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黄檗名僧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黄檗名僧录
  (一)开山正干禅师
  正干(生卒年月不详),唐代僧,俗姓吴,福建莆田人。于曹溪六祖大师处得法,唐贞元年中,辞六祖至福清黄檗山。见山巍峨灵秀,乃曰:“吾师受记,遇苦即止,其在是乎?”遂入山结茅清修,行头陀行,通别传心法,悲愍内蕴。贞元五年(789年)乡人敬其德,为立伽蓝,初名“般若堂”,后改名“建福禅寺”,此为黄檗山建寺之始。由于正干禅师之大力化导,后法裔繁昌,人称其为“黄檗始姐”。
  隐元禅师赞云:
  含曹溪毒,入黄檗林,浑身是苦,遗累至今。烟幕,雨沉沉,千古何人解此心。
  (二)希运禅师
  希运(?~850年),唐代僧,福唐人,姓氏不详,幼年时即于福清黄檗山出家。后游天台。逢一异僧,目光射人,与师谈笑,如旧相识,遂结伴同行。路上到一山涧,水流暴涨,不易过渡。异僧欲携师同渡,希运说:“你要渡就自已渡过去吧。”异僧便撩起衣服踏波而行,如履平地,还回头对希运说:“渡过来啊!”希运听了,就喝斥他说:“你这自了汉,我要早知道你这样,就折断你双腿!”异僧听了叹道:“真是大乘法器,我不如你啊!”说罢就隐形不见了。希运这才知道,那异僧定是阿罗汉在示现神通。
  后来希运游历到京城长安,一位老人指点他到南昌亲近马祖道一禅师。可是等他去的时候,道一已经圆寂了。他听说禅师正住在道一墓塔在石门,就前去瞻礼。当时百丈禅师正住在道一墓塔附近,一见希运便问:“巍巍堂堂,从哪里来?”希运答:“巍巍堂堂,从岭南来。”百丈又问:“巍巍堂堂,来干什么?”希运答:“巍巍堂堂,不为别的事。”说完就礼拜百丈禅师,并向他说:“请向我开示最上乘的佛法。”见百丈沉默良久不答,又说:“总是不开口,岂不是让大法断绝,使后来人不能承接?”百丈这才说:“我看你倒真是个人才”,说完说回去了。希运紧随其后,也进了方丈,说:“我特地赶来了”,百丈说:“既然这样,将来则不可辜负了我”。
  一天,希运侍立在百丈身旁,看着百丈床角挂的拂子说:“即此用,离此用。”百丈说:“象你这样两边不着,如何为人?”希运取过拂子竖起来,百丈却说:“即此用,离此用。”希运就把拂子挂回了原处,百丈震威大喝一声,希运吓得直吐舌头。百丈说:“你莫不是想继续马祖禅法?”希运说:“不是这样,我今天从您这里见到了马祖禅法的心要,但若是继承了马祖禅法,却要误后来的学人。”百丈点头说:“是这样啊!见地与师父一样,德行只能有师父的一半;见地超过师父,才能堪受无上大法。你的确有超过祖师的地方!”
