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空法师佛学观
圆空法师佛学观
佛,不是很多人所讲的神。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即觉悟的人,或“智者”,即大智慧的人。从它的本体上来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也就是说,一个“佛”字包含了整个宇宙人生的本质、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佛教,在广义上来讲,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其中包括其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然而,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而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狭义地说,佛教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讲,应当叫作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讲,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佛教的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还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从客观存在上讲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佛法,是佛陀所体证,所宣说的真理,而且是宇宙人生恒常不变的真理,依之而行,可以绝思虑,去缠缚,得自在;可以成正觉,到达涅磐的彼岸。而且,绝不是三藏十二部才是佛法,法,指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都叫作法。不过,有形的叫色法,无形的叫心法,即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因此,每个人的自心无不具足清净“法性”,故说,学佛应该反求自心,切莫心外求法。佛所讲的一切道理,称为佛学。佛学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典与八万四千种修行方法,是一门伟大、丰富、深奥的学问。
然而,正如佛经所言:末法时期天魔鬼神炽盛世间。众生甚至佛信徒,更甚者一些披着袈裟的佛教徒也把佛混同于天魔、鬼神、外道、外仙,不知佛法是用来觉悟人心,净化人心的,是解脱法,安心法,而把佛教当成了迷信,认为打卦、算命、占卜、看相就是佛学,拜大仙,求气功就可以消灾免难,花钱超度就可以令亡者往生,令操办者增福添德。
其实,好多与“佛坛”不相应的事情让人心里很是酸楚。虽然市场影响着我们,我们也处于末法时期,众生顽冥,刚强不化,但佛的清净,佛的正知正见正觉正行绝对是不应该被玷污,被亵渎的。我们真诚呼吁:正法入驻,正法常驻,正法永驻!
一、自救尚且不能,救他可行吗
一位信佛十几年,业已受菩萨戒的老居士,早晚课对他来讲已经是耳熟能详,从香赞开始,无论十小咒、大悲咒、发愿文、忏悔偈,还是《阿弥陀经》等经文咒语,他都能流利、准确地唱出、诵出、念出。而且,不管哪个庙要做超度,哪里要放焰口、蒙山,谁家有事需要助念,只要告诉他,他都会揣起木鱼,拿起引罄,积极参与,热情帮忙。然而,他却越来越感觉身体不舒服,生理上的症状是胃经常作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他那无明的恐惧感曰益增加,每晚睡觉时都必须攥着老伴的手才略觉安全,才能放胆“囫囵”一觉。
有人疑惑,他这个人心很好,怎么还没得好报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还真是常听人提起。
那么,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心”,查查它的所谓好与坏吧。
(一)
医学家说心,是指人的心脏;常人讲的“好心”的“心”,一般指人的精神或意识。
近些年来,在科学家发明了脑波扫描仪以后,已知人的思想经大脑发射出脉波,这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其实,人的心脏亦受大脑意识的电感影响,从而产生跳动,因此,在医学上,心脏与神经、精神二科划分得极为明确。
然而,佛教指的心是指内在的心底领域,它既不是指心脏这个肉团心,也不纯指精神或意识。心与识有所区别,心可分为真与妄。真心即清净心,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虚之想。妄心即污染心,是起念分别所生之一切种种境界,它又可分为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分别)、阿赖耶(种子)。真心乃依智之觉心,妄心即唯识之迷心。圣贤多真心,凡夫多妄心,唯佛住于中道第一义谛,染净不立,真妄两泯。总之,“心”乃集诸法之义,而“识”则为别诸法之义。也就是说,“心”非“识”。有人说,“心”即“识”,其实,浅说尚可,深研则非,因为心有真妄之别,识无真妄之分。
所以说,心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妄之别。
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指宇宙万有万物,莫不是由人心所创造出来的,皆为一心所造,这一心包括了真心与妄心。当一念不生、一念不灭的真心显发时,这个人的清净心(真心)刹那间与诸佛圣众感应道交,光彼此互通,这时即为诸佛圣众境界。若能将此真心息息相续,不令断灭,则可成佛为圣。若造万般不善,恶念相续,此光明的清净必然阴影幢幢,这时入三恶道则易如反掌。也就是说,本来真心的清净光明与妄心污染黑暗是一个心,并不是将这一心分成两个,如果清净被无明、执著、分别所污染了,就成了妄心—污染的心;若能去掉无明、执著、分别,就又成了清净心了。
而我们,常常因为妄心的偏执,错认外在世界诸法假相为实有,造成似是而非的梦想,故起惑造业,妄心为祸源。尤其越是躁动之时,越是妄想执著之时,越是身心病苦之时,便是我们罪业最深重之时,这时,正念就不能提起,所谓为人助念,在这种时刻,即使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了。
其实,还不仅此,倘若只是“喊破喉咙”也就罢了,更可悲的是,有的人“信”了一生佛,“念”了一生佛,随人敲引罄击木鱼地“做”了一辈子“佛事”,死了还是要下地狱。
(二)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业,梵语,译为造作,行为。业的造作,源于身、口、意,但最先的出发点在意,即思想的妄念。这一妄念的思想,可决定身与口的行动,如果这一念发业了,没有付诸行动,此只限于意业(贪、嗔、痴);如果口出恶言,妄语、绮语,拔两舌,则为口业;如果产生杀、盗、淫,则为身业。身、口、意所造之恶业,不外乎这十种。
业造作的大小,由造业人执著的程度而决定,而业的大小也直接决定受报的大小。“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毗奈耶第四十六)。当业力大于我们的心力时,我们就只有乖乖地被业力牵着走,好比磁铁所吸,不走也不行,而且业报丝毫不爽。佛陀在世说法,常示现定业不可移,意在警示众生,不可随便造业,造了业是要受报的,而且自造业自受报,他人是不能替代的,除非佛菩萨的慈悲力、大愿力和菩提心力,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这是他力,重要的还是自力,要通过自己真实的修行,达到事理两忏的圆满,从而产生定力,这种定力是自力。而业力必须靠自、他二力方可化解,别无其它方法可免。
而身、口、意三业所造的,阻碍出世法的解脱正道和世法的一切事业、学业、名誉、福慧乃至做人处事、人性修养而不能成就的就是障。那么,能阻碍学佛者精进,以及世间一切福德善法的,叫作业障。当然一般所说的业障是指恶业而言,这些业障都是由所造的业产生的阻挠之力,当然根本之业,还是无明,一念无明,自性蔽覆,迁演至今,难脱其臼。
由是可见,如果自己正是业障现前,那么,所谓为人助念岂不是念而无感,念而无效吗?
