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霖:唐玄奘法师年谱(1)
唐玄奘法师年谱
刘汝霖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册
页219-299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219页
法师名玄奘﹐俗姓陈﹐本名袆,颍川人也﹐汉太丘长仲
弓之后。高祖湛﹐魏清河太守。曾祖钦﹐仕魏为上党太守﹐
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康﹐以学优登仕齐﹐任国子博
士﹐转司业﹐又转礼部侍郎﹐食邑河南﹐子孙因家于此﹐遂
为缑氏人矣。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
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郡举孝
廉﹐拜陈留令﹐又迁江陵。后隋运将衰﹐遂息缨冕之心﹐结
薜罗之志﹐识者高之。生四子﹐次曰素﹐出家法名长捷﹐法
师其季也。
法师形长七尺﹐身赤白色﹐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
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或处徒众﹐或对佳宾﹐一坐半
朝﹐身不倾动。服尚干陀﹐裁惟细□﹐修广适中﹐行步雍容
﹐直前而视﹐辄不顾眄。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
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曲识机缘﹐善通物性﹐少
年国内求法﹐中年西域求法﹐归国以后﹐则专以译经为事﹐
服勤至死。共译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220页
第一 少年求法时期
法师幼怀贞敏﹐早隶玄籍﹐年未志学﹐即悟妙道。又负
笈从学﹐游方请业﹐周流燕﹑赵之地﹐历览鲁﹑卫之邦﹐背
三河而入秦中﹐步三蜀﹐而抵吴﹑会﹐弱冠方过﹐已足迹遍
天下﹐尽识名僧﹐大法之在中国者﹐俱了然于心矣。
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六○二)
法师生。
法师初生也﹐母梦其着白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
今欲何去﹖」答曰﹕「为求法故去。」此则游方之先兆也。
按法师之生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各书记载﹐互
相歧异无论矣﹐即一书之中﹐亦往往自相抵牾。今分
志各不同之记载如下﹕
一﹑ 六十九岁说 是说见于刘轲大遍觉法师塔
铭。而轲之撰铭﹐明言根据慈恩传﹐则此处盖即根据
显庆五年条下之六十五岁﹐而推算麟德元年为六十九
岁也。然传中只言是年起首翻大般若经耳﹐其余各事
﹐则总括于数年之内﹐未可俱以显庆五年当之也﹐且
由此上推﹐与他种有关法师年岁之记载﹐无一相应﹐
则刘氏之误﹐不待言矣。
221页
二﹑ 六十五岁说 是说见于唐释道宣之续高僧
传﹐道宣固亲见玄奘者也。以常情而论﹐同时之人﹐
记其所习见者之事﹐似可无误矣﹐然以今观之﹐则常
人对于所交游者之年岁﹐往往忽而不察。然其人若于
某岁发生一可纪念之事﹐则其年岁﹐常能深印于心而
不忘﹐此又人情之所同也。以今度古﹐当亦如是。今
观法师可纪念之事有年岁可考者凡三﹕ (1)出家之年
﹐(2)于成都受具之年﹐(3)出游西域之年﹐然皆与六
十五岁说不相应﹐可以知其误矣。 (旧唐书本传谓法
师卒时年五十六﹐五十六当即六十五之误倒。梁任公
以本传载法师六年卒﹐谓为显庆六年﹐因讥唐书之误
﹐非也。盖本传所谓六年者﹐乃接上句「乃移于宜君
山故玉华宫」而言。按慈恩传﹐法师于显庆四年移于
玉华宫﹐至麟德元年卒﹐适为六年。则尚与续传合也
。)
三﹑六十三岁说 是说见于冥详玄奘法师行状。
余按是说最为可信﹐其证有四﹕续传﹑行状皆载武德
五年年二十一﹐慈恩传谓是年年满二十﹐亦即二十一
岁也﹐与六十三岁说正合﹐证一也。慈恩传谓出游时
年二十六岁﹐今已考出贞观三年为元年之讹 (详见后
考证)﹐则贞观元年二十六岁﹐正与六十三岁说相应
﹐证二也。塔铭载年十三出家于洛﹐慈恩传又载受度
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奇之。按隋书考之﹐大业十年﹐
善果方在东都﹐是时法师十三岁﹐则正与六十三岁说
相合﹐证三也。在高昌上启有云﹕「负笈从师﹐
222页
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大小乘宗﹐略得披
览﹐……望给园而翘足﹐想鹫岭而载怀……是以束装
取路﹐经涂荏苒﹐遂到伊吾。」既因披览大小乘宗而
想及灵山﹐遂束装取路﹐则此处之「负笈从师」﹐当
指出游之前﹐而为时最近者﹐即北上从惠休﹑道深学
事也。若依六十三岁说推之﹐则此时正在二十二三岁
﹐与「年将二纪」之言相合﹐证四也。此说有证﹐既
胜于他说﹐故弃彼而取此也。
仁寿三年癸亥(六○三)二岁
仁寿四年甲子(六○四)三岁
父惠﹐为江陵令﹐解缨而退。
按续高僧传﹕「父惠﹐拜江陵令﹐解缨而退﹐即大业
年。」玩其语气﹐似其解职后﹐方为大业年。即仁寿
之末也。故志之于此。
炀帝大业元年乙丑(六○五)四岁
大业二年丙寅(六○六)五岁
大业三年丁卯(六○七)六岁
大业四年戊辰(六○八)七岁
大业五年己巳(六○九)八岁
223页
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
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今奉慈训﹐岂宜安坐﹖」
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曰﹕「此公之扬乌也
。」自后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
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阓阛之门﹔虽钟鼓嘈□于通
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亦未尝出。
大业六年庚午(六一○)九岁
大业七年辛未(六一一)十岁
父惠卒。
按续传载﹕法师少罹穷酷﹐兄长捷携以将之﹐时在十
一岁以前﹐若其父尚在﹐必不致有此。且法师显庆二
年上表有云﹕「玄奘不天﹐夙种荼蓼﹐兼复时逢隋乱
