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
⑴、感觉感受运动变化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①、感觉感受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消亡过程均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这里简单说说。感觉感受的形成过程,首先需要六根、六境、六识的客观存在,接着是接触过程,而后形成感觉感受以及感性认识,最后形成理性认识。可参考后面认识形成过程。所以感觉感受形成过程存在辨证运动规律。余者类推。
②、感觉感受运动变化会遵循一定的形式逻辑规律
遇到欢喜的事情,会产生欢喜的感受;遇到痛苦的事情,会产生痛苦感受。不会出现颠倒的反应,遇到欢喜的事情产生痛苦感受,遇到痛苦的事情产生欢喜的感受——虽然有时会形成表面上的颠倒反应,但仔细而深入的分析之后仍然会排除这种可能。喜欢某个人或事物,会时常牵挂着,并心甘情愿的为之服务;痛恨某个人或事物,会时常牵挂着,并想方设法的报仇雪恨。
③、感觉感受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如果没有六根、六境、六识的客观存在与广泛参与,感受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眼睛就不会形成眼睛看到的欢喜、痛苦感受;如果没有耳朵就不会形成耳朵听到的欢喜、痛苦感受;如果没有鼻子就不会形成鼻子闻到的欢喜、痛苦感受;如果没有舌头就不会形成舌头嗅到的欢喜、痛苦感受;如果没有皮肤就不会形成皮肤触到的欢喜、痛苦感受;如果没有思维思想就不会形成思维思想到的欢喜、痛苦感受(植物人就没有思维思想的感受)。在形成具体感觉感受之后,就会进行内心活动,产生取舍等行为。
④、感觉感受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感受的形成要与客观事物进行接触之后,才会形成某种感受,如果没有接触——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就不会形成那些具体的感受。当具体接触之后,形成某种感受,就会存在感受的发展和消亡过程。爱的感受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在相互接触中,会由于身材、气质、学识、胆识、才华、金钱、名誉、诚实、品德等,形成好感,再到爱的形成,随着事态发展,新鲜感会消失,爱的感受会逐渐暗淡,甚至形成仇恨心理,此时爱的感受就走到了尽头;仇恨的感受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在相互接触之后,由于产生误会、情仇爱恨、经济利益和精神需求、恩怨和矛盾,从而仇恨某个人,会在消除误会、恩怨和矛盾之后,仇恨就会消失;余者欢乐感受、痛苦感受均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
⑤、感觉感受运动变化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
欢喜的感受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比如今天喜欢这个人、工作或事情,明天就可能会产生厌恶的感受,再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又可能重新产生喜欢的心态,然后再厌恶,再欢喜,如此反复;痛苦的感受,也是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今天形成痛苦的感受,明天就可能会产生欢乐的感受,再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又可能重新产生痛苦的心态,然后再喜欢,再痛苦,如此反复。当然这里所说的反复,是笼统的说法,因为每次的反复过程往往会存在不反复的,出现新的欢喜感受、新的痛苦感受。情绪等精神世界具有的生物钟现象已经被科学家所确认,这个生物钟即是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
⑥、感觉感受运动变化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刚刚接触人、事、工作之时,无论是好感,还是厌恶,还很表浅,随着深入接触之后,会形成爱的感受,难以割舍的感受,或者痛恨的感受,极度反感的感受——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再继续接触之后,又会形成某些新的感受,非常可能出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从爱的感受,难以割舍的感受,到厌恶心态,或者从痛恨的感受,极度反感的感受向好感转化——这就是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⑦、感觉感受运动变化存在矛盾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爱的感受与恨的感受,存在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嫉妒的感受与平静的感受,存在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欢喜感受与痛苦感受,存在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冷漠的感受与温馨的感受,存在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感受的生成与感受的泯灭,存在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⑵、思维思想运动变化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①、思维思想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消亡过程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这些过程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这里简单说说。思维思想的形成可以参考后面内容,这里说一下发展过程。思维思想发展,需要经过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印证过程,实践过程,反思过程,而后才能否定从前的思想认识,或者肯定从前的预见,发展和完善预见的细节。唯我主义、唯物主义、教条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各自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消亡过程均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②、思维思想运动变化会遵循一定的形式逻辑规律
