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理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理佛教

  大理,位在中国云南点苍山东麓,洱海之滨,因气候变化而有“风花雪月”的美誉。西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独立为大理国,定都于大理。元、明迄今,设云南省治,乃滇西交通、政治、经济重镇,亦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有“妙香佛国”之称。据史料记载,约八世纪间佛教传入,为中国西南区首先佛化者。著名佛刹有崇圣寺、感通寺、无为寺、宏圣寺等。其中,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为宜川县西北的鸡足山,乃迦叶承佛旨意,手捧佛陀金色袈裟,等候弥勒佛出世之处,因此鸡足山成为佛教第五大圣地。
  大理境内有汉、白、回、彝等族,以白族人数最多。佛教传入后,与白族文化融和,民俗的“三月街”,即成为白族人感念观世音菩萨应化救苦的节日。另外,在语言、文字、艺术、建筑、雕刻,乃至姓氏取名,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尤其佛教火葬的习惯,使得白族亦以火葬为殡葬礼俗,可见佛教深入白族的生活。
  大理佛教盛行于十世纪末叶南诏国后期,当时王室、贵族莫不以佛教为皈依,并敕全民礼敬三宝。至大理国时,领导者多以佛教治理国家,建国三百余年,二十二位君王中,有十位出家为僧,在历史上无出其右。大理国“用僧为相”,从僧侣中“设科选士”,辅佐政令的推展,使得佛教成为大理的“国教”。
  十三世纪,佛教仍盛行不衰,元朝的郭松年《大理行记》记载:“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沿山寺庙极多,不可殚记。”可见佛教的盛况。
  大理佛教受密、禅、净、律等教法影响,各宗兴起。西元九世纪,密宗由印度阿吒力赞陀崛多传入,受到南诏王劝丰佑的信任、护持,成为大理国师,并成为“阿吒力教”。西元十三世纪后,阿吒力教势力大减,至清康熙时,取消阿吒力于政府的官职。后又有回族领袖杜文秀占据大理,佛教寺院遭严重破坏,阿吒力教衰微。
  禅宗是继阿吒力教传入大理的宗派,始于西元十三世纪。元朝雄辩大师以当地民族语言宣传佛法,驻锡的笻竹禅寺成为云南第一座禅宗寺院,亦为显教弘传最初据点。至普通、普福、道元三位禅师时,大理禅宗大为流传。
  大理自古教派林立,高僧辈出,华严宗有大理皎渊弟子雪庭译《华严悬谈会玄门》,明末云南高僧读彻大师宣讲贤首法藏及清凉澄观大师著作,律宗有弘传南山律读体大师等。
  近代滇西佛教衰落,佛寺遭祝融焚毁,虚云老和尚曾至此发愿重建道场,太虚大师率弟子驻滇,团结信徒,力陈“净密平等”、筹办“云南佛学院”、开办“佛化小学”,并以云南为据点,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等,凡此种种,对大理佛教的复兴有莫大的贡献。
  今日大理著名寺院鸡足山、感通寺、观音堂、宝象寺等,逐渐恢复旧观,许多重要佛寺、佛塔及出土的佛教文物等,都受到国家保护,成为研究大理佛教的重要文献。一九九○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赞助“云南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团”,至大理实地调查,并将研究论著汇集成《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首开台湾佛教学术界大理佛教文化实地研究之风。
  [注释]
  □指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乃大理地区自然环境所呈现的秀丽景象。
  □西元前一○九年,汉武帝设“叶榆县”,大理始列入中国版图;又名紫城、叶榆,简称“榆城”,为滇西交通孔道,亦为著名的古战场,自古有诗云:“叶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唐朝中叶,南诏主蒙氏自立南诏国(六五三-九○二);五代后晋时,段氏建大理国(九○二-一二五三)。元朝忽必烈南征,破大理,建云南省,改大理为太和,属大理府。一九一三年废府置县,改大理县。一九八三年后,合凤仪、下关为大理市。今日所见的古城,系唐贞元年间(七八五-八○四)南诏孝桓王所建,复于明洪武及清康熙年间重建,规模雄伟壮阔。
  □崇圣寺有三塔位于大理城北崇圣寺前,主塔高六九.一三公尺,又名千寻塔,其建筑与西安小雁塔造形相似,属唐代风格。崇圣寺为南诏王家寺院,为南诏国都阳苴芊城震后,陆续有南诏、大理国时代文物出土,包括佛教造像、塔模、写经等,乃现今保存南诏、大理时代佛教文物最丰富者,亦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据《大清一统志》卷三七八的山川条载:“鸡足山位于宾川州西北一百里,太和县与邓川州之接界处。”《明一统志》中有“九曲山”之称。鸡足山峰峦起伏,如莲之九盘,故又称九重岩山。山中有石洞,然不能通行。李元阳之游记谓:叶榆水之东,陆行八十里,有一山耸出,平顶向南,余三方各有山一支,如顶上之三足,故称鸡足山。山顶有一迦叶石门洞天,相传系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于此守护佛衣以待弥勒之地,故该山亦被视为摩诃迦叶之道场,为云南教界之中心地,聚于此地之僧徒甚众。“融和中印两国民族文化,奠定西南佛教基础。”成为历代高僧前往礼圣之处。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或“白伙”,他称“勒墨”、“拿马”或“民家”,乃居于洱海地区的原住居民。唐朝文献中记“西洱河蛮”乃其先民。白族人受佛教教化,性格温和,人民之间即使有纷争,亦少用武力,他们勤劳、进取,具拓荒精神,喜爱白色,注重美感、整洁,并要求环境品质。
