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冷漠、出离以及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听列诺布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冷漠、出离以及爱 作者:听列诺布仁波切
  教宗写到有关佛教:
  救赎自己的意思是超越一切,以对邪恶之源的世界漠不关心,而从邪恶之中解放自己,这也就是精神心灵进程中的最高峰。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佛教的巅峰是从造业的二元意念中得到解脱而摆脱六道轮回的存在——解脱自我只是一个目标。教宗似乎是在责怪佛教徒由出离而放弃世界的不慈悲,但这是一个荒谬的扭曲事实,显示出教宗已经决定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而佛教徒将它放弃了。无论如何,如果这种对真实概念的见解以这样的方式来感受,那么他也可以说上帝与天堂是不存在的,因为许多在这世界中的无神论者都看不见他们,或只相信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具体物质。
  以教宗对基督教的引证,他觉得基督徒这样的认识是对的:“这整个世界是非常危险而不安定的”,且:“它是堕落与罪恶的”而“世界不是人类的究竟幸福之源,甚至,它可能是腐败之源。”
  当佛教徒用同样的形容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教宗却变得很挑剔而称它是“一个负面的救世主义”、“宣判归咎于世界是恶的”,且:“对邪恶的觉知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执着”。
  像基督徒一样,佛教徒相信,世界不是人类的究竟幸福之源。但是当小乘的佛教徒相信这样的方式,并因此修行以达涅槃的时候,教宗却称他是成就一个全然完美、无分别、无关怀的次第,与一个邪恶的世界没有分别,并说我们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接近天主上帝——难道他认为我们是以攻击认识到它有慈悲心,并且不会引起人们之间的冲突,而是让其他宗教保有自己的平静。当教宗借用《圣经》里的话谈到天主上帝:“将他的独生子交给人们,让每一个人都相信他,人就不会毁灭而得到永生。”时,我非常高兴听到,凡相信耶稣的人都不会毁灭;佛教徒相信,经由对佛陀的信念以及自己的修行,他们可以达到涅槃成就,也就是说,他们因此不会毁灭而得到永生。
  佛教教人有形与无形之爱的重要性,以及慈悲对有情众生的暂时利益,与证悟的究竟利益;教导人用菩萨的利生事业、无私的证悟誓言,以利益所有众生。当说到任何存在之众生的时候,不仅仅指的是这个世界中的有情众生。若认为这些利生事业只能一直以具体的形式展示在这个世界中,这样对佛教徒来说就太局限狭窄了。如果认为所有的事情——包括爱,都必须站在人们面前有物质化的证明,就不可能让人相信他是一个灵性层次的观点,因为他不能总是证明任何事情,而且有时候他也可能变成其他的事情。当一个渔夫想要捉鱼来吃时,他就用虫来当钓饵,因为鱼喜欢虫,而渔夫喜欢鱼;而当一只猪被农夫饲养时,会以为农夫很爱它,谁知道农夫只是爱它的肉而已。
  如果一个人只深深地相信物质的真实,即使他没有任何对有情众生概念之外的天生自然存在观,它的意思可能是:圣灵不能被认为是存在而有作用的,因为它不能以物质化的真实普遍地被看见,也不能决定这个精神本质只能是物质的或只能是非物质的——它很可能两者都是。根据动机及众生幸福的暂时需要,在究竟上就要使他们解脱。
  教宗对佛教徒之“不要关怀、要放弃他人”的看法是完全不正确的,看来他是要暗示佛教徒自私地放弃世界;然而,在佛教的任何教法里,从未有过这样的字眼或想法。在小乘教法中,当证悟成就时,世界的个别现象止息,因此没有这个世界的概念、没有五官与知觉,也就是说,没有伤害或仇恨。小乘的出离不是教人修行的时候就想到要离开这样的一个真实世界,尤其是当他进入涅槃时——这并非像是一对老夫老妻的离婚事件。对小乘而言,它的意思是,自己个别的娑婆世界之二元现象在平静中止息,但并不是说其他的普遍世界现象也跟着止息了。
  “出离”这个字眼被同样的用在圣十字若望的诗篇以及佛教的小乘里。这是用同样的字以同样的意义让人不要紧紧地黏附在物质的世界上,也许它的视野领域与小乘不同,但他们的出离都涵盖一切的存在。但是当教宗将出离用在佛教徒身上时,就将它误解成负面地不关怀他人与放弃世界;而在圣十字若望使用相同的字眼时,教宗就解释成与天主上帝天人合一。难道教宗认为与上帝天人合一时,世界就被放弃了?或者物质的世界被带著与非物质的上帝天人合一?如果与上帝天人合一并非是要离弃世界,那么不再有任何世界相或我相,一切皆融合为一,如同小乘的涅槃,又有什么错呢?
