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般若经》,具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是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经典。

  此经总有十六会,其最早形成的似是八千颂般若,即相当于此经第四会的《小品般若》。其梵本于后汉灵帝光和初(178)由天竺沙门竺佛朔赍来中国,次年与月支沙门支娄迦谶在洛阳共译成十卷,名《般若道行品经》,通称《道行般若经》。此为《大般若经》别行本传入中国的开始。随后三国时代吴支谦又将此本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康僧会又别译成《吴品经》五卷(今佚)。另有魏地沙门朱士行,以佛朔等所译《道行般若》文义扞格、译理不尽,遂西行至于阗求得梵书《二万五千颂般若》九十章(品),遣其弟子送归洛阳,由于阗沙门无罗叉于晋元康元年(291)在仓垣(今河南陈留县境)译成二十卷,名《放光般若经》,即相当于《大般若经》第二会的所谓《大品般若》。同时敦煌沙门竺法护也从西域得到此《大品般若》的另一个梵本,译成《光赞经》十卷。东晋名僧支遁曾以此大小二品对比,并称此外还有未传入晋地的六十万言的大本《般若》(《大小品对比要抄序》),是为当时汉地学者对于般若部类的初步了解。其后姚秦鸠摩罗什在长安重译出大、小品及新译《金刚》等部般若,其弟子僧叡《小品经序》中即说《般若经》的梵本有十万偈、大品、小品、六百偈本四种。随着《濡首般若》(宋翔公译)、《文殊般若》(梁曼陀罗译)、《胜天王般若》(陈月婆首那译)等陆续译出,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仙论》中,更总说有八部般若,即十万偈、二万五千偈、一万八千偈、八千偈、四千偈、二千五百偈、六百偈、三百偈本八种。陈真谛、隋智顗、吉藏等皆同此说(但各本所配列的汉译经名,诸师所说各有不同)。显示这时对于般若部党之说已续有扩展。及至唐玄奘于龙朔三年(663)在坊州玉华宫寺译成全部《大般若经》十六会,共六百卷,不仅全译出来传说的八部《般若》,而且还译出前所未闻的好几部《般若》,大大超越了当时佛教界有关般若部类的知见范围,而使学人震惊于这部大经文义的广博。因而此经实为诸部《般若》总集大成的经典。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所说:当时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因请玄奘加以全译。奘以唐京事务烦多,《般若》部帙巨大,须要在僻静的地方专志宣译。便请得唐朝廷许可,于显庆四年(659)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从翌年春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此经,时诸大德以经文广大,曾请仿照罗什的译例,删去繁重;玄奘心有未安,为求周详,悉依梵本,不加省略;并于翻译时,参照所赍来的三种梵本,文有疑误,即详加校定,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在场笔受。玄奘译时每虑无常,经常勉励诸人努力加勤,莫辞劳苦。至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成为六百卷,分十六会。其中前代已有译本而由奘加以重译或改译的有六会,即第二会旧有西晋无罗叉译二十卷本《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二十卷本《光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二十七卷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种,而重译为七十八卷。第四会旧有后汉支娄迦谶译十卷本《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六卷本《大明度经》,苻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本《摩诃般若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十卷本《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十八卷。第六会旧有陈月婆首那译七卷本《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一种,而改译为八卷。第七会旧有梁曼陀罗仙译二卷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僧伽婆罗译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二种,而重译为二卷。第八会旧有宋翔公译二卷本《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一种,而重译为一卷。第九会旧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一卷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菩提流支译一卷本(同经)、陈真谛译一卷本(同经)、隋笈多译一卷本《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一卷。又前代未有译本而由奘初译出的有十会,即初会四百卷、第三会五十九卷、第五会十卷、第十会一卷、第十一至十六会二十二卷,合共初译达四百九十二卷。特别是其中第一会梵本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的译出(见《法苑珠林》卷一百),满足了此土学人由于从来的传说中屡屡提出大部《般若》有十万偈颂(见《大智度论》卷一百、《金刚仙论》卷一、僧叡《小品经序》、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隋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吉藏《大品经义疏》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所载崛多三藏的传说等)的想望,因而此经的译出对于素重般若的中土大乘佛教具有甚大的意义。

  此经在藏文译典中,未有象汉译本那样汇合诸会《般若》为一整部的译本,而只有各会各别的传译。现存藏译本有失译的《十万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初会),失译(或智军译)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二会),失译(或智军译)的《一万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三会),释迦军、智成、法性戒共译的《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四会),失译的《七百颂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七会),戒帝觉与智军共译的《金刚能断般若经》(相当于汉译本第九会),失译的《百五十颂理趣般若》(相当于汉译本第十会),胜友与智军共译的《五波罗蜜经》(相当于汉译本第十一至十五会),戒帝觉、胜友、智军共译的《善勇猛问说般若经》(相当于汉译本第十六会)等。

  关于此经的梵本,现存有初会《十万颂般若》(1902·部分刊出),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1934·部分刊出),第四会《八千颂般若》(1888),第七会《曼殊室利分》(1923),第十会《般若理趣分》第九会《能断金刚分》(1894),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1923)等。

  此经的内容分十六会,前五会义同文异,均为所显《般若》教义的全面叙述。其中初会四百卷文义最为详广,二会以下,顺次简略。

  初会分七十九品。

  一、《缘起品》,述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放光照十方佛土,一切世界上首菩萨各以金色莲花来献,佛散花遍诸佛界,花台化佛说大般若,大众欢喜,叹未曾有。

