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玄奘与铜川玉华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玄奘与铜川玉华山
玄奘法师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法门领袖”、“民族脊梁”。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把孔子、老子、孙子、屈原和玄奘定为第一批对外宣传的我国历史圣贤。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玄奘法师圆寂于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山中的玉华寺。从此,玉华山与一代伟人结下了殊胜因缘。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南接古城西安,北通人文始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西安至延安高速公路、210国道纵贯南北,距西安和咸阳国际机场均68公里。历史上属于京畿之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1958年建市,现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


玉华山位于铜川市北四十公里处,唐玉华宫属唐代帝王四大避暑行宫之首,建于玉华山下。在四大避暑胜地中,玉华宫是修建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帝王行宫,名列四大避暑胜地之首。


玉华宫前身为唐高祖李渊敕建的仁智宫,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五月,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将“仁智宫”扩建,改称“玉华宫”,并写了玉华宫手诏。扩建后的玉华宫占地九顷,建有五门十殿,气势恢弘。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唐太宗召玄奘法师来玉华宫避暑,七月,李世民赐玄奘法师水磨袈裟一领、珍宝剃刀一把。八月,李世民为玄奘法师新译的《瑜伽师地论》御制并亲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当年十月,玄奘法师随唐太宗由玉华宫回京城长安。


公元651年九月,唐高宗李治敕改玉华宫为玉华寺(史称“废宫为寺”)。公元659-664年,玄奘法师在玉华寺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四年,并圆寂于此。在玉华寺,他翻译出佛经682卷,占其平生译经总数的大半,而且,佛经中最大的一部600卷《大般若经》就是在玉华寺译成的。1999年3月22日,是玄奘法师圆寂1335周年纪念日,“1335”恰与玄奘法师平生所译经卷的总数1335卷相巧合。在这个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日子,由玄奘研究中心与铜川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大慈恩寺、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陕西省社科院长安佛教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东亚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韩国大乘佛教研究院、日本性相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铜川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近14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这也是首次在玄奘法师生活并圆寂的地方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的国际佛教学术会议。


玉华宫风景名胜区是1990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为陕西省九大风景名胜区之一,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玉华宫(寺)遗址位于玉华宫风景区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夏有寒泉,地无大暑”,是唐初三代皇帝的避暑行宫。“当时此地最清凉,九成翠微不足数。”这是北宋诗人对玉华山的赞美。玉华山的景色具有鲜明的特征:阳春三月,山花烂漫,争奇斗艳,芬芳扑面;盛夏酷暑,浓荫蔽日,宁静清幽,凉爽宜人;深秋时节,清松挺拔,红叶似火,野果飘香;进入隆冬,银装素裹,“玉树”亭亭玉立,“梨花点点”,特别是高达30米的冰柱、冰塔,令人叹为观止。四季景色各有千秋,原始松林保存完好,在周边地区并不多见。


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玉华寺的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末寺院消亡,仅留下残垣、石窟,遗构于玉华山中。1996年11月,陕西省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发文同意恢复玉华山的宗教活动场所。目前,铜川市正在恢复修建玉华寺,以满足国内外众多人士凭吊、朝拜玄奘法师的心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