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倾听慈尊的召唤--论慈宗修行法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心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倾听慈尊的召唤--论慈宗修行法门
  心照法师
  一
  民国二十五年(即公元一九三六年)四月,佛教改革领袖太虚大师,在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寺讲授《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时,曾以《慈宗的名义》为题,开发了历代中国高僧修习弥勒净土的现象、历史、传统,冠之以“慈宗”之名。从这一点上即相似于净土宗(即“莲宗”——其实应该称之为“弥陀宗”或“极乐宗”为切,盖因净土并非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之专称,除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之外,还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净土”,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閦净土”,西方无胜世界的“释迦净土”,上方众香世界的“香积净土”,还有西藏密宗所风行的“时轮净土”、“香巴拉净土”等)。弥陀净土的传承并非师弟相继,而是以不同朝代专修此业的高僧中,择其硕德而排列之,只因他们对“弥陀净土”的弘扬贡献巨大,才如此择选的。弥勒净土的传承亦复如是。虽间有师弟相承者,但不是一脉相承而下,而是多脉延伸。如有涅槃宗的学者,成实宗的硕德,地论宗的高僧,摄论宗的大师,唯识宗的开山,俱舍宗的法将,佛心宗的禅师,南山宗的鼻祖,天台宗的祖师等,皆相继修习弥勒净土。专称“弥陀净土”为“净土”,缘由唐代以后,修习此一法门之高僧辈出,占压倒其他净土法门修习者之势(比如“药师净土”仅清代玉琳国师力弘之,近代太虚、印顺亦弘扬之;“阿閦净土”也只有隋开皇释双惠供养阿閦佛像,专心祈请感应,梦感日光、喜辩降临开示,指示往生之处;另有扬州居士死后,因忆常住二字,有瑞相示现,而得脱离地狱之苦,后生不动国。而往生释迦牟尼净土西方无胜世界的,据历代僧传载,仅有一人而已)。而在唐善导倡念阿弥陀佛之前,则普遍盛行弥勒兜率净土。弥勒龙华净土,亦间有人修习此业,如北魏僧欣、陈南岳慧思、唐僧凤、唐玄照等比丘;还有刘宋明帝、萧齐竟陵文宣王、南阳周颙等护法大德,皆愿誓生龙华,值遇弥勒,受菩提记。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的选择中,往往会有相似的事情发生。比如东晋首倡净土的道安大师专修“弥勒净土”,而他的高足慧远却背师另创“弥陀净土”;大唐弘扬唯识的玄奘大师以“兜率内院”为指归,而他的弟子怀感却也背师改修“弥陀净土”,且贬“兜率净土”而著《释净土群疑论》;近代太虚大师力弘“弥勒净土”,而他的弟子亦有不少背师专念阿弥陀佛。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发现,就佛学成就、佛门声望来说,背师的弟子皆不及乃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修“弥勒净土”的高僧,皆是博览群书、精通三藏、解行相应、福慧双修的硕德。而专念阿弥陀佛的,则可以不必精通三藏、不必学贯中西、不必内外皆达、亦不必解行相应、更不必煞费苦心以求开悟!单念弥陀名号,则可以往生(不论带业或消业)。因此,修学弥陀净土的,便如游龙般的人群,而莲池、印光、净空等名僧便如领队人,让人景仰。
  自龙树分难行道与易行道、道绰判圣道门与净土门之后,净土信仰一直在中国盛行,如日中天,压倒研究教理的教下各宗,而与禅宗分庭抗礼。到了宋代后,随著天衣义怀、永明延寿倡导禅净双修后,中国佛子便普遍实行著以禅为名、以净为实的所谓“禅净双修”。到了明代,因莲池大师的背禅弘净,而以净土法门掩盖了禅修法门,所谓“禅净双修”皆有名无实了。而研习教理者被贬为“义学僧”、“知解徒”,是画饼不能充饥。如是许多佛徒便疏于学教、懒于学教、耻于学教了。历史上诸多禅教相争、禅净双争、净教相争的事便屡有发生,内讧不断。中国佛教的衰败,固因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内部矛盾的发冲实是主要原因。加之戒律松驰、经忏盛行,更加速了佛法的衰败。实为令人堪忧之事也。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拯救这种形势呢?依余之见,唯有修习慈宗一法,可扭转乾坤。诚为济世之良药也。