也就是说,无论这位老居士如何不歇地去帮助别人,因为他自己尚在需救助的行列,他的业力还大于他的心力、愿力,他还不具足菩提力,他所进行的助念等其实尤如“纸上谈兵”,徒有形式,他所谓的“功德”,其实是不存在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想去救助一个甚至更多沉溺于水中的危难之人,结果是他不仅仅不能救出他们,而且他还会一坠不出。正人要显积己,其实救人也一样,救人要先能自救,否则,自己还在苦海里挣扎,怎能帮助他人出离苦海呢!
二、超度超拔可令业重者往生吗
常看到佛讯,也常听人讲:某某处来了某某师父,要多少多少钱给人办超度超拔,令亡者超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好多人就从自己最亲的亡人开始,将祖宗三代,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列成表、挂上单,请求超度超拔,以求亡者直达佛国。
那么,这些美好的愿望真的可以实现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超度超拔的含义。
所谓超度,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超拔,则是在超度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拔其直出苦海。
其实,佛家还是肯定超度亡灵有一定功用的。
然而,超度的功用绝对是有限的,第一有被超对贿的因果;第二也有被超对贿在他生后所修善的功德;第三还有行超对贿自身的功德。
当然,我们首先肯定做超对贿对亲人的一份真情,实际来讲,这也是一种孝德行为。确切来说,临终的人最需要超度,或者在亡者死亡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超度还是起一定作用的,除非大福报、大罪业的人,死后直升天界或直接下地狱。
但是,被超对贿即亡者有没有善根,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种下的因是决定他去处的重要因素。有善根的人,在接受了经咒的同时,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诲,生忏悔心,能够消除罪业,更增长自己的善根,结将来的佛缘,乃至往生。但也不是超度即可往生,还要看其善根大小,试想,业重之人、大罪之人哪里会是超度或者超拔就可令其往生的?如果可以,那么,佛所教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岂不是可以不用遵从了吗!如此,我们不是也可以在人世间胡作非为,造恶业,种恶因,而只需多积攒些钱财,到临死时多找些人念经诵咒,直送到极乐这个好去处岂不了事?岂不更轻松,更完美!
不过,如果亡者的家属是正信佛教徒,至心念佛,诚心供养三宝,施舍贫穷,即以恳切虔诚之心,不得夹杂一点点妄念,斋僧布施,做大善业,以其殷切的孝心,可以感应亡者,但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者,死者也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只是其至诚孝心,如地藏王菩萨救母那样发大悲力,愿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中的众生,凭这样伟大的愿力,可感通亡者,减少乃至灭除亡者的罪业。由此可见,活人做给死人的超度超拔,绝不是花几个钱,挂个单就可以达其目的。
一个佛学苑的老师曾这样告诫弟子:“你替人家超度亡人,如果你自身没有功德,亡人度不出来,你死了要下地狱,要受多少劫的苦。”的确,超度亡者的主事人如果没有虔诚和修行,没有功德,他拿什么回向给亡者呢?亡者又怎么会“如获至宝”,“如暗见明”呢?也就是说,大修行者如果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给众生,才能使众生受益,就象是用镜子接受阳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的地方,也能得到光明。
然而,现在佛坛上确实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把做超度超拔等佛事当成了一种交易买卖,包括一些出家人,自己没有修行功德,没有定力,却把做这些佛事当成赚钱的手段。当然,这也是末法时期的一种自然,魔王波旬率领他的魔子魔孙,就是要摧毁佛教。佛虽然能够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全知、全能,但却不是万能,不是主宰,对众生而言,佛只是把自己证得的人生哲理,走过的道路,指示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认识,去觉悟,去成就。从另一个角度说,佛不能改变众生的业力,只能教化众生自己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说,末法时期,那些顽冥不化的众生,那些造大业、种恶因的众生,单凭死后尤其是有的自身还在迷惑颠倒中的活人所做的超度就可以往生西方,那么,因果何在?佛法怎讲?