  二、《学观品》,佛知大众都来集会,对舍利子说般若波罗蜜的学、修,谓当圆满三十其品、三解脱门乃至大慈悲喜捨等无量佛法,以无所得为方便,而无住无著。世出世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皆不可得。如是菩萨智慧超胜二乘,为真福田。

  三、《相应品》,又为舍利子说菩萨和一切法空相应,及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不着一切法有、空等、也不见有诸法和空相应等,如是菩萨不见有所修般若。

  四、《转生品》,说安住般若的菩萨转生处所等。无量大苾芻众闻已发心受记,又有无量有情发愿往生十方净土,也得受记。

  五、《赞胜德品》,述舍利子等同赞菩萨般若,佛加以印可。

  六、《观舌相品》,述佛现广长舌相,放光照十方世界,十方菩萨和诸天来供养佛,无量有情得到受记。

  七、《教诫教授品》,佛令善现为诸菩萨说般若的相应法。佛又为说菩萨、般若但是假名,不可得故;菩萨于一切法住无分别,能修六度等。又不着色等,乃至不着方便善巧,能着、所着、着处、着时皆不可得等。又就菩萨、般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见等义和善现相问答、印证。八、《劝学品》,善现向佛及舍利子说菩萨为成满六度、编知及修、得一切佛法,当学般若等。

  九、《无住品》,说于诸法无所住,也非不住,诸法因缘假合,皆不可说,应以性空观一切法,于诸法无所取,而能成办一切事业。

  十、《般若行相品》,说菩萨于修行般若,观察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由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故。又般若及一切法离相,亦离自性,无所取,名于一切无所取着,三摩地,无得无为,名毕竟净。

  十一、《譬喻品》,说一切法即幻,及善友摄受,以无所得为方便而勤修诸善等。

  十二、《菩萨品》,佛又为解说菩萨的句子、及善、非善、有记、无记等,并说菩萨于如是自相空法不应执着,应以无二为方便,觉一切法。

  十三、《摩诃萨品》,广说摩诃萨义,舍利子、善现、满慈子也各说摩诃萨义。

  十四、《大乘铠品》,说菩萨擐六度、十二禅、三十七品、二十空等大乘之铠,遍照诸界令息诸苦,奉持佛法,而实皆如幻,作者不可得故。善现又述所领解义,并答满慈子说一切法性无所有乃至性无净,应勤修学一切无缚无解法门,乃至如是成熟菩提、严净佛土。

  十五、《辨大乘品》,佛更为善现解说六度二十空等大乘相,及发趣大乘的十地的行业,观一切法无所有,以无所得为方便,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乐有情至无尽际等。十六、《赞大乘品》,广赞菩萨所住的大乘相,超胜一切世间。

  十七、《随顺品》,明大乘和般若无二无别义。

  十八、《无所得品》,善现说菩萨、般若都毕竟不生,无所有、不可得,菩萨但有假名,诸法也无自性,离毕竟不生,也无菩萨能行菩提等。更为舍利子广加解说。

  十九、《观行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般若,观诸法时,无受、无取、无执、无着;又诸法性空,不生不灭、非二非不二等。又为舍利子广释菩萨、摩诃萨、般若、观诸法、及诸法不生、不灭、不二等义。

  二十、《无生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般若,观我、人、诸法乃至如来法无生,毕竟净故,并为舍利子广解其义。

  二一、《净道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六度,须净诸法乃至净菩提道;又六度由有所得和无所得为方便而有世间,有出世间;般若为一切善法母,普能出生、摄受一切善法;菩萨闻般若心无疑惑,常不捨离一切有情大悲作意:此种作意无自性故空无觉知等。佛加以赞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动,无量天人得忍发心。

  二二、《天帝品》,述诸天来会,善现为帝释说菩萨般若:发菩提心、离声闻地、以应一切智智心、用无所得为方便的思惟、观、修,虽观诸法而都无所见。又为舍利子说菩萨虽住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等。

  二三、《诸天子品》,善现又为未理解所说的诸天子说般若离语言文字,应住无说无听无解的甚深般若修学不捨,乃至欲为如幻梦有情说如幻梦法,幻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槃无二无别。

  二四、《受教品》,更为舍利子说甚深般若在住不退地菩萨和已见谛的声闻等人能信受。般若教中广说三乘法,于我、法等以无所得为方便,由内、外空故乃至无自性空故等义。

  二五、《散花品》,述诸天闻法化花散供佛,善现和帝释论说花不生、诸法不生、乃至无上乘亦不生等义。

  二六、《学般若品》,又为帝释说菩萨知诸法但是假名而不离法性,如是学般若时不于色等学、不于空学、不见若生若灭等而学般若,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等。

  二七、《求般若品》,说菩萨求般若当以如来为依处,亦非依处,但随顺世俗说为依处,非如来、真如、法性等可得,亦非如来与真如、法性等相应不相应,般若不应于一切法求、不应离一切法求等。

  二八、《叹众德品》,称叹菩萨般若是大波罗蜜与无量、无边波罗蜜。

  二九、《摄受品》,诸天闻说称善,佛也加以赞印,说菩萨以无所得为方便修学一切法,不离一切佛法。又述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流布般若的功能、及般若能摄受一切善法、能灭诸恶。帝释又赞般若调伏菩萨令不高心,行六度时以无所得为方便,能令回向一切智智。佛更为说般若是一切咒王,于我及法虽无有所得,而能使自他得大饶益等。