﹐殡掩仓卒﹐日月不居﹐已经四十余载。」自显庆二
年至是﹐凡四十七年﹐可以为证。
大业八年壬申﹐(六一二)十一岁
兄长捷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
东都净土寺﹐以法师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
巧论﹐至是诵维摩﹑法华﹐自尔卓然梗正﹐不偶名流﹐口诵
目录﹐略无闲缺。睹诸沙弥剧论掉戏﹐法师谓之曰﹕「经不
云乎﹐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
﹐且思齐之怀﹐尚鄙而不取﹐拔萃出类﹐故复形在言前耳。
」
224页
大业九年癸酉(六一三)十二岁
大业十年甲戌(六一四)十三岁
出家于洛。
按十三岁出家之文﹐明载于塔铭。慈恩传则云﹕「有
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经少不预
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见而奇之
﹐……」考旧唐书郑善果传﹕「及朝京师﹐炀帝以其
居官俭约﹐莅政严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考为天下第
一﹐各赏物千段﹐黄金百两﹐再迁大理卿。」隋书樊
子盖传﹐「大业五年诏曰﹕『……武威太守樊子盖﹐
执操清洁﹐处涅不渝﹐立身雅正﹐临人以简……实字
人之盛绩﹐有国之良臣﹐宜加褒显﹐以弘奖励﹐可赐
缣三千匹﹐粟麦二千斛。』」可知善果之为大理卿﹐
在大业五年之后﹐又考善果传﹕「突厥围炀帝于雁门
﹐以守御功﹐拜右光禄大夫。」事在大业十一年。又
和善果之为大理卿﹐在十一年前。又按隋书﹑通鉴等
书考之﹐善果于九年十月至东都推杨玄感党羽﹐[月
数见通鉴百八十二引杂记] 所杀三万余人﹐株连如是
之众﹐必非短时间之事﹐且炀帝本纪明载九年十二月
甲申车裂玄感弟朝请大夫积善及党羽十余人。可知是
狱﹐必延至十年﹐玄奘在洛阳﹐正可见善果﹐此十三
岁出家之说可信也。
即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盘经﹐执卷伏
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
225页
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
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闻芳声从兹发
矣。
大业十一年乙亥(六一五)十四岁
是年释慧立生。
按慧立即后日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者也。本名子立
﹐天皇改为慧立﹐俗姓赵氏﹐天水人也﹐远祖因官徙
寓新平﹐故为豳人焉。
大业十二年丙子(六一六)十五岁
游吴﹑会。
按续高僧传载﹕「余周流吴﹑蜀。」大唐西域记辩机
后记云﹕「步三蜀而抵吴﹑会。」可知法师曾游吴﹑
会矣。考法师以武德元年入长安﹐自长安入蜀﹐居蜀
四五年﹐又东出经荆州北上﹐中间未有间隔﹐则其入
吴﹑会﹐当在武德元年之前矣。而初入长安﹐又自洛
阳启程﹐可知其时法师在洛阳﹐其游吴﹑会当在前﹐
而法师自出家后二三年间﹐俱居东都学经﹐则其游吴
﹑会当在后。故志其事于此年﹐盖法师游吴之后﹐旋
归东都也。
大业十三年丁丑(六一七)十六岁
居东都。
226页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六一八)十七岁
自隋氏失御﹐天下沸腾﹐帝城为桀﹑跖之巢﹐河﹑洛为
豺狼之穴﹐衣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法
师虽居童幼﹐而情达变通﹐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
丧乱若兹﹐岂可守而死也﹗今闻唐主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
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时沙门道基﹐化
开井络﹐法俗钦仰﹐乃与兄从之﹐行达长安﹐住庄严寺。是
时国基草创﹐兵甲尚兴﹐孙﹑吴之术﹐斯为急务﹐孔﹑释之
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讲席﹐法师深以为慨然。
武德二年己卯(六一九)十八岁
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景(慧景)﹑
脱(智脱)﹑基(道基)﹑暹(宝暹)为其称首。末年国乱﹐供料
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法师乃启兄曰﹕
「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兄从之。又与兄
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扬之大德。相见
悲喜﹐停月余日﹐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途次恒执经
随问﹐至益州﹐摄论﹑毘昙各得一遍。
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宝暹摄论﹐道基毘昙及
道振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
。
227页
武德三年庚辰(六二○)十九岁
武德四年辛巳(六二一)二十岁
与兄居成都空慧寺。
按慈恩传云﹕「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为蜀人所慕﹐总
管酇公特所钦重。」行状亦谓「兄为总管酇公﹑尚书
韦云起等所钦重。」考唐书﹐酇公即薛轨也。轨以武
德元年﹐封酇国公﹐三年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韦云
起以武德四年代赵郡王孝恭为夔州刺史﹐转遂州都督
﹐迁益州行台民部尚书。而明年则法师已离蜀﹐故志
之于此。
武德五年壬午(六二二)二十一岁
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
益部经论﹐研综既穷﹐乃私自惟曰﹕「学贵精远﹐义重
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闻有沙门道深﹐体悟成实﹐
学称包富﹐控权敷化﹐振纲赵邦。愤发内心﹐将捐巴﹑蜀。
