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心莲(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与菩萨同愿
静思小语
  ■念「观世音菩萨」,是要念出我们心中本具的良知——慈悲心。
  ■在恶念还未生起之前,就要善加治心、保护心念,并且防情于未乱。若能如此,就是觉有情的菩萨了。
  ■拜地藏王菩萨,其实是拜我们心中自性的大愿。

静思小故事
  早上,老远即传来一声声庄严嘹亮的佛号。在路的另一端,看到数十位虔诚行者三步一拜,恭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梵呗声回荡于天地旷野中。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弘愿,是每位佛弟子皆耳熟能详的。看他们那么虔诚,三步一拜,朝山入精舍,句句大愿、字字恳切,发人深省。相信以大家的这分耐心、愿心、诚心,定能与地藏菩萨同愿同力,度尽世间的众生。

增长慧命
静思小语
  ■智慧人人与生具有,与教育程度的高低无关,只是人们常常让欲念蒙蔽了智慧。
  ■用坦然的心面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境界。不求取名利,就不必以虚伪之心去对待他人。
  ■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把对人的怨嫌之心,转变成宽恕、爱心。

静思小故事
  有一次我到育婴室时,看到医师拍着一个婴儿的背叫着:「呼吸,呼吸!」医师告诉我,早产儿常会忘记呼吸而导致死亡,所以要时常拍拍他的背,提醒他别忘了呼吸。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过日子,也要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呼吸」,以免「慧命」渐渐窒息。
谁之过
静思小语
  ■不要比「谁怕谁」;若要比较,就比「谁爱谁」。
  ■不明因果,到处作茧自缚:深知因果,当下自得解脱。
  ■我们最宝贝、珍爱的身体,却常常说病就病,事前自己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只知关心而缺乏了解的结果。

静思小故事
  报纸报导了馊水油事件,这不异是「自种其因,自食其果」。自己不想吃、吃不完的东西倒掉以后,因为不肖商人的伎俩,让人把那丢掉的东西再吃回肚子,这不就是自食其果?
  若能节约,妥善处理残食,才能根治问题。

知因知果
静思小语
  ■唯有亲身处于苦的环境去感受,才能了解何谓苦。
  ■不要为事业一时不平稳而苦恼,愈苦恼心就愈乱,心乱事业反而不易平稳,要懂得冷静,这叫「知因知果」。

[卷五]身心皎若流璃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琉璃。
  但见冰清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明·憨山德清禅师·〈山居诗〉
修实行
静思小语
  ■对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说,修行确实很难:但对一个毅力坚强的人来说,修行却很简单。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而是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而不是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
  ■光用眼睛看而心眼不开的人,一定胡里胡涂。
  ■存有逃避人事、远离复杂境界的妄想,想找一个耳根清净、与世无争的环境来自修;这种消极隐遁的修行态度,跟真正「与世无争」的境界完全是两回事。
  ■视力正常的人,往往看不清好人、坏人:失明的人却连最微细的东西与事情都能操作自如,这就是运用心眼。

静思小故事
  看见笼内的白老鼠整天忙个不停,不论转了多少圈,还是在原地。修行绝对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确地选择自己应走的道路,不可盲目摸索,没问清楚方向就开始走:走了一段路后,觉得好像有点错了,才回过头来。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走走停停,迂回地再重新开始呢?

修行者的精神
静思小语
  ■学佛若不能修改过去的偏执、陋习,却更加深一分执迷不悟,到最后终会成魔道。
  ■贪瞋痴的烦恼如果不能去掉,就像一只大象踩入烂泥沼中,愈踩愈深,无法救拔。
  ■责任是成就人生的要素,我们若逃避责任,则这趟人生就会虚度。
  ■「神通」是道精美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但不切实际:「佛法」虽不好吃(指忠言逆耳,教人息贪瞋痴),却能让你真实受用。
静思小故事
  有不少在家人,平常除了为自己的生活努力,也发心于道业,肯布施、能割舍,在修行上有不错的成绩,有些专志的修行者似乎还略逊一筹!
  修行者一定要拿出苦行僧的精神,既然随着人类的文明及社会的进步而生活,就要面对现实、走入社会,为苦难的众生尽一分力量。不仅要控制心念不受社会物欲所引诱,还要预防自己的心灵被名利所诱惑,并且要付出爱心及无私的慈悲心,去爱护一切众生。若能做到这些,就可称做现代的修行者、现代的宗教家了。

