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道与难行道
易行道与难行道---印顺导师
称名念佛,是易行道。横超三界,十念往生。这因为,仗弥陀的慈悲愿力,他力易行。净宗大德,大都结论为如此。然考究经论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却别有一番道理。
弘扬净土的大德居士,都以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为据,明念佛是易行道。然龙树也还是依『弥勒菩萨所问经』来的,大家却不知道。此经,菩提流志译,编於『大宝积经』的一百十一卷;西晋竺法护已有翻译。经中说∶「弥勒菩萨於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释尊)於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这可见,释迦以下度众生为行,弥勒以摄取净土为行。这即是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差别。所以说∶「弥勒菩萨往昔修菩萨道时,不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施舍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所说善巧方便安乐道,即弥勒菩萨,「昼夜各三,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晋译)。『宝积经』广说,即礼敬诸佛、忏悔、发愿、随喜、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随顺佛菩萨学,与普贤十大愿王颂略同。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义,即安乐行,以摄取净佛国土为主。而释迦佛所修的是难行道,所以说∶「我昔求道,受苦无量,乃能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中即举释迦往昔生中,月光王抉眼本生,以明悲心救度众生苦痛的事证,这是难行道。难行的意义,即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因此,释迦发心,愿「於五浊恶世,贪嗔垢重诸恶众生,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乃至眷属不相和睦」时成佛;而弥勒发心,「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的净国土,才成正觉。虽然大乘法是相通的,佛菩萨愿行是平等的;但大乘的初学者,确是不妨以种种门入佛道(如『智论』「往生品」说),而有此二大流的。如龙树『智度论』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佛世界」。这可见,弥勒所代表的净土法门,即多集诸佛功德的善巧方便行。菩萨初学佛道,可以有偏重一门的,一以成就众生为先,一以庄严佛土为先。理解得佛法真义,这不过是菩萨行初修时的偏重,所以有智增上,悲增上;或随信行,随法行等。而圆满究竟菩提、庄严佛国与救度众生,是不能有所欠缺的。这样,学佛最初下手,有此二方便∶或从念佛、礼佛等下手;或从布施、持戒、忍辱等下手。後是难行道,为大悲利益众生的苦行;前是易行道,为善巧方便的安乐行。其实这是众生根机的差别,在修学的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
易行道,即多集佛功德的净土行。依『弥勒菩萨所问经』说,即与普贤十大行愿相同。但经论中,不一定为十事。最重要的,是忏悔、随喜、劝请。一、竺法护译的『佛说文殊悔过经』说∶一、悔罪,二、发心,三、劝助。劝助中有随顺佛学、劝请说法、劝请住世、供养。行此等法,以忏悔为主。罗什译的『思惟要略法』也说∶「若宿罪因缘,(念佛)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随喜、劝请,渐自得见」。天台家因此而立五悔法。二、聂道真译的『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说∶一、忏悔;二、忍,即赞许(称赞如来);三、礼拜;四、愿乐,即随喜;五、劝请(说法、住世);六、持施,即回向。此上──『文殊经』与『普贤经』所说,大致与「行愿品」同。三、唐那提译的『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说∶一、礼拜,二、忏悔,三、劝请,四、回向,五、发愿,这是以礼佛为主的。龙树论中也多明此行,如『十住毗婆沙论』说∶念佛(含得礼佛)、忏悔、劝请(说法、住世)、随喜、回向。印度修大乘菩萨行者,常常行此方便行的。『智论』(七)说∶「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即忏悔、随喜、劝请说法及住世」。又说∶「菩萨礼佛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六一)。这都是在礼佛时行的,内容等於中国的(八十八佛等)忏悔文;简略的,即观文的十愿。觉贤所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即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的行愿颂。这大乘法门,与文殊及普贤,特有关系。龙树菩萨发愿颂,略同。这可见方便善巧易行道──乐集诸佛功德的净土行,本不限於十事,十事是随顺『华严经』的体裁而行。行愿品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佛),即与念佛(观想或称名)相等。此为特殊的宗教行仪,因为这是修集佛功德的方便,忏悔的方便。印度菩萨法,一日六时行道,次数多而时间短。中国早晚课诵,意义相同,但次数少而时间长,每使人引起倦退心,实不如次数多而时间短为妙。中国集众共修,所以不得不次数少而时间长,不免失去了易行道的妙用。易行道(不但是念佛),确与净土有关。如以为修此即可成佛,那就执文害义,不能通达佛法意趣了!