  □根据《白国因由》记载:“隋末唐初,罗刹恶魔久住大理,百姓大受其苦。贞观年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降伏恶魔,人民遂为安居,此后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大理地区现存早期绘画仅有佛教画,以王奉宗、张顺均主持或创作的“南诏画卷”及“张胜温画卷”最为著名,可谓白族最早的画师。其中,尤以张胜温的画卷,长达数十公尺,人物数百,乃佛教艺术史上的珍品。另外,明谢肇淛的《滇略》记载“点仓、鸡足、大鼎之间,缁徒云集,搭桂兰若,金碧辉映相若。”此地寺院多金碧辉煌,乃绘画之故,其题材则多取佛经故事。
  □寺院塔型建筑,有窣堵波式、亭阁式、密檐式、喇嘛塔及圆柱塔,皆受佛教影响,呈现不同风格。
  □雕刻以佛教造像为代表,铜雕者,以崇圣寺的雨铜观音最为著名,剑川石宝山的石刻为研究云南早期佛教的宝库。木雕则为白族雕刻艺术的奇葩,最早流行于寺庙建筑,后扩及民间住宅户门、轩窗、家俱等。
  □大理国人民,姓下双名并列,其中一者取自佛名或法号(如刊印佛经上印:董药师贤因华严宝为法界造),明朝犹传,至今偏僻农村尚保留此一习俗。
  □南诏王劝丰佑(西元八二三-八五九年)礼摩伽陀国僧赞陀崛多为国师。母亲出家,法名慧海,行大供养,以千两以上铸佛。蒙世隆(西元八五九-八七七年)母亲段氏,虔诚信佛,人称“师摩矣”(即师母)。其母子建南诏铁柱及四川景净寺,至今犹著名。世隆威服四方,感佛所成,建大寺八百名兰若,小寺三千称伽蓝,遍布云南,而有诗云“伽蓝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并使家知户到,皆以敬佛为要务。其子舜隆(西元八七七-八九七年)以观音菩萨“阿瑳耶”的瑳耶为年号,并以黄金铸文殊、普贤圣像,奉于崇圣寺。另金铸一百零八尊观音菩萨像,立于街巷,居民得以敬仰、礼拜。
  □即文经皇帝段思英、秉义皇帝段素隆、圣德皇帝段素贞、孝德皇帝段思廉、上明皇帝段寿辉、保定皇帝段正明、中宗皇帝段正淳、宪宗皇帝段正严、景宗皇帝段正兴及神宗皇帝段智祥。其中,除文经皇帝因王位之争而为僧外,其余皆禅位为僧。
  □意为轨范师。白族语称为“师主簿”,又译为阿闍梨、阿左梨、阿拶哩,意思为轨范、导师,又称师僧或轨范师,乃指内具实德,外备威仪的佛教大德。至明代阿吒力教僧人分居山寺者及居家者两种。居山寺者严守戒律,称为“净戒”或“得道者”;居家者的“师僧”可娶妻、应考出仕。赞陀崛多之后,阿吒力成为大理国师,蓄有妻室,世代相传,尤其以大理县凤仪北汤天“师僧府”董家最为著名,其自大理国起,至今已有四十三代,俨然成为阿吒力教派中心,收集有唐、宋、元、明各代手抄及木刻阿吒力经卷,现存云南省图书馆,被列为国家珍藏本。
  □清康熙时范承勋言:“阿吒力非释非道,其术足以动众,其说足以惑人,此故盛世之乱民,王法所必禁者也。”明代设置的阿吒力僧纲司与朵兮薄纪纲司因而被取消。
  □大理名僧大德尚有知空法师擅长画梅和担当法师长于山水书画。尤其担当法师,是明季滇南三僧之一,生于西元一五九三年,从小生而颖悟,读书善属文,十三岁已有“名噪海内”美誉。先后礼李本宁、董其昌为师,学习书画,造诣深厚。担当长居大理,寄情书画诗禅,作品善描绘大理秀丽景色,李本宁赞其诗为“清而不薄,婉而不荡,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董其昌则称其诗为“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 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担当性“气宇孤清,不亲权贵”,一六四二年感于明朝衰亡,从无住禅师受戒为僧。其淡泊诗风流露出热忱关切,对故国人民、山河的思念,及对投怀求荣者的悲愤痛绝。后曾至浙江参拜云门禅师,师授以禅旨,担当受其影响极大。其描绘苍山及鸡山之山水画,多含禅机,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禅。一六七三年示寂,是一位具民族气节的爱国诗及书画家。
  □云南呈贡人,字见晓,后改为苍雪,号南来。于昆明妙湛寺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儒全侍者,掌管书记。师尝宣讲贤首法藏及清凉澄观大师著作不辍,于楞严、唯识、法华、三论等诸经论亦有深入。着有《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法华珠髻》等,博学多闻,善画,尤工于诗,有《南来唐集》四卷,王渔洋推举其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
  □明末云南楚雄人,律宗千华派第二祖,字绍如,后改为见月。善绘画,尤长于观音大士像,有小吴道子之称。十七岁时从剑川赤岩岩一老僧习《华严经》,读《世主妙严品》省悟而出家,后仰慕三昧寂光律师,东行,从其受具足戒。寂光入寂,付嘱紫衣及诸戒本,师遵律施行受具、结界及安居,对当时戒法沦丧,纲纪不存的情况,力挽狂澜,以身示范,时开坛说戒,受戒者多,众人称叹为南山道宣再世。师身形高大,顶有肉髻,声如洪钟,貌似古佛,自称从鸡足山来,故又有迦叶尊者化身之称。着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传戒正范》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