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怪杰寒山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寒山子各类诗歌的分析,论述其信仰和处世哲学,以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最后对拾得的诗歌作一简论。
《寒山子诗集》的作者寒山子,是中唐时期一位隐士。他出身官宦之家,青少年时代是在首都长安渡过的。由于多次投考不第,人仕无门,受到家人冷落,妻子疏远,于是愤然出家,四处云游,三十岁以后隐居浙东天台山国清寺附近之寒岩,自号寒山子。
其人状如贫子,形貌桔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水屐履地,与国清寺僧拾得为友。拾得于食堂洗碗,常收贮徐残菜滓饭粒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之而去。他常于山林中竹木石壁题诗书句,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可惜多有散侠。唐末天台道士徐灵府序而集之,凡三百余首,分为三卷。这是最早的寒山诗集。后来又有唐末僧人曹山本寂注释的《对寒山子诗》七卷,《新唐书·艺文志》已有著录。可见寒山诗在唐未就已流传于世。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喜爱寒山诗并有拟寒山诗二十首,收于《王临川集》中。南宋大诗人陆游曾亲自为寒山诗集校勘,辨误。诗集中六九《有人》一首楚辞,就是经陆放翁亲自校勘的。南末大儒朱熹十分关心寒山诗的刊刻出版,曾写信给国清寺僧志南,希望他雠校刊刻寒山诗,令字画稍大,便于观览。此时寒山诗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并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他与其友拾得及丰干禅师被封为国清寺“三贤”,并为之塑象绘形,为沙门弟子所崇拜。明代寒山诗集有多种版本流行。明人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中所辑全唐诗,即全部收录了寒山子的诗及拾得、丰干的诗。元代寒山子诗集版本流传到朝鲜和日本。至今我们所见到的朝鲜刻本和日本刻本仍是寒山诗集版本中的佳品,对寒山诗的校勘,版本源流的考查,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到了清代,寒山子不仅为广大群众所熟悉,而且受到统治者的青睐。雍正皇帝亲自选编寒山诗,并御笔为之作序,还亲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从此他们便成了幸福和睦、不离不弃的化身,是新婚夫妇礼拜的偶象。
只因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伯》诗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后人便牵强附会地认定,寒山寺是因寒山子曾来居住而得名。于是宣统年间,江苏巡抚程德全便大兴土木,重修苏州寒山寺。寺中绘寒山之像,塑寒山拾得之型,四面石壁皆刻有寒山诗句,寒山寺遂成为江南一大胜景。其实寒山古寺始建于梁代,原名妙利普灵塔院。何时改为寒山寺,已不得而知,但没有任何资料可证明寒山子曾住于此。诗人张继生活年代与寒山子相近,他写《枫桥夜泊》之时,寒山子尚在天台山隐居,如何能以其名命名姑苏城外的寺院?不过寒山子在清代影响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近年来,寒山诗在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人民早就熟悉寒山诗。美国汉学家华特森有译寒山诗一百首。美国诗人奈德、魏雷都译过寒山诗。寒山诗也已传到了英国和法国。
寒山诗以它清新淡雅的格调,浅近生动的语言,超凡出俗的意境以及高深玄妙的哲理,尖锐辛辣的讽刺,循循善诱的劝戒,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喜爱。
寒山诗三百一十一首,按内容可大致分为自叙诗、隐逸诗、风俗诗、道家诗和佛家诗几类。
一、自叙诗
寒山子的自叙诗主要反映他隐居前后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写得真挚、自然、充满生活气息。他曾是游猎五陵的翩翩少年:“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不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一O一《寻思》)他也是个博览群书的学子:“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招。”(一二九《雍零》)这是青年寒山子的自画像,风流傥倜,自鸣不凡。他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走上仕途:“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必也关天命,今冬更试看。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一一三《书判》)诗中对于考试不第后不服气,不灰心,但又无十足把握的心理状态描写得十分真切。
