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净土滥觞白人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班彦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土滥觞白人岩
  作者:班彦钦
  在古老代县雁门关西,有一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双重身份交织而成的文化净土。它就是深藏在莽莽勾注丛山中的白人岩和白人岩禅寺。早在北魏时期,人们就把这方净土称作东晋后赵国的“蓝毗尼园”。为什么古人把白人岩和白人岩禅寺与“蓝毗尼园”相提并论呢?这是因为白人岩禅寺在中国佛教净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 位置:古印度的“蓝毗尼园”是佛陀诞生地,白人岩是净土初祖、东晋高僧慧远开悟修持之地,白人岩禅寺是慧远大使皈依佛门后建的第一个道场,是净土祖庭。
  白人岩和白人岩禅寺这方净土作为自然文化遗产,珍藏在人迹罕至的勾注山中,奇伟瑰丽,僻静幽远,无意中为那些能够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方净土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自慧远大使建成第一道场白人岩禅寺后,人们就认为白人岩好似一方能够启迪虔诚心灵、实现飞跃升华的文化宝地。所以,从北魏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到白人岩读书修身、养性齐家。说也奇怪,到这里读几年书后,许多人就能熔铸出在当时条件下的先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代州志》看,确实从白人岩走出过许多重要历史人物。
  少年慧远立志追求一条能够摆脱“五胡十六国”血腥的现实之路。但是,走向何处,路在何方,一直在困扰着他。直至21岁时,慧远才找到去“蓝毗尼园”和走什么路去
  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慧远诞生于雁门郡白人岩山脚下的楼烦县。按旧的风水理论讲,白人岩中峰是楼烦的祖山、龙脉之头。祖山主管着楼烦的兴衰和人才,所以净土佛典留下这样一个传说:慧远诞生那天,白人岩一日两次显瑞,红云满山、祥光四射。但是,刚诞生的慧远的家庭并非一方净土,是世代为官,搏击于宦海的豪门。他的故乡正是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此时的楼烦属羯族建立的后赵国领地。
  咸和九年的后赵国,正是大内易主、血流成河的一年。该年石勒老皇帝的从子,且拥兵自重、窥大单于位已久的石虎,杀幼主石弘母子,自即帝位。石虎,字季龙,统治后赵长达15年。石虎性残虐好杀,用病连年,且每战必屠城戮邑。他在后赵实行“五丁取三、四丁取二”的残酷兵役制。杀太子石邃、石宣的手段震惊史坛:“拔发抽舌、剥服溃腹”。石虎暴政史书记载多多,其中两件对少年慧远触动至深。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慧远11岁。这年石虎在国内大征宫女,凡民间13至20岁女子均在选征之列。他选宫女3万,拆散民间夫妻9000对,负责选征的石宣还乘机为自己选秀9000人,石虎父子选美,共使后赵国3000余人陷入“遣之缢死”之境。永和三年,慧远13岁。后赵国势衰退,沙门吴进奏曰“晋将复兴”,必须奴役晋人,以压上涨之气。石虎令尚书张群,调后赵国的晋人16万、车10万乘,在都城邺的北部大修行宫“华林苑”。石虎为了加重奴役程度,命晋人秉烛夜作,晋人死者数万。
  后赵国的空间,令慧远窒息。高压血腥的统治迫使慧远想方设法为后赵民众找出一方“没有战争、自由平等”的欢乐净土。在苦闷中,他把寻找的视线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年幼的慧远饱读儒家经书,旁通老庄哲学,但是后赵现实怎么也和传统理论结合不起来,他陷入了彷徨与无奈之境。慧远遂启动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找一条路”的行动,随舅父令狐氏到中原游学。
  公元354年,慧远21岁。此时他已同胞弟共度了8年的游学历程。一日兄弟二人游到晋城青莲寺听道安高僧讲经,他们被道安讲的“蓝毗尼园”深深吸引。慧远坚定了学佛陀的榜样,率众摆脱红尘后赵之路,到“蓝毗尼园”佛国净土的终身奋斗目标。归依佛门后的慧远总结了自己的文化苦旅,曰:儒学是“应变世务”之学,老庄有“很多不足”,佛学乃“博大精深”济世之学。
