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的回鹘语与藏语译文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百济康义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的回鹘语与藏语译文
  [日]百济康义著,杨富学、秦才郎加译
  2006-12-26 12:46:41 阅读 36 次
  译者提供(原刊《甘肃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106-115页)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学科简介研究成员成果一览唐史文汇史论撷英述文笔谈研究综述最新情报学林侧记鸣沙知闻石室述论莫高漫记学会消息课题巡礼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 (余欣)
  敦煌回鹘文化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杨富学)
  晚唐五代敦煌的十王信仰 (党燕妮)
  胡灵太后与北魏晚期佛教 (杨富学 朱悦梅)
  《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序 (孙 进 己)
  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饰唇——妆饰文化研究之二 (卢秀文)
  敦煌版画中的曼荼罗(图文版) (邰惠莉)
  敦煌版画中的曼荼罗 (邰惠莉)
  五台山文殊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传 (党燕妮)
  《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序 (张碧波)
  一、序言
  本人在整理藏语佛教经典时,从最简明的脚本即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中发现了一件文献,[①] 在其批注中称《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是由回鹘语翻译过的。[②] 实际上,我是1984年前后通过白井博之氏的介绍认识和了解该文献的。当时,白井氏是龙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的学生,在他手中保留有4篇原稿及译文,他认为其中有“很多以藏语形式存在却又无法用藏语翻译的外来语”。
  对回鹘语佛教经典颇感兴趣的我,立即着手对其内容进行考证。这的确是一篇难解的文献。在藏语译文中,出现了许多来自汉语的音译(如地名、人名、族名、年号等),而且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也用藏文翻译。因而,仅靠藏语知识想对全文做出准确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陶慕士教授和傅海波教授试图对部分文献进行翻译和注释,[③] 但由于未将藏语译文用罗马字母转写,也未附解说,因而仍然存在着许多难解之处。
  根据批注可以看出,该文献的翻译同时又依据了汉语原典。对这些经典原文的搜集,我刚开初完全是随意的。数日里,尽管并未在原典中找到,但在《佛祖历代通载》中却发现了程钜夫撰写的《敕建栴檀瑞像殿记》,其中也记载有与之极为相近的内容。此文在程鉅夫的个人文集《雪楼集》中也有收录,题名为《栴檀佛像记》。在对翻译者的注释中,有一位被藏语称作am chang的人物,可以确定实为活跃于元朝的回鹘人“安藏”。但对另一位在藏语中写作“da na si”的翻译者,确定其身份就比较困难。此人可能是常与安藏一起出现于中国史书中的人物“弹压孙”,但无法确定。因问题无法解决,我的兴趣故而渐渐地转移到了别的佛教经典上,将未调查完结的资料暂且搁置一下,不知不觉间十五年时间过去了。
  最近,再次整理《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发表了一篇关于介绍弹压孙的德语论文,解决了部分难解的原名。藉由研究此文献的机缘,我得到了于1986年仙逝的白井先生的极大帮助,在此深表感激。在起稿阶段,深得前辈白井博之氏以及为本文藏语部分校注的三谷真澄氏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二、藏语原文转写
  第154页正面
  [1行]tsan dan gyi sku rgya nags na bzhugs pa’i byon tshul bzhugs so//
  om zvāsti siddam /
  bcom ldan’das sku bltams nas sangs rgyas kyi bar[2行]dang/tsan dan gyi sku’i byung tshul rgya’i lugs kyi mdor bsdus pa la/
  rgyal rabs ce’u zhes bya ba’ring la rgyal bu bzhi pa ce’u dbang zhes bya ba rgyal sar bton nas lo nyi shu rtsa bzhi lon pa’i dus/shing stag[3行]lo zla ba bzhi pa’i tshes brgyad kyi nyin parbltams nas zhag bdun lon pa’i dus su yum sgyu ma chen mo’das nas lha’i yul du skyas/
