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慧得解脱
由慧得解脱
[ 作者: 〔泰国〕阿姜·查
解行并重
如果我们从一个面向来看我们的修行,我们可以说“经教(pariyattidhamma)”是起点或因由。我们不要去贬低理论,也不去贬损经教的那一边。可是,有时候,当我们开始修行时,才能真正地开始看到自己的错失,并且能够去更正它们。当我们修行时,才可以看见并自我体验。这时,我们才能够辨识出什么东西是不应该有的,然后除去它;再来,去认识什么是好的,然后保留起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并且说,是“法”的修行先有的--它比理论还早。
不论如何,如果我们谈“经教”,我们可以说,经教给予了我们的修行的方向。事实上,这两方面都有等同的价值意义。
另一个看法是,视经典如一本教科书--一本草药的教科书。
研读过书本之后,我们对书本里所说的草药已有了认识,可是,却不知道草药长得是什么样子。我们有的只是种种的名称,而不认识真正的草药。所以,假如我们已经拥有草药的教科书,就要再更进一步。我们要去寻找草药,而且不间断地寻找,直到我们能够辨认它们为止。对我们而言,继续地研究种种草药是必要的。如此一来,我们便赋予书意义了。
我们可以说,我们所以能够辨识这些不同种类草药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曾研读过教科书--草药的教科书曾是我们的老师。经教也同样具有这种价值意义。因为我们明了书中所说的,所以便去寻找药草了。我们拥有信心和力量,持续不懈,直到我们有能力辨认它们。但是,我们完全依赖书来教导我们,却仍未亲自实践的话,那么,这些便都毫无用途了。相反地,没有读过任何书,我们就去寻找药草,结果也是一样,我们不会成功的。
“有时法”和“无时法”是并存的
可是,在这里,我们真正在处理的,是人类的心。这非常重要--我们这里的修行,是在直接处理人类的心--处理“心法”。而修行在此的意思是:引发相续的觉醒--相续的正念 。修行并非只是坐和行--那只是一部分而已,但是,真正的“法”的修习是我们所谓的“ 无时(akaliko)”,意思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是无时间性的。
无论如何,刚开始时,当我们无法适当地集中我们的心的时候,我们的修行就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可厚非地一定是“有时”;除非我们能确实明了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否则,必定都是如此。可是,那些能够唤醒我们的正念的,就是相续不断的觉醒--它们都是“ 无时”的,不论我们是否领悟了这点,都无关紧要--它就是如此。
所以,“有时法”和“无时法”是并存的。“有时法”阶段的修行,我将它比喻为水滴,这是正念仍然忽停忽始之阶段的修行,并非稳定的正念。有时候,你会有正念,而其中也许会带着清明与明了,但是,却不很均匀--没有相续。如果我们加强水流,那水滴就会接续起来了--水滴消失了,而我们便说有一条水流。可是,当水滴停止不再时,并不是跑走了, 只是改变成为一条水流罢了。在修行当中,我们相续的正念力或正修就类似于此。就如同水滴和水流是不同外貌下的同一件东西,而“有时法”和“无时法”的修习也是如此。当我们加强水滴的流量时,我们便会拥有不间断之流。我们应该增长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正确觉知,然后努力地去增长相续力,以至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说什么,正念都会相伴。
佛陀希望我们如何修行