“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一二O《个是》)“南院”是考试放榜之处。“措大”指穷愁潦倒的书生。已经过四五次考试了,仍然榜上无名。囊中无钱,只有书卷,肚中饥饿,走到食店前却不敢回头看。读书人落第之后的窘迫、穷困、失望之状,跃然纸上,使人想起了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四十个字的一首诗,就塑造出一个典型形象,其语言之精炼,选材之巧妙,不能不令人惊叹。
“富贵疏亲聚,只为多钱米。贫贱骨肉离,非关少兄弟。急须归去来,招贤阁未启。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一二四《富贵》)写出了诗人四处奔波,踏破鞋底,却投亲无路,入仕无门,被人冷落的处境。“富贵疏亲聚”,“贫贱骨肉离”,这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也是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高度概括和深刻讽刺。“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一一一《少小》)人仕无门,不仅受到亲戚的责备,连妻子也疏远冷落了他,使他对人世间的生活彻底绝望。于是他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希望远离世俗社会,远离趋炎附势的人群,到大自然中去。但何处可以安身?他并不明确,“之子何惶惶,卜居须自审,南方瘴厉多,北地风霜甚。荒陬不可取,毒川难可饮,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葚。”(一三三《之子》)这是他出家云游,没有找到理想的栖身之处时,惶惶不安、离家而又想家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真实感受。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天台山这个风景奇丽、人迹罕至的深山,以寒岩为永久安身之处。“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从此他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再不必为名利而奔波,再不会遭到冷眼和责难,心灵在青山白云中得到了休息和安慰。
但寒山子既不是炼丹修仙的道士,也不是剃度持斋的和尚,他只是个普通的隐土。他虽隐居深山,清静之余,仍然思念家乡和亲人。“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呼之回面视,况复不相识。应是别多年,鬓毛非旧色。”(一三四《昨夜》)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怀念妻子的诗。不写白天思念、而写梦中相见;不写自己的忧思,而写妻子举梭无力,因思念丈夫而心事重重;不写相见的欢乐,而写因分别多年容颜改变似不相识。写得含舍婉转,又有几分凄凉,“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衷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一八O《去年》)这是在思念弟兄,思念家乡长安,思念之深,思乡之切,令人肠断。
深山隐居生活自有无限乐趣,但也是极其贫困艰苦的。贫病交加、忍饥挨饿、风吹雨淋、孤独寂寞之状可以想见。“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一七四《吁嗟》)这正是诗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不回避、不掩饰、不夸张,完全自然地表现,这是寒山诗的可贵之处。“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袭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二二一《时人》)寒山子在世确实常被人看作是疯颠之人。《寒山子诗集》前的阎丘风序云:“或长廊徐行,叫唤快活,独言独笑。时僧遂捉骂打趁,乃驻立抚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因为他看透了社会上虚伪的人情世故,蔑视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他只说真话,不合流俗,自然不被世人包括出家人所理解。“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四九《一向》)寒山子不相信长生不老,羽化登汕,暮年之人哀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乃人之常情。心情之悲凉,催人泪下。
