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思益经》“七邪法”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景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思益经》“七邪法”初探
  陈景荣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在《思益经》里,佛陀为了形容菩萨的深广大行,举出十四个大海的譬喻。其中在第十一喻里——“正法灭时,七邪法出,菩萨知诸众生众生不可度,乃至他方世界”——以七邪法来连接“法灭”与“菩萨至他方世界”此二事件。由于七邪法的出现,菩萨表现出——“知诸众生不可救度”与“护持正法之心不失”——二种看似矛盾的心理,在当时(法灭),菩萨如何处理这样的危机,这是值得关心的。另外,其他佛典在描述法灭时,此世界正法衰灭现象如何呢?而《思益经》又是怎么说明?最后,究“七邪法”内容原义,竟然不是经典里常出现的“邪法”之意,“七邪法”真是七个邪法吗?本文拟从汉藏译本的对照,分析七个邪法的意思,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并且检索汉译佛典看看是否有相关资料,以进一步理解《思益经》之“七邪法”。
  关键词:1.《思益经》  2.法灭 3.邪法 4.无有得道
  一
  为了令正法久住,佛陀组织僧团,制定戒律,使和乐、清净的僧众负起住持与普及佛法的工作。释尊所觉悟到的法,是法界常住、法尔如是[1] ,但是藉由佛弟子及佛典在世间流布的正法,却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衰灭[2] 。在印度、中国的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教难,促使佛教徒不断思考、反省教外环境的无常,及教内自身的缺失,这些持法者“应该是在自觉危机意识的深化中相信末法(法灭)到来的必然性”[3] ,而且可能把这样的想法编纂于经典之中。
  尽管流传著令人忧心的预言,为数不少的佛典却都不断地启示佛弟子要尊敬三宝,修行梵行,护持正法,来延续佛陀慧命,如此正法才能得以延续下去[4] 。在另一方面,释尊曾令许多菩萨于末法(法灭)时代住世,例如《大集经》记载六十八亿菩萨答应佛陀于未来世护持正法,[5] 或“留菩萨僧合有八十亿人不取涅槃,后恶世中护持圣教……”。[6] 发菩提心的菩萨,因大悲故,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自愿担负起护法的重责大任,但是就在法即将灭时,精进而不懈怠的菩萨如何在不失本愿下,教化众生,护持正法呢?有关法灭的情形,涅槃经典谈到的地方算是最多了,但要对此一疑问有所说明的,笔者以为《思益经》[7] 之“七邪法”正可提供这方面的讯息。
  在《思益经》里,佛陀举出十四个大海的譬喻来形容菩萨的深广大行。其中在第十一喻里,以“劫尽时,金钢宝珠不烧不失,转至他方大海”来比喻“法灭时,菩萨护持正法之心不失,而至他方国土”[8] 。文中表示:当正法灭时,由于“七邪法”的出现,菩萨们察觉众生不可救度,于是到他方国土世界,见佛闻法,教化众生。据笔者臆测,能使菩萨明白众生已无学法希望,似乎是因“七邪法”的缘故,这七个邪法应该会障碍世人修行,或者是属于损害正道的恶法,但细察其内容,此处之七个“邪法”不同于一般佛典所看到的“邪法”[9] 。为了了解当时(法灭)菩萨护持正法的情况,近一步了解“七邪法”是有必要的。本文拟从七个邪法的版本比对,分析其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透过上下文脉与相关之资料,来探讨这在经典中罕见的“七邪法”[10]。
  二
  首先以“七邪法”之相关经文进行汉藏四译本的比对,如下表:
  译本
  栏
  中文译本
  藏本
  护本
  什本
  支本
  如是迦叶,此诸正士尽一切法兴显发起,于七正法令世依怙,
  正法灭时,
  七邪法出,
  正法灭时,
  七邪法出,
  ’od-srun de bzin-du skyes-bu-dam-pa de lta-du dag kyan dam-p’ai-chos yovs-su zad-par ’gyur de / ’jug-rten gans-par dam-pa ma yin p’ai chos bdun byun-b’ai tshe /
  便复游至他方佛土。
  尔乃至于他方
  世界。
  尔乃至于他方
  世界。
  .sans-rgyas-gyi zin gzan du pho-bar ’gyur-ro /
  何谓为七?
  何等七?
  何等为七?