这种正念相当重要,当我们失去它时,我们可以视自己为不正常、疯狂的。我们一直不断地上下起伏--不是走得很顺畅。如果我们能有如此这般的正念,那就流畅了--不间断的。 而要拥有这样持续不断的正念和清明之知,就要努力精进--持续努力地把持住自己的心念 。例如:当我们取袈裟穿上时,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当我们在走路时,我们也知道--我们持续不间断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清清楚楚。佛陀就是希望我们这样来修行, 他希望我们增长这种均衡的觉知。
所有各种我们所经验的感觉,我们称它作“名法”,而所有在此的比丘和沙弥就是“色法” 。假使我们了解“色法”,我们就能够了知“名法”。“色法”是以我们的“肉眼”来看的 ,而“名法”却是以我们的“慧(内)眼”来看,这两种眼所看的是不同的。“肉眼”看到物质形相的粗糙层面,而“慧眼”则看到心的活动。就是因为这两种法--“名”、“色”, 所以我们的存在便组成了。它们(名、色)被护展为“色”、“受”、“想”、“行”和“识 ”,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谓的“五蕴”。
我们被告知要去学习这颗心和身或“五蕴”。我们必须学习,以便能了解它们和知道我们是如何执取它们的。我们执取心和身,乃至认为它们是“我”、“我的”、“他们”和“他们 的”等等。当我们以我们的“肉眼”来看自己时,我们的心就去执取我们所看到的为“我们 ”。我们就是这样认心和身为我们的。
真的,佛陀所教导的,就是要我们学习去了解这心和身的本然,这身和心就是他教我们所要去放下的。为什么我们会无法放下这些呢?因为我们对它们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并没有以它们的本来面目来看待它们,所以不断地去执着这个身体为我们的,因而,无法放下它。
见解是非好非坏的
在佛陀的修行之道中,告诉我们要知道“见解”和“慢(mana)”的本然。在这里,这个“慢 ”表示执着,而ditthi在巴利文中的意思是“见解”或“看法”。事实上,见解本身是非好 也非坏的--不论我们到达哪里,我们都会一直拥有它们。总而言之,如果这些见解没有和智慧结合,执取就会生起,而去执着它们;执着会去认同它们。一旦我们正确地认识它们,即智慧与它们相结合时,所有一切的执取都会被摧毁。
在这里,我们可以思惟一下在经中所谈的九种“慢”。即使我们不曾学习过经典,我们也可以知道有九种“慢”,例如:以前我自认为比别人优秀,我比较会读书,比较会唱诵,比较会说法,身体也比别人强壮……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愚痴的想法。我知道我比较优秀,可是却没有智慧,这并不是“道”。总之,如果有智慧现前,那就不会有问题了。由于缺乏智慧的缘故,所以麻烦就来了。即使我们比他们优秀,可是,却以一种自负的方式认为我们是平等的,这仍然是错的,这跟佛陀所觉悟的真理遥遥相隔。如果我们真的是平等的,也认为我们是平等的,但若没有智慧,这依然不对。抑或,如果我们都一样,却认为自己比较差,我们仍然不对;如果我们比他们差,却自认为比别人优秀,这离真理更远了。同样地,如果我们比较差,却认为别人跟我们一样;抑或,如果我们较差,又认为比不上人家 --这表示我们还没有智慧。
听到这九种“慢”,我们可能会想知道哪一种见解是最适于采用的。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采取任何一种--它们都只是种种看法罢了。
或许你们也想知道,一位已达到正觉真理的人是否有这类的见解。我说他们有,可是,在他们这里,见解就是见解,并没有个人好恶和执着,因为这些见解和智慧是相结合的。有这种智慧时,九种“慢”都会消失,而只剩下在“世俗谛”这一方面的见解。这些都是心的自然活动--事物的本来面目。由于有智慧的缘故,所以当这些见解生起时,才会有觉知。当这种智慧存在时,见解只是很单纯地依它们自己的本然继续下去。它就是这样行事的--以智慧来观照,而不愚痴,这是去除执取之道。
我们刚刚所谈的种种见解,称作“不动法(akuppadhamma)”。“不动法”的意思是指不会破坏之法--维持原貌,不增长也不消失。假如这些见解在心中生起,就随它们去,因为它们是“不动法”。凭借智慧去清楚地、单纯地了知它们只是“世俗谛”,如此一来,它们就会没力量了。视这些为“世俗谛”的一部分的这种认知,成为我们心中的基础,所以当它们现起时,我们能辨认它们。就好像当某人问我们问题时,因为我们已经有答案了,所以问题便消失了。