  太虚大师在《慈宗的名义》中阐述:“慈宗”,就是“弥勒宗”。梵语弥勒,此译为慈氏。依据慈氏为宗,乃立“慈宗”的名义。民国十二年元旦,太虚大师在武昌佛学院,选集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以明其境、《菩萨戒本》以轨其行、《弥勒上生经》以明其果,汇为《慈宗三要》,作为修习慈氏宗的修行指南。更撰写了《慈宗修习仪》使修习者明确修习次第,以达圣位。太虚大师此举实是老婆心切、大悲施济、大慈指引也。太虚大师在文中指出:“慈宗”既囊括了“慈恩宗”、“净土宗”、“禅宗”等诸多佛教内部各宗;更以五明之学,而诠释内外诸学,实为当世修行指南也。
  二
  弥勒信仰囊括大小乘,并见显密教。小乘佛教对弥勒佛的敬奉与释迦本师等同。在密教(藏传佛教)中称弥勒佛为强巴佛。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亦盛传过弥勒信仰。中国佛寺中将弥勒形像,或供于大雄宝殿(竖三世佛像),或供于天王殿,或单独兴建弥勒殿、弥勒阁、弥勒堂、弥勒宫;或将之供奉于斋堂、客堂等,种种不一。更有以弥勒为名的弥勒寺、弥勒院,或以兜率为名的兜率寺、兜率院;或者以龙华寺、华林寺、华林园等命名的寺院。在云南省便有一弥勒县。至于其他兜率岩(湖南资兴)、兜率潭(南岳)、兜率桥(南岳)、弥勒峰(南岳)、龙华镇(上海)、摩尼镇(四川叙永)等等比比皆是。因此弥勒造像,亦有各式各样的,有交脚弥勒、沉思弥勒、半跏趺弥勒、全跏趺弥勒、天冠弥勒、戴塔吉祥弥勒、三十臂弥勒、古弥勒、弥勒三尊(有坐、有站、有行)以及以东阳傅大士为原型的下生弥勒像、以契此和尚为原型的大肚弥勒像等等,不一而足。
  根据经典而产生的经变、有弥勒变、兜率天宫观、都率漫荼罗、弥勒来迎图、弥勒净土变、龙华会等变相。有的以弥勒修因事为蓝本,有的以弥勒证果为素材;既有天宫弥勒,亦有人间弥勒。这些都侧面反映了弥勒信仰的情况。
  三
  慈宗既囊括佛教内外诸学,当为暗夜明灯,旱田甘霖。故,应将慈宗之修习法阐述出来,以备修习者之借鉴也。慈宗智藏渊如大海,经、律、论、杂藏全备;禅、密、律、教法皆容;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五法贯穿;四谛、十二因缘、十善、四念处、八正道、七觉支、六度齐修。下摄含识入正道;上趣妙觉入圣位。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余习慈宗薄有数年,依修习心得,向大家和盘托出。让大家得益,则余心喜;让大家指正余得益,余亦心喜耳。
  依先贤判教例,余今判慈宗法门为究竟门及方便门。言究竟门者,近似于难行道、圣道门。修习四摄、六度、七觉支、八正道及四念处等。二谛融通,三学增长,学修并进,福慧双增。无论习禅、学教;无论著书、讲解;无论弘法、护法;无论学戒、持戒或受戒、说戒;无论翻译、注解;无论造像、建寺;无论礼拜、供养等,皆是精修究竟法门,以自力自度为主,兼仗他力。亦自度度人,自化化他。
  言方便门者,近似于易行道、净土门。以称名持咒、赞叹供养、礼拜忏悔、发愿回向、印经说法等修行方法,深植善慧双根,努力精进,求得近果——上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听闻妙法得不退转;种得远因——得生龙华三会中,处华林园亲近弥勒,亲证菩提,蒙佛授记。无论求生“兜率净土”,还是求生“龙华净土”;皆得不退菩提,悟无生忍,得菩提觉。所以,但有人若欲背尘合觉、破迷开悟、远离轮回、求登圣位者,皆应修习此慈宗法门。是法门广摄无量众生,成就无上妙道,诚为希有。因尔,释迦世尊初说《华严经》,劝众入“大庄严毗庐遮那广大楼阁”,谓此楼阁从菩萨善根果报生。此楼阁为弥勒所住,故称弥勒楼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弥勒楼阁参礼弥勒,蒙弥勒开示,悟入菩萨觉,证入菩萨智,登入菩萨地,乃释迦世尊权实双运、设教化人之妙方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无论在小乘的《阿含经》,还是大乘的 《方等》、《般若》,都间说弥勒过去修行,现在及未来果报,劝众修习。到最后在《法华》会上,又以《普贤菩萨劝发品》结束,劝众修行,而导归兜率,面见弥勒。所以,世尊从始至终,皆说弥勒行果,在《上生经》中更是劝众归依弥勒,说弥勒为未来世末法众生之究竟大归依处。