这可依龙树论而得到正当的见地;一般所说的易行道,也就是根据龙树论的。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说到菩萨要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要有怎样的功德法,才能得阿惟越致──不退转。或者感觉到菩萨道难行,所以问∶「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随声闻辟支佛地┅┅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这是请问易行道的方法。龙树说∶「如汝所说,是怯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干之言也」。简单的说,如有这样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龙树对於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给他当头一棒。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所以接著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水道乘船则乐(易行)。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难行即苦行,易行即乐行,论意极为分明;与成佛的迟速无关。说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忆念礼拜,以偈称赞」。易行道的仰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所以龙树又告诉他∶「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於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长,心地调柔┅┅,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众生」;接著即说六波罗蜜。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实为增长福力,调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於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於苦痛众生生悲愍心,进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於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经论一致的说∶念佛能忏除业障,积集福德,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以此为究竟。而从来的中国净土行者,「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以为龙树说易行道;念佛一门,无事不办,这未免辜负龙树菩萨的慈悲了!
礼佛、念佛、赞佛、随喜、回向、劝请,特别是口头称名,这比起舍身舍心去为人为法,忍苦忍难的菩萨行,当然是容易得多,这是易行道的本义。通常以为由於弥陀的慈悲愿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横出三界,名易行道,这并非经论本意。修此等易行道,生净土中,容易修行,没有障碍,这确是经论所说的。但易行道却是难於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这如『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释迦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不是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
弥勒修易行道,所以迟成佛。释迦修难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据传说∶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佛,超九劫成佛。说偈赞佛,是易行道,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吗?这是一般所容易怀疑的,应略为解说。易行道与难行道,本不过从初下手说。初学者有此二类分别;到成佛,摄取众生与摄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圆满的。但这不能证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难行道易成的事证。据传说,当时「释迦菩萨┅ ┅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这因为∶「释迦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智度论』四)。这显然是说∶释迦行难行道,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即释迦的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还不足。弥勒菩萨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自心已纯淑了。而一向少为众生,少修难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纯淑,即弥勒的利他功德没有圆满。所以、释迦的精进赞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难行道易成佛的证明。这如画龙与点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摄取众生与庄严净土,是成佛所一定要圆满的。释迦修难行道,如先画龙身。等到龙身画成,精进赞佛如点睛,一点即成龙了。弥勒从易行道入手;如先点龙睛。睛虽一点就成,而龙身却不能仓卒画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这样、释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实由於久修难行道,「饶益众生心多」。其实、这都为初学者作方便说,学菩萨法而成佛,一切功德都是要圆满修集的。易行道难成,难行道易成,这确是古圣经论的正说。
众生在秽土修行,虽容易退失;生净土中,环境好,不再退转。但论修行的速率,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弥陀经』(下)说∶「世尊! ┅┅(在此娑婆浊世),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一夜,胜於阿弥陀佛刹百岁」。『维摩经』也说∶「此土菩萨,於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於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诸馀净土之所无有」。十事,即六波罗蜜等。净土是七宝所成的,衣食等一切无问题,即无布施功德。秽土人恶,要修忍辱,净土都是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所以要持戒,净土女人都没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没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圆满,即没有偷盗可戒。这种种功德,生到净土中,都难於进修。这等於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从表显他的才能、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秽土是难行的,然因为难行,所以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秽土修行成佛,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如『阿弥陀经』中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及『宝云经』、『宝雨经』、『胜天王般若经』等,都说到秽土修行,比净土高超得多。龙树『智度论』(十)说得最为明切∶「娑婆世界中,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净土)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不满现实)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饮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秽)世界中,利根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秽土是苦痛的,然发心行菩萨道,却是最殊胜的,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转,但一生净土,即进度迟缓。秽土修行难得不退,如打破难关,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与难行,秽土与净土,实各有长处。上来,一从经论证明,一从事实证明。理解了经论的意趣,才得佛法的妙用。易行道与难行道,都是希有方便。「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为众生苦,为正法衰,而发菩提心,为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乐道,也是微妙法门,依此而行,可积集功德,忏除业障,立定信心,稳当修行,不会堕落!虽然、佛法住世,还得有为法为人而献身命、精进苦行的才得!
依上来的论究,可得这样的结论。净土,应以阿弥陀极乐净土为圆满,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切要。以阿弥陀 佛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为根本因;以阿弥陀佛土的行愿庄严为究极果。在修持净土的法门中,首先要著重净土正因。要知道,难行道,实在是易成道。如自己觉得,心性怯弱,业障深重,可兼修方便善巧的安乐道──易行道∶时时念佛,多多忏悔。如机教相投,想专修阿弥陀佛的净土行,可依传说为阿弥陀化身──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多集善根,多修净业 ,这才是千稳万当的!末了,善巧方便乐行道的净土行者,必须记著经论的圣训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阿弥陀经』)「欲得阿 跋致(不退转)地者,非但称名忆念礼拜而已」(『十住毗婆沙论』)。这样,才能得乐行道的妙用,不致辜负了佛菩萨的慈悲!(续明·演培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