  小乘修行之祈求乃永不入娑婆世界,即轮回存在的痛苦。大乘修行的渴盼乃永远不再驻留娑婆世界,而用无量智慧意念及智慧慈悲来利益一切其他的众生,以达完全证悟的佛陀果位,因此,不离无二别智慧意念之次第,同时不执着个人宁静之涅槃。诸佛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持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示现,不单单以小小实质的方式,也以肉体的化身,或用佛法之语,或用大慈大悲的意念。误解“出离”这个字眼为冷淡无情是很没道理的,尤其漠视了在大乘教法中,慈悲乃为教法之关键所在,这也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
  任何想要达到完全圆觉证悟之佛陀果位的人,
  不须要学很多事情,只学一件事。
  那是什么呢?它是大慈悲。
  凡有大慈悲的人,就拥有佛陀一切的智慧本质在手中。
  如果教宗不排斥大乘的教义,他可以看一下主要的教法、修行以及乘证悟之道的爱与慈悲,它们不仅是针对这个世界中的人类众生,而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有情众生,直到一切的痛苦终结。这是因为在有情众生的二无意念止息之前,他们以意识创造出无数的其他轮回之道,建立起幸福与不幸福的习气,即使只是在一个简单的个别梦境里,也存在著无量无数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的意思,就是用意念投射出有形无形之永无休止的二元对立现象的存在。既然有情众生与其意识是无限的,则诸佛的慈悲便也无限,这就是为什么佛说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而不仅是这个世界中的人类。
  依据大乘佛法的菩萨道,直到证悟以前,修行者必须发起菩提心的誓言,爱一切众生,而不仅仅只爱这特定世界中的人类。当证悟成就时,就没有从二元习气而来的凡俗有情众生的现象。当二元习气清净时,因过去多生祈求利益一切众生的力量,毋须从不可动摇的安住证悟状态中跑出来,对一切凡俗众生之坚定无量的慈悲,自然产生无止境的智慧示现。当某人种下一粒苹果种子时,即使播种的人早已不在,但种子长成大树,苹果仍然会生出来,再生种子,又再长出苹果。即便是树没有概念或企图要长出水果,或圆满众生要它长出水果的愿望。长出水果的必然结果仍旧会在那儿。同样地,爱与慈悲很自然地会从灵性的修行中生起,这是证悟之无可避免的必然本质。诸佛利生事业的无限慈悲,是由于他们过去多生多劫以来的企盼而自然产生的结果。
  大乘教法要人成为上善圣者,以便有能力去帮助关怀一切众生。因为成为上善圣者之后,就有精神灵性上的力量去关怀众生,使其得到究竟上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用物质的方式取得暂时的利益。这样的关怀不是冷漠无情,发展精神力量就是关怀。如果教宗认为关怀必须仅以物质的方式呈现——像无神论者所想的那样,那么,这样的关怀又与政客老是说关怀却只是讲一大堆要为别人做些什么之类的话,有什么不同呢?哪里才是特殊的灵性本质同与力量,以深思熟虑的方式来关怀?精神上所赋予的灵性关怀应该毋须受限于单方片面的,或仅止于一个目的的一种作用;应该是随时在物质或非物质的条件上,不间断地利益许许多多不同的众生,而且不仅是以一种可见的或让别人察觉到的方式。
  教宗很直接地指出出离对佛教而言是对世界的冷漠。他说佛教徒:
  
  仅藉由出离而从世界中解脱自己是很糟的,圆满完成这样的一种出离,并非与天主上帝天人合一;而所谓的涅槃,是一种对世界完全漠视的状态。
  涅槃非是无动于衷的,亦非一个带著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兴趣或体恤的负面涵义。对小乘而言,涅槃是圆觉证悟,而圆觉证悟是佛陀的果位。意即是以清净迷惑的染污,经由一切二元之相的止息而成就上善殊胜的宁静祥和。但教宗却诊断佛教徒世界中出离是很糟的,并间接地暗示它不包含爱;而基督教的出离是善的,因为它有爱。他谈到圣十字若望:
  企图从世界中出离,期使自己与世界之外结合——在此我指的不是涅槃,而是一位个人的天主上帝。不仅是用净化,且以爱来与祂结合。
  企图将佛教的出离基督教的爱相比较,是一种来者不善的惊人意外对比。因为对大乘而言,爱是证悟之意念的本质之一。在金刚乘的佛法里,证悟常被形容为法身、报身(注1)与化身(注2)之三身次第状态。化身即为爱的具体化现,从法身、报身而来的无碍示现以利益存在娑婆世界现象中无量无数的众生。
  在佛教里,须对佛陀有虔诚的信念,对有情众生有爱与慈悲。若有真诚的爱,就会自然地产生信念;若有真诚的信念,便会自然地产生爱。说爱比信念重要、或信念比爱重要,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些都随着时间、地点、众生以及个人的变通能力、条件和正面的意图而有必要性的重要与否。在基督教里,天主上帝真神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爱天主上帝真神,而且以信念向天主上帝真神祈祷。当爱与信念能够以理性的知识去区分时,他们实际上就已经互相依存了。
