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慈宗三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心照不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宗三杰

心照不宣

  慈宗三杰,乃指梁京师灵味寺宝亮法师(443—509)、金真定府龙兴寺通照守千法师(1064—1143)、明天台山慈云寺幻为如惺法师(1567—?)。梁宝亮法师著有《名僧传》一部三十卷,其中多有《弥勒感应之要文》,为拾弥勒结缘之先踪,为记兜率往生之旧迹。金通照守千法师,诞灵宋朝,匿迹崆峒;形宗饮光,学务慈氏。为一朝唯识之巨魁矣。讲经、论,又著疏十有余部。撰有《弥勒上生经瑞应抄》二卷,又因《弥勒上生经瑞应疏》而制有《弥勒上生经瑞应科文》一卷。明幻为如惺法师编有《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分十二门,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
  是三杰者,一著《僧传》以为借鉴,重闻;一撰《抄科》以为研究,重思;一纂《忏仪》以为辅助,重修。是慈宗“闻、思、修”三杰,均是以弥勒行者自居,笃行慈宗法门。宝亮法师生当南北朝时期与五胡十六国抗衡的梁朝,守千法师生当与西夏、土蕃、大理、辽、金分庭抗礼的宋朝,如惺法师生当明运将衰、后金初萌明朝末年,均是国难当头、战争频仍的年代。正因为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才使得弥勒净土思想得以传播,是弥勒信仰的黄金时期。

  以宣传往生弥勒净土的僧传,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最早见于弘扬弥勒法门的涅槃宗高僧、南齐宝亮撰的《名僧传》。其后,有历代的《高僧传》,以及弘扬四分律的律宗高僧、唐朝道宣撰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辽代弘扬弥勒净土的名僧、上京管内都僧录纯慧大师非浊(?—1063),撰的《三宝感应要略录》;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禅宗曹洞宗高僧弘赞在犙辑《兜率龟镜集》;还有现在台湾的于凌波居士撰的《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中国佛教海外弘法人物志》、《民国高僧传》。以及当今林宜德居士编辑《兜率龟镜集续篇》。
  梁宝唱在《名僧传序》云:“外典鸿文,布在方册,九品六艺,尺寸罔遗。而沙门净行,独亡纪述,玄宗敏德,名绝于古,拥叹长怀,靡兹永岁。”约于天监九年(510)起稿,撰《名僧传》以述名僧四百二十六人行迹,至天监十三年(514)条列就绪,前后凡五年,利用华林园宝云经藏等数据,撰文三十一卷。其实,《名僧传》的作者是宝亮(444—509)(后人均以为作者是宝唱,实误),《高僧传》的作者是慧皎(495—554)。《高僧传》撰于519年,而宝亮撰《名僧传》当在寂前,显然比《高僧传》成书时要早,事实也比较接近真实。无疑地,《高僧传》系从《名僧传》中有所取舍而成的,这与作者的信仰有关。宝亮自己也是弘扬弥勒法门的僧人,尝讲《弥勒成佛经》近十遍,可见他对有关弥勒信仰事的传记比较注意,也比较周全。何况《名僧传》大部份皆是以弥勒信仰者之传记为多,这从《名僧传抄》中可以看出。然而《高僧传》则不是这样,此书结构宏伟广博,所记人物比较广泛,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皆有所涉猎,但却疏而不详。且有些很重要之文字,皆被慧皎删去。譬如《名僧传抄》说昙戒生病事:“安卒后,隆安中疾病”,至少说明昙戒生病在道安大师示寂(385)以后的隆安年中(397—401)间。而《高僧传》中仅说:“后笃疾。”此一删除,给后世带来了许多麻烦。《名僧传》已不复再睹,仅从《名僧传抄》可知其大略,而《高僧传》则流传甚广,许多学者考史皆以此书为依据蓝本,少有参阅它书。
  唐朝道宣律师撰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朝惠祥法师撰的《弘赞法华传》,也有一些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
  辽代弘扬净土的上京管内都僧录纯慧大师非浊(?—1063),撰的《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感应》、《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卷下有《乌长那国达丽罗川中弥勒木像感应》、《济阳江夷造弥勒像感应》、《释沿謣造弥勒菩萨像感应》、《释诠明造慈氏檀像感应》、《代州总因寺释妙运画药王药上像感应》、《淄州释惠海画无着世亲像得天迎感应》等关于弥勒信仰者的事迹。
  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禅师弘赞在犙辑《兜率龟镜集》,则全部是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
  晚清居士彭际清撰集《居士传》里,也有一些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譬如唐朝的白居易居士、明朝的王志坚居士等,都是弥勒信仰者。
  台湾于凌波居士撰的《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中国佛教海外弘法人物志》,《民国高僧传》。也记录了一些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譬如清末赤山法忍禅师;民国太虚大师、慈航法师、优昙法师、演培法师和净严法师等;现代浩霖法师、幻生法师、印海法师等等。
  自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禅师弘赞在犙辑《兜率龟镜集》后,距今已有约三百五十年了。这期间,有许多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鲜为人知。基于此,“台湾慈宗学会”会长,林宜德居士发心编辑《兜率龟镜集续篇》,殊为可贵。此举既继承了历史上高僧编辑弥勒行者的《往生传记》的传统,又延续了历史上居士撰写《居士传》的流风。此书之编辑,是从历代各种经典的《持验记》、缁素的《往生传》以及各种《高僧传》的数据中拈出,杂陈了眼见、耳闻、报载的种种途径,将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种种事迹,汇集成册,以备后需。善哉,功德无量。是书即将刊印出版,嘱余为之序。余因疏懒,匆匆看过他所编辑的人物传记后,又补充一些我所知道的僧俗事迹,一并加入,以为流通。

