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与玄奘同行
冯其庸:与玄奘同行
有人说,玄奘的行走把中国人的坚韧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至。
著名的国学专家、《红楼梦》研究专家的冯其庸先生说,他的许多成就的取得就是深受玄奘精神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玄奘精神?冯其庸先生从玄奘那里究竟学到了什么?
玄奘精神伴其成长
很小的时候,冯其庸就开始阅读有关玄奘大师的书籍。从此他便与玄奘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十五六岁开始,我就已经被玄奘的精神所感动,他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学问一定要求真求实。”
冯其庸把玄奘精神概括为:“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怕吃苦、执着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冯其庸也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证实玄奘精神一直活在他的体内。1986年,已经年过花甲的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玄奘之路探寻历程。“到去年底,我已经十次进入新疆探寻玄奘之路。三次抵达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在高原上我三次到达红其拉甫,两次到达明铁盖山口。如果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我不可能体会到玄奘当年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有多大。即使我们现在也在重走玄奘之路,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先进的交通工具,而且对季节的选择与气候的了解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的把握。风雪交加的帕米尔高原与风和日丽的帕米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很难真正体验到玄奘当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在冯老看来,玄奘当时在国内行走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那是历经了千辛万苦的。即使到了印度之后,玄奘的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玄奘没有一种坚韧不拔、不怕失败、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不可能单人独马地克服现代人都难以克服的困难,到达印度实现求取真经的理想追求的。
虽然冯老已经在玄奘之路的科考中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在他心中,玄奘之路仍然是他未尽的课题……
不畏艰险 追寻唐僧的踪影 在重走玄奘之路的20年的十次科考过程中,冯其庸曾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险,但也体验到了唐代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等人在诗句中所描述的奇丽的西域风光。
对每一位生活在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的中国人来说,新疆、青海等西域地区是充满神秘与奇异色彩、极具诱惑力的区域。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验证史书的记载,也为了领略祖国西域风情,冯老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当我们问及冯老为何会有如此的毅力来探寻玄奘之路时,老人坦诚地告诉我们:“我的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重走玄奘之路。除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东西我想进行验证之外,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所描述的西域风光也都吸引着我。我希望能够亲身领略唐代大诗人们在诗句中所描绘的那种雄伟、奇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
“‘瀚海栏杆百丈冰’这样的描述究竟是怎样的呢?它真实吗?不去实地考察是很难体会到诗句中所描绘的雄伟风光的。”在冯老的观念中,身为一个学者,做学问就一定要实地调查。“如果不去进行实地调查,仅仅凭想象往往会得出似是而非的东西。”因为有时候,诗句中的描写是不能够完全表达出事物真实的面貌的,而有的时候又会出现夸大其辞的情况。因此实地调查是做学问必需的一种基本要求。譬如读王维的《过香积寺》,前面四句是:“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从这四句诗的字面来看,香积寺分明是在深山里,“但1964年我特地到香积寺去考察,香积寺在神禾原上,寺仍在,还有几个老僧,但我们走了很多路到香积寺,一路都在原上,没有山的影子。当然离香积寺很远的远处是可以看到有山的,但香积寺不在山里,更不是深山。我查寺志也不是改了地方,现在的香积寺比较小了,但在唐代寺宇面积很大,现在还有许多空地。如果仅仅从王维诗的字面来看,香积寺应该是在深山里,但实际调查的结果,却离山还很远。也许唐代时香积寺气象幽深,但它不在山里总不会改变,可见有时作品的描写,还需经调查才能确知。”冯老如是说道。
在重走玄奘之路的期间,让冯老一直不能确解的一件事就是他在读《大唐西域记》等书籍的时候,关于“热风”“恶鬼”的传说。在他看来,书中的许多东西还需要去进行实地调查,才能准确地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事物的内涵。
“‘热风’与‘恶鬼’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我去新疆10次,并没有发现玄奘所描述的‘热风’,但是后来才真正理解了‘热风’的威力。”
有一次,冯老到米兰去,在进入楼兰的路口,听说在他们到来前有三个农民私自进入楼兰,就没有能出来。有人进去查看,发现其中两个人死在车上,车里的水和食物还有,另一个人则不见了踪迹,也弄不清死亡的原因。后来冯老再去南疆,有人告诉他这三个人就是遇到了热风,这种灼热的风一下就可以把人热晕倒,然后导致死亡。可见沙漠里的热风还是存在的。
至于“恶鬼”,在冯老看来,这只是人们在沙漠中产生的幻觉。冯老说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是常见的,汽车在沙漠公路上开着,明明前面是大沙漠,但汽车的前方还是出现湖泊、树林、村庄等景象,“恶鬼”可能也是这种幻觉所造成的。
在历次的玄奘之路的探寻过程中,有许多惊险场面令冯老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他们一行人来到了世界上第二低地——艾丁湖畔。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湖里出一种稀有的盐晶,湖已经干涸了,但实际上人还能陷进去,所以很危险。“我们只是想去看看艾丁湖的实况并拍一些照片,司机却好意直往深处开,想去找盐晶,结果回来时天已经黑了,路也认不清。突然间车灯熄灭了,我们下车用照明灯一看,前面几米就是很深的沟壑,如果不熄灯,再开半分钟车就翻到沟里去了,真是太危险了。”
相对于玄奘的坚忍不拔追求真理,以及不慕荣利的精神,提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普及也已经成为冯其庸倡议重走玄奘之路的因素之一。
对当前的社会浮躁现象,冯老认为,由于近百年来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饱受侵略与贫穷之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希望尽快摆脱贫困,在商业上人们希望尽快获得经济回报,这都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浮躁心理。虽然浮躁的现象不只是现在才有,比如杜甫就写诗批评当时的年轻人浮躁:“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批评当时的年轻人目空一切,不把传统当一回事的浮躁心态。以后的朝代也都有人批评社会的浮躁现象。但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伟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提倡玄奘的精神,同时在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应有所加强。
当年佛教传入中国,经过翻译有很多版本,在佛学方面有很多争论。玄奘认为,不到印度搞清楚古梵文,就很难了解佛经最原始的本义,因此下定决心到印度求取最原始的版本,同时解除自己心中对佛学的疑惑。于是,玄奘从西安出发后历经艰难险阻,抵达了印度,经过苦学,终于获得了正果。
而冯其庸在晚年有一个愿望——要走遍当年玄奘西行取经时在国内走过的路程,一一破解玄奘之路上仍未解开的一个个谜团,并寻求开启一扇通往西部大开发的文化之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