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慧眼初开》读后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 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慧眼初开》读后感
  ●林 平   本文荣获九十二学年度第一学期报四重恩奖学金
  壹、前言
  人的心一层又一层被捆绑,究竟如何才可以解开心中的枷锁?我不懂什么是人生,每当觉得见到一点曙光,找到一些光明,黑暗又随之来到。当我以为“得到”就是一种快乐时,为何拥有后,并不那么快乐?人生的问题、生命的苦难到底从何而来?这么多的不解,有幸从此书找到答案。
  贰、心得和感想
  一、家庭
  诚实的智慧,就是了了分明你的觉受,了了分明你的思惟。哻
  对我来说,我有许多“家”,可是并不知道“根”应该扎在哪?一个流浪的人,一颗飘泊的心,到处都是我的家,但也到处都不是。没有根,树无法生长,没有根,心灵无法健壮。仔细观察痛苦的所在,我为没有依靠感到无助,害怕一个没有退路的地方。当我开始觉察到我的感受,也就见到了害怕的所在。
  二、理想目标
  修行的第一步是:做我们喜欢做的事,而且要了了分明。并把你的注意力专注在眼前的每一件事上。
  当我开始见到了我的害怕,也就见到了痛苦,找到了黑暗,忽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光明与黑暗不二,难怪佛家说:烦恼即菩提。
  接触文学的那一刻,生命像是被触及,找到了属于我的天命。坎伯所写的《神话》上说:“要遵循你内心直觉的喜悦,而且不要惧怕,那么门就会为你而开。”哷我一直认为我走在喜悦的路上,在这条自认为天命的轨道上,为何喜悦与快乐消失了?原来心被名利所缠绕,被害怕所束縳,我开始将文学、将未来教书的志业变成了名利的追求,成了害怕可以停泊的港口,我汲汲追取一分所谓安定的工作。我何曾记得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我颠倒了实践的方向,所以苦闷就进了门。诚如《心灵神医》所说:“如果我们把全副精神都花在思虑世俗的东西和如何赢得更好的食物、更大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声望和肯定等外物,我们将丧失最宝贵的东西。”哸
  佛家的八正道:正命,一分正当职业的谋取,这并没有错,但须要提醒的是这颗心,不要遗忘喜悦、热诚、自由,更不要忘了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与掌声中,人要为内心的喜悦而活啊!
  前几天在学校,老师令我们看一部短片,影片内容介绍一个西雅图派克街的公共鱼市。在这市场中发展出所谓四大理念:
  (一)游戏:在一天十四小时的工作中皆充满趣味。
  (二)使顾客不虚此行,也就是对顾客付出爱与关怀。在这访问的短片中,他们是这么回答:“让顾客离开我们的摊位时,可以微笑,不管他有没有购买鱼货。”“我所做的是使他们快乐,我真爱服务人们的工作。”慈悲关怀,让每一个来到你跟前的人,离开你时,能够更美好,更快乐。
  (三)用心在工作上,工作就像是你最好的朋友一样,一心一意的对待它。活在当下。当下是你所能拥有的一切。
  (四)自觉选择你的生活态度。你要把自己带往哪个方向?每一天你都要为自己的感觉负责,谁都不能让你不快乐或紧张。
  这是一个成功的鱼市场,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多么神奇啊!我曾经觉得卖鱼是一个辛苦的工作,但在这我见到“心”带来的力量。而且我感受到兴旺是活得仁慈的结果。一个人如果对生命充满喜悦、爱、热诚,那么成功与财富必当一起进门。一个人如果仅仅追求财富与成功,忘了追求内心的喜悦,那么痛苦将如影随形。根照顾好了,枝叶也就茂盛,而人的理想目标也该在那根上下功夫。管理好这颗心,令自己一生安详喜悦。
  三、学业
  人生的苦楚,永远都来自我们的心,比较是让生命痛苦的原因之一,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与人比较成绩,因此我们学不会互相成就,忘记了这一层,就少了读书的喜悦,缺了读书的伴侣。
  古人读书的目的与今人似乎不同,宋朝的文天祥在从容殉国后,人们发现他的衣带中书有:“孔曰成仁,孟云取义,为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明代王阳明曾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哠如果我们把读书学圣贤当为第一等事,读书或许会令人喜悦很多,现实社会把读书登第视为第一等事,把功成名就视为第一等人,在一个纯然的境界中,套上竞争的外衣,使我们忙得不可开交。