  .bdun gan-ze-na/ di-lta-ste /
  诸外异道、
  一者外道论、
  一者外道论、
  .mu-stegs-can gyi gans dav /
  随亲恶友、
  二者恶知识、
  二者恶知识、
  .sdug-p’ai grogs-pos yovs-su zin-pa dav /
  堕邪见行、
  三者邪用道法、
  三者邪用道法、
  ’log-pa’o sbyor-ba dav /
  转相?#092;害、
  四者互相恼乱、
  四者互相恼乱、
  .gcig-ta gcig ’tshe-bai sbyor-ba dav /
  受堕诸见、
  五者入邪见棘林、
  五者入邪见棘林、
  ’lta-bar ’gyur-p’ai thib-po dav/
  坏诸德本、
  六者不修福德、
  六者不能坏不善根、
  ’dge-ba’o rtsa-ba ’joms-par byed-pa dav /
  不得等时。
  七者无有得道。
  七者无有证会法者。
  .ma thob civ mnon-par ma rtogs-pa ste /
  是为兴显发起于
  此七法,
  此七恶出时,
  是等七恶出于世时,
  .dam-pa ma yin-p’ai chos bdun-po de-dag ’jig-rter gans-par byun-ba de na /
  斯诸正士为如应器,
  是诸菩萨知诸
  众生不可得度,
  此诸菩萨知诸
  众生不可得度,
  .sems-can rnams snod ma yin par ses nas sgyes-bu dam-pa de-dag /
  见众生本游彼佛国,
  尔乃至于他方
  佛国,
  尔乃至于他方佛国,
  .sang-rgyas-gyi zin gzan du ’po-bar te/
  不离诸佛、常见
  正觉、听于经典,
  不离见闻佛法、
  亦常不离见闻佛法、
  .sans-rgyas ma thon-ba dav / dam-p’ai thos ma ñan-pa dav/
  劝化众生,
  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
  .sems-can yons-su smin-par bya-ba dav /
  殖众德本。
  增长善根。
  增长善根。
  .dge-b’ai rtsa-pa yovs-su ’par-pa dan yav mi ’bral-par ’gyur-ro //
  “七邪法”一词译语,鸠摩罗什与菩提流支二译本(以下简称什本、支本)是相同的[11] 。藏译本为“dam-pa ma yin-pa i chos-bdun”,中文译为“七不(非)正法”。这是否意味“不正法”即是“邪法”[12] 呢?虽然目前没有相对应之梵文本可供参考,若依照《佛教汉梵大辞典》“邪法”一词的梵语:asad-dharma、mithya-dharma、asubha,[13] 其对译语有邪、不正、不善、非真妙、恶法,[14] 且在汉译佛典里,是有“不正法”乃“正法”之对应的例子[15] ,因此“邪法”是可等同“不正法”来理解的。[16]
  从七个邪法的排列顺序来看,四译本是相当一致的。就内容而言,四译本所使用的译词虽有不同,但意思也大多相近。若要准确地了解七个邪法,实有必要逐一讨论。
  一、护本之“诸外异道”,从字面上的理解应“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
  教[17] ”。什本、支本同样是“外道论”──外道邪论之意;藏本译为“外道之处”,皆属外道一义范畴。
  二、“恶知识”——“恶友之意,善知识之对。及说邪法、恶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18] ”。护本“随亲恶友”与藏本“为恶友控制”则加上动词。
  三、什本、支本“邪用道法”笔者目前尚未在其他经典见到此语,可能是指以不正当的心态(知见)来修道、生活,参考护本“堕邪见行”——因邪见而起邪行与藏本“行邪法(直译:使用不正确的方法)”,意思则较为清楚。
  四、“互相恼乱”、“转相?#092;害”即藏本之“互相伤害”,因无明、或一时烦恼而起害心于人[19] 。
  五、“入邪见棘林”是指众生心智已为种种错误的知见障蔽,就像被茂密的棘(稠)林所覆盖一样,难见天日[20] 。与护本“受堕诸见”、藏本“遮蔽所见”同。
  六、善根“又作善本、德本[21] ”,有时也作福德[22] 。四译本——“坏诸德本”、“不修福德”、“不能坏不善根”、“善根断尽”——皆同一义。
  七、得道——“得圣道、无上道之意……亦即得无漏之圣道,得菩萨之无生法忍,或得到无上菩提(佛果),皆可称为得道”[23] ,泛指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无生法忍位)及佛之圣位。支本“无有证会法者”指没有证悟、得道之人,或不可能证悟、得道的这件事[24] ,什本之“无有得道”即“没有得道的可能”。藏本“不得、不觉”省略主词、受词,意思虽不清楚,但参照汉译本,应该是不能得证、无法觉悟。
  “邪”在佛典中有不正(不善、恶)之意[25] ,若将“外道论”、“恶知识”……“无有得道”七者视为邪法,似乎会有困难。原因可从二方面来说明:一、有些“邪法”并没有不正、邪的意思。例如“外道”在四部阿含里,少有邪的贬称意味[26] ;“无有得道”——没有解脱、成佛的可能,只单纯地陈述一件状况,并未涉及邪法的生成因素,没有理由作邪法之意。二、有些“邪法”与邪法的关系并不明确或不合逻辑。举其他法数词汇来看:“三不善根”、“五无间业”及“十不善业”与它们各个内容之间是有关联的,[27] 而“七邪法”就非如此。如“堕邪见行”本身即是行邪法,这样的“邪法”内容并不清楚,有说等于没说;第五为邪见所障蔽,这是造成受害者的原因,怎能称之为邪法!