  三十、《校量功德品》,分别校量般若的功德。以般若故有一切胜因胜果及菩萨,菩萨所有方便善巧皆以般若增长,依此成就一切功德胜利。时外道恶魔欲来寻求佛的过失,帝释念诵般若使魔外退却。佛又为庆喜说般若于一切法为尊为导,以无二无生无所得为方便修习六度等回向一切智智。并说般若及般若供养乃至流布等功德,及较量书写施他等种种功德,而劝以无所得慧和巧妙文义宣说六度,并分别有所得相似般若和无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区别。更广为较量功德而劝修学菩萨般若等。

  三一、《随喜回向品》,弥勒与善现论说菩萨随喜有情的福业,回向菩提,以无得为方便,超胜异生、二乘,于所缘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发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善现又承弥勒的意旨,为帝释说新学菩萨修善根回向,与随喜行诸福业等的无得无相方便。弥勒又和善现问答菩萨不取相而能随喜回向等事。  佛加以赞印,更为善现说菩萨无倒的随喜回向。

  三二、《赞般若品》,舍利子广赞般若,佛为说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现。舍利子更为帝释说般若殊胜,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佛更为舍利子说菩萨应引发般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故。

  更为善现说菩萨信般若则不信色等诸法,观一切法不可得故。善现领解,因说菩萨般若名大波罗蜜等。

  三三、《谤般若品》,佛又为舍利子说信解般若的人是从十方如来的法会来生、久发菩提心、常修六度的。又为善现说般若无能闻见者,也无所闻见。并说有菩萨初发心即能修学甚深般若,有菩萨不敬般若、造作恶业,堕三恶道,及愚痴人毁谤般若有四因缘等。

  三四、《难信解品》,又为说不勤精进、未种善根、具不善根为恶知识所摄受的人,于甚深般若难信难解。由于诸法非解非缚,以无所有性为自性、诸法清净与果清净、般若清净、一切智清净乃至见清净无二无别无坏无断、无不净不相应等。

  三五、《赞清净品》,又为舍利子说如是清净的甚深意义,清净般若于一切法无所执受等。

  又为善现广说一切毕竟净义。

  三六、《著不著相品》,又为说菩萨以有所得为方便的不能证得实相般若,以无所得为方便的得证实相般若。善现又为舍利子及帝释分别执着不执着相等,佛加以印可,更说其微细相,显示般若甚深无性无作不可得等。善现又说般若修行甚难,如修虚空都无所有、无可施设等。又为帝释说护持般若人如护虚空,菩萨修行般若虽知诸法如幻而亦不执为幻等。

  三七、《说般若相品》,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天由佛的神力各见千佛宣说般若,各见请说的上首善现,问难的上首帝释。佛又为善现说弥勒等当来诸佛宣说般若的行相,当证当说诸法毕竟净等。善现又述读诵,演说般若的功德。

  时诸天散华,佛又为解说般若转法轮义。

  三八、《波罗蜜多品》,善现更广赞般若波罗蜜多的大、无边等,佛一一加以印证。

  三九、《难闻功德品》,这时帝释心念般若殊胜难闻,舍利子也说闻已信解不信解由于夙因,佛为帝释宣说一切智智皆从般若生故,菩萨应学般若。又菩萨修行般若。于五蕴乃至诸佛无上菩提等法不住不习、亦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所住习诸法不可得等。又为舍利子说般若甚深无量。舍利子也说闻是般若信受修行,当是善根成熟,不久当受菩提记,如行旷野已近王都等,佛加以赞可。并为说菩萨的四摄,及离我法等见着修行般若、速得圆满等。

  又般若是大宝聚、清净聚,受持读诵书写宣说般若的功德,乃至佛灭度后般若当盛行于东南、渐传至东北方等。

  四十、《魔事品》,佛为善现具说修行般若时的魔事留难等。

  四一、《佛母品》,佛为善现说佛护念般若,如子护母,般若能示世间诸法实相,为诸佛母;般若虽能生诸佛、示世间相,而无所生、亦无所示,复能为诸佛示世间空相乃至无相,无愿相等。

  四二、《不思议等品》,善现又说甚深般若为大事故而现于世。为不可思议事、乃至无等等事而现于世,佛加以印可,并说诸法乃至诸佛无上菩提也不可思议乃至无等等,会中四众各得法益,菩萨得忍受记。

  四三、《办事品》,佛为善现说般若能成办六度二十空等,佛以三乘法付嘱般若,般若于五蕴乃至无上菩提无所取著、出现世间、能成办一切事业,菩萨亦于诸法无所取著等。诸天并赞菩萨般若所成就忍。

  四四、《众喻品》,佛更为说信解修习般若的菩萨所从来处。菩萨若不摄受般若和方便善巧,从初发心,住我我所执修行施等,堕二乘地;若从初发心离我我所执修行施等,便能摄受一切善法、不堕二乘,疾证菩提。

  四五、《真善友品》,佛更为说初业菩萨应先亲近真善知识,修行善法,普施有情,回向无上菩提,勿于诸法而生贪爱,自性空故。又菩萨虽知一切法空,而为世间令得义利、安乐等故发趣菩提。