  希运有一次干活回来,百丈问他:“从那里来?”希运答:“大雄山下采菌子去了。”百丈又问:“大雄山上有老虎,你见到了吗?”希运就学起老虎叫声来。百丈一见,拿起斧头作势要砍,希运走上前去,打了百丈一巴掌,百丈笑吟吟地就走了。回到法堂,百丈对众僧说:“大雄山下有只老虎,你们须得留神,老汉今日被它咬了一口”。
  希运得法后,曾住洪州开元寺。裴休丞相有一天来寺中,见供有古德的画像,就问寺主:“画的是什么?”寺主回答:“是高僧”,裴休说:“像倒是看得到,可高僧在那里呢?”寺主不能对答。裴休问:“这里难道没有禅没有禅僧吗?”寺主就请希运出来相见,裴休仍以前话问他,希运高声叫:“裴休!”裴休答:“在,”希运便问:“在哪里?”裴休于是恍然有悟,就请希运开堂说法。一时各方僧众云集,超过千数。
  会昌二年(842年)裴休镇守宛陵(在今江西宜丰)。建大禅院,请希运说法。因为希运酷爱家乡黄檗山,就仍以黄檗山名之,自此后,希运所住之山,也称为黄檗山了。《隐元禅师语录》序中说:“断际以前,固有黄檗而,而名未著。而断际使黄檗著名于世,又以黄檗名其所,于是天下遂有两黄檗之说。”
  一天,裴休丞相将自己学禅的心得写出,拿去给希运禅师看,希运拿过来却并不去看,过了一会,问裴休:“明白吗?”裴休说:“不明白。”希运对他说:“若就这样明白了,也还说得过去,若是写在纸上,那里还有禅法呢!”裴休于是赠诗: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九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希运看过后,仍是不现欢喜之色。从此后,希运大倡直指单传之心要,宗风大振,各方学僧闻风而至,随师学法的亦越来越多。禅师接引后学者,机锋非常凌厉孤峭,所受法的,都是上根利器。中下根器的人根本不能窥控黄檗禅法的特殊风貌。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希运禅师安禅祥示寂。敕谥“断际禅师”,塔名“广业”。禅师嗣法弟子有六人:临济义玄、睦州道明、千倾楚南、乌石灵观、杭州宗彻、居士裴休。这六人中,唯有义玄禅师为正传,大倡黄檗宗旨,一时道播诸方,形成著名的“临济宗”,传至今天已有一千多年,宗下贤良辈出,徒众遍天下,都是因为祖师的禅法深妙,德行高尚所感。
  希运禅师著有《宛陵集》、《传心传要》二卷传世。
  隐元禅师赞云:
  脱白斯地,缘生福唐。
  机投百丈,舌露锋芒。
  在在标名,黄檗也是,熟处难忘。
  杜撰按人六十棒,流传恶辣遍诸方。
  (三)大安禅师
  大安禅师(公元793-883年),唐代僧,俗姓陈,福唐(现福清)人氏。因师一生,唯嗜禅坐,余皆不好,人称“懒庵”。少时即于福清黄檗山出家,专习律乘。及至壮年,感叹自己虽然精进学佛,但并没有得到佛法的最上乘义理,于是独自一人外出游方参学。他本打算是去洪州,可是途经上元时,遇到一位老者对他说:“你如果到南昌去,将会有所心得。”于是他就来到大雄山百丈怀海处。施礼后他问道:“学人欲求识佛,应该怎样才行呢?”百丈回答他:“你真好象是骑着牛还在寻牛。”大安又问:“认识佛之后又怎样呢?”百丈回答:“如同骑牛回家一样。”大安问:“不知以后该怎样保护、巩固(这颗心不向外求)呢?”百丈答道:“象牧牛人一样,只是手里拿着杖条,看着牛,不让它侵犯人家的庄稼就好了。”大安从此领悟禅法要旨,不再奔走寻求了。 后来,大安的同参灵佑禅师(沩仰宗创始人)在湖南大沩山创建道场,大安就去那里帮助他。灵佑禅师圆寂后,众人就请他主持法席,开演禅法。晚年回到福建,住福州怡山,在闽城开示教化二十年,度众无数。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大安禅师归黄檗山示寂,(一说师寂于怡山丈室)。塔在长庆楞伽山,敕谥圆智禅师。