  既然七个邪法在认定为邪法的范畴上有问题,那么为何《思益经》会有如此地安排呢?以下继续讨论。
  三
  为了理解、分析七个邪法彼此间的关系,暂时分为下列四组:
  一、外道论与恶知识:皈依外道,信奉邪知见组成的学说,往往吸引缺乏正见者,入道亲近恶知识[28] ,“随顺其教,听受邪法”[29] 。此二者易使人联想邪见、邪法生成的起因。
  二、邪用道法与互相恼乱:在恶知识的引导下,“摄受、听闻邪法,闻、思、修慧所引邪行”[30] ,使用不正确的方法,过邪命的生活,因烦恼而害人害己。
  三、入邪见棘林与不修福德:由于邪见的遮蔽(不能生起正见)不去从事利己利他之事,反而造作种种恶行,断了种善根、修福德的机会。
  四、无有得道:在不具正见与不修福德的情形下,当然就没有证悟、得道的可能。
  由以上的分类可知此四组是有前后、发生顺序的。从初入邪门,起邪见、邪行伤害自他,以致于没有得道,如同信受邪道的起迄过程。但是在经典中,行邪法的最终下场应该是堕地狱等三恶道,而不是“无有得道”[31] 。若“无有得道”是如同上一章所说之不能得道、不能成佛之意,那么依受报的后果而言,“无有得道”是比“堕三恶道”严重得多![32] 于此不禁怀疑,这信受邪法的起迄过程的组织是否只是出于偶然、巧合,而不严谨。因此,试从另一角度来检视之,一一将七个邪法转换为相反词:
  一、外道论——内学[33]
  二、恶知识——善知识[34]
  三、邪用道法——行正道法[35]
  四、互相恼乱——互为饶益[36]
  五、入邪见棘林——具足智慧[37]
  六、不修福德——具足福德[38]
  七、无有得道——得道成佛
  这七个正法从初入(皈依)佛门——亲近善知识——修行正法——饶益有情——具足智慧资粮——具足福德资粮——得道成佛,依序形成佛教之觅道、修道、证道的次第[39] ,可称为“(没有实际内容、简要的)成佛之菩提道次第”[40] 。换句话说,“七邪法”即“不能成佛之邪道次第”,其内容与顺序不是巧合、松散、不合逻辑的,相反地,它很严谨,有逻辑上的安排。但是佛典里并没有邪道次第的记载,而且就常理来看,也不合理。依藤田宏达所言,在原始佛教对于善、恶的定义和分类常以相反之词与一一具体的教说(内容)表示。例如相对于八正道(八支圣道、八正性)的是八邪道(八支邪道、八邪性),在《相应部》中举出八正道之一一项目即“诸(一切)善法”,而八邪道逐一的内容称为“诸(一切)不善法”。[41] 此“七邪法”会不会是“某某道次第”的相对称呼,然而这也无经证可考。虽然未能得出任何结论,但“七邪法”有其次第及完整性,既使不作“邪道次第”解,也应视为某一整体、统一的概念,如:“外道论”至“不修福德”六者是导致“无有得道”发生之要素、条件,而“无有得道”可说是结果、总相[42] ,所以有可能“无有得道”代表“七邪法”某一概念吧?这仅是笔者粗略的推测,暂将问题搁置一旁,参考其他汉译佛典的说法,来理解“七邪法”是要传达什么样的概念。
  四
  虽然“七邪法”的内容不能作邪法理会,但是汉译佛典提供正法灭时的讯息,倒是有“非法”、“邪法”的出现。因此将其列出比较,从这些类似的经句帮助我们想像当时邪法增炽的情况。例如《杂阿含》
  卷32:
  如来正法灭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43]
