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第十》读后感(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许胜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第十》读后感(三)
  本文荣获九十三学年度慈航导师奖学金
  ◆ 许胜雄
  四、妙明真心体相为何
  万法既由心所现,心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楞严经》说:“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即是前所说的无相无不相,无不相无相。随处感,随处应,本无有相,随缘现相。即如同此经所说的:“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此心应缘而现种种不同相,虽现无量的差别相,毕竟湛然不动。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非指真心,岂另有所指吗?
  是以明眼人当下见自本性,更不假外求。迷心人终日追寻终日落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五、返妄归真
  (一)由六根起修,《楞严经》云: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
  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
  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
  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
  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众生轮回的根本是六根,解脱的出路亦在六根,被六根转时,它是祸首;转六根时,则成功臣。涅槃并非离开生死另有涅槃,若离生死另有涅槃,此二者应无关系?既无关系,则了生死亦无法得涅槃,岂非拨无因果。生死自生死,涅槃自涅槃,生死有何可惧?涅槃又有什么可贵?就是因为了生死当下即证涅槃,才成就无上佛道,才令众生发菩提心,向涅槃道。我们所见的六根与山河大地同是虚妄而有。众生无始以来,不能觉察诸法实相,心力向外驰放,迷昧真心。好比身上怀有摩尼宝珠,却不知不觉,还一味地向外求乞。若能找到自家珍宝,便是富豪了。
  (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何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垺
  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在修行上,欲收摄六根最为得力的是意根与耳根。但耳根较意根方便,耳根摄则六根全摄。是以念佛人多摄耳根念佛,以达一心不乱。观世音菩萨的妙耳门,是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方法,即听闻能听的闻性,而不是听声尘。声尘有动有静,有生有灭,而闻性则无动无静,非生非灭,常住不变。此妙耳门深契娑婆世界众生,所以文殊菩萨回答世尊说:“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陋劣,欲直接于耳根中成就三昧,恐万人也难有一人成就。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末法之时唯依念佛方能得度,何不将此二者会通而立行?
  修习佛法以持佛名号最为方便,持名时可将心力专注于耳根,务使佛号字字清晰,回入内心,历历分明。念一句,听一句,是一句真真切切的“阿弥陀佛”。所谓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待成就念佛三昧,何愁不开悟?二十五圆通中,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最究竟,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最方便,修行人好自观察自己根性,选择深契个人的法门,一路修去。
  注 释
  垺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观心品第十)卷八。
  六、一真法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一切法既皆由心所造,当然没有心以外的法存在,而心本圆妙,由于众生迷妄,方见种种差别相,是以这种种差别相即众生心,离开一切法即没有另外一个心可得了。实则一切法无相无不相,无有来处,亦没有去所。众生的生灭见,皆是自心取的妄见,如同《楞严经》所说:“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所从,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从法界唯心,展开菩萨因地的修行及佛陀果地的圆满,这法身慧命的庄严即是真心的显现。
  (一)大智的寂灭妙明,《华严经》所谓:“妄本空,真本具。”
  《楞严经》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迷失于外物而流转的众生,就好比在梦境中懵然无知一样。现在所感受到那样亲切、熟稔的万法,等开悟的时候才惊觉,原来都如梦中心所现出的境界。
  有智慧的人,以湛深观照力,洞察一切法,本来常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从寂灭中不碍他照见一切法,虽照见一切法却仍湛然不动。宛如大圆镜体相常寂,在这体相常寂的当下,正是它映现无尽无穷影像的表现。迷惑者只见镜中所现的森罗万象,却忘记了这森罗万象实际上就是那不动的大圆镜。
  仔细想想,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若生灭是实在的,那么既生就不应有灭,既灭又何能再生?生灭生灭不停的流转,正告诉我们这一切是不生不灭的。因为只有不生不灭,方得以有生灭幻相不息的表露。《肇论》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在在说明生灭当下的不生不灭。既是如此,智慧者虽不动心念,却能得知事物的本末由来;愚昧者则想一件事是一件事,想二件是二件。天渊之别,岂可以道里计?