静思小语
  ■身心轻安,没有烦恼,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乐观是我之所得,悲观是我之所失。
静思小故事
  有一年,因为南部地区很久没下雨,水利局非常担忧稻作是否能够丰收,每个人求雨的心都很强烈。若此时果真下起一阵大雨,而大家的防洪工作尚未做好,必定会造成很大的灾害,大雨一来,将会冲毁一切设施与农作:而雨水一停,早象却仍无法消除。
  学佛的心与此相同。若以强烈的心念求道,想现求现得,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求雨而雨水太多,受不了时也会崩溃。所以求法应该修心养性,像细水长流,一秒钟都不能停止,一天都不能停息:道心一停,名利心很快就会闯进来。

念兹在兹
静思小语
  ■如果保持心思统一,则做什么事都顺利通畅。一个人可抵四、五个人的工作量,而且做得很完美,这不就是「神通」吗?
  ■不要「求」智慧,要努力「增加」智慧。心若有「定力」,细心观察,自然就会产生智慧。
  ■说话也要有「禅」,说话时把心定下来,将精神统一,则所说的都是负责任的话。
  ■把心守在身上,身心与行动一致。如此一来,真善美的人生功德,就会在言行举止间表现出来。

静思小故事
  昨天大家在赶工作,五、六个人挤在工作房里,而屋外也有许多人继续在工作,这种连贯式的作业,第一步骤若做不好,后面的人就得再多花一番工夫。
  我走上前教他们怎么做,怎么拉直、抚平,一下子就完成工作,而且产量比五、六个人做得多。为什么已经做了两、三天的工作,还没有人想到这个方法,让工作做得又快又完美呢?那就是心不专啊!大家常常说,每次师父来做过的工作,都会更加快速、更加完美!那是因为我做事情都是「念兹在兹」,手在工作时,心思就在手上:双脚走路时,心念就在脚上:开口说话,心思就放在嘴上。精神统一,心念一致,这就是「禅」。

清净礼拜
静思小语
  ■修养自己,就是佛教最大的护法。
  ■佛像后面有个光圈,代表佛的功德无量,心地光明普照一切。我们也有心光,只是被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所分散而发挥不出光亮。

静思小故事
  清晨远远传来朝山、念佛的声音:大家口业清净全无是非之语,此即清净口业:身体随着佛号、三步一拜即清净身业:全心念着佛号,想着佛陀的伟大,抱持朝圣者的恭敬心来礼拜,此为清净心业。
  在拜佛、朝山时,是否每个人都能身、口、意三业清净呢?在此时此刻,是否感觉自己的心与佛心非常接近呢?心若常常与佛接近,心地自然会清净,娑婆世界的秽土也能变成清净土。

法施
静思小语
  ■脚若踩到污秽的东西,洗一洗就干净了:听法之后,若无法消化而一直积在心中,这样你的心就不如脚了。所以,学佛一定要不执着。
  ■身为佛弟子,应具足智慧,将佛格「圣化」,深入体解佛法,发无上心,度化无边众生。切勿将佛「神化」,盲目追求虚幻缥缈之假相,以致走火入魔,心不由己。如此不仅自误,甚且误人。
  ■听经闻法,而能身体力行就叫做「像法」。若闻法不能起欢喜心,反而加以毁谤就叫做「末法」。

静思小故事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学佛必须多听经,多闻佛法。哪里有法师讲经,就到那里去听,只知道「听经就是功德」而己。
  大家去听经助道场,是否有助于自己心中的道场?

无常生命,真常道路
静思小语
  ■人生不过数十寒暑,苦守着世间的财物是件忧愁苦恼的事,何不以财力、物力换取一条无挂碍的道路呢?
  ■听佛法,有人觉得不好受,因为每句话都像针一样刺中他的心:肯接受的人,则能增长智慧善根。若逃避、不肯认错,佛法的智慧便无法深入心田。
  ■把日子虚掷在歌台舞榭里,浪费在纸醉金迷中,这犹如沉睡的人生,无法发挥生命功能。
  ■佛法虽是苦口良药,但是能感觉到苦、能触到痛处,那个人才有救。没有感觉的人,就像鸦片中毒太深,就算是良药也无可奈何。
  ■要学习勇敢地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因为不管人们愿意或不愿意,这些事实随时都可能会降临。