  rgyal po ce’uu dbang rgyal sar bton nas lo bzhi bcu zhe gnyis lon pa’idus su/[4行] rgyal bu don grub lo bcu dgu lon nas khyim dor nas grong dhyer gyi phyi rol tu gshegs nas gangs kyi ri la dka’ba mdzad nas/ce’u bdang gi rgyal rabs lnga pa mu dbang zhes bya ba rgyal sar bton nas lo gsum lon[5行]pa’i chu lug lo la rgyal bu don grub lo sum cu lon pa’i dus su sangs rgyas nas lo brgyad lon pa’i tshe yum gyi drin dgongs nas sum cu rtsa gsum lha’i yul du gshegs te yum la chos bshad nas lha’i[6行]yul du dbyar zla gsun bzhugs pa la / rgyal po u dray a nas bcom ldan’das dran nas mau dgal gyi bu la zhus pas / mau dgal gyi bus rdzu’phrul gyi bzo bo sum cu gnyis dang / tsan dan dmar po [7行] smug po dang bcas pa blangs nas lha’i yul du khyer te / bcom ldan’das kyi sku blta na chog mi shes pa mtshan sum cu rtsa gnytis yongs su rdzogs par bzod nas mi’i yul du gdan drangs te/
  rgya’i yul[8行] gyi ce’u mud bang zhes bya ba rgyal sar bton nas lo bcu gcig lon pa’i dus su lcags yos lo la bcom ldan’das lha’iyul du dbyar zla tshar nas mi’i yul dub yon pa’i dus su tsan ban gyi sku mchog’dis
  第154页背面
  [1行]bcom ldan’das la dbu bkug nas sku khams’dri ba’i tshul du bzhengs te / de nas bcom ldan’das kyis phyag brkyang ste sku mchog de nyid kyi spyi bor bzhag nas’di skab ces lung bstan to //[2行] nga yongs su mya ngan las’das nas lo stong lon pa’i tshe rgya nag po chen po’i rgyal khams su gshegs te lha mi’i don rgya chen po mdzad par’gyur ro zhes bka’stsal to // de nas bzung nas tsan dan[3行] gyi sku mchog’dis
  1. rgya gar du lo stong nyis brgya brgyad cu gya lnga bzhugs /
  2. khu sen zhes bya ba li yul du lo drug cu re brgyad bzhugs /
  3. de nas mi nyag yul gyi byag ngos su lo bzhi bcu bzhugs /
  4. de nas [4行]kyin chang hur lo bcu bdun bzhugs /
  5. de nas byang gnam du lo brgya dun cu don gsum bzhugs /
  6. de nas ha nam gyi yul du lo sum brgya drug cu re bdun bzhugs /
  7. de nas yang bytang gnam du phyir [5行] gshegs nas lo nyi shu rtsa gcig bzhugs /
  8. *
  9. de nas thin ho zhes bya ba’i lo dgu pa’i dus su lcags phag lo la byang phyogs sub yon nas / cung do’i su’i zhang si zhes bya ba’i sder lo bcu gnyis bzhugs /[6行] su’i zhang si’i sde ding sang shing ngan si’di yin no //
  10. de nas sang kying zhes bya ba’i mkhar du de’i cung kying si zhes bya ba’i sde ru lo nyi shu bzhugs /
  11. de nas bcur ci’i rgyal rabs kyi da’i thing zhes bya ba’i [7行] rgyal po rgyal sar byung nas lo gsum lon pa’i dus su / chu lug lo la yang cung tor gdan drangs nas rgyal po’i pho brang du lo lnga bcu rtsa lnga bzhugs /