  隐元禅师赞云:
  识得牛儿,蓦札归栏,不犯苗稼,真个懒安。突出闽城二十年,占人田地太无端。
  (四)鸿庥禅师
  鸿庥禅师(生卒年月及法系不详),唐代僧,俗姓翁,福唐江阴(在今福清境内)人。因师相貌端严、神态潇洒,言行举止,尽含禅机,无处不在教化后学。故当地官府承众人之仰慕,请师主持黄檗法席。鸿庥不愧为一代宗师,随机度化后学,令习禅之人无不受益。示教之外,怡然自乐,浑然无我。
  禅师常说:“我有夙债必须要偿还,偿尽之后,则无忧无惧,物我尽忘,得大自在。”学人都不能明白他的话意。唐广明(公元880年)年间,黄巢攻陷长安,建国称帝,一时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大家都劝禅师避难,而他正色道:“舍生就死,的确是很难做到。但我若是离开这里,贼人必然会穷追进山林,我宁愿舍弃生命也要让生灵不遭残害。” 那一天,雷雨大作、天色阴沉,不多时,贼人就来了。禅师来到寺外,脱下纳衣放在九龙树下的磐石上,对贼人说:“我发誓不能让你们沾污了这佛门清净之地!”并且神色自如,伸出脖子等他们来砍杀。贼人见禅师临危不惧,不敢上前杀他,反而向他询问国事,禅怒斥他们:“你们这群狗之辈,怎么可能动摇得了大唐天下,迟早有一天,你们一定会大败。凭你们这群毛贼,也敢来问国家大事?”贼人闻言大怒,遂将禅师杀害。禅师被害后,神色如生,丝毫未变,刀口处白乳逆流,并很快又复原。贼人见状,十分惊异,纷纷伏地礼拜忏悔,将禅师身体送回山门,就很快退走了。他的弟子们在装殓时,从禅师身下得到七颗舍利,十分宝贵,后来建塔天柱峰,舍利就放在禅师的墓塔里。 名儒吴钟峦知道这件事后写诗赞曰:
  九龙树下夙因偿,不动巍巍试剑芒。
  白乳逆流心血赤,人中铁汉法中王。
  隐元禅师亦赞云:
  不爽宿债,端坐青松,头临白刃,如斩春风。咦!七粒莹然挥不破,至今洞壑玲珑。
  (五)月轮禅师
  月轮(公元853~924年)后唐僧,谷姓许,福州人。十九岁的时候,在福清黄檗山礼观禅师披剃出家。具戒圆满之后,外出游方参学。他曾到淦水(在今浙江)亲近三峰和尚,二人机缘非常默契。后来听说夹山会禅师门下学人很多,就慕名前去叩拜。见面后,夹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月轮。”夹山用手划了一个圆问他:“同这个一样吗?”月轮说:“和尚您这样讲,外边的人大多不肯来这里了。”夹山问他:“那么您怎么说?”月轮反问:“还见到月轮吗?”夹山笑道:“您这样讲,这里的人,大多不肯到外面去参学了。”月轮于是就依止夹山和尚修行。 一天,夹山大声地问他:“你是什么人?”月轮回答:“福建人”夹山又问他:“还认得我吗?”月轮反问:“和尚您还认得学人吗?”夹山说:“不是这样的。你还给我草鞋钱,然后我还你庐陵米价。”月轮说:“这样说来我就认不得和尚了,但不知庐陵米是什么价格?”夹山应证他说:“真正的雄狮,善于咆哮怒吼。”于是月轮得夹山传法,并依附听教七年。 后来,月轮禅师受众人的邀请到抚州(今江西抚川一带)隐居,僧众云集,请示法益。禅师便演倡夹山和尚的禅法要旨,一时间,道声显著,凡前去参学者,无一不得受用。因师多住黄山,后人称为“黄山月轮”。
  后唐同光(924年)十二月廿六日,月轮禅师坐化,寿七十二,僧腊五十三。