静思小故事·之一
  在玉里有一件个案——一位以前是地方上有钱有势、能呼风唤雨的出名人物,如今却落得财产尽失,车祸、重病接二连三地降临,贫病到需要我们救济的地步,真正印证了「富不过三代」的格言。这就是无常啊,父母的财富不一定能庇荫子孙,千万不要认为有钱、有名、有势是一辈子永久的事。
静思小故事·之二
  三十年前,我看尽了人生舞台的生、灭、爱、怨。记得我曾为了要照顾生病的弟弟,在台中医院待了八个月。那时我看遍了人生的身心苦痛,看到群医束手无策,也看到了生命的无奈,使我对人生有分深刻的体验。而父亲的猝逝,更让我备尝丧亲之恸,使我几乎崩溃。
  由此,我体悟到在生命终结时,财产、名誉、地位毫无作用可言,死神的权力是那么大。我思索人生在世所为何来?若只为了三餐温饱而终日忙碌,有何意义?女人的一生只能担负一个家庭吗?何不将这分心力、将父母的养育之恩,扩大报答给芸芸众生呢?

这两足不能缺
静思小语
  ■成功有三个要诀——
  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下流。
  二要有识:有识则学问无尽。
  三要有恒:有恒则无事不成。
  ■要成就福业有四种方法——
  一是恒行法施:以长久心来行法施。
  二是起大悲心:把众生的苦,当作是自己的苦痛。
  三是化诸有情:端正自己,教化有情。
  四是忍辱:不能忍,就无法成就事业。
  ■福与慧如双足,能修福则有众生缘,有智慧则能领导大众。拥有这一双「如意足」,才能够「进步」。
  ■智慧的发挥,要靠毅力不断持续:若只具智慧,欠缺勇敢的毅力,也是无法成事。
  ■单行慈悲而缺了守戒心,就像明月被乌云遮蔽一样,透不出光

静思小故事
  以前我们种花生等五谷杂粮时,只要一将种子埋进土里,就希望隔天有阳光日照。但是,每天出大太阳也会令人烦恼,所以过几天后,就希望下阵雨,补充水分。一旦多雨不晴,又会开始担忧根部一直泡在水中会烂掉。
  总之,种子种下后,水分、土壤、阳光、空气都要非常均匀:唯有适当的因缘助成,种子才能成长。

菩萨精神
静思小语
  ■能服务人群即是「悟」,能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即是佛的境界。
  ■「有」则惜福,「无」则知足,自然能够自在、离烦恼。
  ■学习,要有「小鸟初飞」的精神,不怕跌倒、不怕失败,直到学成为止。

静思小故事
  有一年好人好事的表扬,我也是其中一个,但我并不想让别人来表扬,因为这是我应该尽守的本分,「为佛教、为众生」是应该做的事,让人表扬受之有愧啊!
  学佛应该要有平等、平常心,誓死以自度利他为任。这种利益众生的任务不只到死为止,还要「倒驾慈航」,有生生世世再来的誓愿。

[卷六]更宽阔的爱,更广大的悲情

  如是一切波罗密多,
  大悲为因,
  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
  有情有果,
  圆满无上,广大菩提,为大义利。
           ——解深密经·佛告观自在菩萨

情何以堪
静思小语
  ■我们应该静思体认爱的价值观——如真正爱一个人,就必须爱他所爱的人,这样才能使你、我、他都活在和睦中。这就是大爱,它没有嫉妒与仇恨。
  ■同样一分爱、一分情,为何我们要被小爱束缚得无比痛苦与悲哀呢?为何不把这分爱化为清净、快乐而坚固的爱呢?这就是众生执迷的所在。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只差在「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多求,难免招惹烦恼,增长罪恶。因此,佛陀常教诫弟子:切莫求无厌足,再造恶业。

静思小故事
  社会上有很多惊人的血案,都是为了色欲所致;使家庭破裂不能幸福,其原因也大部分源自色欲。一个家庭除了一夫一妻之外,如果其中一人心中另有所属,这个家庭就埋伏了破裂的危机。家庭一旦破裂,子女的教育就成了问题。所以说男女的色情,除了危害自己的身心之外,也会破坏家庭,进而造成社会问题。因此,男女色欲可以说是五欲中最严重的一项。
  尤以现在的社会生活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吃得饱、穿得好、住得豪华,因此产生了非分之想。孔子说:「饱暖思淫欲。」人一旦吃饱穿暖了,心就想向外寻乐;但却不去寻找正当的娱乐,往往寻求一些旁门左道的乐子。
  有很多人向我诉苦时,往往离不开家庭问题,试问:「情是何物?」
  每个人在结婚前,总是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曾几何时,说变就变……?因此,为情牺牲的人实在太傻了!人来世间,难道就只为了情而活吗?如为了感情而牺牲,那就等于抹煞了父母给我们的身体、生命,这是罪大恶极的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老实说,感情是最不可靠的。尤其现在的年轻人,为了感情而杀人毁己的事层出不穷,这就是色欲的祸害。

