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慈宗居士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心照不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宗居士传

心照不宣

  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居士修行弥勒法门的事迹,最早见于弘扬弥勒法门的涅槃宗高僧、南齐宝亮撰的《名僧传》。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禅宗曹洞宗高僧弘赞在犙辑《兜率龟镜集》;晚清居士彭际清撰集《居士传》里,也有一些记载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事迹。譬如唐朝的白居易居士、明朝的王志坚居士等,都是弥勒信仰者。还有现在台湾的于凌波居士撰的《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中国佛教海外弘法人物志》、《民国高僧传》。“台湾慈宗学会”会长,林宜德居士发心编辑《兜率龟镜集续篇》,殊为可贵。此举既继承了历史上高僧编辑弥勒行者的《往生传记》的传统,又延续了历史上居士撰写《居士传》的流风。此书之编辑,是从历代各种经典的《持验记》、缁素的《往生传》以及各种《高僧传》的数据中拈出,杂陈了眼见、耳闻、报载的种种途径,将弥勒法门的修行者的种种事迹,汇集成册,以备后需。


东晋长安居士王嘉

  《名僧传抄》中说:“及姚苌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丽(丽疑为俪)见,怆然独悲,继恨其独与璩狎,并嫉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当为太字之误)元十六年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此文说明了王嘉之死因、死期以及死前造弥勒像事,且有弥勒像及桓玄颂为证。而《高僧传》中未言王嘉造弥勒像事,更将王嘉死因说得近同儿战!对此事之疏略,给后世学者之影向可谓大矣。从中国佛教历史上看,王嘉至少有两种作用及贡献。其一,作为在家人,他是第一位弥勒净土兜率信仰者;其二,他是第一个在家信徒弥勒佛像的建造者,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第一个造弥勒像者。他直接或间接地影向了当时的戴颙,后世的董伯仁、韩干、王玄策、张见、张寿、宋朝、李安、张智藏、陈永承、白居易(以上诸人皆为隋唐时期造弥勒像的画家及雕塑家)等在家人对弥勒像的营造及建构,可以说是开先河者也。
  中国弥勒造像始自王嘉,这是许多学者所忽略的事实。《名僧传抄》中有《道安造弥勒像事》条目,惜未见文。无论是史学界的汤用彤、蒋维乔,还是佛学者界的居士吕澄等;无论是中国学僧幻生,还是日本学者香川孝雄、荷兰学者许里和等,都不曾言及此一事实。幻生在《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中不曾提到,也是他掌握的资料不够充实的原因。日本香川孝雄在他的《弥勒思想的展开》中也未曾谈及。至于荷兰人许里和在《佛教征服中国》专谈道安兜率信仰的《净土信仰》一章中亦未提起,他的此书大部分参阅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自然二者的数据大抵相同。至于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系将日本人的《支那佛教史》翻译过来再略作修订而出版的。另外一位《中国佛教史》的作者黄忏华,对此事亦未作爬梳。
  王嘉(?—390),字子年,洛阳人也。形貌鄙陋,似若不足。本滑稽好语笑,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人咸宗而事之。往问善恶,王嘉随而应答。语则可笑,状如调戏。辞似谶记,不可领解,事过多验。初养徒于加眉谷中。苻坚遣大鸿胪征不就。及苻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王嘉无所言,乃乘使者马,佯向东行数百步。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以示苻坚寿春之败。其先见如此。及姚苌害王嘉之日。有人于垄上见之。乃遗书于苌。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道安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安。道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王嘉曰:“诚如所言,师并前行。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时故在城内。苌与苻登相持甚久。姚苌乃问王嘉:“朕当得登不?”答曰:“略得”。姚苌怒曰:“得当言得,何略之有?”遂斩之。此嘉所谓负债者也。姚苌死后其子姚兴方杀登。姚兴,字子略。即王嘉所谓略得者也。
  在前文已经说过,王嘉是第一位在家人信奉弥勒兜率净土者,则身体力行,于太元十六年造弥勒像。梁代宝亮作《名僧传》时,弥勒像尚还在玄集寺中,且有桓玄之颂可以作证。因王嘉的参与,此后弥勒法门的修习者中,在家信徒亦步其后尘习兜率净土业,如唐代散大夫孙宣德写《华严经》,八十六岁卒,上生兜率内院奉事慈氏尊;李鸟龙堕地狱因子遗龙写《法华经》而得生兜率天;白居易亦参与洛阳长寿寺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位比丘及仇士良、惟俭等八十位优婆塞以舍财设供,于《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外众》像前共同发愿上生兜率内院(事见《白氏长庆集》中《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外众〉帧记》一文),这次大集会是道安以降可见诸文字的最大一次弥勒信徒大聚会,共140人参与,其声势比之道安时代,可谓有天壤之别耳。此次大集会后,直到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之交,在厦门南普陀寺兜率陀院,由太虚大师发起,有众多缁素参与的“慈宗学会"之成立,并辑成《慈宗要藏》刊行于世。此举功在将历代弥勒净土信仰者的宗派命名为“慈宗",可谓师出有名耳。


