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菩提心做念佛人
觉菩提心做念佛人
释照人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且这样,何况是没发起菩提心的人了,所以,欲学如来乘,必须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诸佛如来过去初发菩提心时,都先发起愿、行菩提心,然后再遵循修学的先后次第,把心安住在所受持的菩萨学处上,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欲求无上正等菩提。菩提心是佛子因,发心是大乘最基础,最重要的修习项目,甚至用发心来贯通整个大乘道。
所谓“发心”,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发起一种取证无上菩提的强烈欲求和行持。由于这种欲求心生起时必然伴随着另一种意志下达的心理活动——思心所。因此,发起菩提心的主体,是一种具有希求的思心所。
在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中,前五识只能缘色、声等外界的五尘,不能缘正等菩提等内在的意象——法尘,而除掉前五识和第七、八两识,就只剩下第六意识与具有无上菩提欲求的思心所相应而起了。
这个与具有无上菩提欲求的思心所俱起的第六意识心,才是发心的主体。不过第六意识心王本身明明空空,无以名状,只能籍由相关的心理活动来表示。
第六意识心海中的伏流——思心所,便暗中驱使心识缘向这个殊胜的意象——无上正等菩提。而这被缘取的殊胜意象又立即回应在第六意识的心海中,引发出“欲求”的心理波浪。从这一阵阵“欲正菩提”的发心波浪,又进一步带动一连串追求正等菩提的实际行持,及至于最后圆成无上正觉。
一个真正的大乘菩萨,在人格、智识和能力的自我锻炼与提升中,却受另一因素所影响,那就是“预期的自我形成”,因为当我们认同并造定一个未来想成就的意象角色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欲求、向往和模仿的心理,而此种心理将影响目前行为,使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心理需求。所以大乘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必定会由衷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全心意愿。紧跟以佛——无上菩提作为预期的自我而产生心理与当下的行为状态。
一旦发起希求正等菩提之欲以后,这个欲求心所必将推动学人努力实践大乘佛法,乃至于究竟。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无上菩提心发起之后,“无上菩提——佛”这个“预期的自我”便形成了。
反映到现实生活层面,便会导引学人的一切行为,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努力在利他的广大行持中实现成佛的理想。
“欲求正等菩提”在大乘佛教行门中,真正运用发心心理功能的法门,主要还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现发展出“称名”、“观相”、“唯心”与“实相”等四种不同的方式,不同层面的念佛;以称名和观相来系念,由专注系念佛而得三昧,于三昧中见佛闻法而悟“唯心所作”。
能消灭死亡之苦的最胜甘露,能消除众生贫乏的无尽宝藏,都是这珍贵的菩提心,能疗除众生疾病的最胜医药,也是这珍贵的菩提心。念佛法门能强化菩提心,念佛者因系心念佛、心不忘佛,而坚固了未来的意相角色——无上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
比丘:释照人
2005年5月28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