一股淡淡的情感
静思小语
  ■温馨、美善的人生,或是怨恨、苦涩的日子,都只存乎一念的抉择。
  ■真正的感情就是一股淡淡的情感。

静思小故事
  我在台北看到了一件个案:有一对年轻夫妻原本很恩爱,但是有一天因故吵架闹翻脸;晚上先生睡觉时,太大竟向他泼硫酸毁容。现在她的先生一眼已失明、挖掉,面目全非,她自己也被警方逮捕。这个例子,只是人间情爱变异的一部分。世间有多少恩爱甜蜜的爱情故事,到头来却变成悲惨的结局,这难道不是「无常」吗?

爱别离
静思小语
  ■有爱心与关心,难免会产生忧心和疑心。因此,要学习并培养信心与定心。
  ■我们学佛要追求觉悟之道,必定要化解心中之「迷」执。唯有解开「迷」执,才能体悟光明的觉道。
  ■我们应该要常常为自己祝福,念念解脱自在。反之,若一味追求欲爱,终日沉溺于忧愁、惶恐中,那么,不幸的灾祸将常常伴随在左右。

静思小故事
  现在台湾出现「小留学生」的问题,子女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国外念小学,身为母亲的人,因为子女在国外,事业与家庭在国内,必须两地奔波。有时出国照顾子女,又怕先生在此变了心;在国内照顾先生,又怕子女在外学坏了。像这样以相爱之心两地分离,是多么痛苦啊!

爱深教切
静思小语
  ■爱之深,要「教」之切,「教」是不发脾气的责骂。
  ■一般人只想追求「爱之深」的感受,往往无法接受「责之切」的境地。

静思小故事
  一位会员来看我,她说:「我上次来精舍捐善款时,师父一直注视我的指甲,那时我觉得好惭愧喔!我的指甲留得又长,涂得又红,几乎无地自容;虽然师父没有做任何评语,但我心中了解,师父已看到我矫俗的一面。所以,我回家后马上剪短指甲,洗净色彩。」
  这就是尊师重道。我并没有说她什么,可是她认为我的眼神就是一种教诲。所以,语言动作要真正用心观察,去尊重、信受、奉行,何必一定要走上讲台说法呢?

人师难为
静思小语
  ■现在的人丧心败德。「德丧起于不能尊师,发于不能重道」,过去师长的一句话是重如泰山,现在却轻如鸿毛。
  ■我们所尊重的人对我们当面指责,应该欢喜接受;普通的朋友对我评头论足,也应仔细地反省;即使小孩讲的话,也足以让我们警惕。
  ■现在的教育太重视职业功能,以致忽略了生活的功能,这也是危机的社会形态。

静思小故事
  曾有几位优秀的老师与我闲聊,她们讲出心底话后,竟痛哭流涕!让我深深感慨,现在真是人师难为啊!
  现在的学生,对师长不但不能恭敬遵从,反而仇视轻蔑,讨厌严格的教导。师长用心引导,学生却认为是唠叨,也难怪教师对现在的学子觉得无可奈何,而怀有一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

正确的宗教爱
静思小语
  ■拜佛,是朝信仰的目标直进;拜忏,是至真至诚的反省,能美化心地、改善人生。
  ■有智慧者,决不甘于「妄信」。
  ■热心助人,要有智慧明辨状况,否则容易遇到挫折。
  ■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
  ■我们应该珍惜福报,为苦难的同胞付出,在菩萨道上身体力行,让我们觉得人生之旅没有白来;众生与我们相依存的关系至为密切。

静思小故事
  沙鸟地阿拉伯的首都麦加,是回教徒的圣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教徒去朝圣,举行各种仪式及庆祝活动。但是常听闻伊朗回教徒与麦加朝圣者互有冲突,在混乱中被踩死的就有许多人,其它情况受伤的人数更是无法计算。同是宗教,有的团体却彼此对立、互相残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每一种宗教都是为了教育众生而出现人间,引导众生得到心灵的平静,安分守己,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也是世人需要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认识宗教而惹事,还情有可原;但是宗教与宗教之间若动起干戈,就令人觉得悲哀了。

孝即佛心
静思小语
  ■佛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孝心即佛心,孝行即是佛行。
  ■一个家庭,若人人懂得互相敬重、彼此付出,老人能得到快乐,孩子知道惜福,这就是慈。
  ■对父母感恩,就是在撒播感恩的善种子;善的种子一撒下,就有福了。
  ■对父母回报物质上的「孝」,是狭窄的孝;能将父母所生的身躯用来造福人群,才是发挥大孝。