  四六、《趣智品》,佛又为说于般若生信解的菩萨的性、相、状、貌、所趣、并所抔的甲胄等。善现又述般若甚深无能修、所修、修处等,于此甚深义中无少法实法可得,如修虚空乃至修除遣,佛加以印可。又说于般若等不生执著是不退菩萨,不为贪瞋痴慢等杂染心所牵引,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等。

  四七、《真如品》,时诸天散华礼佛赞叹般若,并说般若经中说一切法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法即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佛加以印可,并说甚深般若即佛所证无上菩提,无能证、所证、证处、证时、非世间一切所能比度。菩萨若起我我所执,为摄取五蕴乃至一切佛法,或为弃捨诸法而行,即不能修六度证二十空等。善现又说随顺般若乃至三智等一切法,以无碍为相,一切法真如平等无二。善现更说一切法都无所有,诸随生者或所随生及随生处皆不可得,舍利子也说五蕴乃至真如亦不可得,佛皆加以印可。会中苾芻、苾芻尼、菩萨多得法益,有六万菩萨成阿罗汉。佛为舍利子说菩萨取声闻果,由于远离般若及方便善巧力的因缘,并说菩萨不应取相,不见有少法可得,以无得为方便修六度住二十空等。又为诸天说现觉一切法相证得菩提,而都不得胜义法相的能证、所证、证处、证时等可说,以一切毕竟空故。又善现、舍利子各述所解,佛均加以赞印。

  四八、《菩萨住品》,善现又说菩萨欲得菩提,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起大慈等心乃至空、无相、无愿心,自他共离十恶、修一切善,则于五蕴乃至一切佛法住无障碍等。四九、《不退转品》,佛为善现说不退转菩萨以无得为方便,如实知异生、二乘、菩萨、佛地诸法真如无二无别,并为说不退转菩萨的行相等。

  五十、《巧方便品》,佛又为说不退菩萨依深般若相应理趣、如应而住、如应而学,摄取广大无数功德,共诸有情,回向菩提;由此回向巧方便力,证得无上菩提等。

  五一、《愿行品》,说菩萨修行施等,见有情苦,作愿勤修六度等相。

  五二、《殑伽天品》,述会中有一殑伽天女,发愿修行六度成佛后也宣说般若,并散花供佛,蒙佛授记。

  五三、《善学品》,佛为善现说行深般若的菩萨修习证入空等三三摩地等行相。又菩萨观法空时,为学而观,不为证而观,不退六度二十空等,不证漏尽、不住于空,并广说不退转相及魔娑乱相、傲慢的过患、真远离行、真胜善友、菩萨应修的一切法相等。及般若以虚空为相、无相为相乃至性空为相、远离为相等。又一切法空,由诸有情有我我所执而流转生死,既有杂染亦有清净。并广说般若相应作意的功德等。

  五四、《断分别品》,说菩萨不离般若及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因皆自性空、远离、无增、无减等。又非即般若或离般若能行般若,乃至非即诸法离诸法能行般若,并就诸法空虚、不实、即、离等义广作问答。并及菩萨成无生忍、得不退地、证得菩提等问题。

  五五、《巧便学品》,帝释说于般若自修、教他至于菩提不杂余心心所的功德成就,佛加以印可。又为阿难分别恶魔娑乱的有无、乃至菩萨和菩萨间的共住。更为善现说菩萨学义、及一切法本性清净,菩萨于中修学般若,离诸杂染复得清净,并以善巧方便令诸有情证此清净,不起悭贪执取心等。

  五六、《愿喻品》,时帝释心念菩萨般若殊胜,佛又为说随喜的福不可数量。又为善现说般若等法毕竟离,菩萨依止它能得无上菩提。善现又说菩萨所证的法义、能证的般若、证法、证者、证处、证时都不可得,如虚空、幻士等于一切法无分别。又为舍利子说一切法本无分别,但因有情颠倒造业感异熟果而有五趣差别及三乘圣位,菩萨应行如是无分别相的般若,得证无分别相所求的菩提。

  五七、《坚等赞品》,善现又为舍利子说行般若为行无坚实法,也不见有无坚实和坚实可得。时诸天子心念菩萨知诸法及有情皆不可得,而发心擐功德铠,度令究竟涅槃、心不沉没,甚为希有。善现又说菩萨行深般若心不沉没的因缘。佛说如是菩萨为释梵乃至十方佛所护念,当令一切功德圆满,乃至证得一切智智。并说诸法实性不可得,菩萨观一切法空,如佛所化,安住真如精进修学、疾证菩提等。

  五八、《嘱累品》,帝释赞善现所说般若殊胜,诸天散花,六千苾芻得菩提记,佛以般若付嘱庆喜,并为说般若行的要义。及般若于诸法中最胜,等如虚空无量无边无尽。佛又出广长舌相,显示所说不虚,并说受持般若陀罗尼,即为总持一切佛法。

  五九、《无尽品》,佛为善现宣说般若及一切法如虚空无尽,观十二缘起等,远离二边,不见有法生、灭、有我、有情、常、无常乃至远离、不远离等,以无所得为方便,如是修行般若,魔不能娆等。