捷深知其远量也﹔情愿勤勤﹐每劝勉之﹐而正意已行﹐誓无
反面。
遂私与商人结侣﹐泛舟三峡﹐沿江而遁﹐到荆州天皇寺
﹐彼之道俗﹐承风斯久﹐既属来仪﹐咸请敷说﹐法师为讲摄
论﹑毘昙﹐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时汉阳王以威德懿亲﹐化
镇于彼﹐闻法师至甚欢﹐躬身礼谒﹐发题之日﹐王率群僚及
道俗一艺之士﹐咸集荣观﹐于是征诘云
228页
发﹐关并峰起﹐法师酬对解释﹐靡不辞穷意伏﹐其中有深悟
者﹐悲不自胜。王亦称叹无极。
按汉阳王即河间王孝恭之弟瑰也﹐是年始由公为王。
武德六年癸未(六二三)二十二岁
罢讲后﹐复北游。至赵州谒道深法师﹐学成实论。
自北达深所﹐委参勇铠﹐素袭嘉问﹐纵洽无遗﹐终始十
月﹐资承略尽。时燕﹑赵学侣﹐相顾逢秋﹐后发先至﹐此其
是也。
又至相州﹐造慧休法师所。
按慈恩传载﹕法师先至相州﹐后至赵州。续高僧传与
之相反。以地势而论﹐相州在赵州之南﹐法师自荆州
北上﹐当先至相州﹔然法师之北上﹐本为访道深﹐自
应先至深所。今暂从续传之说﹐志之于此﹐以俟考。
武德七年甲申(六二四)二十三岁
慧休道声高邈﹐行解相当﹐夸罩古今﹐独据邺中﹐昌言
传授﹐词锋所指﹐海内高尚又往从焉﹐不面生来﹐相逢若旧
。去师资礼﹐事等法朋﹐偏为独讲杂心﹑摄论﹐指摘隐微﹐
曲示纲猷﹐相续八月﹐领酬无款﹐休又惊异绝叹﹐抚掌而嗟
曰﹕「希世若人﹐此其是也。」
西至长安。
229页
武德八年乙酉(六二五)二十四岁
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为
上京法匠﹔缁素所归﹐道振神州﹐声驰海外﹐负笈之侣﹐从
之如云﹔虽含综众经﹐而法常长摄论﹐僧辩讲俱舍﹐法师既
曾有功吴﹑蜀。自到长安﹐又随询探﹐然其所有深致﹐亦一
拾斯尽。二德并深嗟赏﹐谓法师曰﹕「汝可谓释门之千里驹
﹐其再明慧日﹐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及见也。」
沙门道岳﹐宗师俱舍﹐阐弘有部﹐包笼领袖﹐吞纳喉襟
﹐扬业帝城﹐来仪群学﹐法师为俱舍一论﹐昔所未闻﹐因尔
服膺﹐晓夕谘请﹐岳审其殷至﹐慧悟霞明﹐不说不穷﹐任其
索隐。覃思研采﹐睟周究竟。
沙门玄会﹐匠剖涅盘﹐删补旧疏﹐更张琴瑟﹐承斯令问
﹐亲位席端﹐谘质迟疑﹐涣然袪滞。
武德九年丙戌(六二六)二十五岁
仆射宋公萧瑀﹐敬其脱款﹐奏住庄严﹐然非素志也。
(附注)
道基俗姓吕氏﹐河南东平人﹐贞观十一年卒于益部福
感寺﹐春秋六十有余。
慧休姓乐氏﹐瀛州人﹐十六岁出家﹐住相州慈润寺。
僧辩俗姓张﹐南阳人。十岁听维摩二经﹐文义俱
收﹐升座覆述﹐宣吐教理﹐有称于
230页
时﹐先学大德共异之。以幼年受具﹐从名僧智凝法师
学。大业初年﹐召入大禅定道场﹐武德之始﹐步出关
东蒲﹑虞﹑陕﹑虢﹐大宏法化﹐四远驰造。贞观翻经
﹐被征证义。宏福寺立﹐又召居之﹐其摄论﹑中边﹑
唯识﹑思尘﹑佛性无性论﹐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以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春秋七十有五。
释法常﹐俗姓张﹐河北郡人﹐年十九﹐投昙延法
师﹐登蒙剃落﹐既逾听限﹐大阐宏猷﹐学不逾岁﹐即
讲涅盘﹐道俗听者﹐咸奇理趣﹐年二十二﹐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仰其宏义周行齐﹑秦﹑赵﹑魏﹐时积五
年﹐钻核名理﹐至于成实﹑毘昙﹑华严地论﹐博考同
异﹐皆为轨辙﹐大业之始﹐下敕旨入大禅定。贞观三
年﹐证义所资。下敕征召﹐恒知翻任。后造普光寺﹐
又召居之。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卒﹐春秋七十有
九。所著有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涅盘﹑维摩
﹑胜鬘等各乘疏记﹐广行于世。
玄会字怀默﹐俗姓席﹐京兆樊川人。年十二岁出
家﹐住慧觉寺﹐为总法师弟子﹐自落发之后﹐即预讲
席﹐专制涅盘﹐造涅盘义章四卷﹐义源文本﹑时文释
抄部各四卷。武德之始﹐为慈悲寺主﹐贞观八年﹐为
敕住洪福寺﹐讲事都废﹐专修定业。欲入山林﹐寺众
劝住﹐请讲涅盘旋构疾﹐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卒﹐春
秋五十有九。
释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阳人﹐十五出家﹐依僧粲
法师为弟子。少乐学问﹐经纶是欣
231页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议非。后习
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有九江﹑道尼者﹐创宏摄论﹐海内知名﹐开皇十年
﹐来至京都。岳又受法﹐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静故
﹐寻检论文。日读其词﹐仍绎其义﹐一习五载﹐不出
住房﹐唯除食息﹐初无闲暇﹐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宏
旨。大业八年﹐被召除大禅定道场﹐贞观八年﹐住普
光寺﹐十年卒﹐春秋六十有九。
第二 域外求法时期
法师既周行东夏﹐抑酌诸师﹐披露肝胆﹐尽其精益﹐莫
不倾倒林薮﹐更新学府。于是去故乡十七年﹐跋涉数万里﹐
游历百二十国。谘求胜法﹐誓舍形命﹐必会为期。卒能宣国
风于殊俗﹐喻大化于异域﹐亲承梵学﹐询谋哲人。决宿疑﹐
发奥旨﹐启灵府﹐廓神衷。心期既满﹐学览复周﹐乃缮写大
小乘法教六百余部﹐请像七躯﹐舍利百有余粒﹐以旋本土焉
。
太宗贞观元年丁亥(六二七)二十六岁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
之圣典﹐亦隐显有异。如耶律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
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余条。并三藏四舍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钳键﹐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法师亦
踌躇此文﹐怏怏斯旨。自惟曰﹕「余周
232页
流吴蜀﹐爰逮赵﹑魏﹐末及周秦。预有讲筵率皆登践﹐已布
之言令﹐虽蕴胸襟﹐未吐之词宗﹐解签无地。若不轻生殉命
﹐誓往华胥﹐何能具觌成文﹐用通神解。一睹明法﹐了义真
