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解脱道与菩萨道的结合之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 《杂阿含经》 一一五九 (一00)
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 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
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 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法义分享】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这是“自我”从一体的实相世界,划分出自己想要的梦幻世界。自我划地自限后,从此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落入无边的苦海。
◎“好、坏、美、丑、是、非、善、恶、圣、凡、净、不净、高、低、大、小……”所有二元对立的观念都是人类头脑的产物,都是被“自我”所划分出来的。实相世界是:包含一切,包含所有相反的两极;整个存在是:一体无分别。但自我却不喜欢这样的世界,他有很多的要与不要。
◎自我所“要的”就归纳为:好、美、是、善、圣、净、高、大、优……,然后尽力去追求。自我所“不要的”就打入黑五类:坏、丑、非、恶、凡、不净、低、小、劣……,然后尽力去排斥,赶快设法“划清界线”。自我就这样一直在构筑理想的“梦幻世界”。凡夫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修行人也是同样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
◎凡夫都是用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一切:顺我则是;逆我则非。
◎“界线”就是冲突、战争的导火线。“自我”所造成二元对立的世界:就是无边的苦海。
◎“等觉”就是泯除一切二元对立的观念,溶入不可思议的一体世界。(但不是凡夫所想象的没有是非善恶观念。)

二 《杂阿含经》 六0四 (八九0)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谛听!善思!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云何为无为道迹?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无为道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为,如是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流通、清凉、微妙、安稳、无病、无所有、涅槃亦如是说。

◎本经事实上是二三十经的浓缩。经中所提“无为、极难见的、不动、不屈、不死、无漏、依止……安稳、无病、无所有、涅槃”这是佛陀百般设法从不同角度来描述“空”的玄妙。这是究竟解脱者所体证、所溶入的世界。
◎“空”本无名,你要贴上什么卷标都可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明知不可说,但因悲愍故,还是勉强说了。然而“真理”一旦落入“语言、文字”,众生就马上把真理变成脑海中的一个名相、一个概念。又是“见指不见月”,又是见诤不断。
◎“空”一旦说出、形成文字,众生就马上把“空”变成脑海中的“空性、性空、顽空、坏空、空无边处想”。空的特性之一:“涅槃寂静”,一旦落入语言、文字,很快就被头脑转变成一个哲学名相、一个概念,或规划为未来的理想世界、或变成为私人的密秘武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若能超越自我所构筑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当下涅槃彼岸马上现前。“无为”才能超越无门关,“无为”才能契入涅槃,“无为”才能溶入等觉的世界、一体的世界。

三 《杂阿含经》 三三一 (二九三)
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
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有为”就是现象界。现象界的一切一定是生、住、异、灭,符合缘生缘灭的法则。
◎“无为”就是指“空”,这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无分别、非缘起法。

四 《增一阿含经》 四○六
“汝今诸根清净,颜貌与人有异,汝今游何三昧?”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恒游空三昧。”
佛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能游于空三昧。所以然者,诸虚空三昧者最为第一!其有比丘游虚空三昧,计无吾我、人、寿命,亦不见有众生;亦复不见诸行本末;已不见,亦不造行本;已无行,更不受有……
若得是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以得无愿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此众生类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流浪生死。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我尔时,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

◎虚空三昧:很深、很深。能游虚空三昧即是常游毕竟空。
◎真正体证到空三昧,就是已远离颠倒梦想(无想、无愿)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依文解字,则易成负面取角。)

五 附录《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甚深极甚深的“空”。
◎《心经》就是在描述“空”的玄妙世界、显现“空”的特性。
◎“空”这是一切宗教的终极核心。唯有找到空、溶入空,才能远离颠倒梦想而达究竟涅槃、不生不死的世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静的修养
下一篇:庙产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