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团组织的办法
加强教团组织的办法
■ 洪祖丰 著
--------------------------------------------------------------------------------
佛团出世味太浓,只顾念佛、拜佛、学佛,偶而辨一些慈善活动,对国家社会大事不闻不问的态度,加深了外人认为佛教是消极思想的误解。
引言
早期大马的佛教组织是寺庙。这些寺庙是各别族群膜拜的场所,很少展开传教活动。例如:马六甲的青云亭、槟城的观音亭(一八零零)、极乐寺(一九零五)都是当时华人移民的膜拜场所。十五碑佛寺是住在吉隆坡一带的僧伽罗人的宗教场所,而槟城的 Wat Chayamangalam(一八 四五)是泰人的宗教道场。这一类的寺庙,一部份在早期建立而延续到今天,也有一些是战後或大马独立後兴建的。
一九二零年,有识之士开始展开复兴佛教运动,佛教弘法利生的事业逐一展开。这些弘法教育活动,多数是由注册的教团推动。这些教团,致力宏扬正信佛教,革除迷信,提高佛教的形象。槟城佛学院的成立(一九二五)就是早期佛教复兴运动的一个例子。
我国独立後,佛教活动更显得充满生气,大大小小的佛教团体在全国各地如雨後春笋的成立起来。今天,我国有不少过二百个类似团体,这些团体通常是在自己本身拥有的会所,或租借的会所,或寺庙里展开活动。同样的,在我国各大专学院,中小学校,也有很多佛学会的设立。这些教团在传教与国家社会建设各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一九五八年,马来亚佛教总会在竺摩法师领导下成立。佛总是一个寺庙及庵堂组成的联合会,但也可开设支会。佛总对我国佛教事业,贡献良多,它与其他佛教组织共同向政府争取佛陀日为公共假期,办有佛教唯一高等学府——马来西亚佛学院,并时常代表佛教徒向政府进言,提供意见。佛总的主要领导人,如主席金明法师,副主席寂晃法师等都是我国杰出高僧。
一九七零年,我国各地的佛教青年团体在马来亚大学集会,成立了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目前佛青总会拥有一百四十二个会员团体,其活动范围广大,成就傲人,不能在此尽述。若要勉强为佛青总会的成就作个总结,应是佛青总会成功的组成了一支持佛教生力军,接引千千万万的青年进人佛门。英国佛教学者甫乐道(John Blofield)教授说过,他希望世界各国的佛青领袖向大马佛青总会学习。
上述佛教组织,在佛教事业与国家建设上,作出巨大的贡献。未来的年代里它们必须加强力量,以继续在佛教事业与国家社会建设上,扮演其积极的角色。本文将对如何加强教团力量,提供几点意见。
教团力量是源於教徒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与实践。相信本人所提出的几点意见,将直接或间接的促使更多人去认识佛教,实践佛法,从而使佛教发扬光大。兹将几点意见归纳如下:
(一) 重整组织
(二) 设立制度
(三) 培养人才
(四) 注重教育
(五) 参与社会
(六) 加强团结
(七) 提高形象
重整组织
(a) 寺庙组织
如上文所述,寺庵是最早的佛教组织,延续至今,其角色无多大改变,寺庵除了初一十五或观音佛诞热闹一番外,一般上都缺少活力。所幸近年有些寺庵已经大开门户,为青年团体提供活动场所,有些增设施医赠药所,但大多数寺庵仍没被充份利用。
在古时,寺庵是宗教中心,社区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今天我们若不能恢复上述角色,至少也得如黄荫文硕士所说的,多主办周日演讲会或开办儿童班或青年班,勿自限於往昔「佛事」活动,寺庵应朝着这条路线,重整组织。
(b) 全国领导性机构
以整体马来西亚佛教来说,目前有代表性的全国性教团,为代表寺庵的佛总及代表佛教青年的佛青总会。佛总虽具代表性,但它是个以大乘传统为主的组织,小乘源流或英文源流的教团并不是佛总的成员。为了使小乘源流及其他少数民族教团的心声有所传达,目前一些组织,如佛青总会,佛教布道会,锡兰佛教会,大马泰国佛教机构,密乘卡玛迦如佛教会与缅甸佛教会等正积极推动成立马来西亚佛教联合会。无论如何,在最近的将来,一个具代表性组织的成立是难以实现的,这个组织的成立并不急於一时,但各教团必须互相协调它们的歧见,以便能早日实现团结佛教徒的美梦.
