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理作意”与“法次法向”
浅谈“如理作意”与“法次法向”
/林武瑞
关于向初果,阿含经常见的定型偈是:“亲近善知识、闻思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这是佛陀开示弟子们应遵循的修学步骤。我们只要也照著祂的方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定可以得法眼净,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
“如理作意”就是“如法”的“注意”。在六根还没触境之前,我们整个心意的焦点就要如“法”,简单地讲,就要注意整个世间的无常、苦、无我,因此,也称之为“法印作意”。凡夫无明习气深重,为破除根深蒂固“常、乐、我、净”的颠倒见、颠倒心、颠倒想,我们必须练习在一开始就有革命性的“注意”,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头正则尾直,初发心如理、如法、纯正了,就能防微杜渐,不让无明烦恼滋长。
“一切想,无常想最大”(阿含经)。“如理作意”,浅白的讲,就是整个生命的注意力要摆对。世间是无常的,那我们还苦苦执取什么?放不下什么呢?世间是苦迫的,何以还不死心,以为有个永恒的幸福(乐)可追求呢?世间是“无我”的,为什么,遇可意境则喜贪,不可意境则嗔怒,“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呢?若有“世间不可乐想”,就会一心一意,只为离苦解脱,不再有男女、财货、名位之牵肠挂肚。做好“如理作意”,才不会在世间跟出世间两边游走,做“半吊子”的修行,甚或妄想“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苦”的原意是对世间实相──无常、苦、无我的抗拒、不接受,“有欲,必有依;有依,必有苦”,“以不如理作意故,一切漏患生”。心若住世间(之欲)必随世间之无常、苦、无我转,随转则不得自在,必苦。所以,“欲生则苦生”。要“心不住世间”想,彻彻底底地斩断恩爱情仇、财色名利等“世间思惟”,从此“六亲不认”“千山万水我独行”,一心一意以涅槃解脱为念。
所以在还没真正进入修行(法次法向)之前,我们整个意图动机就要导正。因为,我们的心,不是“如理作意”就是“不如理作意”,要趋向解脱或沉沦,已经在此决战分晓。平常就要不断地练习“如理作意”,随时自问:“我整个生命的重心摆在哪里?”“当下的身口意真的朝解脱的方向前进吗?”
做好“如理作意”表示心已准备好了,“生死常挂心头”──认真把修行当作一回事。这时进入“法次法向”就得心应手,顺势而为。法次法向其实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又可分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其分野在于是否“依远离、依远欲、依于灭、向于舍”。
如理作意是先学习见无常、苦、无我,正见才真正的去观察、感受到。比如说,从出入息念中去体会呼吸交替,一刻不停之“无常”,吸了必须呼,呼完又必须再吸之“苦迫”,不得不呼、不得不吸,身不由已之“无我”。或者观眼球之不停眨动,亦可由中体会。正见世间无常,天灾人祸,生死相依,有生必灭,有聚必散,众生相依相食、欲诤、见诤、种种忧悲苦恼……,知道唯有离苦才有真乐可言,因此,整个注意力都摆在知苦、见苦、离苦的“观法忍”,不再有与此不相干之人我比较、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等世间思惟。
面对世间无常、苦、无我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我们很容易落入两边,不是不能“随顺忍”──因承担不起而被击垮,就是以硬绷绷的心情与之抗衡,结果往往落个两败俱伤,苦上加苦。一旦感觉有“碍”,有“对立”,贪嗔业习早已悄悄袭上心头。唯有以慈悲柔软的心才能“缓冲”、“软化”境界强烈的撞击,然后借力使力,转化不可意境。比如说,当一个人正在对我们生气,恶言恶行时,我们很容易觉得受到冒犯而想反击回去,但若能在当下以“见苦作意”,看到对方正为贪嗔痴烦恼所煎熬,此时内心所生起的唯有同情和包容,不忍再苦上加苦,于是先回来守护自心,不随境转。这就是“见苦生悲”的作意,即由“正见”顺势导入的“正思”(不害、善意、出离欲)。
所谓“正思”,就是在六根一触境的当下抉择,是要以“慈”(能否帮忙少苦离苦),或以悲(只有包容、同情,没有嗔怒怨怼),或以喜(无条件的正面取角,接受)或以舍(安住当下、寂静不动)来面对。心若能一直住于慈悲喜舍的“正思”,贪嗔痴自然不易现前。
做好正见、正思,接下来就省力了,意正则身行、口行就随之清净(正语、正业、正命),一切造作,自然先考量“为离苦少苦”“以慈悲喜舍”发心,凡有违此一大原则的,就会矫正或舍弃,以说话(正语)为例,事先就自问:1.所言真实否?2.时机适当否?3.出自善意否?4.真能帮助对方否?5.用语柔软否?正业、正命也会先以正见、正思为前导,做类似之检验、省思。
关于正念、正定,经上说“正知正念以根本作意为食”。所以在修四念处之前,先做好前五项,再加上正勤(即念兹在兹,精进不懈)就很容易契入了。法是环环相扣,互相校正、润泽、增上的,若单修一法,没有其他支的相辅相成会事倍功半,甚至产生流弊,比如说,没有正见为前导,容易忘了目的性,没有正思的洗涤,容易刚强我慢,最后修四念处,很可能只停留在“改善生活品质”,与世间的“心理治疗”类似,而忽略了一切的造作是为了出离轮回苦海,为了涅槃寂静。
后 记
善知识难遇,正法更难闻。感谢明法法师当初的接引,使得我有缘认识阿含经所讲的佛法,更要感谢张大卿老师继续的指导。这篇短文,只是近年来“亲近善知识”“闻思正法”的心得报告。欣逢“新雨”十周年庆,谨献上此文向两位恩师表达由衷的谢意,并籍此向新雨的同修道友问候、请教。(《嘉义新雨杂志》第25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