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的正知正念
a﹒段食(kabalinkarahara)生理上
第一种食叫「粗食」,就是饮食,或者翻译成「段食」。就是一种分段地、间歇性地需要食物,广义地说还包括呼吸。
b﹒触食(phassahara)感触上
第二种食叫「触食」,由六根门触,导向各种「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有触食就会有可意受跟不可意受。
c﹒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心理上寻求注意与认同
第三种食叫「意思食」,是指我们的意向,想要做这个,想要做那个,这种意向,跟我们的意志力、意愿、心愿有关。
d﹒识食(vinnanahara)精神的(spiritual)
第四种食就是「识食」,识食就比较是下意识的一种分别,我们有生命就有分别。
段食
我们四年前在讲这个「四食」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的字,就是「食者,蚀也」的「蚀」。有吃一定有被吃,一定有消磨,这就是我们当时所讲的重点,离开了这个重点,你是无法了解佛陀的譬喻。比如开车就一定有消磨、有污染,我今天要从这里到那里,如果我可以不需要开车的话,我宁可走路,因为这是最少污染,最少消磨的,如果这个开车不能够为世间少苦、离苦,不能够正知正念地开车,我宁愿不开。因为所有的食都是一种滋养,但滋养的同时是一种消耗,用我们现代化的术语来说就是「氧化」,所有的氧化就是一种燃烧,两千五百年前的佛教用的术语就是这个「燃烧」──一切都在燃烧。
一切都在燃烧,用我们现代化的字眼就是一切都在氧化,氧化的同时就会生锈,里里外外开始都会生锈,不管你用哪一种油漆保护,外面的也会生锈,里面的也会生锈;不管你皮肤外面如何地保养,它都会氧化,里面你怎么地保养,它也都会氧化,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最近流行的抗氧化剂,因为人在氧化过程中,无形中就一定有「游离基(free radical)」,这种游离基很不稳定,会偷别人的电子,会破坏整个化合物,会破坏人体细胞的DNA、粒线体,它一定会产生破坏性的。所以每一种食本身,就是有消耗性、有消磨性、破坏性。
一切都在烧。当我们需要燃料的同时,也破坏了地球的资源,破坏了人体的资源,加速皮肤表层的老坏,所以我们才会有抗氧化剂的产生,如维他命C、维他命E……,这都是现代非常流行的营养补充剂。抗氧化剂等于是抗衰老剂,人体的细胞越多不正常的燃烧,就像一辆汽车不正常的燃烧,它会释放出很多的一氧化碳,还会释放出有毒的东西一样。当我们的饮食不适当,明显的就会带给身心的不寂静、身心的不安。当我们饮食不知量,这个「量」,我们是没有办法正确的去衡量自己的需要,因为饮食知量本身都是一种燃烧,已经都是一种氧化。
当我们能够意识到知量,还不代表胃肠是知量的,因为胃肠有时候是不在我们控制的意识范围内。而我们现在连意识控制范围内的饮食知量,都没有做到了,本身却已经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再加上我们内部器官彼此还不一定能够调节的很好,就像我们的胃、肠、肝、肾、胆、脾……,加上又受到我们整个的脑下垂体的影响,本身就会制造氧化不当的残余,像现在流行的字眼「游离基(free radical)」,就是一个很不安稳的电子排列,所以它就没有办法协调得很好,当协调不好时,这组细胞一定会去偷另外一组细胞的电子排列,这样地一偷,开始起了变化、恶化,这就是所谓的细胞老化。
以上这两个概念,就很足够来说明「食者,蚀也」的「蚀」这个字。所有饮食的受用,都是一种滋养,也同时都是一种消磨,所以我们不好好善用的话,真的是太消磨了。
你说,饮食不当,到底谁在吃谁啊──口腔吃、胃肠吃,到底谁在吃?你可以说,口腔的咀嚼有满足感呀、吞咽有满足感呀、香味有满足感呀!就像在冬天里吃一点东西,就比较不觉得冷,尤其是夜生活过惯的人,一到冬天,晚上不吃点东西,就会感觉好冷。饮食是为了不饿,也是为了冬天不怕冷,但饮食只要不当,就会引起胃肠的不舒服,不但不舒服,还真的是会破坏你的胃肠、破坏你的胃膜、破坏你的肠膜。同时还会破坏你的肝、肾,连带一连串的破坏可多咧!饮食如果不当,坏处实在太多了。
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告诫着我们,饮食要知量,所有的不知量,都是一种破坏,即使是知量,也难免会破坏。如果这个知量没有很强的方向性,就是没有正知正念,它对这个世间的回向也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练习食前作意:「愿此药石的如实观察,帮助我身心清净,得以回向世间的清净」。食后作意:「愿此药石的如实观察,回向世间的清净与智能」。食中作意也要这样如实观察的作意。
什么叫饮食的如实观察──就是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嗅觉、味觉、触觉跟食物的关系,跟身心松紧的关系,跟呼吸的关系;整个的就是去体会嗅觉、味觉、触觉,在吸气时跟呼气时,在身心上的聚散、生灭是有什么不一样?我愿意这样如实观察。如果要如实观察,饮食就不要吃太多,因为吃太多,会妨碍你观察,再加上你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观察。所以呀!只好吃少一点,吃少,才有可能观察,因为吃多,是没有办法如实观察的,不然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囫囵吞枣,吃多又要观察,是不可能的。
我们真的愿意用经行的技巧来观察咀嚼的上下咬合,来观察我们口腔开合的起、落、快、慢,真的看到味道的聚与散。像一颗石头丢进湖泊水面产生的涟漪,看到它的生、灭。这样子如实观察,绝对有助于身心的清净,所以药石不只是为了身体的滋养,也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心变得更清明。