东晋谯国戴逵、戴颙父子

  夫最胜之相妙出无等,非直光仪莫写,固亦形好不传。夫以世俗之指爪,而匠法身之圆极。算数譬喻,岂我万一。自泥洹以来,久逾千祀。西方像制,流式中夏。虽依经镕铸,各务仿佛。名士奇匠,竞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殊绝。
  晋世有谯国戴逵(?—395),字安道者。风清概远,肥遁旧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且机思通赡,巧拟造化。思所以影响法相,咫尺应身,乃作无量寿挟侍菩萨。研思致妙,精锐定制。潜于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贬,辄加详改。核准度于毫芒,审光色于浓淡。其和墨、点彩、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逾也。委心积虑,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未曾有。凡在瞻仰,有若至真。俄而迎像,入山阴之灵宝寺。道俗观者,皆发菩提心。高平郗超闻而礼觐。遂撮香而誓曰:“若使有常,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既而手中之香,勃焉自然。芳烟直上,其气联云。余熏葳蕤,溢于衢路。凡预闻见,皆心喜遍身。宋临川康王撰《宣验记》,亦载其显瑞。
  戴逵公所居,去灵宝寺百余步。戴逵尝中夜而起,见寺上有光。其明甚炽,谓是燔火。狼狈往起。邻曲知者,咸竞骏奔至。而寺门静闭,乃像放光。明旦,众闻扣门,方起共观。咸睹佛堂晖焰,洞照于天。莫不整躬虔礼,叹觉化之无方也。宋文帝迎像供养,常在后堂。齐高帝,起正觉寺,欲以胜妙灵像,镇抚法殿,乃奉移此像,旧在正觉寺。
  戴逵又造行像五躯,积虑十年。像旧在瓦官寺。晋太元十八年(393),戴逵着《释疑论》。
  戴逵第二子戴颙(?—441),字仲若。素韵渊澹,雅好丘园。既负荷幽贞,亦继志才巧。戴逵每制像,常共参虑。济阳江夷,少与戴颙友。江夷尝托戴颙造观世音像。致力罄思,欲令尽美。而相好不圆,积年无成。后梦有人告之曰:“江夷于观世音无缘,可改为弥勒菩萨。”戴颙即停手,驰书报江夷。信未及发,而江夷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语事符同。戴颙喜于神应,即改为弥勒,于是触手成妙。初不稽思,光颜圆满,俄尔而成。有识赞仰,咸悟因缘之匪差。此像旧在会稽龙华寺。
  寻戴逵、戴颙二公所制佛像,历代独步。其所造佛像甚多,并散在诸寺。难悉详录。
  《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第九:东晋会稽山阴灵宝寺木像者,征士谯国戴逵所制。戴逵以中古制像,略皆朴质。其于开敬,不足动心。素有洁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斫威容,庶参真极。注虑累年,乃得成遂。东夏制像之妙,未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
  高平郄嘉宾撮香咒曰;“若使有常,将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之前。”所拈之香,于手自然芳烟,直上极目云际。余芬俳徊,馨盈一寺。于时道俗,莫不感励。像今在越州嘉祥寺。
  《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第十:东晋太元二年(377),吴郡沙门慧护,于吴郡绍灵寺,建释迦文一丈六尺金像。于寺南,傍高凿穴,以启镕铸。既成,将移。夜中,穴内清明,有花六出。白色鲜发,四面翻洒。未及于地,自敛而上归。及晓,白云若烟,出所铸穴。云中白龙,见长数十丈。光彩炳焕,徐引绕穴。每至像前,瞻仰迟徊,似归敬者。斯时风霁,景清细雨,而加香气。像既入座,龙乃升天。刘宋元嘉初年(424),征士谯国戴颙,嫌制古朴,治像首面,威相若真。自眉以上,短旧六寸。足跖之下,削除一寸。云云。
  《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第三十六:隋开皇中(583—600),蒋州兴皇寺佛殿被焚。当阳其模刘宋征士谯国戴颙所造丈六金铜弥勒大像并二菩萨,俱长丈六,正当栋下。于时炎火大盛,众人拱手,咸共嗟悼大像融灭,忽见欻起,移南一步,栋梁摧下,像得全角。四面砖瓦,木炭皆去。像身五六尺许,虽被火焚,而金色不变。趺下有铭,大众咸骇,叹声满路。今移在白马寺,鸟雀无践。至唐永徽二年(651),盗者欲利像铜,乃锯窗棂断,将欲拔出,遂被夹腕,求拔不脱。至晓僧问,盗者云:“有一人着白衣,在堂内撮手,求脱不得。”云云。
  《高僧传》卷第十四《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传》云: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345—356),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363—365),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初标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标辄东移十余步。旦取还已,复随徙。潜共伺之。见一人着朱衣武冠,拔标置东方。仍于其处起塔。今之塔处是也。记者云。寺立后三十年,当为天火所烧。
  至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396)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数十,都无知者。明旦,见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国不祥之相也”。即敕杨法尚、李绪等速令修复。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昔铸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诸工无如之何,乃迎戴颙看之。戴颙曰:“非面瘦也,乃臂胛肥耳。”既鑢减臂胛,而面相自满,诸工无不叹息。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并皆在焉。
  昔师子国王,闻晋孝武精于奉法。故遣沙门昙摩抑,远献此佛,在道十余年。至义熙中乃达晋。司徒王谧,尝入台,见东掖门口有寺。人掷樗戏樗所著处,辄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长七尺二寸。谧即启闻宋高祖迎入台供养。宋景平末(423)送出瓦官寺,今移龙光寺。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十四