  不执著并非死亡而是慈悲喜舍。一个不执著的人,他不会一无所有,他将万事具足,当我们开始在功课中与人分享,将得到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开始为别人的成就而喜悦,我们也成就了自己的德性,是美丽的随喜功德。善待别人,与人分享,其实是对自己慈悲。
  何谓第一等人?在我心一个善待自己的人、一个拥有光明的人便是第一等人。然而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是第一等人,也都是第一等人。际遇千差万别,有人事业顺利,位居高职;有人一生贫苦,工作辛劳;有人考试顺利金榜题名;有人诸事不顺,屡战屡败。虽然表相看似不同,但生命的本质与光明却丝毫没有差异。洞悉生命的本质,则所有的比较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宋苏轼在历经罢官贬谪种种苦难后,他见到了生命本质的清明,写下:“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唎当见到本质的那一刻,就能学会不卑不亢。《神话》:“在中古世纪,在许多地方都出现一个有趣意象,那是一个财富之轮。轮子中间有个毂,四周则是可旋转的轮圈。你如果执著财富之轮的轮圈,你不是从上到下,就是从底上升。但是如果你在轮毂,你永远都在一样的地方。”唃清明的心,就像永远在轮毂一样,不会再为生命的起伏而痛苦。
  四、情感
  下面是传诵千古的一首词: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最令我感到人生痛苦与困惑的是情感,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还有那别离后深深的寂寞,我多么不愿意面对那独自一人惆怅的思绪,孤独令我害怕,因此我寻寻觅觅。当我逃避,当我追求,我的孤独与寂寞并没有减少,惆怅反而更加惆怅了,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圁逃避让我的困难扩大,最后我终于明了在我们闪避痛苦的时候,就产生无量的恐惧。如果我接受这分感觉,并且用爱心对待它,孤独就不再是痛苦。
  诗人们常常说爱是苦涩的,爱就像玫瑰一样,在美丽中带著一根根的刺,而我却渐渐地感受到,一分真正的爱一点也不苦涩,它百分之百的甜美,“爱”之所以被认为苦涩,是因为观念错误,人们把欲望与占有当作爱,当爱面有了这些,爱就变得不纯粹。欲望使我们贪著,使我们痛苦。爱不是拥有,当我们非要拥有对方时,我们是爱自己,满足自己,而非爱对方。
  支道林因爱鹤而放鹤归去圂,郑板桥爱鸟却不养鸟埌,他们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以最适合对方的方式来爱其所爱。
  《婚姻物语》堲:
  一个衣柜的寂寞
  加一个衣柜的寂寞
  等于一个衣柜的寂寞
  为什么身旁有人还是寂寞,那是因为两人无法心意相通,人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我们执著有“我”,所以无法与人相通。《周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埕以我可以理解的想法,“无为也”可解为无所求也。没有占有,没有限制,如此,人与人之间才可能心灵无有阻碍。纯然的爱使人们搭起了心与心的桥梁,当心心相印时,即使与那个人相隔万里,也会觉得他在左右,因为心从来没有分开过。坎伯的《神话》谈到了婚姻:“婚姻的意义是两个灵魂合而为一,两个个体变成一个,是心灵上的结合。”埒
  一分感而遂通的情感,让我想起《六朝志怪》中一个故事:
  嵇中散神情高迈,任心游憩;尝行西南游,去洛数十里,有亭名华阳,投宿。夜了无人,独在亭中。此亭由来杀人,宿者多凶。中散心神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中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数千年矣!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曰:“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挈其头曰:“闻君奏琴,不觉心开神悟,恍若暂生。”遂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辩。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于是中散以琴授之,既弹众曲,亦不出常;唯广陵散声调绝伦。中散才从受之,半夕悉得;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又不得言其姓。天明语中散:“相与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还同千载;于此长绝,能不怅然!”垺