  此处正法灭时,出现的是“相似像法”——恶众生说非法、持非律,混淆正法;并以类似正法的言语来扇动人心。恶众生的行为很容易联想“七邪法”里,入道亲近恶友,而行邪法的众生。此文也稍描述众生习恶法之心态、结果——乐行、欲行、成就诸恶,比起“七邪法”描述得生动些。另一例同此经《杂阿含》卷25:
  过千岁后,我教法灭时,当有非法出于世间,十善悉坏。[44]
  这里法灭时,出现的是“非法”,使得众生不修习十善业道[45] ,而“非法”的内容在经文里未作说明。又《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云:
  ……于末世时,转轮圣王隐没不现,正法不行,邪法竞兴,众生心恶起三种过:一者非法贪心,二者起于颠倒贪心,三者邪法罗网缠心。[46]
  大萨遮尼乾子接著继续向严炽王一一解释:“乐于非法贪心”即“于十不善恶业道中生于乐心”;“邪法网罗缠心”即“于诸外道非义论中,起义论想;于非法中,生是法想;于末世时非是智者所作论中,以为正论——生于信心,熏修邪见,以为福德。”像这样的内容似乎看得到“相似像法”、“非法”、“七邪法”的影子,笔者认为在论述法灭时,各经典可能会依其需要(编纂者依其观察角度进行处理的方式),在表达内容时,也就有所不同。虽然多少有些出入,但它们之间有一共通点就是当时众生不修善法、成就恶法,其实这也是造成法灭原因的通说。[47] 不过若依“成就诸恶”、“十善悉坏”、“一切众生造恶业故”[48] 的脉络来看,似乎感受到当时普遍现象——没有得道的可能,因此笔者推测在《思益经》中菩萨知诸众生不可度,其不可度的原因可能就是众生“无有得道”[49] 的缘故。
  五
  由上述初步的探讨可知:菩萨[50] 观察当时众生,善根断尽,不能成为法器[51],受持法教。也就是说,面对如此的众生,菩萨无法为之说法。若据“七邪法”与道次第的关系,是否意味著,不依“道次第”修习,很难具足得度因缘,也许这是《思益经》在论及法灭外的另一种关怀。
  “菩萨是一切善法的根源”[52] ,若停止了护持正法[53] 的事业,佛法必然不能留住于世间。许多经典记载未来世法欲灭时,“无法无修行”[54] ,甚至“学而不得道”[55] ,大概就是此一情况吧![56] 此经描述法将灭时,菩萨选择离开此世间,至他方佛国土来延续正法,[57] 菩萨处理此一危机的方式,在其它经典十分罕见。
  若从反向来思考的话,所谓“法灭”不就是指菩萨在此世间的消失。这正可解释“正法灭者为大乘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58] 之语。象手菩萨也曾请益佛陀,对法灭的看法:
  尔时象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言,如来所说正法灭故,谁当示导?”“无说导,故名正法灭;正法灭故,名如来灭;如是亦名不度一切众生。”佛告象手,若人如是难问,应如是答。[59]
  从此一定义来看“法灭”,《思益经》“七邪法”的观点与其他经典的“法灭思想”便有所不同。[60] 菩萨不能利益、度化众生,就违反其誓愿,也就不能成就菩提(佛道),或许到他方世界,教化众生、见佛闻法,是不得已的选择。又《思益经》说到:
  迦叶!此诸菩萨宁失身命,不舍正法。迦叶!大海之水则有灭尽,而诸菩萨摩诃萨等甚深正法不尽不灭。迦叶!汝谓菩萨失正法耶?勿作斯观![61]
  在支本特别地指出(余中文译本无)“甚深正法不尽不灭”,[62] 如此看来,容受正法的法器众生败坏,而流布正法的菩萨大士离去,“法”并不是真正的消失!那么会有“法灭”吗?