饮食难免会有破坏,就像开车难免都会有污染。我们活着,实在免不了会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上。像我们的马路,对人类以外的其它众生,常常造成很多的不方便。这些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众生都各有各的业力,你不太可能为了松鼠、猫狗的福利,而不盖马路;也不太可能为了浣熊横越马路的权利而不盖马路,马路对牠们来讲,我是看不到有一点点的好处,对牠们而言,马路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啊!真的是各有各的业力啊!讲现实一点,谁叫你要做松鼠、浣熊。但是如果讲众生平等,这是很不合理的。通常我们讲平等,是讲业力平等,你是什么业力,你就是什么动物,不然你就是下辈子再来好好做人,只能这样子。不然的话,光是讲马路,光是讲汽车,那真的是对那些死在马路上的动物都是非常不公平的。
被撞死的动物尸体,对修行人来说是有好处的,修行人可以做不净观,什么事发生在修行人身上都是好的。世间所有的东西就像马路一样,很方便,节省人类很多力气,但如果这些方便,没有导向世间的少苦、离苦,那这些真的是消磨。依长远来讲,大家都知道这些资源是属于地球的,都是属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这些资源不一定具有很快的再生性,譬如煤矿用完了,你还要等几百万年几千万年才有那些煤矿;石油用完了,还要等上千万年才会再有石油,人们一直挖挖挖,挖到地层下陷也没有用,抽抽抽,抽到整个海变得更深了也没有用。剩下来的只有太阳,只有风力了,这些当然很有用,但够不够用,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个地球有六十亿人,大家都要吃,大家都要用,如果大家都像美国人这样的使用能源,你可以想象是不得了。从美国东部开车一路开过来,看到的整排森林,以为美国森林真的很多,但当你走进去,你会知道,那都只是个假相而已,其实里面森林都是空空的,就像有人的头发外面围一圈,头上中间是空空的样子,那就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森林就像是这个样子。
每一个人的呼吸,非依赖森林不可,我们当然要呼吸,当然要吃,但是所有的吃,都要导向我们身心的轻安,身心真正的滋养,才有意义。有生命,一定有破坏,一定有消耗。你练气功来养身,再怎么练,色身都是会破坏,都是会老化。所以我们在饮食上,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生出欲贪,当我们觉得我们现在所吃的菜,所吃的饭,觉得非常好吃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身心是否很粗重?
我们以前在戒光禅寺讲过︰要把饮食看成地、水、火、风。水指液体性的流质食物,它比硬件性的受用;火指温度,指人体的温度,它比流体性的食物受用还要高;风指呼吸,但呼吸还要比那个温度更受用。所以,我们在享受食物的同时,先要能够享受呼吸,再来享受温度、液体、硬件食物,若是不能享受呼吸,再好吃的东西,都是会打折扣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你鼻塞的时候,想吃好吃的东西,几乎都要靠调味料,而且还要很强的佐味,才有办法将鼻塞冲开,有如鼻子不通的人吃山葵(青芥末)一样,吃起来很呛鼻、很过瘾,过瘾得全身流汗,感觉鼻子通畅舒服。
所以当我们需要很强的刺激品时,表示我们的身心一定是很粗重的。当我们在享用饮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很粗重?其实真正能够在饮食上受用,要先享受呼吸,再享受体温;当我们很享用呼吸的时候,饮食的欲贪自然是很低的。所以,通常呼吸越不畅通的时候,你会越重视饮食的欲贪,因为你是靠饮食欲贪来平衡身心的粗重。
如果我们如实观察身体的地、水、火、风,我们会看到那一种不足,这样可以自我诊断。当我们饮食产生欲贪的时候,可能果呼吸正知非常差的时候,当然有可能你正知呼吸,也可以很受用饮食。只是在觉受饮食时,要看你觉得受用饮食时对所生的乐受,有没有抓取?当你觉得饮食不受用有苦受时,有没有抗拒?这些东西,我们都要去正知。
饮食本身有可意触、不可意触。吃到好吃的,就有可意触;吃到不好吃的,就会生不可意想:「太太今天煮的是什么菜?也没有在上班,整天都在家里,怎么煮成这样子呢?」接着,苦受就生,开始计较:「今天工作那么辛苦,身心又疲倦,也没有慰劳一下。」即使去了餐厅吃饭,也要计较花这么多钱,才送来这样的菜,才这样的品质……,这一连串的不可意触生苦受,都在说明着:饮食一定会产生生理上的触受,连带的会引出心理上的反应。我们就是要去看,看这个可意触生乐受、不可意触生苦受,然后能不能对这个苦受没有排斥,对乐受没有抓取,真的没有要,没有不要,只为了身心的滋养、轻安,当然也不是乱吃。
我们讲过古代的比丘托钵,他是不可以挑食的,这种托钵精神是值得学习,学习不可以挑自己爱吃的食物,人家给什么,他可以选择不吃,但不可以开口要吃什么。就像参加禅七、禅十,不要有「我要吃什么」的念头,而是要学习做一位比丘,学习可以不要吃东西,但不可以要吃什么。可以不要吃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东西不一定适合你的身心状态,但是你不可以要人家安排给你特别的食物。所以比丘通常将托回来的食物,先过滤掉一些对身体无益的食物,并不是全部都吃掉才不暴殄天物,这不可能,而且也不合理,因为那不是饮食的目的。
所谓正知正念,就是指目的性、方向性要很强,很清楚的知道你吃这一餐为的是什么?是为了如实观察,是真的为了身心的滋养,你希望这一餐吃下来有精神,不是身心粗重,不是昏沉。你真的在乎这个东西,就真的在乎往少苦、离苦的方向,真的会考量到资源的有限,要饮食知量,要正知正念,要善用资源,要懂得惜福。
惜福不是怕过剩的食物浪费,而将剩下的食物全部塞进肚子里,有很多人为这种事情犹豫半天,不去想吃下去徒增胃肠的负担,更是浪费,不要有这种错觉,吃了又跑去厕所拉,不知道这到底为什么?这对你身心毫无好处的。就像买菜,菜买多了,但却没有人要吃,你觉得会浪费,就全部把它吃进去,你是没有办法不浪费。就像做生意一样,会剩下过多的库存,难免会浪费的。买菜、生意,你是无法控制得刚刚好的。这个世间最少浪费的就是托钵,托够了就赶快走,你如果真的那么节省,那就托钵去吧!
