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的历程
直观的历程
/缅甸 班迪达大师 著
U Aggacitta 英译 台湾 蔡文熙 中译
〈译者按〉班迪达大师(U Pandita Sayadaw),一九二一年生于缅甸仰光市近郊,目前负责“清净智禅修道场”(Panditarama),为缅甸当代僧人中,颇富国际声望的禅修大德。他在二十九岁的时侯,首度接受马哈希大师(Mahasi Sayadaw)的直观禅修训练,此后,便长期依止马哈希,并担任马哈希座下的亲教师,负责指导国内外的修行人,从事密集的禅修训练;一九八二年,马哈希过世,他被推选为“马哈希禅修道场”院长,一九九◎年,离开马哈希道场,另行在仰光市巴罕区,创立“清净智禅修道场”,随即又在庇古森林设立森林分院。此道场风格,延续了马哈希的精神,采用全年无休的密集禅修活动。班迪达大师,目前共有三本英文作品:《就在今生》、《自由解脱的道路》、《炎炎夏日的雨水》(已由译者中译)。本文系译自《就在今生》的附录之三,为该书的浓缩篇,言简意赅,可视为班迪达大师修行体验的结晶。
◎ 直观的历程
在合格老师的引导下修持直观法门,修行人会觉知到异于日常生活意识的真理。这些在修行中生起的直观,与个人的状态或智力程度没有关系,而是经由适切的修行,按特别的次序生起,并伴随著心灵的禅定与净化而成功地深化。以下所列举的直观历程,是要提出警告:如果你已经踏上修行的道路,就不要去思索这些历程,即使对非常有经验的修行人,都很难评断自己的修行状况。只有经过密集的训练之后,一位老师才能从其他修行人的口头报告中,认识到直观开展的特殊、微妙的征兆。
◎ 对于心与物的直观
觉知到观察中的心(意识)与物(意识的对象)两者之间的区别。
澈见到一个人的经验全部是由心与物所构成。这种直观能够暂时将“自我是独立于心与物之外”的错误观念移开。只要正念持续下去,对于“法”的质疑就会停止。
◎ 对于因与果的直观
直接去摄受心与物的因果关系。
举例而言,一旦意念生起,一连串生理的知觉也会生起,修行人会刹那之间直观到彼此的因果关系。或者,痛苦的知觉出现了,就会想要移动身体。
澈见到只有心与物存在,而且心与物就是促成彼此存在的因素,这种直观可以摒除“外力对我们的经验是可以产生影响力”的错误观念。澈见到只有一连串的因与果,这种直观可以摒除“事件是偶然、无因果”的错误观念。
◎ 对于无常、苦、无我的直观
“无常随观智”(Aniccanupassana bana):从意识对象不可避免的毁坏中,澈见无常。摒除常见的错误观点,减轻傲与慢。
“苦随观智”(Dukkhanupassana bana):观察对象(尤其是痛苦的知觉)的解体,修行人就可以理解到无常的不舒适与压迫,并且证知到对象之内,没有避难所,无常是可怕的,不可欲的。摒弃“持续性的舒适感可以在无常中达成”的错误观念。
“无我随观智”(Anattanupassana-bana):接著,在对象的无常与苦中,澈见不可执著,并摒除“自我或其他媒介可以制止对象的消逝”的幻想,又清除“内在本质在自我、心、物中呈现”的错误观念。
上述三种直观是属于第一阶段的“直观禅定”(vipassana jhana),并且是针对无常、苦、无我的普遍性反省而来的。当对象呈现三法印,修行人就会反省到,并没有所谓的时间,也从来没有时间存在。
“思惟智”(Sammasana bana):经由综合观察可以证知到: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是清晰地一起观察到的。修行人会确信“法”是真实的,正如以前所听到的一样。
这种思惟智的直观与前面的“无常随观智”、“苦随观智”、“无我随观智”,就是第一阶段“直观禅定”的全面开展,并且是正见直观的诞生,举凡观察任何对象,都能在无常、苦、无我的三种角度下,加以证知。
