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十三)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十三)
1.1.4.5.1.3 结论
上面,我依据人死永灭论者的各种可能存在的论述途径去证明其观点,但是仍然不能证明其立论基石上的结论是正确的,相反,往往却是自相矛盾的局面。
真不知人死永灭论者的脑袋里想些什么,为何总是不能严格按照自己的立论基石去推敲,反而总是丢掉、否定自己的立论基石?为何人死续存论与事物的发展很容易吻合,却总是被人死永灭论者无端的否定?为何人死永灭论者总是要钻牛角尖,将人死续存论与事物发展规律恰倒好处的相互印证过程给否定掉,而自己又要制造与事物发展规律相反的妄想?有一句话很适合送给人死永灭论者去受用,那就是“你的脑袋里少根弦”!
唯物主义有具体理论的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依照两种理论都无法求证出人死永灭论。机械唯物主义提倡外因决定论,指出事物变化发展时只会出现数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可依据这个观点并不能得出人死永灭论。辩证唯物主义讲事物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事物变化发展存在质量互变规律,依据这个观点同样不能证明出人死永灭论是正确的。两种唯物主义都不能证明人死永灭论是正确的,因此,请人死永灭论者以后不要再说自己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否则请你指明,你是运用什么唯物主义证明出自己观点的?!
人死永灭论中既没有唯物主义思想,也没有唯心主义思想,更加没有辩证法思想——既没有唯心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唯物辩证法思想。人死永灭是不能被认识的——没有可研究的对象,自然无法认识。人死永灭论既不是物质第一性得出的结论,也不是意识/意志第一性的产物。唯物主义讲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而人死之后却必定有继续存在的物质,如此则依然可以推证出人死续存,而不是人死永灭。此理然否?除非不存在继续的物质,意识无法反映物质,才能因此推证出人死永灭论。
人死永灭论者的矛盾观属于矛盾断灭论——绝对断灭论,否认八种矛盾间断与延续的生灭对立统一规律,完全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是机械唯物主义无限制运用的荒谬产物,既不能通过实践检验,也不能通过正确理论——甚至任何理论推证。它是诱人的罂粟花,一旦过激的使用它就会中毒——犹如食用鸦片一样,不再拥有健全的思想,最终毁灭自己。
1.1.4.5.2 人死续存论的矛盾观
1.1.4.5.2.1 机械唯物主义印证
在机械唯物主义中,由于该理论必然确认内外因永恒存在,因此依照该理论也是可以推证出人死续存论的。但这种推证属于不准确、不客观、不全面、不深刻的推理,因此本书并不依据此理论论证人死续存论。这里简单提一下这种论证的思路与必然性结论。
机械唯物主义中的内、外因并不会永远消失,因为内因、外因都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特指物质,而物质的存在是遵循物质和能量守恒与转化规律的。精神与物质身体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依照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就是精神这种“复杂而高级的物质运动”与物质身体的“简单而低级的物质运动”是对立的存在着,存在内因与外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说法不能与身心同一论相混淆。身心同一论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不一样,因为身心同一论就无法存在内因与外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一个是实体和存在,一个是作用和功能,这两者之间就无法存在作用与被作用的问题。既然不存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问题,就不存在内外因关系。因此,身心同一论既不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需要了解更加清楚可以参看本书对身心同一论的批判部分。
依照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存在身心之间的对立,但是这种对立发展趋势被机械唯物主义给颠倒了。因为他们的观点是外因起决定作用,而内因起次要作用。如此推理会很自然的出现许多错误认识。比如思想要发生转变、感受要出现转变、行为要发生变化、意识要进行生灭变化……都是外界决定的,这样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存在了。因为人的精神作为一因对于外界事物来说是外在的因,而外在的事物——物质运动都是被动运作,如此则由于物质的被动运动就决定人不可能出现主观能动性。否则岂不是自相矛盾?比如人要行走,必须有一个外在的事物推动,人要说话必要一个外在的事物推动,人要思索、思想必要一个外在的事物推动,人的忠诚、正直、狡诈、圆滑、做梦、幻想、创造、坚毅、懦弱、爱情、安全、恐惧、食欲、性欲、睡眠、归属、追求、理想……必须要有一个外在事物作为推动力才能够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逻辑实在令人不敢苟同!再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则杀人、投毒、强*、偷盗、诈骗、贪污索贿……犯罪行为/动机和手段均是外因——受害者决定/产生的,如此以来罪犯将以何种理由进行制裁呢!?这样岂非受害者不当讨回公道反而应当接受制裁哉!???政界也普遍存在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比如,一说到行风不正、贪污腐化、司法腐败……均推卸为制度/机制造成的,似乎人是制度的附属品,而不是制度的主体、对象、执行者,这也是经典的外因决定论。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虽然错误,但是对人死续存论依然认可。因为机械唯物主义对于事物本体不会永灭是承认的。