饮食上就是要正知正念,清楚它的导向,就会清楚它的消磨,然后正面性的导向身心轻安。
触食
触食指六根的守护与不守护。六根攀缘很多,就会引起饮食刺激需要量的扩增,就会想要好好的吃一顿,弥补六根守护不当的亏损;六根守护得好,六根就轻安,就不会身心粗重。将注意时时放在呼吸,饮食自然不会起欲贪;呼吸不好,不免会贪着饮食一时的快感,吃完后有口腔的满足感,但一下下就变成身心的负担,而开始昏沉。
四食是由粗而细,由细而粗,你看到饮食粗重会导向六根粗重,六根粗重会导向意思食粗重,意思食粗重会导向识食粗重。识食若过滤的好,意思食就会很清淡,六根守护就会很简单,接着段食就很容易解决。
我们绝对不会说不要营养,不要口味,我们只是向着托钵僧的方向看齐,尽量少个人的偏好。现代人几乎都有偏食,每次点菜几乎都是那几种,若是托钵的话,就不能有偏食,就比较不能挑剔。触食就是在讲六根守护,触的意思是刺激,我们需要一种刺激,这个刺激是为了一种充实,为了身心的一种滋养、为了轻安、为了如实观察我们的触、我们的受。所以触食,是为了明触,为了注意力的恰当。
六根注意力不当最伤神,如果我们都察觉到,我们的眼睛在抓什么?我们的耳朵在听什么?鼻子在嗅什么?舌头在尝什么?身体在触什么?我们真的很在意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我们会去注意它的起、落、生、灭、开、合、用力、不用力,我们会去注意种种现象的可意、不可意的生灭,会去注意声音的可意、不可意的生灭,等于我们会去看色、声、香、味、触、法的生灭,会去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整个六识的生灭。我们去看这其中的无常,去体会六根触在这种燃烧、消磨里面导向少苦、离苦。
少苦、离苦不是没有吃苦,少苦、离苦是真的认识苦,愿意吃苦、愿意认识苦,愿意让一切苦变成滋养,愿意让一切的氧化,真的产生少苦、离苦的能源回向世间。我们练习六根触的正知正念,六根知量,就真的能够「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就真的能够「知道就是不知道」,就真的能够在每一个知道都是导向少苦、离苦,这样就是六根触的正知正念,这样就是触食。
意思食
意思食跟触食的第六层──意根触最有关系。两者的不同,在于意思食是比较内心的运作,比如说慈悲喜舍的作意、转向;触食的意根,比较属于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对待与应用。一个是事情尚未发生前,内心里面的寻伺,我们称意思食;事情已经发生后的,我们称为意根触的触食。一个是还没有事情的时候,一个是已经有事情的时候,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一个比重,也有可能一下子是意思食,一下子又变成是触食的东西。
触食直接导向可意触或不可意触,很快就又导向苦受、乐受;而意思食主要的关键在于善寻或不善寻,是导向无量心呢?还是导向五盖?
意思食的「意思」,指的是我们的意愿、我们内心的对话。随时随地反观而看到人生的方向,真的为无所求的爱而生,为无所求的爱而死。真的为无所求的慈心,为了什么在生?为了什么在死?这就是意思食,跟生死都有关连。
在每一个当下问为什么在生?为什么在死?为什么我们还活着?这一趟人生走过来,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这样子的不断反问自己就是意思食。这有点类似襌宗话头『我是谁?』,不断反问而激发「无我」。
我们的意思食,等于是整个正知正念的预备动作、前行资粮。我到底要什么?当我们意根触东西时,触的时候不一定是触到我们真正想触的东西。所以回到意思食不断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我真正要的跟意根触不一定是一致,因为意根触很容易受到业力的拉扯,我们在意思食的反观,等于是「法作意」──「法念住」里头的六结审察。
意思食是内心静下来、心思沉淀后才看得到,好象水清才能见底;触食的意根是在境界的对待中、在动中,在你还来不及静下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发生了。现在就是要拉近静跟动的距离,拉到静跟动都是一样的,达到「动静一如」。「动静一如」等于意根触都随顺意思食。
意思食比较属于内观、静态,有点像我们一生中最内在、最笃定的决心,好象有一句话说:我的胜利就是最好的报仇。好象有的人小时候很穷、很自卑,内心决定我这辈子一定要赚大钱、扬眉吐气,要让人家看到我就不敢说我如何如何,内心不断在蓄积这样的动量,一直在蕴酿,这叫做意思食,一种来自内在最深沉的我要、我要、我要,这个东西是经常有的,若白天没有明显,在梦中也会出现,平时意根触也许不那么明显,但事实上受到意思食的控制。
识食
接着是识食,我比较喜欢用生物学的名词那就是「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性就是分别内外,分别粗细,它也是一种记忆性的东西。识食没有要你分别,它就分别。意思食比较容易有我要的东西;识食比较不属于我们要什么,几乎是一个自动系统,等于是你过去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动性的记忆,有一点像我们的免疫系统,自动过滤要或不要的东西。
像我们人的胃肠,表面上蛮生理性的东西,其实比较属于精神层次,意思是说,比较属于业力,整个业力所建立起来的东西,通常我们在传统佛教界所讲的转「识」成「智」,就是要转这个「识」,把业力转掉,将业力习气转掉。业力习气,就是会很自动地分别什么是里面?什么是外面?什么是跟我有利?什么是跟我不利的?它会自动筛选,好象有一只手,在你面前一挥,你眼睛会自动闭起来一样,好象我们吃到不对的东西,胃肠自动会排泄出来一样,胃肠事实上是有记忆的,正如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识食,都是属于精神上的。
