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浅说
意识浅说
刘子通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6册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页265-278
--------------------------------------------------------------------------------
265页
第一节 略示八识名相及识字之义
佛教唯识宗,把人底精神,方便分为八种﹕一曰眼识,
二曰耳识,三曰舌识,四曰鼻识,五曰身识。 [凡温度感觉
,筋肉感觉,有机感觉,都属身识作用。] 这五个识,合而
言之,名为「前五识」。所谓感觉者,要有前五识,方起作
用。然这话自唯物派观之,不无异议,且待别题再论。六曰
意识,一名第六识,即本题所欲论次者。七曰意根识,一名
第七识。八曰藏识,一名第八识。
八个识中,观察、实验较易者,莫如第六识粗分,次则
前五识,次则第六识细分。而七、八,以上底境界,微细玄
妙,难可了知。今非所急,与前五识及第六识细分,都置不
论。
唯识家所谓「识」,本来是很深底,很广底,很繁杂底
。凡世间所谓「精神」、「物质」都包含在这个「识」字里
面,所谓「唯识」是也。然初学者姑且解作「识即精神之义
」,然后徐图扩充圆融,亦无不可。
266页
第二节 判断物之有无不能全凭感官
凡人所谓物之有无,大率以我底感官能否感觉为断,即
五官所能感觉底,谓物之确然而有。五官所不能感觉底,便
谓空虚无物。实则拿这种标准来判断物之有无,自然是很有
缺漏底,随拈一例,皆可证明。例如分子、原子、电子、以
太……等,岂不是物质科学家所谓确然而有底吗﹖虽是确然
而有,谁能见呢﹖谁能闻呢﹖谁能嗅呢﹖谁能尝呢﹖谁能觉
其涩、滑、轻、重呢﹖然则感官不能尽知外物,岂不昭然可
见吗﹖
然以太等所谓确然而知其有者不过就他们底作用上,或
现象上,推知是有,并非可以直接经验。至于意识,虽也是
超绝感官底东西,却能直接经验,断不是甚么臆说。何以见
得呢﹖
第三节 意识之实在
「啊呀﹗你看那匹黄马,怎么那样肥大呢﹖」我说这话
,若是见过肥大黄马底人,或能推知黄马肥大底意义。此时
必有个「肥大黄马底影像」出现在他底心中。请问﹕「这影
的肥大黄马,究竟是从那里来底呢﹖」这个问题,在唯物派
心理学家,他必答曰﹕「你上面不曾说过吗﹖『若是见过肥
大黄马底人,或能推知黄马肥大底意义,才有肥大黄马底影
像出现在他心中。』换言之
267页
,不外昔时感觉所印取底肥大黄马,或由『马』『黄』『肥
大』各种印象连结所成。 [即想象] 一言以蔽之,脑髓中感
觉印象之再现而已。你上文吐露殆尽,何取反问﹖」
呀 ﹗这种解释太嫌浅陋,只可作为笑谭,并无学理的
价值。试辨正于后,并陈我之所见。
(甲)纵许「这影像的肥大黄马,是来自外界,而今浮现
于脑髓之上。」那末请问「人脑有多大呢﹖」我想至大亦不
得过于西瓜,而马底四脚距离所成底矩形,自然是比脑大得
多了。 [如以山湖等底影像作例,尤易解了。] 你既说「这
马是浮现于脑髓之上」,即是说「小中可以容大」,物质界
中,岂有这种法则吗﹖ [朋友中有以照相术横相辨难者,不
知照相术是缩小外境,并不是小中现大,与此时脑髓中浮现
底肥大黄马,大不相同。] 如马底四脚,不尽立于脑髓上面
,那末,与你所主张「浮现于脑髓上面」底话,岂不是自相
矛盾吗﹖且既不全然浮现于脑髓之上,如何知有完全底马呢
﹖故知所谓「浮现于脑髓之上者」不应道理。
然而心中既是明明有个完全底马, [观念的] 岂有无安
立底处所吗﹖无论物质界,非物质界,既是有形有像之物,