  自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于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甲午在建康译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之后,历朝历代均对此《上生经》各有宣扬。尤其以唐、五代最为显着。
  唐京兆大慈恩寺洪道窥基在永隆元年(680),躬游五台山,登太行山,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在梦中得《弥勒上生经》,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乃忆前梦,必慈氏令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着《弥勒上生经瑞应疏》。窥基生常勇进,自西河古佛寺归来后,遂造《弥勒上生经瑞应疏》二卷。又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
  唐新罗憬兴法师尝着有《弥勒经述赞》三卷(虽释三经总为一部)和《上生经瑞应钞》。《弥勒上生经疏》一卷、《弥勒上生经料简记》一卷、《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弥勒成佛经疏》一卷、《弥勒下生成佛经逐义述文》四卷。
  唐新罗义寂法师亦着有《弥勒上生经料简》一卷。
  唐五台山诠明律师发愿造三寸刻檀慈氏菩萨像。祈誓生兜率天。着《弥勒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四卷,以明幽玄。又着《弥勒上生经科》一卷、《弥勒上生经大科》一卷以见意。梦慈氏菩萨像渐大,金色光明赫灼,对诠明微笑。诠明白像言:“我等愿求生兜率天,将得生不?”慈氏菩萨像言:“我既得释迦文大师要势咐嘱,不念尚不舍之,况有念愿。”作是言已,还复本像。诠明秘不语他人。入灭之日,祥云郁密,天乐铮摐。阖寺僧徒,皆闻异香馚馥。临终之时,傍人梦见百千青衣人来迎。诠明指天而去矣。诠明乃召集寺众,执手告辞,嘱累门人,加趺而灭云。没后,始见遗书中,知其见感应。
  唐越州应天山寺希圆法师恒劝人急修上生之业。且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汝曹勉旃。”六时礼忏,未尝少缺。景福中(892—893),于山寺演畅经论,同声相应,求法者至。乃著《弥勒上生经玄中钞》数卷,皆当义妙辞也。
  后梁四明山不用无作禅师年二十,即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
  后唐会稽郡大善寺虚受法师在乾化中(911—914),于会稽开元寺度戒,命之充监坛选练。吴会稽间行此职者,自虚受始也。王表于朝廷,荐其紫衣。庄宗制赐行人,赍至营丘。时虚受讲当《上生经疏序》,至若“洪钟而虚受”,受舍麈柄言曰:“某得名无典实,今后更为虚受,小子识之。”及状闻王。王曰:“此僧必无恩命分,何名虚受乎?”
  后唐温州方外鸿楚法师常撰《上生经钞》。
  后唐定州开元寺贞辩法师撰《上生经钞》,为学者所贵,时号《辩钞》者是。
  后唐东京相国寺贞诲法师在清泰二年(935)二月十日,贞诲召弟子五十余人,自具香汤澡浴,令唱《上生》。礼佛罄,舍衣资为非时僧得施。半斋僧讫。至十一日,望空合掌云:“劳其众圣,排空相迎。”满百徒侣,尔日皆闻天乐之音,顷刻而卒。俗寿七十三,僧夏五十四腊。于寺讲贯三十余年,经讲计三十七座,览藏经二遍。贞诲修弥勒内院业。
  后唐洛阳长水令諲法师每日别诵《维摩》、《上生》以为恒课。后周宋州广寿院智江法师在天复三年(903),往五台山梨园寺纳木叉法。自此担簦请业,择木依师。《净名》、《上生》二典精练,涣然冰释,心未属厌。
  后唐东京相国寺归屿法师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三行,靡旷四仪。习听新章寺,通讲授。后闻洛京、三辅,经论盛行,结侣求师。仅于十载,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数一支、因明一学,《俱舍》、《唯识》、《维摩》、《上生》,皆深藏若虚也。
  后汉杭州龙兴寺宗季法师眇二目,曾夜行感神光,引之常览古师之述作。曰:“可俯而窥也”。遂撰《永新钞》释《般若心经》,《晖理钞》解《上生经》,《弥勒成佛经疏钞》,《补猷钞》,阙诸《别行义章》数十卷,并行于世。
  后周洛京福先寺道丕法师在贞明元年(915),年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寺弥勒院,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938),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道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礼《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后周五台山真容院光屿法师诣太原三学院,涉乎寒燠。研核孜孜,屡改槐檀。乃讲《维摩》、《上生》二座。
  前蜀优婆夷高若人居士常诵持《上生经》。
  辽燕京沿謣法师少而出家,有义学喜誉。常愿生兜率天,作兜率天宫观,注《弥勒上生经义源甲钞》四卷。梦有青衣童子,告沿謣云:“师若欲生兜率天,奉见慈氏大士,方造形像,观真容。”觉即刻木为像。生年七十有余而卒。临终之时,沿謣告徒众曰:“我所造像,现虚空中。从像生天矣。”
  宋西京广爱寺普胜法师讲通《上生经》。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往从学焉。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不几稔闲,习通精赡。普胜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当。”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师号曰“宣教”也。
  真定龙兴寺通照守千法师形宗饮光,学务慈氏。在以上基础上,撰写的《上生经瑞应钞》和《上生经瑞应钞科文》,与唐朝新罗僧憬兴的《上生经瑞应钞》、后梁方外鸿楚《上生经钞》、后唐中山贞辩的《上生经瑞应钞》、辽代诠明《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并称为《上生经瑞应钞》“五大钞”。