  12. de nas da'i cha’u zhes bya ba’rgyal po’i dus su hor byung nas me [8行] glng lo zla ba gsum pa’i tshes dgu la rgyal po’i pho brang bshigs pas / cang shu sang’khun gyi tshi gis yang blangs nas sngon gyi gnas shing ngan si’i sde la bzhugs nas / ding sang bar du mchod pa
  第155页正面
  [1行] byas so // me glang lo nas chu phag yan chad la lo bzhi bcu zhe bdun lon / tsan dang gyi sku mchog’di bzhengs nas chu phag yan chad la lo nyi stong lha bcu rtsa lnga lon pa yin no // di’i [2行] lugs kyis bcom ldan ’das mya ngan las’das nas chu phag yan chad la lo nyis stong cang bcu gsum lon pa yin no //cung zhes bya ba’i lo rgyus kyi nang du rdzogs par yod par snang /
  mdor bsdus pa’di chu [3行] mo phag lo zla ba gnyis pa’i tshes bcu gsum la rgya’i skad las yo gur gyi skad du bsgyur mdhan am chang zhes bya ba dang / yo gur skad las bod skad du sgyur mkhan da na si zhes bya ba gnyis kyis legs par [4行]bsgyur ba’o //
  三、译 文
  (第154页正面)
  [1行]栴檀像在中国的历史
  吉祥如意(om svāsti siddam)
  世尊从出生到成道其间,[2行]关于栴檀瑞像的历史在中国的传说概述为:在周朝时,昭王二十四年,木虎[3行]年(甲寅)四月八日白天世尊降生,七天后,母亲赴天界。
  王(即昭王)在位四十二年时,[4行]王子(指释迦牟尼)十九岁,他弃家离城远赴雪山修苦行。在周王朝第五代王周穆王在位的第三年,[5行]水羊年(癸未),王子已三十岁,突然顿悟,八年后,因感恩赴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天[6行]界正值夏季。优填王敬慕世尊,请目犍连子,目犍连子带着神工巧匠与红色栴檀[7行]赴天界见世尊,集三十二相造成世尊相,引至人间。
  中国的[8行]周穆王在位第十一年,铁兔年(辛卯),世尊自天界来到人间。(第154页背面)[1行]此像稽首问讯,世尊伸手抚顶,说道:[2行]“我涅槃千年后,至中国,天和人皆受益”。于是这尊栴檀[3行]瑞像:
  (1)在印度1285年。
  (2)在龟兹68年。
  (3)“弥勒国的凉州”40年。
  (4)[4行]“京兆府”17年。
  (5)“江南”173年。
  (6)“淮南”367年。
  (7)再次回到“江南”,[5行]滞留21年。
  (9)天会九年,铁猪年(辛亥)移至北方,在“中都”之“瑞像寺”停留12年,[6行]此处“瑞像寺”为今“圣安寺”。
  (10)在“上京”城的“储庆寺”停留20年。
  (11)女真王朝大定年间[7行]第三年,水羊年(癸未)又迎至“中都”王宫,在此55年。
  (12)太祖时,蒙古兴起,火[8行]牛年(丁丑)三月九日火烧宫殿,“尚书相公”“石”将栴檀瑞像迎至以前的“圣安寺”,在此寺供养,(第155页正面)[1行]从火羊年(丁丑)至水猪年(癸亥)度过了47年。
  从立这尊栴檀瑞像到水猪年(癸亥)已过去2055年。[2行]根据传说,此时世尊已涅槃,但在“cung的历史书”中却记载为2013年。
  这段概要是水[3行]女猪年(癸亥)二月十三日,是将汉语翻译为回鹘语的贤者安藏和将回鹘语翻译为藏语的贤者弹压孙二人所[4行]翻译的。
  四、汉文原文附校记
  《栴檀佛像记》汉文原文见载于《佛祖历代通载》[④] 和《雪楼集》[⑤]。以二本互校,择善而从。
  [前略]
  释迦如来,净饭王之[1]太子。生于甲寅四月八日,是为成周昭王二十四年。既生七日,佛母摩耶夫人,往生忉利,至昭王[2]四十二年壬申[3],太子十九[4]弃位,出家修道,至周[5]穆王三年未道成,八年辛卯。思报母恩,遂升利天,为母说法,优填[6]王自以久失瞻仰[7]欲见无从,乃刻栴檀为像,目踺连虑有缺陋[8]谬,躬以神力[9]慑三十二匠,升忉利[10]天,谛关相好[11]三返,乃得其真既成,国王臣民奉之,尤真佛焉。及佛[12]自忉利天[13]复至[14]人间。王率臣庶同往迎佛[15],此像躬迎低头问讯[16]。佛为摩顶授记曰[17]。我灭度千年之后,汝从[18]震旦广利人天,由是像居[19]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龟兹六十八年,凉州一[20]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梁[21]一百七十七[22]年。北至燕京。居今圣安寺十二年,又[23]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四年,大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尚书省[24]石抹公,迎还圣安寺[25]居,今[26]五十九年。
