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从《楞严经》中谈持咒修行的次第及要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果滨老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楞严经》中谈持咒修行的次第及要诀
  -古梵音暨楞严学推广讲师,果滨老师撰
  前言:佛在《楞严经》卷一中用“楞严咒”去救了阿难,但是真正的“咒文”却到第七卷才宣说,这样的经文安排是有深义的,一部《楞严经》甚至道尽了修学咒语重要的“次第”及“要诀”。请各位注意“楞严咒咒文”的位置是在“第七卷”,我们以“楞严咒文”第七卷的位置为中心点,再将前后相关经文做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下面十种持诵“楞严咒”的如法修行次第及要诀。
  一、《卷四》(楞严咒文前)----佛在宣说楞严咒前先阐扬了“如来藏”清净心之理,阿难获得“如来藏”之法后才请佛继续开示修行“法门”。意谓:我们修学佛咒的人也一定要去了悟“心如来藏”的法门,再去研修楞严咒。
  二、《卷六》(楞严咒文前)----需持佛制的“四种净戒”,戒“淫、杀、盗、妄”,再加“三种渐次”的戒律,断“五辛、酒、肉”。
  三、《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择戒清净僧,真清净第一沙门来授戒”。
  四、《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著新净衣,灯香诵咒”。
  五、《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发菩萨愿,四弘誓愿”。
  六、《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如法建坛和结界”。
  七、《卷七》(楞严咒文后) ----需“修三摩地、正修行者、决定发菩提心者,始得金刚藏菩萨护持”。
  八、《卷七》(楞严咒文后) ----需“于咒必须断疑生信”。
  九、《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心无间断”的修此咒。
  十、《卷七》(楞严咒文后)----需是修学的“善人”(众恶莫作,众善奉行)。
  下面分别叙说这十种:
  一、《楞严经?卷四》----佛在宣说楞严咒前先阐扬了“如来藏”清净心之理,阿难获得“如来藏”之法后才请佛继续开示修行“法门”。意谓:我们修学佛咒的人也一定要去了悟“心如来藏”的法门,再去研修楞严咒。
  相关经文如下:
  《楞严经?卷四》云: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大正》十九册页122上。
  解说如下:
  我现在虽然承蒙如来如此的法音,知道“如来藏”妙觉明心道理,我们一真法界的心是遍十方界的,既遍十方界所以能含育四圣六凡的十法界国土,但自性还是清净庄严,依然灵妙正觉。可是佛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佛法。我今天犹如飘泊在旅途当中的人,忽承蒙大王(指佛陀)赐我富丽堂皇的屋宅(指如来藏心之法),但也要有“门”(指修学的法门)才能进去。希望佛陀不舍大悲,指示我等在黑暗中的人,如何舍弃修学小乘,才能证如来无余的涅槃;开发我们起修自性真心的大道。让我们这一般未得无学果位的人,从何方便可以降伏我们往昔喜好攀缘的心,然后得到“总持陀罗尼”法,而进入佛的知见。
  二、《卷六》(楞严咒文前)----需持佛制的“四种净戒”,戒“淫、杀、盗、妄”,再加“三种渐次”的戒律,断“五辛、酒、肉”。
  相关经文如下:
  【1】《楞严经?六》云:阿难整衣服……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佛告阿难……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其心不盗,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其心不妄,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大正》十九册页131下。
  解说如下:
  阿难问佛我们修行时要如何“安立道场”才能“远诸魔事”?才能在修菩提的路上不会退道心?佛答只要戒“淫心、杀心、盗心、妄心”,则不会再生死轮回,进而“安立道场、远诸魔事”!诸位持咒的人想要“安立道场”,想要“远诸魔事”,能不断“淫、杀、盗、妄”吗?