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则先贤高圣﹐岂决疑于弥勒﹐后
进锋颖﹐宁辍想于瑜伽耶﹖」又兴言曰﹕「佛兴西域﹐遗教
东传﹐胜典虽来﹐圆宗尚缺﹐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
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
始可谓具人矣。且法显﹑知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
安能坐致耶﹖」自此立志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
论﹐以释众疑。
于是结侣陈表﹐有诏不许﹐诸人咸退﹐惟法师不屈。既
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艰险﹐乃自试其心﹐以人间众苦﹐种种
调伏﹐堪任不退﹐然后入塔启请﹐申其意志﹐愿乞众圣冥加
﹐使往还无梗。
按续高僧传载﹕「遂厉然独举﹐诣阙陈表﹐有司不为
通引﹐顿迹京皋﹐遍学蕃语。」与此所载不同﹐然慈
恩传后载法师归国见太宗时之言有云﹕「玄奘当去之
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则「结
侣陈表﹐有诏不许」之言﹐较可信也。
八月朔旦﹐首途西行。
按法师出游之时﹐前人多载为三年﹐今考订为元年﹐
其证有五﹕续高僧传本传云﹕「会贞观三年﹐时遭霜
俭﹐下敕道俗﹐随丰四出﹐幸因斯际﹐西向炖煌。」
考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不载霜灾之事﹐惟五行志
有云﹕「贞观三年﹐北边霜害稼。」地为北边﹐
233页
固与关中﹑陇右无涉﹐且不见于本纪﹐则为害必不大
。必不致有灾民四出之事也。再查元年﹐则新书云﹕
「八月河南陇州霜。」又云﹕「十月丁酉﹐以岁饥减
膳。」旧书云﹕「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
﹐霜害秋稼。」又云﹕「是岁关中饥﹐至有鬻男女者
。」新书五行志云﹕「元年﹐秋霜害稼﹐」则是因霜
害而有饥荒﹐遂致饥民四出﹐正为元年之事﹐则三年
为元年之讹也﹐明矣。证一也。(此说出于梁任公﹐
今稍为增删之。)慈恩传谓法师出游时年二十六岁。
贞观元年﹐恰为二十六岁﹐证二也。他人记载﹐不如
本人自述之可靠﹐考广弘明集二十二引上请御制三藏
圣教序表载﹕「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证三也
。于阗上表﹐时在贞观十八年﹐则云﹕「历览周游﹐
一十七载。」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则云﹕「以贞观
十八年﹐方还京邑。」按法师二者之自述﹐其西域周
游十七年﹐似当自贞观十八年上推十七周年﹐则正当
贞观元年﹐证四也。法师以贞观十四年见戒日王﹐此
证诸史事无可变易者也(见后)。由此上推﹐则贞观十
二﹑十三两年﹐在杖林山从胜军学。十二年之上半﹐
与十一年之下半﹐在钵伐多罗国﹐若从元年之说﹐则
贞观四年至阿烂陀寺﹐居此五年之久﹐至贞观九年﹐
又至伊烂那国居一年。自伊烂那至钵伐多罗国﹐中间
相隔一载有余﹐正为游南印度之时(俱详于后)。若从
三年之说﹐则至伊烂那之岁﹐当下移二年﹐是与至钵
伐多罗国之年相接﹐而此三万里之路程﹐可以一
234页
飞而至。是三年说不如元年说之可信﹐证五也。原三
年出游之说﹐盖由贞观十九年上推而来﹐不知法师于
十八年之末﹐已至京师附近﹐十九年正月﹐即入长安
﹐安得以十九年滥入游西域之年耶﹖自当依法师之自
述﹐自十八年上推。续高僧传又谓法师出游时年二十
九﹐此盖由卒年六十五岁说上推而误者﹐彼以法师卒
年为六十五岁矣﹐于是贞观十九年为四十六岁﹐又自
四十六岁减十七岁则为二十九岁矣。六十五岁说之不
足信﹐已辨见前﹐则由此年数推算而致误者﹐当更不
足取矣。
有秦州僧孝达﹐在京学涅盘经﹐功毕还乡﹐遂与俱去至
秦州。
按元和郡县志﹐秦州去上都八百里。
在秦州停一宿﹐ 逢兰州伴﹐又随去兰州。
按元和郡县志﹐兰州东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
在兰州一宿﹐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至彼﹐停月余
日﹐道俗请开涅盘﹑摄论及般若经﹐法师皆为开发。葱左诸
国商侣往来者皆施珍宝﹐稽颡赞叹﹐归向其君长称叹法师之
美﹐云欲西来求法于婆罗门国﹐以是西域诸城﹐无不预发欢
心﹐严洒而待。
按元和郡县志﹐凉州东北至长安﹐取路秦州﹐二千里。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李大亮
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
235页
切。闻法师欲西求法﹐逼还京﹐会八月霜俭﹐下敕道俗﹐随
丰四出﹐幸因斯际﹐西向炖煌。
陈援庵不信霜俭之说﹐以为「据本传则法师出关﹐迭
被留难﹐一阻于凉州﹐再阻于瓜州﹐三阻于一烽﹐四
阻于四峰。若果如续传所云『奉敕道俗﹐随丰四出』
﹐何至被阻若是﹖」余按所谓随丰四出者﹐亦仅限于
国内耳﹐未必任其四散外邦也。以故法师自长安至凉
州﹐得以安然无阻﹐而至凉州﹕则地近边塞﹐自当禁
约百姓﹐不许出蕃。法师在凉讲经月余﹐葱左之民﹐
皆知其将西向求法﹐则出蕃之意﹐李大亮早已知之﹐
以故阻之﹐此凉州以西迭被留难者一也。法师首途之
先﹐已上表被阻﹐而冒禁西行﹐则与常人之冒禁者﹐
为情更重﹐此李大亮必欲留难之者二也。故不得不杂
于难民中以出凉州也。
陈氏又谓法师以八月首途﹐则至迟九月中可到凉
州。然九月十二以前为凉州都督者宇文士及﹐假令继
士及者即为李大亮﹐然士及奉到诏书﹐至早需在十月
﹐则李大亮之到任﹐至早亦需在十月后﹐故元年出游
﹐不能见李大亮。余按新唐书太宗纪﹕「贞观元年九
月辛酉﹐杜淹检校吏部尚书参政朝议﹐宇文士及罢。
」宰相表﹕「九月辛酉﹐士及罢为殿中监。」旧唐书
太宗纪﹕「贞观元年九月辛酉﹐命中书令郢国公宇文
士及为殿中监。」则是士及以九月由中书令罢为殿中
监也。然士及何以致罢乎﹖新唐书本传云﹕「以本官
检校凉州都督……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
大亮之由交州都督拜太府卿﹐
236页
固可与士及检较凉州同时﹐当士及被征时﹐大亮则由
朝中奉命往代﹐不必待士及征还而后遣大亮赴凉州也
。如此则大亮之都督凉州﹐当与士及之为殿中监同时
或在其前矣。而法师以八月首途﹐约于九月中至凉州
﹐又在凉州讲经月余日﹐则已在十月中矣﹐其时大亮