  [后略]
  [校记]
  [1]《佛祖历代通载》本缺“之”字。
  [2]《佛祖历代通载》本缺“昭王”二字。
  [3]《佛祖历代通载》本缺“壬申”二字。
  [4]《佛祖历代通载》本缺“十九”二字。
  [5]《佛祖历代通载》本缺“至周”二字。
  [6]“填”,《佛祖历代通载》本作“阗”。
  [7]《雪楼集》本缺“自以久失瞻仰”六字。
  [8]《雪楼集》本缺“陋”字。
  [9]《雪楼集》本缺“以神力”三字。
  [10]《雪楼集》本缺“忉利”二字。
  [11]《雪楼集》本缺“谛观相好”四字。
  [12]“真佛焉及”,《雪楼集》本作“佛是年”。
  [13]《雪楼集》本缺“天”字。
  [14]“至”,《雪楼集》本作“下”。
  [15]《雪楼集》本缺“王率臣庶同往迎佛”一语。
  [16]“躬迎低头问讯”,《佛祖历代通载》本作“腾步空中向佛稽首”。
  [17]《雪楼集》本缺“曰”字。
  [18]“汝从”,《雪楼集》本作“女往”。
  [19]《佛祖历代通载》本缺“像居”二字。
  [20]《佛祖历代通载》本缺“一”字。
  [21]“梁”,《雪楼集》本作“京”。
  [22]“七十七”,《雪楼集》本作“七十六”。
  [23]《佛祖历代通载》本缺“又”字。
  [24]《佛祖历代通载》本缺“省”。
  [25]《雪楼集》本缺“寺”字。
  [26]《雪楼集》本缺“今”。
  五、与文献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佛像产生的时间多认为在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地点一说在犍陀罗,一说在秣菟罗,至今仍无可确定的意见。在此之前,佛像为世尊在世时所制的传说一直占统治地位。此说法可见于汉译《僧一阿含经》卷28。其中说道:世尊为其母说法,升入三十三天,历时三月,优填王敬慕世尊,用栴檀造其像,波斯匿王闻此造金像。[⑥] 这段记载被认为是后世插入阿含部经典中的古代传记。但在印度佛教中的确有那样的记载,如在5世纪初法显(约340~420年)《佛国记》卷1[⑦] 及7世纪上半叶玄奘(约600~664年)《大唐西域记》卷5与卷6[⑧] 中都记录了有关优填王和波斯匿王造像的故事。那么,“刻画佛陀姿态”的佛像是何时出现于印度本土的呢?在中国也有几种说法,如《续高僧传》载:“初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在丹阳之龙光寺。”[⑨]《广弘明集》载:“荆州大明寺檀优填王像者,梁武帝以天监元年梦见栴檀像入国。”[⑩]《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又载:“又释迦像是优填王像师第四作之”等,[11] 可见说法不一。
  (二)日本京都嵯峨清凉寺有释迦栴檀瑞像,也有诸如前者的传说,作为模刻传承的佛像已久负盛名。从这座寺中流传的史料及后来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日本东大寺僧人奝然(938~1016年)于983年从台州登陆中国。翌年,拜谒了汴京皇宫中收藏的优填王所造栴檀佛像。在此其间,他抄写了记载有释迦佛像由来的《优填王所造栴檀释迦佛像历记》(以下简称《瑞像历记》),于987年将其携带回国,一并带走的还有中国工匠模刻的释迦瑞像。《瑞像历记》是瑞像移至汴京前安置在扬州开元寺时僧人十明所作的记录,详细记载了截止984年瑞像迁移的历史。该文对理解藏语译文颇有帮助,其全文连同987年日本僧人所作的增补,一起被收录于《大日本佛教全书》。[12]
  (三)下文,比对汉文史料,对藏语译文进行追述。首先,一般说来,中国历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表示。对于十天干,藏语的表示并不确切,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一分为二便组成了十天干。在日本,以“兄”和“弟”之名统领这十个部分。“兄”,在藏语中表示为pho“男”,“弟”则表示为mo“女”。以之与五行相配。天干的藏语表示如下:
  甲shing pho、乙shing mo、丙me pho、丁me mo、戊sa pho、己sa mo、庚lcags pho、辛lcags mo、壬chu pho、癸chu mo
  按照这个原则,从最后的批注部分可以看出,其他的省略了pho和mo,因此在下列两栏中,后栏的表述比较完整。.
  154页正面第2行:shing stag→shing pho stag
  154页正面第5行:chu lug→chu mo lug
  154页正面第8行:lcags yos→lcags mo yos
  154页背面第5行:lcags phag→lcags mo phag
  154页背面第7行:chu lug→chu mo lug
  154页背面第7~8行及155页正面第1行:me glang→me mo glang
  155页正面第1~2行:chu phag→chu mo phag
  (四)在藏语译文的前半部分,即从释迦的诞生到旃檀像的制作,有几处与汉文基本资料一致。 因此,我认为154页正面第5行文字sum cu rtsa gsum lha’i yul应翻译为:“三十三天”。该术语来自汉语“忉利天”,系汉语对梵语 trāyas-trim?a(意为“三十三天”)的音译。[13]