从前形成的某种定式观念,当遇到与自己相反的思想观念,就会自然形成排斥反应,坚持己见。与自己观念相仿的,会随声附和,结成同盟。对于认可鬼神存在的人来说,凡发生出乎常规的事情,不去考虑人为因素、物质世界因素,一味的把原因归结为鬼神引起,或者认可绝对的无神论思想,就把确由鬼神引起的现象一味的否定,归结为不可思议的有待探索的迷——即便不能用无神论解释也强强套入。
③、思维思想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思维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思想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是不需要探讨的。
④、思维思想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细胞的认识,基因的认识,信息的认识,电脑的认识,飞机的认识,能源的认识,相对论的认识,牛顿定律的认识,天体力学的认识,唯心主义思想,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这些均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⑤、思维思想运动变化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
思维思想过程形成某些观念,这些观念今天认可,明天就可能否定,而后又可能再认可,再否定,如此反反复复的否定。这个反复否定过程遵循周期性与前进性相统一原则。流行时装、生活方式、食物受用、宗教观念、文化观念、装饰装潢、写作过程、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天文知识、生物学知识、电脑知识等等,均有否定之否定规律。
⑥、思维思想运动变化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平常时力行善道,可是在金钱、色情、名誉、权利等诱惑之下,在内心会心潮起伏,而后会进行激烈斗争。当屈服于金钱、色情、名誉、权利等诱惑之后,就意味着从前的信念发生根本性的动摇,此时即存在质量互变规律。在成为恶人时,难有善举,当某些因素促使之后,恶念会逐渐消退,甚至成为大善人。此时即存在质量互变规律。认识事物时,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了解到熟悉、掌握、运用以及灵活运用,这里就存在质量互变规律。发明创造就是最为典型的思维思想运动变化之质量互变规律的常例。
⑦、思维思想运动变化存在矛盾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有神论与无神论、追名逐利与淡薄名利、牛顿运动观与爱因斯坦运动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消费思想与积攒思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些均存在矛盾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⑶、行为活动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①、行为活动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消亡过程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这些过程的辨证运动规律很多,这里不可能全部探讨,就简单说说行为活动形成过程。肚子饿了,就会形成寻找食物吃的行为,如果肚子是饱的,不会形成寻找食物吃的行为;疾病缠身,会形成寻医找药的行为,没有疾病,就不会形成寻医找药的行为;为了吃饭穿衣,就要想办法挣钱,努力工作,而后获取利润去谋生计,如果不愁吃穿,工作的目的就不会是吃饭穿衣,而会是寻求智慧、自我价值、享乐等。
②、行为活动会遵循一定的形式逻辑规律
善念会形成善行,恶念会形成恶行;敌意会形成敌对行为;友情会让你牵挂、思念和不记报酬的付出;父母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子女;子女对父母产生依恋情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朋友相见其乐融融。
③、行为活动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吃饭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比如种子、土地、水分、阳光、空气、农民、工具相互结合形成粮食,人工付出做好饭菜,餐具由工厂生产并于做饭、进食时使用,这里就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穿衣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原料来源于农民的生产,经过工厂的加工形成布料,再加工形成衣服,还要经过商人的流通和消费过程,最后才能形成穿衣;住房、交通工具等均是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④、行为活动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爱情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婚姻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事业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医疗实践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骑自行车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学习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建造某工程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生产某产品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教书育人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文艺演出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⑤、行为活动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类起初为适应大自然而生活,在马克思提出征服自然的观点之后,人类开始征服大自然过程,随着人类的野蛮强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问题。这里就存在行为上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少量生产产品是为了生活,中等规模的生产是为了富裕,大量生产是为了竞争、吞并和垄断,生产目的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