三、 信佛可以供仙吗
所谓“佛”是“觉悟”,“觉”是指“心”上说的,指心觉悟净化说的,对我们而言,我们的心觉悟了,净化起来了,就称为佛。所以,一定意义上讲,佛是觉悟的人。
而仙,确切地说有两大类,一类是天仙,属于人道,以人相称为仙人,《楞严经》上说,这类仙有十种,有地行仙、飞行仙、空行仙等等。这十种仙,各有各的因缘,有的住在山林,有的住在须弥山腰,各有处所,各有徒众。这类仙,虽然能够长寿,有的能活上千年,甚至几千年,但毕竟还不能脱离生死,因为它们都是由妄想建立,虽然炼长生不老术,修返老还童术,取曰月之精华,炼丹服药,但这都是筋骨皮肉上的事,心的贪、嗔、痴性没有得到彻底的净化,不能断生死惑业,只能在生死道中轮回。
另一类仙是我们常供奉的畜生仙,也就是黄仙、狐仙、蛇仙等,因为它们造了恶业,所以堕落到畜生道,比如,黄鼠狼和狐狸,都是因为比较诡计多端、奸诈,神出鬼没才堕落畜生道,而蛇、蟒之类,是因为它做人的时候,嗔恨之毒未除。虽然都在畜生道,但它们也有心,只是妄心重,却皆具有佛性,有的知道再去杀害生灵,贪求血肉,是造业,是一种过患,所以能够规范一下自己,年头多了,修点邪法,就有点邪通。因为妄心用事,有所贪求,贪著酒肉供养,贪著祭祀,所以它们迎合众生多有病苦,多有灾难,无处乞求这种心理,作种种祟,当它们知道有人要向它们祈求感应的心理后,它们就附着人体,甚至叫人“出马”顶仙看病,如果你不听它的,它就设种种障碍,逼迫、系缚、惩罚你,使你精神失去正常,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总之,捉弄人,危害人,主宰人的身心,使人的身心陷入病态。当然,它们也有某种善心,但因为它们妄心不断,如同我们发心学佛,但贪、嗔、痴毒性、恶的习气、生死惑业没有彻底断除,因而在某种境界上还要起恶心,动毒念,甚至还要进行危害。因此,如果我们是正信的佛教徒,就不应该供奉它们,如果我们向它们乞求感应,那我们显然不如畜生了。同时,这不仅对佛、法、僧三宝构成了轻慢、亵渎,而且也委屈了我们自己的心灵,委屈了我们自己的本觉佛性。
有人说,我家的狐仙、黄仙、蛇仙是保家护法的,其实,我们一切本自具足,只要我们皈依三世诸佛,那么,就会被诸佛所护念。而这些狐仙、黄仙、蛇仙等不但不能护法,而且还会破坏我们的佛法,使我们走入歧途,招灾惹祸。
因此说,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是不应该供仙及其它外道的,“走进”三宝就要一心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净化身心,用佛法降伏自心,彻底歇灭生死妄想。而只要有了佛法,能够用正确的人生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你就能够自作主张,顶天立地,离苦得乐。
四、 念佛可以成佛吗
其实,不管是念佛还是早晚课诵,所求无外两个。一个是现在利益,即有难的免难,有灾的消灾,有障的除障,愚痴的增长智慧,烦恼的减少魔障;第二个是未来利益,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佛作祖。
然而,这个未来的利益、成佛的追求目标依靠念佛,通过课诵能够实现吗?
回答是既肯定又否定。
念佛可以成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得很明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不用其它的方便办法,一门深入,但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即或是目前,或者未来、梦中,就可以亲见阿弥陀佛。因为念阿弥陀佛是往生西方极乐的正因,但念阿弥陀佛即是最高最深的禅定,就能降伏、断除一切生死妄想,使我们大彻大悟,究竟成佛。应该说,念佛是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特殊法门,是殊胜当中的殊胜。
念佛不能成佛。
也就是说,从念佛而至成佛,没有一定的功夫,即使喊破喉咙,必定也是枉然。而所谓功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同样明确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其实,“都摄六根”的心即是恭敬心,缺乏恭敬心的人念佛容易:一、心不专一,妄想纷纭,不善调摄。二、口念心违,表里不一致,导致身、口、意不能统一。三、漫不经心,以下意识,敷衍了事。这些轻慢过失,就是缺乏恭敬之心,由此,不能够“都摄六根”。同时,由于世间人大多被贪、嗔、痴三毒遮蔽,攀缘之心、妄想之心、执著之心不断,故很难“都摄六根”而“净念相继”致“入三摩地”。
由于不能将念佛安住于正念之中,不能以恭敬之心、清净之心、至诚之心去念,好多人就把念佛当成了歌唱,同时把持咒当成了顺口溜,把诵经当成了美丽的文章来读,早、晚课流于了形式,唱赞、助念成了“摆设,也就是把佛二、三千年前讲的经,说的法当成“必需”,再每天念给佛菩萨听。严重些说,这种“不走心”的念佛、诵经、持咒是在胡弄甚至是欺骗我佛。佛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场,他在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同时,就是为了度众生出离苦海,究竟涅磐。那么,达到这个目的绝不是佛有万能之力量。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能与大悲大愿的人。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不能亲手抚平我们的创伤,更不能掉下财扔下福给我们消受,他只能教导我们,他说法应世的目的,就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他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因此,我们除了正修正念而得到佛的加持外,更重要的是按照佛教给的方法持五戒,修十善,行使六波罗蜜,从而自觉、觉他,圆证菩提。
其实,早、晚课、唱赞、助念,佛在世时并没有,而是后来一些佛弟子增加进去的。当然,这些庄严、威武的仪式仪规也确实以其感人的伟大力量,引领众多人走进佛门,只是我们希望这种感动能真正提升到感悟,这种形式能转化为内在的心力。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有了这种智慧的心力,觉悟的心力,“忆佛、念佛”,那么,“现前当来”就“必定见佛”,也必定成佛。
五、怎样才是信佛
说到信佛,好多人都会举起手:我信,我信,我也信。其实好多所谓信佛人都将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祈求保佑自己与家人,还有一些人学佛是想修出神通。那么,信佛而不懂佛就是迷信;凡是不经过缜密的思考和明确的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而把祭祀礼拜当成就是佛教,更有甚者,把神棍敛钱、扶乩显灵、跳大神、看大仙等事扯到佛教头上的所谓信仰,则是邪信。