寒山子这二十几首自叙诗,是他不同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细玩这些诗篇,有关寒山子的一切神秘的宗教色彩和传说,就烟悄雾散了。它们使人感到寒山子其人是这样的亲切可信,他既不是神仙下凡,也不是菩萨再世,只是一位饱经沧桑、不合俗流的慈祥老人。他为了逃避社会现实而隐居深山,他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只是他的情趣更高雅,心地更纯洁,胸怀更宽阔。
二、 隐逸诗
寒山子的隐逸诗主要写山林幽隐之乐。作者在天台山隐居七十余年,对山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山水水都有深厚的感情。天台山独特的秀丽景色,晨昏四时的干变万化、空寂无人的清幽环境,是诗人创作出优美诗篇的先决条件。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选字用韵的高超技巧,有不少山水诗都是对仗工整、平厌严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格律诗。有些是五律: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从。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位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三《可笑》)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二八《登陟》)
诗中“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苔滑非夫雨,松鸣不假风”,都是立意新颖,耐人寻味,不可多得的佳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三一《杳杳》)这首格律诗联联对仗,句句叠音,又丝毫不露雕琢的痕迹,写得轻松自然,如信手拈来,毫不在意,确是律诗中的上品。寒山于山水诗中的七律也不乏佳作:“丹丘迥耸与云齐,云里五峰遥望低。雁落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霓。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烙迷。碧落干山万仞现,藤箩相接次连溪。”(一九五“丹丘”)写出了云雾绦绕的天台山雄伟秀丽的景象。“云山叠叠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远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鸟语耿耿。老夫独坐栖青障,少室闲居任白头。可叹往年与今日,无心还似水东流。”(一二三《云山》)诗前四旬写清寂幽深的山林,后四句写孤寂无为,悠闲自得的心情。
寒山子的这些诗与李白、王维、孟浩然的山水律诗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且比他们的诗显得更加清寂、脱俗,一尘不染。
寒山于的隐逸诗中还有大部分是叙述隐居生活的情趣和超凡出俗,闲静无为,逍遥自在的心境。如:“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器尘。践草成三经,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四《吾家》)这是何等的孤寂绝尘。“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佳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一八二《一住》)多么逍遥自在,多么有闲情逸志。“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干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深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二O五《余家》)独自在深山溪谷中漫游,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无拘无束,多么逍遥快乐。
