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土佛教的传统与变迁: 岩仔的调查研究
台湾本土佛教的传统与变迁: 岩仔的调查研究
林美容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员
第一届台湾本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
--------------------------------------------------------------------------------
一 研究缘起
故乡草屯镇附近有一座碧山岩, 乡人称为「岩仔」, 前临猫罗溪, 后倚柴梳山 (八卦山脉的一部分) , 是周末假日散心的去处, 也是过年期间大家常去参拜的庙宇。长久以来, 我对它的印象就是一个山上的佛寺, 不过跟「正统的」佛寺似乎又有所差别, 里面有自动抽签的机器, 寺内尼众也为人解签; 它也不像一般地方公庙有一定的辖域。过去我从民间信仰去研究台湾汉人的地缘组织, 对这种不具地域性的佛寺, 自然提不起探索的 兴趣。
直至 1991 年开始, 我在高雄县调查地方公庙, 发现高雄县有所谓的三大岩, 即大社翠屏岩 (大觉寺) , 阿莲大岗山岩 (超峰寺) , 林园清水岩, 都与乡镇性或超乡镇性的联庄组织有关, 例如翠屏岩辖13庄, 范围含盖大社乡、仁武乡、楠梓, 大岗山岩辖36庄, 范围含盖阿莲乡与冈山镇,清水岩辖24庄, 范围含盖林园乡全部及大寮乡的义仁、昭明、新庄三村。
由于这三个岩与地缘组织相关, 遂兴起我研究岩仔的兴趣, 欲彻底了解岩仔是否都与地缘组织有关。
除了因为岩仔与地缘组织相关, 另外促使我想要全面性的调查台湾的岩仔的原因, 是由于在高雄县听到对这三个岩仔有「埔头岩」的说法,「埔头」一词让我联想起「山埔」、「墓埔」, 以及与其相关的阴灵信仰。恰巧这三个岩之联庄组织又各与其它三个神庙共有或重迭, 例如大社三奶坛青云宫 (主祀神农大帝) , 亦辖13庄, 范围与翠屏岩相同; 阿莲土库北极殿 (主祀玄天上帝) 辖 36 庄, 范围与大岗山岩相同;林园王公广应庙辖三甲内,范围亦在林园乡内,与清水岩重迭。这三个岩仔都主祀观音, 观音普度阴灵的信仰特性彷佛借着站在「山头岭尾」的空间属性, 表达了她对有情众生的看顾, 与保护山下庄众的神庙成对, 构成阴阳具备的神灵保护网。此一发现催促我展开台湾岩仔的全面性调查, 欲了解岩仔 的空间性与信仰的象征性, 到底是普遍的还是只是高雄地区的特殊现象。
1992 年 1 月底, 由于无意的触及而开始彰化朝天堂这个龙华派斋堂的调查, 让我不断思索研究台湾传统佛教的可能性。岩仔与斋堂就此成为我探讨台湾本土的传统佛教的两个重要课题。当然台湾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佛寺, 不以岩为名, 更无疑义的属于传统佛教的范畴, 反倒斋教具有在家佛教的属性, 而岩仔现今样貌多端, 两者是否可称为佛教, 可能教界人士会有不同的看法, 特别岩仔这样虽然拜的是佛祖、菩萨, 其信仰形态却相当的民间化, 能否称为「佛教」, 仍是大可争议。不过,我认为无论岩仔或斋堂, 都代表台湾的民间佛教, 它与正统佛教有所差距, 对于我这样一位关心台湾传统的研究者来说, 其与正统佛教的差异性, 反倒激发我深入 探究的兴趣, 欲了解什么是台湾人原本的佛教传承。
1994年 1月起我开始调查台湾的岩仔, 先从我较熟悉的中部地区调查,现在彰化县、南投县、台中县、嘉义县、高雄县、花莲县的调查已大致完成, 总共已经调查了 53 个称为「岩」的寺庙。虽然调查仍在进行当中,但从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已经完成的调查资料, 已足以让我写下这一篇论文, 作为我对岩仔之初步探讨的成果。
二. 什么是岩仔
当初我受到岩仔的历史性、地域性、本土性、世俗性所吸引, 而引发对岩仔的研究, 但是岩仔是否能成为一个特别的研究课题, 研究岩仔的意义在那里, 却让我颇费思量。也许很多人要质疑: 岩仔跟寺有什么分别,很多岩仔又跟庙差不多, 难以定位, 为什么要把它当作一个特别的范畴,拿来研究? 当我告诉别人我正在研究岩仔, 很多人初听之下, 楞了一楞,不知道什么是岩仔, 可是当我举例提到一些有名的岩仔, 或者他住地或家乡一带的岩仔, 他马上说: 「啊! 知道了! 」可见岩仔是一个大家平常不太在意, 但又颇为熟悉的。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研究岩仔, 每到一个岩仔调查, 也不忘问受访者, 为什么取名为岩? 是不是大家称它为岩仔? 什么是岩? 什么是岩仔? 从受访者我得到一些答案,也体会到一些答案。
现在把一般人观念里面的岩仔抽离爬梳出来, 反而觉得其复杂性中其实透露着某种明晰性。其明晰性特别是指文化上寺与庙作为两个参考对照的概念范畴, 岩仔在其间所显示的偏向性; 其复杂性又委实让人不得不归诸于台湾社会与历史的错综曲折。本节所要陈述的在于一般人概念中的岩 仔。
(一)岩与寺的差别
据《彰化县志》谓: 「闽省漳泉南人, 谓寺曰岩」。显然岩是闽南人流布区特殊的用词, 用来指称寺。但是仍有许多寺不称为岩, 闽南地区如此, 台湾也是如此。到底岩与寺的差别在哪里呢?