北凉居士沮渠京声

  北凉沮渠京声居士(?—464),即安阳侯,北凉河西武宣王沮渠蒙逊(401—433在位)之从弟。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沮渠京声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咨问道义。佛驮斯那本学大乘,天才秀发,诵半亿偈。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侯从受《禅秘要治病经》,因其梵本,口诵通利。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转为晋文。
  东晋隆安五年(401),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北凉土地,自称为武宣王,改元永安。闻伊波勒菩萨昙无谶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请出经本。昙无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值其宣出经藏,深相推重。转易梵文,嵩公笔受。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昙无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慧嵩、道朗等更请广出诸经。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余万言。昙无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还外国究寻。值昙无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涅槃经》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北凉玄始三年(414),昙无谶初就翻译《涅槃经》。至北凉玄始十年(421)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也。昙无谶云:“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于此方减百万言。今所出者,止一万余偈。”一日伊波勒菩萨昙无谶尝告沮渠蒙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沮渠蒙逊不信,欲躬见为验。昙无即以术加沮渠蒙逊。沮渠蒙逊见而骇怖。昙无谶曰:“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谓沮渠蒙逊曰:“鬼已去矣”。时境首有见鬼者云:“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境内获安,昙无谶之力也。沮渠蒙逊益加敬事。
  因伊波勒菩萨昙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安阳侯沮渠京声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所读众经,即能讽诵。常以为务学,多闻大士之盛业。沮渠蒙逊义和三年(433)三月,昙无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沮渠蒙逊忿其欲去,乃密图害昙无谶。伪以资粮发遣,厚赠宝货。临发之日,昙无谶乃流涕告众曰:“昙无谶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比发,沮渠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岁宋元嘉十年(433)也。黑白远近,咸共惜焉。既而沮渠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沮渠蒙逊。至四月,沮渠蒙逊寝疾而亡。
  宋元嘉十六年(439),北魏吞并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乃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甲午,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至建康。初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观音》二观经。丹阳尹孟顗,见而善之,深加赏接。
  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乙未九月,扬州竹园寺慧浚尼,复请安阳侯沮渠京声翻译出《禅要秘密治病经》二卷。安阳侯沮渠京声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顷之又于建业钟山定林寺,译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侯沮渠京声居绝妻拏,无欲荣利。从容法侣,宣通正法。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后遘疾而终。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甲辰,建康竹园寺慧浚尼寂。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殁。安阳侯沮渠京声,沮渠北凉时期,译经一部(二卷禅法)。南朝刘宋译经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唐香山居士白居易