生理上有生理上的识食,当不相干的东西进入,或不符合我们身体的需要,它自动会排泄掉,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个好处,好的它会留在里面,不好的它就会排除在外,就像我们的记忆,有些东西我们会记得,有些东西我们不会记得。所以我们要去过滤我们过去所有的记忆,因为我们的记忆实在是很影响我们的意思食,所以我们需要去沈淀,沉淀这个识食,甚至沉淀这个意思食,真的需要静下来,让自己沉淀,让五蕴沉淀,让自己的五蕴空掉,舍掉意思食的执取,你才有办法看到那种识食的分别。识食本身就是智能,对识食不善摄取就是愚蠢,善摄取就是智能。
所以说,是智能也是识食,是愚蠢也是识食。一个人很愚痴,是因为它的识食;一个人很有智能,也是因为它的识食。这个有智能的识食,就是对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远、近、粗、细、好(美)、坏(丑),这十一种行相有特别的观照力,一种不同于凡夫愚痴的那一种对内、外、过去、现在、未来、远、近、粗、细、好(美)、坏(丑)的抓取;外表上虽然有这十一种行相,但内在已经变成很流动性的东西了,很流动性的东西来自于看到无常,来自于对无常的深观。
什么叫过去?你今天还在想的就不叫过去,什么叫未来?现在在想就不叫未来,这都是现在。对时间的观念,只剩下生灭起落;对空间的观念,只有内、外、远、近的观念,都只是一个生灭起落的现象。美丑只不过是顺逆的比重,比如你喜欢一个人(喜欢并不是完全顺己之意),你就会喜欢他在你身旁,那种好恶,那种对聚散分合的执取,那种亲疏远近的分别,对美丑的分别,对美丑的抓取,美的你要抓,丑的你不要,合意的你要抓,不合意的你还是有排斥,包括对自己色相的抓取,这样的分别取舍、一抓一放,都是很不由自主的、很无常的、很可能「此一时、彼一时」的,不是意思食的那一种我要,我不要。
识食是不明显的下意识活动,它是意思食背后驱动的东西,识食比意思食还要微细,意思食有事没事都在那里酝酿回向,识食则是来自根本作意,决定世间与出世间分野的价值系统,不透过根本作意就触不到这个价值系统,你触不到你就开动不了,这个价值系统一直在动,一直在作主。
识食有如我们整个结构已经做好的计算机软件(运作系统),而我们现在等于要重写,意思食是对我们已有的这个软件下一些指令,下指令之前,我们先去了解这个软件,识食就是去认识我们人体这个业力的软件,让它脱落,转识成智,让这个识食从业力中脱落出来。脱落以后,还是叫识食,没有因为你的脱落而不叫识食,所以阿含里面也有这样的一个用法是「识者,智也。」
认「识」的这个识本身就是这个智,「识」跟「智」这两者是没有分别的。这个意思不是说,你有识就有智,而是你有多少觉就有多少智,这个识又变成一种「觉」的意思了。能够分别内外是一种觉,能够分别过去、现在、未来也是觉,这个能够分别不是不好,不好的是你对这个分别的「抓取」,你一定会分别冷热,分别没有什么不好,要看分别是否导向清净、柔软。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都需要沉淀,识食才会变得明显。当识食很轻安、很清明的时候,意思食即转清明,意思食清明就会影响六根守护,六根守护又会影响饮食的知量。
段食若没有以无所求的慈心对待,「如穿越荒漠,如食子肉」
对待饮食的态度,如果不能以无所求的慈心对待,就好象吃子女的肉,喝我们子女的血,这是我们对饮食的根本态度。在这个消费者的时代,很容易对饮食掉以轻心,反正,只要有钱,买得到的东西就是我的,人生就应该享受啊!事实上不一定是这样,尤其当你胃肠不好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饮食不一定是享受,即使再好吃的也都不一定是享受。
有很多重欲贪的人,明知道吃进去会拉出来,他还是要吃,他觉得他赚到了口腹之欲,但这对胃肠绝对是不好的,反而是破坏性,每拉一次就是破坏肠膜,相对于留在体内而言,拉是好事,因为留在体内更不好。就像喝太烫的汤,会破坏口腔食道的黏膜,若喝汤的热度会破坏口腔的膜,对你而言,一定是过热,不要每次破皮,才知道太热,这是很不知量的,所有的过烫,对人体都是不好的,那个温度,对人体来讲都是属于高温,那是很破坏性的东西。
对饮食就是要知量,能够用一种「如食子肉」的态度,真的一切是为了身心的滋养和轻安。我们真的愿意去反省检讨,是不是能够享受呼吸,不要用饮食来弥补呼吸不能享受的缺憾。如果我们要重视饮食的话,无论如何要把呼吸照顾好,因为你的嗅觉越不灵敏,你的口味就会越重,这是没有办法的。你越不懂得品尝饮食,就越不懂得如实观察饮食;如果越懂得饮食的如实观察,口味就不会重。不但口味不重,还能锻炼正知正念,提高醒觉的能力,提高识食、意思食、触食的能力,所以小小的饮食,它对其它的三种食,都是有连带关系的,可以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一切都在烧,破坏难免,但破坏一定要有意义,真的要有意义,不要为了破坏而破坏,不要为了吃饭而吃饭,所以吃饭、喝汤,可以是一种正知正念,可以促进自己的觉性,可以是导向世间的少苦、离苦,能够食前这样子作意,食后这样子的作意,食中也这样子的作意,一切作意都是导向身心的轻安,这样子的饮食就比较有意思。
触食若没有以无所求的慈心对待,「如剥皮后的牛,触地给地虫食,触水给水虫食,触空中给飞虫食」
触食就是愿意用一种脱皮、没有皮肤的感觉去触,愿意用无所求的慈心去触,愿意去消化可意触、不可意触。愿意在可意触的时候没有抓取,愿意去观察可意触的生灭聚散;愿意在不可意触的时候,没有排斥,如实去观察不可意触的生灭聚散。这样子的愿意,可以随时随地的布达(下达决心),布达我们愿意接受可意触、接受不可意触。
所有对可意、不可意的接受,都代表我们的心量,都代表我们愿意如实观察,代表我们不愿意随着这个触去流转。随可意触流转会生乐受,随不可意触就生苦受,在还没生受之前,愿意如实观察,在生了受之后,在还没随受流转之前,你愿意如实看到受只是受,只要能如实作意,受就不会堕落成「渴贪→执取→控制」(此即十二缘起的爱→取→有)。对触食,我们是用这样子正知正念的态度,正面的看待触食的意义。
我们当然了解一切烧燃,一切都在烧,我们也会看到可意触会导向乐受,看到不可意触会导向苦受,知道这样子的关系,还是如实观察可意触,如实观察不可意触,看到可意触没有要,看到不可意触没有不要,一旦这个可意触、不可意触变成乐受、苦受,也都能够真的去体会受的不安,没有排斥乐受,没有排斥苦受,没有要乐受,也没有要苦受时,在受升起的当下,就能够如实知见,当我们见到一切受是苦,就不会抓取,就真的把那个不安「还原」。