  隐元禅师赞云:
  踏破草鞋,不识和尚。
  狮子频呻,猿猴伎俩。
  捞扌鹿再三归去来,月轮不在秋月上。
  (六)大休禅师
  大休(生卒年待考)明代僧,福建莆田人。当时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因逐年战乱,加之水火之灾,已成一片废墟。大休在黄檗山结茅而居,因道得高尚,禅法精妙,跟随他修行的僧人众多。
  当时莆田的大护法周心签久闻禅师高德,一直想要去拜访他。他还没来之前,禅师就对身边的人说:“不久将有一位施主来此,这座寺院将因此而复兴!”第二天,周公果然来到了,与禅师的话不谋而合。他慨叹梵宇倾颓,不足以庄严佛像,安居僧众。于是捐资重建,所需材料无论大小,全部由莆田海运过来。于是殿阁重新,无比庄严,一时丛林大兴,那一年,正是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
  大休禅师圆寂后,建塔幢幡峰西侧,前有塔院,基址阔大庄严。现在已被毁,无迹可寻了。明万历年间,乡人欲占寺地造坟,寺内僧人连领夜用石头砌成一座“大休墓”。第二天,乡见墓,也就不再有图谋了。现此墓塔仍完整无损,在寺东北山林之中。
  隐元禅师赞云:
  兴隆家国,妙在休心,龙云际会,辊芥投针。
  茎草不拈兮,建刹已竟。一叶未落兮,满地黄金。
  (七)正圆禅师
  正圆禅师,俗姓陈,福建惠安人,号中天,为明代黄檗山开山请藏赐紫祖师。师出家于福州高盖寺大庵禅师门下,后来到黄檗山,见到祖庭凋零、梵刹破败,田地尽被四周乡民侵占,师痛心疾首,发愿恢复。于是就在黄檗山结茅而居,历经辛勤,坚志不渝,终于从乡民间争取到寺业的十之二三,在原大殿的旧址上修建了佛堂。师深感祖业宏大而已力甚微,若不是仰仗皇帝的功德与藏经法宝,难以镇守宏伟基业。于是他不顾年迈体衰,毅然赴京奏请皇帝敕赐藏经。在京城候命八年,虽然孤苦万殊,意志也没有丝毫动摇。禅师寂于京都长荣茶庵,时明朝万历庚戍年(1610年)五月十六日。
  后来,正圆禅师的徒孙兴慈、兴寿二人继承他的遗志,上京力请,得到宰相叶向高的帮助,终获神宗皇帝赐赖。并将正圆禅师的灵骨迎回黄檗山,葬于大帽峰四潭之上。紫薇、屏幛二峰于左,五云、报雨二在右;狮子峰伏于前,宝盖峰立于后;苍山叠嶂,灵渊钟气,狮象临门。如此宝地,也只有安葬赐紫老人正圆禅师最合适了。
  隐元禅师赞云:
  把茆废址,屡受诃煎。六十有五,匍匐帝前。
  (八)法钦禅师
  法钦禅师,俗姓李,号觉田。明朝隆庆年间,礼正圆禅师披剃出家,遂协助正圆开创黄檗道业。师童真入道,即不畏艰险,驱走狐兔、披荆斩棘,随师学法。最初甚至连一间遮蔽风雨的草棚也没有,艰辛之状难以言述。常是在岩洞中,铺草禅坐,采野菜充饥,几乎衣不蔽体。既使如此,仍然常与徙弟鉴源、镜源论道证心,废寝忘食,禅诵不间断二十余年。历经万般艰难困苦,终于在原大殿旧址,一片瓦砾灰劫中建起了大殿数间,始变棒莽荒秽之地为清净道场。
  禅师披星戴月,踏破芒鞋,虽历尽创业之艰苦万状,却从不言道一个苦字,厥功伟德,万世难泯,实为后世僧众之楷模。
  禅师圆寂于正月初二日,袱葬在正圆祖塔。
  (九)兴寿禅师
  兴寿禅师,俗姓许,福建晋江人氏,号鉴源,觉田法钦禅师之徒。明万历辛丑年(1601年),正圆禅师赴京请藏,候命八年寂于都下。兴寿遂继承祖志,与师弟镜源风餐露宿,饮雪吞草,备力劳瘁,跋涉数千里来到京城,叩请之意更坚,历经寒暑六度,终于蒙神宗皇帝敕赐万福寺匾、御经全藏、紫衣三袭、锡杖、体盂。乙卯年(1615年)回到黄檗山后,即兴建大殿、法堂。至此,师徒三代的大愿终于圆满了。何乔远少司空赠诗云:“鉴公一法不离心,物乞藏经镇宝林。欲与僧徒开月慧,大将文字振潮音;衣鞋破绽耐贫久,十五华年守阙深。断际希运为弟子,今来阁老布黄金。”禅师于天启丙寅年(1626年)正月初十日示寂。书偈云:
  煌煌龙藏,永镇禅林。
  海天万里,波旬不兴。
  呵!喝散浮云千嶂净,一轮明月正天心。
  禅师寂后,所遗五彩舍利,袱葬在宝峰祖塔。
  (十)兴慈禅师
  兴慈禅师,号镜源,俗姓林,福清人。少年时投黄檗山法钦禅师披剃出家。师聪颖异常,百字之文,过目不忘;偈颂千言,搦管立就。曾登藏经阁有感云:“昔日灵文何处在,荒台惟见鹧鸪飞。”中天正圆禅师进京请藏,守候八年未归,有怀师祖句云:“当年杖锡去悠悠,蓟水闽山万里秋。”又云:“征鸿千里无书至,翘首长空看斗文。”当时黄檗满目苍凉,灵魅侵扰,师唯以野菜充饥,与野兽为群,艰苦淡泊,百计耐守,其道心之坚固,诚为千古钦式。
  后正圆禅师寂于京都,师即发大心,与师兄兴寿不畏艰辛,数千里跋涉到京。神宗皇帝御试《楞严》,获膺高选,博得众人赞叹,并得神宗钦封为“状元和尚”。钦赐藏经六百七十八函、帑金三百两、敕书一道、寺额、紫伽黎钵盂、锡杖,特命御马监王讳举赍护回黄檗。炫赫天章、照耀岩谷,万里海邦,莫不骇瞩。时为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
  禅师寂于明戊午年(1618年)正月初五日。
  (十一)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字觉初,别号密云,俗姓蒋,江苏宜兴人氏。俗家世代务农,师以砍柴为生。偶读《六祖坛经》,初知宗门中事,一日见积薪有省,乃于二十九岁投龙池院,礼幻有正传出家。
  初出家时,师便掩关苦修三年而有所悟。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传入京,师即任禹门寺监院。一日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即北上再次亲近传公。传公问:“你离我三年,有什么新的体会?”师云:“一人有庆,兆民乐业。”公又问:“还有什么吗?”师作礼云:“我特来亲近和尚。”公曰:“念你远道而来,放你三十棒。”师便告辞传公欲南行,公嘱以书曰:“但适意处断不可往,不适意处作急走过,恁么行去,不要记数,待十字路口有个跛足阿师与汝印可,我自来召汝。”师于是归龙池,泛普陀、陟天台、历览吴越。过了四年,传公召师归问:“你这几年曾见到什么人?”师以脚打地、手拍膝。公曰:“你在外几年,一点气息也无。”师云:“和尚若疑则别参!”那一年,师四十八岁。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幻有传以衣拂,师坚辞不受,传公问曰:“你什么意思?”师云:“直待和尚天年,守塔三年,然后可行则行,当止则止。”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十二日,传公入灭,师果然守塔三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继席龙池祖庭。其后历住天台、金粟、天童、阿育等名刹。明天启四年(1624年),师住持黄檗祖庭,宗风大振,道名远播,弟子逾三万人,被称为临济中兴祖师。崇祯十四年(1641年)朝廷下诏,令住南京报恩寺,师以老病辞免。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师至天台通玄,四方纳子闻风而至。七月,天台百里之内居民咸见通玄峰四山变白,夜有流光如火,照耀岩谷。初七日午,趺坐示寂。九月,天童弟子迎龛归天童,全身塔于寺前山幻智庵之右陇。