  六十、《相引摄品》,佛为善现广说六波罗蜜多互相引摄,乃至安住般若,引摄布施诸度等。

  六一、《多问不二品》,善现与佛广泛问答菩萨久已发心,善根无不圆满;而般若照余五度,最居先导;菩萨依诸法自性空,而为有情修行六度;又依世俗言说般若最胜,而实无胜劣差别。又般若于诸善法无有取舍,菩萨以般若无执着、无安住为方便,遍摄受善法,引发殊胜功德,为诸有情回向菩提,乃至证得一切智智。又应勤学般若与略广六度相应法,如实了知五蕴乃至无上菩提实际相法界相略广相等。如是等法门,利根乃至不定根人能入,由此能证六度、二十空等。应当于般若无间地行、引、修,不其余作意;般若及一切法不可施设,佛依世俗方便说法,假说诸法法性,以三乘法度脱有情,及三智与三乘道与涅槃的性相差别,菩萨修行般若及般若的名义和甚深义趣等。

  六二、《实说品》,说菩萨虽不见有有情佛果,而为除有情我执颠倒、修满六度、证得菩提。一切法、有情、佛、菩萨真如皆无异,菩萨圆满修学真如,故名如来。又初心菩萨应思惟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乃至以无相为相,而常精勤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以行般若为最胜方便,观一切法非无非有,世俗、胜义、也非有异,为愍有情分别诸法,令知非实有。

  六三、《巧方便品》,说于五蕴乃至无为界空行菩萨行,于诸法中不作二相。又菩萨行深般若时,于诸法不为益、损、生、灭、染、净,广说善巧方便,修行六度及一切善法等。

  六四、《遍学道品》,佛又为善现说菩萨于五蕴乃至无上菩提的无性自性无所动,离诸戏论,用菩萨道入正性离生,起一切净道相智,以三十七品乃至三智、三乘道及因果安立有情,修此无相不著二边等义。

  六五、《三渐次品》,说菩萨行深般若,不住有无等想,无性即菩萨现观;又如来昔修菩萨道时,无倒修行六度,入四静虑,而无执着、无得、无分别。又于无性为自性法中,有渐次业、渐次学、渐次行,为趣菩提度有情等。

  六六、《无相无得品》,说一切法无性故无得、无差别;为令有所得者离染着故,方便说有六度等差别相。菩萨修般若时,一心具摄一切佛法,以离相无漏心修行六度,圆满一切佛法。

  六七、《无杂法义品》,说菩萨安住如梦响等无性无相的诸法中修行六度、圆满佛法。

  六八、《诸功德相品》,说菩萨住毕竟无际二空,修行般若,而方便善巧拨济有情,令修六度等一切佛法,令住三乘。又一切有情一切法和此等施设皆不可得,即由于内空乃至无自性空等都无所得,而能安立有情,住所应住,令解脱妄想颠倒执着,依世俗谛安立黑法白法、因果差别,于一切处皆得无碍等。

  六九、《诸法平等品》,说菩萨善达诸法实相,于法性都无分别,知诸法如幻化,而安立有情于无漏法;当学般若,亦学静虑,以方便善巧为诸有情施设名相等。

  七十、《不可动品》,说菩萨安立有情于实际中,令离颠倒,谓诸法性空,而亦不坏色等,无二无相,也无分别;于一切法及诸有情住本性空,而修诸功德令证菩提,这是依世俗说,不依胜义等。

  七一、《成熟有情品》,说菩萨方便善巧修行六度,安住内空等,而为有情说法令得三乘。

  并广说布施、净戒及余大菩提道等。

  七二、《严净佛土品》,说六度、三十七品、二十空等总一切法皆菩萨道。知诸法性空而常学无倦,及常清净自他三业粗重,严净佛土,令所化有情往生彼土、成就菩提等。

  七三、《净土方便品》,说菩萨住佛乘正定聚,但为利乐有情愿生恶趣。又由观空方便善巧引发神通自在、成熟有情、严净佛土等。

  七四、《无性自性品》,说菩萨法即是佛法,由般若证四谛平等性,即是涅槃,如实见一切法空,能入菩萨正性离生等。

  七五、《胜义瑜伽品》,说一切法平等性是清净法,是依世俗说,胜义谛中无分别无戏论,菩萨于一切法不取为有为无,知皆如梦等。佛于无相中方便善巧,建立佛法差别,而于平等法性都无所动。

  七六、《无动法性品》,说菩萨不动于法性空,而令有情离妄想颠倒,住无为界,脱生死苦。又一切法皆如化,即自性空,无生无灭无一非化等。

  七七、《常啼菩萨品》,说初业菩萨当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的方轨,欲求般若当如常啼菩萨不惜卖血、髓、心,欲从法涌菩萨求受般若的故事。

  七八、《法涌菩萨品》,继说法涌为常啼演说般若法义,乃至常啼以血洒地供养、获得法益等。

  七九、《结劝品》,佛告善现,结劝菩萨应学习闻思读诵书写流布般若,更以此法付嘱庆喜。

  以上初会七十九品、四百卷,实为全经的主流。次则第二会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内容大同于初会,而品名的开合稍有差别,文字亦比初会简略,且无有最后的常啼、法涌、结劝三品。第三会三十一品、五十九卷,第四会二十九品、十八卷,第五会二十四品、十卷,文义逐会简短,但内容大同。今将二、三、四、五各会和初会各品内容对比如下:

五会内容对比表,点击阅读

  以上第二至第五的四会的内容,参照初会的叙述可知。

  第六会有十七品,八卷。述佛在鹫峰山,为最胜天王说菩萨修学般若,能通十波罗蜜一切佛法,及说般若的相,菩萨学深般若能通达法界,行深般若、修四念住,能证如来法性,具诸功德。并为光德菩萨示现净土。为最胜说法性平等义,并为他授记。