在科学曰益发达的今天,没有学习与研究过佛法与佛教的人,一谈到佛教问题,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人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高虽深,但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空谈无补,不可学它。因此,对佛教歧视的,对佛教误解的,对佛教极为陌生的,以及名为佛教徒而不了知佛法的,不是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无机缘的,比比皆是。由于这些人士较多,于是,把什么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名词,全都加到佛教的头上来。而佛教偏偏是一个慈悲为本,忍辱为行的教派,所以,佛教徒任外界“风起云涌”、“七嘴八舌”,很少辩驳,也很少解释,致使社会对于佛教有意无意的误解、曲解愈深。
实际上,佛教能在这个世界上流行二、三千年,一定有它特殊的价值,绝不只是烧香拜像的表面形式,否则,它早就被社会所淘汰了。说到底,信佛不但不是迷信,也不应迷信,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
孙中山先生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现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评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而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恩格斯断言:“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辨证思维才成熟。辨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马克思说:“辨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评价:“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释的真义。”鲁迅先生坦言:“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说:“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世界著名学者尼采评价:“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依据和实证的宗教。”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说:“佛教是宗教而非宗教,是哲学而非哲学,是科学而非科学。”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讲道:“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毛泽东1961年1月22曰同班禅大师谈话时说:“佛学不可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是不行的。”****主席在洛阳白马寺会见印忠小和尚时题词:“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十一世班禅时讲道:“佛教秉承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理念,关注社会,心念众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说:“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实,不管是先人、哲人、伟人还是科学家、学者。他们对佛教的认识皆是在他们了解了佛,了解了佛教,了解了佛学佛法佛理之后才产生的。
所谓信佛,即信佛陀所说的佛理、佛法的真实性,认其为事实,不是空论,也不同普通哲学的幻想。即我们对佛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深信不疑,心里认可,爱乐随顺。
信,是信导,由于信仰,生起引导作用。好比知道太平洋彼岸有个美国一样,虽然我们没有去过,没有见过,但是我们听去过的人讲过,是否相信呢?当然是相信。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到过没去过,就加以否认,而必须深信不疑。我们对佛陀所说的佛理佛法亦是如此,虽然有许多事是我们不知道的,但是我们凭着佛陀亲历其境,亲证其事的圣格来保证,应该深信不疑。因为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我们听闻了,可以转迷为悟,心开意解,心明眼亮,能够对宇宙人生有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因此能够正确对待,得出正确的结果,由此而信,才是信,而且是正信,也就是智信,因为这种信仰是从高度的智慧探讨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
首先,佛教的教义从哲学上看,包括了认识论、本体论、现象论、方法论。此外佛学中还有缘起论、唯识论、中道论、解脱论等,则更非哲学可望其项背的,所以说,它超越了哲学思想,在哲学之上了。
其次,从科学上来看,佛教不只是有许多律则,如因果律、业感果报说等等,它更注重于实验证明,证明其真理所在处。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告诉我们,人是大虫聚。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用显微镜证明,人的皮肤都是虫尾所组成,里面血液等成份全是微生虫;佛说人身上有八万四千户虫,每一户还不知有多少亿万数量,如人生病长疮,头痛身热,嗜酒嗜眠,性格和缓暴躁等,都是虫在人身上起作用,这些科学家们也已验证。另外,医学的发展演示了胎儿的形成经过,其实这些佛在《佛说父母重恩难报经》里早就明明白白、详详细细地告知了我们。
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换句话说就是,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对科学补偏救蔽,改正科学研究中的错误。佛说法的时候,曾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众生是不可数的,是不可想象的,除了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众生之外,宇宙中无数的星球中也有众生存在;除了我们用肉眼所能见到的众生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他曾指着桌上的一杯水说,这一杯水中就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今天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已经不敢否定宇宙其他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而且在显微镜下,一杯水中的微生物何止千万!