  白居易(771—847),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之仍孙。
  白建生白士通,皇朝利州都督。
  白士通生白志善,尚衣奉御。
  白志善生白温,检校都官郎中。
  白温生白锽,历酸枣、巩二县令。
  白锽生白季庚,建中初为彭城令。时李正己据河南十余州叛。正己宗人洧为徐州刺史,白季庚说洧以彭门归国,因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别驾,赐绯鱼袋,兼徐泗观察判官。历衢州、襄州别驾。自白锽至白季庚,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
  白季庚生白居易。
  初,白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至白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焉。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慰、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仇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
  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元和三年五月,拜左拾遗。
  元和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
  元和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
  元和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立隐舍于庐山遗爱寺,尝与人书言之曰:“予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立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摧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翛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元和十三年冬,量移忠州刺史。自浔阳浮江上峡。
  元和十四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明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始著绯。时元稹亦征还为尚书郎、知制诰,同在纶阁。
  长庆元年三月,受诏与中书舍人王起覆,试礼部侍郎钱徽下及第人郑朗等一十四人。十月,转中书舍人。十一月,穆宗亲试制举人,又与贾餗、陈岵为考策官。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俄而元稹罢相,自冯翊转浙东观察使。交契素深,杭、越邻境,篇咏往来,不间旬浃。尝会于境上,数日而别。秩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宝历中,复出为苏州刺史。文宗即位,征拜秘书监,赐金紫。九月上诞节,召居易与僧惟澄、道土赵常盈对御讲论于麟德殿。居易论难锋起,辞辨泉注,上疑宿构,深嗟挹之。
  太和二年正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食邑三百户。
  太和三年,称病东归,求为分司官,寻除太子宾客。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太和已后,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惧以党人见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远害。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
  太和五年,除河南尹。
  太和七年,复授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大中元年(847)卒,时年七十六岁,赠尚书右仆射。有文集七十五卷,《经史事类》三十卷,并行于世。
  居易尝写其文集,送江州东林寺、西林寺;洛城香山、圣善等寺,如佛书杂传例流行之。无子,以其侄孙嗣。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

  在《白氏长庆集》中,有许多有关弥勒兜率净土的诗文。如有人告言乐天死后当居蓬莱,白乐天赋诗作答:“吾学真空不学仙,恐吾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处当归兜率天”。此诗标明白居易的信仰是在兜率内院。在《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写道:
  南瞻部洲大唐国东都城长寿寺大比丘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仇)士良、(段)惟俭等八十人,以太和八年(834)夏,受八戒,修十善,设法供,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外众》一铺,眷属围绕,相好庄严。于是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按本经云可以灭九十亿劫生死之罪也。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尊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
    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
    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时,一时上生。