  最胜为舍利子说菩萨示现苦行等相,为善思菩萨说虽授记而实无所得。佛又为最胜说过去燃灯佛求法得忍的故事,为曼殊室利说最胜天王的宿因。最胜又为善思说佛所化身及所说法无起、尽、生、灭。曼殊室利和寂静慧菩萨说陀罗尼,佛说寂静慧过去的本事,为曼殊室利说受持功德、毁谤过患,又说菩萨化他,自行二种般若等。

  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二卷。

  述佛在誓多林给孤独园和曼殊室利、舍利子等问答演说观佛即真如相,无生、灭、去、来、染、净、二、不二等,无见、无取、无得,于诸有情及涅槃界非二非不二相俱不可得,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乃至涅槃无差别相,及修甚深般若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事。

  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述佛在誓多林给孤独园,妙吉祥菩萨将入城乞食,与龙吉祥、无能胜菩萨答问甚深般若,观一切非实,皆如谷响等。龙吉祥、善现、舍利子先后闻法入海喻定、灭定等三昧,乃至施食的近事女也受化得果,显示般若的胜德等。

  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一卷。述佛在誓多林给孤独园,为善现说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我、人、众生、寿者相行施、戒等波罗蜜,无住、无得、离一切相,欲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可得,一切法如幻、露、泡、梦等。

  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一卷。述佛在他化自在天宫,为金刚手菩萨等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即菩萨句义,总四十一门清净句义。又为宣说寂静法性理趣现等觉门,乃至最胜第一甚深理趣无上法门。广说菩萨般若理趣境行果德等。

  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述佛在给孤独园,舍利子承佛意旨为诸菩萨广说布施波罗蜜多,应缘一切智智以大悲心为上首而行施,即能摄受一切智智、得证无上菩提。更为满慈子喻说菩萨、声闻行施的胜劣,并广说有巧方便行施,及随喜回向所引善根,常于有情作大饶益。应起决定的施心及无染布施,不起二乘相应作意。佛又为满慈子说一切法非实有、无舍、无得、无所损益等义。

  舍利子又为满慈子说应观一切法性空寂,一切智智具胜功德,以财、法施诸有情,随顺菩提,广作饶益等。

  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

  述佛在给孤独园,舍利子承佛意旨,为满慈子演说菩萨持戒犯戒的相,以住二乘作意名菩萨犯戒,又见有少法名为作者,名犯戒菩萨,随修六度皆以大悲为首,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名具戒菩萨。并称叹心无分限普度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的菩萨。应对其他菩萨乃至一切有情供养恭敬,了达一切法空无实,于六度乃至三智无味著等。

  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

  述佛在给孤独园,满慈子承佛意旨,为舍利子演说菩萨忍和声闻忍的差别,及菩萨修行般若,观身心如虚空,于境无分别,堪修安忍。又观蕴处界常无常等为行他行处,以平等心修行六度一切智智相作意为行自行处等。

  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

  述佛在给孤独园,为满慈子分别精进和懈怠的相状,菩萨从初发心,身心为他作饶益事,常应精进修六度等。

  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述佛在给孤独园,为舍利子演说菩萨方便入四禅,四定而不味著,观一切法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又为满慈子说安住静虑、摄受般若、精进、忍、戒、施等相,更为舍利子说三界静虑顺逆次第等。

  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

  述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为善勇猛菩萨广说般若的修行、圆满、安住等事。显示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依,与一切法非离非合,非相应非不相应,非一切法摄,也非离一切法,如梦幻焰影等。又为舍利子说于一切境皆无住著,以无边法为所行境,当精进行,自他俱利,是为菩萨般若行等。又为善勇猛说菩萨修行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行,遍知一切所缘而行,遣除一切所缘而行,又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故无可修,也无可遣,于一切法无取、执、住、着,当得成就功德智慧大威神力降伏魔等。

  此经文义浩瀚,论辩层垒,波澜壮阔,极尽佛教文艺的壮观,在汉译佛典中,可称为最巨大的文学作品。

  经中广说境行果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我所,以无所得为方便,劝修一切善法道品,而示以毕竟空净,无住无著,于此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是为大乘佛法的共通教义。

  此经的特色,即在完全以大乘的面貌出现,直说大乘与般若,其性无二。并说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 说大乘即说般若,说般若即说大乘,如是二法,一体无异(初会第十七《随顺品》)。

  经中并明白指出:般若能与一切善法为母(初会第二十一《净道品》)。一切佛法无不摄入般若(初会第十七《随顺品》)。

  般若能生诸佛,是诸佛母(初会第四十一《佛母品》)。般若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名如来母,能生如来(二会第四十七《示相品》)。这就是后世以般若称为佛母的渊源。而实际上此经所显示的空、无相义,实为华严、方等、宝积、大集、法华、涅槃诸部大乘的共通思想和主要教义。汉译各代大藏经中,均特重此经以编列于一切经的首位,即因于此。

  特别是此经所显大乘义中,有许多不共二乘的思想:

  一、一切法本性清净思想。如说:"诸法本来自性清净,菩萨于一切法本性净中,精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通达无没无滞,远离一切烦恼染着,故说菩萨复得清净。复次,虽一切法本性清净,而诸异生不知见觉,是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令诸有情证一切法本性清净"(初会第五十五《巧便学品》)。