  魏文帝采陈群之议,实行“九品官人法”,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时代虽然不断的变迁,旧观念牢不可破,无论交友、婚姻……等,都离不开“门当户对”的传统。上述故事中嵇康与一个鬼朋友论交,不顾念此鬼的身分、外表、地位等,显现出可贵的真挚情谊,打破门当户对的礼法思考。嵇康说:“形骸之间,复何足计!”多有意思!当鬼朋友来相见时,是拿著他的头来的。多少年来,多少的日子,人们只知道汲汲追求形骸外表的光鲜亮丽。
  嵇康与鬼朋友论交,是以音乐,以生命的喜好、志趣的相合,在这之间没有利益交换,没有其他动机目的,不是为功名,也非为荣华富贵,不是因为寂寞难耐,只单纯的打开那颗诚挚的心。这样一分真挚友谊,超越了阴阳,跨越了时空,使两人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彼此心有灵犀,真诚敞开而分享共同的生命情怀。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知己”是看到了自己的内在,懂得自己的生命情怀,是一个可以分享内心的人。鬼朋友在天明之时云:“相与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还同千载。”虽然我们今天才论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却比得上千年,因为彼此都真正进入了对方的生命。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情感,这时我们可以说:人生最大的福气,是拥有一位我们可以袒裎相见、推心置腹的朋友。……以正念为乐,控制你的心,把你自己从七情六欲的泥淖中拉出来。有如陷入泥中的大象,能够走出污泥。
  爱是真诚、是不自私、是纯粹、是不占有、不求回报的,当我们对爱感到痛苦时,我们已落入了欲望的泥淖中,然而心是跳出这个泥淖的唯一途径。
  五、禅坐
  坐禅不见得会让我们觉得好过,但确实会让我们了了分明我们的一切感觉。
  好久以前,我曾经参加禅坐课程,当时我把它当作开学前的收心仪式,一直令我觉得还挺有趣,并且为心带来平静。现在我对禅坐这门功课比较认真,但却反而使我觉得禅坐其实并不轻安,也不喜悦。如果认真的坐上一整天,全身酸疼不打紧,还妄想纷飞,有时更昏昏欲睡。一个简单的观呼吸,我就无法绵绵密密的觉察。静坐使我看到烦躁不安、不断跳跃的心,于是我为我的焦躁妄想而生气。“一个好的驯兽师,当他在驯练野兽时,是不会对野兽生气的。”垽我的心就像一头没有被训练过的野兽,所以应当更有耐心的对待它,对自己生气只是加重问题的严重性,对待这颗狂乱的心,须学著不起反应,并令自己了了分明。我们不必因妄念纷飞,而忙得晕头转向,我们只是了了分明,妄念随起随灭。
  在禅坐的经验,踏踏实实感受到佛陀的教诲,四圣谛就在其中。
  (一)苦谛:生命的本质是苦,会觉得苦的原因,来自于对“我”、“我的”执著。知道了导致痛苦的因由,就会志求灭苦的方法。在禅坐及平日的生活中,四谛当下即是。
  我们的一生必须睡掉三分之一,因为我们整天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开学了,我和同学们总是一起讨论,一起抱怨,喜欢哪门课,讨厌某堂课,我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喜欢这种感觉,讨厌那种感觉,总是对喜欢的生起执著,对不喜欢的生起厌恶嗔恨。如今猛然发现,我整天都在贪嗔贪嗔的习气中反应,心一点也不平静不平等,所以总是那么累,心累了,身就疲劳。