1.岩即山寺: 《彰化县志》〈祀典志〉云「闽人呼山寺曰岩。「岩」漳州音为 giam , 泉州音为 gum, 是指山壁内凹而形成的天然蔽阴之处。嘉义县竹崎乡香光寺悟因师称, 岩是山头之意。岩仔即是山寺。现今很多称为岩的寺庙, 多数靠山, 或在山脚下, 或在山腰, 或在山顶。例如八卦山脉有「三岩二寺」, 传闻嘉庆君曾游历, 将岩与寺并提, 却又不同, 三岩是指社头清水岩、白沙坑虎山岩、溪头碧山岩。中部地区又有「五岩」的说法, 即上述的清水岩、虎山岩、碧山岩, 加上竹山德山岩及斗六湖山岩(注1), 均倚山, 除湖山岩之外, 四岩皆在八卦山脉。中央山脉 (受访者称台湾山脉) 亦有三岩, 即半天岩 (嘉义县番路乡) 、火山岩 (台南县白河镇关仔岭大仙寺) 、赤山岩 (屏东县新园乡) 。台湾南部有所谓「埔头岩 」, 即指出岩与山埔的特殊关系。
岩既与山有关, 其岩名常含山名, 例如基隆市泰山岩、景山岩, 台北县福山岩 (三峡与汐止各一) 、岐山岩、青山岩、湖山岩、顶泰山岩、下泰山岩、金山岩, 台北市碧山岩、芝山岩、猴山岩, 桃园县福山岩、寿山岩、泰山岩, 台中县鼎山岩, 台中市楞山岩, 彰化县茗山岩、虎山岩、碧山岩, 南投县明山岩、德山岩、福山岩, 云林县湖山岩, 嘉义县龙山岩 (大林、竹崎各一) 、碧山岩、玉山岩、金山岩、慧山岩, 台南县金山岩, 高雄县大岗山岩, 屏东县高山岩、赤山岩, 宜兰县南山岩、龙山岩等, 共 37 座。有时岩名冠以山名, 有时衍成俗称某某山岩, 原来之岩名逐渐不名,其例如下: 普化山广承岩、大香山慈音岩、新直山西云岩 (龟山岩) 、大慈山翠壁岩、姑莲山卢文岩、赤山龙湖岩 (赤山岩) 、火山大仙岩 (火山 岩) 、观音山翠屏岩 (观音山岩) 等。
岩既又与寺有关, 其岩名有时附以寺名, 而连称之,如寿山岩观音寺、半天岩紫云寺、打鼓岩元亨寺等。而有很多岩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之后, 往往将岩名改为寺名, 例如中和慈云岩改为接云寺, 艋胛慈云岩改为慈云寺, 宝藏岩改为宝藏寺, 五股西云岩改为西云禅寺, 龟山寿山岩改为观音寺, 大甲鼎山岩改为金华寺, 雾峰青桐岩改为灵山寺, 竹山德山岩改为德山寺, 名间明山岩改为灵山寺, 斗六湖山岩改为湖山寺, 大林龙山岩改为普陀寺, 玉山岩改为香光寺, 关仔岭大仙岩改为大仙寺, 关仔岭新岩改为碧云寺, 大岗山岩改为超峰寺, 翠屏岩改为大觉寺, 打鼓岩改为元亨寺, 赤山岩改为天福寺; 或将原来岩名附以 「寺」字, 例如西云岩寺、清云岩寺、 (溪头) 碧山岩寺、 (社头) 清水岩寺。
岩近山而有寺称, 故为山寺. 山寺所在风景秀丽, 而且在山岭、山丘之上, 意味着所祀神明站得高, 看得远, 管辖的范围便大。
不过, 最初或专称山寺为岩, 然而相沿成习, 不在山者, 亦统称为岩,特别是拜观音或清水祖师之寺庙,常称为岩,例如万华清水岩、台北宝藏岩、梅山乡金山岩等。然而, 观所有诸岩, 不 在山者毕竟是少数。
2.寺大岩小: 刘枝万谓, 台湾佛寺规模不及大陆丛林, 少有山门、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禅堂、斋堂、方丈、客殿、库堂、钟楼、鼓楼等结构具备齐全者, 其号称「某岩」 (刘枝万 1963:48) 。此虽为三十年前之旧语, 观之今台湾如此规模之佛寺, 已不可胜数。不过, 岩较寺规模小, 在 田野时常听闻此说。
3.拜观音佛祖之寺称为岩: 这种说法的产生乃是基于民众所熟知的岩大都是以观音为主神, 这是一种受郁于民众经验的说词, 称为岩的虽然大多数是以观音为主祀对象, 也有些主祀清水祖师, 少数奉祀孚佑帝君 (注2), 更有非常少数的岩奉祀神农大帝、开彰圣王、法主公、妈祖等 (参见附表)。
4.岩有翘翅, 寺无: 这是访问竹崎乡玉山岩香光寺时, 住寺的尼师指出的说法, 她们说原有的玉山岩像神庙一样有翘翅, 实不合佛制。这反映 出来出家人心目中的寺, 是不能翘翅的。
5.岩不可有纳骨塔, 寺无妨: 这是访问番路乡半天岩时, 管理的在家人指出的说法, 他们说前任住持的尼师, 在岩前建纳骨塔, 污染神圣居住之地, 没有人会在神庙所在建纳骨塔的。这反映出来一般人心目中的神庙 不能有纳骨塔, 当然这是指正神的庙而言, 阴庙除外。
(二)岩与宫的差别
在竹山镇瑞德岩访问时, 听到寺比岩大, 岩又大于宫的说法。不过,这是指规模大小, 还是指神格高低, 则难以定说, 因寺有大寺小寺, 岩有大岩小岩, 庙有大庙小庙, 客观而言, 岩据山而建, 空间较宽阔, 建筑规模比较大,神庙多在庄 社之中, 发展空间有限,规模较小。
(三)岩仔与岩的差别
有一天我到嘉义县梅山乡的金山岩访问的时候, 我问受访者为什么这间庙取名为岩, 居民是否称此庙为岩仔? 他说命名的由来是因为金山岩从邻近半天岩分香, 故亦取名为岩, 但金山岩不是「岩仔」, 居民称的「岩仔」是指有名的半天岩而言。自此我方才明白, 「岩仔」并不是指所有名为岩的寺庙, 而是其中较大较有名者, 才被呼为「岩仔」。台语词汇的尾音加「仔」, 一般而言, 指涉的意义范围较小, 意义较低微, 例如「阿姑」变成「小姑仔」。「岩仔」比「岩」大, 显然是一个反例, 但绝不是孤例, 由于两者的差别, 我才注意到原来「街仔」比「街」要大, 我的家乡草屯镇自古至今称为街者, 有北投街、新庄街、草屯街、南埔街、土城街、双冬街,但全镇居民呼为街仔者, 仅指其中最大的草屯街而言。
依此而言, 台湾各地被当地居民呼为「岩仔」者, 大概只有三峡长福岩、泰山顶岩仔与下岩仔、溪头碧山岩、社头清水岩、竹山德山岩、番路
半天岩、关仔岭大仙岩、林园清水岩、高雄打鼓岩、新园赤山岩等历史较悠久,而远近驰名者。不过本文改称所有的岩为岩仔。
(四)岩介乎寺与庙之间, 而偏向庙
由上述可知, 岩实为介于佛寺与神庙之间的寺庙, 它与以出家人为主体的丛林佛教之寺院大异其趣, 但与护佑地方庄众的神庙又有所不同, 它借着普度有情的观音信仰, 来护佑更广大的众生, 它揭示了佛教的民间化,即佛教被纳入民间信仰地域群体祭祀的范畴。它并不是介于寺与庙之间的中间点, 而是大幅的偏向庙这边的性质, 前面所言翘翅、无纳骨塔, 说穿了并不是岩与寺的差别, 而是神庙与佛寺的对照差别。以下将寺、庙与岩的参考对 照关系列表于下:
寺 岩 庙
────────────────────────────
修身、修行 修行庙/ 香火庙 香火庙
纳骨塔 有/ 无 不可有纳骨塔
寺大于岩 岩大于宫
无翘翅 多翘翅 翘翅
三 文献史籍所见的岩仔
台湾的岩仔大都历史悠久, 史籍文献多所记录。根据刘枝万整理方志资料所著〈清代台湾之寺庙〉, 所载清代的岩仔皆在佛教项下的寺院与祖师庙, 计有凤山县打鼓岩 (元兴寺) 、大冈山岩(超峰寺)、翠屏岩、赤山岩、清水岩, 诸罗县龙湖岩、大仙岩, 云林县湖山岩、德山岩, 彰化县虎山岩、碧山岩、清水岩, 淡水厅寿山岩、宝藏岩(石壁潭寺)、慈云岩、 芝山岩(芝山寺)、西云岩、清水岩 (刘枝万 1963) 。一共有18座。
清代志书之外, 现存诸多文献有关岩仔的资料不少, 附表是整理文献与田野资料而作成的, 合计有127 座岩仔, 其中创建于明郑之前的1 座,创建于明郑时期的 2座, 创建于清朝时期共有62座, 创建于日据时期共有18座, 创建于战后有13座, 31座创建年代不详。以下举几个创建年代较早的岩仔为例, 说明其历史。
台澎金马最早创建的佛寺就是一座岩仔, 即金门太武岩寺 (中村元1984:1024)。《金门志》载: 「太武岩寺, 在十七都, 祀通远仙翁, 宋咸 淳(1265-1274) 间建, 万历八年(1580)重修, 黄逸所尝读书其间。」
以台湾而言, 最早的岩仔当推台南县六甲龙湖岩, 是明郑咨议参军陈永华所建, 乾隆元年 (1736) 重建, 并祀延平郡王 (刘枝万 1963:56-57)。昭和 4年 (1929) 由六甲乡长陈麟绸及官田乡长陈自西等协力改筑寺观 。有记录可寻之住持, 第一代梵山上人, 第二代妙元和尚, 第三代颂协和尚, 系昭和 2年(1927)充任。
屏东县新园赤山岩, 传说荷兰人盘据台湾时, 就有该寺, 郑国姓来台时, 曾修复一次。同治 3年 (1864) 黄正春又重修一次 (刘枝万 1963:56)。日据时期住持皆由僧众充任, 达玄和尚住持过两年, 民国41年组织董事会重建, 42 年 9 月落成。目前由出家人住持管理。 高雄县林园清水岩, 康熙 5 年 (1666) 之前已有一座草庵, 康熙 5 年大寮乡赤坎人张简立发起兴建, 昭和 2 年 (1927) 重修, 民国 39 年昌玄居士住持, 管理人刘必准, 现在仍是在家人管理 (张文进 1957:180)
。
嘉义县番路半天岩, 据能元和尚所作沿革, 半天岩缘起于康熙21年(1682), 有老僧路经此地, 观其山明水秀、茂林修竹, 叹为佛地, 乃结茅庐, 自福建南海普陀山迎奉观音佛像。从远处望之, 山高似届半天, 因号半天岩; 晨暮紫云绕布山间, 因名紫云寺。开山者即为第一代禅师觉丰,经第二代日钟, 第三代璇珂, 第四代弘泰, 至乾隆 29 年 (1764) 第五代永改禅师之时, 才由乡人踊跃乐捐, 改建为瓦葺木柱之佛寺。咸丰 3年(1853)嘉义职员郭耀海为报佛恩, 首倡募捐拓展地基, 兴工重建, 庙貌一新。大正 9年 (1920) , 寺宇颓坏, 乡绅林猛等十二善信发起重修, 此为第三次之重修。讵料昭和 16 年 (1941) 嘉义发生大地震, 山崩地裂, 一剎那间半天岩毁倒如平地, 民国 36 年地方有志刘再生、林橘 (林猛之 子) 等相议兴工新建, 民国39年完工 (参见台湾省文献会 1959)。
台南县关仔岭大仙岩, 沿革起于康熙 14 年 (1675) 僧参彻自福建来(注3), 住锡龙湖岩时, 偶至此地, 以其山林之佳, 遂辟茅结庐, 奉龙湖岩之佛祀之, 朝夕诵经, 持戒甚固, 附近庄人, 乃谋建寺, 曰大仙岩 (参 见刘枝万 1963:57) 。
高雄县大社翠屏岩, 据《台湾古迹集》, 系创建于康熙 28 年(1689), 因有苏、林两姓为卜葬祖先, 同时看上观音山麓的吉地, 而争讼不已,凤山知县判定该地应归于公, 建寺奉祀观音佛祖, 名为大觉寺, 两家咸服。清康熙皇帝见其山水明媚, 地气秀丽, 敕旨赐名翠屏岩 (林衡道、郭嘉雄 1977:267)。据《凤山县采访册》, 光绪 2 年 (1876) 恩贡生苏怀珠募修 (参见刘枝万1963:56)。据《台湾佛教大观》, 大殿系大正13年 (1924) 建设, 欢迎门建筑于民国 39 年, 喷水池建设于民国 41 年; 民国45年左右眼净师担任住持 (她同时任台南竹溪寺及慈云院住持) , 愿定尼师担任副住持; 当时得地方人士协助, 正在全力建设中 (张文 进 1957:166-168)。
云林县斗六湖山岩, 据《台湾佛教名迹宝鉴》, 沿革起于康熙 60 年(1721) 朱一贵之乱, 斗六、 默林及附近一带的人民避难湖山, 湖山一带的垦首内林庄林克明于雍正 3 年 (1725) 同柴里社业户大茄腊等, 为感观音之庇佑, 而兴建湖山岩。乾隆 6年(1741)林沸腾捐资修缮, 同治13年(1874)海丰仑林金波林合义兄弟发起改筑, 昭和14年(1939)改造为日本式(民德写真馆 1941, 游永隆 1980)。
上述这几个历史悠久的岩仔, 都集中在浊水溪以南, 而且都成为有名的岩仔, 从这一点来看, 岩仔与一般的神庙一样, 历史悠久的常成为朝拜的中心。不过从岩仔本身的历史来看, 其缘起故事典型, 不同于神庙。神庙多缘起于先民携带香火在某处工作, 突然夜发毫光, 灵异显著, 而渐成庄众所拜; 岩仔缘起最常见的典型是僧人路过, 见山水奇秀, 叹为佛地, 而筑庵 奉佛, 日久建成岩寺。
由文献观之, 岩仔除了历史悠久, 另一特色是风景幽美, 其前后左右多有名胜, 或亭或阁, 山岩水洞, 修竹密林, 诗人墨客、士绅官民常往游历, 兴则提诗为文, 留下笔墨文章。像白沙坑虎山岩虎岩听竹、社头清水岩清水春光、溪头碧山岩碧山曙色, 是清朝彰化县八景之一; 大岗山岩岗山树色、翠屏岩翠屏夕照则是清朝凤山县八景之一; 新竹青草湖风景区的灵隐岩; 关仔岭风景区的新岩碧云寺和旧岩大仙寺 (大仙岩) 。我不否认 这一特色也是吸引我研究岩仔的一个原因,也许我还应该尝试岩仔的观光人类学研究呢!