  -------------------------------------------------------------------------------
  [1] 《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T)册2,页84,b栏,第十六行,以T2.84b16表示。
  [2] 法灭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外在二方面,皆与人为因素有关:
  在僧团内部,僧人轻视法教、不修禅定、忙于俗务等;
  在僧团外部,国内外的武力侵犯,或政治干预等。
  参Etienne Lamott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translated by Sara Webb-Boin (Louvain-Paris: Peeters Press, 1988)pp. 198~202; Jan Nattier, Once Upon A Future Time(California, Berkeley: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92)pp. 120~132;云井昭善〈第十一章???佛教?末法思想〉,《佛教思想2.恶》(京都:平乐寺书店,1985)p. 327;云井昭善〈法灭思想?源流〉,横超慧日编《北魏佛教?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1970)p. 289。
  [3] 谷上昌贤〈末法思想?意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22,第2号p. 929。有关此研究之学者大多认为末法、法灭观念皆来自于佛教徒对于护持正法的危机感(日本学者多用“危机观”、“危机意识”、“危机思想”来形容佛教这方面的内容),并且有意无意地将此类预言传承下来(如编入经典)。另参印顺法师〈北印度教难〉,《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73)p. 286;Jan Nattier, Once Upon A Future Time, p. 4;水谷幸正〈佛教????危机意识?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8,第2号p. 606。
  [4] 很多大乘经典在述及法灭时,认为护持正法是佛弟子的首要工作,参屈大成〈佛教危机思想研究绪论〉,《狮子吼杂志》卷33,第5期(台北:松山寺狮子吼杂志社,1994)p. 30。
  [5] T13.125a8。
  [6] T53.1008b8。
  [7] 下列汉藏四同本异译泛称《思益经》:
  西晋竺法护译《持心梵天所问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北魏菩提流支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及藏译本,phags-pa tshangs-pa khyad-par-sems-kyis shus-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i mdo,分别收录于T15. No.585、No.586、No.587及《西藏大藏经.台北版》No.807,以下简称为护本、什本、支本及藏本。
  [8] 此喻以什本来看,长行出自T15.58a3~58a17,偈颂出自T15.58b6~58c4,原文稍长,笔者择要叙述。
  [9] “邪法”一词在佛典里常出现的使用方式,笔者整理、归纳为下列三类。一、邪法生起之因:《正法念处经》T17.103c6“……知此众生于前世时,以邪见故学习邪法,复有众生亦学邪法而生邪慢……”;《大乘菩萨藏正法经》T11.848b10“……是时长者爱乐承事离系外道,修习邪法,而生邪见……”。二、邪法障碍修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T8.882a3“……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导引五趣众生,置于无上正等菩提,远离外道、邪法及恶知识……”;《大方广佛华严经》T10.429c7“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离诸邪法故”。三、邪法为正法之对:《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T12.243“诸佛如来无有如是分别心,……此众生信正法,此众生信邪法……”;《如来示教胜军王经》T14.787a11“……应以正法,勿以邪法;应随法行,勿随非法!”。
  [10] 笔者以《大正藏索引》查阅“七邪法”一词,除《思益经》外,仅发现《十住毗婆沙论》T26.92b3有“七邪法”一词,从其上下文意是指去除七邪法才能摄佛道,而此中之“七邪法”是与文中之信、惭、愧、闻、精进、念、慧“七正法”内容相反。
  [11] 护本“七正法”与其他译本之“七邪法”、“七不正法”恰为相反词,笔者认为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竺法护的译法不同于其他译师,若对照四译本之A与K栏,在其他译本之“七邪法”,护本是作“于七正法令世依怙”。所以A、B、C栏护本可理解如下:此诸正士兴显、发起正法,使其住于世间,然后就到他方佛国土。哪些地方(众生)需要正法呢?
  [12] 有关“正法”与“邪法”的内容,为数不少的经典对“正法”的描述、解说十分详尽且丰富,而“邪法”在经中的出现有如陪衬地位,数量相较“正法”可说是非常的少(例如《大正藏索引.阿含部》仅有三个,《本缘部》就没有出现。),更遑论有关“邪法”的说明。这种情形似乎也反映在中、日佛学的辞典工具书里,笔者查阅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73年7月,一版)、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12,二版)、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1,一版)、朱芾煌著《法相大辞典》(台北:琉璃经房印行,民国56年12月,初版)、冢本善隆等编《望月佛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昭和48年10月,初版)、总合佛教大辞典编集委员会编篡《总合佛教大辞典》(东京:富山房,昭和48年10月,初版)、中村元编著《佛教语大辞典》(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50年2月1日,一版),仅《佛学大辞典》与《佛教语大辞典》二书收录“邪法”,其内容也十分贫乏,如前者只举“邪僻之道”一例,后者仅列出一、“正法之对”,二、“同邪教”而已。