  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一文写道;
  南瞻部洲大唐国东都香山居士,太原人白乐天年老病风,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恶趣众生,愿同我身离苦得乐。由是命绘事。按经文,仰兜率天宫,想弥勒内众。此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一礼一赞,所生功德,若我老病苦者,皆得如本愿焉。本愿云何?先是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苦,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在开成五年(840)三月日记。(《白居易集卷七十》)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生身父母尚未生信,祖氏乃为父母舍钱帛,造金色地藏菩萨像一尊,高三尺。时父因事出行,其母独居,夜有恶人窥屋隙,欲盗衣服。见地藏菩萨危坐,故不敢前行。明日端严其身而居,却不见有圣像,心窃异之,即自行发露己罪,以表愧歉!诉说夜深所见。后父往抚州,路中遇怨家拔刀来斩,忽有一金色沙门,以手拒刃,以头受刃被害卧地,时怨家谓已杀害,随即散去;其父得免刑害,甚觉希奇!既到女家,具述前事,生希有心,共往像所礼拜,见像头有三刀痕,金色少变,似系血流,祖氏遂知地藏菩萨代受刀刃,救父之难,其父即生正信,并迎母至署,三人昼夜礼供。
  父七十九岁方卒,经三十五日,祖氏梦见其父,身带光明,腾空自在,往来飞行,生希有心,遥拜,问生何处?答言:“生第四天上,同事补处。彼天生人,多得地藏大士引导,汝母,后十三年寿尽当生;汝身二十五年方生;汝夫二十八年方生。”言讫隐去。
  而后,其母及祖氏夫妇,皆如父所说。此后一州内,造像、画像、礼拜、供养者甚众,多得感应。(见《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
  《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第四十五: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抚州刺史祖氏,为亢旱,请祈无效。有人于州东山,见有行像,莫测其由。将事移徙,铿然不动。风声扇及,远近同趣。有潭州人云:“彼寺失之,乃在此耶。”寻其行路,乃现二迹,各长二尺。相去五里。刺史以亢炎既久,便往祈请。尽州官庶香花,步往二十里许。泣告情事,勤至弥甚。使三人捧之,飘然应接,返还州寺。随路布云,当夜滂下,遂以有年。今在抚州。


唐代念京东居士

  唐代念京东居士,河北陕西人,资性质朴信厚,遇事决裂,若使学佛性,必能勇猛精进,超越过人。然其为讲师者,多传《百法论》,《上生经》而已。(见《金刚经》六祖口诀后序)


前蜀优婆夷高若人居士

  蜀王氏伪干德初(963),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戒二十余年。
  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若人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若人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若人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若人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若人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
  三伤颂者,自在和尚所著。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也。生有奇瑞。稍长坐则加趺。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止优游多隐山谷。四方禅侣丛萃其门。元和中居洛下香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此山饮甘泉。改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居无恋着。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一钵和尚者,歌词协理激劝,忧思之深。然文体涉里巷,岂加三伤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终老。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在行至叶县。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年八十一。则长庆元年也。(《宋高僧传》卷第十一《习禅篇》第三之四)


宋扬州优婆夷张健居士

  宋扬州刺史张健信女,母亡后,示梦曰:“吾为育尔而恣贪欲憍慢素甚,因感饿鬼报,苦不堪忍。”女问苦相。母曰:“饿鬼多食己子,随生而食,吾为鬼子,日夜死生,见其生母,如大恶鬼;但人间一月中,一日不能食吾,所谓月二十四日,晨朝有僧入城中,施食饱足,余日不免此苦,是日沙门唱言:‘我是地藏菩萨,今入饿鬼城,能施大安乐,汝等当发菩提心。’虽闻此言,业报所缚故,不能发心,惟得一日饱食。汝欲救吾斯苦,须造地藏菩萨像。”女梦觉后,尽母财产造等身地藏菩萨像。复梦见母,身放光明,住虚空中曰:“我因汝修善功力,速生天上,汝敬心礼供,将同在慈氏菩萨处,且同见佛闻法。”寤后悲感!闻者来供,各各蒙益。(《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