  若将爱当作可以拿来拿去的实体化而有太大的压迫感,那么爱就会引起仇恨,而信念也会丧失。爱与信念必须有一个清楚明确、纯净的动机,若没有正确的观念与方便技巧,而只谈论物质化或做表面功夫的爱,就无法确定什么样的爱会产生。常言道:耐久竭变恼怒,爱弛终将生愤恨。
  认知真正的爱是非常困难的。某些人是那么热爱上帝,以致追随其教义的想法,在爱的名义下,导向战争、杀戮和仇恨。这些日子以来,似乎到处都在发生这一类的事情;同时,宗教教义引起过多错误的固执,以及对爱与信念的误解,因而演变成宗教性集体屠杀的结果。如果小心仔细地评断,即不难发现,当两者都同样变成杀戮、执着与痛苦的成因之后,有时所谓上帝的爱,是另一个宗教的仇恨;同时,常常是不相信宗教的人想毁灭别人的宗教,而相信宗教的人却又为他们物质的力量的爱而残杀成千上万的人。许多不同的宗教要他们追随者杀戮,而他们也在爱与信念的名义下屠杀成千上万的人,并一直地持续着,认为因此便能到天堂去。这样的残杀带来痛苦,却无幸福可言。因此,人们必须注意爱的真正意涵——说这个字眼很容易,但必须仔细注意用字是否符合它的意义。
  教宗写到佛教徒因出离而变得对世界冷漠,这只是他自己对小乘佛法的影射。据教宗所言,若小乘的修行者从爱欲中出离,对世界就不能有爱;而当天主教徒从情欲中出离时,却被认为是道德的。我可以尊重天主教的道德,但要说小乘佛法没有爱便是冷漠的,而且还对世界有负面的倾向,是非常不敬的。即使是同一回事,却以负面的方式曲解佛教,而用正面的取向来支持天主教。
  从一个精神灵性的角度来思考,也有许多各种不同的关怀,有时看似冷却是关怀,因为爱能假设出许多不同的面貌。举例来说,佛陀教给小乘出家僧的戒律就有好几百条,其中一条是只能站著托钵,直到被给予食物为止,且不许打扰人们;如果未能乞得食物,出家僧不得等待、不能生气,要关照自己的意念,然后离开。这种自发性的姿势态度,就是一种爱的形式。小乘行者未对世界要求任何东西,且根据纯然的小乘传统,他们也不可以要求任何东西以积聚财富。这种放弃富有的愿望,就是一种慷慨——即便它不是使用这样的名称。如同密勒日巴尊者所言:“没有贪婪,慷慨便不存在。”只要有欲求存在,一旦放弃他们的欲求,就是对别人布施的方式。同样地,如果有人攻击自己的身体,不反击就是一种爱。谈论什么不是爱或什么是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很微妙。
  很显然地,教宗藉由他的建议者的眼睛,却尚未以自己的眼睛见到佛教的爱或听说佛教的爱,因为他已片面的选定了佛教徒不爱天主上帝或世界与人类,因此责怪佛教徒。由教宗对佛教徒不关心爱的认定,显示出他对佛教完全缺乏常识的错误认知。无论如何,即使教宗未见到佛教徒在这世界中明显地表达真实的爱,并不代表它就不存在。如果人只相信看得见的,且需要具体的证明,就好像审判需要证据似地,那就必须知道那些看见和听到真实证据的法官和陪审团在法庭里却还做出许多错误的判决。如果有宗教信仰的人只接受真实世界里的证据,又怎么能够相信地狱与天堂?如果他们只接受真实世界里的证据,就必须像无神论者那样驳斥地狱与天堂的存在。同时,人也不能以显而易见的事来判定爱的真实性。如同每一个人所知,许多丈夫和妻子常会用明显的行动来表达彼此爱的方式,但并非都代表真实的爱,因为他们常因憎恨彼此而导致分手。看起来像正面的事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它常揭露出负面的能量。如果只想像世界是真实的,爱就必须以明显的方式表现,而这只是凡夫感性的觉受,那么上帝要如何以不具体的形式来表达爱呢?
  对任何宗教而言,爱的真谛端赖个别对爱的真实了解能力,而不仅是像它所宣称的那样。如果人只相信明显展示的爱,那么许多其他的感情都可以伪装成爱,而许多不同的爱都不会被认同了。
  如果教宗真的爱这个世界,他就必须修行大乘和金刚乘的佛法。因为教宗似乎尚未听说过任何有关佛教中的金刚乘,因此不知道它有无数关于本尊或个人智慧之教法,以及无数成就与本尊天体合一的修行巅峰,也就是智慧之神与佛陀无二无别。这样的成就灌输爱的能量而扩及无量无数的众生。若佛教徒尝试用利益其他众生的企图转变为佛陀,这就是究竟的爱;而教宗却认为佛教徒是无神论者,不爱其他众生。
  注:
  1、报身Sambhogakaya(藏文 Longs.sku):完美无瑕的无量本质,不可思议、无欲喜乐化身。
  2、化身Nirmanakaya(藏文 sPrul.sku):无碍神通的化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解除真实的束缚
下一篇:无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