“隐土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情闲。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二六七《隐士》)真是一尘不染,超然欲仙。“干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悠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河所依,静若秋江水。”(二八四《干云》)心中不染一丝杂念,如白莲般纯洁,又不为任何俗务所扰,不为荣辱得失而激动,如清澈平静的秋江之水。这种纯洁而平静的心境,决非一般隐士所能达到,这种超然象外,物我合一的意境也决非一般诗人所能创造山林隐居自有无限乐趣。“寒岩人不到,白云常 。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一六四《粤自》)“携篮采山菇,挈笼搞果归。蔬斋敷茅坐,吸啄食紫芝。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二九五《楼迟》)这完全是神仙过的日子,哪里还有半点凡人的味道。当春暖花开,山中万物欣欣向荣时,诗人也感到由衷的欢乐“岁去换愁年,春来物色鲜。山花笑绿水,岩树舞青烟。蜂自云乐,禽鱼更可怜。”(十八《岁去》)山中鸟雀成群,偶然飞来一只色彩斑烂、形体优美的凤凰,也会给诗人带来无限欣慰:“有鸟五色纹,栖桐食竹实。徐动合礼议,和鸣中音律。昨来何以至,为吾暂时出。倘闻弦歌声,作舞欣今日。”(二六《有鸟》)
但隐居深山也会有忧愁,有意想不到的苦恼。大雪封山,天寒地冻,不见天日,可不象清风明月那股浪漫舒畅:“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此有沉迷客,窥窥不见天。”《六七《山中》)暮色苍茫,山中遇虎,怎会不胆战心惊:“夕阳下西山,草木光晔晔。复有朦胧处,松萝相连接。此中多伏虎,见我奋迅貌。手中无寸刃,争不惧慑慑。”(一四四《夕阳》)独坐深山,岁月流逝,老之将至,也会感到忧愁:“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山腰云漫漫,谷口风飕飕。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一四七《独坐》)这首诗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对仗工整,句句用叠音,韵律优美,音乐感极强。
隐居深山虽与外界隔绝,但也不免有人来劝隐土出山,回到世俗中来,并以金璧相赠:“秉志不可卷,须知我匪席。浪造山林中,独卧盘陀石。辩土来劝余,速令受金壁。凿墙植蓬蒿,若此非有益。”(一七六《秉志》)诗人当然矢志不移,并以林中鹿自比:
“鹿生深林中,饮水而食草。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系之在华堂,肴膳极肥好,终日不肯尝,形容转枯搞”。(二九三《鹿生》)
寒山子的三字诗按他自己说有二十一首,但诗集中仅收有六首,也是写山林幽隐之趣的,只是写得更纯净,更凝炼:“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三O七《寒山》)“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风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三一O《重岩》)这两首诗一冬一夏,相映成趣。“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三0九《寒山》)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而诗人自认为是山泉流水的知音。他对山中的一草一木、一潭一溪都充满深厚的感情。他熟悉山中的每一种声音,了解山林的每一瞬变化,把大自然当作有情有意、不可分离的知心朋友。
寒山诗中隐逸诗约八十余首,占全诗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可以说这是寒山诗中艺术水平最高最优秀的一部分。
三、风俗诗
寒山诗中有一些反映唐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风俗诗。这些诗虽只有五十余首,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描写得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有些是通过古代典故来说明生活哲理:“赫赫谁垆肆,其酒甚浓厚。可怜高幡帜,极目平升斗。何意讶不售,其家多猛狗。童子欲来沽,狗咬便是走。”(一一七《赫赫》)这出自韩非子“狗恶酒酸”的典故。“施家有两儿,以艺干齐楚。文武各自备,托身为得所。孟公问其术,我子亲教汝。宰卫两不成,失时成龃龉。”(一O八《施家》)典出自列子《说符》,说明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的道理。
有些诗反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劝民耕织、经营致富:“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坠。决陂以取鱼,是求一朝利。”(二二五《国以》)说明民富才能国强的道理。“丈夫莫守困,无钱须经纪。养得一扌字牛,生得五犊子。犊子又生儿,积数无穷已。寄语陶朱公,富与君相似。”(一三二《丈夫》)这是以范蠡为榜样,教人致富的方法。“妇女情经织,男夫懒耨田。轻浮耽挟弹,踮 拈抹弦。冻骨衣应急,充肠食在先。今谁念于汝,苦痛哭苍天。”(七三《妇女》)这是劝民耕织,批评慵懒现象。这些诗都是儒家思想的反映。