◎ 对于生起与消逝的直观
心灵清晰地澈见任何对象刹那之间的生起与消逝,也就是证知任何心物现象快速的出现与终结。
这种直观是属于第二阶段的“直观禅定”,在这个阶段,概念的思想弱化了,极端强烈的狂喜与舒适感生起了。由于正念的一些层次还没有开展,而会执取这些快乐的经验(直观的染著)。在这个阶段,修行人信仰坚定,弘法的愿力深厚,并且可能相信他们已经开悟了。
◎ 对于道与非道的直观
由于修行人有勇气正视他们所经验的信心与狂喜,因而对于这些经验的执著逐渐淡化,修行人确定,简简单单的觉知,远比狂喜境界,更是真实的实践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信心坚固,往前超越。
直观的历程中,第三阶段的“直观禅定”居于优势,其关键因素是快乐或舒适感,而且,平衡是一切“直观禅定”的基础,此时明显地呈现出来。修行人现在可以长时间禅坐,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
◎ 对于分解的直观
心灵不再集中在任何对象的生起与中间过程,而是专注在对象消逝的阶段。因此,觉知只专注在一切事物止息的分解上,而不会去注意其余的事物。身体的概念形象会变得非常不明确。
一旦对于分解的直观圆熟了,一种中道的感觉会在身体与心灵中,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中道的感觉,并不是舒适感,也非不舒适感。修行人的内心能够,清澈地观察一切现象的分解。这种直观是第四阶段“直观禅定”的开端。快乐与舒适的情境消失了,舍离主导一切。在任何一次直观或直接觉察的刹那,不再生起概念性的思想。
◎ 对于畏怖的直观
澈见一切现象的畏怖性质。
◎ 对于厌恶的直观
由于一切现象都会败坏、崩溃,修行人澈见了一切现象的可厌性质。
◎ 对于希求解脱的直观
生起持续修行的深沉动力,前进至一切痛苦经验止息的地方。
◎ 对于一切对象平衡的直观
中道平衡感确立了,这是由于内心被快乐或不快乐淆乱之前,正念非常灵敏,迅速将这些对象提起来观照,这是一种不会产生反击的详和、稳定的感觉。
在这种直观的过程中,修行人经验到平和的内心状态,类似阿罗汉的境界,或者是已经完美净化、开悟的众生。从这种平稳的状态中,心灵有能力契入涅槃的平和寂静境界。
◎ 对于涅槃、平和之乐的直观
身心现象已经止息了。道与果的意识;涅槃;审察的意识。
这种经验通常被认为是“开悟”,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倒退的转变。依佛陀之言,共有四种层次的开悟阶段。每个开悟阶段,都是循序达成,并依照上述的直观系列,达到极致而契入。
第一阶段是“预流果道”,这种道的意识已经根除了自我、疑及固守错误修行的邪见。再者,根除了导致修行人堕入地狱道或畜生道的烦恼,其余的烦恼也已经弱化了。“预流果道”的圣人,仍会轮回七次于不同的存在境界。不过,堕入低层境界的道路,已经由第一阶段的道的意识封闭了,这七次轮回只会在人界或其他更高的存在境界中受生。
果的意识,就好像将水撒在营队生火的灰烬上,恼热被根除而冷却土地。
审察的意识审视了道与果的意识,涅槃为意识的对象,一并眺望了前头的道路。修行人证知到这点,他的净化工作才算开始,这是因为还存在许多令人痛苦的烦恼。
◎ 进一步的开悟境界
“一来果道”、“不还果道”、“阿罗汉果道”。直观的开发分别导致三种道与果的意识。
“预流果道”的圣人只有局部的开悟。其余的三种净化境界,尚有待努力,愈是契入涅槃的寂静境界中,愈享有快乐与丰盛。拥有纯粹的内心喜乐是每一个人天生真切的权利。每一位修行者应该力求进入阿罗汉境界,完美的寂静,并且根绝一切内在的痛苦。(《嘉义新雨杂志》第20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