之都督凉州﹐固已久矣。不得谓之不能见及也。
凉州有慧威法师者﹐密遣二弟子﹐窃送向西﹐自是不敢
公出﹐昼伏夜出﹐遂至瓜州。
按元和郡县志﹕瓜州去长安三千四百里。
在瓜州闻西去之路﹐险阻难行﹐所乘之马又死﹐心中愁
愦﹐不知计出。沉默月余日﹐未发之间﹐凉州访牒至﹐云「
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州吏李昌
﹐劝之速行﹐得一胡人引导﹐遂夜渡瓠驴河﹐至玉门关。
按元和郡县志﹕玉门关在沙州寿昌。沙州东南至长安
三千七百里﹐寿昌东至州一百五里﹐玉门关在县西北
百十八里﹐则玉门关距长安三千九百二十三里也。
复过五峰﹐渡八百里莫贺延碛至伊吾。
按元和郡县志﹕伊州去长安四千三百三十里。
又按法师于八月起程﹐可于九月中到凉州。在凉
州停月余日﹐至瓜州又停月余日。而自凉州至伊州二
千余里之路程﹐亦当行一月有余。合计之﹐则此时已
至年终矣。
237页
贞观三年戊子(六二八)二十七岁
时高昌使人先在伊吾﹐遇法师﹐归告其王。王即遣贵臣
迎法师。遂行涉南碛﹐经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以其夜半
至王城。
按北史西域传﹕高昌在京师西四千九百里。陈仲益(
以后俱省称陈)云﹕「首府交河城即今吐鲁蕃(Turfan
)。」
王遇法师甚厚﹐居十余日﹐辞行﹐王欲留之﹐不从。王
强之﹐乃不食四日﹐卒使王感悟。任其西行﹐且与约为兄弟
。请其还日住此国三年。仍请法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
讲讫﹐厚赠法师黄金银钱等物﹐以充二十年往返之用﹐给马
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
﹐以雪山北六十余国﹐皆其部统﹐故重遗为法师开道也。又
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
。又以绫绡五百匹﹑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
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
敕以西诸国给邬若马递送出境」。遂西行。
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留停数日﹐可汗乃令军中
访解汉语及诸国音者﹐遂得年少曾到长安数年﹐通解汉语﹐
即封为摩咄达官﹐作诸国书﹐令摩咄送法师到迦毕试国。
按法师此处所见之叶护可汗﹐颇有问题。旧唐书一九
九下铁勒传﹐新唐书二一七薛
238页
延陀传﹐俱载有贞观二年叶护死之语。通鉴二九二因
之。若然则法师所见者为尚未被杀之统叶护可汗矣。
陈援庵主法师三年出游见肆叶护之语﹐故反对「贞观
二年叶护死」之语曰﹕
「新唐书此语﹐盖为薛延陀夷男之附突厥颉利发
也﹐夷男之附颉利﹐是否在贞观二年﹐请质之通鉴。
……新唐书所记﹐与旧唐书同﹐而『贞观二年』四字
﹐通鉴无有﹐盖删之也。通鉴何以删此四字﹐据通鉴
考异卷十曰﹕『旧铁勒传云﹕「贞观二年﹐叶护可汗
死﹐其国大乱﹐夷男始附于颉利。」按突厥传﹐元年
薛延陀已叛颉利﹐安得二年始附于颉利乎﹖』此通鉴
所以删去『贞观二年』四字而特叙其事于元年之下也
。夫夷男之附颉利﹐系因叶护已死﹐此两唐书说也。
夷男之附颉利﹐不在二年﹐此通鉴说也。叶护之死﹐
既与夷男之附颉利不在二年(二年夷男已叛颉利)﹐则
两唐书误也。通鉴既叙夷男之附颉利于元年矣﹐而叶
护之被杀﹐仍系于二年﹐则通鉴误也。」
然以余考之﹐窃疑司马氏误读唐书也。旧唐书一
九九下铁勒传云﹕
「回纥等六部在郁督军山者﹐东属于始毕﹐乙失
钵所部在金山者﹐西臣于突厥。」
可知铁勒诸部分为二大派﹐东派近于东突厥者﹐
则役属于东突厥。西派近于西突厥者﹐则役属于西突
厥。
复览旧唐书一九四上突厥传云﹕
239页
「贞观元年﹐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皆相率
背叛﹐击走其欲谷设。」
可知此时叛颉利者﹐乃铁勒诸部中先曾役属于东
突厥者﹐即其东派﹐于西派无与也。
新唐书二一七下云﹕
「贞观二年﹐叶护死﹐其国乱﹐乙失钵孙曰夷男
﹐率部帐七万﹐附颉利可汗。」
可知贞观二年之附颉利者﹐乃铁勒诸部之西派﹐
先曾附属于西突厥者也﹐于东派无关也。夫突厥本分
为东西﹐铁勒诸部又分为二派分事之﹐一派对于所事
之国之叛服﹐固与他派无与﹐今乃混而一之﹐又从而
疑之﹐是司马氏观书不审之过也﹐未可据之以疑唐书
也。
陈氏又谓通典﹑册府元龟皆载叶护元年被杀。然
考诸通典﹐则贞观元年条下﹐兼载诸年之事﹐除朝贡
一事外﹐皆不能强分其年﹐未可确指该一事为元年也
。册府元龟或亦因采此等史料强分其年而误。且元龟
之诬者实多。即以外臣部而论﹐则贞观二十三年大书
﹕「西突厥肆叶护可汗安国王并献方物。」其尚有信
史之价值耶﹗此又元年说不能成立﹐而二年说不能推
翻之一证也。
又至缚喝罗国时城外西南纳缚伽蓝﹐有磔迦国小乘三藏
﹐名般若羯罗﹐闻缚喝罗国多有圣迹﹐故来礼敬﹐其人聪慧
尚学﹐少而英爽﹐钻研九部﹐游泳四含﹐义解之声﹐周闻印
度﹐其小乘阿毘达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毘昙等﹐无不晓
达。既闻法师远来求法﹐相见甚欢。
240页
法师因申疑滞﹐约俱舍﹑婆沙等问之﹐其酬对甚精熟。遂停
月余﹐就读毘婆沙论。
至迦湿弥罗国﹐止阇耶因陀罗寺。明日﹐王请入宫供养
﹐并命大德僧胜等数十人﹐食讫﹐王请开讲﹐令法师论难﹐
观之甚喜。又承远来慕学﹐寻读无本﹐遂给书手二十人﹐令
写经论。别给五人﹐供承驱使﹐资待所需﹐事事公给。彼僧
胜法师者﹐高行之人﹐戒禁淳洁﹐思理淹深﹐多闻总持﹐才
睿神茂﹐而性爱贤重士﹐既属上宾﹐盱衡延纳。法师亦倾心
谘禀﹐晓夜无疲﹐因请讲授诸论。彼公是时﹐年向七十﹐气
力亦衰﹐庆逢神器﹐乃励力敷扬。自午已前讲俱舍论﹐午已
后讲顺正理论﹐初夜后讲因明﹑声明论﹐更举大毘婆沙。由
是境内学人﹐无不悉集﹐法师随其所说﹐领悟无遗﹐研幽击
节﹐尽其神秘﹐彼公欢喜﹐叹赏无极。谓众人曰﹕「此脂那
僧智力宏胆﹐顾此众中﹐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
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附是年法师
之行程如下﹕
自高昌西行﹐渡无半笃进城﹐后入阿耆尼国﹐停一宿。
按阿耆尼即焉耆﹐隋书谓东去高昌九百里﹐今焉耆县
。陈云﹕「首府员渠城﹐亦作南河城﹐即今博斯誊*
yBogrash附近街市。」
前经银山﹐渡一大河﹐西履平川﹐行七百里﹐入屈支国
。时为凌山雪路未开﹐不得进发﹐淹停六十余日。
241页
丁谦(后俱省称丁)云﹕「银山即库木什山﹐屈支即今