还有些诗是对现实生活中不良现象的讽刺和揭露:“新谷尚未熟,旧谷今已无。就贷一斗许,门外立踟蹰。夫出教问妇,妇出遣问夫。悭惜不救乏,财多为累愚。”(一二六《新谷》)这对夫妇吝啬而又虚伪,不愿借人谷却又不肯直说,夫妇互相推委,让借谷者在门外等待良久,终于空手而返。寥寥几笔写得逼真而传神。还有揭露不合理婚姻的:“柳郎八十二,蓝嫂一十八。夫妻共百年,相怜情狡猾。弄漳字乌虎,掷瓦名宫钠。屡见枯杨夷,常遭青女杀。”(一一五《柳郎》)这种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必然带来悲惨结局。“老翁取少妇,发白妇不耐。老婆嫁少夫,面黄夫不爱。老翁娶老婆,一一无弃背。少妇嫁少夫,两两相怜态。”(一二八《老翁》)则反映了作者的婚姻理想。
有些诗细腻地描写了充满情趣的生活片断,特别是诗中刻划了一些青年妇女的形象,十分突出:“洛阳多女儿,春日逞华丽。共折路边花,各持插高髻。髻高花0匝,人见皆睥睨。别求参参怜,将归见夫婿。”(六十《洛阳》)“三月蚕犹小,女人来采花。隈墙弄蝴蝶,临水掷虾嘛。罗袖盛梅子,金蓖挑笋芽,闻论多物色,此地胜余家。”(三五《三月》)充满了活泼欢快的气氛。“妾在邯郸住,歌声亦抑扬。赖我安居处,此曲旧来长。既醉莫言归,留连日未央。儿家寐宿处,绣被满银床。”(二三《妾在》)这似是描写邯郸歌妓生活的。此类内容在寒山诗中不多见,看来与超凡出俗的隐逸诗和佛敦劝戒诗不大谐调,可能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寒山诗中的风俗诗增加了诗的色彩,比很多佛教劝戒诗显得更加自然、真实、优美,对全面了解诗人的身世和思想感情,有重要参考价值。它们和那些清新恬静的隐逸诗同样引人入股,令人难忘。
四、道家诗
寒山诗中反映的宗教思想比较复杂,既有道家又有佛家,也有似佛非佛、似道非道者。寒山子离家出走,隐居深山,受到老庄的消极避世、消遥于天地之间、物我合一、无我无待的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在隐居早期也曾研究过黄老之学,尝试过服药修仙之术:“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鸳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十六《家住》)“仙书”即指道家修仙之书。还有专门谈玄理的道家诗:“益者益其精,可名为有益。易者易其形,是名之有易。能益复能易,当得上仙籍。无益复无易,终不免死厄。”(七九《益者》这就十分深奥玄妙了。有些诗表现了羽化登仙的意境:“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可来白云里,教尔紫芝歌。”(十九《手笔》)“登陡寒山道,寒山道不穷,……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二八《登涉》)“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一六六《闲游》)这里的“白云”、“鹤飞”都指成仙。
另有一些哀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宇宙无穷的诗,同样表现了对长生久视的追求与渴望:“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十七《四时》)“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听嗟皆俗骨,仙史更无名。”(十一《驱马》)以上都属于道家诗。正因为寒山诗中有不少宣扬黄老之说的道家诗,所以曾受到道士们的重视。最早收集寒山诗并为之作序的徐灵府就是唐末天台道士;最早记载寒山子事迹的是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所撰《仙传拾遗》,在《续仙传》中更把寒山子写成道士成仙下凡。
但历史和现实使作者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仙丹妙药部不能抗拒人类生老病死的必然规律,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是不能不承认的客观现实。作者对长生不死的绝望,也就是对服药成仙的绝望:“浩浩黄河水,东流长不息。悠悠不见清,人人寿有极。苟欲乘白云,曷由生羽翼。唯当真发进,行往须努力。”(六四《浩浩》)“纵你居犀角,饶君带虎睛,桃枝将辟秽,蒜壳取为璎。暖腹茱萸酒,空心拘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七七《纵你》)出于作者对成仙的绝望,自然便产生了对道士求仙的讽刺和对道家思想的批判。这是作者在隐居生活中思想上的一大转变。“有人畏白首,不肯舍朱绂。采药空求仙,根苗乱挑掘。数年无效验,痴意真怫郁。猎师披袈裟,元非汝使物。”(一五七《有人》)“猎师”指打猎为生的猎人,袈裟是以不杀生为戒律的僧人之服。