宋长安都督崔李居士

  宋长安都督崔李,系崔尚书隆之弟。
  宋太祖开宝二年(970),崔李死二日复苏。自述始死时,有两人扶腋而去,又见白马卒驱之行,不计里数,到东北大城,见有瓦屋十余,官人皆黑冠,瓦屋左右边,有吏三十余,皆曰︰我是府君。系进至府君前,府君问曰:“汝何所奉事?”系答曰:“吾奉事地藏菩萨,供养诸沙门。”府君又曰:“汝既奉大圣,是则天福也。”诸人问小吏曰:“此人命尽耶?”府君即取一卷书自读之曰:“卿命未尽,蒙地藏菩萨救护。”又呼小吏曰:“汝等何相夺佛家人命。”便责白马卒,着柱处罚。一日复问:“卿欲归否?”曰:“欲归。”又问:“欲见地狱否”。曰:“欲见”。府君指马一匹,及吏二人,从东北出,五六里许,见一大铁城,方数十里,有一铁屋,充满铁汤炎火,次至一瓦屋,以铁为扉,开视之,见其祖父等皆在,悉被杻械枷锁系缚,猛火缠烧,身体焦烂,见系流泪曰:“汝当相救。”系曰:“当念地藏菩萨。”前行,见一城中,有热铁床座,昔所见沙门坐焉,身体如炭,猛火洞然。问:“阿师修梵行,今何如此?”沙门答曰:“我等为名闻利养而修梵行,内心外行不相应故,昔所受卧具床座等变为大苦具,衣服饮食等变为铁衣铜汤,檀越当救我等。”曰:“阿师当念地藏菩萨。”凡见数十地狱,各有楚毒罪人满其中,皆人世所见人也。又至赤砂狱,有剑树铜柱百千,罪人在其上,见系皆流泪云:“卿当救我等。”曰:“须常念地藏菩萨。”如是黄砂、白砂、焦砂等七狱,皆同上所见,于是便还。又见绿屋玲珑,道旁宝树,众果相杂,吏曰:“奉事地藏菩萨,而重画像者,多生净土,或生兜率天,各随所愿;不信图像而奉事者,多住此处,于是前进,见大城中,有大宝殿,百千万亿男女游戏其中,又见父母六亲等,欢喜问讯。”诸男女言:“前在地狱,因卿教念地藏菩萨,舍苦生此。”问:“此是何处?”答曰:“此名福舍,寿命长久,远离众苦,虽生此中,必遇弥勒三会,尽诸苦际。”系问何土?曰:“昔地藏菩萨在世时,受如来咐嘱,白佛言:四部弟子,必定令不堕恶道,弥勒出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内,若有众生,愿生净土及第四天者,其福少者,皆就此福舍,不还恶趣,使待后佛而已。”还至府君前,即遣前二人送归得苏。(《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


明江苏昆山居士王志坚

  明万历年间(1573—1619),江苏昆山居士、莲池大师弟子王志坚,撰有《弥勒忏法》一卷,且修习兜率天宫观。


清初广州优婆夷邹居士

  广州优婆夷邹氏(1612—1653),建阳县令邹可与公之女,南海诸生邝国学之妻也。
  邹氏生便聪慧。幼即随父、母持斋,归心三宝。知有上生兜率法门,遂念“弥勒尊佛”。而居庭有训,孝慈劬俭,周急愍危,喜供僧尼,建立精舍,四事无缺。凡所施愿必回向上生。幼男长女,俱舍从入道,略无痴恋。时值国变难兴,惟心心默念佛名,故得举家老少安然。
  尝梦上升兜率,游观内院。屡修忏法,辄感祥瑞。偶一日中午,天色朗明,家僮、侍婢,焂见一人,身长丈余,峨冠丽服,从户罅入。徐步中堂,遂至寝室,忽然不现。人有告知者,邹氏恬然叹曰:“有生皆苦,会必当离。吾夙愿既至,其将行矣。”因构微疾,而净念相系。延诸清众,日诵《金刚般若》,以助生方。自知时至,即索香汤盥浴。缁素围绕,同称“慈氏”洪名。便跏趺瞑目。候至日中,寂然而逝。于时异香满室,祥光映彻园林。睹者莫不叹异。斯诚上生之明证。女中之丈夫矣。时清顺治十年(1653)癸巳三月也,享龄四十有一。
  邹氏幼男为广州南海宝象林开觉,系曹洞宗禅师弘赞在犙高足。清康熙十年(1671)辛亥孟夏,开觉曾为弘赞在犙《兜率龟镜集》撰写《兜率龟镜集缘起》。