静思小故事·之一
  有一个弃婴被人送到医院,消息传出后,就有很多人前往登记认养。而医院里还有一些被子女遗弃的老者,即使院方一再联络、催促:甚至劝导其子女前来照顾,却无人愿意来看看他们年老的父母。
  幼小的生命遭到遗弃虽然可怜,但是还有那么多人愿意领养;而那些年老体衰的人呢?连自己的亲生子女都不愿意来看他一眼,更遑论奉养了。实在令人感叹啊!
静思小故事·之二
  慈济医院病房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不吃也不睡,一直看顾孩子。我们的委员不断地安慰她,请她去睡一下,并愿意代她照顾孩子,她还是无法入睡。
  一天下午,我去医院时,看到一个妇人蹲在门诊部的墙角边。我以为她是患者,因为她满脸都是病容,好像已病了很久。我走近想扶起她,并问:「妳是不是很痛苦?」
  她回答:「没有啦!我不是生病,我在等人。」
  过了一阵子,我才想起她就是那天在加护病房的那位年轻妈妈。她仍然为孩子劳苦奔波而毫无怨言,真是伟大的慈母心啊!

美好的净土
静思小语
  ■社会安定,少不得一人之力;社会混乱,多不得一人之愚。
  ■爱人则实爱已,让人则是自护。
静思小故事
  很多人批评现在台湾治安不好、社会秩序失控、生活品质降低等等,但我常想;台湾具有无穷的希望,台湾是一个极易净化的宝岛。只要有心推动,用心保护,使它不受任何污染,它就能够呈现一片完整而美好的净土。每一位生活在台湾的人,都应该要有知福、惜福的认知。

堕落岂能当快乐
静思小语
  ■很多人把堕落当快乐,把火炬当玩具,怎不教人替他捏把冷汗?
  ■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在自己怨恨某个人时,也煽动其他人跟着去怨恨那个人。
  ■喜欢凑热闹的人,常会因此招来很多烦恼。
  ■《水忏》文中有一段话:「九孔常流不净物。」人的身躯不断在产生秽物,若不每天冲洗,会连自己都受不了。然而却有那么多人执着这个不净的「我」,拚命制造许多丑陋的事物。

静思小故事
  台南地区曾经发生飙车惹祸的暴力事件。马路两边挤满了围观的民众,几千人以看好戏的心态,等着那些用生命作赌注的飘车骑士表演飞车。警察人员出动取缔飘车行为,却引起那些飘车族的不满,以飞车冲撞警车,结果造成三名骑士受伤。
  一些旁观者见状,群情激动地跑到交通警察大队捣毁警车,并泼汽油加以烧毁,甚至丢砖块、石头,把交通警察队部砸毁。结果火势蔓延,还殃及无辜民众的房子、家产。而维护民众安全的警车,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最快捷、最机动的交通工具,价格都非常昂贵,也一辆辆被烧毁了:国家的公物、百姓的血汗,就这样付之一炬。
  看到这些行为,实在很心痛。为什么我们住在如此安居乐业的地方,却要去招惹烦恼祸端呢?如果每个人能知福、惜福、再造福,那该多好,

老吾老
静思小语
  ■当我们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时,事实上对方已经回报我们一分「欢喜心」,这分欢喜心能够消除身心的疲劳。
  ■爱,要爱得像清水、明镜一样,一旦景象离开,立即恢复澄清,不再留存任何色彩。如此,我们才能爱普天下的众生。
  ■以清净心做好事就是功德:若是舍不得、没有欢喜心,就没有功德。
  ■真正的「名」是从良能发挥出来,根本不需要去争取,该得的总是会实至名归。

静思小故事·之一
  功德会于每年中秋节前夕,都会举办「送月饼到贫户」,给予他们温馨的慰问。
  月饼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可是对于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来说,却是一种精神上的大补品。
  当我们把月饼送到他们家时,老人们都高兴得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放!像是父母见到游子归来般,那情境让人看了,实在既同情又感动。佛陀教导弟子:「你们看到年老的人,要把他当作是自己的父母……看到年幼的孩子,要当作是自己的儿女。」我们何妨权充游子省亲,孝敬老人,尽量使他们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也是众生的一大福田啊!
静思小故事·之二
  有一年的耶诞节,慈济美国分会济助了三百多位无家可归、衣食欠缺的流浪汉。强盛的美国尚且如此,何况是台湾呢?再富裕的社会,再发达的经济都难免路有饿殍,暗角仍有许多急需援助的贫困众生哪!