⑥、行为活动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爱一个人会存在量变与质变。起先时会送花、送物、体贴关怀,后来随着感情加深,可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此时即存在质量互变规律;结婚之前,会体贴关怀,结婚之后,清淡如水,乃至蛮横粗野、虐待摧残,此时即存在质量互变规律。恨一个人会存在量变与质变。起先时,心里产生仇恨,由于顾及双方情面还没有具体动作,后来会形成言语上的冲突,再后来会实施各种毒辣手段,此时即存在质量互变规律。工作中,起先会勤勤恳恳,热情助人,后来随着级别的提升,勤勤恳恳、热情助人逐渐失去应有光辉,甚至代之以设圈图谋,让他人求己,此时即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⑦、行为活动存在矛盾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取与舍、善行与恶行、正义与邪恶、维护生态环境与破坏生态环境、侵略行经与保家为国、维护团结与破坏团结、纳税人员与税务机关、行贿受贿与反贪机关、执法者与违法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消费者与营业主、疾病与医疗、政策与对策、攻击与防御、优点与缺点、公开与秘密、顺利与困难、光明正大与卑鄙阴险、坚持原则与自由主义、制假售假与打假行动……这些行为之间就存在矛盾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㈣、精神世界内各矛盾运动变化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人的精神活动如同人的肉体一样,存在着自身的辨证运动规律。请看如下事实:人的性格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任意发生变化;人的记忆力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实现过目不忘,忘记从前经历过的痛苦;记不得在娘肚子里的情况;人的喜怒哀乐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而发生变化,不能让喜乐的状态保持一辈子;贪欲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突然变的没有;傲慢自大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想而无影无踪;智商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达到或超越爱因斯坦;烦恼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任意离去;嫉妒心理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任意发生变化,想有就有,想没有就没有;疑虑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而任意断除;无知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任意形成或消除。
如果主观能动性、精神活动今天有,明天无原由消失,前一秒钟存在,后一秒钟无原因消失,接着又无原由的出现,那样……
八种矛盾中的六种矛盾存在辨证运动规律。见于后面。
⑴、精神世界内各矛盾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消亡过程,存在辨证运动规律
可以参考后面的矛盾形成过程进行理解。
⑵、精神世界内各矛盾运动变化会遵循一定的形式逻辑规律
谦虚者会有谦虚的表现,傲慢自大者会有傲慢自大的表现,君子有君子的表现,小人有小人的表现,伪善有伪善的表现,无知会有无知的表现,嫉妒会有嫉妒的表现,勇敢会有勇敢的表现,懦弱会有懦弱的表现,贪欲会有贪欲的表现,内向型性格会有内向型性格表现,外向型性格会有外向型性格表现。
⑶、精神世界内各矛盾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谦虚、傲慢自大、伪善、无知、嫉妒均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语言、心理、身行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贪欲、自私、性格、品德、意志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工作学习、爱情事业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⑷、精神世界内各矛盾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良知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人性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梦想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忧愁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嫉妒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激进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软弱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自私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道德法制观念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信仰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⑸、精神世界内各矛盾运动变化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
宗教信仰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今天不信仰宗教,明天就可能信仰宗教;今天信仰宗教,明天就可能不信仰宗教;今天信仰这种宗教,明天就可能信仰别种宗教;今天信仰宗教的这个教派,明天就可能信仰别的教派。睡眠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今天对睡眠很渴望,明天可能就厌烦睡眠,以后又可能再渴望睡眠,再厌烦睡眠。诚实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今天诚实,明天就可能撒谎,现在撒谎,过一会了就可能诚实起来。良知、道德法制观念、贪欲、自私、性格、品德、意志、谦虚、傲慢自大、伪善、无知、嫉妒等等均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