能够真正体会乐受,真正体会苦受,完全的去体会触时,唯有不抓取、不排斥,才能够完全触到无常、苦。触到无常、苦,就自然不会有抓取,因为触到无常、苦,就一定是寂静的。寂静的同时,不是没有乐受,而是一种寂静的乐受,所以叫寂静乐,这种寂静的乐,远超过抓取的乐受。
对乐受有抓取,就一定有不安;对苦受有抓取,就一定是更苦,像刚刚有同修提到说︰「痛,真的很痛,怎么办?」也要去经历痛。有人说︰「我不去注意就不痛。」不去注意痛当然是一个方法,但是,也有另外一个方法是注意痛,如果是我,我会去注意痛。注意痛的意思,就是整个把心打开来,让这个痛去冲破身心,让我本身变成一个导体,不要让痛在我身体里面产生阻力,就让它痛,把这个痛当成很强的「山葵」,就让它痛,让它痛通,让这个痛就真的通过我身体所有的气脉,一开始会比不注意痛还要痛,因为不注意痛是可以少痛,但不注意痛就无法让你心开。
当整个心,心开的去体验痛,就整个迎上去。当然我没有反对止痛剂,万一没有止痛剂的话,就整个去感觉那个痛,选择注意痛,一直会痛到不痛,当然也有可能痛到昏过去,因为有时候那个痛就像痛到被电击一样,身体有它的承受度,因为身体神经就像电一样的有正负两极,当你超过一定的负荷,就会像被电击击昏了过去,但这也没有什么,顶多就像你把我打昏了一样,顶多昏过去而已。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就是这个样子,昏之前还是要正知正念,还是要很清楚的,醒过来也还是要正知正念。
体会被剥了皮,再整个去触的那一种触觉,会更敏感,更能全触。在空中去触空中的虫,在地上去触地上的虫,在水中去触水中的虫,每一触都触到痛的感觉,等于是在所有的受中,都有一种触到苦的感觉。这样的触都是清净的,都是身心轻安的,不会更粗重;因为我们身心如果更粗重的话,那会更痛,如果是身心轻安的话,就不会那么的痛。所以所有的痛,所有对苦的知见,都会让我们的身心更轻安,所有的触,都可以导向身心的轻安。
痛是属于身体的触,所以是触觉,讲六根触就不一定是指触觉的痛。触食的触不单是在讲身根的触觉,而是六根与六识的触,是六根守护。六根守护都能够有那一种剥了皮的觉受,被剥了皮再去触时,你当然会很小心的触,因为你会不想增加多余的痛,增加多余的苦,那就会更正知正念。
一切的触都导向身心的滋养,导向身心的轻安,触食就是要这样的体会。
意思食若没有无所求的慈心对待,「如遭两位大力士挟持丢入比人还高的火坑」
好象两个大力士挟持我们,把我们丢到火坑里面,在那个剎那当下,你的抉择是什么?在没有选择的剎那,你要安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能不能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安住在那一个生死点;安住在这是第一次活着,也是最后一次活着;安住在这是第一个呼吸,也是最后一个呼吸;安住在那个即生即死,现在是我的生,现在是我的死;安住在我要死了,我要做什么?安住在这就是我临终的时刻,也是我刚出生的时刻;安住在我已死了三十年,现在才刚出生,我要如何好好利用这一生?安住在我从死亡边缘回来,我要如何利用这一生?这些都包括在意思食里面。
像我们上次讲的当你六根死了,再重生的感觉,我们都已经活了几十年了,都忘记了那一种生命的喜悦,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以为眼睛能看见是应该的,耳朵能听见是应该的,大脑能思考是应该的,但当你失去了记忆力,有很多事情就不会当成是应该的了;当你记性变得很不好,视力变得非常弱,听力也变得非常差了,你会觉得视力、听力都不是应该的。就在你失去视力、听力十年以后,在你视力、听力刚恢复的那个时候,会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意思食就是要去体会这种重生的感觉。
真正的死想,就是要去体会重生的感觉,而不是说我反正要死了,我什么都不想做了,那个绝对不是死想。真正死想的意思,是我已经死过了,或这一条命是捡回来的,我要做什么?这才是死想,死想是重生,你真的能够重生,你才能真的能够死,反正你已经死过了嘛,能活下来是多余的,若要再死一次,你也已经不怕了的那一种感觉。
死想,指的是对活着这件事,你会觉得那是多余的,没有一定要给你的,对生命的感觉又不一样了,你已经死过了嘛!好象当你告诉人家「我已经死掉了」,你等于告诉人家:「我已经没有那一种世间的权利与义务了,我已经不在这个世间里面」,好象向世间公布这个人已经死了,好象说「你不会再来要求我了,不会再用世间的角度来要求我,我也不会再用世间的思惟要求我自己,因为我已经死了,我是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了」,那一种来自于另外世界又再回来这个世界的那一种感觉,就是「乘愿再来」的「菩提心」,这是可以体验的,很不一样的。你会很想来报恩,对这世间有一种很特别的怀念,你觉得你会无牵无挂的为这世间做一些事,做这一些事完全不是出自于权利与义务的对待,既然你都已经死了,人家还能要求你做什么呢?所以这一种死过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意思食」、真正的「乘愿再来」。
就好象佛陀譬喻有两个大力士把你丢到火坑的当下,你那时还能想什么?你把自己想成你已经死了,当被丢到那个火坑时,你是跳不出来的,死定了,本来死定了却还活着的那一种感觉,会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一种死后余生的感觉。但是这一种感觉,我们都已经忘记了,忘记了我们都死过了,意思食就是要我们去恢复那个记忆,恢复不来也要想象得出来,去取死后重生的感觉,对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当如此取相对焦,就会觉得很轻安,走起路来就会有轻飘飘的感觉,想到自己都已经死过了,这时还能在这里走路,真开心呀!你觉得人家都知道你已经死掉了的那一种感觉真好,普天之下,只有你知道自己没有死,偷偷地活着真好,想这个就是意思食。
