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景德传灯录》:“有一省郎,梦至碧严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存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第一生,明皇时剑南安抚退官。第二生,宪皇时西蜀书记。第三生,即今生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又如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你住在敝舍,就够我三生有幸了。”形容极难得的好运气。(无名氏)
三生有幸,是中国老话儿。三生乃佛家术语,盖指前生、今生、来生,幸是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但是此地接下来要讲的,还有三生有幸的另一个版本,所以叫做《新解三生有幸》。这个新解,同样关系着情意与生命,关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幸福,所以也是“三生有幸”。
先说中国传统的三生有幸。宋人苏东坡有《僧圆泽传》,讲的是唐朝的故事。杭州西湖有三生石,在莲花峰东麓,与飞来峰相接,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高约10米,宽2米有余,峭拔玲珑。上刻篆书“三生石”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碑文。近代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佳作《三生石上旧精魂》,坊间网上俱有流传,值得一读。
圆泽是位得道的禅师,住持惠林寺,有俗家朋友姓李名源。二人知心知音,知交至深。一日二人相约去参拜青城山、峨眉山,却在路线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圆泽希望走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却坚持从湖北沿江而上。或因早年李源捐家产改建惠林寺,二人有约定,意见一致,则惟圆泽是听,意见不一致,悉由李源定夺。所以最终决定买舟入川。圆泽自知后果,叹道:行止固不由人。
船到南浦。扁舟泊岸。河边有位身着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在取水。圆泽当时落泪,对李源说:那是我下一辈子的亲娘,她姓王。我得走了,给她做儿子去了。3天后你来王家看我,我会对你一笑作为证明。再过13年的中秋夜,请你到杭州天竺寺外,我一定来与你见面。
李源将信将疑。到了黄昏,圆泽圆寂,王家的婴儿也呱呱落地。3天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果然微笑。李源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小和尚说圆泽早已写好了遗嘱。13年后,李源如约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去赴圆泽的约会,果然又听到故人化作牧童的心声。虽然星移斗转,生死苍茫,李源也一世三生,参透典故,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三生有幸”的佳话。现如今的有情人常说缘定三生,若明白其中原委,也该知道这诺言的分量。
再说新版的“三生有幸”。此言所谓“三生”,分别是生态、生活、生产,“幸”是指幸运、幸福。新解的三生有幸,是一个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却可以方便理解和计算的公式:生态=生活×生产。
对于刚刚走出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公式意味着一个本质性的改变,就是要把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造就、形成并且一再片面强调的“先生产,后生活”,甚至“为了生产可以牺牲生活”,这样一种思想上的误导,调整回到“先生活,后生产”,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服从生态约束的基础上兼顾生活与生产。相对于严格描述的数字计算型公式而言,生态=生活×生产,似乎是一个更侧重于强调概念的理论模型。这个公式概括并且诠释了当代社会学理论中对一个和谐、持续发展社会的评判标准,阐明了生态、生活、生产三者之间不可突破的约束。只有满足这样的约束,才能保证在生态平衡中生活的人民能够共同分享由于生产所带来经济增长的成果。
在这个公式中,生活与生产之间的乘法关系给我们以另一提示,即生活和生产的任何一方均不能为零,生活和生产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按照这个思路思考问题,才能跳出唯经济论、经济增长第一的怪圈,更加冷静、更加主动地看待生态问题。须知生态并非无限,只有在约束中考虑资源的运用,才能达成创造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进而言之,只有遵从这个公式的约束,才能使社会福祉得到保证,才会有人民的长远的真正幸福。
我们将这个定义称之为新时代的“三生有幸”:生态是不可突破的约束;生活是生命和生存的前提;由于生活与生产之间表现为乘法关系,所以二者不可偏废;又由于生活与生产的过程均有可能导致废物或污染物的产生,成为符号为“负”的产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生态恶化,经济崩溃,幸福消失,“三生有幸”亦不能维持。与一般算数意义上的乘法有所不同,当生活和生产两个因子都为负时,生态将“万劫不复”,却绝不会成为正数。
严格说来,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向量代数”。因为新解“三生有幸”当中的生态、生活、生产都是向量,也就是有方向的量,生活×生产是向量的乘积,向量积,也叫“外积”或“叉积”,对于这种运算来说,交换律不成立。三生有幸:生态、生活、生产之间的制约关系
佛教中称人民为“众生”、“有情”、“普罗大众”。为了使现代李源的“三生有幸”能够继续成为佳话,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留三寸土,让与子孙耕”。除了考虑本世代的幸福和发展,还要考虑未来世代的资源与需求,叫做“可持续发展”。这是更高境界的“三生”概念,是真正施惠于民,普天博爱的“众生”和“有情”。
总而言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任何发展都应该立足当前,考虑长远。若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我们新解的三生有幸,那就应该是:谋求安居乐业,致力社会祥和,保持轻松心态,建设美好家园。想象一下,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乡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才真是“三生有幸”啊!(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中国佛教)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