由上述几个历史较久的岩仔来看, 早期的岩仔大多是民建, 也有少数是官建, 如六甲龙湖岩。有些岩仔时而由在家人管理, 时而由出家人管理,不过出家人管理的情形多是受俗众委托, 寺产仍属于在家的信众, 也因此纠纷时起。战后来台的东初和尚曾观察台湾佛教, 说台湾没有一所十方丛林, 寺院经济都操于俗家管理人手上, 僧尼不能自由做主, 颇为这种僧归俗管的现象不平, 大力呼吁用中国佛教会的行政权力, 来改变这种寺院民有的观念 (张曼涛 1979:111) ,我们现在从岩仔所观察到的一些在家与出家的冲突(详见第五节), 不能不说和中国佛教会的势力与影响有关。有些岩仔更历经斋堂与岩仔的阶段, 而今成为佛寺, 像大甲鼎山岩, 原来是龙华斋堂金华堂, 今名金华寺, 目前由出身龙华斋教家庭的出家尼师住持。从岩仔的历史我们可以 看到台湾民间本土佛教的变迁史。
四 岩的形态与现状
岩仔之复杂性亦可由其现状观之, 很多岩仔是地方公庙, 有些则是佛寺, 有些则兼具地方公庙与佛寺的性质, 也有少数是家庭佛堂或是字姓庙或是私庙。地方公庙有村庙、联庄庙、大庙、区域庙的层次, 属于地方公庙的岩仔, 从其庙宇形制、祭拜方式与祭祀组织来看, 与一般地方公庙并无不同, 只是其主祀神通常是属于佛教的观音或清水祖师。附表所列的岩,主祀观音者特 多, 共有61座, 主祀清水祖师之岩有32座(注4)。
(一)地方公庙
1.村庙
属于村庙性质的岩仔计有: 汐止镇横科的福山岩, 辖横科、福山、中研三里; 新店市广兴长福岩, 辖广兴里, 含广兴路二角、平广路、小坑路、成功路共五角; 新店市屈尺岐山岩, 辖屈尺里, 含城仔、山仔脚、顶店、下店、燕子湖共五角; 五股乡凌云寺辖观音村内岩;贡寮乡蚊仔坑西灵岩, 辖和美村; 大安区六张犁石泉岩, 辖黎和里、黎顺里、博嘉里与福德村 (林衡道 1983:132); 新竹市菜瓜坑的金教岩, 辖竹圣坑与菜瓜坑共 2邻; 龙井乡龙泉村的龙泉岩; 彰化市湳尾的修水岩, 辖南兴里与南美里; 田中镇内湾的德安岩, 辖东源里、碧峰里与一部分香山里; 福兴乡中庄的清修岩, 辖外中村; 秀水乡埔羌仑的清龙岩, 辖福安村与埔仑村; 花坛乡白沙坑的虎山岩; 埤头乡永丰村清峰岩;社头乡的泰安岩, 辖芋寮与张厝庄; 竹山镇瑞竹里的瑞德岩; 大林镇中坑里的龙山岩; 竹崎乡田洋的碧山岩, 辖田洋与鹿满产; 竹崎乡南势坑的金山岩; 竹崎乡红南仔坑的奉天岩; 梅山乡犁园寮泰兴岩; 梅山乡屈尺岭慧山岩; 麻豆镇砖仔井清水岩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 1987:168)等, 共20座 。
2.联庄庙
属于联庄庙性质的岩仔计有: 三峡镇长福岩辖三角涌、海山口、莺歌石、中庄、二甲九、桥仔头 (林垦 1968:46) ; 板桥市慈云岩辖板桥漳州籍13庄 (林衡道、郭嘉雄1977:26); 景美万庆岩; 艋舺清水岩; 文山区宝藏岩; 龟山乡寿山岩辖五大庄, 即塔寮坑、旧路坑、枫树坑、兔仔坑 (含社后坑) 、新路坑 (卓克华 1992:33) ; 竹山镇德山岩辖车店仔、柯仔坑、中崎、和溪厝、枋寮仔、冷水坑及桃仔园; 竹山镇鲤鱼尾重兴岩辖鲤鱼尾、劳水坑、桶头、田子、山坪顶、福兴 (刘枝万 1961: 54, 庄英章1977:152);麻豆镇龙泉岩辖沟仔墘、土豆网、砖仔井、后寮、油车、潭墘及大宅等七村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 1987:162-163); 竹崎乡玉山岩辖13庄; 包含白杞寮、山仔顶、黄心寮、旧猪灶、顶埔、菜公坑、旧社、内埔、溪州、圳头王厝、双连井仔、软欧、崁脚、新寮坑、竹头尾、桃仔斜、泉州厝、树林、学仔、芋仔岭、井仔头、忠心仑、后山笼仔、田仔坑、土豆寮、顶坪、无底潭、下坪、番仔路科、赖厝、塘下寮, 大抵在竹崎乡内; 大社乡翠屏岩辖13庄, 包含大社乡神农村、翠屏村、三奶村、观音村、中里村 及仁武、后庄、楠梓、大社等。共12座。
3.大庙
属于乡镇性大庙的岩仔计有 4座: 番路乡半天岩辖番路乡全部; 关仔岭旧岩大仙寺辖白河镇24里及嘉义县中埔乡深坑村与三层村 (涂顺从1994:100) ; 关仔岭新岩碧云寺辖东山乡全部及白河镇一部份共19村里 (台南 县政府民政局1987:153) ; 林园乡清水岩辖林园乡全部及大寮乡三村及鼓山区打鼓岩辖鼓山区全部。
4.区域庙
属于超乡镇性的区域庙的岩仔计有 4座: 社头乡清水岩以前的祭祀范围在武东、武西堡共 72 庄, 范围含盖社头乡、员林镇、永靖乡、田尾乡、埔心乡, 与枋桥头天门宫同(注5), 不过现在由邻近的山湖村、清水村与埤斗村共祀; 清水镇紫云岩辖 53 庄; 六甲乡赤山龙湖岩辖官田乡、六甲乡23堡头 (台南县政府民政 1987:150-151, 涂顺从 1994:136) ; 阿莲乡大岗山岩辖 36 庄, 范围含盖阿莲乡与冈山镇的一部分; 新园赤山岩是新园乡与万丹乡的公庙。
(二)佛寺
属于佛教寺院的岩仔计有: 新店市广明岩、土城乡广承岩、五股乡西云岩、新竹市翠璧岩 (今名翠璧岩寺) 、大甲镇鼎山岩(今名金华寺)、清水镇清云岩、雾峰乡青桐岩 (今名灵山寺)、 芬园乡碧山岩、名间乡明山岩 (今名灵山寺) 、斗六镇湖山岩 (今名湖山寺) 、竹崎乡玉山岩 (今名香光寺) 、阿莲乡岗山岩 (今名超峰寺) 、大社乡翠屏岩(今名大觉寺)、高雄市打鼓岩 (今名元亨寺) 等。可以说今天台湾的佛教寺院, 有不少原来都是岩仔、或是与岩仔有关系,像五股乡的凌云禅寺,在内岩凌云寺邻近,其寺地是由内岩捐献。
(三)混合型
有些岩仔兼具地方公庙与佛寺的特性, 例如阿莲乡岗山岩即是有名的超峰寺, 有一次在星期假日往访, 前殿旧岩之前锣鼓喧天、香客汹涌, 好多的乩童在进香的人潮之间起童表演, 准备告辞观音佛祖。俟人潮大致退去, 上了后面高处的后殿, 虔诚的佛徒着黑色海青, 在佛殿前诵经念佛,一派庄严肃静, 迥异山下景况。这观音佛祖亦神亦佛, 我似乎也看到其融和的完美。大甲乡龙湖岩、关仔岭大仙岩、关仔岭火山岩(碧云寺)这些南部的名岩大多是前俗后圣的方式混合民间信仰 与佛教于一体。竹崎乡玉山岩香光寺, 平时出家人住寺奉佛, 观音佛祖千秋祭典与中元普度, 又奉还民众祈安求福, 是神佛混合的另一种样貌。
(四)家庭佛堂
属于家庭佛堂性质的岩仔计有: 员林镇出水弥陀岩及高雄市日光岩。
(五)字姓庙
彰化市茗山岩是附近的张姓所建, 现由五名张姓人士管理。
(六)私庙
沙鹿镇的卢文岩及花莲市清水岩均属私庙性质。
五 从岩仔看在家与出家的冲突
在调查岩仔的时候, 最让我感到吃惊和意外的是在家与出家的冲突,它可能是实际上在家人与出家人为了庙产与管理权, 或是为祭拜方式而产生的纷争, 也可能只是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与精神理念之争。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其纷争有其历史渊源,并且与寺与庙经营形态之差异、出家与俗家生活与理念之不同, 与岩仔本身的在宗教上和历史上的复杂性等因素相 关。