必有寄托之地。例如,此桌立于地上,即此地面为此桌寄托
之地,桌上陈书,即此桌面,为此书寄托之地。书中有字,
即成书纸片,为此字寄托之地。乃至虚构之物,如绘画、照
相等事,亦莫不皆然。绘画之事,虽由于画师底技巧,和采
色底杂陈,以成种种底画片。然必有一张之白纸,以为所书
者寄托之地。照相术之照相,固是本于光线和化学底作用。
然必有
268页
一片之玻璃,以为其相寄绘之地。不然,托画无纸张,照相
无玻片,正如空中鸟迹,仅有言说,而决无事象底表现。今
这肥大黄马,既是明明表现心中,即知必有寄托之地,而其
地又非脑筋。究竟是甚么呢﹖我则名为「自己精神」。精神
者,意识底别名。
(乙)上文是就马底「安立」,以明意识底实在。本段是
就马底「本质」,以明意识底实在。
「啊呀﹗这雨路泞泥,真是难走。牛蹄迹哪,马蹄迹哪
,狗脚迹哪,人脚迹哪,车轮迹哪,……大大小小,深深浅
浅底,这沿途不知印了多少。」诸君试思这些印像。「是从
那里来底呢﹖」「是甚么所成底呢﹖」必将答曰﹕「来自牛
蹄等之压印泥巴,而成于泥巴之本身。」换言之,泥巴被牛
蹄等所压印,遂变为牛蹄等之迹像,并非牛蹄上有丝毫甚么
东西附着在泥巴里面,使之成为迹像。所以自其迹像之「成
因」言之,说为牛蹄等印像。而自迹像之「体质」言之,则
举体全为一团泥巴,决不得说为「是牛蹄所成」。
即以照相而论,亦复如是。所不同者,牛蹄等是直接压
印泥巴,使之变为牛蹄等形。照相则由「被照物」光线之反
射,使干片如其形而起化学变化,并非是我身有甚体质附着
于干片之上,遂成我底肖像。
明乎此理。这时所谓印像底肥大黄马,举体就是自己「
精神」所变,并不是那客观的马, [
269页
即实在的马] 因视官作用,传了甚么物质进入脑中。 [或作
心中] 遂成主观的马。 [即印像的马] 不过吾人「精神」因
视官作用,摹拟客观的马而成,故谓之马底印像。此盖就此
印像所从摹拟者为言,非谓印像之本体,即成于客观的马。
此影像的马,对于客观的马而言,以非真物,说名为假
。而就其「体质」而言,举体既是吾人「精神」变现而成,
决非是假。例如,以金石等雕刻人形,此人是假,而成此假
人之金石等质,决非是假。非假即真,此即真之精神,亦即
意识之实在,与彼外界物质,同一实在。 [此就凡夫经验言
之]
自上(甲)义观之,这影像的黄马,是安立于意识上面。
[实在是在意识之中] 自上(乙)义观之,这影像的黄马,举
体即是意识变现。然则(甲)义中底意识,与(乙)义中底意识
,是一呢﹖还是二呢﹖答曰﹕果能证知意识底实在性,自然
也就领略他是充塞宇宙,大自由自在底东西,岂可以数量观
察吗﹖然而与其说是二,不如说是一。恰如太平洋底水, [
喻意识] 以其少分变作冰, [喻影像的马] 这冰仍就浮于太
平洋上。而自化学的眼光观之,此水此冰,仍旧是一水而已
,不过外形上一时偶有差异罢了。
第四节 意识之变性与不变性
270页
既明意识底实在,今更追穷其性质如何,约要言之有二
﹕(一)变性,(二)不变性。变性底意识,约有三种﹕(子)依
于感觉而摹拟外物。(丑)「摹拟物」底再现。(寅)本于感觉
所摹拟者而改造新像,即所谓「想象」。想象底范围很大,
种类很多,约分为三﹕(1)通常底想象。(2)艺术的「理想化
。」(3)宗教的想象。 [其实仍属一种艺术的「理想化」]
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是名意识底变性。凡由变意识所成底事
物,既属想境,即非实在可知。
然而意识同时双具「变」与「不变」两种性质,就他变
性所成底而言,固然是空华空果,虚幻不实。若就他不变性
中本来所具备者而言,决非是幻。然我对于下文一段「非幻
」底议论,并没有多大底经验。换言之,意识底变性,几于
无论何人,皆可证知。而意识底不变性,我以十年辛苦,还