库车直隶州﹐近改设鸠兹府。」
余按届支即龟兹﹐隋书谓东去焉耆九百里。陈云
﹕「即今库车(Kucha)。」
西行六百里﹐渡小碛﹐至跋禄迦国(Balu Ka )。
陈云﹕「沙寰奴氏作今阿克苏东北亚卡阿里库(Yacha
-aryk)。」
丁云﹕「唐初叶护可汗方强﹐西域诸小国﹐皆为
所役属﹐奘师欲赴印度﹐势非藉其保护不可。否则抵
屈支后正可南行﹐由疏勒以踰葱岭﹐今必绕道西北至
千泉见其可汗者﹐以此。」
又西北行三百里﹐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
丁云﹕「凌山即今木素达尔巴罕。」陈云﹕「即今别
达尔□(Bedal)」
山行七日﹐四百余里﹐至大清池。
丁云﹕「大清池即今特穆尔图泊。」
循海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城。
陈云﹕「新唐书作碎叶﹐即今托马克 (Tokmak)﹐素
叶水即今质河(Chu)。」
自素叶西行四百余里﹐至升聿。即千泉也。
242页
丁云﹕「千泉当在今俄属库穆阿雷克地。自素叶至千
泉﹐当作千四百余里方合。」
陈云﹕「布勒修奈达氏作亦息渴儿海西﹐亚历山大山
脉之北麓之他帖(Tarda)。」
又西百四十五里﹐至呾罗斯城﹐又西南二百里至白水城
﹐又西南二百余里至恭御城﹐又南五十里至笯赤建国。
丁云﹕「呾逻斯城﹐今称奥利阿塔 (Aulie-ata)﹐白
水城在其西南﹐今为曼特肯城(Monkent)。」又云﹕
「笯赤建﹐地图琛姆罕特城东有赛喇穆城﹐即此。」
陈云﹕「笯赤建今塔拉斯与科贞特(Kodjand)之间。」
又西二百里﹐至赭时国。
丁云﹐「隋时﹐称石国﹐今为俄属锡尔河省所治塔什
干城(Tashkand)。」
又西千余里﹐至窣堵利瑟那国。
丁云﹕「窣堵利瑟那唐书作东曹国。在今俄属费尔干
省内﹐旧浩罕部地。」
又西北入大碛﹐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
按飒秣建即康国﹐隋书称其都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当
即今杂拉夫山河(Zerafosan)撒马儿汗(Samarkand)﹐
通典谓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
又按西域记飒秣建之后又有「从此东南至弭秣贺
国﹐从此北至劫布呾那国﹐从此
243页
国西至屈霜迩伽国﹐从此国西至喝捍国。从此西至捕
喝国。从此国西至伐地国﹐从此西南至货利习弥迦国
」诸语﹐慈恩传又略去弭秣贺﹑劫不呾那二国﹐考此
诸小国既无圣迹﹐又无法可求﹐必无返向回路游之之
理。西域记辩机后记云﹕「书行者﹐亲游历也﹔书至
者﹐传闻记也。」此处皆书至而不书行﹐而后文又云
﹕「从飒秣建国西南行三百里至羯霜那国。」则中间
诸小国﹐乃记传闻﹐本非亲历﹔西域记原甚分别﹐慈
恩传误混之而采之﹐因以致误。后此类尚多﹐俱分辨
于各条之下﹐兹不赘述。
又西南三百余里﹐至羯霜那国。(隋书作二百四十里。)
丁云﹕「羯霜那﹐今名卡什(Kesh)。」
又西南五百余里﹐入铁门
丁云﹕「铁门见元史及见游记﹐图作达尔般的﹐中亚
游记作得班。达尔般﹑得班﹐皆译言关隘。」
自此数百里﹐渡缚刍河至活国。
丁云﹕「活国今昆都斯城地(Kunddz)。」
西至缚喝罗国。
丁云﹕「缚喝罗即今巴尔黑城(Balkh)。」
244页
南行百余里﹐至揭职国。
丁云﹕「揭职在巴尔黑南百余里﹐即今得哈斯城。」
陈云﹕「今鲜苏地方(gaz)。」
东南入大雪山﹐行六百余里﹐出都货罗境﹐入梵衍那国
。
丁云﹕「梵衍那王治罗烂城﹐即今阿富汗国都喀布尔
西北巴曼城池(Bamian)。」
从此东行入雪山﹐踰越黑岭﹐至迦毕试国。
丁云﹕「迦毕试在雪山南﹐即阿富汗国喀布尔城池
(Kabul)。」
更东进行六百余里﹐越黑岭入北印度境﹐即至滥波国(
Lampa)。
丁云﹕「滥波国﹐当即指阿富汗东北加非利斯坦全境
地﹐其都城﹐当即法拉直汗城地。」
从此南二十余里﹐下岭渡河﹐至那揭罗喝国。
丁云﹕「即阿富汗所辖加非利斯坦﹐西界纳直里城。」
陈云﹕「即今查拉拉巴地方(Jalalabad)。」
东南山谷中行五百余里﹐至建驮罗国(Gandhara)。
丁云﹕「英人恭宁翰考﹕即阿富汗东南干陀弥城。」
陈云﹕「即今喀布尔河北﹐斯瓦特河(Swat)下游。」
245页
从此又到乌铎迦汉茶城。
丁云﹕「此城当在喀布尔河Kabul 与信度河合处之
北滨今亚托克城(Attock)西北地。」
城北涉履山川行六百余里﹐入乌仗那国﹐国滨苏婆萨堵
河。
丁云﹕「其都瞢揭厘城即今班底城。」
自乌铎迦汉茶城南渡信度河﹐至呾叉始罗国(Taksasila
)。
丁云﹕「当在今亚托克城东南境(Attock)。」
陈云﹕「斯密氏作今拉乌尔滨达附近之哈森阿布达
(Hasan Abdal)。」
又从呾叉始罗北界渡信度河﹐东南二百余里﹐经大石门
。又从此东南山行五百余里﹐至乌剌尸国(Urasi)
陈云﹕「瑞马顿氏作今哈扎拉(Hazara)。」
又东南登危险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Kasmira
)。
丁云﹕「唐书曰﹕王冶拨逻勿逻布罗城﹐即今克什米
尔城(Kashmir)。」
贞观三年己丑(六二九)二十八岁
在迦湿弥罗国读经﹐至是凡首尾二年。复登程。
246页
至磔迦国波罗奢大林中﹐逢群贼﹐法师及伴所将衣资﹐
劫夺都尽。明日到磔迦国东境﹐至一大城﹐城西道北有大庵
罗林。林中有一七百岁婆罗门﹐及至观之﹐可三十许。形质
魁梧﹐神理淹审﹐明中百诸论﹐善吠陀等书。有二侍者﹐各
百余岁。法师与相见﹐延纳甚欢﹐就停一月﹐学经百论﹑广
百论﹐其人是龙猛弟子﹐亲得师承﹐说甚明净。
到至那仆底国﹐诣突舍萨那寺﹐有大德里腻多钵腊婆﹐
好风仪﹐善三藏﹐自造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因住四月
(旧作十四月﹐今据梁任公校改)﹐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
论等。
至阇烂达那国﹐诣那迦罗駃那寺﹐有大德旃达罗伐摩﹐
善究三藏﹐因就停四月﹐学众事分毘婆沙。
至禄勒那国﹐国有大德名阇耶□多﹐善闲三藏﹐法师遂
就听经部毘婆沙。
附是年法师之行程如下﹕
自迦湿弥罗国西南行七百里至半笯嗟国(Parnotsa)。
陈云﹕「今普伦次地方(Prunts)。」
从此东行四百余里至遏逻阇补罗国(Raja-Pura)。
陈云﹕「今拉觉利地(Rajaori)。」
从此东南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
247页
丁云﹕「其所都即今该省会垣拉合尔城﹐一曰劳尔﹐
又曰拉乌耳(Lahore)。」
出磔迦国东行五百余里到那仆底国
