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恐惧与生命意志
死亡恐惧与生命意志
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没有思索过生死问题呢笔者对这个问题就想得很多。
第一次知道人要死,记得是在五岁半。在乡下外婆的茅草房内,油灯暗淡,蛐蛐凄鸣,一次童稚与老人间的偶然问答,说起我有一个外公,是妈妈的爸爸,已经死了多年,就埋在屋后半山腰那个长满杂草的土堆下。当我刨根问底;终于弄清死就是不能说话,不能吃饭,不能玩耍,什么也不知道,像外公那样永远被埋在地下,再感应到山区农村那特有的黑暗冷森,我顿时心中发虚,忍不住放声大哭。整整一夜,任凭外婆百般哄慰,说我是不会死的,也本能换回我童稚的无忧。
从此,我的童心溜走了一半,强烈的惧死恋生本能,使我过早地负载起生命短促的压力,我每每于夜深人静之际,躺在床上玄想生命的意义,咀嚼死后的无边空虚。我想不通也不能接受那么强烈鲜明地意识到我会永远不存在,我企图想出我的特殊、我的与众不同,想出有了我就不该没有我的理由,直想得神经衰弱,想得彻夜难眠,想得肾虚耳鸣……
原先,笔者以为只有自己特别惧死恋生,以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我而不应该永远从人世间消失,后来笔者才明白,惧死恋生不过是人之常情,不过是每一个相我的本能,诚如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名叫荀子的思想家所说的: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些实际事例中得到印证。
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记载了一则中国古人畏惧死亡的故事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虽然人人都明知自己终有一死,然而却不敢坦然面对能测人死期者,都像逃避瘟疫一祥地躲避他,都想尽量掩盖自己必死的事实,由此可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何等的惊心动魄。
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人能够活到七十岁,该心满意足、无所遗憾了吧但有位以绘画闻名于世的仙崖和尚,是个有道高僧,他活到了八十木岁,临终之前,仍免不了痛苦地大叫我还不想死!我还不想死!这种垂死之人面对死亡研发出的撕心裂肺的惨叫,就连生命力仍然旺盛的人听了也禁不住会对死亡的可怕感到毛骨惊然。
平时,我们偶患伤风感冒,也会感觉身体很不舒适,那些身患重疾之人所遭受的痛苦就自不必说了。笔者有一位多年交往的老友不幸得了肠癌,疼痛难耐,死就能结束这种巨大的痛苦,但他不想死,想尽各种办法治疗,仅大手术就经历了三次。漫长的治疗,所遭受的痛苦不亚于下地狱。而且这种挣扎在明眼人看来显然是毫无意义的,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延长,也就是极度的病痛折磨的延长,那么为什么还要白白受此痛苦呢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他的心目中,死亡的痛苦远甚于疾病折磨的痛苦,只要能逃避死亡,延长生命,只要能看到这个世间,只要死亡还没有最后降临,付出再大的代价来留住生命他也愿意。
从以上事例前以看出,对死亡的恐惧确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现象。那么,人为什么会畏惧死亡,视死亡为大痛苦呢从一般意义上讲,死就是生物有机体生命的终止和结束,就是从存在到不存在。死意味着与自己所爱的亲人永别,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被强行中断,意味着失去自己在人生中所拥有的一切。因此,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如果我们把死亡放到一个大富大贵的人身上来体验,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会俱死恋生。比如秦始皇,他一扫六合,统一中国,成为自开天辟地以来华夏民族的第一位皇帝,在人世间极尽辉煌。一切人世间的享受,如权势、财富、亭台楼阁、锦衣玉食、歌舞管弦、如花美女,皆能随心所欲,毫无阻碍。因此,他虽然在一生中威仪万端,令天下人望而生畏,但他自己,却对死亡怀有深深的恐惧。为了逃避死亡,为了永远留住他所拥有的一切,为了永远享受尘世间的欢乐,他广招方士,派方士入海,遍访仙岛神山,寻觅不死仙药,对不死的渴望,可谓刻骨铭心。
其实,漫说是秦始皇,就是一个在人生中生命有所附着的人,也有充分的理由迷恋人生。一个事业刚刚起步,正待时日大展宏图的人,能不惧死恋生一个夫妻缠绵恩爱,娇儿绕膝的人,能不俱死恋生一个家有厚财,享乐不尽的人,能不俱死恋生然而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惧死恋生的人都说得出俱死恋生的理由,那些一贫如洗,终日啼饥号寒的人;那些沉疴在身,瘫痪在床的人;那些孤独寂寞,毫无生命乐趣的人;那些在各种生活竞争场中饱受逼迫,走投无路的人;那些活着就是不幸,就是受罪,就是痛苦;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所有的人,也在恐惧着死亡,为了逃避死亡而痛苦地活着。在笔者所居住的城市,经常都可以看到一些衣不遮羞的流浪儿,在寒风中倦卧在街心花园或屋檐下;可以看到一些既老且残的乞丐,写上令人心酸欲绝的话,在路边人行道上不断向行人磕头乞讨。每当看到这些苦难的生命,笔者就会禁不住想他们为什么而活着这个世界对他们有何意义他们的生命有何欢乐他们在尘世间还有什么可留恋可期待不管笔者作何感想,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好死不如赖活。可见,惧死恋生其实是人的一种不分高低贵贱、富贫智愚、老幼强弱而尽皆具有的一种生命本能。正因为死亡是人所普遍最感恐惧的事,人与人之间斗争的极端化表现才是以死亡相威胁,以消灭生命为最有力的打击手段;社会对罪犯最严厉的惩罚才是剥夺生命。
那么,为什么惧死恋生会成为人的一种生命本能呢对此佛家有自已独特的解释。
佛家的十二因缘论认为,人的生命机体的产生;是起因于无明。无明缘行,即由于对人生真象的愚痴无知。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再经行缘识棗识缘名色棗名色缘六处棗六处缘触棗触缘受各阶段,发育成人的身心器官,产生对外界的强烈欲求和渴望满足的心理。这里,无明是现实生命产生的起因,但无明的存在又是以生命循环论为基础的,所以佛家对生命起源的解释,无法用科学观点来阐释,但在这种不科学的神秘解释中,实际包含了对生命过程的经验观察,因此佛家用一个神秘的无明作生命展开的逻辑起点,这其实是符合人的生命形式本身的神秘性的。无明作为一种原始的生命动因,促发出人对世界、对生活的欲望,因而由无明到欲望的产生是一个生命的原始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能附全部内容,其基本趋向就是求生。
对佛家的这一关于生命本能倾向的观点,如果再用叔本华的思想来阐释,就看得更清楚一点。叔本华从意志本体论出发,把佛家视为生命原始动因的无明替换成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把由无明缘行到受缘爱的各阶段改造成生命意志的表现,人的生命就是生命意志饱冲动,生命机体就是生命意志的外化,生命的内核和本能就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特性是要求实现,要求自我表现;要求满足,日此必然拒斥否定,拒斥不存在,而死亡,恰恰是对生命意志的最大否定。所以,人的惧死恋生,是由人的生命意志所决定的,是生命构成中所天然包含的一种本能倾向,与人的具体生活处境并不相关。正因为如此,那些生活得极其艰难的人,那些根本不能享受生命乐趣的人,那些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也在顽强地维护和延续着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生命意志使然。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在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那个被大海的惊涛骇浪所袭击的老人,那个被沙漠的灼热干渴几乎吸干生命水份的淘金者,全凭着与死亡抗争的生命意志,才没有被大海所吞没,才没有在沙漠中倒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