  [13] 参平川彰编《佛教汉梵大辞典》(东京:灵友会,平成9年)p. 1171。
  [14] 荻原云来编篡《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p. 167、p. 1041、p. 158。
  [15] 参杨郁文《阿含要略》(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83年)p. 38、p. 39。
  [16] 参注9。
  [17] 《望月佛教大辞典》p. 911b。
  [18] 《望月佛教大辞典》p. 18b。
  [19] 如《增一阿含经》T2.744a13“……如有著于淫欲,而起恼乱,复起害心向他人……”与《第一义法胜经》T17.881c7“……迭互相见,则生嗔心,更求过短相同,便欲为恼乱……”。
  [20] 除了此处之“邪见棘林”外,笔者尚未在其他经典中发现相同译词。但举其同义语词如下:一、邪见稠林——《大方广佛华严经》T10.740a3“一切众生。入邪见稠林,住于邪道……”;《妙法莲华经》T9.310b1“淫欲所生诸系缚,见诸众生行难行;行于邪见稠林中,以是缘故十力悲”。二、恶见稠林——《大方广佛华严经》T10.765a10“入诸邪网,恶见稠林,”;《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T14.405b5“第九大愿……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三、愚痴丛林——《十住经》T10.505b7“……入恶邪见网,为种种愚痴丛林所覆”。
  [21] 《佛光大辞典》p. 4888a。
  [22] 在汉译四部《阿含经》中,善根与福德有时可作同义解(高明道老师提示)。笔者虽未深究是否《巴利经典》中同一语词,在汉译《阿含》有译作善根、福德,不过在荻原云来编篡《梵和大辞典》以及平川彰编《佛教汉梵大辞典》梵语punya与kusala皆可译为福德或善根。另参藤田宏达〈原始佛教????善恶?问题〉《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22,第2号。
  [23] 《望月佛教大辞典》p. 3941a。
  [24] “证会”一词在汉译佛典里作动词用,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7.1072“彼能证会我及有情似无自性”;T7.968b2“夫如来者,以微妙智证会真如!”若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T31.773c3“……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毗婆舍那二道数数证会故。”及印顺法师《成佛之道》p. 174“‘现证’是亲切的、当前的证会,是无漏的直观体验。……”大概推知证会与证得、悟入同义,而有“现观”意味。
  [25] 参中村元编著《佛教语大辞典》p. 610。
  [26] 笔者依《大正新修大藏经阿含部索引》检索“外道”一词发现当佛陀在教化外道众,或其弟子与外道有所往来时,并未有贬低外道的情形发生,虽然世尊谈到外道的“常见”、“断见”时,往往给予极严正之批判,但并未以“邪”见直接形容。又《望月佛教大辞典》p. 911b“……梵语tithaka原指神圣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就佛教而言,初指自家以外之全部教道(宗教)为外道,后来逐渐含有邪道、邪说之意。”
  [27] 三不善根:贪、嗔、痴,能夺人慧命,故又称三毒。五无间业:感无间地狱之苦果的五种恶业,又称五逆。十不善业:十善业道之对称,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十种能断世间一切善法之恶业。
  [28] 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杂阿含经》、《七处三观经》……对什么是恶知识有充分解说。并且于《中阿含.善生经》、《中阿含.本际经》与《北本涅槃经》等,强调亲近恶知识有大灾患,应心生怖惧。总之,恶知识可说是邪见、邪法之根源,其评价完全是负面的。
  [29] 参T 12.554b14。
  [30] 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61年重版),p. 245、p. 246。
  [31] 起深重烦恼、行邪法、造恶业,当堕无间地狱等三恶趣,例如:《杂阿含经》T2.272c4“佛告婆罗门长者:杀生乃至邪见,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是非法行、危险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T8.880c3“复念我昔为外道师邪见教人,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令无量无边诸有情类退菩提心,堕于邪见、非法之中,从此命终倷落迦、傍生、鬼趣。”;《大方广佛华严经》T10.739c16“……乃至邪见……安住邪法……不久当堕三恶道中”;《成实论》T32.319a3“……又此邪见人无恶不造,不忌轻重,又少作不善,亦堕地狱”。
  [32] 佛法为使有情生信心,趣入正道,达到自他的清净,所以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道”,不会因过去之邪见、邪行而于今世或未来世不能证道、成佛。最有名的例子即是提婆达多(devadatta),在《四阿含》、《本生经》皆提到其所造恶业,命终当堕地狱,且永受生死轮回之苦,然而在《增一阿含》卷47记载提婆达多经六十劫后成辟支佛,后来之《大方便佛报恩经》第四及《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因如来愍之,授记将来成佛。
