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法念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大卿 弘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念住只是无间根本作意的完成。所谓的无间,就是无间断的根本作意;
  根本作意就是不断的作意无常,不断的去作意苦,不断的去作意无我。
  不断的在吸气的时候作意无常,在呼气的时候作意苦,在吸气的时候又作意苦,
  在呼气的时候作意无我。这叫出入息念配合无常观、苦观、无我观。
  法念住:如实知见
  十三.体验无常而不抓,没有什么放不下,念念导向舍:体会已生都是境,未生是心,无常遍处;以法为「意」,以佛为「心」,以僧为「识」,入息见「已生是境」心安住于远离,出息见「未生是心」心安住于无常。
  十四.体验离欲:体验「欲生」、「我慢生」都是无常苦迫而不费力地根尘离系。入息见「根是根、尘是尘」,出息见「根尘离系」。
  十五.体验灭(无我涅槃):灭指苦灭、无生。入息见「苦」,出息见「苦灭」。
  十六.体验无住生心的舍遣随观:体验生即是灭,触即是无触,入息心离(舍),出息心开(呼慈),进退自在、举止自在,感恩报恩。
  前言
  法念住整个都是在讲「一心」。所谓的五禅支,事实上一开始就有一心,寻是一心的开始,一心是寻的结束,就像念觉支是舍觉支的开始,舍觉支是念觉支的结束。
  世间,都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件事物都不会是单纯的存在,它们都是互相依存的。就好象我们的化学分子---碳、氢、氧、氮、磷、钾等主要的元素,它可以变成很多的化学合成物。同样的,只因为碳、氢、氧、氮、磷、钾的比重不同,再加上其它一点稀有元素,很多的分子结构就改变了。
  在寻、伺、喜、乐、一心五禅支,寻里面已经有伺、有喜、有乐、有一心,只是伺、喜、乐、一心的成份,非常的淡薄,所以我们称之为「寻」。「伺」里面也有寻,也有喜,也有乐,也有一心,但是其它的成分就很淡,淡到微不足道。正因为这样,所以它才能够转,如果完全没有其它的成分,它也没办法转。所以寻能转伺,伺能转喜,喜能转乐,乐能转一心,一心又能倒转回去,这就是在练习心的柔软及灵活。
  心的最高点是「一心」---是一种柔软、灵活转向、毫无束缚、自由自在、出入自在、进退自在、举止自在。
  练习四念住,或十六胜行的四念住,从头到尾,都要不断的作意无常、苦、无我,不是只有到法念住才做。在观身念住的时候,已经有无常观、苦观、无我观,也就是法念住的开始了。
  法念住只是无间根本作意的完成。所谓的无间,就是无间断的根本作意;根本作意就是不断的作意无常,不断的去作意苦,不断的去作意无我。不断的在吸气的时候作意无常,在呼气的时候作意苦,在吸气的时候又作意苦,在呼气的时候作意无我。这叫出入息念配合无常观、苦观、无我观。
  在凡夫的世界里,他的眼里只有世间价值观、世间欲望、贪、瞋、痴等;或者是他所认为的真理,所信仰的宗教,这些都决定于他的想法、感受、行为、说话、思惟等。
  就影响力来讲,法影响心,心影响受,受影响身。法是指自己说话的依止、根据,思惟的依止、根据,起心动念的依止、根据,行为的依止、根据。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人的原则,就称之为「法」。
  凡夫有凡夫的原则,圣弟子有圣弟子的原则,佛陀、阿罗汉有佛陀、阿罗汉身、口、意的原则,就是这一些原则在影响我们的心念,影响我们的想,影响我们的感受。
  如果直接从我们的原则下手,直接在原则上根本作意,就称为「法念住」。如果配合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念的法念住。如果直接做法念住而不透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我们称它为修「观」;如果是透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依次步骤练习,我们称它为「止观」。
  如果直接做法念住,身行没有调伏,心行没有调伏,一心没有锻炼得炉火纯青,那他的法念住可能只是一种思惟,很难做到没有间断的注意力。如果他极度的用心,极度的住在远离界,那他也有可能从法念住做起,生出三摩地来。
  十六胜行「法念住」的四步骤:
  第一步依远离,就是随观无常。
  第二步随观离欲。
  第三步随观灭。
  第四步舍遣随观。舍遣的意思是出入自在。「舍」就是出,「遣」就是入,简单说舍遣随观,也可以翻译成出入随观。这个出入的意思就是能够出入于这个世间,而心永远住在出世间。
  十三.体验无常而不抓,没有什么放不下,念念导向舍
  所谓依远离观无常,在十六胜行里面是指一心观无常。当一心观无常的时候,就完全做到、体验到,什么叫做「念」。念就是念念不住,体验到无常,就一点都不会抓,就像空气中的尘埃,没有人会用手去抓尘埃。
  一个修行人是将世间看成如空气中的尘埃,我们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当我们把六境看成尘埃,我们会很有耐心的等「尘埃落定」,我们会很有耐心的等「水清见底」,这个等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无所求的对待世间。在一心的世界里面,没有对方,没有自己,换句话说世间没有别人,世间只有自己。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自己,都是自己的念头,剩下来的只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念头。