  中国佛教历史上,弥勒行者的礼忏法门,始自东晋道安师徒。这时期的礼忏形式、内容和规模,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一二。在《高僧传卷第五》里,我们只是看见许多弥勒信仰者修习者的修忏事迹的记载而已。
  《高僧传卷第五·道安》记载: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迮,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
  竺僧辅以礼忏为始祖。《高僧传卷第五·竺僧辅》:竺僧辅,邺人也。少持戒行,执志贞苦。学通诸论,兼善经法。道振伊、洛,一都宗事。值西晋饥乱,辅与释道安等,隐于荷泽。研精辩析,洞尽幽微。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忏翘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时琅玡王为荆州刺史,藉辅贞,素请为戒师,一门宗奉。后未亡二日,忽云:“明日当去”。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波,来者万数。是日后分,无疾而化,春秋六十。因葬寺中,僧为起塔。
  法遇以自责为嚆失。《高僧传卷第五·法遇》:释法遇,不知何人。弱年好学,笃志坟素,而任性夸诞。谓傍若无人。后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遂投簪许道,事安为师。既沐玄化,悟解非常。折挫本心,谦虚成德。义阳太守院保,闻风钦慕。遥结善友,修书通好,施遗相接。后襄阳被寇,遇乃避地东下,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余人。时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止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以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槌集众,以杖、筒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因之励业者甚众。既而与慧远书曰:“吾人微闇短,不能率众。和上虽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念。吾罪深矣”。后卒于江陵,春秋六十矣。
  昙徽以礼拜高僧而开先河。在《高僧传卷第五·昙徽》记载:释昙徽,河内人。年十二,投道安出家。安尚其神彩,且令读书。二三年中,学兼经史。十六,方许剃发。于是专务佛理,镜测幽凝。未及立年,便能讲说。虽志业高素,而以恭推见重。后随安在襄阳,符丕寇境,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每法轮一转,则黑白奔波。常顾解有所从,乃图写安形,存念礼拜。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和上?”徽曰:“和上内行深浅,未易可测。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耶?”以晋太元二十年卒。临亡之日,体无余患。上堂同众中食,因而告别。食竟还房,右胁而化。春秋七十三矣。着《立本论》九篇、《六识旨归》十二首,并行于世。  
  昙戒以礼佛为业。《高僧传卷第五·昙戒》:释昙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部棘阳令潜之弟也。居贫务学,游心坟典。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乃借衣一听,遂深悟佛理,废俗从道,伏事安公为师。博通三藏,诵经五十余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晋临川王甚知重。后(隆安中)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诫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之后在公元412年,即东晋义熙八年,昙无谶至姑臧。北凉张掖沙门道进诣昙无谶求授戒法,谶令忏悔。公元414年东晋义熙十年,昙无谶始译《菩萨戒本经》。时道进经三年忏悔,自誓授戒得验梦佛亲为授戒。昙无谶为道进重说戒法,是为弥勒戒作法之始。公元427年刘宋元嘉四年,法盛等二十九人游历至忧长国,见牛头檀旃弥勒像常放光明, 四众伎乐四时笑乐,远人皆从像悔过。法盛遂与诸云道俗五百人,于像前发愿:“愿求舍身,必见弥勒。此愿可谐,香烟右旋。”须臾,众烟合成一盖,右顽三匝,渐渐消尽。同年,罽宾达摩于树上得《菩萨戒本经》,入定升兜率见弥勒,知菩萨嘱其传法汉地。往尼揵诃罗国受戒法后,转授于酒泉沙门惠榄(慧览)。之后,惠榄(慧览)遂传此弥勒戒法于于阗、沙洲、酒泉、凉州、西蜀、建康乃至岭南罗浮山等地,大盛于时。
  与之同时和以后,有刘宋宝云,于隆安年中入西域,抵陀历国见,金薄弥勒成佛像,遂于像下,毕诚启忏五十日,得神光照(事见《名僧传抄》卷二十六);北齐相州合水寺昭玄大统法上在公元477年北周灭北齐大肆废佛、勒令僧尼还俗后,仍然私隐常服,诵《维摩诘经》、《胜鬘经》,顶礼慈氏如来,深自忏悔(事见《续高僧传》卷第八);唐濮州报成寺造寺祖师慧云亦曾代众在弥勒佛像前行忏悔之法,得灵像显瑞,众皆归依(事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清广州优婆夷邹氏,亦常于弥勒像前礼忏,祈愿上生兜率(事见《兜率龟镜集》卷下)。
  距今约四百年前,浙江天台山慈云禅寺传教观沙门幻为如惺禅师,于明万历丙午,依据《妙法莲华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撰成《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分十二门,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与之同时,缁素修习此业者,亦日呈兴盛之势。万历丁未春,吴门进士营志道为惺师《龙华忏仪》作序,万历庚戌佛成道日,浙江嘉兴楞严寺如鉴亦为《龙华忏仪》撰跋,并付梓刊行流传。此为弥勒忏法之始。而与如惺同一时代之江苏昆山居士、莲池大师弟子王志坚,亦撰写《弥勒忏法》一卷,且修习兜率天宫观。此后四百年,鲜有后继者。当今丛林,已不闻有修习此业者,道俗皆不知有此二著矣。盖如惺《龙华忏仪》以天台教观而撰,且以比丘二十五人共修,主要系依经作观,修习者鲜,今已不传。王志坚《弥勒忏法》更是鲜有人知矣。
  故余于修习慈宗业时,在一九九七年冬至日初发心在浙江兰溪白露山慧教禅寺撰写新编《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二卷,今于湖南芷江罗山兜率寺最后定稿,以利欲修此业者耳。忏分上、下两卷,分以兜率、龙华二净土对应,此忏可分开修习,亦可合修也。