由于物质身体的作用与精神世界的作用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存在。机械唯物主义必然对对立的双方中某一方会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永灭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如果出现永灭的逻辑,那就意味着任何物质都必然会永灭,这样以来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正由于它认可事物本体不会永灭,因此作为精神之本体与其作用就不会永灭,而只能继续存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因为依照机械唯物主义的外因决定论,作为外因的物质不会永灭,自然会由于外因的永恒存在而使得人的精神永恒存在与变化。除非没有外在的物质因素存在,否则就必然存在精神。这个逻辑过程可以用一些图式表示:
……→物质或/和精神→物质→物质或/和精神→物质→物质或/和精神……
或者
…→物质或/和精神→物质或/和精神→物质或/和精神→物质或/和精神……
这个无限循环过程,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前进变化,有的只是雷同的变化过程——雷同中的质的飞跃、前进变化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质的飞跃、前进变化不完全一样,否则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不存在了。
机械唯物主义中有事物变化之理的说法。它指出事物在变化时,只会出现数量上和位置上的变化,而不会出现性质上变化。按照这种理论自然可以推断出人死续存论。精神世界会发生变化,即存在数量、性质的变化,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但由于机械唯物主义不承认性质会变化,这里就只能认可精神世界会发生数量上和位置上变化进行推理。按照机械唯物主义逻辑,自然是人死之后,精神世界仍然存在数量上的变化——精神世界数量/作用功能或增加或减少,而不是变为不存在——没有精神世界数量/精神世界作用功能;同时相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来说,存在一种空间上的转变,也就是精神世界存在位置上的变化,或升天堂,或下地狱……。这样还不是得出了人死续存论?这样的推断是严格按照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推断的,没有混乱、颠倒、错误、跑题的运用。因此,运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这个思想是可以论证出人死续存论。
最后,我们生活的宇宙,既有形成,就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当我们所在的宇宙消亡之后,若按照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说,自然会重新开始这个历史过程。有人因此也就提出了震荡宇宙或脉动宇宙。这其中当然包括各种天体出现顺序,动物、植物的出现顺序,人的寿命、生活环境、时代特征、空间方位、社会地位、职业、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一切的一切都跟放电影、电视一样,重新经历,或者无数次的重放。如此这般,人死续存不是仍然可以得到确认哉!当然机械唯物主义的这个观点,用无休止的重复过程——循环论来描述事物变化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所否定的。这里仅仅是运用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论证人死续存论罢了!
另外,按照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自然可以推证出,统治者永远是统治者,而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官永远是官,民永远是民,经商者永远是经商者,医生者永远是医生,*女永远是*女,奴隶永远是奴隶,佣人永远是佣人……这种观点自然大错特错!从前说人死续存论为统治阶级所宣扬,是统治阶级麻痹普通百姓的思想工具。这种说法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不如说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更加准确,不是吗?对于中国、印度等国家,若真正了解从前所说的人死续存论,自然会否定这种人死续存论,因为中国、印度从来都没有承认这种观点。因为他们都承认,贫穷、富贵、职业、地位……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变化中,而不是定死的发展趋势。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且对辩证唯物主义没能很好运用,因此得出只有等到来生去改变这些现状,而今生只能安于现状——尤其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加体现出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说法走入了极端,必须打破它。因为它忽视了现在之因,过去之因都会结出结果来,如果非要等到来生去享受今生所种因之结果,即每次因与果都处于此生与彼生的关系之中,这仍然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机械的看待因与果关系,否定今生之因也会在今生结出结果来,自然不对。比如,学习、种植、饲养、工作、社会地位、自身价值、理想等等,难道只有等到来生去结果和收获吗?如果这样,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存在了!因此,只有辨证的看待它,某些因只能等到来生收获,而某些因就可以在今生收获,不能一味强调只有来生去收获。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害人不浅啊!
综上所述,依照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仍然可以推断出人死续存论,而不是承认人死永灭论。虽然这种推断属于错误逻辑也罢!