  (五)在藏语译文的后半部分出现了种种有关释迦瑞像转移地的名称。这些地名与汉文资料略有差异。进一步验证,有必要加注相对应的汉语读音。[14]
  1.藏语rhya gar,意为“印度”,汉语写作“西土”、“西天”。
  瑞像在印度滞留的年代,藏语、汉语文献记载相同,都为1285年,而《瑞像历记》却记为1305年。[15]
  2.藏语khusen,汉语写作“龟兹”,为西域古国之一,相当于今天的库车。
  龟兹,藏语表示为khu sen。关于龟兹被称为kusan的问题,在缪勒(F. W. K. Müller)教授早期所著《吐火罗与龟兹(Tochr? and kui?an-k???n)》一文中已作过论述。[16] 另外,伯希和根据11世纪后半叶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突厥语大词典》指出:“在突厥语和蒙古语中,龟兹写作kusan,与汉语译音相同,故没有必要再去验证”。[17] 我认为这一名称之最早出处,应来自早期的藏文资料。
  继龟兹又有li yul,即li国”的记载。Li yu为通例,指的是于阗。根据伯希和的说法,li yul是“新疆和居住在那里的回教徒”之意,与蒙语Hotong同。[18]
  《瑞像历记》关于释迦瑞像移入龟兹有如下叙述。鸠摩罗什之父印度僧人鸠摩罗琰携释迦瑞像沿西域北道前往中国,途中暂居于龟兹,龟兹国王白纯盛情款待,并赐妹联姻。[19]《高僧传》中也有相关记载。[20] 这也许是瑞像传到此处的原因。《瑞像历记》对此后鸠摩罗什的求学以及回国都有记述,但瑞像何时至此并没有记载。
  关于瑞像在龟兹的年代,藏语原文及《栴檀佛像记》、《佛祖历代通载》都记载为68年,但《瑞像历记》却记为“六十余年”。[21]
  3.藏语bxang ngo,即汉语“凉州”。
  在藏语文本中有“mi nyag国的凉州”的记载,这与汉文“凉州”相对应。这个“mi nyag”所指的地域,以及这个地域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无法判断。在伯希和的叙述中至今无可靠的实物证明。《佛祖历代通载》中称为“西凉府”。
  《瑞像历记》关于释迦佛像由龟兹移至凉州一事有如下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定都长安)第三代王苻坚统一华北,继而经营西域,派将军吕光远征西域,吕光大军经高昌、焉耆,讨龟兹,获鸠摩罗什与释迦瑞像而回国。但此时本国已经因战争败北而瓦解。因此,吕光自立为王,讨河西凉州,在姑藏城建都,称后凉,就这样,鸠摩罗什与瑞像也被移至凉州。
  关于瑞像在凉州的年数,藏语原文为40年,而《栴檀佛像记》却载为14年,《瑞像历记》[22] 及《佛祖历代通载》为14年,[23] 大概是藏语译者误将汉语的“十四”读为“四十”了。
  4.藏语kyin chang hu,即汉语“京兆府”,指长安,今西安。
  长安被称为“京兆府”始于唐代715年,宋金因之。
  《瑞像历记》对于释迦瑞像由河西凉州至长安一事有详尽的记载。前秦苻坚亡后,华北被姚苌所控制,在长安(又称常安)建立后秦,至姚兴欲经营西部,讨西北之后凉,将瑞像与鸠摩罗什招至长安,此为弘始三年(401年)。
  瑞像在长安停留的时间,藏语文本、《栴檀佛像记》及《瑞像历记》都记载为17年,同时也有许多有关瑞像从印度到龟兹,再到长安以及鸠摩罗什父子的故事。
  5.藏语byang gnam,即汉语“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
  《瑞像历记》对于瑞像移至江南有如下记述:南朝宋武帝刘裕举兵北伐,于417年攻破后秦之长安,得瑞像,引至建康,安置于龙光寺。
  藏语文本、《栴檀佛像记》及《瑞像历记》皆记载在江南停留173年。
  6.藏语ha nam指汉语“淮南”,今扬州。
  根据《瑞像历记》,隋开皇九年(589年),遵照文帝命令,瑞像由江南龙光寺移至淮南扬州江都的开元寺。[24]
  藏语文本、《栴檀佛像记》及《佛祖历代通载》都记载在淮南停留时间为367年。但《瑞像历记》却记载说至长兴三年(932年),滞留时间为334年。[25]
  7.藏语byang gnam,即汉语江南。
  关于瑞像再次回归江南一事,《瑞像历记》后序[26] 以及日本人盛算的补记[27] 都称,至五代南唐(923~936)后主李煜时,瑞像由扬州开元寺移至金陵,藏语记述为“复至江南”。
  藏语文本、《栴檀佛像记》及《佛祖历代通载》都记载二次停留江南的时间为21年。
  8.藏语???,相当于汴京,即现在之开封。
  藏语对此没有记载,我认为可能是在翻刻时脱落,故遗失此段。
  《瑞像历记》后序以及日本僧人的补记记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4年),瑞像由金陵移至东都汴京梁宛城的开宝寺。
  《栴檀佛像记》记载在汴京停留176年。《瑞像历记》只记载到987年,对于在汴京年数未予提及。
  日本的奝然和僧人一行皆拜谒过瑞像,最初是在扬州的开元寺拜谒过,在瑞像移至汴京后,于984年再到汴京拜谒过,二年后在台州做刻模图。据称,此即为今嵯峨清凉寺所传的瑞像。
  9.藏语cung do,译自汉语“中都”,即燕京,今北京。
  在此以后,藏语原文的理解有《瑞像历记》的历史记载的帮助,因而显得更为详尽。首先,明确了具体年代。藏语记载为thin no,指金的年号“天会”(1123~1137年)。天会九年,藏语记为金猪年,不确切,应为1131年。