  在慧远眼中,白人岩就是佛陀给他造就的“蓝毗尼园”。所以,他在白人岩建了第一道场,以普渡后赵国民
  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蓝毗尼园”,将热血青年慧远激发得躁动不安。他请求道安率弟子回雁门,建道场,践行普渡后赵国民的宏愿,道安然之。
  回到雁门的慧远师徒,一面传佛授道,一面寻觅建道场的灵岩秀地。一日傍晚,师徒十余人在白人岩山根歇脚,忽见远处山中红霞满天、光明四射,山顶祥云缭绕、瑞气流壑。眼前危崖巨石高耸霄汉,古树杂木盘根错节。霎时山中电闪雷鸣普降甘霖,云嫩水秀,山如刚出浴的芙蓉。慧远师徒顿时感悟到这是佛陀赐现“蓝毗尼园”,遂面西跪地而拜,尔后进山为道场选觅基址。最后,慧远师徒把禅寺之穴,点在白人岩山中心的主峰之下。这里四面环山,势如一朵刚开的莲花,禅寺金穴就点在莲托上。
  白人岩山占地面积50余平方公里。从代县县城出发往西北行15公里,就到了入山口。进山后,沿沟再走3公里多,就到了白人岩腹地主峰下,再爬约2公里的山路就到了白人岩禅寺。在白人岩禅寺的右上方隔山还有一朵由峭岩组成的莲花,莲花中间是一片绿茵如毯的空谷地,绿毯上有一巨型独峰,极似一位独踽于白莲花蕊的老人,白衣白身,白颅白髯,瘦骨嶙峋,道骨仙风,浑身逸出能让人生出无穷想象的神韵。这里极似一幅意境深远,线条简洁,色彩淡雅的天然素描,故名白人岩。
  白人岩之所以能够成慧远眼中的“蓝毗尼园”,大概因为这里的立体空间太有独特个性。古时候,这里一年四季白云流于峰,青黛浮万壑,细雨露珠轻洒翠微中。还有祥雾瑞霭舒卷于凌晨黄昏,整个空间千容万貌,变化倏忽。更有这里的岩峰为人称道。古人云;“首载其岩,风景秀丽,形势奇怪,高者则怖登,深者则骇瞰,险者弗敢逾,危者弗敢仰。”
  白人岩之所以能成为慧远眼中的“蓝毗尼园”,大概因为这里确有“幽”和“静”。当我们只身潜入白人岩,听到苍鹰划破长空的一声哀鸣,才能体会到这里是这样的静,“静”得无底无涯;当置身奇花异草中,嗅到似有似无的冷香时,才感觉到白人岩的“清”,清得还有稠稠的浓;当听到昆虫拨动草叶的声音,才能感觉到白人岩静得有了韵律;当听到从数重松外传来的禅寺晚钟,顿然会感到白人岩的幽,不仅幽在身边,而且幽在心中,把人们的思绪幽得无涯无际。当夜幕轻轻覆盖在白人岩的山体,萤火虫闪出绿莹莹的宝光时,就是激情奔放的诗人也会感叹这里所蕴涵的意蕴。
  从后赵到现在,白人岩一直默默地承载着佛教文化,面向众生开启了一扇通俗化、凡俗化的大门
  白人岩和白人岩禅寺从文化意义上嬗变为“蓝毗尼园”后,这里就为繁荣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主要表现在读书育人上。首先,成就慧远、慧持弟兄创立中国式佛教理论———净土宗说,做出了“肇始”贡献。他们用佛教理论解剖现实、改造现实,并用实践检验和丰富佛教理论,使佛教理论本土化。鉴于慧远的突出贡献,后人尊慧远为净土始祖。北魏时期代州人昙鸶出家修行并云游全国,他在慧远创立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充实,为净土学说的系统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佛教界尊为净土十二祖之一。日本净土宗创始者源空,还把昙鸶尊为净土初祖。
  其次,白人岩自东晋以来,成为培育国家各类人才的摇篮。自慧远在白人岩建寺之后,许多志士纷纷到这里读书修身,养性齐家。据代州旧志和稗史载:北魏太武年间寇谦自嵩山来,居于此;葛洪、孙思邈、董思珍、刘海蟾等均在此修炼过。金元之际元遗山来代亦客居于此。对当地影响最大的是在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兵部尚书和许多举子进士。在明朝,到白人岩读书的州人,读出了张凤翼、孙传庭两位兵部尚书。在清朝,州城望族冯家代代送子弟到白人岩读书,均能出几名进士。冯家父子进士、弟兄几科屡见不鲜,如明末清初的冯如京,道光年间的冯志圻,这些人均在官史正志上占有传略之地。
  后赵国“蓝毗尼园”的文化辐射力,已潜移默化到现代人的价值观中。代州人说起白人岩,都说那里有灵气,是出人才的地方。2003年,从白人岩山脚下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刘福堂聘请北京、山西的一流园林专家和古建专家做规划设计,首期投资3000万元,要把毁坏长达几百年的白人岩禅寺,在原址按原貌复建起来,目前工程已近尾声,生态规划已完成论证。白人岩如今注入了新的生命动力,成为一株永不凋谢的文化之花。
  班彦钦 杨继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