  随观无常,依远离就是一种绝待,超越一切对待;以一心、绝待、无所求来对待世间。这样的一种看待世间的方式,这样子的一种修行方式,从一开始就是无所求。
  把生命看成是一种邀请,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说话看成一种邀请。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来往看成一种邀请,把服务对方看成是一种邀请,不论做什么事都看成一种邀请。把生命看成是一种礼物,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这个生命能够让我们修行,能够开智能;珍惜这个生命能够有不再在六道轮迥的机会,不再有做燕子、做公鸡的机会。真的看到了生死的轮迥,真的不愿意有所求的对待这个世间。
  远离就是远离世间思惟,远离世间人一切的价值观。心里知道,但不会抓取。知道世间人的各种原则,各种没有原则;心里面知道世间人的各种道德标准,各种双重标准,各种多重标准,各种对待自己跟对待别人的不同,那一种多重标准,心里面很清楚的知道,但不抓。
  一切的动作,一切的举止,一切的身口意,一切的六根触境,每一个动,每一个触都是为了见苦、为了少苦、为了离苦;不是为了迎合世间人的眼睛,不是为了仰人鼻息,不是为了世间价值观的附和。这叫做依远离,这叫做绝待,这叫做你我都不认识,我们都是陌生人,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你不可能认识我,我也不可能认识你,只要我们还有一丝一毫的贪、瞋、痴,就遮障了我们彼此的互相认识,彼此的真心相惜。
  我们能够彼此认识的惟一方法是:无所求的爱才可能认识彼此。这个世间只要有一个人受苦,只要有一个众生受苦,就不是任何统计学能够说:这个世间不是苦。何况这个世间不是只有一个人受苦。若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每一个身口意,每一个六根触,只是为了认识世间苦,只是为了认识世间苦海一片,一波传过一波,有如五盖病传染来传染去。
  就像瘟疫,一个人的瞋心传到另外一个人的耳中,一个人的耳朵传到一个人的口中,一个人的口中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口中,一个人的口中展现在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又展现在另外一个人的眼中,一个人的眼中又展现到那一个人的口中,那一个人的口中又展现到另外一个人的眼中。一波一波的苦迫,一波一波的咄咄逼人。
  当我们认识了苦,我们内心里面惟一想到的是「解脱」。我们因为认识苦,我们相信,不断地寻找,很认真的寻找,找到了2,500年来圣人的足迹,找到了2,500年来佛陀的足迹。我们愿意跟着2,500年来圣弟子的脚步,一步一脚印,一心一意的跟随,心无旁骛、无所求的跟随。
  我们相信这个世间有真理,我们相信这个世间有无所求的爱,坚定的相信,因为没有这样的相信,活着是毫无意义。任何有所求的爱,任何有所求的关怀,都只是买卖!都只是一种交易。
  在一心的世界里面,在绝待的世界里面,没有我、没有我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每一个人都只是自己的念头,我们如何善待自己的念头---当我们看到了别人都是自己,会发现任何的欲望都只是自己在玩弄自己的观念,自己在玩弄自己的取相,我们看到了就离欲了。这就是法念住的第二步。
  十四.体验离欲
  在离欲的世界里面,是没有我,没有我所。
  体验无常,吸气,体验无常,呼气;体验念念不住,吸气,体验念就是念念不住,呼气;体验「欲」从我、我所的消失中脱落了,吸气;体验「欲」从我、我所的脱落中消失了,呼气。
  十五.体验灭(无我涅槃)
  体验每一个触都有无边的寂止,有无量的空,吸气;体验到每一个触有无量无边的寂止,无量无边的空,呼气。
  依远离,随观无常就是住在远离界,依离欲就是住在离欲界,依灭就是住在涅槃界。吸气、呼气,反复练习。
  十六.体验无住生心的舍遣随观
  舍遣随观要做到前三步的转向自在,能够随时随地的体会住在远离界,住在离欲界,住在涅槃界;能够随时随地,每一个触见众生苦;随时随地,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为离苦、为少苦。身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束缚,没有人情的束缚,没有世间各种价值观,各种原则非原则的束缚,没有世间善恶的束缚,更没有自己贪瞋痴的束缚,这是一种完全的自由,完全的解脱。体验,吸气;体验,呼气。
  修行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由人,到最后也是一个自由人。修行一开始就要无所求,到最后也是无所求。修行一开始就要修慈悲喜舍到最后也是慈悲喜舍的完成,四无量心三摩地的展现。
  无所求的开始,无所求的结束,慈悲喜舍发心的开始,四无量心三摩地的完成,就是第十六步。吸气,体验;呼气,体验。
  十六胜行,从头到尾,关键在这个「一心」,从一心开始,到一心完成。如果不是练习十六胜行的法念住,也就是说还没有做到一心的法念住,那我们就练习一般的法念住,怎么练习?