附录:慈宗三杰传记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

  根据南北朝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第八《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记载:释宝亮(443—509),本姓徐氏。其先东莞胄族,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
  宋孝建二年(455),宝亮年十二出家,师青州道明法师。道明亦义学之僧,名高当世。宝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
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累。道明谓曰:“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宝亮感悟,因此客游。
  宋大明八年(464),宝亮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袁粲一见而异之。袁粲后与道明书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自是学名稍盛。
  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齐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请为法匠。宝亮不得已而赴。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四十二遍,《维摩》二十遍,其《大品》、《小品》十遍,《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余人。咨禀门徒常盈数百。宝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及宝亮之披解,便觉宗旨,涣然忘其素蓄。今上龙兴,尊崇正道。以宝亮德居时望,亟延谈说。宝亮任率性直,每言辄称贫道,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
  天监八年(509)初,敕宝亮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上为之序曰:“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玟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止四倒,反八邪而归一味。折世智之角,杜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救焚灼于火宅,拯沉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二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引,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墙玉室岂易入哉。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倪齿不衰。流通先觉,孜孜如也。后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光表微言,赞扬正道。连环既解,疑网云除。条流明悉,可得略言。朕从容暇日,将欲览焉。聊书数行,以为记莂云尔。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性不蓄金,皆敬营福业。身殁之后,房无留财。”
  以天监八年(509)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钟山之南,立碑墓所。
  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并为制文,刻于两面。弟子法云等,又立碑寺内。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宝又善三玄,为贵游所重。


