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快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快乐
  一些人认为快乐是存在于外在物质上的,更有一些人用追求物质的方式去追求快乐。他们认为追求到物质也就追求到快乐了。然而,以我的观点看,追求外在物质所产生的快乐并不可靠。我认为,一切外在的物质对快乐本身而言并不足以凭借和依附,任何跟着外在物质奔跑的人,都会变得迷惑和彷徨,因为外在的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是游移不定的。下面我想就这种观点作一般性论述。
  一
  对于对外在物质所引起的快乐,我想先从身体的感觉说起。对寒冷和温暖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当一个人感到寒冷时,就希望得到温暖,因为此时享受温暖是一种舒适。然而如果让一个人长时间享受这种舒适,结果会怎样呢?他就会感到非常燥热,他的身体就会漫漫产生一种抗拒反应。每个还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坐久了,会感到烦躁,就想出去走走,因为由此会觉得舒服。然而,走长了,舒服感就会消失,又想回去坐坐……
  依靠外在形式所得来的快乐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就象《中观四百颂》中所说的“快乐即改形的痛苦,痛苦即变形的快乐”。即某种痛苦仅仅是改变了形式,其实它本身并非是真正的快乐。同样,意识的感觉也是十分不可靠的。例如,从感情方面说,有些年轻人遇到了称心如意的朋友,最初,对方的每个言谈举止都是那么的可爱且百看不厌,在一起的情意绵绵欢乐幸福,好象用世间所有美妙言辞都无法表达,仿佛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了她(他)的身上。要是没有了对方,就会感觉到生活失去了意义,脸上也失去了笑容。但是,当炽热的感情变得冷却,或理智战胜感情,冷却的一方就会发现对方发生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以前的人怎么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此时看到对方,就没有以前看到对方时快乐了。
  世俗人的心理感受都是随着外在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时这种变化还非常迅疾,所以凡夫之人不论何时何地,永远难以获得永恒的安祥。可以这么说,以外在的物质为快乐,其快乐是不牢靠的。
  真正的快乐在外在事物中是找不到的,外在事物,仅仅是生起快乐的表象,不是根本。一些人自以为一切快乐都能从外境获得,这是一种愚昧。
  二
  有人会问,既然这样,是不是我们完全可以不追求外在物质的快乐呢?我想,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是不太现实的,对此我并不否认。我想强调的是,要想获得健康的快乐,必须依靠内心因素,而不是外在物质,因为外在物质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在主要追求和次要追求上出错。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假如我们以内心为主要目标去追求,由此获得自在的话,那么,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干扰与刺激,也不会产生痛苦,而且自然而然。追求内心快乐是否妨碍到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呢?我认为,这不仅不会妨碍,反而是有益的。假若我们的内心没有安祥自在,那么,不管外在东西多么美丽漂亮,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假若我们的内心已然悠闲自得,那么,对于外在物质品味,自然会感到快乐。
  我上面所阐明的情况,是针对一般尚未达到高水平的修行者而言,因为他们无法完全脱离外在物质。但是,对于高层次的修行者就不同了,他们是不被外在物质所支配的,他们肝完全依靠内心的力量来达到自在洒脱,对于一切都感到纯粹的快乐,从而获得一种安乐三昧。《父母相会经》说:“有一种禅定名叫安乐三摩地,若获得了此种三摩地的大菩萨,他们所感受到的万法皆是快乐的。”这句话在一般人看来,肯定会有些神秘色彩,但是,我们却不应该排除其中真理的存在。有人会觉得这个道理太过于理想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美好的理想不能代替现实的快乐,现实的快乐也不一定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只有失望。所以,过于的乐观与过于的悲观都是错误的。对于我们一般人,要想获得佛与菩萨所具有的快乐,也许还要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内心的快乐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承受,而不应该是消极地遗弃。
  三
  内心的安祥与自在,是真正宗教徒的生活。所有依靠外在欲求的快乐,都是不堪与之相比的。心里的欢乐和外在的欢乐二者的区别用一句比喻来说就是,通过外在的欲求所得到的欢乐,就如同搔痒而出现的欢乐一样,从内心中获得的欢乐,就如同摆脱瘙痒(皮肤病)之苦的欢乐。搔痒从开始到把患处抓伤,尽管觉得很舒服,可是越抓越难受。与此同理,依赖对世间的欲求所得到的快乐,从开始享受到结束,自以为是快乐,但是实质上并未超痛苦的范畴。越是享用它,痛苦的感觉就会越大。反过来讲,摆脱了瘙痒之苦的欢乐,虽然没有瞬间短暂的变化所产生的快感,但是它的本质却是真正的快乐,无论怎样去享受它,都不会发生变化。
  对于世间的快乐(外在的快乐)和内在的安乐两者之间的差异,无著菩萨亦有所论述:“享用智慧的生活,也就是佛法的生活。”那些只靠吃喝、女人和歌舞等所得到的欢乐是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为什么呢?依靠吃喝玩乐等得到的欢乐,是不能遍及全身的;这种快乐是依靠外界某种条件产生的,因此,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得到,具有很大局限性;这种快乐在享受中被享受所结束;这种快乐是产生各种烦恼和痛苦的基础。反之,享用佛法生活所得到的快乐:是遍及全身的;是‘随心所欲’就能得到的;这种快乐在享受中恒久不被享受所结束;它不会产生任何烦恼和痛苦。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快乐的确是有很大区别的。
  获得内心真正安乐的人们,无论怎样做,对他们来说都是欢乐的。即便他们缺吃少穿,没有可亲可爱的亲友,甚至饱受饥渴与寒风刺骨的折磨,他们内心仍然可以是喜洋洋乐融融的。这就是“乐中最殊胜,内心即安祥”的境界。米拉日巴尊者对他的现状曾这样描述过:“见其住所如兽穴,他人观之心恐慌;见其饭菜如狗食,他人观之胃呕光;见其身体如骷髅,仇敌观之泪满眶;见其内心如佛陀,如来观之生欢喜”。
  世俗人和修行者面对痛苦的态度上存在的差异。 内心得到大自在的修行者,无论遇到什么境遇,都不会受其挟制和役使,正如尊者米拉日巴所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获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 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的确如此,他们有与众不同的快乐。大成就者们所得到的快乐,以及实现人生的价值,是远远高于世俗快乐和世俗人生标准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而高尚的目标,去努力追求这种永恒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就在我们的心中,谁若能幡然悟道,就会“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