  四
  依究竟门修习慈宗法门,可参阅《弥勒菩萨问八法经》、《弥勒菩萨本愿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慈氏菩萨所说缘生稻杆喻经》以及《楞严经卷五?弥勒菩萨唯识圆通章》、《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等经藏,亦可参阅《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弥勒当来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修习。
  修习弥勒净土,应先知弥勒誓愿。但凡修净土业者,皆明本尊誓愿。如阿閦五十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十二愿、以及地藏大愿、普贤十愿、文殊十愿、世亲十愿,还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说菩萨发十种大愿等等。向来非专习弥勒业者,不知弥勒亦有誓愿,故而有谤佛谤法之徒蜂涌滥起。如唐西都千福寺沙门怀感便属此例。怀感本受业于法相宗玄奘法师学唯识,后背离恩师,改学弥陀净土,且极力弘扬之,尝著有《释净土群疑论》。该论卷四第七《兜率西方相对优劣二章》中列《十二义》彰其优劣。第九义《不善》便说:“弥勒天宫诸往生者,既是凡夫生居欲界,纵逢补处亲闻大乘,具惑凡夫,更无愿摄。还起诸惑不善之心。”又在本书之《十五同八种异》之《本愿异》中说道;“往生兜率,弥勒本无誓愿。”怀感持此偏见,乃缘于他没有能读遍三藏,深明佛理之故。殊不知在《悲华经》中弥勒尝发愿于刀兵劫拥护众生,“我得释迦大师要契咐嘱,不念我者尚不舍之,况于念我者哉?”另外,在《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中云:尔时,慈氏菩萨闻佛世尊说陀罗尼已,白言:“世尊,是陀罗尼有大利益,能令众生解脱恶趣”。时慈氏菩萨复发愿言:“若有众生于未来世末法之时,能读诵受持者,设以宿业堕阿鼻狱者,我成佛时,当以佛力救拔出之。复与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大宝积经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会》云:“弥勒菩萨往昔修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或译为:“使我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时乃取无上正觉。”以上三愿为度众誓愿。还有二大自身成就誓愿,分载《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和《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在《智光经》中云:时彼仙人说此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心三昧,乃至作佛,制断肉戒”!在《本愿经》中云:如来之身不可思议,巍巍如是,光色妙好,威神照曜,吉祥之德以为庄饰。愿令我后当来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曜,吉祥之德而自庄饰。此二大愿加上面三愿,乃为成佛五誓愿也。至于接引众生上生兜率内院的誓愿,亦有经载。由清内阁掌译西番蒙古诸文西番学总管仪宾工布查布翻译,于乾隆八年正月吉日在广仁弥勒院翻竟的《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中末云:“我以此善愿众生,命终速往兜率宫。受生皆于见法阁,即为慈氏之长子。十地自在降阎浮,证得十力大位时;愿受妙法甘露味,圆满佛行尽无余。从此命终承愿力,即得上生兜率天。忻庆奉事慈氏尊,速得承授菩提记”。在此经后按语云:“按此经,于汉藏未见,而番本亦无出。然西国诸贤颇有注解,且普同作为恒常功课,与《华严行愿品》、《三十五佛行愿品》,称为三种大忏愿。愚略拟之,盖初自梵文译时,于《弥勒上生》、《弥勒下生》等经,节取切要者也(多分唐竺法护所译《弥勒菩萨下生经》相近——笔者按,此乃竺法护译《弥勒本愿经》之异译本也。东土未传,故怀感无知,而西国颇盛行故耳)。