  师弘法三十年间,六建法幢,道满神州。愚顽慕德,率土钦风,名传紫阁。有《升堂语要》二十卷四册,辟妄、据评、辩天、判语诸说十卷五册,《辟救说》一册传于世。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门人一十二位,世寿七十七,法腊四十四,寂后谥号慧定禅师。
  (十二)通容禅师
  明第二代住持开法费隐禅师,讳通容,姓何,俗讳懋制,邑之江阴松岗人也。年十四出家于镇东三宝殿,礼慧山为师,后同山住福州华林祖师殿。时已十九,全知有宗门中事,遂发愤行脚。初参寿昌,提狗子无佛性话。一日,昌上堂与僧问答,师在旁不觉激策身心,如热病相似。看此话头,始觉绵密成片,遽忘寝食。至五鼓,身世俱空,话头脱落,目前虚逼逼地。遂走见昌云:“今日看破和尚家风了。”昌云:“有什么见处?”师便喝。于是日用自作主宰,遂往参博山、云门、古卓、憨山。然在云门最久。后再返寿昌,皆不能了手。乃有偈见志云:“吾年二十五,气海吞佛祖,不过古人关,岂踏今时路?”只觉此一件事当阳披露,不可指目,但不体贴不能休歇。每趺坐,私谓若此如何了得死生,忽然坠泪。欲行脚又思诸方无人。偶僧持密云公语录至,师阅便知大有过人处,必能了我大事,然犹惧得失焉。未几,传悟公自江西往天台,过寓吼山,师闻之,冒雨往谒。礼拜起,便问觌面相提事如何?悟公以手中极大番菩提珠尽力照头一打,师云:“错。”悟公立身又尽力一打,师尽力一喝。悟公只管打,师只管喝。至第七行,头颅几乎打裂。所有伎俩知见一切冰释,直下似块钝铁。一宿乃辞去。闭关日用得力现前,从前知见如布袋盛椎子,一一败露,无一句可用。及出关,复往天台亲近悟公。一日,公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会?”师云:“放和尚三十棒。”悟公云:“除却棒,又作么生?”师便喝。悟公便休去。又一日,师问:“临济上黄檗,不终夏而去,途中却疑此事便回,意旨如何?”悟公便打,师亦打。过日遂辞公回闽住山,时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也。有居士何行心、蔡行庄结庵于福州茶洋山,延师住焉。跨三年,复移庵于鼓山别峰。及戊辰(1628年)秋,悟公以书唤师至金粟,欲立西堂,师遽辞求进侍者寮。明年春,还闽中。越八月,福清县缁素请悟公住持黄檗,恳师引领,遂同僧隆瑞、居士林杰夫过金粟。是冬,悟公又命师执西堂事。庚午春,悟公应黄檗请,仍立师领众。八月,悟公回金粟,师随送至浦城,公辞免,值蔡居士移居于浦,复就彼觅马峰留师栖止。衲子云从,渐成法席。癸酉(1633年)四月,僧隆宓等赍居士林朝龙、薛秉铉、陈治安、林有喜、林正立、夏春辉、吴承启、龚士龙等书,请师主黄檗法席。九月离马峰,于十月五日入院,开堂三载。语录八卷刊行。师嗣密云悟公,悟公嗣幻有传公,溯源曹溪,为三十五世孙。禅师寂于崇祯辛己(1641年)孟夏,立舍利塔于旧轮藏之后(现在隐元纪念堂西南角外侧,塔身完身完好,唯塔基下陷,塔顶已残破)。
  隐元禅师赞云:
  舌起浪堆,眉挂犍锤。
  结佛祖仇,为生灵灾。
  触着丧身失命,拟之怒吼如雷。
  当年错礼三拜,至今懊恨未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