(C)马佛青总会的组织
佛青总会作为佛教青年的唯一领导机构,其代表性是没有疑问的。可是它在组织上必须作出一些对外的调整,来应付未来的变化。作为一个母体,佛青总会的烦恼是有些事情不能一气呵成,政策推行时不能贯彻到底,因为每个会员团体有个别优先处理的事。目前佛青总会靠影响力而非组织力来推动会务,将来也可能这样。佛青总会因受注册条例的限制而不能被修改为一个能设立支会的团体。佛青总会应付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广招附属会员,让每个会员团体的个人会员宜接参加佛青总会为附属会员。佛青总会如能在二零零零年前,招收十万名附属会员,将如虎添翼,为我国佛教界大放光彩。
佛青总会的另一个可见的难题是佛青领袖因年龄限制而退出领导层。作为一个青年团体,後浪推前浪,新人换旧人是民主、健康和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继续利用这批经验丰富的人才,而不像目前一样,浪费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中,有组织能力的,佛青总会可安排他们为地方性教团的领导人,或在佛青基金会服务。能弘法训练的,由佛青总会成立一个元老院,地位如顾问,执行弘法训练的任务。佛青总会可推动成立比较专业的佛教团体,如佛教研究中心,由那些博学多才的退休领袖去领导。
(d) 地方性组织
各地方性的教团,也必须检讨其组织是否周密圆满。目前所采用的组织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建立一个基础广大而联系紧密的组织(Wide base but closely knitted society)。有些教团拥有数千个会员,但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其领导人只有七八位,活跃会员只有几十个,其他会员很少参加活动。平行的组织方式(matrix organization)相信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目前的佛教团体数目仍然太少,通过平行组织方式,当一个团体拥有太多单位时,就可设立新的团体。必须注意的是,要使佛教发展,就不能只顾壮大自己,更不能认为新团体的设立会使本身的力量受损。现有佛教团体须努力的去增设新团体,使马来西亚拥有上千上万的佛教组织。
(e) 大专学校佛学会组织
佛教团体与中学或大学佛学会的联系,是保持学生学佛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六甲的中学生与释迦院一直保持联系,结果发掘不少年青有为的佛子;同样的,吉隆坡数间大专的佛学会与十五碑佛寺保持联系,结果也培育了一些佛青领袖。因此佛教团体,必须时常与中小学佛学会保持联系,协助他们,鼓励他们。
大专学院的佛学会,在组织上的一大缺点,是当这些学生毕业後,不能与校外的教团取得联系而和教团断了缘份。这是人才的浪费,不应继续下去。大专佛教毕业生协会(BGF)的成立是恰当的,但BGF必须加强其联络工作以发挥效能。同样的,佛青总会的大专佛学联络组也须加强其组织。
设立制度
组织周密的教团,才能发挥其力量。要有周密的组织,就必须靠完美的制度来维持。目前教团的力量,发挥出去时,竟变得微小,这主要是因为制度不振。
目前所要建立的是一些基本的制度,如丧礼、婚礼的制度,与外教徒通婚的制度,礼拜的制度,诵经制度等(如规定初一十五晚上八时礼佛,礼佛的仪式内容,诵拜的统一等等)。这些制度的设立,不但能达到加强教团力量的目标,也能塑造马来西亚佛教徒的同一性。谁来设立这些制度呢?佛青总会已经作出努力,但不见有效。因为如前文所述,各教团有他们优先处理的事,而且各教团领袖似乎没有注意到制度的重要性,或不愿放弃自己本有的制度,或受其他因素约束。要解决这个难题,佛青总会必须再度领导这项改革,配合上文所述的重整组织,再加上教团的通力合作,相信可以达致上述的目标。
培养人才