今者,海内清宁,三教并盛,资用不乏。人民向善者多。近当闻修建“龙华会”者,忆为或有欲持诵者,因特译出汉文,便于信氏诵读。仰祈圣慈加护,广布流通为愿焉”。从上文可以看出,弥勒菩萨实有接引众生上生兜率之愿力,而怀感不知,故抑兜率净土信仰之盛行也。然终非他个人所愿能成,唐以后之五代,弥勒净土信仰盛行不衰,如唐憬兴撰《上生经料简记》;如后梁姑苏流水寺无作不用禅师常讲《上生经》;后唐洛阳长水寺令湮常诵《上生经》以为恒课;后唐定州开元寺贞辩撰《上生经钞》,为学者所贵,时号为“辩钞”;后唐会稽开元寺虚受讲《上生经疏》;后汉杭州龙兴寺宗季著《晖理钞》解《上生经》,著《弥勒成佛经钞》等;后周盘山感化寺智江亦精练《上生经》,且与上述高僧一样专修弥勒净土,并终有瑞相,蒙天人迎接上生;宋守千亦集有《上生经瑞应科文》;明天台山慈云寺如惺撰《得遇龙华修证忏仪》;清弘赞撰《兜率龟镜集》,广为弘传。有关弥勒因地修行的本生事迹,亦散见于《智光仙经》、《弥勒所问本愿经》、《楞严经》、《法华经》、《贤愚经》等经及《智度论》等论,在律藏中亦可窥也。
  根据上述经典,可以看出修习弥勒法门,应以慈心戒不食肉(见《智光仙经》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十善、严净国土(见《弥勒本愿经》载),修唯心识定(见《楞严经》载),求名心歇、努力精进(见《法华经》载),赞叹如来盛德(见《弥勒本愿经》载)等修法为主,兼及其他方法,成就菩提。在《大宝积经卷第八十八?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中,记载释迦世尊为弥勒摩顶授记之事;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诸天合掌;劝请弥勒受此正法。弥勒因大众之请,而受持释迦正法,广宣流布。之后,弥勒菩萨为利益众生故,而演说修行妙法。经云:“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当修行尊重恭敬一切众生,何况菩萨!何以故?世尊,应舍嗔恚行于忍辱。离于谄曲行清净心。远离有为行于无我无取之行。不贵财宝当重法行。不求衣食当求法财,舍离嫉妒,见人巨富心助欢喜。非为求名以为沙门,当学沙门一切功德。我非口说当修实行,舍于利养少欲知足,求佛功德。不为财利入于聚落,念萨婆若入于聚落。不为衣食入于村邑行谄曲行,当行正行赞四圣种。不学凡夫下劣之心。当学佛行不观他过,但自调伏。修奢摩他毗婆舍那。离三业恶,常修三业清净之行。离于破戒,当学波罗提木叉。不依佛法僧而自活命。赞叹如来真实功德。不为求施,为求法故,当赞正法修如法行,赞叹圣僧依不退僧,不依世间有为之僧。不求一切世间资身之具,唯求正法不求世事,求出世法离于谄曲,行真实行。不乐一处,当如野鹿无所依止。离世间乐求佛功德。当离睡眠,初夜后夜读诵经典。舍于愦闹当行远离。于诸功德不生厌想,求诸功德心不暂息。当离狗法,当行师子所吼之法。为究竟友不应暂友。舍无反覆当行报恩。不以财利而作亲友,当以净心而作亲友。舍虚诳心行真实行。舍下劣法,当求成就无上佛身。于如来所当行恭敬,不起骄慢。舍于两舌心口相违。当行诚实无二之言,不作菩萨而行谄曲。当以净心行奢摩他毗婆舍那。舍于我慢当行恭敬。离不净食当净持戒,食人之施。当舍邪念念诸佛法。离于人见行于空行。离于妄觉行无相行。离身谄曲,当行三业清净之行。不求财利而演说法,以大悲心而说正法。不以财物而作亲友,以法亲友不为自利,为利他人令不损害。行阿兰若离于谄曲。不作谄曲而行乞食。不行谄曲著粪扫衣。所以者何?具十二头陀者,不求一切世间利养。’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弥勒,汝求佛功德心无厌足,作师子吼。已于过去佛所,种诸善根,能说此法,说此功德’。”释迦世尊既然首肯弥勒所说,复又为之摩顶受记,当知弥勒乃真修实修,真证实证,非凭利口鼓惑于人也。然此补处菩萨所修功德鲜为人知,实为遗憾。我们作为弥勒当来应度之众生,应知其功德学其修行,方能不失人身,以免轮回,精进勇猛,以求佛道。
  五