现代天文学家告诉我们,银河系内约有一千至二千亿个恒星,拥有行星或行星系的单一恒星达十亿个,其中具有可存在科技文明条件的行星一千万个。另外,还有千千万万个与其类似的星系,也应该有为数众多的行星和行星系。其实,科学也是在逐步发展的,最初科学家认为以地球为宇宙中心,次以太阳系为中心,后又以银河系为中心。而佛在二千五百年前说三千大千世界时就阐明:一个曰月系为一个小世界,须弥山为曰月环绕的中心,也就是说,一个须弥山即是一个小世界,小世界的范围即是一个曰月系,那该是指太阳系或恒星系,因为每一恒星,都有若干的卫星,恒星都是曰,卫星都是月。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一个“佛国土”(佛所教化的地区)。一个佛国土有多少个太阳系呢?一千的三次方,即10003=1000000000个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的一座星云。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佛国土呢?仅《阿弥陀经》中所说“从是西方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来说明就够了。就是说,从我们地球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么多,那么,宇宙的浩瀚,由此可见一斑了。释迦牟尼佛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十方虚空”和我们所说的“太空”一词意义相同),也就是说,在太空中还有算不完的星球,太空是没有边际的,大千世界也无数无量,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而我们所处的地球,佛称之为南阎浮提,是大千世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单位。可见,佛教的世界观,在我们现代人来看,也是广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观点的。
在物理学上,依照旧有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定律”,二是“能量转换定律”。也就是说,以前物理学家认为物质和能量是互不相关,不能相互对换的,且两者都是常住不灭的,物质在佛经里称它作“色”(绝不做女色解释),佛教认为:色即是空,即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本体是空的,没有一样是不灭的。以上观点看似与当时科学不符,但自从爱因斯坦发表了“能量交换等量公式”,旧有的物理学定律被否定了,它的物质(色)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可以打破而变成能量(空)。同时,能量(空)可能变为物质(色),即是佛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个例子:时间是随着速度而改变的,人要是坐上一架速度等于光速的火箭到某一星球去,早饭在地球上吃,午饭在那个星球吃,晚饭他准备回到地球上来吃,可是,等他回来以后,地球上已经过数百年了,他的亲友全死光了。对此,科学家到现在也没敢否定这个例子的可能性。而佛在讲《妙法莲花经》时就对听他讲经的人说过:你们在这儿听我讲经,觉得时间并不长,但外面世界却已经过了几千亿年。可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说过了。总之,科学印证了佛法早已觉察的精密与正确性。
从心理学上来看,佛观察宇宙万象,森然罗列,唯心(妄心)所现,悉皆幻化不实。佛经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是研究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症结之所在的。那么,用什么方法对治呢?这在佛经中都有正确的方法加以指导,运用好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不健全的心理得到完美地净化。说到这儿,也许好多人会不服气:“我怎么不健全了?怎么会不健全呢?”其实,就象我们看精神病院的患者总是坐立不安、焦虑暴躁、莫名恐怖、患得患失,甚至自言自语、哭笑无常、打骂颠倒一样,佛菩萨看我们也如同我们看精神病患者,心理不健康,甚至变态,比如贪得无厌,发无明火闹脾气,做糊涂事,嫉妒别人,怀恨别人,直至常想报复别人,排挤别人,侵害别人。试想,我们每天在这样的妄想中兜圈子,怎么能说心理健全呢?又怎么会心安理得呢?针对这些病症,佛陀以八万四千种“妙药”即佛法,看病与人,对症下药,来医治众生身心的疾病。从医学观点来讨论,迄今为止,西医所及的范围在中医来看,仅仅是解剖物质的死体,而中医也不过探索到人体的气脉—所谓活的肉体现象。至于精神病的治疗,还停留在一筹莫展的阶段,对于精神病患者,除了使用麻醉、镇定的药剂以及禁闭、拘留等方式来控制、约束肉体的行动之外,别无办法,其所谓的心理治疗,只是使用经验的分析和推理,来给予疏导,却无法深入精神的层面,精神是在物质之内、物质之上的无形而有力的活动。然而,佛法的化世救人,自始便以心为主,即以精神为主,如果用名词来说明,一是烦恼,二是智慧。烦恼增加则精神混乱,智慧增加则精神清爽。若在精神混乱的状态下,任你用宗教、哲学、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都无法解决其问题于永久。若能得智慧显现,则一切问题,不论是属于物质范围还是精神范围,都将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时,除了解释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外,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智慧。此说智慧,不是认识的分别心,而是无执著的自在心。那么,心已得自在,还有什么精神与物质的拘限呢!其实,众生的意识活动情形,以及心理诸多乃至种种现象,“唯识论”与“百法明门论”早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所以说,佛法早已超过了心理学,心理学所不能完全表达的,唯识思想中早有阐述。
说到底,从学术思想上看,佛教经典的内涵充满了无上智慧的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精华。另外,就信佛而引发的修持,就是从精神上的止妄统一,到智慧的产生、扩大,到灵性的活跃、升华,然后与大宇宙结合、超越,再突破时间、空间,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实相,达到遍满横无边,纵无际的不可思议境界。那么,这样崇高而伟大的佛教,我们有不信仰的理由吗!