人才是任何组织中的主要因素。用人得当,则教团健全,力量无尽;用人不当,或无人可用,则教团必衰退枯萎。
教团必须培养人才,这包括发掘人才,训练人才及利用人才。这是一项浪费率很高的工作,但不能放弃。我们不能再用短视和局限的眼光看待这问题,我们的眼光必须放在整个马来西亚佛教界,为未来著想,教团必须在这方面作出投资。
各教团必须设立幼稚园,儿童佛学班,成人佛学班。需要的话,也可以设立英语、华语进修班,或设立学生补习班,这些都是发掘人才,教育人才的办法。无可否认的,加强教育,尤其是佛教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政府培养人才的制度,是通过学校教育,这是个不完美但适合的制度(not perfect but adequate)。教团必须认真的去在各大学中去发掘这些人才。目前佛青总会的干部,已有好多的大专人才,但和外教比较起来,还是差劲,因此那些靠近大专的教团,必须加强和大专佛学会的联系。
但是,佛教中的所谓人才,并不是以学历来衡量的。从我们现有的学校制度去发掘那些有潜能的人才,必须加以佛教训练,才能真正成才。
佛青总会每年都有举办多种的训练营,但有些教团没有善用这些训练营,不派团员参加。希望各教团能纠正这项缺点。
训练的意义,并不是增进新知识,而是如何去利用所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份,令後佛青的训练,应注重品格与毅力的训练(character and will training)。
假如有了人才而不善加利用,这人才将慢慢消失,教团不善利用,而浪费的人才不少,这点必须尽早改正。前面说过,培养人才已是一项浪费率很高的投资,有了人才而不用就更加浪费了。只要教团领袖心怀广大,不嫉妒人才,就有很多人才可用。
目前佛教界缺乏精神领导人,所谓精神领导人是指那些精通佛学,实践佛学,能以身教言教来领导大众的模范佛教徒,目前本地出生能著书立说,能立言立功立德的佛教徒很少。所以要加紧这方面的工作。我国佛教的基本设备都相当好,有训练中心,有佛学院,所须要的,是大量去发掘人才,为他们提供机会表现他们的才华。
注重教育
前文已经提议,佛教应加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办法之一。目前我国佛教教育正处萌芽时期,缺点很多,有必要加以改善。
幼稚园(非佛学班)教育仍不普遍,各教团必须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多开设幼稚园。同样的,儿童佛学班与成年佛学班也不普遍,教团必须把这些教育活动普遍化。
佛青总会有意成立一个佛教教育调查团,针对佛教教育作一个全盘的剖析,并作出一部完整的报告,作为各教团举办教育的指南。调查团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例如,基本设备、师资来源、师资素质、师资训练、课程内容与安排、课本、学生与考试等。
教团须加紧社会教育工作。由於许多人站在教团或寺庙外,我们不能等他们进来,我们必须把佛教带出寺庙教团,深入群众去。如佛教书籍能广泛流传,教团能在各市镇的商店介绍佛书,或成立阅书社,我们将可取得很好的成果。
教团也须注重佛教研究,不要局限在几项简单的佛学常识。佛学讲座的程度要提高,讲题不要只限於佛学,还要探讨佛教对文化的影响,佛教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等。
参与社会
星云大师说:「佛教给人最大的误解,就是佛教是度死人的宗教。」教团要壮大,佛教就必须恢复本来面目,成为活人的宗教。
教团力量源於群众,要加强教团力量,就必须争取群众的支持,所以教团必须参与社会 -- 积极而不是被动的参与社会。目前许多教团出世味太浓,只顾念佛、拜佛、学佛(只听佛理的学佛),偶而主办一些慈善活动,对社会国家大事的不闻不问的态度,加深外人认为佛教是消极思想的误解。学佛而不用於社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积极的参与社会,就是要领导群众,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作出反应。佛青总会对文化问题,各城市大蓝图问题,学校佛学会问题,社团法令问题,修改毒品法令等的反应,都是恰当的。但其他教团也应有所反应,集合力量,争取更大的成果。