  修方便法门者,可参阅《八名普密陀罗尼经》、《秘密八名陀罗尼经》、《观弥勒上生经》、《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七佛所说神咒经?文殊师利菩萨说阎摩兜咒章》、《陀罗尼集经?大势至菩萨说乌苏波置楼咒章》等。如《上生经》中所说:“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依《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云:“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者,是人于七俱胝那由他百千劫不堕地狱。临命终时诸佛菩萨,现身面前安慰说法。命终之后生兜率陀天。”《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云:“若有得闻此八名咒,当来七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不堕地狱傍生饿鬼。将命终时身心安隐,见有诸佛及诸菩萨来现其前,为说大乘甚深法要。既闻法已,必得往生都史多天奉事弥勒。后随弥勒下赡部洲,行愿渐增乃至究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处闲静坚修梵行,亲近制多受持读诵,所求善愿无不皆得,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亿宿命无有忘失。”《七佛所说神咒经?文殊师利菩萨所说阎摩兜咒》云:“诵此咒三遍缕五色结,作二结系项。此陀罗尼,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若诸行人能书写读诵此咒者,现世当为千佛所护。此人命终以后不堕恶道,当生兜率天上面睹弥勒。又有众生能修行此咒者,断食七日纯服牛乳,中时一食,更无杂食。一日一夜六时忏悔,先所作亿千劫所有重罪一时都尽。得见千佛手摩其头,即与授记。宿罪殃恶悉灭无余。”《陀罗尼集经?大势至菩萨说乌苏波置楼咒》云:“缕三色结作三结系项,诵此咒五遍,此咒光明入人毛孔,消除一切尘劳垢集。以菩萨力故,以咒力故,行者命终悉得往生兜率天上面睹弥勒。行者得天龙八部拥护。”《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所以,但凡称名、供养、恭敬、合掌、礼拜、系念、发愿上生者,皆得蒙慈尊接引,先前罪业消灭。听闻妙法,得不退转,未来世中龙华会上当得解脱,并得值遇诸佛,蒙佛受记。历代高僧传皆有此等记载,如东晋道安依宾头庐告,习浴供,命终上生兜率;隋明洪亦习浴供,愿生兜率;北周法上造弥勒堂,发愿命终上生兜率;随灵干造弥勒天宫观,得生兜率;唐慧云造弥勒堂感得瑞应等供养感应。又有东晋昙戒,愿生兜率得瑞应;刘宋光静尼心念兜率,命终得异香漫空;隋昙衍念弥勒名,临终得天人接引,唐窥基写《上生经疏》以酬上生兜率事;后汉恒超愿生兜率天,命终感天乐沸空;元志德梦生兜率内院;明憨山梦生兜率内院,听弥勒说法,清法忍愿生兜率;近代虚云入定升兜率内院,听弥勒说法;民国慈航习弥勒业,临终修成肉身不坏等沙门事例。还有唐代孙宣德大夫写《华严经》升兜率;白居易绘《上生兜率天内外众》像各一幅,愿生兜率天……等居士亦修习弥勒业。累朝有人修习,得以传承而下也。
  六
  慈宗法门,自东晋道安、昙戒师弟相传而肇始;至玄奘、窥基师弟相承而隆盛;到民国太虚、慈航师弟相继而复兴。今逢盛世,正是百花齐放之际,夜郎宗逸亦修习弥勒业,盛弘此法,誓以重兴慈宗为己任,心不属厌。余以为弥勒法门重兴有望。望大家精勤努力,愿见弥勒,蒙慈尊加护,以得究竟圆满解脱。在《法苑珠林卷第十六敬佛篇?弥勒部第五述意部第一》云:“惟大觉世雄随机利物,巧施现权之教,以救将来之急。时经末代命同风烛,逐要利生无过见佛。以释尊遗嘱,于我法中所修行者,并付慈氏令悟圣果。大圣殷勤理固无妄,一念相值终隔四流。结妙愿于华林,感慈颜于兜率。能扣冥机,云龙相会。故《下生经》云:“是诸人等皆于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观此一言,实固可祈。自晋代之末,始传斯经;暨乎宋明,肇兴慈会。起千尺之尊仪,摸万仞之道树。设供上林,鳞集大众。于是四部欣跃,虔诚弘化。每岁良辰,三会无缺。自齐代驭历,法缘增广。文宣德教,弥纶斯业。从此已来大会罕集,行者希简。设有修学,安心无法。今录诸经,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则芬列于紫宫;化流十善,则晖焕于兜率。功被下生,泽均初会也。”
  敬请常念:南无兜率内院弥勒慈尊,南无未来导师弥勒如来,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敬请常念:南无法花林菩萨,南无大妙相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龙华海会佛菩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