陈云﹕「至那仆底亦作汉封﹐今拜斯河 Bias 与萨特
勒日河 (Sutlej) 合流地点南岸之西南﹐今夫里奥兹
普(Ferazpur)为其首府。」
从此东北行百四五十里至阇烂达那国(Jalandhara)。
丁云﹕「在拉合尔城东南地图作遮兰达(
Jalandhanar)。」
从此东北行七百余里﹐至届露多国。
丁云﹕「恭考即今库尔鲁城 (Kulu) 。」陈云﹕「今
拜斯河上游森姆拉(Simla)西北之鲁库。」
自此南行七百余里至设多图庐国。
陈云﹕「今萨特勒日河东﹐首府即今萨兴特(
Sorhind)。」
自此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理夜呾罗国(Paryatra)。
陈云﹕「今拜剌特(Bairat)。」
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秣菟罗国。
丁云﹕「即西北部马特剌城(Muttra)。」
248页
从此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Sthanlsvara
)。
丁云﹕「当即今库拉达巴的城﹐恭氏谓﹕旁遮普部达
内萨城﹐恐未确。不独距马特剌太远﹐即方位亦不合
。」
又东行四百余里﹐至禄勒那国。
陈云﹕「即今得剌地方(Dehra)。」
又河东行八百余里﹐至殑伽河源。
是年释慧立年十五﹐出家﹐住豳州昭仁寺。
贞观四年庚寅(六三○)二十九岁
在禄勒那国听经﹐至是凡一冬半春﹐复登程。
至秣底补罗国﹐其国有大德密多那﹐年九十﹐即德光论
师弟子﹐善闲三藏法师又半春一夏﹐就学萨婆多部﹑怛□三
弟铄论﹑随发智论等。
至羯若鞠阇国﹐到跋达罗毘诃罗寺﹐住三月﹐依毘离耶
犀那三藏﹐读佛使毘婆沙﹑日冑毘婆沙讫。
至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
至摩揭陀国﹐巡礼诸圣迹﹐礼拜遍那烂陀寺﹐众差四大
德来迎﹐即与同去﹐行可七踰缮
249页
那至寺庄﹐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时戒贤年百六岁矣。
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以那烂陀为其极。僧徒主
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
明﹑声明﹑医方届术数亦俱研集。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
人﹐三十部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戒贤法师十人。惟或戒
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既见法师﹐待以殊
礼。法师于寺安置已﹐又向王舍城观礼圣迹。观礼讫﹐还归
那烂陀寺﹐方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
按法师去秣底补罗国时﹐已在夏末。在羯若鞠阇三月
﹐则去时已在秋末。复有七千里之路程﹐约行三月之
久。则至那烂陀寺已至年终也。又巡圣迹诣菩提树﹐
时逢众僧解夏。按西域记﹕坐夏当此六月十六日至九
月十五日﹐则其解夏至早﹐当在九月十五之后。故慈
恩传﹑行状俱言﹕「在路过三年﹐向欲四年」也。
附法师是年之行程如下﹕
自禄勒那国渡河东岸至秣底补罗国。
丁云﹕「即西北部弥鲁特城(Meerut)。」
由此北行三百余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
丁云﹕「恭考﹕即西北部库马汪城﹐按库马汪图作呼
尔得瓦(Hardwar)。」
250页
自此东南行四百余里酰掣怛罗国
丁云﹕「当为今布达翁城地。 恭考﹕即巴勒里城(
Bareilly) 则与渡殑伽河西句不合。」陈云﹕「今洛
喜尔坎得东部之阿希荼特那地方(Ahicatra)﹐首府即
今巴勒里地方之蓝那加(Ramnggar)。」
又南行二百六七十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毘罗删拏国。
丁云﹕「恭考即西北部埃杜城 (Etah)﹐按埃杜城当
在佛鲁克巴得城(Farukhabad)西。」
又东行二百余里至劫比他国(Kapitha)。
丁云﹕「恭考即西北部璊普里城 (Mainpuri)。」
陈云﹕「斯密氏作今伊塔地方东北隅之比荼里
(Pitiali)附近。」
从此又西北行二百里至羯鞠阇国。
丁云﹕「其曲女城故址﹐在西北部科尼普尔城(
Cawnpur)西北一百四十里。」
陈云﹕「即今卡诺兹(Kanoj)。」
从此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殑伽河﹐至阿踰陀国(Ayudhya
)。
丁云﹕「当在今佛得普尔城东南地(Fateopur)。」
251页
从此东行三百余里﹐渡殑伽河﹐北至阿耶穆佉国。
丁云﹕「阿耶穆佉在踰陀东﹐殑伽河北﹐当为今苏尔
坦普尔(Aurajepaor)城东南地。」
从此东南行七百余里﹐渡殑伽河南﹐阎牟那河北﹐至钵
罗耶伽国(Prayaga)。
丁云﹕「即西北部阿拉哈巴城(Allahabad)。」
从此西南行五百余里﹐至憍赏弥国(Kausambi)。
丁云﹕「当在今中印度士部勒隈城境。」陈云﹕「加
林翰氏作今哥森(Kasam)。」
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鞞索迦国(Visaka)。
丁云﹕「恭氏谓即乌德城。」
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室罗伐悉底国。(Sravasti)
丁云﹕「恭考在西北部巴来支城东六七十里﹐黄氏恒
河考谓﹐即距乌德五十里之非萨巴城。」未知孰是﹖
从此东南行八百余里﹐至劫比罗伐窣堵国(Kapilavastu
)。
丁云﹕「恭考在乌德城东百里﹐黄氏恒河考谓﹕即哥
禄普尔城。未知孰是。」
从此东行﹐旷野荒林中二百余里﹐至蓝摩国(Ramagrama
)。
252页
丁云﹕「在西北部亚萨姆格尔城东北(Azamgam)。」
陈云﹕「即尼波罗与哥拉克普 Gorokhpur 间之达摩
里。」
自此东大林中行百余里有窣堵波。出此林已至﹐拘尸那
揭罗国(Kusinagara)。
丁云﹕「恭考国址在哥尔克波尔(Gorapur)东百里。」
从此复大林中﹐经五百余里﹐至婆罗□斯国。
丁云﹕「即今西北部班拿勒斯城(Benares)。」
从此顺殑伽河流东行三百余里﹐至战主国。
丁云﹕「当即今招萨城地。」
从此东北渡殑伽河﹐行百四十五里﹐至吠舍厘国。
丁云﹕「在孟加拉国部摩苏佛普尔 (Muzaffarpur) 西
稍南七十里。」