1.1.4.5.2.2 辩证唯物主义印证
正确的人死续存论矛盾观如何呢?这个道理已经非常简单了,人生前所有的矛盾属性必然性的有后继体承接。首先是人的五种构成要素、六根生灭矛盾得到延续,接着是人的精神世界里的其他矛盾属性得到延续(至少有八种矛盾得到延续),而后会因为生前的行为所造成的矛盾,继续矛盾的承接、激化和平息。矛盾得到解决——这至少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极大的不公平得到平息。
这八种矛盾均存在间断与延续的运动过程,始终保持内在的对立统一和外在的对立统一。
外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主要体现在:
物质身体中宏观物质身体与微观物质身体的对立统一,宏观身体的六根与微观身体的六根之对立统一,宏观身体内的固态、液态、气态乃至等离子态物质与微观身体内的固态、液态、气态乃至等离子态物质之对立统一,宏观物质身体的语言行为与微观物质身体的语言行为的对立统一,宏观物质身体的社会实践与微观物质身体的社会行为的对立统一,人类社会的社会存在与微观生命形态社会的社会存在之对立统一,人类社会的社会意识与微观生命形态社会的社会意识之对立统一,人类的五蕴生灭矛盾与微观生命形态的五蕴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人类的六对矛盾与微观生命形态的六对矛盾之对立统一,人类的心理生理需求生灭矛盾与微观生命形态的心理生理需求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人类的意识形态矛盾与微观生命形态的意识形态矛盾之对立统一,人类的知行矛盾与微观生命形态的知行矛盾之对立统一,人类的主观意志和社会效果间矛盾与微观生命形态的主观意志和实施效果间矛盾之对立统一……这是外在的对立统一。
内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主要体现在:
五蕴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即物质身体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感受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思维思想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行为活动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意识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六根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心理生理需求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即饮食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性欲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睡眠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安全恐惧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自爱爱人被爱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归属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自我价值实现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六对矛盾的生灭之对立统一——即欲望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嗔怒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无知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傲慢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疑虑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错见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意识形态内的各个差异性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以及其他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如嫉妒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懈怠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认知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信仰的生灭矛盾之对立统一……这是内在的对立统一。
这些内容佛教徒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而普通百姓以及西方宗教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正确的人死续存论中,人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鬼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阿修罗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地狱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畜生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天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神仙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阿罗汉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缘觉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菩萨道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佛陀化身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这些内容佛教徒是很容易理解的——某些佛教徒也可能不明白,甚至会否定——而西方宗教、民间思想比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更加没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在佛教里,对于矛盾的演化介绍比较详细。杀人者当做补偿,欠债者当还债,大恶者当入地狱,行善者当升天,小气者当无饮食……可以有几十种、几百种、几千种甚至几百亿种不同结果。而后在矛盾演化过程中,遵循矛盾延续的特性,继续矛盾发展变化过程。天生愚笨、聪慧原因,天生贫困、富贵原因,天生残疾、健康原因,天生丽质、容貌丑陋原因,天生性格平和、脾气暴躁原因,天生性格狡诈、心地宽厚原因……都有比较明晰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个思想理论能够解释清楚——除了部分宗教理论外,虽然辩证唯物主义可以有效、合理的解释清楚,但很可惜,辩证唯物主义从诞生之后就一直被幼稚的唯物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垄断着,没能够使得辩证唯物主义放出应有的光彩!辩证唯物主义不具有唯物、唯心两分家性质,宗教界同样可以运用这个理论去分析、重新认识自己的宗教。
我们都知道宗教界存在地狱、天堂之说,那地狱阎罗王处是什么所在?许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多半认为那是受苦之处。受苦之处虽然不假,但实际上,阎罗处本意就是平息诤论、平息各种矛盾纠纷所在之处。这一点佛教解释很清楚。我们人间的法律对许多过错、矛盾并不会处置,尤其是现在社会中,许多的过错甚至是极大的过错因为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在麻木下不做处理。比如因为妄言、挑拨离间、色情用语等等行为,虽然某些后果很严重,可是却没有多少处置措施,以至于现在妄言横行、挑拨离间放狂、色情用语横行无忌。但是这些行为活动造成的后果、矛盾就不需要得到平息、解决吗?至于重大过错难道仅仅给予几天牢狱就解决了?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得到暂时性的缓和而已。
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简洁明了的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而外在条件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促进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关于这个道理,虽然简洁,可是人们在具体分析事物运动变化时,仍然把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内容给抹去,经常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事物,这种错误经常犯,却很少有人反省过——绝大多数的人都始终不明白自己是采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事物变化,却硬是标榜自己是马列主义的追随者,这是非常可笑而糟糕的事情!