这块生长的土地
静思小语
  ■天灾起自共业,而人心造就其业;欲救世间灾难,必须先救人心。
  ■要救天灾人祸,必须先净化人心,把一切众生的良知启发,使其发挥爱的精神力量。
静思小故事·之一
  目前,我们有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垃圾问题。我常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呢?
  有一天我路过垃圾场,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有许多中古尚可使用的沙发、家具丢得到处都是:还有一些很新、质料很好的衣物,也都满地乱丢。
  原来是富有的物质生活,使多数人忘了惜福、节俭的美德,随意丢弃物品,造成环境的污染。
静思小故事·之二
  有一回,我去台中拜见我的师父时,车子经过公园旁边的一条大马路,看到马路旁的垃圾很多,一片脏乱,当时我就想:如果让外国人看到这种脏乱的情形,一定会使台中人颜面尽失。
  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所谓的生活质量并不是指房子盖得很富丽堂皇,如果只把房子盖得很漂亮,住家外面却是一大堆垃圾,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个高级垃圾堆而已。
静思小故事·之三
  我去台北时,有位老先生一看到我就说:「罪恶啊,现代的人实在很罪恶,不但破坏了祖先开垦的财产,也卖空了未来子孙的资源,真是作孽啊!」这话听来实在感触良深,
  我们既然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就有责任保护国家,爱护我们的乡土。祖先们流血流汗为我们开垦这块美丽的土地,我们也有责任为子孙保留这些资源哪!

惜生
静思小语
  ■有些人宁愿结「圣人富贵缘」,不结「苦难众生缘」,但是苦难的众生虽然业重,只要有一分因缘去修行,同样也有成佛做圣的机会。
  ■多数人会开心自己的体重是胖或瘦,却很少有人会称量自己的行为——是善业重或恶业重?

静思小故事·之一
  路经南回公路到西部的人,必定知道枫港的公路车站前,有好几家卖吃的商店。他们所卖的特产,其实是一种残忍的买卖,那是活生生的伯劳鸟。他们把鸟儿的脚,一只连着一只绑在一起,贯成一串串地倒悬,让牠们吱吱悲鸣挣扎着。游览车及公路局班车,一到枫港都会停歇十分钟,让旅客下车活动。当他们看到这些可怜的小生命痛苦地挣扎悲鸣着,不但未心生同情,反而急着想吃牠们的肉,真正是弱肉强食啊!
  我曾经路过这地方,看了非常不忍,向店东买了一百多只鸟;待车子开离枫港后,才又一只只地放生了。同车的人都用奇异的眼光看我们,可是看到牠们得到生命的自由那种快乐、振翼飞翔的美态,我们的心就像牠们飞上天空一样的欢腾!
静思小故事·之二
  从医学、科学上可发现,现在很多疾病都是从肉类所带的细菌而传染的。报纸和电视新闻曾经报导,因为台湾的牛肉供应不足,所以从外国进口九十多头牛。在检疫时,发现竟然都是带菌的病牛,既不能让人食用,又要想办法将牠们灭掉,最后只好先打死再烧毁。
  其实,台湾饲养的猪、牛、鸡、鸭也一样有病菌。所以,为了我们身体的健康,最好不要食用。
  另外,佛陀也告诉我们:六道众生是互相轮回的,说不定这只猪、鸡、鸭是我们的父母所转世,因此应该护生,尽量不食众生肉静思小故事·之三
  慈济医院的曾院长告诉我,一口吸进肺部再吐出来的烟,具有四千种化学成分,其中有十五种成分会致癌。所以目前一些公共场所都在禁烟,因为抽烟除了伤害自己外,也会让吸到二手烟的人受害。
  抽烟吞云吐雾是一种污染,吃槟榔、吐槟榔汁也是一种污染。曾听说外国人来台湾观光回去后,都会向人说:「台湾人很行,一面吐血,还能一面开车。」把台湾人形容得人人都是病夫。
  为什么我们要抽烟、吃槟榔来污染自己的身体,又污染空气?我们不但要保持自己的健康,也要使别人健康。
菩萨之爱
静思小语
  ■天堂没有菩萨,也不需要菩萨;苦难的地方才需要菩萨,也才有救苦的菩萨。
  ■众生的爱与情,有时间性与范围的限制:爱只限于亲人及有缘的人,情则只限于今生今世。佛菩萨所爱的众生,是带着过去的缘,今生来度:由现在的因,未来还要度下去。
  ■以毅力发挥慈心,完成一分真实、完美的形态就叫做「善」有了真善美的形态,自然就能聚合、吸引许多人群,共同完成我们的志业。
  ■「普度」是指在众生最危厄、困乏之时,能帮助他解脱出来,得到身心自在。
  ■心无邪思,形无欺诈,克己利人,即是真善。
静思小故事
  有一次,我看到「公共电视」播映诺贝尔奖得主特蕾萨修女的感人事迹。为了拯救那些苦难的众生,修女们奉献出悲天悯人的慈心和付出所有的生命,牺牲一切为贫苦、病苦的苍生服务,所以获奖是名正言顺、受之无愧的!她有伟大的爱心与精神,因此得到大众最高的敬意。
  这就是菩萨精神的表现,也是她终身所依归的宗旨。「慈济」的慈善大爱与她的博爱精神,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更应该加紧脚步,发挥大爱,珍惜人生。