不曾证见少分。 [但觉一天接近一天] 这其中原因,甚为复
杂,断不得以十年不见,使足以证明意识没有「不变性」。
今姑且悬空钞诵释迦牟尼一派底经验谭,以待徐图直接解决
。当此旧派流于悬空迷信,新派又轻浮浅躁,对此重大问题
,甚愿与读者诸君,躬亲努力一番,一穷他们所说底究竟有
无错谬,且止旁论。
他们以「十地学穷」底经验,异口同声,都是说意识有
不变性。这不变底属性,重玄无尽。约要言之,一曰实在性
。实在性者,谓实有其物,不同兔角龟毛,有名无相,亦不
似镜花水月,似有实无。此义上文(甲) (乙)两大段中已详
细辨明,无取重赘。二曰常性。常性者,即是所
271
谓不变性,未有宇宙之先,已经有了他,宇宙消坏之后,他
还是个他,在耶稣谓之「永生之道」。三曰洁净性。他虽住
在这种种污秽世界之中,又能变现种种污秽事相。然而他自
己本性,仍是一尘不染,洁白无垢,好像莲花,虽生在污泥
粪土之中,而鲜艳可爱,又似金刚石做成蛇蝎等形,其形虽
然可恶,而本来之宝光,不失不坏。四曰快活性。世间一切
劳尘烦恼,固然也是我们用意识感触出来底。然而这所感触
底一切烦恼苦痛,都是属于意识变性底作用,其实他底本性
,即此苦恼之中,不失快活,世人向外痴求,不知回光反照
,即是住在乐中,偏要寻求苦趣。
这四种属性,佛书谓之「涅槃四德」。所谓「常」 [第
二] 「乐」 [第四] 「我」 [第一] 「净」 [第三] 。佛教
目的,即在证契此涅槃四德而已。所以就这不变性底意识而
言,即是佛性,即是真心。那相宗「一心八识」之说,毕竟
是权宜方便之词。不可定执以为实。
然此系宗门顿悟之指,断非模棱惝恍之徒,所得藉以避
难就易以取巧。当此祖庭秋晚,现量亲证者无人,而科学之
诤友,又在在伺隙而攻,则欲明佛理,窃谓仍当从相宗入手
。毕竟要彻底分析一番,然后会通一体,即相求真,不至流
于模棱恍惚,而为学术界之罪人啊﹗
第五节 意识与大脑
上文所说意识底意义,实已略微密示第八识及真心之义
。那末,所谓大脑者仍不外属于变性
272页
意识底作用,归到一个「唯识」底意义。然此中事实,离我
经验太远,所以不欲「横」「竖」扩充说去。今复归到现前
平易底事实问题,即意识与大脑有何关系。
自唯物派心理学者观之,所谓意识者,不外脑筋之作用
。然此说不符合于我们现前事实,已如上文(甲) (乙)两义
中所辨,而自唯心派心理学者观之,所谓脑筋者,仍不外意
识之变现。 [此所谓意识,即指第八识言。] 然此非有相当
之经验,不能证明其立说之当否,今姑就通常经验而言。第
一,物质的脑髓,确乎是有,自不待说。而精神的意识,亦
是经验上确乎知其是有者,已如上说,即意识与大脑,皆为
实在之物。至于这二者底根源,究竟是物质呢﹖是精神呢﹖
或是物质与精神交错以成呢﹖非本题之所具论,亦非我现时
经验直接所能解决。第二,意识与大脑,密切相关,互相影
响。详言之﹕(一)意识活动,必伴以大脑之作用。这是我们
日常构思底时候,显而易见底事实。(二)大脑起作用时,意
识亦必因之活动。尝记我往年头部害热病底时候,脑部热量
以较平时发生过多,脑筋大受刺激,因之种种烦恼妄念,好
似狂风吹海水,洪涛巨浪,纷沦迭现,不可究诘。因此(一)
(二)两种原故,有谓「意识即是脑筋底作用」。其言虽不
谛,而所据亦不为无因。如二木交叉以立,抽去其一,余一
自然也就不能站立了。在唯物派心理学家,只知意识起于脑
筋底作用,好似于这交叉以立底两根树上。这见东边一根树
,而以片面底证明,谓此交叉以立者, [他自己并不承认是
二木交叉] 全是本于这根树底作用。而唯心派心理学家如佛
教唯识
273页
宗所说,又偏着眼于意识底精神方面,而几乎只见西边一根
树。例如,玄奘作八识规矩颂,只言「五识同依净色根」。
[五识底净色根,义通「末梢神经」,而其释解更细。] 而
不言「六识同依净色根」,其高足窥基者在唯识述记上,似
