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佛教教育之我见——于浙江省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上发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智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佛教教育之我见
  ——于浙江省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上发言
  释智敏
  佛教的能否兴旺发达,最重要的是人材问题,赵朴老也说过,当前最关键的问题,第一是人材,第二是人材,第三还是人材。如何培养出合格僧材,我个人在这方面有些经验体会,讲出来,供大家参考。
  本人—贯是从事于僧伽教育的,早在五台山清凉桥学法的时候,即从1962午伊始,就为本寺—些青年僧人讲过一部《俱舍颂疏》,为培养佛教人材,迈开了第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事业恢复,本人就从事于各地佛学院的教学工作,有厦门南普陀、莆田广化寺及四川宝光寺等佛学院。从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佛学院有不足之处:一是学行不统一。佛学院是以灌输佛学知识为主,对行持是不加考核的,比丘戒更是无法讲的。因为每一个班里,都有沙弥。住持正法的主体是比丘,而比丘的切身行持不讲,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学而不行,也会流于“说食数宝”之讥。二是佛学院教学规划,一般不能做到有体系、有次第。由于师资不足。那位法师能讲什么,就开什么课,整个教学规划就不能按理想来实施。如某佛学院,唯识、中观二门同时开课,学僧之间,学中现的就批评学唯识的,学唯识的又反驳学中观的,各专一门,分成两派。更严重的,各宗都自行采用一些教材,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太理想。
  本人不是佛学院出身。未出家时,在上海曾进过“法相学社”,从范古农老居士学唯识法相。后来在五台山清凉桥出家,依止海公上师学法,清凉桥吉祥律院在海公上师主持下,学行是一致的。所以本人受其影响,思想上始终贯彻着一条学修必须一致的基本概念。《俱含论》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教正法”是抉择修行之道哩,“证正法”是如其抉择而起修行,二者成为因果。佛教的一切经论,都是指导修行的殊胜教授,学通以后,就必须配合行持。所以佛学院单方面接受佛学知识,而不联系实践,付诸行动,是一个极端。而一般丛林中,往往有些苦行僧,没有教理基础作指导而艰苦行持,又是一个极端。这两种状况,个人认为都不是培养合格僧材最圆满的方式。
  佛教讲闻思修,就是说,听闻正法之后,还要如理思维,观察入定,这样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深入到自己思想行动里面去,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所学的成为一致,这就要求和戒定慧配合,成为一套修持功夫。假使单是停留在闻法阶段,佛教知识可以说是有了一点,但是由于没有修持,他的世界观就不容易改变过来,还是普通凡去的世界观。他会利用这些学来的佛教知识作资本,为自己的前途去争取名利,什么当一位大法师,名利双收啦,取得政治地位啦等等。当其名、财、权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有回俗的危险性,甚至作出败坏戒律之事。问题是他没有修成无我的人生观。
  我省统战部宋云祥副部长对佛教很有研究,他说的几句话很有见解。他说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诺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等等,都贯穿着一条从思想到行动的佛教路线。要“如实观照”,就是要有依戒生定、因定发慧的修持功夫,认识到宇宙的真相,众生的本性(佛性),那么我们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奉献精神等都会跟着上路了。部长的讲话给我们指出:一定要了解“缘起性空”,加以“如实观照”。就是说要学习教理以后,要从戒下手,通过禅定,开发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一条学修相结合的路线,是培养人材的正确而有关键性的方向路线。
  那么是否创办佛学院就没有用了?不是!佛学院对学习佛教理论方面,是起了极大的作用,对宣扬佛教的精深博大、慈悲利生的理论和精神,也是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仅是如上所述,有所不足。刚才不是有位法师说,有位佛学院毕业的僧人,自命不凡,连早晚上殿都认为不必要了。这样的人,学的说的是一套,行的做的又是一套,把佛教与僧人的形象都破坏了,培养出来,又合什么用呢?
  补充一点,在学修中,佛教教内是一定要依从“依止法”的,而且是要求有清净传承的。而这一点在佛学院也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赞成有位法师说的:“寺院本身就是学行一致的实践场所”,不需要再加一个机构—佛学院。我国古代出过许多高僧大德,都是从寺院里培养出来的,印度古代的那烂陀寺更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最高学府。正因为抱着这个理想,我离开了佛学院,到三门多宝讲寺,作为一个教学计划实施的试点,白手起家,惨淡经营了六七年,目前尚在摸索过程之中,自己还感觉不到有一定的成绩,却赢得了遐尔各处的好评,令人惭愧不已!
  本人的设想,是集古丛林与佛学院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建立成一所讲寺或律院之类的形式。本讲寺的教学计划,是大约按照佛陀四十九年说法的次第,参照《菩提道次第》及《四宗要义》而制定的,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本教,以《阿含经》、《俱舍论》为主;第二阶段是瑜伽学,以“六经十一论”,尤以《五蕴》、《百法》、《二十难识》、《三十唯识》、《摄大乘论》、《辨中边论》、《成唯识论》等为主;第三阶段是中观学,以“龙树六论”,尤以《中论》、《入中论》及《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奢那章》、《现观庄严论》等为主。戒学方面: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成分别配入一、二、三阶段,汉传因明配入第二阶段,藏传因明配入第三阶段。尽管设想如此,实际困难尚多。
  再谈一些寺庙管理方面的经验,个人认为管理寺院,关键在于领导班子,不管规章制度订得有多么好,如果领导班子不能贯彻执行,也没有用。尽管我们讲寺一开始就依据中国佛教协会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参照了古丛林的百丈清规,及当代莆田广化寺、鼓山涌泉寺,仙游会元寺等古今大丛林制度,并修改了好几次,可以说是比较完善的。但在贯彻执行中,有个别上座执事本身就不遵守,从而上行下效,难以执行,有违犯者,也讲情面,不愿得罪于人,纪律始终松懈。发展到今年夏季安居,本该是精进行道的时期,有些人却连殿也不肯上,学习讨论都不来,完全成了无政府主义,失去了安居办道的意义。部分执事向他们说服教育,竟遭他们辱骂、攻击,说他们管得太多,而少数不管事的执事,却和他们打成一片。当时我在温州养病,回寺后,立即组织大众学习讨论,做了近一个月的思想工作,明辨了是非,肃清了不正之风,又把执事中不称职的换上秉公正直的。现在大众思想拨正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执事们也不费力。取得这一局面就在于新的领导班子成员,都是经过佛教培养,世界观有明确转变,能思想纯正,团结一致。归根到底,还是人材问题,有了合格的僧材,规章制度才执行得起来,“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俱舍论》讲的一点也不错的。
  以上是个人一点点不成熟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参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