  相关经文如下:
  【2】《楞严经?卷八》云: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大正》十九册页141下。
  解说如下:
  上述有关《楞严经》的经文大家看了可能会害怕,没想到持咒法门需要这么精严的“戒律”来辅修,决不输任何一宗派,试举近代康萨仁波切直传的汉人能海大师云:“密法本来在戒律中,戒律即是密传,故应结合而修。大乘戒为密乘戒根本,密戒是大乘戒之方便,二者不可分,初学密者,应专学下二部,尤要与‘别解脱戒’结合。(详《能海大师传》页54?55)。
  再举密教祖师重视戒律的例子:
  (1)唐密教“开元三大士”祖师之一的金刚智是:“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余年全通三藏”。(详《大正》五十册页711中)。
  (2)唐密教“开元三大士”祖师之一的善无畏大师,一生是:“严持戒律”。(详《大正》五十册页791上?中)。
  (3)翻译“大随求咒”的唐?宝思惟大师是:“专精律品,慧解超群,学兼真俗,尤擅长咒术”。详《大正》五十册页720上)。
  (4)广译密咒的唐?义净大师是“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详《大正》五十册页725中)。
  (5)翻译“大悲咒”的唐?智通大师是:“律行精明”。(详《大正》五十册页719下)。
  其余经文提到持诵咒语需戒杀、盗、淫、妄的例子:
  (1)《楞伽经?卷四》云:“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详《大正》十六册页513下)。
  (2)《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众生闻者,获大安乐,应当闇诵,若欲诵之(指陀罗尼咒),应当持斋,不饮酒、不啖肉,以灰涂身、澡浴清净,不食兴渠五辛,能熏之物悉不食,妇女秽污皆悉不往”。(详《大正》二十册页35下”。
  三、《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择戒清净僧,真清净第一沙门来授戒”。
  相关经文如下:
  【1】《楞严经?卷七》云: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大正》十九册页133上。
  【2】《楞严经?卷七》云: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大正》十九册页133下。
  【3】《楞严经?卷七》云: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大正》十九册页137上。
  解说如下:
  从前唐?昙一大师要跟善无畏大师学密咒则必须先授“菩萨戒”(详《全唐文及舍遗(三)》页2374中)。后来昙一成为一代有名的律师,足见持咒者必须是要如法接受清净的戒律!
  四、《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著新净衣,灯香诵咒”。
  相关经文如下:
  《楞严经?卷七》云: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大正》十九册页133上。
  解说如下:
  这是说持诵楞严咒者除了要授戒以外,在坛场建立完毕,要如法持咒前必须“著新净衣”,然后“燃香”诵咒。
  五、《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发菩萨愿,四弘誓愿”。
  相关经文如下:
  【1】《楞严经?卷七》云: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大正》十九册页133上。
  【2】《楞严经?卷七》云: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大正》十九册页133下。
  解说如下:
  持楞严咒者必须发大愿,至少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六、《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如法建坛和结界”。
  相关经文如下:
  《楞严经?卷七》云: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大正》十九册页133上-下。
  解说如下:
  关于“楞严坛”的建立请依经文指示,此不详述之。如何“如法”的结界?“如法”的建立坛场”,这也是持咒者不可忽略的地方。
  七、《卷七》(楞严咒文后) ----需“修三摩地、正修行者、决定发菩提心者,始得金刚藏菩萨护持”。
  相关经文如下:
  【1】《楞严经?卷七》云: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大正》十九册页138上。
  【2】《楞严经?卷七》云: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大正》十九册页138上-下。
  【3】《楞严经?卷七》云: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大正》十九册页137下。
  解说如下:
  我们一向常引用持诵“楞严咒”可得金刚藏菩萨护持的经文,但请诸位“细看”上述这些经文,很明显的,金刚藏菩萨保护修行者是有“条件”的!您必须是“修三摩提”者,而且是“正”修行的人,不是“邪”修行的人;您也必须是“决定菩提心”的人,是必须努力“修菩提大道”的行者才能得“金刚藏菩萨”的护佑!