在人死亡过程中,出现原因不外乎前面提到的外在因素,可是每个人他自身的内部矛盾中是希望自己活下去还是希望死亡?每个理智的人对于答案的清楚不需要我多言。希求长寿是每个人内心根深蒂固的追求,虽然有些时候出现假象可以掩盖对长寿的追求,可是这不能说是人的最根本思想。每个人死亡之前又有谁人可以做到没有爱、恨、傲慢、嫉妒、欲望?虽然圣人可以做到调控这些矛盾,可是他们一样无法泯灭意识流变的生灭矛盾以及五蕴生灭矛盾,因为这些矛盾不是意识可以控制的。爱、恨、傲慢、嫉妒、欲望这些矛盾可以通过主观的调控,这是这种矛盾形成的根本机制决定的,而对于意识流变的生灭矛盾和五蕴生灭矛盾形成过程,主观意志可以控制吗?所以,就算是圣人仍然不能通过主观意识来使得意识流变的生灭矛盾和五蕴生灭矛盾出现绝灭。当然并非不可以泯灭,而在于方法的问题,这里涉及到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的认识程度——这是非常深奥的内容,但是不适合在这里探讨。
从矛盾的角度讲,所谓圣人的含义,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通过主观意志来实现对爱、恨、傲慢、嫉妒、欲望这一类矛盾进行调控,而不是任其自流。当然,圣人也有很多层次的差别,最出色的圣人当然莫过于佛陀——他们可以实现对几乎所有矛盾的调控,这里仅仅说最初级的圣人。因为高级别的圣人境界离我们太远,我们无法想象,就不做讨论了——没有亲身经历,也没有接触,形成正确认识那是不可能的。认识形成过程,在前面我已讲过,不用我再重复吧。
许多人生前做善事,死后升天,可是对于爱、恨、傲慢、嫉妒、欲望这一类矛盾,没能实现自主的境界,一样会在福报消解之后,重新在这些矛盾中苦苦挣扎,就如我们现在一样受到这些矛盾的制约。这是唯物辩证法揭示的道理,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常理。只要内部矛盾不泯灭,必然会在外界条件促使下,运动起来,甚至永远如此运动下去。因此,升天作为一种追求,并不能作为最高的追求,而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目标罢了!其狭隘性与鼠目寸光甚至没有明显分别,根本不值得提倡。以升天和追求死后幸福为宗旨的教派应当放弃鼠目寸光的目标,而邪教更应当放弃错误的升天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说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存在数量和性质的变化,即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事物发生位置上的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讨论的不多(可以用远与近的对立统一规律、此与彼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说明),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讨论的少就否定位置上存在变化。这里试着运用这个思想证明人死续存论是正确的。按照质量互变规律这个思想,生前精神世界既然是变化的——精神世界存在数量上的变化和性质上的变化——那在人死之后,精神世界就仍然是存在数量上和性质上的变化,即从人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的精神世界,并在另一生命形态的精神世界里继续发生数量上和性质上的变化,而不会从存在数量和性质变化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没有精神世界——没有数量和性质变化的精神世界,或转化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转向物质世界没有促成的条件,而且又非同类转化,自然不能随意转化。这样就只能是同类转化,从人的精神世界向其他生命形态精神世界转化。如果精神世界向没有精神世界转化,则无疑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全盘否定。没有精神世界——那精神世界的性质和作用转化为什么呢?这样分析下来,自然是人死续存论是正确的。
佛教提供的六道生命形态,各有不同的性质/内部矛盾性。人道主观能动性优胜,天道福乐和智慧优胜,鬼道苦乐参半,地狱道纯苦无乐,阿修罗道有福无德,畜生道愚昧少识。这些不同性质/内部矛盾性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可以在流转中进行相互转化。此即空间位置上、数量和性质的转变,也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质量互变规律完全吻合。在西方宗教中,精神世界的质量互变规律是不存在的。上帝永远是上帝,天人永远是天人,魔王永远是魔王,地狱永远是地狱,这当然难以理解和接受。人的性质/内部矛盾性是会在运动中发生变化的,这无庸质疑。西方宗教既然承认人的性质/内部矛盾性可以转化为天人的性质/内部矛盾性,或地狱的性质/内部矛盾性,就已经证明性质/内部矛盾性是会变化的,既然性质/内部矛盾性是会变化的,又如何会出现永远的上帝,永远的天人,永远的魔王,永远的地狱呢?
最后,我们生活的宇宙,既有形成,就存在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当我们所在的宇宙消亡之后,按照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自然会重新开始这个历史过程,形成新的宇宙,而后新宇宙再消亡,再形成,如此连绵不断的向前发展。这其中当然包括各种天体出现顺序,动物、植物的出现顺序,人的寿命、生活环境、时代特征、空间方位、社会地位、职业、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一切的一切都跟放电影、电视节目一样,重新经历,或者无数次的重放。如此这般,人死续存不是仍然可以得到确认吗?当然辨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既讲周期性,又强调前进性,也就是说重复之中,有不重复者。这与放电影、电视还不一样,而是相似之中有变异,或者说每次的重放都进行了新的编辑,增加了新的内容,以至于最后完全质变为另外的电影、电视节目——它的发展遵循周期性与前进性相统一原则。这样,才会有凡人到圣人的转变,才会有社会地位的转变,才会有智慧、福乐的转变。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必然支持正确的人死续存论,而不是否定。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