你如果觉得人家都知道你活着,你就觉得你对这世间有好多的权利与义务,感觉上就是很不自由。好象传统「三从四德」对妇女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唯有出家,至少是「心出家」(在家的心死了),整个心对「我、我所」的出离与弃舍,「在家心死、出家心生」正是那种重生的感觉。
一直住在自己曾经死过的记忆,这样子才不会再来轮回,才会真的知道生命的意义,这意思食就是要去体会生命的意义,不愿也不会要这样子生生世世的轮回。
识食若没有无所求的对待,「如日夜受三百矛刺」
识食就是要沉淀,去体会每一个识的分别,都可能在增加我们的业。如果起无明的话,就是增加我们的业力,增加我们的负债,增加我们不当的记忆,像是计算机上的滤过性病毒,可以是很毒很毒的滤过性病毒,把我们整个软件破坏的东西。识食可以用这个角度来看,就像计算机软件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对各种细菌免疫的,如果要对细菌、滤过性病毒免疫的话,本身就要建立免疫体,就要恢复我们的决心来。所以当你想到计算机上的滤过性病毒,你会觉得它很厉害,好象军事对峙的滤过性病毒,它可以让你计算机当机,整个计算机软件破坏掉,好比当两国打战时,彼此都处心积虑的设计计算机病毒让对方的计算机当机,同时也做反当机的设计,随便设计一个软件,它就让你一直重复重复,让你整个内存爆炸(有如着魔发疯),让你的记忆完全没有办法控制,你就自动当机,时间不要很长,五分钟就好了,战争时五分钟就决定输赢。
你生活在这个世间,就会有滤过性病毒,不只是计算机有滤过性病毒,我们人体也有滤过性病毒,像我们有爱滋病,有一天当爱滋病结合了呼吸,找到了肺结核菌基因交换的方式,呼吸就有可能传染爱滋病,这是二十一世纪异军突起的另外一个黑死病。我们现在讲这识食,爱滋病只是个譬喻,真正识食的滤过性病毒是指贪、瞋、痴。
我们的贪、瞋、痴一直都在回向给这世间,贪、瞋、痴没有滤过的话,留下来的就是病毒。所以我们精神的细胞膜,能不能滤掉过贪、瞋、痴?能不能对贪、瞋、痴免疫?都决定在我们的觉性、决定在我们的佛性。内在佛性的唤醒,需要不断地透过亲近善知识、闻思正法,当我们没有做到或走在佛法上的时候,你就要认为自己不懂,愿意重新来学习。
当你如果懂得「凡有集法,皆有灭法。」是不太可能有抓取的;当你如果懂得一切受是苦时,你是不可能有男女相的,绝对不可能,其它的对治法门很多,在于只要肯做。你是男的,你愿意把自己当成是女的,你是女的,你愿意把自己当成是男的,这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技巧;你要是没有做过,你就不知道它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绝对有办法透过观想,把里面看成是外面,把外面看成是里面,尤其是在现代计算机的科技,这不是件难事。我看到一个人,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五脏六腑,我把里面看成外面,没有什么不对啊!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我都可以看到里面的电线、电话线、饮水管、排水管、瓦斯管,就像皮肤底下都是血液,有几百条血管流来流去,红的蓝的动脉静脉就这样流来流去,你就是要这样子的看,从里面看到外面,从外面看到里面;就这样子看,看眼垢、耳垢、鼻垢、肚脐垢、大小便,去看每根头发的分叉、头发与头皮接触的地方。所谓的美女是你抓的角度,不是每个角度都是这个样子的,而且你要真的看到里面,看到她的五脏六腑;看她的牙齿长得很漂亮,就要看她吃完饭后的牙齿,看舌头、舌苔、舌下脉瓣,这个都是技巧上绝对可以做得到的,当你做到时,你对美丑会有不同的感觉。
总之,识食的正知正念,就是愿意一直的停下来看这个五蕴的十一行相,愿意来看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在、什么是未来、什么是外、什么是内、什么是远、什么是近、什么是粗、什么是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愿意去看这些东西,不管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未来也好,都要看到过去无常、现在无常、未来无常、内无常、外无常、远无常、近无常、好(美)无常、坏(丑)无常。
当异性的吸引力还很大的时候,就真的要将她现在20岁的样子,看成当她是80岁、100岁的时候,如果你真的喜爱这个人的时候,你要真的告诉自己,当她100岁的时候,你还真的喜爱她,当她病重的时候,你还真的喜爱,不然的话,这个喜欢叫做「抽样」,你只抽她现在年轻岁数的这一段你才喜爱,这是没什么道理的。因为她不是东西,她的生命也不是只有这一段而已,而且还要里里外外都喜欢,你不能只有喜欢皮肤以上,而不喜欢皮肤以下,皮肤以下你真的也要喜欢,就是血液、血管、大肠、小肠、胃、肝、胆、脾,你都要喜欢。比如像邓丽君这样可爱的人都有气喘,你不能只是喜欢邓丽君,而不喜欢她的气喘。
你还要看这一切的喜欢,是不是能够导向少苦、离苦?到最后你会看到,爱对方就是帮助对方离开贪嗔痴,不然其它的通通是假的。如果有人说他爱对方,却不想帮助对方减少贪嗔痴,我觉得他绝对不是爱对方,真的不相信,不是故意不相信。不想帮助对方减少贪嗔痴,怎么说是爱对方呢?你希望对方继续有贪嗔痴,你就是要对方的贪嗔痴,害怕对方没有贪嗔痴,这怎么可能是爱对方?很多的爱,根本就建立在害怕对方失去贪嗔痴;对方失去贪嗔痴那还得了,那就不爱我了吗?我就是要对方对我有欲贪啊!我就是要他不要爱别人呀!你这样怎么叫爱对方呢?一点都不是啊!那个一点都不叫做爱,那个叫做「我、我所」的占有,需要经常性的守望、控制。