  (二)大悲的功德圆满:从菩萨的慈眼视众生,众生乃其心中的众生,无二无别,是以发大誓愿,度一切有情同登彼岸。但菩萨广大的心量是出自般若胜智的观照,众生相不可得,度相不可得,菩萨也同样不可得。有这一层的观察,菩萨乃能与众生出生入死,终不起退转心、疲厌心,成就空华佛事、水月道场。这是佛菩萨希有殊胜之处,亦是众生望尘莫及的境界。
  肆、大乘禅修──心地法门要诀
  禅宗是心地法门,不可离开心地以外用功,《六祖坛经》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我们的心地含一切善种,慈悲喜舍、戒定慧、六波罗蜜都具足,虽然如是,若不闻佛法便不会萌芽,所谓普雨者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历代祖师说的法,都像落雨一样,闻到佛法,戒定慧、慈悲喜舍、六波罗蜜的种子就萌芽,善根成熟就会开悟,开悟称为顿悟,不是慢慢地悟,一刹那间即悟,一悟一切悟,顿悟者一切都悟,即心是佛,自己是佛,一切人都是佛,山河大地都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故谓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一、断诸结使,得去根之六结
  《楞严经》:佛嘱告阿难尊者等,欲销亡种种幻妄,须回复到真,若要识本真,须去除六根诸结使。何谓结使?结者即烦恼结缚众生,使不能出离生死。结有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妒、悭等九种;使者即驱役而恼乱众生,有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加上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合称十使。
  若能将诸结使去除,则诸幻妄即灭。佛以劫波罗天(夜摩天)所奉华巾打六个结,问阿难这华巾所打六个结可同时解开吗?阿难陀尊者说不能,欲解其结,应有次第。行者修行亦复如是,要解除诸根六结,才能悟得解脱。所谓六结,即动、静、根、觉、空、灭,破解六结始能成就佛道。
  二、得无生忍修行次第《
  楞严经》曰:“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世尊开示,欲求得解脱道,得无生法忍,其次第为先得我(人)空,次则证解法空,终得法解脱,名为菩萨。而行者欲破我执三结,超越动、静、根等尘境执著,须先逆流次第解结。行者应知根、尘、识三和合成诸结使,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选择某一根来修行,先解此我执三结:尘劳亡谢为一结解(动结),舍识用根为二结解(静结),根尽不黏动静为三结解(根结)。
  行者能先解前二结,即已能离尘,断一切见惑,破分别我执,得与须陀洹初果齐;行者能解三结得根尽不黏,断一切思惑,破俱生我执,得与阿罗汉四果齐,是为证我空之理,故世尊说先得人(我)空。
  行者既证我空已,当求证入法空理,始能住菩萨道位,得无生法忍。行者欲证法空,当于我空中,得悟空性圆满发明,于心意识上,求解法执二结:觉缘历历为一结解(觉),诸缘不离不黏为二结解(空)。行者若能得觉四结解,即能感知阿赖耶对一切境缘起一切觉知,虽有灵知灵觉,但行者应舍一切智见,去第六意识分别执相,破分别法执。行者若能得此空五结解,理地空性得悟,是为见性,破阿赖耶识之所藏、执藏相,俱生法执相灭,是谓空性圆明,成就法解脱之境。
  行者既已获得解脱知见,尚有第六结待解(灭),是谓去空执,不堕空亡,不入顶堕位。若行者对我、法二空俱不令生,即脱俱空之境,令一切法性,自由自在地起生灭诸法相。行者对此生灭法相不碍空性,此空性亦能住本寂之境,是谓法相生灭、法性寂灭。故经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如此,本性真如不住一法,一切法相遇缘而生,至此境界始谓真见性。此时,行者本性已能圆通一切法尔现象矣。
  三、开悟前之内功用行
  行者在凡夫位,心起一念,念念皆假,乃妄识所支配故,而妄识源起于黑漆桶内之无始无明。进而言之,行者纵使修至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或在开悟后得入道位,尚未证悟其真正本性时,行者心起一念,亦未达即心即佛之境界。故行者欲证本性,必先破其无始无明,破无明必先明心,去一切执著。心明者谓行者面对万法而能不相应,是为见道位(菩萨初地欢喜地)。果如是,则谓机缘成熟,殆可言心明,心一明则性显露矣,是为菩萨住道位(四地菩萨)。如是渐进修习,得突破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终证得八地菩萨(不动地),获解脱道果,得不必再学习的无学位。
  四、八万四千法门
  行者了知所有修行过程后,在一切修行法门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如法者,勤于修习,始能悟入。终能证得我、法二空理,得解脱智慧。而修行法门八万四千,何能一一得识。世尊慈悲,令诸菩萨宣说其悟道法门,供行者参考。此等法门为六根、六尘、六识及七大等,合共廿五个根本修行法门。众生根机不同,用心有异,始将廿五法门演绎成八万四千法门。
  《楞严经》曰: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世尊诱导成道菩萨众,述说其从初发心起,到悟得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法皆空,得成无学位,证至菩萨八地(不动地)或大阿罗汉果位,始得无学位。因此世尊欲诸有成就菩萨众等,述说修证因缘,诸菩萨及大阿罗汉乃宣述其证道用功法门。
  佛陀知道众生的心性被无明遮蔽迷惑,慈悲地体察观照众生的欲望所在,当众生的般若智慧尚未开启之际,并不马上为众生说一切种智,而是等众生能够了解般若波罗蜜时,才开示中道实相的谛理。v(未完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