  《旃檀佛像记》记载,此年瑞像由汴京(开封)移至燕京(北京)。以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为首都的金朝,大举南下,占领宋都开封(1126年),此为有名的“靖康之难”。此后,金再次南下,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为中都府。天会九年,瑞像移地,也是金占领宋都开封的结果。燕京在藏语中记述为cung do“中都”。
  关于转移地名称,《旃檀佛像记》称为“圣安寺”,藏语记为“su’i zhang si”。据说是今天的“shing ngan si”。“shing ngan si”无疑是由《旃檀佛像记》所称的“圣安寺”音转而来的。
  藏文文本称,1131年瑞像移入“su’i zhang si”。如今在北京也曾发现了寺名与“su’i zhang si”相似,后又称之为“圣安寺”的寺院,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藏文文献所指的寺院。《佛祖历代通载》卷20所谓的金国天会九年即1131年(辛亥)。[28]“金国迎请旃檀瑞像,到燕京,建水陆会,七昼夜安奉,于闵忠寺供养,凡住十二年”。《佛祖统记》中也有类似记载。[29] 根据这些记载,瑞像被安置在“闵忠寺”,我不认为“su’i zhang si”为此寺的音译。
  我认为藏语原文中“su’i zhang si”的记述应该是“瑞像寺”也是很自然。尽管与栴檀所制的瑞像无关,但在凉州就有应供奉有石制瑞像而称之为“瑞像寺”的寺院。参照《续高僧传》[30]、《神僧传》[31]、《广弘明集》[32]、《集神州三宝感通录》[33]。
  据推测,今天北京的此寺,尽管仍称作“闵忠寺”,但在天会九年(1131年)因曾放置栴檀瑞像而被统称为“瑞像寺”,在此期间其名称又有所更改,至元代称之为“圣安寺”。
  关于“燕京”、“中都”的变迁,请参考伯希和的研究。[34]
  藏语文本、《栴檀佛像记》、《释氏稽古略》[35] 都记载在金燕京(中都)滞留了12年。
  10.藏语sang kying,即汉语“上京”,可能指“会宁府”。
  藏语原文、《栴檀佛像记》以及《释氏稽古略》都将新迁移地称为“上京”。在燕京停留12年后于1143年迁出,自应为金王朝之大事。《佛祖历代通载》称其时为“癸亥”年。[36]
  “上京”由于时代不同,其名称有所变化。金在建国初期沿袭辽制,称临潢府(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波罗城)为“上京”。1138年改为“北京”,将京师的“会宁府”称为“上京”。1157年废止“上京”的称呼,1173年又恢复。根据藏文文本和汉文所记载,1143年左右的“上京”指的是“会宁府”。
  关于所在地的寺院“(大)储庆寺”名称,藏语文文本记载为“cung kying si”,与《栴檀佛像记》一致。其他的史料如《佛祖统记》、《释氏稽古略》记载,在“上京”的“(大)储庆寺”中,有两位叫做“海慧”和“清慧”的禅师,他们将瑞像供养在寺内的“积庆阁”。
  藏文文本及《栴檀佛像记》都记载瑞像在“上京”的年数为20年。
  11.藏语cung to,即汉语“中都”,指“燕京”,今北京。
  这一段年代记载很确切。首先,藏语bcur ci无疑指金朝的建立者——通古斯系民族女真(女直)。[37] 其次,藏语da’i thing 表示为金的年号“大定”(1161~1169年)。大定三年,藏语译为水羊年。
  瑞像在中都燕京停留年代藏语记为55年,《栴檀佛像记》称为54年。
  11.藏语da’i cha’u,指“太祖”。
  太祖成吉思汗所率的蒙古军,1211年左右屡次侵入金地,常常侵扰黄河以北的地区。1215年金中都失陷。在藏文文本中称1217年王宫中发生火灾,瑞像迁至“圣安寺”。
  此次迁移是由颁布诏令的政务行政机关尚书省相公石抹所为。对此,《元史》卷150《石抹明安传》、卷146《耶律楚材传》及《长春真人西游录》均都有记载。关于石抹,从弘前大学的松井太氏手中获得许多珍贵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其名为石抹明安,其长子为石抹咸不得。二人皆为契丹人,任职于燕京行尚书省。根据《元史》记载,石抹明安于丙子年在燕城去世,时年53岁,这里的“丙子”年应为1216年。依据《元史》记载,丁丑年(1217)王宫发生火灾,瑞像被移往别处。此文所提及的石抹,并不是石抹明安,而应该是长子石抹咸不得。咸不得在父亲死后,由于有契丹军作其后盾而握有燕京地区的行政重权。直至1123年左右去世,一直为燕京行尚书省官吏。
  藏文中记为tshi,最初对姓“石抹”的翻译仅有石一个字。
  (六)在藏文原文第155页正面第一行中注明翻译的年代为癸亥年,即1263年。此时,栴檀瑞像的出现已经历了2055年,距佛祖涅槃已历2013年。根据这些数字推算,佛祖涅槃的年代应为公元前750年,这与当代科学的推算有很大差距。另外,将前面所述的供养年代与四十年没有供养的年代合起来计算,大概为2105年。那么,翻译时间距栴檀瑞像的制作年代超不过2055年。
  栴檀瑞像年代与佛祖涅槃年代都曾在许多文献,如《佛祖历代通载》、《释鉴稽古略续集》中都有记载。从中可以推测,大概是按“末法”时代来计算的。这样计年法,始终是以中国的传说作为基础的。依据现代学说对以上所做的比较评论并无其他的含义,只是想介绍其传承情况。
  (七)藏文原文第155页正面第2行中出现的“cung的历史书”谈到对于栴檀瑞像的历史有详尽记述。这本书尽管与汉文书籍相同,但实际上并未能探究其所指。
  (八)关于藏文原文第155页正面第2~4行提到二位翻译者的情况。
  1.从汉文原典中翻译成回鹘语的人物名称用藏语表示为am chang,此人为活跃于元朝宫廷中的回鹘官员、翰林学士承旨“安藏”。卡拉教授于1984年对此进行了考察。[38] 另外,在茨默教授和笔者于1985年合著的书中,也发表了有关安藏经历及其翻译活动的论述,请参看。[39]