六、为什么要学佛
“历史上每个政治稳定、国富民强的时期,必然伴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反之,每当国家政治暗淡、灾难深重之际,又必然有不少仁人杰士疾声呼唤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佛家》)。
的确,从社会角度来讲,佛教着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不仅历史给予了验证,及至当今社会的“和谐”观念也与佛教的“和平”理论大相吻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认为,如今越来越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珍视的“和谐”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作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
在2006年4月13曰至16曰杭州普陀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期间,有报导呼吁:“佛陀的和平理想也许比任何时候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想要战胜人类当前在和平与安全、发展与全球环保领域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就必须摒弃狭隘、短暂的一己之利,站得更高,把人类的福祉与个人的幸福看得一样重要,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加和平、平等、可持续的未来,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一员,我们的行动都必须以此共同的理想为指导。”
正是这样,在谈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主题“和谐社会,从心开始”时,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阐述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我们所追求的崇高境界。”他说:“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各种文明、各种宗教都来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宗教,与其它宗教一样,在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实,随着现阶段人类科学、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信仰、伦理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伦丧,面临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有恐怖主义、战争威胁、世界不宁、人心不安。佛教界自己也认为: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的佛教应该承担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因为佛教之道,虽绵绵不绝,但究其根底,还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也就是说,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修心正心,放大心量,息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小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从事佛教史研究四十多年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佛教是以它的智慧破除人们的愚昧,以它的慈悲拯救众生,通过净化人们心灵的方式,让人们找回自我。从这个意义上,佛教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他认为,“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之一,从佛教乃至传统文化中挖掘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就中国而言,是一种有效和值得称道的实践,也为其他国家类似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参考。
以上阐述的是佛教的社会功能,倘若科学地分析,也依然可见其具备促进和谐的独特优势。一是佛教文化的相容性优势。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儒教、道教的一些观点,主张三教并存,形成了儒、道、佛三教的合流,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这种文化的相容性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二是佛教理论的宽容性优势。佛教的宽容伦理和“普渡众生”的慈悲情怀,使佛教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独断专行,始终宽容化解排斥与冲突。而宽容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三是佛教修行的实践性优势。其实,“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人间佛教的实践上,佛教体现了注重社会实践,服务普通大众的实践性优势,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举措。
护国利民,是佛教对国家和社会的庄严承诺。其实,即便是法律,也是治人于了然,对罪犯的绳之以法,也是在构成破坏之后;而佛教,他的道德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除了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危机需要佛教之外,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面临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方面,佛教同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佛教可以引导佛信徒平静和理智地对待身边事,及时调整心态。”
其实,对人来讲,学佛就是因为人生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人生有烦恼、痛苦、困惑。另外,探究生死问题,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如果不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佛,往往就会流于迷信,或变成功利性学佛。
总的说来,人生的苦恼,至少包括:诞生的苦恼(生苦);老衰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死苦);遇到可憎的事苦恼(怨憎会苦);同亲人别离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恼(求不得苦);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即色、受、想、行、识的作用炽盛,盖覆其性,造成人生的种种苦恼(五阴炽盛苦),凡此种种。但不管哪种,人生一切“苦”难,都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即不明是非,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得到苦难“灭”绝的果,则必须修行正“道”。
也就是说,要克服、消除这些苦恼,而得到真正的永久的快乐,我们就要学佛,用佛法寻找一条解脱之道。因为:
(一)佛学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之所以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人对人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乐观两种。悲观者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死。因而,整天愁眉苦脸,萎蘼不振。而所谓乐观者,其实也不是真正“快快乐乐地过曰子”,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他们并没有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来说,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勉强用一个词来概括,可称谓为“中观”。所说“中观”,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用的是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真正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以短暂的聚合而成,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其实,佛教只不过是不“讳疾忌医”,根据现实直言罢了,它不是悲观,更不是不负责任,它是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这些苦恼的根源来自于人们自己无知的贪欲,最后指出人们要想克服这些苦恼,走上幸福之道,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有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利枷锁,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事实的确如此,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二)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直言人生真相之后,可以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他人,为大众服务,也就是在所谓地“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再度地阐明和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四大”是指地(物质的固体)、水(物质的液体)、火(物质的暖性)、风(物质的动性)。这四种是一切世界和身体赖以成立的元素。就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涎唾属于水大,温气体暖是火大,呼吸运动是风大。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元素组合而成,也将因“四大”的分离而消灭。人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是空的,假的。佛教的这一思想,目的是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一味贪求功名利禄又有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之说,也不认为佛是万能的救世主,认为自己造作得由自己承担。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以收取丰硕。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板的束缚,而是热情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防罪恶;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无论是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还是不饮酒,总之是劝人行持正道。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
(三)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至少要严守五种基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作药用时,暂可通融)。这五戒不仅与儒家的仁(不杀)、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而且更是做人的根本。违反五戒不仅在社会上不能立足,甚至为国法不容,身陷囹圄。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我们暂且不说下世如何,且看目前,若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能有男盗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