菩萨心肠
静思小语
  ■菩萨的心有如清凉、柔和的月光,不会让人有压迫感,却能朗照所有境界,让它充满光明。这分光明就是智慧,没有压迫感就是无限的慈悲。
  ■所谓保持「佛心」,就是要时时保持冷静,时时对他人起慈悯心。
  ■举手投足间,要轻轻提起、温柔放下,使我们生活在平和、静定而不躁动的气氛中。
  ■时时刻刻宽恕别人,可以发挥心中爱念。
  ■上当不见得就是吃亏,吃亏才能广结善缘,度化众生。

静思小故事
  有一年的中秋月比往年圆。那晚,我忙里偷闲出去赏月,步行到庭院中抬头看月亮时,不由得联想到佛经中的一句话:「菩萨心如清凉月,常游太虚毕竟空。」月亮那么圆,月光那么皎洁,我们的心是不是和月亮一样那么圆融、清凉,显露出无比清净的柔光、照彻大地呢?

用慈施悲
静思小语
  ■不满足的爱就是「缺爱症」要对治社会的缺爱症,最好的药方就是「用慈施悲」。
  ■仁就是爱,爱就是护生,好好付出爱心保护生灵,不必刻意去求仁。

静思小故事
  新闻传播媒体经常报导台湾的社会风气不良,治安情况堪虑,使得人心惶惶,很多人急欲移民。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听到的负面讯息,只是报章杂志的一角或电视屏幕上的几个镜头而已;光明美好的正面讯息仍然处处可寻啊!
  就我所知,数十年来,有无数的好人有增无减地投入慈济的行列,不求回报地付出心力、默默行善。这分无染的长情、清净的大爱,正悄悄地净化许多有缘人的心灵。

社会爱
静思小语
  ■凡事只知开心自己,就是「消极」。
  ■能在困境中完成的事业,才是历史性的工作。
  ■有福的人往往「享」福,而忘了继续「造」福。
  ■移民到国外是寄人篱下,在国内是做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移民逃避,不如积极地净化人心。

静思小故事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社会治安不良,我们要赶快移民到国外。」这实在是消极的做法。我们的祖先辛苦建立家园,开垦了这块美丽的宝岛,我们怎舍得丢弃呢?
  异国他乡再怎么好也比不上自己的家园啊!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心念,那就是要用什么方法来促使台湾更美好、更进步,使台湾能不治而安!我想这需要教育,而且需要宗教的精神力量。

社会之礼
静思小语
  ■人为何不去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因为舍不得付出(贪),不但不能舍,反而要争(瞋)。为什么要争?因为不明真理(痴)。这是我们内心的三种大毛病。
  ■做好事是由心指挥,做坏事也是由心做主,因此要好好调节自己的心。
  ■事事与人计较,则处处与人结怨。
  ■现在的人懂理而不懂事,只知「道理」而不知「事理」。若人生道路行不通,人与人之间无法融洽、和顺、遵守礼节,还谈什么道理呢?

静思小故事
  目前慈济人在全省各地回收垃圾所变卖的钱,每个月都缴给功德会。如果人人都能动手去做,每个月就能累积多少资金呢?点点滴滴都是力量,这就是发挥良能。

慈悲喜舍
静思小语
  ■时时自我祝福,生活在满足中,并学习时时刻刻柔言爱语,祝福他人。
  ■智慧能分辨善恶,谦虚能建立美满人生,这两者一定要平行。
  ■利用时间,发挥良能多付出、利益一切众生。在付出时,会觉得生命更踏实、更有意义,一点也不空虚,这就是幸福。