  2.上述根据回鹘语转译为藏语的译者名字是用藏语da na si 表示的。关于此人,笔者在调查安藏事迹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翰林学士承旨“弹压孙”。事实上,弹压孙一名常与安藏并列出现,尤其是元朝佛教界在编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及翻译西番语时。二人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都担当过重任。但对于我来说,这个da na si的原文为何仍是个难题。弹压孙是“含伊罗国”,即哈密出生的回鹘人,但名字da na si并不是回鹘语,也不直接来源于梵语。1984年左右,我初次解读《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至到今日,困扰我的仍是对da na si这个词语来源的解释上。
  1994年,傅海波教授与桑德尔博士,相互交流,各自执笔,相继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弹压孙的文章。[40]
  傅海波教授的论文介绍了有关弹压孙中国方面的4条记录,即《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丹羯磨仪规》的序言、《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的跋尾、《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的序中有关弹压孙的资料,这三条记录都是我调查过的。但是,《松雪斋文集·乾明寺记》中提到的“旦牙”,却是我初次所见。
  桑德尔博士的论文,以对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德国探险队收集的木版佛经残卷的搜集整理作为主题,重点是解读其中的4行铭文,尤其是其中2行梵汉混用的文字,即“翰林承旨公Dhanysena为回鹘(haihura)语……”,这里的“Dhangyasena”,傅海波教授认为是汉文资料所记载的弹压孙。
  细微的突破就可以使谜团揭开,茨默教授也十分关注回鹘语《金光明经》圣彼得堡写本中由回鹘译者添加的《四天供物仪轨》批注中提及的翻译者的名字。根据拉德洛夫(W. Raloff)和马洛夫(S. E. Malov)的意见,应读作“tanvas?n”,这个词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在后期回鹘语中,“-v”和“-y”非常接近,几乎没有差别,所以,“tanvas?n”很有可能读作 tanyasin。如是,这个dhanyasena就很可能是回鹘语,傅海波教授与桑德尔博士都赞成傅海波教授的这种观点,因而在他们的论文中也分别采纳了这种观点。
  藏文文本中记述的da na si,很有可能指的就是dhanyasena,但是认为dhanyasena的直接来源是由回鹘语tanyasin通过变换音韵而来的看法也不无道理。这种情形与汉语拼音“弹压孙”也是同样的,而这三个音节很有可能是由回鹘语tanyasin写成的。
  梵文dhanyasena→回鹘语tanyasin→汉语弹压孙
  ↘藏语da na si
  最近准备撰写论文介绍有关以上两名回鹘语翻译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观点。
  六、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对于这篇藏语《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应该有以下几点内容值得注意:
  1. 此篇为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篇比较准确地将回鹘语翻译成藏语的佛教文献。
  2.关于明确安藏和弹压孙两位翻译家的名字,他们作为元朝的色目人官僚,在元代佛典目录的编纂活动中很活跃。他们的事迹在中国史书中都有记载。
  3.在译文中记有大元丁丑年(1217年)三月九日的火灾至47年后的“癸亥”(1263年)二月十五日两个日期。翻译的年代如此确切,无论是在回鹘语,还是在藏文中都是很少见的。
  另外,作为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应明确以下几点:
  1. 本稿中难以断定的汉文“cung的历史书”,与作为本稿对应文献而引用的程钜夫的《敕建栴檀瑞像殿记》(记述至延祐三年,1316年)有引用了相同汉文史书的迹象。
  2. 本文所依据的藏语译文,其原文应该是从汉语中翻译而成的回鹘语译本。这些回鹘语译本与其他的回鹘语译本一样,大部分为大都(中都,今北京)木版印刷而成的。有些版本流传至吐鲁番地区。因此,今后吐鲁番地区的佛典研究也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译自森安孝夫编《中央アジア出土文物论丛》,京都:朋友书店,2004年,第71-84页。内容略有节略。作者百济康义(1945~2004),日本著名回鹘文研究专家。
  (译者:杨富学,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秦才郎加,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
