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七处徵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七处徵心”

妙空
  作者妙空,江西佛学院楞严班学僧
  《楞严经》中,世尊为开显一心,后及三观,再示最初下手方便,于是从七个方面,以问答的形式破除阿难的妄心,以显真心所在。
  首先徵问阿难心目何在?阿难不知佛陀深意,满怀自负地说:

  “世尊,三界之内,十类众生,凡有身心形象的,谁不知道这灵觉能知的心,是在身体之内,我看如来您旭青莲花瓣一般的眼睛,也是生在您的面上,我自己的肉眼,也是生在面上,可见无论凡圣,都是眼在身外,心在体内,我这灵觉能知的心当然也是在我的身内了。”

  佛陀明知阿难执著于在身内,也不直接解说,却先就眼前最浅近的事相,加以反问,问阿难是否有人身在堂中,却不见如来,只见堂外?阿难当然作出否定的回答,从而使阿难自己认识到灵觉能知的心在身内是不合理的结论。
  可是阿难又以为心在身外,并想出了一番自以为是的道理,认为心如明灯,在身外好比在室外,灯在室外自然不能照亮室内,只能照亮室外,同理心在身外自然不能见身内,而只能见身外了,自以为这是毫无疑问的道理。佛陀知道阿难仍在妄想上寻找答案,再就他的错处,就事追问,一人吃饭是否能令众饱,让阿难自己否定自己心在身外的观点,因为既然一人吃饭不能令众皆饱,说明自胃与他胃不相干故,同理,心既然在外,心与身自不相干,即不相干,心知身不觉,身觉心不知,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而破除了阿难心在身外的错误观点。
  阿难尽管一向多闻,可是总在妄想思量的圈子里打转,虽已知心既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但仍想一定别有处所,于是又认为心潜藏在眼根里面,并以琉璃碗相比,当眼见外物时,也随即分别,故见外不见内。佛陀又反问阿难,能见琉璃否?阿难言能,既能见琉璃,当能见眼,因为琉璃与眼相合,事实不然。可见心在眼识里面,也是没道理的。
  阿难妄想思考的答案,一再被佛陀否定,渐有不知所措之感,但仍勉强想出另一番道理来,认为心同时在内也在外,它随眼的开合而显,即开眼见明即为见外,闭眼见暗即为见内。佛陀随即反问阿难,闭眼见暗,这暗与眼是否相对,暗在眼前,不成为内,若成内者,岂非暗室中物,也是人之藏腑?若是不对,如何成见?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能见面,眼根岂非在虚空?事实并非如此,可见认为心同时在内外,也是错误的。
  佛陀四处徵心,四处开示,阿难仍不能领悟佛陀的旨意,一味在妄想思量里绕圈子,心想,我自己的想法既然一无是处,现在照您佛陀的话说,总该不会错了。于是向佛陀说道:
  
  “我曾听佛陀开示四众弟子时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是思维,随所合处,心即随有。”

  佛陀慈悲地开示说,随所合处,必无体性,既无有体,以何为合?若有体性,以手触身,心从内出,还是从外入?若从内出,若从外入,应观其面,事实不然。阿难又辩解说,能见者是眼非心,佛陀当即反驳,若眼能见,死人有眼,何不能见?若能见,岂名死人?又破掉阿难随所合处心即为有的妄见。
  阿难自恃多闻,又生一念,以佛陀曾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同时,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但未说不在中间,故猜想心一定在中间。佛陀又耐心开示,中间是一个相对概念,从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观察这个所谓的“中间”时,“中间”就会变为或内或外、或东或西、或南或北,中既混,心必乱,故心不在中间,又破除了阿难心在中间的妄想。
  阿难一直在佛陀身边,常常亲闻佛陀说法,可是往往对佛陀的教言一知半解,甚至断章取义,今见一引被说,又引用佛陀为四大弟子说法时的教育,附会己意,说道:佛陀曾亲口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那我阿难也一切无著,又是不是心呢?阿难不知此言是对诸大菩萨而说,他自己则刚入初果,哪能悟其真义,此言从阿难口中出,那就错了,因为无著同无,应没有著或不著之分,若无著是有,则不名无著。所以阿难认为一切无著是名为心的观点,也是没有道理的。
  佛陀耐心开示,七处徵心,七次破除阿难妄心,下文中灵觉妙明之真心,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参考书目:

  《椤严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浅说报恩
下一篇:浅谈无念无住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