从吠舍厘南境﹐去殑伽河百余里﹐到吠多补罗城。
又南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国(Magadha)。
丁云﹕「波咤厘子为当时王都﹐今巴德拿(Patna)。」
贞观五年辛卯(六三一)三十岁
戒贤法师为法师讲瑜伽﹐至十五月讲彻。
253页
贞观六年壬辰(六三二)三十一岁
戒贤法师重为法师讲瑜伽﹐九月方了。
法师在寺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
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其俱舍
﹑婆沙﹑六足﹑阿里昙等﹐已曾于迦湿弥罗诸国听讫﹐至此
寻读决疑而已。法师又兼学婆罗门书﹑梵书。
是年窥基生。
按窥基字道洪﹐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乃法师之高
足﹐即后日继法师为翻译事业者也。续高僧传谓﹕其
卒于永淳元年﹐寿五十一岁。故推知其生于此年。
贞观七年癸巳(六三三)三十二岁
居那烂陀寺钻研诸部及学梵书。
贞观八年甲午(六三四)三十三岁
居那烂陀寺钻研诸部及学梵书。
贞观九年乙未(六三五)三十四岁
法师于那烂陀钻研瑜伽﹐经于五年﹐晨夕无辍﹐将事博
义﹐未忍东旋。贤诫曰﹕「吾老矣﹐见子殉命求法﹐经途十
年方至﹐今日不辞朽老﹐力为申明﹐法贵流通﹐岂期独善﹐
更参他
254页
部﹐恐失时缘。智无涯也﹐惟佛乃穷。人命如露﹐非旦则夕
﹐即可还也﹐便为装行调﹐付给经论。」法师曰﹕「敬闻命
矣﹗意欲遍巡诸国﹐还途北指﹐以高昌昔言﹐不得违也。」
遂首途。
从此东入大山林中﹐行二百余里﹐至伊烂那钵伐多国。
国有二大德﹐一名怛他揭多□多﹐二名羼底僧诃﹐俱善萨婆
多部﹐又停一年﹐就读毘婆沙﹑顺正理等。
丁云﹕「即孟加拉国部(Bengal)蒙赫尔城(Monghyr)。」
贞观十年丙申(六三六)至十一年丁酉(六三六)三十五 三十
六岁
至南憍萨罗国﹐其国有婆罗门﹐善解因明﹐法师就停月
余日﹐读集量论。
至驮那羯磔迦国。逢二僧﹐一名苏布底﹐二名苏利耶﹐
善解大众部三藏。法师因就停数月﹐学大众部根本阿毘达磨
等论。彼亦依法师学大乘诸论。遂结志同行﹐巡礼圣迹。
法师在达罗毘荼国建志补罗城﹐欲向僧迦罗国。会彼王
死﹐国内饥乱﹐有大德名菩提迷祇湿伐罗﹑阿跋耶邓瑟晰罗
﹐如是三百人来投印度﹐到建志城﹐法师与相见讫﹐问彼僧
曰﹕「承彼国大德等解上座部三藏及瑜伽论﹐今欲往彼参学
﹐师等因何而来﹖」报曰﹕「我国王死﹐人庶饥荒﹐无可依
仗﹐闻瞻部州丰乐安隐﹐是佛生处﹐多圣迹﹐是以来耳。又
知法之辈﹐无越我曹﹐长老有疑﹐随意相问。」法师引瑜伽
要文大节征之﹐亦不能出戒贤之解。
至钵伐多罗国﹐国有二三大德﹐并学业可遵﹐法师因停
﹐就学正量部根本阿毘达磨及摄
255页
正法论﹑成实论等。
附法师是二年之行程如下﹕
自伊烂那钵伐多国顺殑伽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瞻波国
。
丁云﹕「恭考即孟加拉国部科尔冈城﹐其城图未载﹐当
在蒙赫尔东。」
自此东行四百余里﹐至羯朱嗢祇罗国。
丁云﹕「恭考即孟加拉国部科喀普尔以东地。科喀普尔
﹐图作贝哈穆普尔(Bhagalpur)。」
自此东渡殑伽河﹐行六百余里﹐至奔那伐弹那国。
丁云﹕「当即今孟加拉国部波格剌城地(Bogra)。」
按西域记载﹕法师自此东行九百里渡大河﹐至迦摩缕
波国﹐见拘摩罗王。慈恩传则载见拘摩罗王事在戒日
王之前。与此不同。但观西域记中载﹐王言曰﹕「今
戒日在羯朱嗢祇罗国﹐将设大施﹐崇树福慧﹐五印度
沙门婆罗门有学业者﹐莫不招集﹐今遣使来请﹐愿与
同往。」则此事固与曲女城会相接﹐而西域记误系于
此也。
自此东南行九百余里至羯罗那苏伐剌那国。
丁云﹕「据传言﹐此国当在波格剌东南达喀 (Darca)
城地。恭考谓即兰木格城
256页
(Ramganj)情形不合。」
从此东南出至三摩怛咤国。
丁云﹕「恭氏谓即孟加拉国部加尔各搭以东地﹐不确记
言迦摩缕波南大海滨﹐似当在布兰玛普拉(Bramapura
)河东布尔罗亚城地(Barak)如恭说方位既不符﹐且西
南距耽摩栗底颇近﹐安得云九百余里﹖」
自此西行九百余里﹐至耽摩栗底国。
丁云﹕「恭考即孟加拉国部耽摩鲁克﹔按耽摩鲁克﹐地
图作达蒙哈波尔﹐在加尔各搭西南。」
又西南向乌荼国。
丁云﹕「恭考在孟加拉国部库台克城 (Cuttacle) 东北
百七八十里地。」
自此西南大林中行千二百余里﹐至恭御陀国。
丁云﹕「即麻打拉萨部(Madaras)根遮木城(Ganjam)。」
从此西南大荒林行一千四五百里﹐至羯□伽国。
丁云﹕「恭考谓即麻打拉萨部羯□伽巴特地﹐按此城
图作喀林甲巴坦。」
自此西北行一千八百余里﹐至南憍萨罗国。
257页
丁云﹕「即中部之琛达城(Chanda)。」
从此南大林中东南行九百余里﹐至案达罗国。
丁云﹕「恭考即泥桑土部空蒙麦特城 (Kamamat)。
按此城地图作空模美德。」
从此南行千余里﹐至駃那羯磔迦国。
丁云﹕「即麻打拉萨部公土尔(Guntur)城。」
自此西南千余里﹐至珠利耶国。
丁云﹕「即麻打拉萨部克奴尔(Kolar)城。」
从此南经大林﹐行一千五六百里﹐至达罗毘荼国。
丁云﹕「即麻打拉萨部琛加尔普特(Chenganpat)城。」
自此西北归行二千里﹐至建那补罗国。
丁云﹕「在尼桑土部模德古尔城东南百里。」
自此西北入大林﹐行二千四五百里﹐至摩诃剌佗国。」
丁云﹕「当即今北日不尔部中模都尔城地(
Matkapur)。」
自此西北行千余里﹐渡耐秣陀河﹐至跋禄羯呫婆国。
丁云﹕「当即今班哥德城地(Batoda)。」
258页
从此西北行二千余里﹐至摩腊婆国。
丁云﹕「即今捕那城地。」
梁任公曰﹕「慈恩传摩腊婆条下之后云﹕『自此西北
二千四五百里至阿咤厘。』次条云﹕『自此西北行三
日﹐至契咤。』按诸地图﹐摩腊婆与契咤比坏﹐而契
咤远在阿咤厘东南﹐本书所记﹐极不合情实﹐当是错
简。西域记则云﹕『从摩腊婆西北行三百余里。』可
以校正。」余按即改此条﹐亦有难解者﹐如契咤条下
云﹕「从此北行千余里﹐至伐拉毘国。」伐拉毘本在
契咤之南﹐而云北行﹐此二书之所同也。一处误﹐不
应数处俱误﹐一书误﹐不应二书俱误。窃疑阿咤厘﹑
契咤﹑伐腊毘数国里数﹐皆指距摩腊婆而言﹐盖西域
记等书﹐乃法师口述﹐而弟子笔记之者。法师述摩腊
婆时﹐偶语及距他国里数﹐弟子顺序记之﹐遂宛如法
师之行程者。惟西域记契咤条上尚有﹕「从摩腊婆国
西北行」数字以别之﹐至慈恩传﹐则并此删去之﹐遂
不可了然矣。丁氏据本书记载之方向﹐以定其所在地
﹐尤误。伐剌毘条下同此。
从此北行千余里﹐至伐拉毘国。
西域记载﹕「自此西北(疑西字衍)行七百余里﹐可至
阿难陀补罗国﹐自此西行五百余里﹐可至苏剌佗国。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