  对喜爱的我们就贪取,所以追求,当拥有后又害怕失去;对不喜爱的我们就排斥、讨厌、嗔恨,藉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纳受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起无数的贪嗔痴,用不清明的心生活,因此妄心随境转,遇顺境则喜,遇逆境则悲,我们的心起起伏伏,无法控制所有的境界一帆风顺。当终于了解到原来造成生命苦的本质源于自己,苦就变成圣谛,苦成为带领我们解脱的真理。“学会如何观察痛苦后,这个普遍的实相就成了圣谛,第一圣谛。”垼
  (二)集谛:佛家强调生死轮回的苦果,是前世和今生所造的不善业所感招的,这便是集谛。
  (三)灭谛:灭除苦的原因,消灭痛苦,使生命喜悦安详。例如:我对不喜欢上的课,当发现自己对课程起贪嗔的反应,就换个心念思考,保持平等喜悦的心。有时我会想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此发愿却都没有做到,所以我当好好学习。厌恶的感觉消失,对于那些所谓讨厌的课也就不再讨厌了。少了对我及感觉的执著,安详就来到,生活中的每件事,当下都能具足四谛之真理。
  (四)道谛:灭苦的方法。“任何人只要能开始客观的观察,痛苦就只是痛苦,而不生起习性反应,那么这个人迟早会成为一个解脱自在的人。”垸
  对灭苦的方法,我开始实践,而这些方式使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接受苦的事实,并且用爱心对待它。《神话》:“生命的不完美正是它可爱之处。”垶
  观禅有系统的训练我们了了分明“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当这么做时便开始训练平等心,平等心增强就可以越清明,对生命中的许多执著不起反应。
  静坐练习观呼吸,渐渐可以从粗重的实相进入到细微的实相,使心变得更敏锐。
  行禅练习照顾脚下,在活动中观察自己,学习在动中也可以见到自己的心。
  在白天的一切动作和活动中,不管是吃饭、洗脸、走路或工作,都要对你的身体动作了了分明;当心中起了妄念、感觉、觉受时,也要清清楚楚。当我们对身体动作能够了了分明时,也就可以对比较细腻的心理动作了了分明。
  平日我用四十五分钟观呼吸、十五分钟与自己对话。
  (一)观呼吸开始时妄想纷飞、昏沉不明,到刹那刹那的专注;从开始身体的动来动去,到可以较长时间不改变姿势,从粗重的感受,渐渐至微细的感受,我觉得自己在进步,不管是顺利的情境,或妄念、昏沉的情境,我都用爱心对待自己,接受这分事实,接受了事实,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二)与自己对话,思维打妄想的危险及禅坐的利益。为什么人们会打妄想?尽作白日梦?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人生不满足,对当下的实相不满意,总是不活在当下而寄望未来,祈求实相以外的东西。我们往往要沉缅过去和幻想未来才会觉得快乐。因为作白日梦的坏毛病,使我痛苦,我学习接受自认为的缺憾,努力明了当下应该做的事,接受现在的自己。如果当下我不会数学这门功课,接受这样的自己,并且用爱对待,再用平等愉快的心做应当做的努力。如果此刻我只有一仟元,就欢喜接受这样的实相,但是我仍然没有忘记,在生活中该做的努力,接受并不是消极的放弃。
  1.观想打妄想的危险:坽痛苦、使心散乱,丧失觉醒的心。舍近求诸远,不用当下一刻用功的人,众苦纷至。夌浪费时间,无法成就自己,想成就自己就必须活在当下,因为当下与未来不二,只有此刻种下了因,才有果实可以收成。奅很多事情不是用想就可以得到的。妵不专注,则会忘东忘西,带来危险。有些时候我会忘了灯是否关了,瓦斯关了吗?因为不专注我须要检查好多次。妹不正常的心境会使心衰弱,变得多愁善感。姏学不会活在当下,我就永远不能解脱。
  2.不作白日梦、禅定的利益:坽成就世间的学业与事业。夌成就出世间法。奅成为有智慧的人,会变漂亮。妵不浪费时间。妹减少痛苦。姏让身心都因禅坐而变健康强壮,有健康的身心,人生当然很美好。因为禅坐使我感受到法就在生命之中。
  六、慈悲
  慈悲是至高无上的态度。……此生举步维艰,我们怎能不慈悲为怀?我常常想起这句话,虽然好像对别人慈悲仍以自己为出发点,但依旧提醒了我,让我学习善待别人。从小到大我在读书的阶段,总有许多好朋友,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一个小小的团体,从来没有想过要与别人分享我的团体、我的朋友。有一次和我的好朋友坐在楼梯上,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聊天,在我们后面不远处坐著一位同学,她独自一人,我的好朋友热情的招呼她,邀请她来与我们同乐,那一天我好感动,突然看到我的自私。我想人都不喜欢孤独,朋友带给我生命的喜悦,为何我从不与人分享?