所以当你看透,懂得这一切时,你就不容易掉入男女情,再加上一些小技术的实践,一切就脱落了,你真的对很多事情的角度看法就都不一样了。比如我们看男性器官,你越看就越像女性的器官一样,女性的器官越看就越像男性的器官一样;你如果看到男性的同时,没有看到女性,就是没看到;如果看到女性的同时,没有看到男性,也真的是没看到,那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一个长在里面,一个长在外面,只是这样子的不同而已,从解剖学结构的角度来看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你如果认真以解剖学看,你会看到女性的阴蒂结构就是男性的龟头,两者其实一模一样,你看到这个只是大和小的分别,一个长和一个短的分别,你会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同性恋。
有一位强迫性官能症的病患,她只要看到塑料袋就会想要去捡,就会想要看塑料袋里面有什么东西,邻居怕她来翻垃圾桶,就赶快地把塑料袋收起来,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有人去翻你家的垃圾桶,搞不好有一些卫生棉或发酸发臭的食物,甚或信用卡帐单。有一次她去高雄的寿山,山上有很多的猕猴,这时她看到猕猴正抢着旅客的东西,猕猴看到塑料袋就把塑料袋抢过来,即使塑料袋里面没有东西,牠还是一直内翻、外翻,还以为是个魔术袋一样会变出东西,当时她看到那一只猕猴就是自己。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要回来闻思正法。她说:「我在很焦虑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闻思的啊!」,她说︰「今天有一位朋友建议我去看一位精神科医师,我非常焦虑,我很不想去看,因为八年前已有一位精神科医生开过药,我不想吃药,怎么办?」我问她︰「如果你不打电话过来,你会怎么办?」她说:「我会去朋友家看佛法的电视节目。」我说︰「那很好啊!如果你在很焦虑的情况下,还可以看佛法节目,表示你还可以闻思啊!你的问题是太被动了,你的病不在于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病在于你很消极,你不积极学佛,又不积极闻思,还一直以为自己的精神官能症的毛病很大。」
我常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位朋友,走到那里都要看女人,他非常的好色,他这个病和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没有什么两样,走到那里就是要看女人,女人看到他都觉得他很那个,他可以责怪女人对他怎么这么没有同情心吗?其实这跟同情心没有关系,人家防着你是为你好,你为什么把人家当成是没有同情心?
「人家怎么不同情我,我有这个毛病,别人都不同情我」,一直在强调我有这样的毛病,甚至用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合理化自己的毛病,为的是想掩饰自己的依赖,说︰「别人都不同情我,为什么连你丢掉的垃圾袋还要防着我呢?我只是情不自禁的想翻一翻塑料袋而已」,她责怪别人都没有爱心、同情心,我说︰「人家不是没有同情心,人家这样做也是为你好。你跟一切有贪瞋痴的人都是一模一样,每一个有贪瞋痴的人都是情不自禁的精神官能症,没有什么两样,你一直强调自己病很多、病很重,我说妳跟一个男孩子很好色到处都要看女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看到女人就想要看里面有没有东西,看到女人穿衣服,就想要看女人没有穿衣服的样子,这有什么两样吗?他就是想看里面有没有东西嘛!已经看到没有东西了,还想再看,就像一般男人上情色网看裸女,这有什么两样?那实在没有东西,就是会去看,就会想上网去看,你说这有什么两样呢?
所以有很多事情要能静下来,要真的重新来学戒、定、慧。只要我们愿意多闻思,常常归零,常常重新开始学,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位刚出生的人,而且是真的从大难当中死过来的人,我们的识食才能沉淀。因为重新获得生命而重新对待这个世间;当你真的死过,就会真的重新对待这个世间,对待这个世间会是真的不一样,若你还是觉得世间还是一样,那就再死一次吧!就让自己再死一次!把对这个世间过去的对待再死一次,唯有再死一次,真的才有办法重新对待。
重新对待的感觉真好,没有人知道你活着,只有你自己知道的那一种感觉真好;每一个人都以为你死掉了,那一种感觉真好。当然难免会有一种孤独,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还活着。其实是不会的,你也要去找跟你一样知道自己还活着的那一种人,你就不会觉得孤独,那个就是同修梵行,同修梵行都是死过来的人,都是「乘愿再来」,不会孤独的。谁不孤独啊?那些还自以为活着的不孤独吗?他们也是很孤独啊!所以当你觉得这世界上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还活着,而你很孤独的时候,你也可以去找那样的人,你是不会孤独的,所以那不是问题,同修梵行一定不孤独。
「德不孤,必有邻」,有德性的人一定不会孤独,儒家孔子也有这样的思想,所以这没有什么世间法、出世间法之分。孔子的德不孤是世间法,出世间法讲这个同修梵行更是德不孤,就像舍利佛尊者与目犍连尊者之间的那一种道情,就像是舍利佛、目犍连与阿难尊者的那一种道情,那种道情不是世间的那种情义、恩怨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一种对方的相,随时可以在内心深处出入无碍的那一种感觉,那一种道情就是对方的声音影像,可以在自己的身心出入无碍,对方的形相不但是念头,可以穿过自己的内心深处,进去出来,而且可以随时进去出来的那一种感觉,对方的声音影像,对方的想法,你觉得都可以跟对方一直感应,那一种感觉是一种道情。
道情是绝待天地的真爱流露,源源而来,没有一点抓取,其它世间的感情、黏着却处处是碍、是苦啊!在乎这个、在乎那个,所有的在乎都没有办法改变对方,因为唯一能够改变对方的,唯有自觉。你的自觉又唯有建立在这道情上,不可能是建立在男女之情上,男女不是问题,问题是男女情没有建立在这道情上,没有建立在道情上就是苦啊!