(一)芬园乡溪头碧山岩的例子
碧山岩址在彰化县芬园乡溪头村。原属南投镇福兴里(刘枝万 1961:50), 实离草屯镇月眉厝不远, 过了猫罗溪即到, 碧山岩与草屯镇的渊源也较深。据《南投县志稿》, 碧山岩沿革起于雍正4年(1726), 初系祖籍漳州府平和县的先民为祈前途平安, 先设小庵, 奉祀观音佛祖。乾隆17年(1752)始由住僧募款建寺, 号碧山岩。因年久失修, 至道光 21 年 (1841) 乃由月眉厝林侵润首倡, 募捐千余元, 重修佛殿, 并筑右厢三室, 以供寺僧居住。 昭和 3 年 (1928) 由草屯洪源卿首倡, 改筑佛殿, 并筑两厢各三室。后历尽风霜, 仅存旧观, 却乏寺僧, 昭和 18 年 (1943) 张秀月为住持,捐资修复, 重建佛殿, 整理环境, 大有改观。民国 34 年 10 月居民捐款,凿井于寺之南侧, 民国 36 年 8 月架设电灯, 民国 47 年建塔一座于寺之西南侧, 民国 48 年八七水灾颇毁 (刘枝万 1961:50-51)。如今建塔处 成为忠烈祠, 系省政府捐钱协建大殿, 而交换去的。
据《台湾佛教大观》, 民国 35 年如学法师前来碧山岩住持, 她是新竹县人, 日本驹泽大学佛教系毕业 (张文进 1957:254) 。
1994 年 1 月 15 日往访碧山岩, 先在月眉厝龙德庙驻足, 听一位林金昌老先生, 零散的说些有关碧山岩的事。原来碧山岩也叫柴梳岩, 因背后的八卦山样子像梳头的木梳, 故称为柴梳岩。据说草屯林姓六房头曾提供土地, 先建小庙, 乾隆 58 年 (1793) 月眉厝建龙德庙之前, 所祀保生大帝原奉祀在碧山岩, 后来林姓才把庙地捐献出来。他说日据时代碧山岩才改归佛教,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才变得比较漂亮。受访者正好是月眉厝武馆集英堂的武师, 他说光复后如学尼师来碧山岩当住持, 那时碧山岩很有钱, 每次化缘草屯镇各里都捐献缘金, 一里大约出二千斤稻谷, 二千斤就有两万多元, 因此一些 人(游手好闲的混混)就来恐吓如学师要她的钱, 林金昌遂召集集英堂成员十人去保护碧山岩的尼众, 这是二二八事件之前的事。目前碧山 岩在台北士林有一分院。
之后, 前往碧山岩, 这是旧历过年前的宁静时刻, 住持禅海尼师仍在日本未归, 大殿的右角落知客处摆了很少的一些金纸、饼干等, 供香客购用,一位尼师正在桌后, 上前与她攀谈, 知她才来本寺不久。之后来了一位衣着光鲜、贵妇人样的女士掏钱欲买金纸, 这位尼师却说拜佛不要用金纸, 能够不用就不要用, 这位信徒因着尼师有点教训的语气, 而发起嗔来, 说上一次她来拜, 还可以用金纸, 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 说她常常介绍信徒来本寺,三不五时就带东西来给师父, 她对碧山岩很有贡献等等, 寺里的师父谁不 认识她, 今天竟然受如此的对待, 去把大师父找出来!这是我第一次为了研究岩仔, 而正式开始调查访问岩仔, 一开始就见证了做为民间佛寺的岩仔所隐含的传统祭拜方式遭逢正信的佛教之干预所 产生的冲突。
(二)大社乡翠屏岩(大觉寺)的例子
翠屏岩址在高雄县大社乡神农村岩仔巷 1 号,主祀观音佛祖。
1994 年 3 月 11 日大觉寺按铃控告高雄县县长余政宪伪造文书及企图侵占寺产, 该寺出家僧众并于 3月18日赴立法院请愿。该寺纷争其实与上任未久的余县长无涉, 暴露的实是住寺的出家人与在地的13庄信众之间 的管理权之争。
根据林淑铃小姐的访查, 因原管理人过逝甚久, 且旧有信徒代表40人目前仅剩 23 人, 1992 年10 月 22 日召开信徒代表大会, 欲从13庄中每庄增加三名信徒代表, 并重新补选管理人; 而大觉寺里原任住持慈霭师中风已久, 虽已指定圣岳师继任, 但他未参加信徒代表大会, 致在家的信徒代表质疑其诚意。寺方出家众则以为寺产虽由原管理人捐献, 但寺务多由第一任住持慈霭师掌理, 大觉寺现在声名远播, 吸引高雄县市乃至全台各地的信徒, 大觉寺并非大社、仁武、楠梓13庄所共有, 出于畏惧新代表产生之后, 成为上层的管理组织, 出家住众的地位即将不保, 而有控告县 长之举(注6)。
大觉寺的例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出家人与在家人的纷争, 实际上是过往翠屏岩由13庄共有, 由于其民间「佛教」的属性, 延请出家人进驻, 久而发生管理权的冲突。
(三)竹崎乡玉山岩(香光寺)的例子
玉山岩址在嘉义县竹崎乡内埔村的山间, 今称香光寺。其沿革起于白杞寮林姓村民家里, 供奉一尊大陆来台的观音佛祖, 灵验异常, 同村的居民请求林家将菩萨让所有的居民礼拜, 以护佑地方安宁, 于是在现址搭建殿堂, 将菩萨迎来安奉, 取名玉山岩。明治39年(1906), 嘉义发生大地震, 木造的殿堂于是倾颓, 当地居民又奔走重建, 在原地架起石砌的大殿,命名金兰寺, 成为附近13村庄的信仰中心。不幸昭和18年(1943)大地震 又袭击嘉义县, 石砌的大殿又倾毁倒塌, 观世音只好轮流寄住民家中。
民国58年地方长老不忍胜地衰微, 成立重建委员会, 民国61年完成大殿的粗胚, 民国63年请心志法师晋山住持, 民国64年更名为香光寺, 民国68年悟因尼师继任为住持迄今, 心志师现仍挂名担任管理人, 经过心志师 及悟因师两人的努力经营, 始有今之庙貌。
香光寺今虽由尼师住持管理, 然而迄今仍维持13庄公庙的性质, 每年正月十六日及十七日两天在13庄内迎佛祖, 皆自玉山岩发炮起程。由于出家人接管香光寺时, 与庄民有事先约定, 管理人与住持都要由出家人担任, 不可设功德堂及纳骨塔, 因此在家与出家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不过一些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差别仍然潜在, 深深困扰寺方的出家众。为了调查嘉义地区的岩仔, 借住于香光寺, 它本身也是我调查的对象, 1994 年 5 月6 日获得与住持悟因师访谈的机会, 不只让我对香光寺有更多的了解, 对悟因师之师父天乙师及她曾经住持的半天岩亦有所了解, 对僧尼接管原是地方公庙的来龙去脉与心酸亦有所体会, 更额外的是对台湾佛教战后的发展也有概观性的认识。这里要谈的是出家人对管理具有神庙性质的「佛祖庙」的心酸。
悟因师说「新寺无设, 旧寺无灭」是其师父天乙师的遗训, 不要让旧寺的香火断掉或许是她们接管的原因, 不过像后母一样, 管理在家信众托管的庙, 实在是很艰难。天乙师说要尊重在家人的信仰, 不过还是要尽量导入佛道, 但是民众的信仰还是很难改变的。每年七月半的普度, 信徒将牲礼、饭担拿到庙前, 祭拜好兄弟, 每年正月迎观音佛祖的时候, 人潮滚滚, 锣鼓喧天, 都令食素清修的出家人很难忍受。信众好意请悟因师在庙里卖金, 说这样可以赚钱, 但是基于正信佛教的信仰, 悟因师并没有接受。双方的岐异可说信徒基本上把玉山岩当做奉祀观音佛祖的神庙, 出家人把香光寺当做一个可以修行弘法的佛教道场, 如此观念的差距, 不幸的是硬体上玉山岩与香光寺是二而一的存在。