  [①] 北京版《西藏大藏经》,第5090号,页154a-155a;那塘版《西藏大藏经》,第3879号,页142a-143a。
  [②] 《大谷目录》第1022页《栴檀瑞像至中国记》。
  [③] 陶慕士(F. W. Thomas):《与新疆有关的吐蕃文书(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第1部分:军事文书,伦敦,1935年,第263页以下;傅海波(H. Franke):《从部落酋长到世界之主:元朝合法性(From Tribal Chieftain to Universal and God: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Yuan Dynasty)》,慕尼黑,1978年, 第72页以下。
  [④] 《大正藏》卷49,第2036号,页730b-731b。
  [⑤] 《雪楼集》卷9,页379-380。
  [⑥] 《大正藏》卷2,第125号,页705c-706b。
  [⑦] 《大正藏》卷51,第2085号,页806b-c。
  [⑧] 《大正藏》卷51,第2087号,页898a、899b。
  [⑨] 《大正藏》卷50,第2060号,页659 a。
  [⑩] 《大正藏》卷52,第2103号,页202b。
  [11] 《大正藏》卷52,第2105号,页397c。
  [12]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09-320。
  [13] 索提尔(W. Soothill)、霍都斯(L. Hodous):《汉文佛教术语词典(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台北,1975年。
  [14] 参照藤堂明保编:《学研汉和大字典》,东京,1978年。
  [15]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3a。
  [16] 文载《普鲁士科学院学报(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18年,第566~586页。
  [17] 伯希和(P. Pelliot):《马可波罗游记注(Notes on Marco Polo)》第1卷,巴黎,1959年,第414页。
  [18] 同上,第41页以下。
  [19]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3a-314a。
  [20] 《大正藏》卷50,第2050号,页330a-333a。
  [21]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7b。
  [22]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7b。
  [23] 《大正藏》卷49,第2036号,页523a。
  [24]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6b。
  [25]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7b。
  [26]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8b。
  [27] 《大日本佛教全书》卷2,第114号,页319a-b。
  [28] 《大正藏》卷49,第2036号,页685b。
  [29] 《大正藏》卷49,第2035号,页437c。
  [30] 《大正藏》卷50,第2060号,页645a。
  [31] 《大正藏》卷50,第2064号,页965c。
  [32] 《大正藏》卷52,第2103号,页202c。
  [33] 《大正藏》卷52,第2106号,页417c。
  [34] 同上引《马可波罗游记注》第1卷,第412页。
  [35] 《大正藏》卷49,第2037号,页898b。
  [36] 《大正藏》卷49,第2036号,页687a。
  [37] 同上引《马可波罗游记注》第1卷,第367页。
  [38] 卡拉(G. Kara):《乔玛(Sándor Csoma De K?r?s 1784-1842)》,《新匈牙利季刊(The New Hungarian Quarterly)》第25卷,第94号,1984年,第55~70页,特别是第70页。
  [39] 茨默(P. Zieme)、百济康义:《回鹘语观无量寿经》,京都:永田文昌堂,1985年,尤其44~45页。
  [40] 傅海波(H. Franke):《回鹘施主弹压孙的汉语来源(Chinesische Quellen über den uigurischen Stifer Dhanyasena)》,《葛玛丽纪念文集(Memoriae Munusculum. Gedenkband für Annemarie von Gabain)》,威斯巴登,1994年,第55~64页;桑德尔(L. Sander):《论施主弹压孙——以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特殊印本为依据 (Der Stifer Dhanyasena, ein ungew?hnlicher Blockdruck aus dem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 Berlin)》,《葛玛丽纪念文集》,第105~121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