                 清弥勒行者工布查布


  工布查布,是蒙古乌珠穆沁旗人,生长于乌珠穆秦部落,他自幼为康熙皇帝抚养长大,受清圣祖鞠育之恩,后就任仪宾之职。同时,他又精通西土之语,故清世宗特留之于帝都,任西番学总理,掌管翻译之事。于清高宗时期,相继译出《造像量度经》、《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等三部,尤其以《造像量度经》影响乾隆以后之造像。他精通蒙满藏汉多种文字,自幼喜爱佛典,曾和几位著名的喇嘛高僧学习佛像梵塔的尺寸图像等等。是乾隆年间翻译家、蒙古族学者、内阁掌译、西番及蒙古诸文番学总管仪宾。
  清雍正时(1723—1735),工布查布任西番学总理。翻译《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
  清乾隆七年(1742),洮州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来京,与他谈起《造象量度经》一事,并鼓励他将此书翻译成汉文。工布查布也深感《造像量度经》历代仅凭口授,他决心把它翻译成汉文。工布查布潜心研究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把它全部翻译出来。这部汉文译本的出现,为艺术工匠从事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是今天我们研究佛教艺术的重要工具书。同时他还撰有《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造像量度经续补》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诸佛像、诸菩萨像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清乾隆十三年(1748),《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造像量度经续补》,与《造像量度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
  清乾隆八年(1743)正月,工布查布在北京广仁弥勒院,依藏文佛典翻译成汉文的《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是工布查布的代表作。亦即弥勒信仰之最后经典,使弥勒信仰经典依据趋于完善。《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与《普贤菩萨发愿偈》《八十八佛忏悔文》合称中华佛教“三大忏愿”。纯以偈颂形式赞颂弥勒功德,促使弥勒信仰在清朝的复兴。《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末有:“行此菩提道,名称慈氏子,圆满六度行,超于十地位。我以此善愿众生,命终速往兜率宫。受生皆于见法阁,即为慈氏之长子。十地自在降阎浮,证得十力大位时。愿受妙法甘露味,圆满佛行尽无余。从此命终承愿力,即得上生兜率天。忻庆奉事慈氏尊,速得承授菩提记。”


                 香港罗时宪居士


  罗时宪居士,原籍广东顺德,生于1941年,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继而在原校研究院从事学术研究。历任中山大学及广东国民大学讲师、副教授及教授等。先后主讲大小乘佛学及佛典翻译的工作。罗氏少从宝静法师听讲,后皈依太虚大师,广习天台、唯识、中观之学。早年便着有《大乘掌中论略疏》、《唯识学之源流》等。1949年抵香港,于各地宣讲《隋唐佛学》、《成唯识论》、《解深密经》、《金刚经》、《因明入正理论》、《杂阿含经》、《现观庄严论》、《唯识二十论》、《小品般若论对读》等专题及佛学名著。并创立佛教法相学会,于后四、五十年来对于佛法的宣扬未尝间断,所以能令佛法在香港流布,产生极大的影响,发挥极大的贡献。罗氏自称“慈宗弟子”,定当得生兜率,继续受学于弥勒慈尊。


当代心直居士


  今有佛门同修心直居士于2002年8月19日因病去世,临终前得遇大善知识开示,一心向佛,忏悔罪业,至诚皈依地藏菩萨摩诃萨,受持十善法戒。临终前发愿求生兜率陀天弥勒净土。祈愿如下:
头面顶礼地藏菩萨摩诃萨双足之前!
  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回归依止地藏菩萨摩诃萨!
  祈求地藏菩萨救拔心直!
  祈求地藏菩萨以慈悲、方便、无畏神通力加被我等,我等已发愿心直读诵《地藏本愿经》,欲以救拔此人于大苦难之中!
  祈求地藏菩萨以慈悲、方便、无畏神通力加被心直,令其诚实勇敢,面对此前所造一切身、口、意三种恶业之十种恶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等罪,悉发惭愧忏悔之心,除灭业障。
  祈求地藏菩萨以慈悲、方便、无畏神通力加被心直,令其和善柔软,宽恕放过一切怨亲仇敌,除灭业障。
  祈求地藏菩萨开解心直,救拔心直,引领心直,免受大痛苦,令其勿堕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令其受生人天高处,令其生生世世追随地藏菩萨。
  祈求地藏菩萨加被心直,使其如愿往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菩萨,听闻甚深正法,龙华三会,乘愿再来。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明峻居士祈愿、提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慈宗三杰
下一篇:隋唐五代弥勒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