(四)番路乡半天岩(紫云寺)的例子
半天岩址在嘉义县番路乡民和村岩仔三号, 主祀观音佛祖。民国37年经管理人林橘之邀, 请慧定师前来住持, 慧定师系台南县人,十七岁在火山碧云寺出家 ( 张文进 1957:229 -230)。民国 42 年起心化尼师继任本寺住持。民国 46 年应心化尼师之邀, 天乙尼师继任住持;天乙师是凤山人, 曾先后住持四间佛教道场, 半天岩之外, 为彰化白云寺, 高雄兴隆净寺, 台北圆通学苑 ( 香光 寺 1991) 。民国 69 年天乙师逝世, 乙纯尼师继任住持, 直至民国 77 年由在家人收回管理权, 出家尼众皆搬出半天岩。根据民国 72 年嘉义县的寺庙登记表, 半天岩有 26 位女 尼, 1 位男僧。
战后半天岩有 40 年之久历经出家人住持管理, 地方信徒竟能收回管理权 ,其过程颇费周折。根据现在庙方的说法, 之所以要收回由在家人管理, 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出家人管理之前, 庄民信众拜观音习惯用牲礼祭拜, 出家人接管之后, 不准拜荤菜, 时生冲突。在家人接管之后,随信徒心意用荤用素, 有些人「下愿」, 非用牲礼不可。 ( 二 ) 出家人想要将半天岩改为尼姑庵, 兴建纳骨塔, 在家信徒颇不能谅解, 说半天岩是神庙, 神住的地方怎能设纳骨塔, 那是不清净的, 认为出家人只顾着让人「进主」赚钱, 根本不顾信徒的想法。 ( 三 ) 出家人管理财务有问题, 据说庄民赌博, 出家人不加规劝, 反将寺财贷予赌输者, 赚高利贷, 那时半天岩很有钱, 将七百多万元存在嘉义的一位有钱人那里, 结果被倒了 。
半天岩的例子显示, 台湾很多岩仔不管其缘起是如何跟出家人有关,出家人是否长期的住持管理寺务, 其主体仍是在家的信众, 寺宇常是地方信徒出资兴建整修, 出家人住持多是应在家众邀求, 其管理多只是暂时性的, 法律上的管理者仍是在家人。不过, 半天岩的例子恐怕是在众多的出家与在家的纷争纠葛中非常少数的在家人胜利的例子。
(五)其它
花坛乡白沙坑虎山岩及彰化市湳尾修水岩, 原本在某段时间内请出家人管理, 后来收回管理权, 目前由在家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 收回管理权的过程中, 曾发生纠纷。
六 结论
近年崛起的台湾佛教研究, 有关佛教寺院道场的研究大多偏向属于正统佛教的寺院与新兴的大道场, 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院与具有本土特色的斋堂研究较少, 更不知有「岩仔」这样的山寺, 或知之而不承 认其为佛教。
本文以「岩仔」为调查研究对象, 阐述台湾民间佛教的历史与风貌。
我无意论辨其是否真为佛教, 关于正统的辨识, 也许教界人士较在意, 本文的诸多材料与证据, 只想用来说明岩仔之复杂性与特色。如果我们说斋教代表民众在佛法之修行与义理的追求中, 面对出家与在家的困境, 而产生的;那么岩仔的信仰型态代表民众将佛教纳入民间信仰体系,使其成为公众性信仰的过程中一种同化的模式, 但是却面临正统佛教之反 同化的拉力, 以致纠纷时起。
谢辞:
本文写作所根据的田野资料, 田野调查期间, 承蒙各岩寺协助提供资料, 不胜感激, 特别是香光寺提供住处, 见重师陪同调查访问,住持悟因师百忙中接受访问, 让我对战后台湾佛教的发展之了解受益甚多, 谨致谢忱。助理陈锦丰先生协助调查及整理资料, 文献资 料的部分, 助理许进发先生协助搜集, 谨此致谢。
参考书目
中村元着, 余万居译 1984 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 第二章台湾的佛教页1023-1093 台北: 天华
民德写真馆 1941 台湾佛教名迹宝鉴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编 1987 台南县的寺庙与神明 再版 台南县政府
台湾省文献会 1959 台湾省宗教调查书 中研院民族所藏影印本
吴瀛涛 1987 台湾民俗 台北: 众文
周玺 彰化县志
林焜熿等 1956 金门志 台北: 中华丛书委员会
林淑铃 1994 大觉寺纷争之省思 未刊稿
林衡道 1972 大仙寺风光 台湾文献23(1):76-84
林衡道 1983 六张犁石泉岩 台湾文献34(1):132-134
林衡道、郭嘉雄 1977 台湾古迹集第一辑 台中: 台湾省文献会
林 垦 1968 重建了二十多年的庙宇—记三峡镇未完成的祖师庙 自由
谈19(3):45-49
卓克华 1992 三级古迹寿山岩的史迹研究 台北文献(直):29-43
涂顺从 1994 南瀛古庙志 新营: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香光寺 1991 树立台湾比丘尼新形象的天乙法师 香光庄严25:2-4
庄英章 1977 林圮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 台北: 中研院
民族所
许嘉明 1975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 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165-190
张文进 1957 台湾佛教大观 台中丰原: 正觉出版社
张曼涛 1979 台湾佛教篇(中国佛教史专集之八)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
游永隆 1982 拓荒 台北文献(直)59(60):333-345
刘枝万 1961 南投县风俗志宗教篇稿 南投县文献丛辑(九) 南投: 南投
县文献委员会
刘枝万 1963 清代台湾之寺庙 台北文献4:101-120, 5:45-110, 6:48-66
附表 台湾的岩仔总表 (127座)
岩 名 性质 地 址 主祀神 创建年代 修建年代 别 称 山 名
泰山岩 基隆市八德路 清水祖师
景山岩 基隆市南荣路 神农大帝
紫竹岩 基隆市正船里 释迦观音 民国43年
仙洞岩 基隆市仁安里 观音佛祖 同治13年 明治33年 仙洞
清水岩 基隆市培德路 清水祖师
草滥清水岩 基隆市七堵区 清水祖师
友蚋清水岩 基隆市华新一路 清水祖师 民国46年
慈云岩 13庄 板桥市西门街 观音佛祖 乾隆年间 咸丰6年 接云寺
长福岩 联庄 三峡镇秀川里 清水祖师 乾隆34年 道光13年
福山岩 三峡镇中埔里 孚佑帝君 明治33年
狮头岩 三峡镇中埔里 孚佑帝君 明治43年
龟仙岩 莺歌镇建德巷 先知祖师 民国37年
清水岩 淡水镇清文里 清水祖师 昭和7年
福山岩 村庙 汐止镇横科里 清水祖师 咸丰8年 显应庙
岐山岩 村庙 新店市屈尺里 清水祖师 同治1年 大正13年 清水岩
平安岩 新店市宝斗里
大香山慈音岩 新店市秀水路 观音佛祖