静思小故事
  本会每月一次慈济委员联谊会及庆生会,全省各地委员、会员大家齐聚一堂,在联谊会中互相庆生祝福。
  的确,慈济人的生日,应该让我们虔诚的祝福、庆贺。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具有爱心、闪闪发亮的寿星,就如黑暗中一支支的烛火,点缀了世界,才显得美丽可爱:亦如脏乱的污池,因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而使世界更清新。

慈济精神
静思小语
  ■我们要将社会光明的一面推展出来,去启发那些要做还没开始做的人,以及有心要做却苦无机会或有力量做却埋没良知的人,这就是「净化人心」。
  ■善种子不怕多。撒下多少种子,将来就有多少收获;若自认种子播得够多了,那收获也只限于这么多了。
  ■露珠虽微,却也能润湿土地,滋养群生。
  ■「人生」并非指活在世上多久,而是能为人服务的生命才叫人生。

静思小故事
  古人说:「细水长流能穿石。」慈悲善念能像那细水一样长流,就是最坚硬的石头也会被它贯穿。不要轻视自己所捐献的数量,每一点一滴都是各项救济活动的力量。佛教慈济的事业,的确需要大多数人的力量来推行,才能发挥它长期的效力哪!

附录

爱心犹如金矿
  证严法师荣获麦格塞塞奖,消息传来,虽令人高兴,但并不意外,因为实至名归。
  这位「慈济功德会」的创办人以「慈、悲、喜、舍」的佛教精神,励行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志业,救世济人,真是功德无量。
  证严法师虽为一介尼师,但他用佛心结合人心,汇成无比的力量。这个力量不仅结合了一百五十多万会员兴建了医院、学校,济助了贫病孤寡,尤其重要的,他发掘了社会的爱心。
  西哲爱默生曾说:「爱心犹如金矿,假如能把它掘出来,它就能做到连黄金都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人类之所以为高智生物,就在于有爱心,而爱正是人类最大的力量。」
  证严法师对人群最大的功德,就是开掘出了「爱矿」,原来我们社会还是有那么丰富的爱心。证严法师说:「一个人做不了什么大事,合众人之力才能完成理想。」这就是他为人钦佩的原因。要知能合众人之力,决非简单之事,尤其在今天的时代。
  工商社会贪于财货,自然趋于功利。早在一干多年前,白居易就写出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粱买茶去」的「琵琶行」。虽然古人重农而轻商,我们不必苟其价值观,但「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千古绝唱,倒也写出了争名逐利之实情与无奈。
  到了今天,人情之日薄而逐利之日重,不知较之古时严重几许。功利熏心,甚至而有种种之不法:尔诈我虞,彼此攻讦,互不信任。面对如此情势,时人都穿了一套隐形盔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为往古之明训,但防御过当,让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冰霜之下,的确已成为工商社会之通病。
  不过在这块庞然冰霜之下,仍有熠熠爱心,只是被社会现实封锁住,无法释放出来,生怕放不得所,转为人利用:更怕放不得时,而遭人耻笑。于是爱心虽炽,也只好埋在心底,不敢表白。
  证严法师的苦行与愿心,感化了世人,赢得了信赖。由市井至庙堂,自白丁至鸿儒,从贫户至富室,爱心都被启发出来了。固然待济之人得到实惠,而济众之人也得到了安心。文艺复兴时代,法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蒙田曾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我们这个社会透露证严法师的志节,表达了爱心,也从而认识了自我,在坚厚的冷酷冰霜下,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良知。这种释然与解脱,真可说是功德无量!对个人言,心田一片澄清;对社会言,福田一片祥和。这正是我们今天馨香祷祝的。
  证严法师曾说:「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子,皆是空过因缘。」这话具有大智慧,不由得让人想到宋明理学家之主张能行。只在心里起愿而不做出来,什么用也没有了。证严法师能深体个中三昧,由二十五年前「每天出门前,先存五角钱以济世」做起,到今天,竟成慈济功德会那么大的善举。
  自汉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虽然在学术上定为一,但也由而奠定了孔门「有教无类」的平等思想。佛教自印度东传后,以「普度众生」的信念,契合于儒家的精义,因而为中国学术界所包含。然其小乘思想之出世观,却为士大夫所不取;君子所求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岂容有识者独善其身呢?
  证严法师目睹人世之恶而发愿行善,尤其念到、意到、志到、行到,乃卓然有成。否则徒有愿心,也只是镜花水月。他之受到世人推重与肯定,也就在此。
  证严法师的「无声」与使人尊敬和信服的无限影响力,在这个势与财泛滥的无情社会中,是一帖救世良药。
  这是最值得我们省思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