南无”之意义;也就是我们会能“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南无”并不是我们会能“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南无”并不是我们自己之所能,而是由阿弥陀佛回施而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种心情。
  这种心情一领解体会之后,心的基础即完全不同了,此时称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什么分别了。一念或多念也没有什么分别了,然而多念是“神往不由唱佛名”哩!
  日前有一位老同事也是莲友来访,他表示深信念佛成佛往生净土,深信阿弥陀佛,深信西方极乐世界,也愿往生净土而精进念佛。我问他,您经常都这样深信、切愿、力行吧?他说是的。我再问,那您是有坚强的意志,用坚定的信念,经常在鼓励自己喽?他说是的!
  我再问他,您下班回到家里,是不是把鞋子脱掉,然后轻松自在的吃饭、看电视、报纸呢?他说是的!我说,那您在心里头有没有提醒您自己“我已下班了!我已回到家了!”?他说这不必提醒嘛!自自然然的事嘛!我说是的!回到家里了,就不必提醒自己已回到家。刚才您用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在表达深信、切愿、力行,这当然非常可贵与值得称赞;但,请您深心想一下,细心的思惟:也就是反过来想:您为什么必须这样用意志力在支持信心呢?在维持信心呢?是不是内心还虚虚的?他愣了一下说“这是信心还不够!”
  我说对了!极乐世界是佛成就的,名号也是佛成就的,是佛的正觉果体是真如,为的就是要救度众生,包括您我,现在十劫前成佛时就通通完成了!免费的,无条件的要送给我们!这是绝对的救度,无尽的慈爱!当您确实已在自己的家中了,您还必须用有气魄的话说“我已在家中了!”,还必须用意志力支持信心说“我已在家中了!”吗?之所以会用气魄、意志力支持,就是内心还没有柔软,还没有真正的信心!自己真正到了家中,是自自然然的脱下鞋子,随意坐、随意行,坐和行都不必有“心意”,不必“用心”的。这极乐家乡就已是您的家,您就赤脚便上嘛!
  他身体一仰,背部靠著椅子,高兴的说“对啊!南无阿弥陀佛”。我也很高兴的说,对了!对了!念佛的心情就是如此!您念出这名佛号时,这个心情有包括“信愿行”吗?他连连答道:有的!有的!我一面说恭喜!恭喜!一面把手伸出来,他紧紧握著我的手。我说,这就是“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我们的往生就是在此当下刹那即得了!也就是我心和佛心的真如名号相契相合!您说这是难呢?易呢?说难,甚难;说易,甚易,对不对?他点头高兴的笑了!
  《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其有得闻彼佛(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闻”并不只是“听到”而已,而是与名号所具的意义与大悲心共鸣。以这位莲友为例,难道他只是“听到”名号而已吗?信心与名号同在一起,我们对于名号对我等无比疼爱、绝对救度、无尽包容与安慰,真能心领意会的流露出来,这才是“闻”的意义。我之能闻,不是自发的,而是被真如名号推动的。
  元照律师在《弥陀经疏》说“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界甚难信也!”。《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众生”当然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也就是恶鬼、狮虎、猫狗、鸡鸭、老鼠、蟑螂的往生极乐净土,“皆是”阿毗跋致(不退转菩萨)。然则,他们也都是念佛到“理一心”“事一心”的一心不乱吗?或都是修善戒恶吗?否则怎能够通通都是(皆是)阿毗跋致呢?无他,因为众生的往生都受之于阿弥陀佛所成就之故,慈悲平等,功德平等,真如一体,所以才能“皆是”。这是超越一切众生之心量所能思议,唯佛与佛所能知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