这里讽刺不肯舍齐功名而又采药求仙者的虚伪。“咋到云霞观,忽见仙尊士。星冠月帔横,尽云居山水。余问神仙术,云道若为比,谓言灵无上,妙药心神秘。守死待鹤禾,皆道乘鱼主。余乃返穷之,推寻勿道理。但看箭射空,须臾还坠地。饶你得仙人,恰似守尸鬼。”(二四八《昨到》)这已经是直接批判道观中的道士,认为他们的神仙术不过是引向空中又坠回地面的箭,是没有道理的骗人之术。“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木,延年竞不长。金台既推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二七四《常闻》)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人入海求仙,希望得到长生不死药,但秦始皇寿五十岁死于沙丘,葬于俪山,汉武帝寿七十岁葬于茂陵。这是用历史事实证明道家的神仙之术并不能延年益寿。这些诗对道家、批判是相当深刻的。
五、佛教诗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到唐代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一种外国的宗教信仰要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其思想内容及形式必然经过一系列演变发展,不断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和同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派,才能被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和信仰。佛教中的禅宗一派,大约就是这种同化、融合的结果。它简化了佛教原来繁复的宗教仪式和复杂艰苦的修行过程,提倡顿悟,认为只要心不染尘,六根清净,空虚无为,人人皆可成佛。这和中国传统、道教要求清心寡欲,修心养性,超凡出俗,清静无为,十分相似,只是不需练丹服药。道家的最高理想是成仙升天,长生久视;佛教的最高理想是出离三界轮回,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地,成佛正果。
寒山诗中便有不少是描写清净心即是佛心、回心即可成佛的:“自古多少圣,叮咛教自信。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钝。真佛不肯认,置功枉受困。不知清净心,便是法王印。”(二一七《自古》)“不解番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二一三《说食》)“邪路不用行,行之迁辛苦。不要求佛果,识取心王主。”(一六三《男儿》)“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觅他不可见,出人无门户。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一六一《可贵》)这里的“法王印”、“心王主”、“可贵天然物”都是指佛心、佛性。诗人把一尘不染,皎洁明亮的圆月比作人人本俱之佛心,最可贵的清净之心:“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皓浩,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五一《吾心》)“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独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二0O《众星》)这些诗充分体现了禅宗顿悟的思想。
寒山诗有一百多首是佛家劝戒诗,诗中充满了佛教术语和佛经典故,这说明诗人对佛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对佛经故事了如指掌,运用自如。有侧重于宣扬佛教教义的:“凡读我诗者,心中须获净。悭贪继日廉,诌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一《凡读》)其中“获净”、“悭贪”、“归依”、“恶业”、“真性”、“怫身”等都是佛术语。“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宝志万回师,四仙付大士。显扬一代教,作持如来佛。建造僧伽蓝。信心归佛理。”(一七三《臼闻》)其中宝志、方回、付大士皆为佛教宗师,四仙指四大真人,皆有弟子解佛法。“作持”、“如来使”、“憎伽蓝”、“佛理”等皆为佛教术语。有劝人出离三界轮回之苦的:“可畏轮回苦,往复似翻尘。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速了黑暗狱,无令心性昏。”(二一四《可畏》)有相当数量的诗是劝人戒杀生,戒食肉的:“喷喷买鱼肉,担归馁妻子。何须杀他命,将来活汝己。此非天堂缘,纯是地狱滓。”(九五《喷喷》)是说食肉杀生者不能上天堂,只能下地狱。