  二、住无所住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虽住般若波罗蜜多,而同于如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初会第二十二天帝品)。又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住无分别,能修六度、住二十空乃至三智等,不见菩萨及菩萨名,不见般若及般若名,不著一切染净诸法,也不离诸缘所生法等(初会第七《教诫教授品》)。

  三、为利大众愿生恶趣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虽成就一切白净无漏法,而为利乐诸有情故,方便善巧受恶趣身,如应成熟诸有情类"(初会第七十三《净土方便品》)。又"菩萨摩诃萨宁以自身具受生死无边大苦,而不爱著声闻独觉自利众善"(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

  四、宁起三毒远离二乘思想。如说:"二乘作意,违害无上正等菩提,……欣乐涅槃,背厌生死,菩萨于彼应远离之。……贪嗔痴等相应之心,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谓菩萨众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依之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令得圆满"(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

  五、严净佛土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发弘誓愿精勤勇猛,自修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亦劝他修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修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劝他修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由此行愿,便能严净所求佛土。……菩萨摩诃萨各于所求严净佛土,证得无上正等觉时,所化有情亦生彼土,共受净土大乘法乐"(初会第其十二《严净佛土品》)。

  经中并说:"一切声闻独觉所有智慧,比行般若波罗蜜多一菩萨摩诃萨于一日中所修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初会第二学观品)。甚至宣说:"菩萨若起二乘相应作意,便违菩萨本所希求一切智智。……如是菩萨住菩萨心,不为二乘、恶魔胜伏,而能胜伏二乘、恶魔,如瑜伽师于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胜伏"(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思想和当时盛行的声闻学说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大乘非佛说"的论调,在这时声闻界或已产生,如此经说:"设有恶魔,或魔使者,诈现佛像语菩萨言:汝所受持大乘经典非佛所说,亦非如来弟子所说,是诸恶魔或诸外道为诳惑汝作如是说,汝今不应受持读诵。是菩萨摩诃萨闻彼语已作是念言:此定恶魔或魔眷属,令我厌捨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说大乘甚深经典非佛所说,亦非如来弟子所说"(初会第四十九《不退转品》、第二会第五十四《转不转品》)。又说:"设有恶魔作沙门像,来至其所说如是言:汝先所闻受持读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皆是邪说,应疾弃舍,勿谓为真!……非真佛语,是诸文颂者虚诳撰集。……汝等今应修尽苦道,速尽众苦得般涅槃,现在苦身尚应厌舍,况更乐受当来苦身?宜自审思,舍先所信:是诸菩萨闻彼语时,心不惊疑,但作是念:如是说者,定是恶魔"(第五会第十六《不退品》)。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声闻、菩萨二乘思想对立的状况是非常明显的。因之此经处处显示出佛法分类,只有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这就影响到中国三论宗人,即以声、菩二藏为教相的基本判释(见《三论玄义》)。

另外影响于中国佛教界的,是此经显示般若教义为“三乘通教”。如经中说:“欲学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者,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何以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广说开示三乘法故。若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多,则为遍学三乘,亦于三乘法皆得善巧”(初会第八《劝学品》)。又“般若波罗蜜多,……诸予流者于此中学得子流果,诸一来者于此中学得一来果,诸不还者于此中学得不还果,诸阿罗汉于此中学得阿罗汉果,诸独觉者于此中学得独觉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学得严净佛土、成熟菩提”(初会第二十八《叹众德品》)。这是中国天台学者以此经列为化法四教中的通教的原因。

经中又以三乘学人由此可以得到三智,谓"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多,欲成办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当以无所得为方便,如应而学"(初会第十《般若行相品》)。又"一切智者是共声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是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是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初会第六十一《多问不二品》)。"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刹那心则能具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能具摄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初会第六十六《无相无得品》)。这也是天台宗所谓"三智具在一心中得"的张本。

此经又显示出他方净土思想。如说:"菩萨摩诃萨应修如是严净佛土:谓彼土中常不闻有三种恶趣,亦不闻有诸恶见趣,亦不闻有贪瞋痴毒,亦不闻有声闻独觉,……但闻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性等声,谓随有情所乐差别,于树林等内外物中,常有微风互相冲击,发起种种微妙音声,彼音声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彼佛土中诸有情类,若昼若夜若行若立若坐若卧常闻如是说法之声。……十方如来应正等觉,皆共称赞彼彼佛名。若诸有情得闻如是所赞佛名,定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初会第七十三《净土方便品》)。这可说是中国宗教界影响最大的净土思想的渊源。

又此经泯绝语言文字,在大乘法中还开辟了另 蹊径,如经中说:"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初会第二十三《诸天子品》)。又说: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故无所说,乃至般若不可说示"(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

  这对于不立文字的中国禅宗思想所给予的影响也甚大。而此经第九会《金刚能断分》的异译本《金刚般若》,也即为禅宗五祖以下诸师传心法的正本。

  又密乘教法,也渊源于此经。如经中说:"一切陀罗尼门,名为菩萨摩诃萨菩提道"(初会第二十一《净道品》)。又说:"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修一切陀罗尼门"(初会第二十九《摄受品》)。尤其是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广显如来智印的深密理趣,及说神咒三首,开启了密宗的秘藏,并为后世般若教义摄入密教兴其机运。