⑹、精神世界内各矛盾运动变化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小偷小摸,可以成为大偷,最后成为强盗,这里就存在质量互变规律;起先不敢吃辣子,经过初尝后,就可能喜欢辣味,再后来离不开辣子,这里就存在质量互变规律;生来意志薄弱,经过一些事件刺激,会逐渐坚强起来,再后来意志坚定难移,这里就存在质量互变规律;起先字写的难看,经过刻苦锻炼,字体能过得去,后来逐渐赏心悦目,受人称道,这里就存在质量互变规律;表演、唱歌、指挥艺术、发明创造、性格、品德、爱好、性欲、道德法制观念也都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⑺、精神世界内各矛盾存在矛盾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正直与谄媚、安心与不安、激进与保守、乐观与悲观、诚实与欺诈、迟钝与灵敏、关怀与冷淡、困苦与幸福、吝啬与大方、胆大与胆小、心胸狭窄与心胸宽广、多智与少识、温和与暴躁、祥和与冷酷、亢奋与低沉,这些均存在矛盾对立而统一的斗争过程。
从上面事实可以发现,人的精神活动确实有着自己的辨证运动规律——这种辨证运动规律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志控制,不能随着意愿想生就生,想灭就灭。这一点在许多的机械唯物主义者论述人死永灭论时,都几乎无一例外的进行了肯定,并常常说:“精神活动是与光、热、物理学、化学运动过程无本质区别的运动,或者说精神活动遵循物理学、化学运动规律,其区别只在于复杂程度。思想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的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他们说精神属于某种物质或/和物质功能,显然错误,但强调精神活动具有运动规律,则无疑是正确而闪光的思想。马列主义对精神世界运动规律的确认似乎还没有机械唯物主义深刻,只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精神活动看作是某种物质/物质运动,则又把人们引向歧途,而这一点马列主义却又没有犯错误——不把精神活动看作是物质的。这两种观点互有得失。
三、身心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有自身的法则
人的精神活动与人的身体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存在辨证运动规律。譬如人的身体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遍游银河系;人的身体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变小至细菌病毒大小,更不能变为原子、质子大小,同样不能让身体变大如喜马拉雅山、地球、银河系一般大小;人的视觉有范围,无法随着自己的意志超越。黑夜不能视物,障碍物不能看穿,一光年的距离但凭肉眼不能看到,细菌、病毒、原子、质子但凭肉眼不能看到;人的听觉有限,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超越,微生物的言语听不到,超新星的爆发听不到;手足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伸长,伸手去抓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不能脚踏地球的中心、不能用手去抓单个的细菌或病毒;人的嗅觉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实现心中所想,不能闻到木星上的气味,不能闻到极乐世界的香饭气味;味觉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尝到清朝皇帝食用的满汉全席;心里的想法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而实现,住上黄金打造的宫殿,跨上银河系去遨游宇宙……人的感觉几乎分布于人的每处,即便是人的头发、指甲看似无感觉的东西,在轻微的触摸后仍能被我们感觉到。人的身体对人的精神有制约作用,譬如人的身体不能随着自己的心意而变高变矮、变胖变瘦、变漂亮变难看;三寸之舌不能伸长,舔到自己的额头。人的精神对人的肉体通过普遍联系,对人的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支配,可以活动自己的肢体,讲话,进行社交活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很难想象没有身心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没有辨证运动规律,它们相互之间会存在互相制约,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至于身心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纽带是什么?是力。这将会在后面进行说明。
四、人与周围事物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有自身的法则
人存在于世上就必然与周围的事物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譬如人要依赖阳光、空气、水、食物才能生存,离开阳光、空气、水、食物就不能生存。没有植物、其他动物,以及微生物,人是难以生存的。人的呼吸改变了空气的成分比例,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植物却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人和其他动物形成垃圾、尸体,微生物对垃圾、尸体的分解。人带有社会性,必然要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没有哪个人是孤立存在,包括植物人和白痴在内。
在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电磁现象、光现象、场能现象等,在人和其他动物之中也普遍存在,因此人的身体与无生命物质之间无根本的区别。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之间也存在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若想更多的了解这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可参考医学类书籍。
因此,人与周围事物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有自身的法则。
这里对身心的各自辨证运动规律进行了简短说明,还很不够。限于篇幅不可能深入探讨,只能到此为止。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