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须从思维能力的成长始
人的成长须从思维能力的成长始
霍韬晦
人的问题推原到底是他自己的思维问题,人的成长也就是他的思维能力的成长。
一个人的性格为甚么软弱、怕事、不敢开放自己,不敢与别人沟通?而另一个人却坚强、勇于承担、不怕辛苦,而且善于推动别人?这当然与成长的环境与际遇有关,但若完全诉诸客观因素,则是行为主义的看法,未明白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更强的主动。
人不是白老鼠。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实验往往以白老鼠(或某些动物)来代替人,以白老鼠的反应来代替人的反应。但白老鼠并不具备思维能力(即使有,也远远不能和人类相比),它的反应,只是纯生物性的反应。我们也许可以看到结果:即某些细胞组织破坏之后而出现的行为,但却不知道一个健康的身体为甚么会失序、失控?如果只是归究于成长过程中的创伤,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明白为甚么有些人能够经历锻炼,从失败中站起来。
这就是人与白老鼠的相异。现代医学虽然发现有身心症(psychosomatic madicine),例如人因焦虑而精神紧张,由精神紧张而引致麻痹或某些不寻常的举动,其病根其实在精神及心理方面;而心理学亦发现:人由于对自己行为的隐藏与保护,于是转移为逃避或攻击。人间的许多悲剧,正是由于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引起。这些都是病源,由心理上的病到行为上的错乱似乎已获得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如何治疗,目前尚不能说很有把握。
从思维学的观点看,首先必须确认:人的行为由其思维带动。虽然我们承认人有无意识行为、或下意识行为,甚至是本能性的行为,如其他动物一样,但人之可贵,毕竟在其有思维能力,自觉自己在做甚么,这便与白老鼠不同。
初步看,思维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你自己的行动方式、反应方式;但这种选择是任意的吗?随意的吗?还是依境而起?依缘而起?即依外在条件的牵引而起?若是前者,则属偶然,不可预测;若为后者,则全无选择之可言,亦即全无自由之可言。合此两义,都不能替思维建立起一个自觉的基础,亦不能为人的行为界定意义。所以,思维必须有更深的根据。
有些学者认为:思维必须与事实一致,思维的过程亦必须有条理。前者是认知问题,后者是思维方法与思维规律问题;前者发展出认知科学,后者发展出数学、逻辑,乃至今日的人工智能、机器思维;前者与大脑科学、神经科学结合,后者则向电子科技而趋。所谓思维学,结果还是落入生物科学与电子科学的研究,以机器取代人始终是无数世代的人的梦想。
这一个梦是知识之梦?文明世界之梦?还是人性的吊诡之梦?它带来人的幸福、人的骄傲,还是人的毁灭?目前尚不能论定,但也引起广泛的注意。历史真的很吊诡,现在我们又再回到文明的起点,一切似乎要重新选择,而选择必须通过思维:你能思维吗?你若不能思维,你又如何选择呢?
到这一步,便不是思维规律问题、数学问题,逻辑问题,而是认知问题,但也不是科学主义所说的那种符合对象的认知问题,因为你要认识的,并非自然现象、物理现象,而是人的行为。人为甚么会有不同反应、不同选择?除了他的个体性、他的深层自我之外,还有质素与程度,决不能量化。现代人由于受理性思维、科学思维、归纳思维的影响,总是要设置一些类型来分类对象,其实是自我局限;作为一些观测的方便是可以,但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便很危险。
人是一个个体,但人也是一个主体,人的个体性导致人心封闭与自我防卫,因此必追求安全;人的思维若顺此而趋,便变成自我防卫的工具,今天西方社会所重视的工具理性,正是这一形态的极端化的表现。幸而人同时有其主体性,此主体性不只在认知活动上,通过主客关系来表现,还有在行为上识取目标、识取价值,产生动力来追求,于是在这里便有生命成长之事,充份体会到自己的自由,但又有其方向。
此中并无行事上的公式,全赖人自己思维上的带领,不断的反省,不断的突破,其存在上的个体性才能消解,而完成其生命之创造。
由此可见,提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人若只看到自己,在自我的个体性笼罩之下,人会变得十分狭隘,人会对世界充满警惕、对别人充满怀疑,结果一定精神紧张,到处都是压力,如何消除?便只有超越于自我的思考,同时不要采取西方知识主义、怀疑主义的思路,否则会变成休谟式的封锁而陷入绝境。思维,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它首先是对自己行为的反省,而不是向外境求取知识;它让我们自己选择但并非随意,而是有深刻的理由,这样才能建立起自信,通过行动(实践)来加强。
这不只是心理学上、精神医学上的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而是人的成长思维。有正方有反,有立方有破;治疗是破,要知道甚么是错乱思维、负面思维,当然先要从确认正当思维和健康思维始。但是,这就不是专业治疗医师的责任了。
这是谁的责任呢?
* 原刊《法灯》224期,二○○一年二月一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