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亚欧:世界佛教界应寻求共同发展之路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进入20世纪的后半期以后,由于通讯及流通手段的进步而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受其影响,在政治方面,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关系逐渐消除,残存的极权主义也随之融入民主主义的大潮之中。亚洲、美洲,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区域性合作不断深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全球一体化的合作。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秉持地域特征的文化被传承下来,也许可以将此理解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基础。
宗教既具有各自特殊的一面,又具有普遍的性质。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世界范围的宗教,亘古以来就超越了国家和种族的界限被广泛传播。不过,宗教在超越国家和种族界限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对其接受的不同而呈现出巨大的变化。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中国、韩国东渡传至日本,佛教不仅在日本扎下了根,而且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日本的佛教呈现出了极具特色的发展。
可以说现在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为佛教徒,不论其信仰虔诚与否,人们普遍地从祖先那里继承下了按照佛教仪式进行祭祀的传统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算是佛教徒。据统计,日本现有包括传统佛教、新兴宗教在内的天台宗系、真言宗系、净土宗系、禅宗系、日莲宗系的一百五十个宗派,七万五千所寺院。佛教教师二十八万人,信徒总人数达五千六百万。就算日本的一亿一千万人口中有一半是佛教徒,如果每个家庭中有一个信徒的话,其全家人也都从属于同一宗教派别内,因而可以说日本国民几乎人人都为佛教徒。
这种现象源于德川幕府的佛教与神道结合的政策,该政策即是在每个小村庄里建造一所神社和一所寺院的所谓檀家(寺院信徒)制度。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王政复古”的明治政府虽然在明治初年(1867年)起推行了“神佛分离”、“废佛毁释”的政策,但在明治八年却不得不改变此政策。
明治政府在明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就公布僧侣可以食荤、娶妻、蓄发的许可令,在明治九年二月二日政府再次公布此许可令与各宗宗规无关,到了明治十一年,政府第三次公布许可令,奖励僧侣食荤、娶妻、蓄发。
在江户时代(1603-1867),除总寺院之外的寺院规模都不大。大多数的寺院由一名住持外加一名小和尚来进行管理,没有小和尚的寺院也有使用女佣的,后来这些女佣居住于寺院、照看寺院(坊守)。日本的宗教不用说具足戒,就连十戒都不被重视,国家因而发出指令允许僧侣食荤、娶妻、蓄发。
现在的日本僧侣只有在宗教仪式上才着僧服,而平常都身着西装、西裤,因此从着装上看与普通人并无区别,如果再蓄着头发的话就全然看不出是僧侣了。剃发的僧侣虽然看似与普通人有所区别,不过,现在剃短发的人比以前多了,从表面上就很难区分谁是僧侣谁是普通人了。除总寺院以外,在一般的寺院里住持与妻、子同住,饮食上不仅可以食荤也可以饮酒。这样一来,会对如何守持五戒上的不邪淫、不饮酒产生疑问。不过,不论僧侣也好,信徒也好都不将其视作问题。
戒律本来是佛教教团(僧伽)集体的规范,戒不仅是遵守规则(律)之自律的决心,也是进行修行之自觉的精神。信徒在决心修行佛教时首先须皈依三宝(三皈戒)、持五戒,在六斋日之时,须在五戒之上再加三戒而持八斋戒。在出家之时,更要持十戒而成沙弥。十戒是在八斋戒之上再加上二戒而为之的。要成为比丘,须持具足戒。修行佛教者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必须持戒而修行。戒定慧又名三学,是在实践了戒之后才修到禅定和觉悟之智慧的。下决心持戒,这是修行的根本。
当大乘佛教兴起之后,本着大乘的利他精神,提倡大乘戒,最初即主张十善戒。十善戒是指于身、口、意三业之戒,于身之行为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于口之行为要不妄言(不妄语)、不诽谤(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两舌)、不讲违背真实的花言巧语(不绮语),于意之行为要不贪欲、不瞋恚、不想入非非(不邪见)。其后,作为最好地体现了大乘菩萨戒之概念特征的三聚净戒在《华严经》中被倡导。这就是发誓要守持止恶、修善、利他之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其具体化。佛教传到日本,从传授佛教知识到寻求真正的修行之路时,必须对戒律进行理解。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754年)曾在东大寺设立戒坛院以作为授戒传律的道场,后来被委任为僧纲统管僧尼、普及戒律和监督寺院。大约四年之后,鉴真和尚辞去了僧纲并离开了东大寺。此后,鉴真和尚建立了唐招提寺并为传授戒律竭尽全力,不过戒律并没有扎下根基。被称为传教大师的最澄圣人学习了鉴真和尚带来的有关天台的佛典,最澄圣人入唐(804年)求法,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大师处学习天台教义并接受了菩萨戒。他归国后在比睿山新建戒坛,只根据大乘戒进行授戒,确立了弟子受戒后十二年闭门不出、研学修行的制度。在他逝世七天后这一制度被国家采纳,翌年,也就是从弘仁十四年(822年)根据新制度进行授戒便开始了。
最澄圣人主张并推行了仅以《梵网经》的梵网戒为大乘佛教的修行规范。梵网戒又被称为十重四十八轻戒,十重禁戒为: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四、不妄言戒,五、不酤酒戒,六、不说四众过罪戒,七、不自赞毁他戒,八、不悭贪戒,九、不瞋恚,十、不诽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主要是说,戒的意思是注重利他之行为,明确了不包括小乘具足戒在内的纯粹大乘的观点。天台宗的圆顿戒是根据《法华经》的精神在梵网戒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三聚净戒而来的。日本佛教中的大部分宗派都是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是由比睿山派生出来的,所以深受天台本觉思想的影响,本着具有日本特色的、肯定现实的观点出发,嫌恶囿于多种戒律,从而实现了佛教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变化。
日莲圣人强调只受持“南无妙法莲华经”一戒。《法华经?见宝塔品》中有:“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即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这就是说要以受持《法华经》为戒。此外,日莲圣人所选的《十法界因果钞》一文里有:“夫持戒者,为的是报父母、师僧、国王、主君、一切众生、三宝之恩。”日莲圣人认为在此所讲的利他之行就是佛陀所开导的真正的戒。还有,日莲圣人在其所著的《诸法实相钞》里说到:“应钻研行与学之二道。根绝了行与学,佛法就不能存在。行与学发自信心。”这就是日莲圣人的应以信心为本的劝告。
日本的佛教从镰仓时代开始成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佛教。继净土宗、临济宗、曹洞宗之后,接连出现了净土真宗、日莲宗这些新宗派。特别是像净土真宗、日莲宗等宗派没有受到多少中国佛教的影响,是通过积极的传教活动使早有的天台宗、真言宗深受其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的。现在的日本,出现了很多新兴宗教,这些新兴宗教开展积极的传教活动就源于这种根基。
在日本(佛教),僧侣是信徒们的导师,与信徒们打成一片就是僧俗不二。僧俗之间重视信与解,而戒就渐渐地不被重视了。在日本佛教徒的眼里,着衲衣、不吃荤、不娶妻的僧侣似乎是生活在其它世界的人,像日本日莲宗大本山妙法寺大僧伽的僧侣的这种生活方式,就和日本社会格格不入。
既然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以及东南亚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由于对其接受的不同而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也就不必以同化彼此为目标,应在理解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求共存,以谋求佛教的繁荣和发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