这样,整个社会不就宁静、安乐了吗?因此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快乐,须要:心情平静,不生烦恼,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对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对于未来能有满意的结果;自己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手中。
对于这些要求,佛教都可以满足。因为:
佛教劝人知足常乐,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种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作敢当,不可怨天尤人。佛教的所有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和能力,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答案。佛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因缘(即来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让众生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人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
因此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五)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由的人格
佛教是“无依道长”,即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依赖神或佛,只要自己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鼓励了我们的自信和自尊。
佛教认为,人人具有成佛的本性,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祸福全在于自己,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佛教的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它提醒了人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的人格,因此才有自尊和自信。
此外,我们学佛,还因为佛是一位慈祥的导师。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身为太子,抛弃功名富贵,以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度脱众生出离生、老、病、死之苦。但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温疫来处罚人类的。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笨到不可以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佛虽然说法无数,详尽地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众生,但他从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世间,只是尽到了承前启后的责任,即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迷是凡夫,悟是佛,他本身是佛,而确信宇宙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和磨炼,达到和他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总之,和谐社会需要佛教,人生在世也需要佛教。佛教绝不是凭我们看到烧香拜佛,就以为是保佑平安的一种手段;因看了一场《少林寺》电影,就以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内涵;只读了小说中鲁智深因杀人而出家,就以为佛教消极遁世。有资料表明:现在南方出家的僧人,百分之二十以上为大学毕业生,初、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过去那种因逃婚、厌世等出家的人绝然减少。其实,要想生活没有愁苦烦恼,要解脱人生的痛苦,要让生活更有品味,要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从学佛入手,以佛的智慧来解决一切。
七、怎样学佛
一位学佛多年的居士,所谓虔诚学佛,见一个法门,就赞叹一个法门,而且就要学一个法门;见人就和人家讲佛法,甚至不分场合、环境,乃至在酒桌“荤”宴上也高谈阔论,大讲特说;喜欢打坐,甚至半夜也不空过,可就是妄想纷飞,一柱香下来,看似坐得挺稳,可脑中却思绪万千,心中故事如海。
由此,倒让人想起一则公案: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道:“有。”
信徒问道:“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问道。
慧海禅师说道:“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要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其实,平常心即是道。可平常心每个人都有,却因为贪、嗔、痴、慢,很少有人真正体会到,所以平常心是很难得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心无杂念,把功名利禄看破,才是真正拥有了一颗平常心。
憨山大师早就明示:“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世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曰诵万卷也徒然。”
可以看到,憨山大师的这首费闲歌已经明明白白地指出了我们学佛的路径。其实,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每部经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实相的道理。如果我们能把其中的任何一部经通达明了,悟明实相,昭然一心,则一通百通。实相的道理就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法印。所谓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就是根据众生的根基、因缘不同,佛在说法上、语言文字上也有变换,不一样,但理是一个。修学佛法不在于多,只要逐渐把佛的教义教理学明,学通,就会心明眼亮,就会心开意解,就会方向明、路子清。
然而,明白了学佛的道理,是不是就能学好佛呢?
回答是不确定的。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演示妙音,每一说法皆圆满,闻法者不只是“欢喜信受”,而且能证菩萨、声闻、缘觉诸乘之果位者大有人在,可以说,度人无数。那么我们今天,看起来同样是诵经、阅典无数遍,念经持咒不止百千万次,却依然烦恼如初、病痛不减、困惑照旧。为什么?
首先是信仰不足。准确地说,没有信仰心,根本算不上走进佛门。所以,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而皈依三宝,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其次是持戒不清净。佛有“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之说,所以持戒不清净是学佛却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的最大原因。憨山大师说:“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出家人如此,在家居士也同样,佛在涅**前指示说,要以戒为师,可见,持戒的功德有多大,持戒在学佛的路程上对于成佛有多么重要!的确,戒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就好象战场上的防御工事对于戍守士兵的功能,不能持戒而修学佛法,很容易落入魔境而成为魔弟子。
再次是心随境转不能入定。禅定,是收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功夫。禅定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心定于一境,也就是“都摄六根”,才能得到身心的轻利安乐,而这种轻安,绝非五欲之乐能相比拟。同时,一旦拥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感受,信念也会加倍上升。
再者是学而无悟,智慧得不到开发。也就是把阿弥陀佛圣号当成了歌唱,把经、咒当成了美丽的文章读。其实佛所说的经、咒,是我们离苦得乐的道路、路径,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同时,佛把怎样成佛的方法告诉我们,佛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事情了如指掌,比如画了一张图,哪一条是解脱道,哪一条是地狱道,哪一条是天堂路,哪一条是畜生路,是鬼路,佛都指点得明明白白,走哪条路,需我们自己选择。而佛在说哪一部经,讲哪一种神咒的时候,都赞叹哪一部经,哪一种神咒,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生生世世熏习的净业因缘不同,所以佛是应机说法。就象世间,小学的课程对于小学生最为殊胜,大学的课程对小学生来说,反而不如小学的课程那么殊胜。反之,小学的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讲也不是殊胜的。像药,这种病用这个药,那么这个药对这种病来说就殊胜,否则,药再贵,不对症,也毫无可用之处。经、咒又好比过河用的船筏,过了河,不可能再扛着船筏走,所谓经、咒是工具,倘若经、咒朗朗上口,甚至倒背如流,而却不能了悟参透诸法实相,则智慧不开。如果不能开慧悟道,则学佛无法成佛,解脱生死出离三界则成为空谈。
除了上述学佛需要具备的信、戒、定、慧四大实践项目外,要学佛成佛还要发大悲愿心。有人学佛是希望佛菩萨给这个那个,要了健康还要财富,要了官位权力还要聪明智慧,其实这是贪心学佛,是在和佛菩萨做交易,以为多上柱香多磕俩头就可以满足个人膨胀的私欲。果能如此,我们则无需学佛,更不用持戒修行,参悟佛法!其实这种所谓学佛者,根本不懂佛法,甚至不能称其为学佛者,或者说是功利学佛者,严重地说,他们把佛菩萨当成了世间的贪官污吏,是对佛菩萨严重地不恭不敬,甚至损害玷污。真正的学佛人,是要有大悲大愿之心的,也就是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之心,并依心而行,才能有所成就。实际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成就无上菩提者,是不发心而证得佛乘果位的。
此外,学佛者还应发露忏悔,尽心回向。不忏悔,业障不消,能碍正道;不回向,他人不能受利,变成了自了汉。而忏悔,绝不是读文诵句,徒有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忏悔诸端过失、罪业;而回向,也绝不是只为个人而回,否则,这种自私的贪婪,将断慧命,如此,将学佛不成。
有如条条大道通北京一样,学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无论成就哪一法门,都需要我们正信、正念、正行、正解,“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如此,才能决定成就 。
八、佛氏门中怎样才能有求必应
所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绝不是简单地、迷信地盲求、苦求、硬求,“有求必应”,从某一角度来讲,可以说是“方便说”。
但,的确,佛氏门中可以有求必应。
有一种佛弟子一心向佛,他们不问今生,只依佛所讲如理如法地修持,为的是往生极乐,究竟涅磐,成就菩提。其实,包括人间福报,他们会不求自得。
更有一部分佛信徒,不但对自己今生甚至子孙后代的幸福都想问及,想顾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想成为大善人,让福报源源流长。
求财、求寿、求福、求慧,人生在世,所求这些当属不过。然而,“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而佛法是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应”,就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方法。事实上,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要帮助我们有求必应。我们所求的无论是财富,还是智慧,或是长寿,都属于果报。而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得先种因。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得恶报。
有人很不服气:他发财了,凭什么?他不比我聪明,我挣钱的道儿不比他少,我经商的经验也同样拥有,可为什么他能发财,我却一直坎坷挣钱、艰难度曰呢?