金真定府龙兴寺通照守千法师

  金代真定龙兴寺通照守千法师(1064—1143),俗姓贾,藁城人。性聪慧,无幽不烛。诞灵宋朝,匿迹崆峒;形宗饮光,学务慈氏。为一朝唯识之巨魁矣。善讲《瑜伽师地论》、《唯识论》,又着有《心经幽赞》等疏十有余部。为释百本疏主窥基《弥勒上生经瑞应疏》而作的《上生经瑞应钞》而制末章,《上生经瑞应科文》则其一也。
  宋元佑年间(1086—1094),守千法师受赐,号为“通照大师”(一云“迥照大师”)。
  宋宣和初(1119),守千法师尝校勘遁伦的《瑜伽师地论记》刊版流通。
  守千法师在真定府龙兴寺撰写的《上生经瑞应钞》和《上生经瑞应钞科文》,与唐朝新罗僧憬兴的《上生经瑞应钞》、后梁方外鸿楚《上生经钞》、后唐中山贞辩的《上生经瑞应钞》、辽代诠明《上生经会古通今新钞》并称为《上生经瑞应钞》“五大钞”。其《上生经瑞应钞科文》前有明末清初时期日本兴福寺福园院比丘僧风禅子撰写《书写<上生经瑞应科文>引》。
  通照守千法师晚年隐居崆峒山。着有《般若心经幽赞添改科》、《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表无表章栖》等。
  《常山贞石志》卷二十二载元瞻思撰碑记云:“金天会五年(1127)卒,年六十四岁。”

明天台山慈云寺幻为如惺

  浙江天台山慈云禅寺传教观沙门幻为如惺禅师,明朝人,生于1567年。为天台宗僧人,博学多闻,尤善文笔。曾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刊《佛法金汤编》。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依据《妙法莲华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撰成《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分十二门,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龙华忏仪》以天台教观而撰,且以比丘二十五人共修,主要系依经作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春,吴门进士营志道为惺师《龙华忏仪》作序,万历庚戌佛成道日,楞严寺如鉴亦为《龙华忏仪》撰跋,并付梓刊行流传。
  又于万历四十五年,着成《大明高僧传》。《大明高僧传》,简称《明传》。明如惺撰。8卷(《龙藏》作6卷)。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成书。据称作者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校刊《佛法金汤编》时,涉猎史志文集,见到一些名僧的碑传,因而随喜录出。似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只为南宋至明万历间部分僧人立传。全书分译经、解义、习禅三科。共正传112人,附见69人。每科后无“论”,有的传后有“系曰”一段文字,表达作者的观点。
  师虽为天台僧人,却修持、弘扬弥勒法门。万历三十四年(1606)他按照天台忏法仪轨而制作出弥勒法门的忏本--《得遇龙华修证忏仪》。此忏仪吸收了有关天台忏法的仪轨,并掺有大量的教说,为弥勒礼忏仪的集大成,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对弥勒法门有极正面的贡献。乃“慈宗”第二十五代传承祖师。

幻为如惺禅师法系传承

  天台一宗,宋、元两代盛传于江浙。入明以来,只有东溟慧日、原璞士璋、白庵万金等数家。东溟慧日以后,继述的有无碍普智、万松慧林、千松明得、百松真觉诸家。至万历间无尽传灯(1553—1627)住天台幽溪高明寺,始重立天台祖庭,大开讲席。