广明岩 佛寺 新店市广明里 释迦佛 昭和16年 民国36年 狮头山
长福岩 村庙 新店市广兴里 清水祖师 同治2年 明治34年
青山岩 新店市柴埕里 观音佛祖
慈云岩 中和市锦和里 观音佛祖 乾隆年间 咸丰6年
湖山岩 中和市内南里 观音佛祖
集福岩 土城乡顶埔村 清水祖师 大正13年
永福岩 土城乡中央路 清水祖师
广承岩 佛寺 土城乡和平路 释迦牟尼 民国58年
清水岩 土城乡清化村 观音佛祖
西安岩 新庄市琼林南路 清水祖师
显安岩 新庄市坪顶 清水祖师 民国66年
龙泉岩 八里乡龙源村
西龙岩 八里乡大崁村 观音佛祖 嘉庆10年
西云岩(龟山岩) 村庙-佛寺 五股乡洲仔尾 观音佛祖 乾隆33年 嘉庆16年 西云禅寺 观音山
内岩 村庙 五股乡观音村 观音佛祖 乾隆4年 明治42年 凌云寺 观音山
龙凤岩 五股乡五股村 清水祖师
下泰山岩 公庙 泰山乡山脚村 清水祖师 光绪1年 大正1年
顶泰山岩 公庙 泰山乡明治村 清水祖师 乾隆57年
西灵岩 村庙/斋堂 贡寮乡和美村 观音佛祖 嘉庆15年 同治1年
观音岩 平溪乡平溪村 观音佛祖
大悲岩 平溪乡十分街
金山岩 瑞芳镇福住里 观音佛祖
圆通岩 中山北路四段 观音佛祖
碧山岩 内湖区碧山里 开漳圣王 乾隆末年 嘉庆16年
芝山岩 公庙 士林区芝山里 观音佛祖 乾隆51年
仙迹岩 景美区 孚佑帝君 民国35年
万庆岩 联庄 景美区景仁里 清水祖师 道光18年
猴山岩 木栅区 孚佑帝君 光绪17年 大正10年 指南宫
石泉岩 村庙 大安区六张犁 清水祖师 道光24年 大正11年
清水岩 联庄 艋舺长沙街 清水祖师 乾隆55年 嘉庆22年 祖师庙
慈云岩 艋舺街竹巷尾 观音佛祖 同治4年 慈云寺
宝藏岩 联庄 罗斯福路 观音佛祖 乾隆56年 道光23年 宝藏寺 拳山
福山岩 大溪镇义和里 清水祖师
福隆岩 芦竹乡新庄村 清水祖师 光绪11年 昭和3年
石云岩 龟山乡兔坑村 观音释迦 明治37年 大正12年
寿山岩 联庄 龟山乡岭顶村 观音佛祖 乾隆7年 嘉庆2年 观音寺
泰山岩 龟山乡龙寿村 清水祖师 民国41年
显安岩 龟山乡乐善村 清水祖师
狮岩洞 新竹县狮头山顶 如来观音 光绪18年
翠璧岩 佛寺 新竹市仙宫里 释迦佛 昭和3年 民国40年 翠璧岩寺
灵隐岩 新竹市柴桥里 观音佛祖 大正13年
金教岩 村庙 新竹市大湖里 张公圣君 道光8年
鼎山岩 斋堂-佛寺 大甲镇顶山脚 释迦佛祖 光绪13年 民国41年 金华寺
紫云岩 53庄 清水镇鳌峰里 观音佛祖 乾隆15年 道光4年 鳌山
清云岩 佛寺 清水镇 三宝佛 民国68年 清云岩寺
南海岩 清水镇中兴里 观音佛祖 乾隆19年 民国35年 观音妈坛
婉水岩 清水镇西势寮 观音佛祖 光绪19年
芦文岩 私庙 沙鹿镇烙泉里 观音佛祖 大肚山
龙泉岩 村庙 龙井乡龙泉村 清水祖师 大正11年 清水岩 大肚山
青桐岩 佛堂-佛寺 雾峰乡青桐林 观音佛祖 明治29年 灵隐寺 八卦山
楞山岩 北屯区仔里 观音佛祖 民国42年
修水岩 村庙 彰化市南兴里 观音佛祖 嘉庆22年 光绪10年 八卦山
茗山岩 字姓庙 彰化市卦山里 地藏王 道光15年 同治2年 地藏王庙 八卦山
弥陀岩 家庭佛堂 员林镇出水里 释迦佛 昭和11年 八卦山
涌泉岩 村庙 员林镇湖水里 观音佛祖 大正13年 八卦山
德安岩 村庙 田中镇东源里 观音佛祖 道光年间 八卦山
清修岩 村庙 福兴乡外中村 清水祖师 民国43年
清龙岩 村庙 秀水乡福安村 清水祖师 大正2年 昭和7年
虎山岩 村庙 花坛乡岩竹村 观音佛祖 乾隆13年 道光10年 八卦山
敬竹岩 花坛乡三春村 观音佛祖
清峰岩 村庙 埤头乡永丰村 清水祖师
清水岩 72庄-联庄 社头乡清水村 观音佛祖 雍正6年 嘉庆24年 清水岩寺 八卦山
泰安岩 村庙 社头乡广兴村 观音佛祖 道光14年 道光21年 八卦山
碧山岩 佛寺 芬园乡溪头村 观音佛祖 乾隆17年 道光21年 碧山岩寺 八卦山
明山岩 联庄-佛寺 名间乡新民村 观音佛祖 昭和11年 民国41年 灵山寺 八卦山
瑞德岩 村庙 竹山镇瑞竹里 观音佛祖 青龙山
重兴岩 联庄庙 竹山镇鲤鱼里 观音佛祖 道光15年 光绪22年 鲤鱼尾岩 松柏崤
德山岩 联庄庙 竹山镇德兴里 观音佛祖 道光13年 德山岩寺
福山岩 竹山镇顶林里 玄奘大师
湖山岩 佛寺 斗六镇湖山里 观音佛祖 雍正3年 乾隆6年 湖山岩寺
龙山岩 村庙 大林镇中坑里 三宝观音 民国41年 普陀寺
奉天岩 村庙 竹崎乡缎襦村 观音佛祖 光绪20年 昭和6年 红南坑庙 中央山脉
碧山岩 村庙 竹崎乡紫云村 观音佛祖 同治15年 新兴岩
镇安岩 竹崎乡和平村 观音佛祖 昭和15年 民国39年 佛祖庙
龙山岩 竹崎乡龙山村 观音神农 嘉庆22年 明治41年
玉山岩 13庄-佛寺 竹崎乡内埔村 观音佛祖 光绪1年 香光寺 中央山脉
凌云岩 竹崎乡文峰村 观音佛祖
金山岩 村庙 梅山乡大南村 观音佛祖 道光7年 大正3年 观音妈庙
慧山岩 村庙 梅山乡碧湖村 观音佛祖 民国52年 民国82年
泰兴岩 村庙 梅山乡太兴村 观音佛祖 乾隆32年 明治38年 太兴岩
半天岩 乡镇 番路乡民和村 观音佛祖 康熙21年 乾隆29年 紫云寺 中央山脉
大仙岩(旧岩) 乡镇 白河镇仙草里 释迦佛 康熙40年 乾隆12年 大仙寺 枕头山
新岩 乡镇 白河镇仙草里 观音佛祖 乾隆56年 嘉庆5年 碧云寺 关仔岭
清水岩 村庙 麻豆镇砖井里 清水祖师 明治34年
龙泉岩 联庄 麻豆镇龙泉里 清水祖师 乾隆9年 嘉庆年间
金山岩 村庙 麻豆镇安正里 清水祖师 同治1年 昭和2年
龙湖岩 区域庙 六甲乡赤山村 观音佛祖 永历19年 乾隆3年 赤山岩
善德岩 仁德乡仁德村 观音佛祖
龙船岩 龙崎乡龙船村 观音佛祖 清代
观音岩 一贯道 柳营乡旭山村 瑶池金母 佛山
清水岩 台南市公园路 清水祖师 民国47年
岗山岩(新岩) 36庄 阿莲乡岗山村 观音佛祖 乾隆28年 光绪6年 超峰寺 大岗山
旧岩仔 田寮乡南安村 观音佛祖 乾隆元年 民国38年 朝元寺
翠屏岩 13庄 大社乡神农村 观音佛祖 康熙30年 大觉寺 观音山
清水岩 24庄 林园乡潭头村 观音佛祖 康熙 光绪14年 清水寺
慈善岩 杉林乡上平村 观音佛祖
打鼓岩 联庄-佛寺 鼓山区 观音佛祖 乾隆8年 大正7年 元亨寺 鼓山
日光岩 家庭佛堂 长驿里 释迦太阳
清水岩 楠梓区援中港 清水祖师 清末
龟峰岩 左营 妈祖 康熙22年 天后宫
高山岩 恒春镇山海里 福德正神 光绪20年
龙泉岩 恒春镇惩西里 观音佛祖 光绪8年 大正10年
赤山岩 区域 新园乡田洋村 释迦佛 永历年间 天福寺 两鱼山
龙泉岩 满州乡向林村 福德正神 大正15年
翠屏岩 高树乡泰山村 观音佛祖
南山岩 苏澳镇苏西里 孚佑帝君 昭和12年
龙山岩 头城镇大里里 观音佛祖 光绪15年
清水岩 私庙 花莲市民国路 清水祖师
德安岩 台东市康乐里 释迦佛
太武岩 金门太武山 通远仙翁 咸淳年间
忘归岩 金门西山后 清C
参考数据
大仙寺 1955 大仙寺沿革三字经 南瀛文献2(3/4):26