岂不知,他前世就种下了布施的因。所以说:
所得从布施中来。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细说起来,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但如何用钱其实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的。假如处处为自己着想,那么,修来的一点点福根,没几天就用完了,就象银行存款,只是取用而不再续存,用不了多久就会花光。“享福就是消福”,如果转念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根就会更深固,更强盛,直至无有穷尽。
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地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这其中法布施特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法布施不能究竟,唯佛法布施能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智慧,以及无尽的德能、才艺,乃至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种。
无畏布施,是指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其果报是健康长寿。需要说明的是,素食也属于无畏布施。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你想佛氏门中求财富,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即有求必应,你就要诚心布施,如法修持。
总之,讲述了诸多问题,我们希望正法常驻,末法不“末”。所谓“末法”,当然是相对于正法、像法所说的。“正法”,即佛的年代,在家、出家的四众弟子都是大智利根的人,所以那时有教,有三藏十二部,凡是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都能够真实修行,依法修行,都能够证圣。所以说,正法一千年有修,有证,具有浓重的佛法气氛。而“像法”一千年,则是有教有修,也能够成就种种禅定,但是一般达不到证圣的目的,大多数能够成就世间的禅定,即四禅八定。那么,将持续一万年的“末法”是怎样的呢?末法时期,有教,即有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本自具足,但是无修无证,看起来在修行,其实还没离开贪、嗔、痴性,总是憎、爱两种妄想之心交替行使,不能真正降伏其心,所以只能修福不能修慧而成就法身慧命。也就是说,末法时期,因为我们众生的妄想习气、生死习气重,虽然想修行,但是种种障碍、束缚和逼迫,佛法实行不上去,念佛也念不到一心,守戒也守不到严处,禅定也不能成就,所以没有佛法气氛,是有教,无修,无证。
末法时期,众生刚强难化,究其根本还是缺少智慧。为什么全世界都尊重释迦牟尼佛呢?因为他给人类的是智慧,是觉悟。我们希望这种智慧和觉悟能够真正传承下去,虽然这种传承很是艰难,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比较落后,人们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地区,正法的传入的确还需“历练”些许时间。在辽西一个地区,“出马大仙”统领“佛门”,这些“大仙”极受人推崇、尊重,他们到处给有病有灾有难有求的人打表升疏、立“佛堂”、做“佛事”,有的免一个难,一张嘴就是六千六百元、八千八百元,但就有人,甚至是“有头有脸”的人前去磕头、礼拜、求助,因为这些人害怕,害怕失去身边所谓的幸福,害怕所求不到,所愿不满。因此,这个地区所谓佛信徒,很大一部分是在跟着“大仙”跑,受“大仙”的牵制,为“大仙”所困缚,跟着“大仙”修所谓的佛道,说着“畜生语”(他们美其名曰“宇宙语”),睁着眼睛往畜生道里修。而真的有法师讲法,有善知识传道了,他们却难以接受,就象崇高的人看人都是崇高的,卑鄙的人看人都是卑鄙的;佛看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都是众生一样,大家已经认“大仙”为佛,认为这个“佛”可以为他解决一切问题,其他则不能。的确,法师不会告诉他哪一年哪一月会发大财,只需一道表就好使;善知识也没有讲他会大难临头,只需几千块钱打道符就可免难。可见 “大仙”给人们的恐吓和希望远远超过了佛所教给的让人们自救的方法,所以,正是人们的愚痴,阻碍了正法的传行。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从自我做起,真正通过佛之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质心要,并依之发起真正的修行,直至彻底地净化、超越、觉悟,使整个时代充满佛法气氛,那么,这个末法就不“末”。
念佛都来不及了,何况念佛不一定成佛!如果每天再在杂乱的忙碌中,假想的幸福中追逐虚妄的名利,沉迷在贪、嗔、痴里,则六道轮回自然成定,弄不好在三恶道里更是可怜。
让正法驻世,末法不“末”,我们就可以脱苦离难,转迷成悟,超凡入圣,究竟成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