  东溟慧日,字东溟,俗姓贾,台州赤城人。幼年出家于本县的广严寺,学习教法于柏子庭法师,接着又游行至上竺寺,依止竹屋湛堂法师,不久之后出来主持吴山的圣水寺。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下天竺寺发生火灾,慧日应大众的邀请,前往为之修理整新,等到寺院完成之后,又回到上竺寺居住。元顺帝特别颁赐“慈光妙应普济”的德号。明太祖洪武初年(1368)应诏进入京城,皇帝下诏请他前往天界寺开山,恢复瓦官寺的旧迹,又令他于南京钟山演说戒律。不久之后,回到上竺寺。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79)七月初一,告诉弟子们说:“我梦见青色的莲华在方形的池中生出,清新芬芳香气袭人,我往生净土的瑞相现前了!”之后四天,正身端坐,合掌念佛而往生,时年八十九岁。(见《大明高僧传》载)

  无碍普智,字无碍,俗姓褚,浙江杭州人,出家于龙井寺。依止东溟慧日法师受持天台性具的学说,讲经说法毫无滞碍。前后住持了四个道场演说佛法,天台宗的门风因此大振。

  晚年开演佛法于江苏松江县的延庆寺,因而在此终老一生。普智法师平日专修净土法门,无论寒暑都不中断。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正月二日,稍有疾病。聚集大众,然后端坐而逝。(见《大明高僧传》载)

  万松慧林(1482—1557),号万松。姓沈氏,仁和人。出家法轮寺,礼天目平野老人获闻心要。入京师历诸讲席,研究玄奥。于空幻叟处陈其所诣,为嗣法云。遁迹诸暨山中。寻入径山,接引后学。临终偈云:“七十七年,浮踪何倚。本无去来,应缘而已。”塔于菖蒲田之传衣庵云。(见《大明高僧传》载)

  千松明得(1531—1588),号千松,万松慧林法嗣。住苏州天池山寂鉴寺。有法嗣百松真觉法师(1537—1589)。天台山慈云禅寺传教观沙门幻为如惺尝从之学习《楞严经》。有护法吴门进士营志道等。(见《大明高僧传》载)

  象先真清,字象先,俗姓罗,长沙湘潭人,年少时记忆力特强胜过一般人。年十五岁,中秀才。十九岁,家里遇到灾难,因此前往南岳衡山伏虎岩,依止宝珠和尚,剃发出家、受具足戒。曾经参究‘无’字话头,有一天因为所乘之船撞到岸边,而有所省悟。宝珠和尚往生后,真清就居住在觉皇寺。他曾经罹患背痛的疾病,有一夜梦到关公(伽蓝护法)给他医药,不久之后病就痊愈了。后来向南游行到天台山,于是在当地结茅屋居住。接着又迁往华顶的天柱峰,空闲的时间则开示天台宗的十乘观法、阐明一心三观的宗旨,前来归附学习的人日渐增多。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正月,获病。把他所储蓄的财物,全部交给五台、云栖、西兴等寺院供养僧众。正月七日,绝食,只饮檀香水,预期于二十九日往生,又与大众讲说一切法无生的道理,教诲开示甚为恳切。到了二十九日夜里,起身告别大众说:“吾逝矣!”说完后,安然而逝。过五日后,相貌颜色仍然红润如同在生之时。火化之日,到处充满浓郁的香气,骨头坚硬锵锵有声,时年五十七岁。(见《大明高僧传》载)

  幻为如惺(1567—?),字幻为。天台山象先真清法嗣。尝从千松明得处学习《楞严经》教义。与吴门进士营志道、了凡居士袁黄等交往。嘉兴楞严寺如鉴禅师与之甚厚。为天台宗僧人,博学多闻,尤善文笔。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刊《佛法金汤编》。校刊《佛法金汤编》时,猎史志文集,见到一些名僧的碑传,因而随喜录出。只为南宋至明万历年间部分僧人立传。全书分译经、解义、习禅三科。共正传112人,附见69人。每科后无“论”,有的传后有“系曰”一段文字,表达作者的观点。而后著成《大明高僧传》八卷,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付梓刊行。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依据《妙法莲华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撰成《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分十二门,劝人修习弥勒净土,近生兜率,远赴龙华,亲近慈氏,获证无生。幻为如惺虽为天台僧人,却修持、弘扬弥勒法门。《得遇龙华修证忏仪》以天台教观而撰,且以比丘二十五人共修,主要系依经作观。此忏仪吸收了有关天台忏法的仪轨,并掺有大量的教说,为弥勒礼忏仪的集大成,对弥勒法门的弘扬有极重大的贡献。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春,吴门进士营志道为幻为如惺《得遇龙华修证忏仪》作序。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戌佛成道日,楞严寺如鉴亦为《得遇龙华修证忏仪》撰跋,并付梓刊行,将幻为如惺所撰《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广布流传。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著成《大明高僧传》八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