  法念住—观五盖、五蕴取、六入结、七觉支、四谛
  观内法、外法、内外法。法就是我们的依止,就世间来讲就是我们的原则,就修行人来讲,我们到底依止的是五盖?还是五蕴取?还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结?六根触境的心结?还是七觉支?还是四谛?在经典上,我们把它分为这五个种类。
  什么叫观内法---看自己的五盖生,犹如别人的五盖生。
  什么叫观外法---看别人的五盖生,犹如自己的五盖生。
  什么叫观内、外法---看自己、看别人毫无分别。自己的五盖就是世间的五盖,世间的五盖就是自己的五盖。内外一如,吸气,内外一如,呼气。
  看到五盖生,吸气,看到五盖减弱,呼气;看到五盖上升,吸气,因为吸气收缩、拉入而看得更清楚;看到五盖推出,呼气,因呼气膨胀而减弱,如是反复不断练习。
  由欲贪盖开始练习,然后瞋恚盖、掉举盖、消沉盖、昏沉盖、乃至疑盖。
  看到色蕴取,吸气,看到色蕴取,呼气;
  看到受蕴取,吸气,看到受蕴取,呼气;
  看到想蕴取,吸气,看到想蕴取,呼气;
  看到行蕴取,吸气,看到行蕴取,呼气;
  看到识蕴取,吸气,看到识蕴取,呼气;
  感觉色蕴取因为收缩拉入而看得更清楚,吸气;感觉色蕴取随着呼气膨胀推出而减弱,呼气。如是反复练习。
  看到眼根的攀缘,吸气,看到眼根的攀缘,呼气。
  感觉吸气的过程因为注意眼根的攀缘拉入、收缩而看得更清楚;觉得眼根实在不必那么用力,呼气,感觉眼根攀缘的用力随着膨胀推出而消失。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如是反复练习。
  看到念觉支,吸气,看到念觉支,呼气;看到念觉支随着吸气收缩拉入,而看的更清楚,吸气;看到念觉支随着呼气膨胀推出而增加,呼气。
  看到择法觉支,吸气,看到择法觉支,呼气。
  看到精进觉支,吸气,看到精进觉支,呼气。
  看到喜觉支,吸气,看到喜觉支,呼气。
  看到轻安觉支,吸气,看到轻安觉支,呼气。
  看到定觉支,吸气,看到定觉支,呼气。
  看到舍觉支,吸气,看到舍觉支,呼气。收缩拉入,推出膨胀,如是反复练习。
  看到苦谛,吸气,看到苦谛,呼气。看到苦谛随着吸气的收缩拉入而看得更清楚,吸气;看到苦谛随着呼出的推出膨胀而更增长,呼气。
  看到集谛,吸气,看到集谛,呼气。
  看到灭谛,吸气,看到灭谛,呼气。
  看到道谛,吸气,看到道谛,呼气。收缩拉入,推出膨胀,反复练习。
  见自己好象见到别人,见到别人好象见到自己,看到自己,看到别人,不会注意人我分别。看到苦,吸气,看到苦灭,呼气;看到苦,吸气,看到苦灭,呼气。如是反复练习,我们称之为「法念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身念住
下一篇:万古长空,一朝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