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浅谈静坐与健康
从中医角度浅谈静坐与健康
前言
高度的经济发展,让人们拥有更优渥的物质生活,而人文的精神内涵却日益贫乏。连带而来的是躁郁、焦虑、胃溃疡等身心症与日俱增。于是近代医学渐趋整体身心医学方面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渴求心灵的依靠,因而掀起近代禅修静坐的风潮。西方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证实,经过禅修静坐的佛教徒,脑中的“喜乐区”比一般人活跃,“嗔惧区”则较沉寂,意即禅修静坐能促发快乐与平静的感受。
故此单元特别以中医的角度,谈谈禅修静坐对人体健康的功效与意义。
七情妄起 气动伤身
以中医角度分析,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有三种,其中一种称为“内因”。内因,指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气缓,易伤“心”;怒,使气上逆,伤“肝”;悲、忧,导致气消,则伤“肺”;思,即思虑过度,容易气结,而伤“脾”;恐、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二者皆会伤“肾”。所以人的情绪不稳,则易导致内脏失调,引发疾病的产生。
由上可知在中医的领域而言,人的精神(情绪)与色身,二者是习习相关。所以若能善调身心──心情保持平和,自然气息顺畅,身体各项机能也随之得到调和,如此就能拥有健康的身心。
禅修静坐 万缘放下
人不外是心理与生理,心理(情绪)的平稳与否,自然就影响生理机能的作用。一般身体疾病的起因,绝大部份是源于“意”(即情绪)乱,意乱则气乱,气乱则身体疾病产生。现代人,生活步调紧凑、忙碌,情绪比较亢奋,容易紧张,因此导致“气”容易上逆,所以情绪不稳,易动怒,同时也引发种种疾病的产生。
透过禅修静坐方式,情绪能保持稳定,不易动怒;身心放松,气脉慢慢就会循著原有的路径自然运转,血液循环通畅,内脏机能自动调整,疾病自然就能痊愈。所以,禅修静坐可以稳定情绪,令气息缓和,促进身体健康。
因此,生病之人,如能放下对“病”的执著,而色身在禅修静坐时,若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或不适,其实透过禅修静坐有助于疾病的治愈。最重要的是,平日无病时,就要禅修静坐,用功久了,气血顺畅,就不易生病。所以,若能万缘放下,透过禅修静坐调身调心,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愈,同时也能达到强身,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
安住正念 最吉祥
禅修静坐,若能抱持一颗“无所得心”──身不执著打通任何气脉;心不求见任何瑞相,只要任心自在,安住正念,不打妄想,自然就无“走火入魔”之虞。所以一般观念正确的人,禅修静坐是不会引发任何不良的副作用。若心存有所得──希望静坐时,能与什么人沟通,或见到一些瑞相。如此,静坐时就容易产生幻觉、幻听,乃至由内邪而感外邪。所以平日存“有所求心”,即使不禅修静坐,也容易产生上述的情况。因此只要建立正确的知见、观念,不仅禅修静坐不致“走火入魔”,反而更有助于心灵层次的提升──放下执著,让心量更开阔。
欢喜菩萨行
谈及自己学佛的因缘,陈医师表示,中医讲求“气”,气为血帅,为了解、体会气的作用与真实性,于是便学习气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到“气”的真实性,然而其中也离不开意念(心念)的作用。由于气功大部份偏重在身的锻练,对于心灵的探讨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的层次,因而启发了自己学佛的念头。
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老、病、死苦,虽然身为医师,也不能例外。尤其近不惑之年,慢慢也感受到病苦的逼迫,此时刚好有因缘亲近一位法师,在法师的开示中,让自己开始思惟:如果现在以佛法礼忏、静坐的方法,将身体机能调整好,则下半辈子的人生会活的更好。若不如此,无疑地就要过著与药物为伍的生活。于是发心受三皈依,正式成为了佛弟子。回想数年前由于工作的紧张、压力,引起副甲状腺肿、高血压、心悸、中性脂肪过高等疾病,经由精勤不辍的礼忏、静坐、诵经、念佛等定课,不仅使自己困扰多时的病不药而愈,身体也愈来愈轻安,同时更让自己学会放下,心得自在。开启了随缘度众的菩萨行门──看诊之时,以佛法的观念及禅修静坐的利益与病患分享,使患者不仅治身、也能治心。无形中自己的心量变得更开阔,与修行更贴近。最后陈铭章医师将自己学佛多年的心得,以一句话──“‘有正念’什么事都很容易成就。”与大众分享;正如同文章中所提及的“禅修静坐,要保持无所得的心,安住正念。”只要安住“正念”,学习禅修静坐,就能达到定心、静心,成就身心健全的美好人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