  由此可见此经贯摄了大乘全面思想,为一切大乘教法之所汇集,对于偏重大乘的中国佛教各方面的影响甚大。"东国最重般若",当亦基缘于此。

  此经全文虽十六会,但其主流则为最初五会,如近人欧阳渐说:"般若十六会,初有五会,义海全潮,有统有系。……全豹窥观,应于初五。

  初虽五分,义同文异。详略文异,应为三类:初分为一类,文四百卷,是为极详;四、五为一类,但有四周而缺方便,……是为极略;二、三为一类,具叙五周而缺最后方便付嘱,然秦译(《大品般若》)详,是为酌中,最便研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此经初会文义繁重,其第二会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繁简适中,在印度古代似已以为全经的代表典籍而颇为流通。中观学派首创者龙树疏解此经而撰成《大智度论》,瑜伽学派亦相传弥勒疏释此经撰成《现观庄严论》,并为印度解述此经的代表作。其中《大智度论》汉译为百卷,主要论述此经所显实相性空无得之理,在中国汉地流传颇广。罗什译此论时先译出其中初会的解释为三十四卷,从第二品以下加以节略择译其要,不再广译,得此百卷。可见此论原文的广博。《现观庄严论》全文二百七十四颂,主要显说此经所述实践行证之道,在印度中古时代相当流行,而在我国西藏传弘更盛。其后无著、世亲均依此经第九会加以疏释,各别撰成《金刚般若经论》。陈那又依此经第四会撰成《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撮述一经的要旨,三宝尊义就其论加以疏释。此外依此经义撰制的论书,尚有龙树、提婆、佛护、清辩等的《中》、《百》、《十二门》等论,广弘般若性空的教义,至形成为大乘中观学派和它以下的支分流系。

  此经在中国,自后汉《道行般若》(小品)译出以来,三国吴支谦又加以重译,魏朱士行曾讲述《道行》,又为访取《大品般若》的梵本而西行求法,显示此经的弘传为当时汉地思想界所重视。随后又有无罗叉、竺叔兰,竺法护等相继译传,卫士度、帛法祚、支孝龙、康僧渊、支愍度、竺道潜,竺法温、支遁等传写讲述,使般若之学,弘扬渐盛。道安在襄阳时,更盛讲《放光般若》,并撰制解注文记,发扬此经的玄奥。同时的般若学者,尚有于法开、竺法汰、竺昙壹、于道邃等,形成为般若学的六家七宗的盛势。慧远亦曾从道安受学《般若》。但使此学得到真正弘通的,实始于鸠摩罗什广译《大小品》及《金刚般若》等经、《智度》、《中》、《百》等论,使《般若》的义学昌阐于时。什门诸贤僧叡、僧肇等并造章疏,继轨传述。此后六朝名僧也多有讲述《大品》或造疏释。梁武帝并注解《大品》,陈武帝也偏好《大品》,而三论宗师对于此经无所宗尚。但现今传存的大品疏述,仅有隋吉藏《游意》一卷、《义疏》十卷,及唐新罗元晓的《大慧度经宗要》一卷而已。唐玄奘亦以此土学人素重般若,决心北至玉华宫寺,专志译出此全文六百卷,并欢喜称庆,称为人天之宝。智昇编开元藏,即以此经列于众经的初首而特加尊重。至于此经的书写、精读、受持、供养,也为世所尚。其后由于义学渐衰,佛徒舍繁就简,《金刚般若》及《般若心经》遂代替全经而颇为流通,有关《金刚般若》与《心经》的历代疏释甚多,不遑列举。

  关于此经的经义,龙树《大智度论》(卷一百)中曾摄为二道:一般若道(秦译《大品》前六十六品,相当于此经初会前五十八品),二方便道(《大品》后二十四品,相当于此经初会后二十一品)。弥勒《现观庄严论》中则摄为八品:一、《一切相智品》,二、《道相智品》,三、《一切智品》,四、《一切相现等觉品》,五、《顶现观品》,六、《渐次现观品》,七、《一刹那现观品》,八、《法身品》。这是印度古来颇为通行之说。

  在中国有未详作者的《大品经义略序》,依第二会秦译本的文义,大判区分,略为三段:第一段(秦译《大品》一至六品,相当于此经初会一至六品),是佛自开宗对舍利弗为上根人说。第二段(《大品》七至四十四品,相当于此经初会品至三十八品),是佛命须菩提为中根人说。第三段(《大品》四十五至九十品,相当于此经初会三十九至品十九品),是归宗重为下根诸天及人更说般若。至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则以经中文义分为五段:"劝说以不住标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以无得显其行,信说以甚深叹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修。中品所以累教末章所以三属。"近人欧阳渐氏也就此经第二会文义分五周:第一周(初四品,相当于初会前五品),为舍利弗般若(佛使舍利弗谈菩萨智慧,谈菩萨二谛)。第二周(五至二十四品,相当于初会六至二十一品),为须菩提般若(佛与须菩提谈菩萨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义)。第三周(二十五至四十二品,相当于初会二十二至三十八品),为信解般若(佛与帝释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者都生信解,又为弥勒说菩萨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第四周(四十三至六十五品,相当于初会三十九至五十八品),为实相般若(说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第五周(六十六至八十五品,相当于初会五十九至七十九品),为方便般若(详说菩萨境行果,而以方便为指归)。后世有关此经提要的撰述,现存的有宋大隐的《大般若经关法》六卷、清葛濎的《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民国欧阳渐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四卷等。又明代智旭《阅藏知津》卷十六至二十三,亦对本经作了简明的提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