我们今天大致上就从最粗的段食讲到最微细的识食。这最微细的识食是我们整个的软件,这个软件可以从最粗的开始净化,也可以从识食本身直接下手。不一定要从粗的下手,细的也可以下手;细的下手就是要从人生的根本方向下手,直接就从四谛下手,从苦谛下手,从见苦下手,然后导出人生整个的大方向。
那种不断的去感觉自己已经死掉了,「我已经死了,不要再用以前的眼睛看我」,真的由衷向对方布达,请不要用以前的眼睛看我,我已经死了,如果我已经死过了,再回来时,你会怎样对待我,你还算我们上辈子的老帐吗?你真的愿意吗?我如果真的死过了,比如你跟你的配偶说,我真的死过了,或者对方跟你说他真的死过了,你还会要求他什么?还要要求说上一次你生前答应我说要带我去阿拉斯加,还没有去哩,你会这样吗?如果会这样的话,那再死一次吧!生死是真的可以这样的观想,人是很微妙的,就这样的观想,整个对时空的观念就改变了。
修行就是这样,你真的把法用上,很多东西就乾坤开始挪移了,就好象把男生看成女生一样,他就会开始起变化,当把自己看成别人的时候,就开始起变化。所以我们才会说,真的要去看内身、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这个都是可以断男女相的。
我们说要把自己看成别人,又把别人看成自己,这是要观想进去的。所谓把别人看成自己,把对方内化为我,内化为我就是完全的把对方的口气、动作、表情在我最深处的内心底开始仿真,开始同步,他的动作、语气、声调、说话的内容,一直把他内化进来,开始感觉对方的感觉……。
因为通常对方的表情、口气、眼神,流露相当多的感情、情绪在里面,所以蛮容易的把他内化了,再加上平常讲话的用字,很容易去感应对方的感觉,所以这就是把别人看成自己。你用这样子的练习,又可以把自己看成别人,又可以看别人是如何看我的,我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身、受、心、法,你说我没有生气,别人看我有生气;我没有不高兴,别人说我有不高兴,我讲话没有我慢,别人看我有我慢。别人看到的「我」至少是我的外相,也许外相一点也不等于自己所觉知的内相,也许外相代表的是别人对我的记忆与取角,内相代表的是我对自己的记忆与取角,愿意就这样地来回地看,看自己的表里虚实,接受曾有的外相(过去)与内相(现在) ,开展「入流而无所住」的当下。
内身──先以自己的已生(过去)看自己的现在,用自己的角度,甚至用我看别人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现在,都可以算是内身。已经发生的当成尚未发生,「但已经知道」它注定要发生,这也是看自己的内身。简单说,看内身就是看已生。
外身──再用别人(此指自己对别人的取角)来看自己的已生,就变成外身。以自己的现在看自己的未生(未来),也是看外身。简单说,看外身就是看未生。
内外身──一开始是看自己的内身,很主观地观察自己,做一个参考点,先不说这就是真相,再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这样才能产生修正,这样的修正叫做内外身。
再用内外身的观察再来看内身,再来看外身,再来看内外身,再回来看一次内身,再来看外身、内外身,就这样不断的反复几百次的看内身、外身、内外身,这样的不断练习,觉受就会一直不断的脱落、脱落、脱落。
内受也是这样子很主观的先看自己现在的受,再从别人的角度,可以用问的方式,但这需要同参道友、同修来帮忙,反问别人说你看我现在是什么?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内心、外心也是这样看,你说现在没有起瞋心,但别人看我有起瞋心,这都是个参考点。不要说我没有起瞋心,怎么可以说我有起瞋心,我没有欲贪,你怎么可以说我有欲贪,至少我知道在别人的眼中,我有欲贪。
可不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修,经过内心、外心、内外心,再来看内心。比如说我看我内心没有瞋心,当对方说我有瞋心时,内心开始起了一点不可意,这时回来再检验内心的状态──看到自己确有不可意,如果这时当对方再讲我有瞋心时,就比较能接受。
自己看到有,别人说有,你比较不介意,你若没有看到有,别人说你有,你比较会在意,这个东西就是要一直反复反复,是与不是,不知道,就这样反复一直去看,愿意这样子的反复练习。
你不得不这样子的练习,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活在别人的眼睛,你说我要主观的看自己,我就是不管别人的看法,老实讲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很主观的看法里面,都已经有很多别人的看法了。现在只是透过身、受、心、法的观照,先试着说这就是我自己,没有受到别人影响的看法,再来完全从别人的角度来看我自己,再来修正我这个第一次以为我自己很主观的看法,然后再来看客观的看法,客观是第三者的看法来看内外(对吗?),就是自己跟别人那种互动的关系,然后再来修正内身,再来修正外身,修正内外身,然后再反过来看内身、看外身、看内外身,这样反复地一直做,一直脱落,一直净化。
看受、看心、看法,都是这样子地看。比如有人说:「我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解脱」,然后对方回:「是吗?」听到对方质疑,立即感到不可意,当下这个反应就已经不是要解脱了。这是很有用的提醒,别人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常常说:「每一个人都是对方的境界与镜子」,所以别人都是我们的镜子。没有别人,就等同于没有镜子。有镜子却还猛看别人,就表示我们的世界在外面,不在里面。别人这面镜子绝对有办法帮助我们观察。当对方如是说时,倒不是对方讲的是对的,但他所说绝对是一面镜子。镜子不是用来看到别人,因为是你在照镜子,若在镜子里面看到别人,就不叫做镜子,那叫玻璃就好了,对不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