  [33] 依理应使用“内道论”,如《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T8.832a3“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咒术故……”因少见,故不采用。另外,高明道老师建议尽可能避免使用“内道”一词,以区别中国道教、民间宗教信仰之自称。故笔者以“内学”代之。
  [34] 参注16。
  [35] 修行正法——依正法如实修行(生活)——与修行正道、行正法、行正道法,意思相同,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7.929b13“……离诸见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见法界”;《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T9.331c1“……修行正道,离于非法,随时随处,不行恼害”;又T9.335a2“……是真沙门,能行正道,利益众生”;T9.334c11“……常行正法,利益众生”;《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多经》T8.831b11“……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罗陀位”。
  [36] 印顺法师著《华雨集》册1(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2年4月初版)p. 223“五、‘饶益’,六、‘违害’:这二件事,是相反的。什么是饶益?能给他一种利益,使他得到好处,是‘饶益’。什么是违害?能给他一种损害,使他感到苦恼,是‘违害’”。《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T19.403a11“是诸有情,若得闻止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
  互为饶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6.692c7“慈心相向,互为饶益”。兹取“互为饶益”一词。
  [37] 邪见(八正道之首)相反词是正见,据印顺法师《成佛之道》p. 205、p. 206所说:正见有世间、出世间正见,其中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叫“出世正见”或“增上慧(学)”。在三乘共法的经典里,智慧即般若、正见,启导一切功德进修,与一切功德相应。经中每每以“具足智慧”——正知见的圆满——来除灭愚痴、离诸烦恼,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T10.805a13“所谓具足智慧、勤求善友、勇猛精进、离诸障惑、正行清净、尊重正教、观法性空、灭除邪见、修习正道、具真实智。若诸菩萨于此十法具足圆满,则能速疾得此解脱。”;《摩诃般若波罗蜜经》T8.227a11“有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智慧,用是智慧常不堕恶道……”;《大方广佛华严经》T9.461c2“……除灭愚痴、具足智慧……具足智慧功德力故,除灭一切心垢烦恼”。故笔者以“具足智慧”为“入邪见棘林”之对。
  [3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7.925b3“谓诸菩萨能伏天魔、摧诸外道,具足福德、智慧力故,一切佛法无不修行,一切佛境无不证见……”;同一经T7.953b14“……声闻、独觉厌怖生死、欣乐涅槃,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具足”另有同义词,如“积集”、“圆满”,笔者检索CBATA电子佛典《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1999测试版)发现“具足”之词条最多。
  [39] 参杨郁文《阿含要略.自序》iii.iv;“学道过程表解”p. 21、p. 22;及“声闻道次第表”p. 33。
  [40]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自序》提到“道次第”缘由,大意是:佛、菩萨、及祖师大德为了使众生能够完整地把握、抉择佛法,使其悟入佛知见,于是统摄教理、观行,揭示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教导人类,由人身直趣佛道。有关“道次第”的研究,笔者目前尚未发现相关著作。另外,开印法师于圆光佛学院讲授《大智度论》时,整理过“道次第”方面的内容,其将经、论中主要之“道次第”作分类,并以《中阿含.七车经》为其思想起源。
  [41] 参藤田宏达〈原始佛教????善恶?问题〉《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22,第2号。
  [42] 此处使用“总相”之意,不仅表前后因果关系,也显示概括全体的状态,如:瓦、砖、木材等(条件、别相)构成的房子(总相)。
  [43] 参T2.226c6。此引文同《思益经》“七邪法”藏身在譬喻里一样,且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另参T2.419b25。
  [44] 参T2.177c4。
  [45] 参杨郁文《阿含要略》p. 37、p. 52。上述之“成就诸恶”——成就恶法、邪法与“十善悉坏”——毁坏善法、正法,在用词上有诸多联想之处,是各有所指,或者是同义?
  [46] 参T9.332c1。
  [47] 参注2及屈大成〈佛教危机思想研究绪论〉,《狮子吼杂志》卷33,第5期,pp. 27~29。
  [48] 引自《仁王般若波罗蜜经》T8.843a6:“佛告波斯匿王:‘我灭度后,一切有情造恶业故……’”。
  [49] 在汉译佛典里谈到能不能解脱、成佛大致会有两种情况:
  (一)对象多为教内而言,语气上有“若不改善,则不能……”,或者是三轮体空之意,而且都没有再详明其不能得证原因。