这就是我们所谓相续的正念--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说什么都现前的正念。这就是“修心” 。依我的了解,假使我们这样修行,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困惑我们的事物了;这意思是,我们不给予任何生起的事物价值或理由来困扰我们。
对于六根,它亦起同样的作用。我们修行把持和专注的时间已足以使我们对它很熟练。这六根和身、心是同样的;当我们知道心是什么和身是什么时,什么都无法干扰我们。我们的心完全清净和平静,就如同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使我们疑惑一样--我们已经拥有智慧了。所以 ,当我们被质问时,我们能够立刻回答--不带丝毫迟疑。
有时候,当我们住在像这样的大团体中时,会有问题产生,可是,这些问题的起因并不在于比丘或沙弥行为错误。据我所看到的,这儿的人都很好。因此,你们应该明白,任何你们所经验到的冲突或不和谐,是完全违背真理的,完全与正道背道而驰。如果你无法看到你内心中所生起的情绪的本然,你就该知道这是因为心缺乏训练的缘故。因为缺少了“真理的基础 ”,所以心就在不正常的状态中。所谓的“正常”,意思是,看到情绪的本来面目--“世俗谛”--不管我们认为它是好或坏;追随情绪是致命的。
假使心的烦恼(杂染)很多,“道”就无法呈现。可是,如果我们对“道”的领悟很强的话,那么,烦恼就无法彰显。一旦有正见时,不论什么现起都没关系;可是,如果在我们的内心里,仍然执着嫉妒和忿恨的感觉,我们就会十分痛苦。当我们了知这些东西都只是心的活动的生起与消灭时,那就没问题了。但这并不表示烦恼(杂染)就停止再生起,贪、嗔和痴仍然存在。可是,当它们生起时,“在道上的人”会立即斩除它们。他觉知它们生起,而有了觉知,它们便消失无踪--它不会继续生起,而我们的智慧将会因它们而增长。
以理解来放下事物
我们就在放下中建立我们的修行--我们以正确的理解来放下它们,而不是以愚痴。假如在这九种“慢”中,我们能将它们每一个都舍掉,那就不再有问题了。一旦它们都消失时,就没什么要做了。可是,假使我们坚持要执取贪、嗔和痴,并且给这些念头和感觉予以价值,那你就不是修行人了。如果你执取对某人嗔怒的感觉,你就会感到生气--这算什么修行?!
如果我们继续追随在我们心中生起的种种烦恼,它们就会开始堆积,然而,这通常都发生在那些修行已经有一段时间的人身上--他们有这种想要逃避烦恼的倾向;这并不是智慧的方法。真的,如果你在它们生起时逃避它们,那么,你便无法学习去了解它们的真相。当它们再一次生起时,你又再一次回避它们。如此周而复始,由于执取的缘故,所以它们不断地生起。当你成功地躲开了一个感受时,因为恶化的根源消失了,于是你会觉得舒服一阵子,但,不久之后,同样的东西还是会回来继续地干扰你。
一位修行“道”的人,将要去面对许多这类的经验--比在这寺里的比丘和沙弥或许许多多的寺院加起来还多。可是,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心,他是不会被它们所干扰的--他将安住于平静,因为他明了它们。这些东西就跟世间一样--这些念头和感觉皆归属于世间,而佛陀告诉我们要去“觉世间”,用真理来觉知它,并从中解脱出来。继续了知它们,直到你不需要追随它们为止。在“道”上的人了知善和恶,但不追逐任何一个。你应该了知这些东西都只是“世俗谛”。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当烦恼生起时,要去觉知它,然后就在那儿把它斩除。如果我们就在当下和此刻斩除它的话,那么,往后我们也能够斩除它。当我们能够这样停止心时,我们就有平静了。我们可以把持任何情况,因为我们可以把持自己;当我们能够征服自己时,我们就可以征服世界。
(本文选自《静止的流水》,译文略有改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