“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返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十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七0《猪屹》)这是寒山戒食肉诗中极有名的一首,语言之浅易,道理之深透,为不少人所称赞和模仿。有些诗是劝人行善,戒奢华戒淫欲的:“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贪财爱淫欲,心恶若豺狼。地狱如箭射,极苦若为当。不自见己过,如猪在圈卧。不知自偿债,却笑牛牵磨,(二三人《三界》)有一首是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来规劝众人:“传语诸公子,听说石齐奴。僮仆八百人,水碓三十区。舍下养鱼鸟,楼上吹笙竽。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二五0《传语》)晋人石崇小字齐奴,以奢华著称,家财无数,最后为名妓绿珠而遭满门秒斩。诗人把这一典型事例用简洁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为八句诗,且对化工整,韵律和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有些诗呈劝戒痴顽、奸诈之人的:“我见多知汉,终日用心神。岐路逞数罗,欺谩一切入。唯作地狱滓,不修正直因。忽然无常至,定知乱纷纷。”(二三八《我见》)这里“喽罗”指狡猾、奸诈。
寒山子的佛教劝戒诗大多语言浅近、明白易懂,诗句长短不拘,少则四句、八句,多则二三十句,多是偈语式的顺口溜,格律诗较少。比起诗人的自叙诗、隐逸诗、风俗诗,不论在艺术水平或意境方面都远远不如,当然比起拾得的同类诗仍然高出一筹。正是这部分佛教诗深得历代佛门弟子的赞赏。从唐末僧人曹山本寂注释寒山诗时,以阎丘撤序取代了徐灵府序,寒山子便从隐士变成了和尚,又被当作文殊菩萨化身。此后寒山诗集的各种版本,几乎都是佛门弟子刊刻的。元代刻本传到朝鲜和日本,也都是僧侣及佛数信徒们所为。山代者著录寒山诗集的书目,也几乎都将其归入释家类。可见寒山诗在佛教中的深远影响。
六、拾得诗
拾得传说是十岁时由丰干禅师从道旁拾来,此后一直留在国清寺中为僧,故名拾得。他与寒山为友,谈玄说经,写诗唱和。但他的身世与寒山不同,文学修养也远不及寒山。他的五十多首诗大多是佛家劝戒诗:“嗟见世间人,个个爱吃肉。碗碟不曾干,长时道不足。昨日设个齐,今朝宰六畜。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狱。阎罗使来追,合家尽啼哭。炉子旁向火,镬子里澡浴。更得出头时,换却汝衣服。”(二《嗟见》)“炉子旁向火”、“镬子里澡浴”都是地狱中的酷刑。“换却衣服”指来生变作牛马畜牲。“得此分段身,可笑好形质。面貌似银盘,心中黑如漆。烹猪又宰羊,夸道甜如密。死后受波吒,更莫称冤屈。”(五《得此》)“波吒”指地狱之苦。拾得的劝戒诗大多谈到死后地狱受到的惩罚,偏重于惩戒。相比之下,寒山的劝戒诗则偏重于劝导。
拾得也有不少劝戒出家人的诗:“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己憔悴。”(三《出家》)“后来出家者,多缘无业次。不能得衣食,头钻入于寺。”(《七佛拾》)大概因为拾得自己是和尚,对同类不守戒规未脱尘俗十分不满,但语气却缓和得多。
拾得诗中的山水诗只寥寥几首,且无出色之处。
拾得诗中有三首值得提出来讨论:“少年学书剑,叱驭到荆州;。闻伐匈奴尽,婆娑无处游。归来翠岩下,席草玩清流。壮土志未骋,猕猴骑土牛。”(二九《少年》)拾得从小 生活在寺院中,没有“叱驭到荆州”的经历,何以能有“壮土志未骋”的体验?此诗不象是拾得所写,倒象是寒山子的手笔。寒山子曾有“一为书剑客,三愚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的诗旬,也有“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没耳”的句子,都与此诗语意相近。寒山子也有可能有过“叱驭到荆州”的经历。另外两首具有道家色彩的诗,更不似抬得之作:“一入双溪不计春,炼暴黄精几许斤。炉灶石锅频煮沸,土甑久蒸气味珍。推来幽谷餐仙食,独向云泉更勿人。延龄寿尽招手石,此栖终不出山门。”(二三《一入》)这完全是写炼丹服药、长寿成仙之事,身为寺僧的拾得,何以竟有这样的经历和愿望?岂非与佛教教义背道而弛吗?“迢迢山径峻,万仞险隘危。石桥莓苔绿,时见白云飞。瀑布悬如练,月影落谭晖。更登华顶上,犹待孤鹤期。”(四八《迢迢》)这是一首语言清丽、意境优美的写景诗,在拾得诗中如鹤立鸡群。最后一句“犹待孤鹤期”是指乘鹤升仙,是道家所为。这两首诗从语言和内容看,都极象是寒山之作。寒山,拾得诗皆由后人收集,互相混淆错乱,在所难免。但这三首诗在所有寒山诗版本中皆录于拾得诗内,一时又难以找到其他证握,姑存疑于此。
拾得诗第四十五首以后七首与寒山诗大同小异,语意相涉。这在最早的诗集版本拾得诗第四十四首后的双行小注中已经指明。它们是拾得抄袭寒山者,还是寒诗混人拾得者,亦无定论,唯一并存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