教团参与社会的目标是介绍或灌输佛教思想。各教团可举办类似「佛教与华人社会」的研讨会,参与礼俗改革,推动守时运动等。佛学讲座,应多讲解一些有关切身的问题,教义若与社会取不得联系,就失去其意义了。
但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以避免教团世俗化。举例来说教团可以办「佛教的政治观点」座谈会,但不可介入政治纷争,教团要时时刻刻保持作为宗教与思想领导的机构,而不是伦为政治工具。华人社会最有效的传播媒介是报章,各有关教团的活动,应通过报章宣传,来达到深人社会的目标。
加强团结
宗教的社会功能,包括为信徒们带来归属感和凝结力,只要我们真正奉行佛教,团结一致可自然形成。但事实告诉我们,仍然有好多教团领袖,主张各立门户,不相往来,理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违反佛教与常理的。
要团结,必须从思想如提倡六和敬、四摄法、民主精神等开始。目前一些教团领袖所持的思想,是华人传统思想多过佛教思想,将来这些教团领袖退位後,能有更多真正佛教思想的领袖出现,则教团团结的目标应可达到。
政府教育制度造成佛教有三种语文源流的信徒,再加上语文和大小乘拉上关系,因此英巫文源流的教徒多为小乘教徒,而华文源流的教徒多为大乘教徒。有人担心这会造成分裂。
只要我们有良好的思想灌输,配合公正、民主的处事精神,上述担忧是不必要的。佛青总会十五年来深受中英文源流教团的支持,就是明证。
有人企图混合大小乘於一家,而且称为Non-sectarian(非宗派),结果是制造了一个新的Sect(宗派),引起争论。大小乘共存了二千年而相安无事,没有必要去企图混合大小乘或显密於一家,产生更混乱的局面。
提高形象
要提高形象,就要分清界线,清理门户。非佛教、反佛教的要清楚列明,不要与其为伍,不要神佛一齐来。这种工作要见机行事,但行动要快,目标要准,行动一定要朝向目标。
许多教团的产生,是为了宣扬正信的佛教,抛弃迷信俗气的所谓「佛教活动」,但今天竟有一些教会,默许这些迷信俗气的活动存在。
有些佛教活动,在外人眼中的印象不太好。一些本来具有意义的修持活动,如念经、拜忏、法会等,由於流传时日已久,已变成繁琐仪式化,失去本来意义。有人辩论说我们不是作给人看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太过仪式化、繁琐的活动给外人一种不太好的形象,而良好形象的树立,是加强教团力量的办法之一。
突出仪式的意义,加强其活力,赋於新生命就可达到树立良好形象的目的。例如,念经的本意,是背记经典,理解经典,而念经求平安、解病痛是副作用吧了,但今天很多人本末倒置,教团可以更加注重经典的理解,而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念经。
有些教团活动太世俗化或太出世化,两者都不会给人良好的形象。活动太世俗化,如只注重康乐,不注重修持弘法活动,将使教团社团化,给人一个俱乐部的形象。活动太出世化,只顾念经坐禅,给人一种自了汉的形象,因此教团必须两者并重。
活动的组织要现代化,不要古板单调,给人一种散漫落後的感觉,做事要积极,要进取创造。
结语
本文一共提出了七大建议。各教团应努力实践上述建议,把教团壮大起来,我们不能期望立刻取得效果,但只要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建设,相信在二零零零年前能取得一些具体效果。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二至十四日
讲於太平<为大马佛教开拓新境界>研讨会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