乎亦是说,「六识之根,即是七识,是心非色,其浮尘根,
即肉体心也。」而今人如欧阳竟无先生 [先生于相宗之学,
我曾推为当今第一人,而梁君漱溟则推为上接玄奘千载以来
之绝学。] 者,亦谓﹕「……五识有四俱有依。一色根,二
六识,三七识,四八识,六识有二俱有依。一七识,二八识
,七识依八,八则依七,皆惟一俱有依,五识另有色根,以
所缘色显故,六识无另有色根,以所缘色隐故,五识另有识
根,故根亦另有其体,六识无色根,故根无另有其体,而以
末那为根依,所缘之境既隐,非得末那恒审思量莫大势力为
根为助不可,断非粗色根所得助者,故不可以五根例索而建
立也……。」 [节录先生阴历昨年正月答我底信] ,凡此所
说,皆是谓意识与大脑没有关系,亦非忠于事实之论。第三
,意识与大脑,于密切相关之中,而为平行的发达,此义通
常心理学书,亦多有言及之者,不须多说。 [但汉文中心理
学书,殆无善本,犹以十余年前王国维重译底心理学概论较
可参考,发行处,是商务书馆。]
意识与大脑底关系,大约如是,今并前五识与神经系统
及感官之关系,为表如左﹕ [前五识亦得以科学的方法说明
之,别详。]
274页
视官及其末梢神经 [六尘即六种对象]
[六色根] 听官及其末梢神经
嗅官及其末梢神经 形色
物质的 味官及其末梢神经 声音
触官及其末梢神经 香臭 现在境
大脑 五味
心理的作用 眼识
耳识
精神的 鼻识
舌识 冷暖、涩滑、轻重、饿渴等
身识 前五底摹拟、忆恃、思考、
[前六识] 意识 苦难、趋避等……过现未三境
俱备
第六节 意识之功罪及其修养方法
意识,可说是「功魁罪首」,以功言,举凡吾人「思考
」、「推理」、「发明」等一切人文事业,莫不导源于他,
此是对于现象世界底进化,而论意识底功魁。以罪言,正以
思虑锐敏之故,「用」起而「体」为之蔽,令人逐境纷驰,
流浪忘返,此是对于本体世界底不变,而论意识底
275页
罪首。
进化底事业,固亦重要,然高尚伟大底人格生活, [即
精神生活] 尤不可缺。人类之悬的奔赴,亦无非求此而已。
何以故﹖不如是,不能满足求知之欲﹔不如是,不能取得无
苦底纯乐﹔不如是,不能酬偿理性的欲望。换言之,知识、
感情、意志三者,非至证契世界之本体, [即不变性底意识
] 决无满足之日。此征之过去无量英豪之传记,及我们过去
现在底生活情况,实在如是。然则这「不到黄河心不死」底
动机,究竟是从那里来底呢﹖读者诸君,试掩卷思之。 [参
看佛书关于言「在缠本觉内熏之力」] 且止旁论,今单问﹕
「欲求高尚伟大底人格生活,即所谓证契意识底不变性者,
究竟如何发足启行﹖」沿途必经何等境况﹖目的地底风景若
何﹖」答曰﹕这几层问意,都详于佛书「五位法门」所说,
但我并非「个中人」,他人游记,未便悬空赞美。兹姑且就
发足启行底最初方便言之。
上文不曾说过吗﹖「意识底罪首,正以思虑锐敏之故,
用起而体为之蔽,令人逐境纷驰,流浪忘返。」又说,「意
识用事之时,与大脑有密切关系。」是修行底起点,不外对
治。 [「对治亦作针对」] 意识底种种尘劳妄念,兼治理大
脑,勿令助长妄念。前者针对底方法,莫妙于「念佛」。 [
耶稣教做「祷告」,与「念佛」有同等功效。惜乎他们不会
做「祷告」。] 所谓「念一佛名,去得百千万亿杂念」。杂
念渐少,意识本体底真光自然渐露。譬如天空云散,日光自
露,最后继之以「空观」。
276页
广如空宗所说,做消极功夫,得积极效果。此乃佛门独得底
密诀,非身历其境者,谁能信此奇特事呢﹖后者之针对,莫
妙于作「深呼吸」。 [凡作「深呼吸」必于新鲜空气处为之
] 因为大脑活动时,必需血液资助,而脑部血液停滞过多时
,脑筋底活动,亦必愈剧。 [此中与热之势力,有密切关系
,别详。] 深呼吸底功效,自然是有多种,而能使脑部血液
下降,即是他功效之一。脑部血液减少,那活动底脑筋,必