  从那一天起,我觉得朋友团体要开放,不是属于谁的,是大家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加入。因此我主动问别人要不要与我们一起出去玩?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同桌吃饭?欢迎加入讨论功课,一起读书。当我开始觉得团体是开放的,里面的人就越来越多,快乐与喜悦也就越来越多。我学著用开放的心接受身边每一个人。当我这么做以后,天阔地遥!我的人缘出奇的佳!业就是意愿,然后行动,每一次你做了善业,它就会回到你身上。事实真的就是如此。
  慈悲不仅仅用来对待自己、朋友、家人,也要用来对待我们的敌人,敌人是来成就我们生命的善知识,因为有逆境,有对我们不善的人,才使我们更加成熟,生命更加圆满,所以要多么感谢这些人。
  以前我总怀著恨及冷漠对待我的母亲,我责怪她,没有尽到母亲的义务与责任,没有照顾我和妹妹。现在我感谢她怀胎十月的辛苦,如果“今生的果,是前世造的因”这样的理论成立,我对母亲就更无须埋怨,因为此刻的果实,是我自己栽下的。原谅她,其实是原谅我自己,善待别人是慈悲自己,更何况,当我死的那天,我不要带著恨与怨离开。在我的细胞中要充满慈悲喜舍,佛陀是我的老师,他用四无量心面对世间一切,因此必须学习他的特质,才能算是他的学生。
  贪嗔使我们疯狂、迷失,肆意破坏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年来大地不断开始反扑,灾害频传。我们要珍惜这有限的资源,计画开发,而不是无厌足的掠取。《神话》记载了一封很美的回信,让我见到心灵的美好与柔软。美国政府写了一封信给西雅图酋长,要求购买印地安部落的土地,酋长回答:
  在华盛顿的总统写信给我,他表达要买我们土地的意愿,但是,你怎么能够买卖天空?买卖大地呢?……我们可以感受到树干里流动的树液,就像自己感受到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一样。地球和我们都是对方身体中的一部分。每一朵充满香味的鲜花都是我们的姊妹。熊、鹿、鹰都是我们的兄弟,岩石的尖峰……都和人类属于同一个家庭。垿
  多么了不起又感人的回函,他用爱对待山河大地,我想这就是慈悲。至高无上的态度、柔软的心,使我相信他一定很美丽。
  踏上正法的路,就令我对佛菩萨及真理更具信心,我曾对佛经有很多地方不相信,譬如常常在经典中看到:佛陀说法时大地震动、佛菩萨放出无量光明、慈悲的光,认为这样的描述是虚无飘渺的宗教语言。当我开始练习禅坐后,才惊觉身体有无限的潜能与能量,因为心的粗糙和不清净,使自己一直感受不到那没有限界、没有阻碍的慈悲与光明。有许多境界是我不懂,是我此刻看不到及感受不到的,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我们的性格可以由精进修行来培养,如果我们修持慈悲,就可以变得更慈悲,如果我们修持忍辱,就可以变得更能忍辱。如果我们修持布施,就可以变得更有能力布施。有人说:人出生在世间是有使命的,因为不圆满,人生有很多缺憾,所以我们要学习这些美善的品质,好让一生了无遗憾。
  参、结语
  自古以来出现过很多救世主,但没有人成功地救过这个世界。因为人要靠自救,而非他人之力。佛陀指出了一条正法的道路,我们必须自己去践履。真理是那源源不绝的本性,有一天清明的心终成生命的主宰。佛菩萨只告诉我们如何令那清明的心在生命中散发光亮,我们都得自己上路。小时候我好喜欢看《西游记》,觉得把悟空压在五指山下的佛祖有大法力,何必要他们上西方取经,佛自己运用大神通力,把那救人的经书送到东土来不就好了。现在我仍爱看《西游记》,但已不再如此认为。因为取经是隐喻人必须亲身经历修持(磨难),才能达成生命的圆满。这样一个勇敢又可爱的悟空,必须踏上这样的旅程,历经那生命的九九八十一难。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我们只有自己体会生命,才能了解其中的真义,就连那法力高强的佛陀都无法令我们圆满。《神话》:“你我的生命,假如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模仿他人的生活,那当然也是要经历一番寻求才能得到。”埇佛陀所体会到的真理是属于他的,我的真理必须要由自己体会。
  上学期,我读了一本很妙的小说《地海巫师》埐,书中的主角叫格得,他因为嗔恨、比较、好胜,使他与人较量巫术。他要呼唤出一个幽魂,然而被他招引出来的竟是一个黑影,有著巨大无比的黑暗力量。从那时开始,他不断躲避那个黑影,但无处可逃。有一天他的老师告诉他:“不要闪躲,但回头。”于是格得开始回头寻找那个黑影,这时黑影竟然开始躲藏,他们之间不断的追逐。故事的结局使他们终于相遇了。在巫术只要唤出对方的真名就可以制伏对方,因此格得大声而清晰地喊出黑影的名字;同时,没有唇舌的黑影也喊出相同的名字“格得”。两个声音合为一声,格得伸出双手,抱住他的影子,抱住那伸展而来的黑色自我。光明与黑暗交会、合一。
