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唐僧”惜时说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千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唐僧”惜时说起
作者:千岩


“唐僧”当然指的是大唐玄奘法师。一般人受《西游记》影响,对“唐僧”这位柔弱善良,有时又善恶不分的和尚知之甚稔,而对其“原型”——伟大的玄奘法师的事迹却不是很了解。实际上,“真正的历史比小说有趣”(劳弗语),真正历史人物的事迹也远比小说中的虚构更为感人、更有启发意义。玄奘法师惜时故事即是一例。


玄奘法师从印度归来,拒绝了唐太宗要他还俗辅政的要求,专心翻译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他一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礼佛行道,讲解经论,回答学僧问题;在担任了大慈恩寺住持后,要过问寺庙的各种管理事务,有时候皇家还要来做功德,到了晚间,弟子又成群结队地来请教问题……这全都是玄奘法师份内的工作,他都尽心尽责地完成了。这样算下来,他一天剩余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为了不耽误翻译佛经,他“无弃寸阴”,每天规定好要翻译的进度,白天完不成,只好深夜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每天只睡4个小时,十九年如一日,直到去世前一个月,才暂辍译笔。19年间,他平均每年翻译佛经70卷左右,合计近60万字。他震烁古今的伟大译经事业,每天就是这样用“挤”出来的时间完成的。这是真正“唐僧”取经归来后的日常生活。


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基督教清教的巴喀斯特牧师(1615—1691)来。巴喀斯特是基督新教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指导牧师之一,1641—1660年间,他担任英国沃斯特郡基德明斯特城教会牧师,不到两年时间,便使这个原来道德堕落、臭名昭著的地方成为全国模范教区,前来听他讲道的人日益众多,以致不得不扩建教堂。巴喀斯特牧师一生著述有200余种,他每天都忙着传道、教化民众,还曾因为主张宗教宽容而遭受迫害达20年之久,甚至被关进监狱18个月。那么这200多种著作又是从哪里来的?不用说,和中国的“唐僧”一样,这位伟大的基督徒也是“无弃寸阴”,用每天“挤”出来的时间完成的。虽然分属于不同的信仰,但玄奘和巴喀斯特这两位宗教人物在一点上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惜时”。


这种惜时如金的苦行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地甘于寂寞、忍于枯燥、耐于繁琐,如果没有一种宗教精神的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玄奘法师13岁时曾如是回答大理卿郑善果:他出家“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终其一生,玄奘法师都在践行这句誓言;巴喀斯特牧师一生的信条则是要“趁着白日做差我来者的工”,他认为,人的生命极其短暂且无比宝贵,社交、闲谈、奢侈享受,甚至睡得过多——超过健康需要的6小时睡眠时间——都是损失时间的举动,而时间之所以如此宝贵,是因为每损失一小时,便损失了增加上帝之荣耀的一小时的工作时间。这是“唐僧”及巴喀斯特牧师“惜时”幕后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精神动力,才使得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枯燥、单调、紧张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变得那么富有意义而乐趣无穷。他们伟大的成就便奠基于此。


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云:“古谓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任何成就莫不从惜时始,而任何“惜时”又莫不从一个人心中开始具有某种高远目标、某种超越性的精神动力开始。如果一个人能够珍惜时间到一寸光阴都不虚弃的程度,那一定是有某种伟大的目标或精神在鼓舞、支持着他呢。


这或许便是“唐僧”惜时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