渐趋于凝静,脑髓渐趋凝静,意识底活动,自然也就减少,
又况同时加以念佛,直接扩清妄念。故此双方并进,力行不
懈,前途自有好消息。
念佛与深呼吸,最初或间换为之,其后行之一二月,习
惯既成,可以同时并做。至于时间问题,大约如左﹕
(甲)定时
(一)早起便溺盥漱毕,饮开水一杯,在庭院徘徊数分钟
后,即择空气新鲜而又寂静处所,静坐约三四十分钟, [此
系就最短时间言,下同。] 坐时即念佛与深呼吸。 [下同]
(二)午饭后休息三四十分钟后,静坐约二十分钟。
(三)睡前约坐三四十分钟。
(乙)临时 得暇即为之,不拘甚么地方, [但空气坏处
,只宜念佛,不宜深呼吸。] 甚么时候,甚么仪表, [行、
住、坐、卧皆可。] 诚能如此(甲)(乙)二者交互做去。且莫
说宗教上底效验,即于
277页
「神经卫生」上,我也实在得了一些益处。原来我身体虽然
健强,却因为用脑底时候太多,罹了神经衰弱症,年来即依
上开方法,努力为之。于今我底神经,似乎变成与身体一样
底健强。尝谓今人大病,就是思虑过度,凡属士林,几乎都
有「神经过敏症」 [即神经衰弱病] 。此种神经病状底人生
,不独没有法子去认识精神世界。并且因神经衰弱之故,热
恼烦闷,无复生人乐趣。于是高尚者,流为厌世,激切者,
流为自杀,即有混居尘世者,亦必性情乖僻,多怒多骂,徒
供修罗世界 [恶鬼道] 之点缀,绝无和霭人道的感情啊﹗
故我以为居今日而提倡个人幸福,及社会道德,其根本
方法,都在「神经修养」。而宗教上修行发足之始,亦即在
是。
编者曰﹕刘居士此篇意识浅说,其发明宣达到十分确
切精审者,实是不少,而可议之点亦多。刘君先依唯
识宗八个识中除去其余七个识,专取意识,次于意识
又除其细分所,划定之范围,至为明晰。虽刘君于意
识及其余七个识,意识粗分与意识细分,原未有何种
明确分界,而所说意识之变性不变性一节,似乎已越
出所划定之粗分意识范围外,且亦越出所说,意识及
所宗唯识之范围外,而反之于粗分意识之范围内,则
所说者又嫌疏漏而不能详尽,此欲请刘君更审思者一
。其次第六意识有不有色根为俱有依,此尚为一未易
解决之大问题,此愿与刘君另究论者二。以涅槃之常
德附会耶稣教所云「永生之道」,大谬不然,从通达
佛法
278页
的人观之,耶稣所云「永生之道」不过是转生在一种
天界,其寿命较长,为庸众知识所难测算。如蚍蝣蟪
蛄之不能知「人」之生死,而妄念「人」为「永生」
而已。又谓耶稣教祷告与念佛有同等功效,此亦知同
者之少分而未知不同者之多分也。所云同者,人之意
识收集起来专注念一物,渐渐便能凝定,而所念之物
不问其为兔角,为瓦片,为草木,为禽虫,为天帝,
为佛陀也。而不同者,念佛则终引出世之果,念余物
则终不离生死流转,若念阿弥陀佛则更有本愿摄受往
生之特点,此希望刘君将此种谬误的附会删却者一。
又如云「那相宗一心八识之说,毕竟是权宜方便之词
。」未知唯识宗各经论原是依世俗谛说为八识的。故
曰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且示真如即是唯识之实
性,岂非即是真心佛性。第唯识宗书,说有次第,不
如他宗言无伦次耳,何得蔑视相宗为权宜方便之词,
而别抬高他宗,疑误后学,此希望刘君将唯识宗书再
详审研究者一。复次,唯识之理,虽皆根据证验而立
,在吾人于现在稍稍用功之时,略有证验,殊不应即
据之以判教理之是非诚妄,转应依教理以裁断修正吾
心功验之真伪邪正,否则如用祷告天帝凝聚精气等等
工夫时,亦未尝不有心身变化之功效以随其后,岂即
可因此而疑及教理之不然乎﹖此愿刘君谨慎者一。承
刘君赐教,并嘱开示,余既读兹篇卒业,乃略言其所
欲言,请刘居士高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