  《不空绢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中》详细说:“持咒之人不应放逸,常修精进不应懈怠,于尊重处常勤供养,恒不忘失菩提之心,于施戒忍精进定慧,应常修习,远离悭吝污戒尘垢,于生死中常生怖畏,深怀惭愧,心常正念,不得散乱智慧观察,若如是作,即能成办一切咒业”。(《大正》二十册页424中)。
  八、《卷七》(楞严咒文后) ----需“于咒必须断疑生信”。
  相关经文如下:
  《楞严经?卷七》云: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说是语已。-《大正》十九册页137下。
  解说如下:
  “诚”和“善”二字为持咒“成就”的关键。
  如:《千手手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云:“诵持大悲心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名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详《大正》二十册页116上)。又说:“唯除‘不善’、除‘不致诚’,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详大正》二十册页116上)。
  《华严经?卷六十》云:“闻此法欢喜,信心无疑者,速成无上道”。(《大正》九册页788上)。
  《华严经?卷十四》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详《大正》十册页72中)。
  “善”与“诚”字义简单,但函义不只深广,亦为一大藏经之入门关键,何故?佛法为“信”能入、为“善”能入、为“诚”能入,持咒也如是──为“信”能入、为“善”能入、为“诚”能入,决不生任何疑悔心!
  九、《卷七》(楞严咒文前) ----需“心无间断”的修此咒。
  相关经文如下:
  《楞严经?卷七》云: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大正》第十九册页133下。
  解说如下:
  从“心无间断”及“不起于座”的经文来看,持诵楞严咒的行者必须要“心无间断”的修下去,不是一年、三年,而是“尽此一身”乃至“身身世世”不断的修,直至成佛为止!
  十、《卷七》(楞严咒文后)----需是修学的“善人”(众恶莫作,众善奉行)。
  相关经文如下:
  【1】《楞严经?卷七》云: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大正》十九册页138上。
  【2】《楞严经?卷七》云: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大正》十九册页138上。
  解说如下:
  从上述经文来看,修学咒语者必须是“善人”,也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意思,诸位持咒者,您发心了没?您是否已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已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加上认真的持楞严咒,那诸天神等一定拥护您!
  结论:
  最近常有读者亲笔来函提到净土宗往生之道至少要“信、愿、行”三者具足,然而密教经典却常常说“即得、即时、应时、即生成佛”来形容持诵咒语可得往生的迅速,乃至蚊虫蚂蚁沾到咒语加持过的土沙、水物等均可超生,似乎持咒比净宗念佛更容易成就?不过我们从上述《楞严经》的经文来看持咒一法,相信“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一个法是“轻而易举”的!
  《楞严经》中所提到持诵咒语相关经文在密教经典中算是“很单纯”了,因为《楞严经》中并没有提到复杂的“梵字观、道场观”及“手印”,不过它却提供了不少修习咒语应具的次第及要诀。在《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四》中有更严格的持咒条件,经文云:“佛告文珠师利:如汝所念,行者应修五事,持诸戒境界。所谓‘不犯陀罗尼义、不谤方等经、不见他过、不毁大乘、不毁小乘、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如是五事”。-(《大正》二十一册页656中)。
  《楞严经?卷七》有云:“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这段文意常被人误解,其实这是指“心咒不二”、“心佛不二”之说。咒即佛即如来藏,故心、佛、咒三无差别,既无差别,则心、佛、众生亦三无差别,持咒者即是持自己之“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乃具足万德庄严,则有何福能不获?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云:“一切众生皆悉尽有‘首楞严定’,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大正》四十六册页221上)”。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亦云:“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大正》十二册页525上)。
  所以持诵“楞严咒”,需持至“心咒不二、心佛不二”即得“首楞严三昧定”,得楞严三昧定即得“佛性”、即得“如来藏性”,则何福不致?何难不能除?何佛不能成?
  愿这篇短文能对喜好楞严咒者有所帮助,敬祈大家多多诵念楞严咒让正法永远住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