  《道行般若经》(T8.451c7)“……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坏,船中人皆当没水而死,不能得度”;《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经》T8.662c9“……众生毕竟离故无所有,以无所有故不可得众生相,是故众生不可得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7.968c14“当知彼人未曾亲近真净善友,作如是说令诸有情执二法异,沉沦生死,不得涅槃”;同一经T7.907a7“我应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诸法空,圆满一切菩提分法,不应今时证于实际,堕二乘地,不得菩提”;《佛说阿惟越致遮经》T9.210a15“父母兄弟子,空寂之所有;则为生死行,不能成佛道”。另外,印顺法师在其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8年六版)、《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民
  国81年、三版)参考经文,论及“不能成佛情形”,笔者概略整理如下:1.声闻、缘觉二乘不能成佛。2.非阿兰若行不能成佛。3.退失菩提心不能成佛。4.金刚乘说波罗蜜多乘不修天色身不能成佛。
  (二)针对众生有没有解脱、成佛的可能作进一步说明的,大概就是“五种性”思想——将一切众生分为五类:1.决定成佛(果)。2.独觉、辟支佛(果)。3.不能成佛、但能解脱之阿罗汉(果)。4.三乘不定种性。5.既不能成佛、也不能解脱之无性种性。此中,最后之无性“又称无种性、无性有情、无有出世功德……,无般涅槃法,不具无漏种子,惟具有漏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而不能解脱……此即所谓无性阐提(《望月佛教大辞典》p. 1212、p. 1213)”,有些经、论又称之为断善阐提,如《大般涅槃经》T12.392c13“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为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同此经T12.554b12“一阐提者名断善根,断善根故没生死,不能得出”;《入楞伽经》T16.597c10“一阐提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这里讨论到一阐提之无有得道是因“断善根”故,(此在《大乘庄严经论》T31.595a6、《瑜伽师地论》T30.669b9 也有论述)与“七邪法”之“不修福德”——藏本作“善根断尽”可作联想,是否暗示当时众生根性问题?从“七邪法”之邪道次第可知不修福德、善根断尽的原因,是众生具有增上邪见(入邪见棘林),那么在其它论典的说法又是如何?笔者列举如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T27.181c6“邪见断善根”、《瑜伽师地论》T30.281a“云何断善根?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俱舍论》T29.88c8“恶业道中,唯有上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概括而言,众生由于具足邪见,能断善根,而成无有得道之阐提。回到“七邪法”上下文,笔者推测:菩萨观当时众生根性——邪见增上、善根断尽(七邪法),所以知诸众生,难以教化,而不可能得度。另参小川宏〈断善根论考〉,《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41,第1号p. 19。
  [50] 首先必要厘清此处汉藏四译本菩萨与正士之意。什本、支本译为“菩萨”,护本作“正士”,藏本指好人、善人、凡夫之中品德优者,并不一定指修行人。从“七邪法”之上下文来看,此“菩萨”能力,非一般初发心、未登地菩萨能为。据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p. 1270~1273中,对于菩萨、正士的身分、能力的推论——位登不退转的在家菩萨,笔者以为从护本译作“正士”此一线索来看,可能有关。
  [51] 《思益经》“七邪法”之偈颂有“法器(堪能受持法教之人)”一词,汉译版本如下:护本──正法灭时亦复如是,强精进者而揽持之,已观察见无任器者,便则往诣他方佛所。什本──正法灭时亦如是,坚精进者能持法,知诸众生不可度,转至他方诸佛所。支本──菩萨于法欲灭时,大智护持令不灭……知诸众生非法器,黠慧菩萨至余国。
  [52]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p. 271。
  [53] “护持正法”散见于各经论之中,看似一佛教共同术语,其实对于是谁护持正法、护持正法的意义(层次)、内容为何、有何功德,佛典说法不尽相同,如《胜天王般若经》、《密迹金刚力士经》。
  [54] 《入楞伽经》T16.584a13“次于末世世,无法无修行……”。
  [55] 《善见律毗婆沙》T24.796c2“……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藏后经书、文字灭尽……”。
  [56] 《迦旃延说法没尽经》(T49.12a3)“今日最末世,佛法正灭尽,从今日以往,无复说经典,法律及誓戒,当何从听闻?”;《大宝积经》(T11.126c3)“若于后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佛及法宝及持法者三不现前,何能欲闻、爱乐咨问?”;《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T7.704b8)“未来末世正法灭时,其有众生乐勤修行,不值法炬,无人为说甚深之法”。
  [57] 菩萨至他方佛国土的因缘,有集会、宣说此经,或者他方世界众生有求,诸如此类。除了《思益经》菩萨为护持正法至他方世界外,目前只发现《大方等大集经》T13.375b2“我今当不久,涅槃灭无余,大智诸声闻,亦随我涅槃;余方诸佛国,一切诸菩萨,具大神通者,复还向他方”。
  [58] 《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T11.675a16,同《胜鬘师子吼一大乘大方便方广经》T12.219b12。
  [59] 《大宝积经.富楼那会》T11.455c12。
  [60] 在大集经典群或涅槃经典群所谈到的“法灭”或多或少会包含下列几种情形:(一)法灭的过程可从真实的历史事件(教难、法难)去考证。(二)法灭原因有具体的描述。(三)会带有警告的语气或记起教训的意味。(四)法灭有时间表。(五)法是真的会灭。
  [61] 参T15.92 a5。
  [62] 天真法师提供意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