仇德哉 1983 台湾的寺庙与神明(三)(四) 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中村元着, 余万居译 1984 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二章台湾的佛教 台北: 天华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 1983 大仙寺 <台南县的寺庙与神明>页141-142 台南县政府
1983 赤山龙湖岩 <台南县的寺庙与神明>页150-151 台南县政府
1983 金山岩 <台南县的寺庙与神明>页162 台南县政府
1983 龙泉岩 <台南县的寺庙与神明>页162-163 台南县政府
1983 清水岩 <台南县着寺庙与神明>页168 台南县政府
台湾省文献会 1959 台湾省宗教调查书 中研院民族所藏影印本
台湾省民政厅 1987 台湾省各县市寺庙名册
江春浩 1980 李梅树与三峡祖师庙 雄狮美术107:62-69
吴新荣 1977 震瀛采访录 新营:琅山房
吴瀛涛 1987 翠碧岩赤山岩 <台湾民俗>页98 台北:众文
林衡道 1960 石泉岩踏查记 台湾文献11(2):255
林衡道 1969 艋舺清水岩 台北文献(直)27:75-86
林衡道 1972 大仙寺风光 台湾文献23(1):76-84
林衡道 1973 淡水清水岩清水祖师简介 台湾风物23(1):30-31
林衡道 1974 龟山岩访古 台北文献(直)27:13-18
林衡道 1974 台湾寺庙大全 台北:青文
林衡道 1980 湖山岩古剎 台湾文献31(4):55-56
林衡道 1983 六张犁石泉岩 台湾文献34(1):132-134
林衡道、郭嘉雄 1977 台湾古迹集第一辑 台中: 台湾省文献会
林万传 1979 景美万庆岩清水祖师后殿庆成建醮记略 台北文献(直)49(50):415-422
林 垦 1968 重建了二十多年的庙宇—记三峡镇未完成的祖师庙— 自由谈19(3):45-49
玟宜 1987 宝藏岩诗三首 台北文献(直)82:61-67
卓克华 1992 三级古迹寿山岩的史迹研究 台北文献(直):29-43
洪伯温 1992 台北古迹探索 台北: 龙文
吴鹏超 1974 记西云寺 台湾文献25(1):97-101
姜义镇 1985 彰化茗山岩 <台湾的民间信仰>页164-165 台北:武陵
黄师樵 1973 景美仙迹岩 台北文献(直)23(24):27-30
庄英章 1977 林圮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 台北: 中研院民族所
陈炎正 1989 清水镇紫云岩 <台中县寺庙大观>页64-65
陈炎正 1989 龙井乡龙泉岩 <台中县寺庙大观>页80 丰原: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游永隆 1982 拓荒 台北文献(直)59(60):333-345
张文进 1957 台湾佛教大观 台中丰原: 正觉出版社
铃木清一郎着 高贤治、冯作民编译 1984 清水岩祖师诞生祭与其传说
台湾旧惯习俗信仰 页302-304
铃木清一郎着 高贤治、冯作民编译 1984 对击退法军有灵验的台北清水祖师庙与
其沿革 台湾旧惯习俗信仰 页304-306
娄子匡 1982 清水祖师的来龙去脉—从永春﹑安溪到台湾之分香的俗信﹑俗行
台湾文献22(4):49-52
碧山岩 n.d. 南投县名胜古迹碧山岩寺
廖国雄 1975 艋舺古迹探访 台北文献(直)33:239-246
刘枝万 1961 碧山岩 南投县文献丛辑9:50-51
刘枝万 1961 德山岩 南投县文献丛辑9:52-53
刘枝万 1961 新兴严 南投县文献丛辑9:53-54
刘枝万 1963 清代台湾之寺庙 台北文献4:101-120, 5:45-110, 6:48-66
刘还月 1991 远来的妈祖会镇灾 台湾的岁节祭祀 页37-42 台北:自立
刘还月 1991 三峡长福岩五朝庆成醮醮典记录 台湾的岁节祭祀 页152-172 台北:
自立
赖惠凤 1982 台湾庙宇的艺术殿堂—三峡祖师庙访问记 台北文献(直)57,58:337-351 赖惠凤 1982 台湾庙宇的艺术殿堂—三峡祖师庙访问记 台北文献(直)57,58:337-351
蔡铃真 1975 淡水清水岩行脚 董芳苑编着<台湾民间宗教信仰>页179-186 台北:长青
谢浩 1976 台北市志卷四社会志宗教篇第二章第一节宝藏寺志略 页9-14 台北:台
北市文献委员会
谢浩 1976 台北市志卷四社会志宗教篇第二章第六节石泉岩寺志略 页34 台北:台北
市文献委员会
瞿海源 1992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一)(二) 南投:台湾省文献会
灵山寺执事者藏 1954 明山岩灵山寺佛理清规附传 林美容采集复印件
1983 岗山胜境 高县文献4:61-81
民德写真馆 1941 台湾佛教名迹宝鉴
n.a. n.d. 大屯郡寺庙台帐--雾峰庄 复印件藏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n.a. n.d. 彰化郡寺庙台帐--花坛庄 复印件藏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n.a. n.d. 大甲郡寺庙台帐--清水街 复印件藏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n.a. n.d. 大甲郡寺庙台帐--大甲街 复印件藏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n.a n.d. 台北厅社寺庙宇 关 调查 复印件藏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台湾道庙志第三辑
注释:
(注1)员林镇湖水坑涌泉岩受访者, 自称涌泉岩是三岩二寺之一,并称三岩是指清水岩、碧山岩、涌泉岩, 二寺是指县庄宝藏寺及湖水坑村庙开林寺。
(注2)孚佑帝君即吕纯阳, 或称吕洞宾、文尼真君, 相传为唐朝进士, 名岩, 好学能文, 入山修行, 系八仙之一, 以其曾为明太祖剃发之传说, 脍炙人口。其名曰岩, 又入山修行, 难怪 孚佑帝君会跟岩有关系。
(注3)一说大仙岩创建于康熙40年(林衡道 1972:76), 不知何所本。
(注4)北部地区名称清水祖师为显应祖师,如汐止长福岩、泰山顶泰山岩与下泰山岩、新庄西安岩、新庄显安岩、五股龙凤岩等均主祀显应 祖师。清水祖师本名陈应,但显应祖师姓黄,名惠胜,人称黄水车。
(注5)枋桥头天门宫祭祀范围可参考许嘉明论文(许 1975:175-185)
。
(注6)根据林淑铃未出版稿〈大觉寺纷争案之省思〉(林淑铃 1994)。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