  这个故事真的很有趣,当我开始接触正法,使我有机会练习观察内在的心,我就成了自己的主控者,生命中的黑暗不再追著我跑,我与格得一样不闪躲,但回头,我观察它并且接受它,它对我就不再有威胁,因为我不再害怕,黑暗是生命的一部分,拥抱它,才能使生命有机会完整与美好。
  《神话》中谈到古罗马谚语:“掌管命运的三个女神会引导有志者,随波逐流的人则被她们牵著鼻子走。”垹我曾经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因为贪嗔痴使我不断随业力流转,在旧业中又不断造出新业,因此在生命里我总见不到光明。现在正法使我成为一个有志者,让我对命运不再害怕,命运的锁链在我的身上松绑了一点点,使我轻松了一些。光明来到,黑暗就消失,我不必告诉黑暗:“嘿!你走吧!”当下即是。当我不再为命运的好与坏伤神,我就超越了相对,超越了苦难,我相信生命的神话是自己创造的。“去认同自己神圣、不朽的一面,便是视自己与神性为一体。”埁
  这些日子,我一直觉得自己过得很好,葛印卡老师说:“一旦你开始修行,所有护持正法的力量,都会开始帮助你。”夎当我开始认为自己踏上正法后,经常我都觉得有无数的人与无数的因缘在成就我、在帮助我,有许许多多的门为我敞开,让我一直在享受心内的爽心悦事。“经由培养正念,你会发现当你真的想要记起某件事,或对未来做最好的计画时,变得十分容易。你将能过著健康快乐的生活。”奊事情就是这样,正法使当下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以前听过一个禅宗公案,禅师因贪爱他的钵,而无法了脱生死,生命的锁链不能断除。他终于了解到这一点,破除了对钵的执著,留下潇洒的颂:“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证悟是不断修行的结果,我相信有朝一日我可以做得到。 v
  注 释
  哻凡文中粗黑体皆引用《慧眼初开》文句。苏吉达文,蓝吉利图,郑振煌译,台北:慧炬出版社,2002年7月。
  哷《神话》页209:JOSEPH CAMPBELL, BILL MOYERS著,朱侃如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4月,2版。
  哸引自《心灵神医》页44,东杜法王仁波切著,郑振煌译,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哠见《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年谱卷一,台北:考正出版社,1971年3月。
  唎见苏轼︿六月二十日渡海﹀。
  唃见《神话》页204。
  唋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相见欢﹀。
  圁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圂见《世说新语》上卷言语第二、支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能复起,乃舒翼反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新译世说新语》页99。
  埌见《郑板桥集》,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清郑板桥著︿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书后又一纸﹀页19。
  堲陈黎著︿婚姻物语﹀。http://www.hgjh.hlc.edu.tw/~chenli/poetry.htm
  埕韩康伯注︿周易系辞上第七﹀收于陆贯逵编撰《十三经古注》页54。
  埒引自《神话》页10。
  垺荀氏,《灵鬼志》,古小说沈本︿嵇康﹀见于陈万益等编《历代短篇小说选》页68。
  埆见拙作︿不!广陵散还在﹀,收于《文风》(台中,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进修学士班系学会出版,2003年6月)。
  垽葛印卡讲《葛印卡老师内观十日课程开示录音带》(高雄,清凉音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3月)第二天开示内容。
  垼葛印卡讲《葛印卡老师内观十日课程开示录音带》(高雄,清凉音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3月)第五天开示内容。
  垸同注埆。
  垶引自《神话》页5。
  垿见《神话》页61。
  埇《神话》页231。
  埐参阅娥苏拉.勒瑰恩著,蔡美玲译,《地海巫师》页252。
  垹同注哷,页24。
  埁同上,页84。
  夎葛印卡开示《开示集要》,(台中,台湾内观文教基金会,1999年8月初版),页13。
  奊同夎注,页18。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