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专佛青
致大专佛青
■ 洪祖丰 著
--------------------------------------------------------------------------------
文凭、校园、功课、学佛兼顾,才不致虚度大专生涯。万一「闯进」情关,就三者兼顾吧。
各位大专佛青,大家好,阿弥陀佛。
你们是大专生,是佛教徒,也是青年。这三重身份,使你们显得与众不同,但也使你们觉得压力重重。身为大专生,你们须专心求学,日夜往书堆里钻,忙得不可开交。身为佛教徒,你们修习佛法,要在这贪嗔痴慢疑的混世里落实佛法,这是充满挑战性的。身为青年,你们有理想、有热忱、有冲劲,但往往发现到现实环境的冷酷无情给你带来挫折打击。最终,你会觉得这一切一切,都是很烦很累的。
我是过来人,我也曾经历过你们的处境。但我不曾觉得烦,也不曾觉得累。相反的,我是那么享受那充满青春活力,既浪漫又理性,既忙碌又快乐的时光。说真的,我到今日仍那么向往那段日子。所以,你们不要烦累,反过来要珍惜这段人生旅程最珍贵的日子。将来毕业後,你们肯定会同意我这段话。
当然,我同意,只有少数的大专佛青会去重视这三重身份。对大多数的大专佛青来说,所重视的是文凭、校园、爱情这三角关系。
文凭、校园、爱情。
各位到大专来求学,目的是一纸文凭。那是理所当然的。求学的原意是吸收知识。文凭是衡量知识的工具。虽然它并不是准确有效的工具,但它毕竟是社会认可的,所以大家埋头苦读,求取一纸文凭,是无可厚非的。
但假如以为文凭就是一切,那就大错特错了。知识是大专生追求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人格的提升,群体生活的体验。我把这个形容为「校园」。通过校园的群体生活,我们可以在跨入社会门栏前,学习人生价值,培养人格,发挥领导才华等。大家可以参与学生会、宗教学会、学术团体等来充实校园生活,有些大专生眼中只有文凭,没有校园,这是非常可惜的。假如只要文凭,不要校园,不如索性报考函授课程好了。
有些学生说,不是我们不要校园而是文凭把我们追得透不过气来。这话是似是而非的,环顾四周,许多活跃校园者,不一样考得非常傲人的成绩?那些平日往书里钻,一心只有文凭者,又有几个考得好成绩呢?我想,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校园的重要性。
校园、文凭以外就是爱情。大专青年正值青春年华,又处在那男女交往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因此误闯或故闯情关是常有的事。一旦闯进情关,再也没人会说「没有时间」了。从此出双入对,花前月下,山盟海誓,不知羡慕死多少仍是孤身寡人的同学,问题是:两小口子若从此「不问世事」,只顾「我俩永浴爱河」,大好青春年华就如此埋葬在情场里,不是太可惜了吗?
不要误会我在反对大专青年谈情说爱,最近我受北方大学之邀到校内跟同学们「谈情说爱」。讲座会开始前有位回教讲师告诉我,大学生不宜恋爱。校方严禁男女亲近,一旦有学生被发现眉来眼去,就要他们断绝来往,要不就结婚了事。他要我发表佛教对此事的看法。我在讲演中说,佛教允许青年男女恋爱,但不鼓励。我这番话当然使他大失所望,不过我记得在场的同学是拍烂了手掌。
我的看法是,男女之间的情爱是自然的,只要我们的社会允许男女自由交往,就应允许自然的事发生。要不然,一方面允许自由交往,一方面又禁止擦出火花,是不近人情,甚至有点虐待的。还有,我们得考虑到人口的问题,单身族问题等等。
不过,爱情不是一切。有了爱情就不要校园,甚至不要文凭,那是最不明智的。
大专佛青们,为众生立榜样吧!文凭、校园、功课、学佛兼顾,才不致虚度大专生涯。万一「闯进」情关就三者兼顾吧。能与心上人一齐上课、散步、学佛,未尝不是一桩好事。
慈悲、智慧、感恩。
谈了你们最感兴趣的三个环节。接下来让我们谈谈大专佛青的价值取向。
大专佛青要有慈悲心。慈悲是什麽呢?是否只是采访老人、救济贫病、派助学金、捐血献眼呢?人间的不义、社会的不平、环境的污染,是否也需要一片慈悲心去关怀,去纠正,去调和呢?大专佛青是否有这份情怀,有这般能力去大发慈悲?大专佛青又能作到多少呢?这些都是大专佛青所应关注的。
慈悲需要智慧的引导。空有慈悲而没有智慧有时反而误事呢!智慧是什么呢?智慧不是知识。君不见多少犯罪的是「知识」份子所干的。君不见「知识」常被用来荼害百姓。所以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有理有情的知见(analytical appreciative knowledge)它是洞察万物真相的夜明珠。是照见是非黑白的明灯。智慧并非从知识中生起,它是从心智的修习中扬显出来。佛教中就有这麽一套修行法。大专青年们,勤修佛法,亮起自心中的智慧,作个有智慧的人吧。
智慧之光将会使你察见缘起息息相关的真理,在这缘起缘灭,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你我都是依其他因缘而存在,而展现,而提并的。这些因缘,有些是善缘,有些是恶缘,两者都在激发我们,鼓励我们,因此都对我俩有恩。
三宝加被,父母养育,师长教悔,社会国家护持,我俩才有今时今日的福报智慧。如此大恩大德,我俩是否知恩图报?我俩的早餐、知识、修持都是前人所赐的。我们若是知恩,是否应该把自己的学养、知识、修持与后人共享,作为对前人的一种回报?大专佛青学佛得益者不少,但能在得益后回馈教界,恩施社会者都非常少了。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课题。
最后,祝各位法喜充满,万事如意。
一九九六年一月廿一日
大专佛青之反思座谈会<寻找廿世纪末的人生价值>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